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7|回復: 0

寶積經講記-飛昇正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1-2 20:5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問:
賀觀音大士『成道昇天』之誕。盼賜愚徒慈悲之心。

答:
慈悲是救拔
心動盡善因
飛昇是寶誕
攝受禮虔真


是聖是凡者,在於淨染之分矣,五教釋宗亦極重修行之法寶焉。本師釋迦傳迦葉以正法,頓得慧光,貫徹廣光萬宇昊光照明八表刻席,飛昇此正法之修訣者在『寶積』經內,口訣教人先斷三淫再修,若乎有機有緣者訪得寶積經一看便是!

觀音大士降示





寶積經講記【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寶積經講記目次懸論
 一 大寶積經與寶積經………………………………………… 1─4
 二 古寶積經的翻譯…………………………………………… 4─5
 三 寶積的意義………………………………………………… 5─8
 四 寶積經的宗要……………………………………………… 8─14
正釋
甲一 序分…………………………………………………………15─21
甲二 正宗分………………………………………………………21─269
 乙一 正說菩薩道…………………………………………………21
  丙一 修廣大正行………………………………………………21
   丁一 辨菩薩行相……………………………………………21
    戊一 正行差別……………………………………………21
     己一 得智慧……………………………………………21
     己二 不失菩提心………………………………………29
     己三 增長善法…………………………………………34
     己四 直心………………………………………………41
     己五 善調順……………………………………………46
     己六 正道………………………………………………50
     己七 善知識……………………………………………53
     己八 真實菩薩…………………………………………58
    戊二 正行勝利……………………………………………62
     己一 得大藏……………………………………………62
     己二 過魔事……………………………………………64
     己三 攝善根……………………………………………66
     己四 福德莊嚴…………………………………………68
    戊三 正行成就……………………………………………70
   丁二 讚菩薩功德……………………………………………77
    戊一 標說…………………………………………………77
    戊二 別讚…………………………………………………77
     己一 地、水、火、風…………………………………78
     己二 月、日……………………………………………81
     己三 師、象……………………………………………82
     己四 蓮華、樹根、流水………………………………83
     己五 山王、國王………………………………………85
     己六 陰雲………………………………………………87
     己七 輪王、摩尼珠……………………………………88
     己八 同等園……………………………………………89
     己九 咒藥、糞穢………………………………………90
  丙二 習甚深中觀………………………………………………92
   丁一 明正觀真實……………………………………………92
    戊一 開示中觀……………………………………………92
     己一 標說………………………………………………92
     己二 別示………………………………………………95
      庚一 我空觀…………………………………………95
      庚二 法空觀…………………………………………98
       辛一 蘊(處)界觀………………………………98
        壬一 觀非常非無常……………………………99
         癸一 觀真實…………………………………99
         癸二 顯中道……………………………… 103
        壬二 觀非我非無我………………………… 104
        壬三 觀心非實非非實……………………… 105
        壬四 例觀諸門……………………………… 107
        壬五 觀非有非無…………………………… 108
