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7|回復: 0

香港陽宅新論-李鄭屋/蘇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4-6 16:2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鄭屋/蘇屋

李鄭屋
李鄭屋邨前身為李屋村和鄭屋村,處於尖山(或稱鷹巢山)及筆架山(畢架山)的山腳交匯,早在清代已有長沙灣李屋村的記載,當時以村中大姓命名村名已非常普遍。
1950年代前為西洋菜田及木屋區,自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政府先後在石硤尾大坑東李鄭屋興建徙置大廈來安置災民。1955年,在把李鄭屋開拓成徙置區時,意外地發現一座東漢時期古墓,現建有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作永久保存。
1960年代,香港發生了好幾次暴動,其中一次於李鄭屋引起,事件源於1956年10月10日的徙置事務處職員沒收及禁止在徙置區內掛上中華民國國旗,引起區內一些反共人士不滿,引發暴動,暴動蔓延至荃灣油蔴地
1980年代,香港房屋委員會決定將李鄭屋徙置區分區重建成當時的新型公共屋邨,興建10橦公屋和兩座相連的居屋,歷時接近14年。公屋以中國傳統品德人格命名,例如:信義樓、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和睦樓、廉潔樓、禮讓樓、道德樓、孝廉樓和孝慈樓;以及在原址興建一個公園和在漢墓附近興建漢花園


蘇屋
蘇屋邨前身是一個很大的木屋區,其後政府清拆木屋區並興建蘇屋邨,該邨的興建工程分數期落成,全部建築於1960年至1963年間建成,共有16幢樓宇,共佔地7.8公頃。當中楓林樓、丁香樓、金松樓、綠柳樓及櫻桃樓更是香港首批Y型設計的公屋大廈。

蘇屋邨由香港已故著名建築師甘洺(Eric Cumine,1905-2002)承辦設計,甘洺將項目劃分為小區,推薦給不同建築師共同合作,甘洺居中協調,致力制定配合多種租金選擇的間隔,適合6-12人的家庭需要,落成時共有5,152個單位供31,600名市民居住。

山坡上面的10座舊樓,已經於2010年3月起拆卸;通往山上的通道亦已經在2009年10月22日封閉。

1988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lee.jpg
lee1.jpg
lee2.jpg
lee3.jpg
lee4.jpg
lee5.jpg
lee6.jpg
lee7.jpg
lee8.jpg
lee9.jpg
lee10.jpg
lee11.jpg
lee12.jpg
lee13.jpg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1:46 PM , Processed in 0.0222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