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从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道德经· 四十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周敦颐《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道德经·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道为无极,一为太极。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处之太极,涵盖了无极。 六、就无极而言,太极是混沦(坎)
《列子•天瑞》:“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也。”《易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者,是为无极;混沦是为太极。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阴,阴静极而生阳。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 太极是气形质具而未离之炁。炁即是现代科学的宇宙暗能量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从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阳之谓道,通过追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太极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