       辛二 緣起觀…………………………………… 109
        壬一 敘緣起………………………………… 109
        壬二 顯中道………………………………… 112
    戊二 抉擇深義………………………………………… 115
     己一 顯了空義……………………………………… 115
      庚一 法空………………………………………… 115
      庚二 人空………………………………………… 118
     己二 遣除情計……………………………………… 122
      庚一 取圓成實相………………………………… 122
      庚二 怖依他性空………………………………… 125
      庚三 著遍計執有………………………………… 128
     己三 善巧智斷……………………………………… 129
      庚一 智…………………………………………… 129
       辛一 觀俱境空………………………………… 130
       辛二 智起觀息………………………………… 131
      庚二 斷…………………………………………… 133
       辛一 破無智…………………………………… 133
       辛二 滅結業…………………………………… 136
   丁二 讚菩薩殊勝………………………………………… 137
    戊一 生長佛法勝……………………………………… 138
     己一 不斷結使……………………………………… 138
     己二 不離生死……………………………………… 140
    戊二 福智廣大勝……………………………………… 141
     己一 功德大………………………………………… 141
     己二 智慧大………………………………………… 142
    戊三 種姓尊貴勝……………………………………… 143
     己一 真實佛子……………………………………… 143
     己二 紹隆佛種……………………………………… 145
    戊四 初心希有勝……………………………………… 149
     己一 勝出聲聞……………………………………… 149
     己二 人天禮敬……………………………………… 149
    戊五 普利眾生勝……………………………………… 150
    戊六 出生如來勝……………………………………… 151
    戊七 眾生福田勝……………………………………… 152
    戊八 聲聞依止勝……………………………………… 153
  丙三 作教化事業…………………………………………… 155
   丁一 畢竟智藥治………………………………………… 155
    戊一 總說……………………………………………… 155
    戊二 別說……………………………………………… 157
     己一 諸對治行……………………………………… 157
     己二 七菩提行……………………………………… 162
    戊三 結說……………………………………………… 170
   丁二 出世智藥治………………………………………… 171
    戊一 舉喻起說………………………………………… 171
    戊二 隨義正說………………………………………… 173
     己一 標法性空以觀心……………………………… 173
     己二 觀心無性以顯性……………………………… 176
      庚一 觀心無性…………………………………… 176
       辛一 約勝義觀心無性………………………… 176
       辛二 約世俗呵心妄有………………………… 181
      庚二 無性即性…………………………………… 187
       辛一 無為相…………………………………… 187
       辛二 聖性相…………………………………… 190
        壬一 泯諸相………………………………… 190
        壬二 顯淨德………………………………… 193
 乙二 兼說聲聞道……………………………………………… 196
  丙一 正說…………………………………………………… 196
   丁一 應機開示…………………………………………… 196
    戊一 比丘應行不應行………………………………… 196
     己一 應修三學……………………………………… 196
      庚一 增上戒學…………………………………… 196
      庚二 增上心學…………………………………… 203
      庚三 增上慧學…………………………………… 204
     己二 應離八失……………………………………… 206
