|
|
樓主 |
發表於 2011-10-21 19:4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元日戰爭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神風)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
忽必烈的兩次侵略企圖儘管均以失敗告終,但其在宏觀歷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使蒙古帝國的持續擴張受挫,也成為日本作為國家概念形成的重要事件。由於兩次侵略過程中元軍的船隻都遭遇風暴,損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補給,在日本即產生了「神風」護祐其國土不受外敵侵佔的觀念。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受到盟軍攻打甚至佔領外,這兩起失敗的侵略嘗試堪稱日本歷史上面臨的最大外來威脅。
[编辑]前因 
東大寺尊勝院所蔵「蒙古國牒狀」『調伏異朝怨敵抄』。
蒙古帝國消滅金朝以後,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東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並於兩年之後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同時忽必烈想消耗南宋新附軍)。[1][2]
趙彝代表元廷出使日本,但未取得任何收穫;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同樣是空手而回。兩批使者都參見了鎮西奉行,由其傳達鎌倉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及在京都的天皇。此後,忽必烈或通過高麗,或自遣使者,又繼續發送了一系列的信件,並以戰爭相威脅。幕府時值鎌倉時代中期,幕府將軍惟康親王並無實權,實權掌握在權臣北條氏手中。當時的「執權」北條時宗決定不投降,並立刻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禦。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駐地,並將在九州的軍隊西移,以進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陸點的防禦。另外,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宗教祈禱活動,以心理戰來應對這場危機,其他大多數公家活動亦被推遲。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發動戰爭,但卻發現朝鮮半島當時沒有足夠的財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隊去高麗做為先鋒,結果這支部隊卻無法在高麗的國土上自給自足,最終被迫返回中國以資補給。因為元軍騎兵所需的馬匹,以及所需的養馬草場,都嚴重限制了部隊的運動,以致於元軍無法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動。
[编辑]第一次戰爭經過第一次元日戰爭
(文永之役)
日、元水軍海戰,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日期:1274年地點:日本對馬、壹岐、肥前玄界灘、筑前博多等地結果:日本勝利,元軍撤退。參戰方元朝
高麗日本鎌倉幕府指揮官忻都
洪茶丘
劉復亨
金方慶(高麗軍)少貳景資
菊池武房
大友頼康
藤原經資
竹崎季長
島津久經
平景隆(經高)
宗資國
佐志房(松浦黨)
山代階(松浦黨)等兵力35,000名蒙古及漢族士兵
18,000名高麗兵士10,000名傷亡16,000名以上死亡不明日語寫法日語原文文永の役假名ぶんえいのえき平文式羅馬字Bunei no Eki1274年(日本後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農曆六月,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900艘;八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統志願軍3,000人)、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蒙古人及漢族士兵25,000人,高麗將軍金方慶統高麗軍8,000人,加上高麗水手6,700人,組成共計超過3萬人的大軍,遠征日本。
 
武士末永氏力戰元軍,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
同年農曆十月三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六日成功登陸對馬島,全殲島上日守軍。十四日傍晚,元軍400餘人登陸壹岐島,守護代宗助國父子率領八十騎攔阻,被全殲,元軍立赤旗為標記。守軍左衛門尉平經高(平內左衛門景隆)率百餘騎與元軍激戰。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砲」(石火矢)等武器,日軍不敵,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平經高自殺。元軍在逼近肥前國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松浦黨)的強烈抗擊,雙方有一番激戰,松浦黨死傷慘重。
11月19日,元軍在筑前國的博多港(位於今福岡縣福岡市),進逼今津,次日即發生了博多港之戰。雖然元軍在兵器和戰術上佔優,但他們的人數遠遠少於準備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這些武士在得知對馬、壹岐失陷後得到了增援。此外,元軍登陸地點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且距當時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於是在堅持了一整天之後,元軍於當晚撤回船上,準備次日清晨重新登陸發動進攻。
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登陸。幕府聚集了由少貳資景、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統率的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十萬迎戰。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藤原經資率500騎前來迎戰元軍,東路軍在博多灣東部的博多箱崎成功登陸,擊敗守軍,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於白江口之役戰敗後修築的一座水壩兼防禦工事)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當晚竟遭到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1.3萬餘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1萬3千500人。而高麗軍統帥金方慶則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作為奴隸。[3]
文永之役後,鎌倉幕府為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20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即所謂元寇防壘。
[编辑]第二次戰爭經過 第二次元日戰爭
(弘安之役)
博多的防禦牆,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日期:1281年8月15日地點:日本對馬、壹岐、肥前玄界灘、筑前博多等地結果:元軍艦隊壊滅,日本大勝參戰方元朝
高麗日本鎌倉幕府指揮官阿塔海
忻都
洪茶丘
金方慶(高麗軍)
范文虎(江南軍)
李庭(江南軍)
張禧等少貳景資
菊池武房
大友頼康
竹崎季長
河野通直等兵力江南軍100,000名以上
東路軍40,000名高麗兵士大宰府守備軍25,000名
長門國守備軍15,000名傷亡八、九成沒有回國
江南軍95,000名以上死亡
東路軍7,000名以上死亡
東路軍33,000名逃亡不明日語寫法日語原文弘安の役假名こうあんのえき平文式羅馬字Kōan no Eki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敗後,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侵略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欽差杜世忠等人斬首;忽必烈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進攻。
 
