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6|回復: 0

重阳立教十五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1-21 11:5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当今道教》
http://www.taishandaojia.com.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61

重阳立教十五论(妖魔托伪王重阳的。住茅草屋,不是成道的必须)清灵子办公47

    (下文黑色为原文,括号内红色字体是太上老君回答他的话。)

    第一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安之法。
(法术金口诀:妖魔只要一张嘴,就露出了想吃“唐僧肉”的魔牙!
      无论他打着哪个神圣的牌子、以谁的名义,都无法掩盖他自己就是妖魔的代言人的真面目!

     庵者舍也,人住的“家”也!投庵,投入到家中,这还是“出家”吗?这不是“入家”吗?这就是“出尘又入尘”!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者,都是修道的混子!
       何以见得?修道是看破红尘家庭的牵缠、意在追求精神的解脱,而不是享受“庵舍”这些“身外”环境条件的愉悦;修道是觉悟心性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寻求“一身依倚”。

       “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这样的妖魔邪说将造就大批“手无缚鸡之力”的寄生虫!
       这是与《道德经》“强其筋骨”截然相反的妖魔邪说!
       这是与创造“太极拳”的张三丰思想截然相反的妖魔邪说!
       这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懒惰成性的“二流子、下三滥”的言论!

      气力是越锻炼越强,哪有“劳则损气”的道理?!
      古之名将都是奋发图强的结果,岂有“劳则损气”的圣贤?!

       “守常安分”的都是胸无成物、无才无能的慵懒之人!都不是投得明师、受命替天行道的非凡道者!
      “此是住安之法”就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慢性自杀的方法!

      “住安之法”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觉悟自性之法,决不是有吃喝保障、安稳的住在屋里、甘老林泉,不但不能觉悟自性,更不能成为受命替天行道的非凡道者!)


太上老君:先是出家,然后又找个地方依托,那出家为何?若是依托,何不在自己家里养着?
                     非要进到庙里才算是入真道?

                     王重阳当年可是舍弃妻子家业,千里迢迢从山西赶到山东来传道的,他何时说过要投庵?)


     第二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肮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
(法术金口诀:当今社会“此虚云游之人”可以车载斗量!)

   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二登帜睑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法术金口诀:当今社会“参寻性命”绝无仅有!几乎难见一人!
      人们都不知道修道本来是为了“参寻性命”回归本来。
     人们都在参寻“开光、做法事、授箓、传度”能够借神造孽、发神财的“高功法师”!

      “大隐隐于市”,你却偏要去“登帜睑之高山”!
     你这种“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混蛋,你哪里是“参寻性命”啊?!你“参寻”的是与正法相反的“名相”。
     高山上只有神圣的“泥胎塑像”!神圣却在大众中度人!你说你到高山上能“参寻”到什么!

     虽然“问道无厌”,只是空谈理论,大谈修炼,对无半点实证应验的空理论麻木、置之不顾、一样挂在嘴边,宛如无头狂鬼、滔滔不绝、俗不可耐。
      “若一句相投”,便认为是“明师”现前,便认为是“神圣”转世前来指点自己,岂不知那是妖魔化身、投你所好、引你入魔!时日一久,你就会发现当初的“一句相投”竟是虚伪花言在掩盖无能罢了。
     当初希望的“便有圆光内发”,不过是妄想罢了。

     因为贪慕、迷恋、妖魔蛊惑人心的 “一句相投”形式,让更多的好道者误入歧途、身陷泥潭、葬身魔窟!
     如此之人,真乃“蠢猪”云游也。)


 (太上老君:云游是假意,借游览之际,途中所遇所闻,以考验人的心智,经历磨难,增长智慧。
                         访“名师”不倦者大有人在,问道无厌者亦大有人在,成道者寥寥无几。)

     第三学书
  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採意以合心。捨书探意,採理捨理,採趣採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探藏之。
(法术金口诀:“当宜採意以合心”?合心?心有多少种?有八万四千凡心。
     你怎么“合心”就“採意”,就怎么干,那你就不是学道的!
     因为正法“本一无二”,一定不会符合你的“合心”原则的。