    戊二 沙門善學不善學………………………………… 213
     己一 標列…………………………………………… 213
     己二 別釋…………………………………………… 214
      庚一 形服沙門…………………………………… 214
      庚二 威儀欺誑沙門……………………………… 215
      庚三 名聞沙門…………………………………… 218
      庚四 實行沙門…………………………………… 219
     己三 結勸…………………………………………… 224
      庚一 應住實行…………………………………… 225
      庚二 勿恃多聞…………………………………… 226
    戊三 持戒善淨不善淨………………………………… 229
     己一 不淨持戒……………………………………… 229
     己二 善淨持戒……………………………………… 233
      庚一 長行………………………………………… 233
      庚二 偈頌………………………………………… 236
   丁二 當機蒙益…………………………………………… 242
  丙二 巧說…………………………………………………… 243
   丁一 鈍根退席…………………………………………… 243
   丁二 退席因緣…………………………………………… 244
    戊一 迦葉說…………………………………………… 244
    戊二 如來說…………………………………………… 245
     己一 現緣…………………………………………… 245
     己二 夙因…………………………………………… 246
   丁三 如來巧化…………………………………………… 249
    戊一 聲聞不能教化…………………………………… 249
    戊二 如來方便調伏…………………………………… 250
     己一 現同分身行…………………………………… 250
     己二 起同分勝解…………………………………… 250
      庚一 方便引發…………………………………… 251
      庚二 真實勸離…………………………………… 252
   丁四 受教得脫…………………………………………… 258
  丙三 密說…………………………………………………… 259
   丁一 密論自證…………………………………………… 259
   丁二 時眾開解…………………………………………… 268
甲三 流通分………………………………………………………269─285
 乙一 問答修學………………………………………………… 269
  丙一 普明問………………………………………………… 269
  丙二 如來答………………………………………………… 271
   丁一 不住相學…………………………………………… 271
   丁二 大精進學…………………………………………… 272
   丁三 為眾生學…………………………………………… 274
   丁四 速疾道學…………………………………………… 281
 乙二 時眾奉行………………………………………………… 28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寶積經講記-懸論

寶積經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二印順導師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十月新版一刷寶積經講記──民國五十一年講於臺北慧日講堂──懸論一 大寶積經與寶積經《大寶積經》,共一百二十卷,是唐代的菩提流志,在武后神龍二年開譯,到先天二年編譯完成的。在中國佛教界,《寶積經》被稱為五大部之一,有著崇高的地位。這部《大寶積經》共有四十九會,也就是四十九部經的纂集。雖然是菩提流志奉詔翻譯,其實只能說是譯編。因為四十九會當中,如古人翻譯得很精確,就不再新譯。如古譯文義艱澀或者脫落,或者古人還沒有譯出的,這才加以翻譯。所以現在的《大寶積經》,實是多數人翻譯的編集。菩提流志新譯的,凡二十七會;古師所譯的,共二十二會。論卷數,菩提流志新譯的,不過三分之一。只因為到菩提流志手中,大部才編集完成,所以一般說是菩提流志所譯的。本經為什麼稱為寶積?有人以為:《寶積經》是一部叢書,所以寶積是多種經典──法寶總集的意思。當然,《大寶積經》被作為多種經典的編集,在玄奘法師時代,早就如此了。據《慈恩傳》說:奘師去世那一年元旦,曾因寺僧的勸請,而試譯《大寶積經》。但真正說起來,現在所要講的〈普明菩薩會〉(大寶積經第四十三會,第一百十二卷),才是原始的《寶積經》。