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赤松子 赤松子, 居住在白石山東邊的黃石山, 因山多黃石, 樹盡赤松,故號曰赤松子, 與比鱗的白石生. 曲阜的大庭氏交好。
蒙白石生攜帶,赴王屋山仙約, 得遇太虛赤真人, 授予金丹妙旨, 沖舉之術, 遂在王屋山天門洞修煉多年, 始隨赤真人遊南嶽衡山, 赤真人常化成赤色神首飛龍, 往來其間, 赤松子亦化為一條赤虯, 追躡在後,入天關, 朝謁元始天尊, 眾聖因赤松子能隨風雨上下, 即令為雨師。
赤松子腰間繫有一盂, 盛滿清水,常立於高阜, 將柳枝醮水?灑, 即時霧起雲生,霏霏雨下,少頃沛然大作。
神農氏時代,有一次, 神農在柳城東門的池邊,遠見一物漂浮過來,詳看,原來是赤松子熟臥在水面, 軒聲大睡,於是過去將他扶起, 赤松子揉揉眼睛醒來,說道, 蒙太成子[廣壽子]同南嶽主人[崇覃].祝融偕伴下降衡山朱陵洞,為慶祝師父太虛赤真人[祝融]的丹符成就,一時豪興,多飲了瓊漿[酒],因而隨波沉睡。
赤松子說完,又朦朧垂睡,身體逐漸跓蹲,神農過去扶他時,已變成一片黃石,推之不動,愈以為神。
到了堯帝時代, 東方乾旱, 當地有一地方官夸父 ,前往王屋山向赤松子求雨, 未能見面, 後來在奔日途中乾渴而死。
秦末, 赤松子再度出現, 即黃石公, 傳授張良兵法, 建立大漢王朝。
晉《搜神記》稱,「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
赤松子又名赤誦子,號左聖南極南嶽真人左仙太虛真人。《列仙傳》記載: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複為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眇眇赤松,飄飄少女,接手翻飛,冷然雙舉,縱身長風,俄翼玄圃,妙達巽坎,作範同雨。
《山梅經·南山經》注中說赤松子所服食的水玉就是水精(水晶),《搜神記》則稱為冰玉散,葛洪《抱樸子》則說赤松子服食的是神丹,並有赤松子丹法傳世。
又據《韓詩外傳》載,赤松子曾為帝嚳之師。《太平寰宇記》說赤松子是在金華山以火自燒而化,其升天處為赤松澗,故山上有赤松祠,赤松澗。西漢名臣張良在輔助劉邦建立政權後,為保全自己,功成身退,曾經從窖對漢高祖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此外,《神仙傳》中則稱皇初平為赤松子,服松臘茯苓。《丹台錄》則稱赤松子為昆林仙伯,轄牿南嶽山,可化玉為水而服,可以乘煙上下,為一服玉仙人。
金華市赤松山,總面積達14。1平方公里。赤松山積靄橫翠,蔚然深明,古澗橫石,水流潺潺,林景繁茂,風光旖旎。宛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赤松山山峻、水秀、石奇、洞幽。相傳極富神秘色彩的黃大仙便在此得道成仙,《四庫全書》中有〈赤松山志〉為證,另明朝〈金華府志〉,南朝梁〈山棲志〉均有記載。
仙人遺跡遍佈煉丹山、臥羊山等景區各處,山中一草一木皆蘊涵動人傳說。與此天然勝景相得益彰,更富神韻。置身此景人皆陶然若醉, 流連忘返。晉葛洪於《抱撲子。金丹篇》中引東漢左元放《仙經》 云:此地可以居神,可免洪水之患。《赤松山志》載:漢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張君好善嘗一日遊歷仰慕赤松子之風二皇之跡留詠曰:"家住白雲中,為住赤松子。碣來此山游,龍虎真相似。金華莫外求,黃茅既如此。"歷代文人墨客都曾造訪於此,並留下許多華麗章句,如李白,孟浩然,蘇軾,文天祥等等。唐時著名詩人陳子昂留有詩雲:白玉仙台古,丹丘別望遙。山川亂雲白,樓榭入煙霄。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遙。
赤松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最後一個洞天,也是最輝煌的洞天,因為它 和港澳臺同胞緊密相連。山中殿堂林立,氣宇非凡,有元機洞,元辰殿,二仙殿,萬聖閣等。每日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此,燒香參拜,隨喜結緣。山中藏風露水,雲霞障漫,巍峨青山,明堂開闊。"綠野仙蹤",可供遊人休閒娛樂,區內亭台樓榭,古樸幽雅,曲徑回廊,幽意古邃。"物外仙境",取其世俗之外意境之意,以服務廣大海外朝拜黃大仙的香客。來此仙境可以遙想黃大仙當年的風采,就會感受到什麼是"仙境有無中"。足下起祥雲,到此間應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障,坐定後宜生一點道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