     “收之入心,久久精诚”就成了妄想执着、病入膏肓!
     只有觉悟“大象无形”,才能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
     觉悟“大象无形”悟空成圣,了达“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不会有“恐失于性命”之顾虑。

      若不穷《道德经》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
      既得书意,当与身边人分享觉悟之意,成就觉途伴侣,乃是替天行道之举,岂能探而藏之? )


(太上老君: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你所学习的东西越多,你的内心越充盈,名相在心中就越具体。就越难以悟空。
                     学道 的人,知道一切皆是自心攀援外物而起,所要注重就是减少心思受外界所累。

                     吾贵大患者,以有吾身。  若无此身何必攀援外物,劳累身形?)


    第四论合药
  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骆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法术金口诀:在修道者而言,药,乃人之心意。与“草木之药”真天壤之别。

     在“学医”而言,不可不通草木精华之性理,若不通者,无以行医助道。
     在“学道”而言,不可不通“道”理,不可不知“人之心意”乃修道之“丹药”,若不通“丹药”原理者,无以成道、得道。

     不可执着“住庵、云游、问道无厌”,恐有损于阴功。
      “住庵、云游、问道无厌”必然会外贪财货,内费修真,让今生招愆,令来生受之果报。

      “吾门高弟”这是没有得道、贡高心盛的凡夫俗子说的话,绝不是王重阳说的
。)

(太上老君:道本无一物,何必妄助之。
                     自家本所具,心止便是药。)


    第五论
  盖造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苟或凋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飢,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法术金口诀:觉悟、弘法之人都是居无定所、无量度人。
      哪有“盖造茅庵草舍”自私自利、画地为牢的替天行道的非凡道者?
      “盖造茅庵草舍”是固步自封的耕作凡夫,不是四海为家、教化众生、替天行道的非凡道者。

     露宿野眠,只要不是赤身裸体、伤风败俗,就不是“触犯日月”,而是“道法自然”。
     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而不要妄自造作去“盖造茅庵草舍”,纵是“体外朱楼”也不过是“玩物丧志”之举,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

(太上老君:王重阳成道的时候,可不是住在草舍里。
                       虽然后来教育弟子,多外出风餐露宿,但宗旨在于考验人之心智。

                       住茅草屋,不是成道的必须。)


    第六论合道伴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繫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欲不恋,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着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乾打鬨,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法术金口诀:妖魔闭嘴!

      老子修道之时可有“道伴”?张道陵修道之时可有“道伴”?
      张三丰修道之时可有“道伴”?王重阳修道之时可有“道伴”?
     这些“与德为邻”的人,哪个“孤单、无伴”?

     “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这是贪生怕死的懦夫口吻!
     岂是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勇于施无畏、替天行道的道客言语!

     “明心,有慧,有志”的道客都不会贪恋“道伴”。
     “不明、着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乾打鬨”的人才会找“道伴”。

    立身之本在觉悟自性、回归无形大道,“绝不是”在丛林,全凭心智聪慧、志向坚定。
    不可顺人情与人为“道伴”而不能自立、自强、自爱,不可取相貌专去追求穿道袍的人,唯择言谈“觉悟自性、认识大象无形”才是高明者,才是上法也。)


太上老君:乱道贼子!表面上来学道,内里还忘不了这身臭皮囊。

                     全真七子成道时,皆是自修自证。成道都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没关系!


    第七论打坐
 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跟,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外,一切动静中问,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贤圣。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法术金口诀:王重阳的“活死人墓”,意在:割舍外界红尘对自身的牵缠瓜葛。
       而不是在“活死人墓”里面“打坐”拘身、妄想执着!