而現在的《大寶積經》只是附合「寶積」二字,將四十九部不同的經典,編集在一起而已。所以現在的四十九會,性質互不相同;既沒有一貫的論題,也說不上前後的一定次第。《寶積經》四十九會,與《大般若經》十六會,《華嚴經》九會等,意義完全不同。現在要講的《大寶積經》的〈普明菩薩會〉,是古典的《寶積經》(其餘四十八會,是合編而才稱為寶積的),這可以從兩點來說:一、古代所說的《寶積經》,都是指本經說的:(一)、本會內題「古大寶積經」。糅譯於《大乘寶雲經》中的,叫〈寶積品〉。(二)、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八),引《寶頂經》,明菩薩初發心勝於二乘,就是此經,可知寶頂是寶積的異譯。(三)、魏菩提流支(或勒那摩提)譯的《大寶積經論》四卷,傳為世親菩薩所造。依西藏所譯,說是世親弟子安慧菩薩造的。這部《大寶積經論》,就是本經──〈普明菩薩會〉的釋論。二、古代大乘聖者,是特別重視本經的:(一)、中觀大乘(空宗)的龍樹菩薩,引用《寶頂經》,就是本經,這已在上面說過了。又如《大智度論》所說:「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及《中觀論》的:「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一偈,都是引用本經的。(二)、瑜伽大乘(有宗)的彌勒菩薩,在《瑜伽論?攝抉擇分》(卷七九、八〇),說菩薩正行十六事,就是本經的摩呾理迦。安慧的《大寶積經論》,是依此敷演而成的。又如《攝大乘論?所知相分》,所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以及唯識學者所傳的十三種中道,都是依據本經的。特別是「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一語,為瑜伽大乘特別重視的金句。這樣看來,印度大乘正統的空有二宗,一致重視本經──《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可見本經的價值了。
寶積經講記-二 古寶積經的翻譯

二 古寶積經的翻譯本經現存的譯本,共有四譯:一、後漢支婁迦讖譯,《佛遺曰摩尼寶經》,一卷。二、晉失譯,《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一卷。三、秦失譯,《普明菩薩會》(古大寶積經),一卷──編入《大寶積經》第四十三會。四、趙宋施護譯,《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五卷。此外,一、宋沮渠京聲譯的《佛說迦葉禁戒經》,實為本經兼說聲聞道中正說一段之別譯。二、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的《大乘寶雲經》,第七卷名〈寶積品〉,實是本經被編入《寶雲經》的;《寶雲經》的其他譯本,並沒有此品。現在所講的,是傳為秦失譯,本名《古大寶積經》而被編入大部,改名為〈普明菩薩會〉的。在十六國中,秦有三:一、前秦,國主姓苻,也稱苻秦。二、後秦,國主姓姚,也稱姚秦。三、西秦,國主姓乞伏,也叫乞伏秦。現本古人推斷為秦失譯,但不知是三秦的那一秦?不過據譯文來看,這是羅什來華以前的譯品。
寶積經講記-三 寶積的意義

三 寶積的意義本經的經題,古代的譯者,或從人立名,如〈大迦葉品〉,〈普明菩薩會〉。或從法喻得名,如《大寶積經》、《寶頂經》、《摩訶衍寶嚴經》、《佛遺曰摩尼寶經》。或從人法喻得名,如《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然據經文的「珍寶之積」、「寶積」、「寶嚴」來說,本經實應名「寶積」。古人或譯為「寶頂」,或譯為「寶嚴」,梵文都是Ratnakūṭa。什麼叫寶積?寶是譬喻,凡希有的,珍貴的,有妙用的,叫做寶。寶所喻的是法寶;宋譯作「正法」,也就是妙法。正法,是佛所證的,依此而覺悟成佛的。約圓滿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如來的自證化他,是最清淨的妙法(喻如白蓮),如《法華經》所說。但是,菩薩也能分證妙法;二乘聖者,也同樣的契證妙法,所以說:「須陀洹初得法身」等。正法雖是本來如此的,但從實踐而體悟來說,這是希有的,珍貴的,有妙用的。因為唯有信解這,隨順這,通達這,才能轉迷啟悟,超凡入聖。才能了生死,才能度眾生,才能無邊福德莊嚴,才能究竟成佛。這是不共世間的正法珍寶。本經與《金剛經》一樣,「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是依三乘共證的正法說。