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5|回復: 0

伏犀貫頂主大貴的故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6-22 13:43: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羅隱傳奇及其傳說
羅隱,浙江杭州府新城縣人,本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住昌定鄉雞鳴山南麓的欽賢羅家東白院,宅院坐北朝南,朝山叫靈龜山,山下有一潭,叫靈龜潭,是松葛二溪的會融處。在羅隱出生前,靈龜潭里有青白兩條沖天紫氣,常年亙於江上,一條紫氣降於臨安,生出吳越王,一條紫氣降於新城,生出羅隱。
常言道,特聰明的孩子,八字命硬。羅隱早年就喪了父親,守著母親過活。那母親不過織布度日,家中生活過得十分清苦。平時,羅隱經常得厚著臉皮向親友家借貸。誰知世上的人勢利眼為多,若是羅隱那時做了官,帶了烏紗帽,像簡朝靴,那周圍的人們便來前呼後擁呵脬捧屁,沒有的也是有的;如今他們一副窮酸相,卻口說大話:“日後有了功名,成倍奉還。”那不過是賒“功名”二字在身上,世人是講究現實的,誰肯預先來奉承?有一次,羅隱向親友一連借了幾十處,大家都不予理睬,以後見了他的影兒,就覺得他又來借債,都把他當做白虎星首看待,家家關門閉戶躲避起來。羅隱與母親懊惱忿恨之極。正是:
    十叩柴扉九不開,滿頭風雪卻回來。
  話說羅隱母子二人正在忿恨之際,忽然遇見一位相命先生,說羅隱:“天庭高聳,地閣豐隆,鼻直口方,伏犀貫頂,目若明星,聲如洪鐘,顧盼英偉,龍行虎步,有半朝帝王之相,切須保重!”說罷而去。這個相命先生是江西豫章人,是個精通《易經》的高人,識得風雲氣色,他從江西豫章沿山川龍脈來到臨安天目山,見天空中有兩道王氣,落於鬥牛之間,那鬥牛是杭州分野,就特地來到杭州觀看氣色,見兩支氣色,一支落於新城,一支落於臨安。於是就扮作相命先生來到新城,遇見了羅隱是個帝王之相,又是同宗族人,好生歡喜。那時羅隱母子二人聽得相命先生的這番話,轉身就忿恨這 ​​些親友不肯借貸,便忿忿的發願道:“可恨這些賊男女恁地奚落,若明日果有帝王之分,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定要把這一干人碎屍萬段,方雪我今日之忿。”
母子二人忿忿地說了好幾天,果然“人間私語,天聞若雷”。一天深夜,羅隱夢見自己吃了晚飯緩步出門,忽然見四個黃巾力士走到面前,對羅隱說:“吾奉紫府真人之命奉請。”道罷,便把羅隱撮擁而去,來到一個地方。但見:煙雲繚繞,琉璃瓦上接青霄;瑞氣繽紛,白玉殿橫開碧漢。門前排著幾對白象青猊,兩旁列著千百天丁力士。殿中央坐著一尊活神道,丹墀下伏著許多橫死鬼。日游神,夜游神,時時刻刻來報正心邪心、善心噁心;速報司,轉輪司,慌慌忙忙去推天地道道、人道鬼道。旁邊的功曹、令史,手裡拿著一枝筆,一本簿,明明白白,注定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盡是孽來報往、報重孽深;沒慈心的馬面、牛頭,兩股叉,兩條鞭,凶神惡煞,照例或殺或剉或舂或磨,總之陽作陰受、陰施陽轉。正是人間有漏網,天府不容針。