蒙古型兜
福岡市元寇史料館蔵
1279年,元軍征服南宋之後,忽必烈於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軍的這次侵略規模大於第一次,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漢族士兵19,000人,金方慶統高麗軍10,000人,乘戰艦900艘,加上高麗水手17,000人,攜軍糧10萬石,由高麗出發;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江南軍十萬人,乘戰船三千五百艘,從慶元(今浙江省寧波市)出發[來源請求];兩軍約定於6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
 
玄界灘旁的松林(今福岡市西區)。這裡是『蒙古襲來絵詞』描繪的弘安之役的戰場。為防備元再度進攻,玄界灘沿岸築起石壘,現存遺跡。圖片為復原的當時場景(2005年5月攝)
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積極為可能的元軍第二次侵略做了準備,除了改進弓箭,使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同時更完備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還在很多元軍可能登陸的地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工事;北條時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元寇防壘」,這時起了重大防衛作用——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只得以泊於博多灣中的艦船為陣地長達一個月。這段期間,元軍發動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直(河野黨)等人的襲擾,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會師後再度發動登陸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日本武士登上元軍戰船。『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
元軍艦隊因供應和人員登載問題而推遲了起航。高麗軍先行進發,在對馬島慘遭失敗而返。同年夏,元軍聯合朝鮮軍隊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並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歷一些獨立的小戰鬥後,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艦大部分沉沒,范文虎落水被張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決定班師。平戶島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餘人無船可乘,張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於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被遺棄在日本九龍山的海灘上的元軍尚有三萬餘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這些元軍大部分戰死,其餘數萬士兵被俘[來源請求]。日本方面將蒙古人、色目人、高麗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原金朝統治下之漢人全部挑出斬首,其餘漢族(蒙古人稱之為「南人」,日本人稱之為「唐人」)則成為奴隸。
總計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軍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還。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逃回中國;通過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范文虎革職。
[编辑]決定戰爭結果的因素
一般認為颱風是造成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元軍艦隊之所以被颱風摧毀,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學家林田憲三的研究團隊研究元朝艦隊的沉船後,認為他們使用的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4]而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元朝蒙古統治者在中國本土及高麗的殘酷壓迫,導致朝鮮半島、華南沿海兩地,對於戰事的準備與造軍艦很反感,造船的漢人和朝鮮人工匠故意使用錯誤的船型,而蒙古人對航海又一無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過倉促,未有充分準備海船,造船工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以求交差了事。不過具體原因目前尚無定論。
儘管不是得到普遍承認,但現今有一些學者[誰?]認為侵略事件雙方的兵力比傳統認為的要少得多;還有些學者[誰?]甚至認為氣候並非勝負的主因,日本可以在沒有「神風」的幫助下,有效地擊退入侵的元軍。
[编辑]影響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蒐集糧草,準備第三次征日。此舉引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同時,元帝國在南方發動對越南陳朝受挫,造成國力匱乏,三度攻日之議因而作罷。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兩次擊退「元寇」後,幕府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然而,為了應對「元寇」而進行的全國範圍動員,使得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幕府也無法充分賞賜抗元將士,加劇了國內武士集團間的矛盾,埋下了鎌倉幕府統治體系於14世紀前半葉瓦解的背景。
[编辑]註腳- ^ 忽必烈寫給日本國書:「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籓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至元三年八月日」(元史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日本國)
- ^ 高麗王書 「右啓、季秋向闌、伏惟大王殿下、起居萬福、瞻企瞻企、我國臣事 蒙古大朝、稟正朔有年於 茲矣、皇帝仁明、以天下爲一家、視遠如邇、日月所照、咸仰其徳化、今欲通好於貴國、而詔寡人云、皇帝仁明、以天下為一家、視遠如邇、日月所照、咸仰其徳化。今欲通好於貴國、而詔寡人云、『海東諸國、日本與高麓為近隣、典章政理、有足嘉者。漢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國。故遣書以往。勿以風濤険阻為辭。』其旨厳切。茲不獲己、遣朝散大夫尚書禮部侍郎潘阜等、奉皇帝書前去。且貴國之通好中國、無代無之。況今皇帝之欲通好貴國者、非利其貢獻。但以無外之名高於天下耳。若得貴國之報音、則必厚待之、其実興否、既通而後當可知矣、其遣一介之使以往観之何如也。惟貴國商酌焉。」
- ^ 《高麗史》 巻二十八 世家二十八 忠烈王一「侍中金方慶等還師忽敦以所俘童男女二百人獻王及公女」
- ^ 探索頻道,『忽必烈:蒙古艦隊的覆沒』。
[编辑]參考資料- Sansom, George (1958). A History of Japan to 1334.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英文〕
- 探索頻道,『忽必烈:蒙古艦隊的覆沒』。("Khubilai Khan: Fall of the Mongol Hordes")〔英文,紀錄片〕
- 宋濂等,《元史》。
- 鄭麟趾等,《高麗史》。
[编辑]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元日戰爭
[编辑]參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