三乘聖者的體證正法,都不離無所得的中道。所以古人說:「無所得小,無所得大」。又說:「一切大乘經,同以無二顯道為宗。乃至小乘經意,亦不外此」。然本經的主要意趣,是宣說大乘行,著重在從加行位到通達位。大乘的核心,是大菩提願為本,大悲心為上首,空慧為方便的。如本經所明的菩薩道,略分三段:一、修廣大正行,重於菩提願。二、習甚深中觀,重於空慧。三、作教化事業,重於大悲心。綜貫這三德而修行,才成為菩薩正道。依此來解釋經題,可約寶積、寶頂、寶嚴──三義來說。一、正法的珍寶,是依三德而證正法。這是真實菩薩行,一定是廣集無邊福智功德珍寶的。如經中說到真實菩薩,就說有「四大藏」、「攝諸善根」、「無量福德莊嚴」。為了說明「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用大地等十九種譬喻來顯示。所以菩薩的正法珍寶,是寶積;這是經題的本義。二、極廣大的,才能極崇高。如塔婆一樣:塔基廣大,又一層層的疊積起來,才有高聳雲空的塔頂。所以,由於正法珍寶的無邊積集,顯出了菩薩體證正法的高超。如經說菩薩是真實佛子,紹隆佛種;初發心菩薩,就已勝出聲聞,為人天所禮敬。因為是寶積,所以成寶頂。積是積集,積集了就崇高。《維摩詰經》有香積世界,奘譯作香臺,臺也就是高的意思。這與一般的好高騖遠,說心說悟,而不知平實的廣積功德,是怎樣的不同!三、這樣的正法,極廣大而又極崇高,顯出了正法的宏偉莊嚴,不同於小乘。如塔的廣大崇高,顯出了宏偉而莊嚴一樣。所以又稱為寶嚴。同一梵語,而古德三譯不同,意義還是一貫的,相顯相成的。梵語摩訶,譯為大而含有多與勝二義。本經所說的正法珍寶,寶積是眾多義;寶頂是殊勝義;積而又頂的寶嚴,是大義。所以本經也叫《大寶積經》。
寶積經講記-四 寶積經的宗要

四 寶積經的宗要統觀所有的大乘經,可以略分兩大流:一、專為菩薩說,廣明菩薩的大行與佛果的,如《華嚴經》等。二、為菩薩及聲聞乘,大小兼暢而宗歸於大乘的。這裡面,有些是從觀慧的修證來說,發明三乘同入一法性,大乘與小乘,都以無所得而入道。當然,也說到菩薩般若的方便善巧,不共二乘。有些是從廣行來說,著重於菩薩的特勝;由於悲願殊勝,智證也殊勝,這便有貶抑訶斥二乘的教說。有些是從菩提果德及因心來說,對二乘折攝兼施,而導歸佛乘的。這些,雖然方便不同,各有特勝,但對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趨無上菩提果的大乘宗要,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本經大體與《般若經》相近,說三乘都以無所得入道,所以是正明菩薩道,兼說聲聞行的教典。
又一切大乘經,可以約境、行、果三義來分別。一、詳於境的,有事境與理境。事境中,或詳於三乘共的心境;或詳於菩薩不共的心境,如說阿賴耶等。理境說一切法無性故空,空故不生滅的勝義諦。二、詳於行的,或重於資糧行:菩薩發菩提心,廣集無邊福智資糧。廣大的資糧中,如十善等,分同世間正行,而實是菩薩的要行。或重於慧悟行(從加行到見道位):廣明般若的無所得行,如本經的如實中道正觀。約無所得的悟入說,是分同二乘的。所以說「般若為母」,不但是佛母,也是二乘聖者的生母。或重於如實行:這是悟後的大行,如《十地經》等所說,分同於佛陀的果德。三、詳於果的,特詳於如來的依正莊嚴,自利利他的德行圓滿。依此三義來分別,本經是詳行的,是重於資糧行及慧悟行的。
菩薩的修行,六度、四攝等都是。依遍通三乘行來說,宗要是戒定慧──三增上學。在三學中,本經是特重於戒慧的。這也許是繼承佛陀根本教學的風格吧!《雜阿含經》(卷二四)說:「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佛法是不離世間的,要處世而做到自他和樂,非戒不可;戒行是基於慈悲的同情。佛法即世間而出世解脫,這非智慧的達妄契真不可。這二者,戒如足,慧如目。從自證說,這才能前進而深入;從利他說,這才能悲智相成,廣度眾生。假使不重戒慧而偏重禪定,不但有落入邪定、味定的可能;即使是正定,也會傾向於隱遁獨善。當然,大乘廣攝一切根機,也有獨善風格的「聲聞菩薩行」。但在利他為先的大乘法中,如本經的著重戒慧,才是更契當於菩薩道的精神。