  話說四個黃巾力士撮擁羅隱到殿前,以雷鳴般的聲音禀報導:“奉命取羅隱來到。”那活神道便開口道:“羅隱,汝本當有半朝帝王之分,與錢鏐一樣之人。汝怎生好殺之心,輒起不良之念,要將藉貸不與之人盡數碎屍萬段,以雪胸中之忿?借貸不與,此是人之常情。況此數十家人俱是汝之親友,有何罪過,便要殺害。如此小事,恨恨如此。上帝好生,汝性好殺。明日做了帝王,殘虐刻剝,傷天地之和氣,損下界之生靈,為害不淺。連日來,灶司君將汝噁心奏聞上帝,上帝大怒,天符牒下,將汝所有帝王福分盡數削籍。說罷,就喚四個黃巾力士過來吩咐道:“可將此人帝王之骨盡數換過。”黃巾力士喏喏連聲,把羅隱扳翻在地,如哪吒太子拆骨還父,剔肉還母一般,根根骨頭抽將出來,一一換過,獨留得上下牙齒不換。罷了,活神道仍派力士送羅隱回去。羅隱只覺得回到家中,已是五更時分。猛然間驚醒過來,他躺在床上上,大聲叫痛,似夢非夢,驚醒了母親,備述緣故。並急急起來,對鏡子一看,竟改變了一個人。但見:天庭偏,地閣削。口歪斜,鼻子塌。皮膚粗,猴猻腳。吊眼睛,神氣撒。遠看活像土地神身邊站立的小鬼,近看更像破落廟裡被雨淋得滴滴點點的泥菩薩。
  母親吃了一驚,羅隱見自己丑陋不堪,昏倒在地。母親慌了神,急急把羅隱抱到床上,並熬來薑湯,灌醒了他。母子二人懊恨無及,大哭了一場。
自此羅隱躲在家內,不敢出門。過了一個月方才出門,左右鄰舍見了都大吃一驚。羅隱卻再不敢多說,只說近期大病一場,落得如此。
一日,又遇見了前番那位相命先生,先生見了吃驚道:“汝怎生相貌一朝改變至此?定是心術不端,以致陰府譴責。”羅隱只得把事情原委說了一遍,相命先生頓足嘆息道:“可惜半朝帝王之相。”然先生又轉過臉來把他仔細一相,道:“雖是一身貧賤骨,猶然滿口帝王牙。”
  羅隱說: “一念之差,折福至此,怎生是好?”先生告訴他:“舉頭三尺有神明,舉心動念,天地皆知。汝若舉一點殺心,便毒霧妖氛瀰漫宇宙,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上天怎麼得不知道?相逐心生,心既不好,相亦隨變,此是必然之理。但自今以後一心懺悔,改行從善,步步學好,還好救得一半。”說罷,再三歎息而去。後來,相命先生又訪到臨安,見了錢鏐,許他以帝王之事,果應其言。從此,羅隱學貫天人,才兼文武,聰明穎悟,出口成章,有曹子建七步之才,李太白百篇之賦。只是目中無人又一味好嘲笑人,或是俚語,或是歌謠,再也不怕人嗔怪,因此人人稱之為“輕薄羅隱”。但是他說出來的話,真有些古怪,或好或歹,都有靈應,就像神仙的讖語一般。從此,人人忌憚他那張嘴,不敢惹他。  羅隱自此之後,一味學做好人,再不敢存一毫不肖之心,真個行不愧影、寢不愧衾。但是他那張口仍舊百靈百應,那枝筆仍舊煙雲繚繞。人們雖然憎他醜陋,卻又愛他才華。四方之士,如獲得他一言半句,就聲名赫赫起來。若是到東南地方,扇頭上沒有羅隱一首詩,便人人以為羞恥,因此名聞天下,黎民百姓都想與他交為朋友,金錢彩幣,不時饋送。但世道上那些個貪官小人,見他那張譏諷如劍的利嘴,就怕得要死,恨不可言。不要說世上人怕他,連那鬼神也都怕他這張嘴,凡庵觀苑寺之中,那些泥塑木雕的神道,他若略說一二句,準應其所言:若是說好,便就靈通感應,香火繁盛起來;若說不好,便就無靈無感,香煙冰冷,連鬼影也沒得上門來了。
   

   