戒律,本於慈悲的同情,不忍損害他而來。律儀戒中的別解脫,重於身語的止惡。但每一持戒的,都是可能違犯的,這一定要:「所犯眾罪,心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能隨犯隨懺,才能保持自心的無憂無悔,戒行清淨。不過僅是身語的止惡,是不夠的。戒──尸羅的義譯為清涼,也重於自心的淨除煩惱。釋尊的略教誡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意地的種種煩惱,戲論分別,如不能遠離,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清淨。本經在兼說聲聞行時,四沙門中的形服沙門,威儀欺誑沙門,貪求名聞沙門,不消說是不夠清淨的。四種持戒比丘中,說有我論的,我見不息的,怖畏一切法空的,見有所得的;總之,只要是執我執法的,無論怎樣的持戒,都不能符合如來律行的本意。因為這樣的持戒者,雖好像清淨持戒,而終久──今生或後世要破壞戒法的。所以本經從一般的律儀戒說起,而深意在道共戒,如說:「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繫,不受三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這無漏相應的,聖智相應的戒行,本經在正明菩薩道中,也深切的說出:「無有持戒,亦無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有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即是聖性」。不但聖者以此為體性,也是聖者以此為因性的(共三乘說為聖性。專約大乘說,就是佛性)。從慈悲不忍損他,到遠離憶想分別,深入真空的戒行,為本經的要義之一。
現證慧──聖智、淨智,是依定修觀而成就的。本經說:「不以戒(律儀戒)為最,亦不貴三昧;過此二事已,修習於智慧」。又說:「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於淨智」。戒、定、慧的三學相資,次第修發;修定與修慧不同,本經都說得明白。智慧(般若),不是泛泛的知識,而是通達我空法空──空寂法性的聖智。這不但依戒、依定而修得;在慧學自身,也有修學次第,這就是依聞慧而起思慧,依思慧而進起修慧(與定相應的觀慧,叫修慧),依修慧才能得現證的聖智。所以本經重智慧,也就重於多聞,修行。如說:「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這是自己樂意多聞);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這是樂意使他人多聞);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知多聞的功德而勤求);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這是由聞而思而修,不為文字所封蔽)。本經說菩薩行,以「得大智慧」為第一要行;而說智慧從多聞生,明白的開示了慧學的進修次第。
「依因所修慧,能得於淨智」:可見觀慧的修習,是極為重要的。本經廣明如實的中道正觀,即一切(我)法性空觀。空(無相無願無生滅等)是本性空,是中道,所以增減不得。有些人,取空著空,以為有空可得,這是增益了。這不但辜負了佛說空觀的本意,反而著空成病。如以藥除病,「藥不出,其病轉增」一樣。龍樹依據經義,所以在《中觀論》上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一切是本性空的;眾生著有,起種種見而流轉生死,而一切法空,還是本來如此。由於「一切諸見,唯空能滅」,所以說空;滅諸戲論妄執,即顯一切法本性空寂,並非別有空理,可住可得。有些人著有成迷,怖畏法性空寂,不生不滅。佛說這些人,如怖畏虛空,而想逃避虛空一樣,這是減損了。其實,空是一切法性,虛空那樣的遍於一切,有什麼可怖畏,有什麼可捨離的?想離空立有,真是「狂亂失心」了!龍樹說:「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心」,就是這一類人。能於一切法性空,不增不減的如實觀察,是引發真實聖智的方便。一切法本性空:以如幻性空的觀心,觀如幻性空的觀境;心境並冥。經說如幻食幻的比喻,極為明白。觀心是分別伺察,聖智是無分別智,依分別觀怎麼能引生無分別智呢?這如經上說:「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還燒實觀」。要知道,如實觀慧,是觀一切法無自性空的。這雖是世俗的分別觀察,但是順於勝義的,觀自性不可得的。所以這樣的觀慧,能引發無分別聖智。等到聖智現前,那如實空觀也就不起了。唯有理解這個道理,才知觀慧的必要,不致於落入一味息除分別的定窟。

本經以律儀戒而深入到道共戒;從聞慧、修慧而深入到現證慧。在法空性的現證中,戒智不二;也就是無漏戒定慧的具足。這可說是本經的宗要所在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44:35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667


寶積經講記-甲二 正宗分

甲二 正宗分乙一 正說菩薩道丙一 修廣大正行丁一 辨菩薩行相戊一 正行差別己一 得智慧爾時,世尊告大迦葉:
本經的正宗分,分正說菩薩道,兼說聲聞道二科。這說明了本經是以大乘為主,而大小兼暢的法門,代表正統的中期佛教。在菩薩道中,有修廣大正行,習甚深中觀,作教化事業三科。廣大行與甚深觀,是菩薩道自行的大綱;教化事業,是利他的大業。這三者,完滿的開示了菩提的正道。如約修學階位的偏重來說:修資糧以向加行位,重於福智資糧的廣大積集。從加行以入見道,重於甚深中觀的修證。從見道以趨修道位,重在利他的教化事業。修廣大正行,也有辨菩薩行相,讚菩薩功德二科。辨菩薩行相,也分三,先說正行差別。總有八事,都以邪行正行,一反一正的對辨,以顯示菩薩應行的種種正行。「爾時」是佛在鷲峰,與大眾共集,而要宣說寶積法門的時候。「世尊」,是佛的又一尊稱。佛為究竟無上的大聖,是人間天上,一切世間所共尊仰的,所以又稱為世尊。當時,佛「告大迦葉」說。佛為無量大眾說法時,一定有一位或幾位,與佛問答的當機者(受佛稱讚或被佛呵斥)。這是代表大眾的,代表大眾而請問,佛也就因對他說而告訴了大家。本經的當機者,是大迦葉。迦葉是姓,華語為飲光。姓迦葉的佛弟子,不在少數,這位被稱為大迦葉的,是釋尊門下了不起的大德。釋尊涅槃後,大迦葉主持了荼毘大典。又在王舍城的七葉窟,主持了佛典的第一結集。大迦葉是佛涅槃後的領導者,所以有釋尊付囑迦葉,傳承正法的傳說。大迦葉頭陀第一,生活精嚴,在崇尚苦行的東方印度(耆那教與提婆達多的五法是道,都興起於此),受到了大眾的崇仰。本經重於戒慧,所以操行精嚴的大迦葉,為本經的當機者。還有,當時就近參與荼毘典禮的,以及出席結集法會的,主要為王舍城、毘舍離一帶的比丘,也就是大迦葉領導的一系。大迦葉不曾能邀集全佛教界,集思廣益,而舉行少數的結集;連多聞第一的阿難,也幾乎被拒絕。這所以結集圓滿時,就有富樓那等提出異議,而種下了佛教學派分化的種子。在佛教的傳弘中,大迦葉領導的學系,重戒的,重定的,帶有嚴重隱遁傾向的佛教,被指為背棄釋迦精神的小乘。本經不但開示大乘正法,也針對重戒的,重定的比丘,而宣說聲聞正法。以大迦葉為當機者,那是最適當不過的了!『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葉!是為菩薩四法,退失智慧。
佛為大迦葉說菩薩的正行差別,先說失智慧與得智慧。智慧是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質,是解脫與成佛的根本。對於菩薩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提出來說。「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已有的尚且要退失,當然更不會增進了。四法為因,引起智慧的退失是果,有著因果的一定關係。因果是多種多樣的,這裡說的,主要約二類因果說。一、無論是善的惡的,久而久之,習以成性,一天天的增強。如常起貪心的,會貪心越來越大;起瞋心的,瞋心會越來越嚴重。如讀書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好靜的,習慣了會愛靜惡動,過不慣煩囂的生活。這不但今生,也影響到來生的性格、能力。這叫做等流因果。二、如布施的,使別人的生活獲得充足,自己將來就能得富裕的果。傷害人,使人死(墮落惡道是異熟因果),來生為人時,會受到多病或夭壽的果。總之,使人苦惱,自己得苦惱,使人安樂,自己能安樂;障礙人的,自己也受人的障礙。這些,叫做增上因果(一般也叫做業報)。那四種邪行能退失智慧呢?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法,是真理(理法;理法的實現即證法),是達到真理的正行(行法),表達這真理與正行的聖教(教法)。自己學法而又以法教化的,稱為法師。法──真理、正行、聖教,從佛的大覺而宣揚出來。對學者來說,法是智慧的源泉。如不尊重法,不生希有難得心,不看作治病的良藥,昏夜的明燈,而覺得沒有什麼了不得,與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那一定不會依法去信解修行。不進則退,也就會日漸愚癡了。不能尊重法,也就不會尊敬法師。法師也是人,不會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如不從正法的關係去尊敬他,就會挑剔一些不相關的事:相貌不端嚴呀,音聲不洪亮呀……。或說法師的某種不圓滿:性急呀,偏愛呀,好名呀,種種吹求,而忘記了自己應學他的長處,應學習他宣揚的正法。