原本羅隱並不信鬼神,有一天,他來到祠山張大帝廟裡,見殿宇雄壯,心上不平,取出那枝百靈百應、光閃閃、寒簇簇、就 ​​從肩背袋裡取出那支判生死的筆來,在牆壁上題詩道:“走盡天下路,平生不信邪。”剛寫完這二句,還沒等寫出下文,忽然背後一尊神道奪住了他手中這枝筆,大聲喝道:“汝把下文這二句做得好便罷,若做得不好,我便擊死汝矣。”羅隱迴轉頭來一看,是廟宇中的黑臉鬍子張大帝。這一尊神道,身長數丈,威風凜凜,目光咄咄逼人。羅隱嚇得一身冷汗,慌慌張張地想了想,只得續寫二句道:祠山張大帝,天下鬼神爺。張大帝看著羅隱寫完,才放手而去。自此之後,廟中香火更盛。後來,羅隱又來到烏江項王廟內,見項王相貌猙獰,手中執劍而坐,怒氣不消,猶似昔日與漢王爭天下之勢。羅隱佩服他是個好漢,就題一首詩於壁上道:
    英雄立廟楚江濱,叱吒風雲若有神。
    對劍不須更惆悵,漢家今已屬他人!
  此詩題罷,洩了項王千餘年不平之氣,手中寶劍實時墜地。羅隱見其靈異,就作禮而出。
  羅隱詩才神速,點韻便成。少年之時,手中戲拿一個小磬,賣詩為名,限定磬聲完為度。有人要他做新月的詩,以“敲、梢、交”三字為韻,羅隱就一邊擊磬,一邊吟值:
    禁鼓初聞第一敲,臥看新月出林梢。
    誰家寶鏡新磨出?匣小參差蓋不交。
  磬聲完了,羅隱的詩也寫好了,其敏妙如此,實在讓人敬佩不已。羅隱還長於對句,凡是有人對不上的,到他口中就沒有對不上的句子。如藥中“白頭翁”,他便對“蒼耳子”;“玉玲瓏”他便對“金跳脫”。那“金跳脫”就是女人手上金鐲子。又有句道“近比趙公,三十六年宰相”這句,人再對不來。羅隱道:“何不對'遠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這就是郭子儀故事,他在中書歷二十四考。其對句之精妙如此,真奇才也。但他生於窮寒之家,生計甚是寥落,家中一畝田地也沒有,又兼唐朝亂離之時,田地上賦稅極多,鄉民竟到了不敢種田地的地步。羅隱自小只帶得這幾書書在身邊,真個飢不可食,寒不可衣。果是:聾盲喑啞家豪富,智慧聰明卻受貧。
  那時宰相令狐绹也很崇拜羅隱的詩文,兒子令狐滈登了進士,羅隱贈詩一首。令狐绹十分高興:“吾不喜汝登第,喜汝得羅江東之詩為貴也。”可見羅隱詩在當朝的影響力之大。宰相鄭畋有個千金小姐,性通文墨,酷愛羅隱之詩,自己抄寫成帙,圈上加圈,點上加點,朝夕吟吟不休,因此還得了相思病。父親見女兒鍾情在羅隱身上,心想:“我女兒雖愛羅江東之詩,卻不曾見其貌。我相府女兒嫁與貧士,雖然不妨,但羅江東相貌極其醜陋,女兒未必中意。我試邀他來飲酒,待女兒簾中一觀,若不嫌他醜陋,我便嫁與他罷。”
一日,炮鳳烹龍,陸珍海錯,極其華麗。宰相鄭畋請羅隱來飲酒,故意讓女儿知道。當女兒得知是請羅江東,心中暗暗歡喜,早醫好了八九分相思病症,遂輕移蓮步,緩拖玉佩,悄悄走到珠簾邊一望,看見羅隱猥瑣醜陋,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著實嚇了一跳,暗暗道:“怎生恁般醜陋?若嫁與他,枉了一生。我相思差矣。”說罷,就把羅隱的詩帙拋進了垃圾桶裡,從此就再也不吟羅隱的詩句了。有詩為證:
    日夕吟詩酷愛才,及觀標格嘆難哉。
    從來女子多皮相,一笑須從射雉回。
  話說鄭小姐斷了對羅隱的相思情后,這事被人們傳開了,姑娘都不願嫁與羅隱。後來有一戶富人家,有個女兒叫“賽珍珠”,是個愛才不愛貌的人,情願嫁與羅隱,富人還倒賠妝奩,羅隱得了這個美妻,又得了很多嫁資,家道充足了,一時也不出門流落了,就經常去街市幫人家寫寫字據。
有一次,羅隱在松溪客棧遇見正在挑鹽賣的錢鏐,那時錢鏐破衣破裳,蓬頭赤腳,羅隱看錢鏐氣宇非凡,就請錢鏐一起吃飯,與他三杯兩盞,結為了知己。事後,又時時拿些錢物去接濟錢鏐,錢鏐感激不盡。因此,羅隱日後的富貴功名,就在落在了錢鏐身上,這是後話。
  羅隱自從善以來,毫無非禮非義之事,善念虔誠,果然文昌帝君託夢給羅隱:“子數年洗心易慮,事事可與天知。吾既重汝之改過,又愛汝之才華,已將汝近日之行止盡數奏聞玉帝,玉帝准奏。但今天下多事,未可驟與汝功名,待我慢慢注汝之祿籍可也。”說罷羅隱就此醒來。羅隱從此常常自律,日行善事,但口嘴輕薄慣了,隨你怎麼防閒,終有失錯。
有一次,羅隱與宰相令狐绹一同飲酒,酒醉後大笑道:“中書堂上坐將軍。”譏諷宰相不能做得文章之意。又有一日,令狐绹把一件學問來問羅隱,羅隱道:“這個學問出在莊子《南華經》第二篇上,不是什麼怪僻之書,願相公燮理陰陽之暇,更宜博覽古書,以資學問。”令狐绹心中大怒,認為羅隱是以己之長形人之短,在我宰相面前尚且放肆如此,何況以下之人。若與他中了一個進士,便看人不在眼裡,從此,每到科考之時,令狐绹就吩咐知貢舉官,不得中羅隱進士。鄭畋幾番要中羅隱,因令狐绹惱了,也便不敢。羅隱甚是懊恨。做二句詩道:
    早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只因一句話上觸犯了當朝宰相,直害得二十餘年不中進士。其實那令狐绹本是極愛羅隱才華之人。後來,令狐绹還想發點善心,畢竟羅隱是個難得的人才。
可惜的是,羅隱惱犯了宰相不算,進長安科舉之時,還惱犯了一個朝官。這朝官姓韋名宣,兩人同遇於飯店之中。羅隱生性輕薄,凡事不肯讓這個官兒。有一次,朝官的左右見羅隱在場,就奉勸羅隱:“這是朝官韋爺,休得輕薄!”羅隱卻大怒道:“什麼朝官,我把一隻腳提起筆來寫數十篇文字,也敵得過數十位朝官哩!”韋宣聽後氣得咬牙切齒,又添上幾分不要中羅隱進士之意。因此羅隱這個進士位兒更是凳頭上的鴨蛋了。
後來,羅隱了解到,自己不中進士的原因都是這二個小人在其中搗鬼,然亦無可奈何!只能嘆息自嘲:“文昌帝君也會得說謊,原說慢慢注我祿籍,怎生二十多年尚然不中?我今已是半百之年,何年方成進士?難道活到七八十歲時戴頂壽官紗帽不成?”為此就寫了一首詩寄於朋友道:
    廿載辛勤九陌中,卻尋岐路五湖東。
    名慚桂苑一枝綠,膾憶松江兩箸紅。
    浮世到頭須適性,男兒何必盡成功!