這樣的不尊師,不重道,自己閉塞了聰明,不能獲得正法的智慧,反而要退失了。二、「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深法,是大乘法,大乘的空義(經說:深奧者,空是其義),深行密證的法門。自己從師長受學得來,應該善與人同,盡量弘揚。卻故意秘密化,不肯輕易說,說也不肯盡量的說,而保留一分。這或是為了名,為了利,秘而不傳的作風,障礙人不能生長深智;因果必然,當然自己要退失智慧了。拿淺事來說:我國古代的工巧、醫藥、拳術,都有高度的成就,可是被『秘密』害了。教拳的,不肯盡量傳授徒眾,而留下幾手。醫藥,只肯傳自己人,或傳兒不傳女,不願公開以求進步。結果,大多失傳了。到現在,我國還被看作落後地區,這不是秘不盡傳,而招退失智慧的惡果嗎?三、「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樂法,是愛好大法而深願欲求的意思。遇到這樣的人,應該隨機說法,引他趣入佛法。而現在卻故意的留難他,說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如年紀還輕呀,知識太差呀,業障太重呀,下次再來呀,要供養多少呀……。根機中中的,就會因而失望,意志沮喪,變壞了那種樂於求法的熱心。有的,受了外道的誘惑,動搖了對三寶的信心。犯了這樣障人智慧的罪過,當然要退失智慧了。四、「憍慢自高,卑下他人」:修學佛法的,容易犯一種過失,就是義理愈了解,或多少有些行持功德,憍慢心就起來了。覺得自己了不起,高人一等。看起他人來,論教理、論修行,都卑下低劣,不及自己。於是覺得沒有值得尊敬的法師,沒有可以造就的學者。憍慢狂妄,結果是『滿招損』,智慧日漸退失了。世尊總結的說:上面所說的,「是為菩薩四法」,會「退失智慧」的。求大智慧的大乘行者,應切戒才好!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現在,再從正行來說能得大智慧的四法。那四種法呢?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師」:能常常的尊師重道,就會常常的訪師求法,智慧也就自然增長廣大起來。二、「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菩薩隨自己聽聞受持的深法,不會『秘不說盡』,而是樂意的廣為人說。以弘法心,慈悲心,報恩心來說法,不是為了貪求名譽,或者財利供養。唯有這樣的清淨心說法,才能廣為人說。否則,存有名聞、利養、徒眾──不清淨心來說法,就會或多或少的保留。不是嫌說法的報酬太少,就怕別人與自己一樣,名聞利養被人奪去了。三、「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對於樂法的人,故意留難,不願為他說法,主要是由於不知聞法的利益。要知道,現證的智慧,雖由於修習;而修慧要由於思惟,思慧要由於多聞。知道智慧是從多聞而引生的,就會尊重聞法的功德了。對他人,就不為留難,樂意去為人說法。對自己,一定是精勤的求聞正法,不懈不怠。如頭髮鬚眉著了火一樣:火燒(然與燃同)鬚眉,一定急不容緩去救息他;知道多聞的功德,一定會不懈不怠的去多聞正法。當然,精勤的多聞,也要注意到身心的調適。必須『行之以漸,持之以恆』,從容不迫而又鍥而不捨,才是中道的勤行。四、「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凡人聽聞經法,背誦、受持,大抵會因此而憍慢起來。但聞思經法,還是為了實行。如學者的志願,在乎如經所說的去實行,而不是隨著語言文字團團轉,專在名相上作工夫,那就會感覺自己的實行不足,還不能完滿的實踐佛說。能深切感覺到自己的不足,自然謙和寬容,不再憍慢自高了。能這樣依解而起行,智慧當然能生長廣大了。佛總結的說:這就是「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 本帖最後由 宏泓道者 於 2012-11-2 10:05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17:45:33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0L4QZBLNQrg"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04:55 PM , Processed in 0.02473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