  〞應鮑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風。
  羅隱作詩嘆息,誰知文昌帝君果然有絕妙的安排。那時唐朝法紀零替,賄賂成風,關節潛通,有多少懷才抱異之人終身不得出人頭地。而中舉者,又多是文理不通,庸俗不堪之輩,以此把唐朝天下都激亂了,士人都忿忿不平。所以,黃巢也因屢舉不第,舉旗亂入長安。後來黃巢誅滅,他手下將官朱溫投降了當朝,被封為梁王,漸漸地朱溫威權日盛,草芥人命,當朝皇上對他也奈何不得。朱溫手下有一個文臣叫李振,雖才華比不得羅隱,但也算得上是一個才子,少年自負其才,心想,考取功名如拾芥子一般,誰知生在這等亂世之時,誰問你有才無才,只問你有無賄賂、有無靠背,因此羅隱二十餘年不中,李振也二十餘年不中。那李振十分忿恨這 ​​些禍國殃民的奸臣賊子,憤憤道: “當日三國時節,督郵倚勢欺詐劉玄德,卻被張飛縛在柳樹上,口口聲聲罵為害民賊,鞭打數百,千古快心。若在今日,一刀砍為兩段,方才心滿意足。俺明日做得張飛便好。”
當時中舉的進士裴樞、獨孤損數十餘人自稱名士,搖唇播舌,結黨成群,經常譏諷李振,說他是伏土蚯蚓,怎能夠飛黃騰達?像俺們有才之人,自然黃金橫帶、白馬任騎。那李振何德何能,敢與俺們一同發跡?這些話傳到李振耳邊後,李振氣得咬牙切齒,定要報仇雪恨,便將一把寶劍磨得鋒快,心中暗下決心:“俺定要將此劍砍取諸賊人之頭,方才罷休。”
後來,劉振投在朱溫帳下做了他的謀士,言聽計從,深得朱溫的寵信。劉振自持朱溫後台,將日常仇恨的各官並裴樞、獨孤損等三十餘人以謀反之罪綁縛起來,取出那二十餘年磨得鋒快的那把寶劍,一劍一個,盡數殺之於白馬驛中,又對朱溫道:“此輩日常高言闊論,自謂清流,可投之黃河,使為濁流。”朱溫明知李振是在報私仇,也便笑而從之,劉振便差人把這批人的屍首都拋在黃河之內,嗚呼哀哉!李振報了諸人之仇,得意之極,做首詩道:
    廿載磨一劍,今年始報仇。
    自謂清流客,今姑付濁流。
  羅隱得知此事後大吃一驚道:“使我當日早中了一個進士,已與裴樞、獨孤損三十餘人同作無頭之鬼,為濁流中物矣。豈非塞上翁得馬未足為喜、失馬未足為憂之說乎?今日這顆頭尚在頸子上,真文昌帝君之賜也。”感嘆不已,也作了一首詩:
    逐隊隨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車塵。
    如今贏得將衰老,閒看人間得意人。
  後來朱溫篡唐,改國號為“梁”,都是李振之計。朱溫在位七年,還姦淫了子媳,被兒子友圭所弒;並將李振也殺了,這都是一報還一報之事。
羅隱在唐朝末年是江南第一才子,懷才不遇,終身不能中得一個進士。
卻說錢鏐那時已起兵破了黃巢,誅滅了叛臣越州觀察使劉漢宏、杭州刺史董昌,有了十四州天下,唐昭宗封為鎮海軍節度使,在杭州鳳凰山建造宮殿,自置文武官僚,都極一時。這時,他卻想起了曾恩惠於己的羅隱故人,未曾中得進士,當即就派數名官員,帶了金銀書幣,鼓樂喧天地來到新城聘他為官。
此事鼎沸一了個新城,連當日借債不肯借的人們都一併前來慶賀送禮。羅隱到了杭州,錢鏐以賓禮奉待,先封羅隱為掌書記之任,後為錢塘令。唐昭宗加封錢鏐為吳王,錢鏐上表稱謝,命沈淞草表。那沈淞是錢王幕下一個極會得做文字之人,表完,錢鏐就拿給羅隱看,羅隱看後說:“此表雖是,但其中說得杭州甚好,此自求徵索之媒也。”錢王遂命羅隱另做一篇,其中二句做得甚妙,道:
    天寒而麋鹿來游,日暮而牛羊不下。
  表送到京城,滿朝人都在議論誰有此等好文字,定是出於羅隱之筆,惜乎天下第一個文人卻被錢鏐用了,此是朝廷之大錯。後來唐昭宗改名為曄,錢王表賀,又是羅隱代作道:
    左則昌姬之半字,右則虞舜之全文。
  滿朝文武識得是羅隱之筆。那時諸鎮都有賀表,以此篇為第一。誰知後來朱溫竟篡了唐朝天下,錢王上表稱臣,朱溫大喜,就加封錢鏐為吳越王,賜以玉帶名馬。羅隱不服,勸錢王起兵:“朱溫逆賊,篡奪唐朝天下,弒君之賊,人人得而誅之,即當興兵十萬以討逆賊,復立唐室子孫,名正言順,何愁不勝!就使不勝,我據有江東吳越十四州天下,不失為東帝。怎生上表稱臣,以為終古之羞乎?”錢王道:“我若興兵,畢竟要塗毒生靈。我愛養斯民,豈忍置之鋒鏑之地?況朱溫貪婬之極,不久必有內變!我靜以觀其變,自不失為孫仲謀也。”遂不肯起兵。但是,錢王聽得羅隱的這番諫言,心中甚是敬重,暗暗的喝采道:“羅隱在唐朝屢舉不第,心中不知該怎麼樣怨恨唐朝,今反勸我起兵興复唐室,唐朝雖負羅隱,羅隱卻不負唐朝,可謂忠心貫日,唐朝之義士矣!'文人無行',此言謬也。”自此錢鏐對羅隱更加禮敬,凡事聽信。
  錢王本是草莽英雄,怒髮之時,未免有些偏頗。那時桐廬有個才子章魯風,錢王也想將他招募於自己麾下,誰知章魯風堅決不從,錢王大怒,就把章魯風抓來殺了。另外,關中也有一個才子叫吳仁璧,錢王聘他為官,吳仁璧做了首詩辭官。錢王也很懊惱,就將吳仁璧沉之江中。羅隱心中甚是不服,飲酒之間,做首詩規諫錢鏐:
    一個禰衡容不得,思量黃祖謾英雄。
  錢王見這首詩,甚是懊悔,就將這二人的屍首以高官規格的禮儀進行了安葬。
錢王為了王室天天餐桌豐盛,就下令西湖上漁戶,每天必須交納貢魚數斤,名為“使宅魚”,如抓不到正數,必另買來補碼,漁戶怨聲載道。一日,錢王請羅隱到舍下飲酒,壁上掛幅姜太公蟠溪垂釣圖,羅隱就走過去欣賞,錢王見羅隱對垂釣圖感興趣,就要羅隱為此題首詩,羅隱當即題詩以寓意道:
    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
  錢王見詩大笑,當即就決定免了“使宅魚”之稅。羅隱隨事諷諫,都是有益於國家、有利於民生的事,錢王言聽計從。錢王發怒之時,無人阻 ​​攔得住,唯獨羅隱三言兩語便撥得轉。因此吳越十四州都蒙羅隱之福德。
後來,羅隱在錢王麾下直做到諫議大夫,母親與妻子賽珍珠都受了誥命,晚景榮華,受用了下半世。羅隱足足活至七十七歲而終,他所著有《湘南甲乙集》、《淮海寓言》、《讒書》六十篇行於世,有詩為證: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岳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03:05 AM , Processed in 0.0226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