     “不是”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而是“离一切相”,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从而觉悟自性。

     如果你真正做到了“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你就不应该去“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
、打坐”,你就不会去妄想执着于这些凡尘之事了。

      不去“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只是在生活中做个正、直、善、良的好人,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贤圣。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太上老君:如你所说,只有死人才会如此。谁听你的,就是往死里学。

             喇嘛教的教义修炼方式,也是如此。喇嘛教是邪教。)


 第八论降心
 凡论〔降〕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为病患矣。
(法术金口诀: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定生慧。
     若随境生心,去“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就是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

     住行坐卧,自然而然,于四供养,少量知足。
     闻见知觉而去“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如此,则为病患矣
。)

(太上老君:“不见万物,冥冥杳杳”这是在自欺欺人。
              活人,都知道自己是谁,都清楚自己的感受。只有“死人”才是“不见万物,冥冥杳杳”。)


 第九论炼性
 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钢多射折,锡多则捲,刚锡得中,则剑可矣。调鍊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
(法术金口诀:去“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如此就是“紧则有断,钢多射折”。

      闹市炼道客,尘嚣试修人。
     像《七真传》那样记载“全真七子”修道的经历,就是“炼性”的过程
。)

(太上老君:什么是“紧慢得中”;什么是“刚锡得中”。
            实无有紧慢之分,无有钢锡之分。


    第十论
 匹配五气五气聚于中宫,三元鑽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法术金口诀:青龙不喷青烟,却喷赤雾;白虎不吐白烟,却吐乌烟,这不是正五行的正法,这是妖魔的邪气。

     “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这不是全真教的教义!这是正一道的“观想、存思”!
     就是自己上演“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荒唐闹剧
!)

太上老君:“神游”完了,睁开眼还是在人间,惆怅否?
                       自欺欺人。


 第十-论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法术金口诀:去“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是与“性命相见”背道而驰的走火入魔。
      你前面的那么多走火入魔之举,如果是为了“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这是“投机取巧”的思想,是与做个正、直、善、良的好人截然相反的。

      你的这些理论泄漏于下士,也会有神明降责,更何况你把此文发表在电脑之上泄漏给很多“中上士”呢?

      在生活中做个正、直、善、良的好人,是修行之根本,就是“性命双修”。)


太上老君:故作神秘,人的臭皮囊,有什么好留恋的?

 第十二论圣道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远,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法术金口诀: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不觉苦,积功累行不觉功,高明之士不觉明,贤达之流不觉贤,不去“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方可入圣之道也。

      身居一室之中,掩耳盗铃、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自然魔性满乾坤!普天妖魔众,默默护持!无尽魔君,冥冥围远!名集魔窟,位列妖阶!
      “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这是上演“掩耳盗铃”的神经病患者的心态
。)

(太上老君:圣不增 凡不减 圣凡同宗。岂止是“贤达之流”?

            普天圣众,凭什么来“护持”你?
            心若明,何须“普天圣众,默默护持”?
            无明妄想之人,才会期盼“普天圣众,默默护持”。)


    第十三论超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法术金口诀:超欲界、超色界、超无色界的人,不会去“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不去贪慕“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只是在生活中做个正、直、善、良的好人,就是身在神居仙圣之乡。人心善,就是天堂。

   “玉清之境”是“三界”中的哪一界呢?)


(太上老君:神仙就在凡间,就在你我的身边,你能看到吗?
            因为你心中不能悟空,所以有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者的名相。

            只要你有这种名相,你就一直迷惑,被这些“名相”所累。


    第十四论养身之法
 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
法术金口诀:“若得此道正可养之”,若得此道就要知道哪些是“不正”,否则,不可、也无法养之!
     贪慕“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超三界”, 而不是在生活中做个正、直、善、良的好人,就是“不正”。
      若得此道,在生活中做个正、直、善、良的好人,即可养之!

     养之多则功多而不觉功,养之少则功少而不觉功,不可愿归,不可恋世,虽然知道去住自然,却在执着“法身”名相,没有悟空,依然是畜生道的毛猴子矣
。)

 (太上老君:法身是假名。能让你养的,定不是法身。是妖魔哄你听话的名相。)

    第十五论离凡世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言十五论者,警门中有志之人,深可详察知之。
(法术金口诀:去贪慕“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超三界、养身之法、圣境”的人,就是说明“心地”没有离凡世者也!

       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的得道之人,是不会去贪慕“住庵、云游、问道无厌、盖造茅庵草舍、合道伴、打坐、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超三界、养身之法、圣境”这些凡人才执着的名相的。

      妖魔托伪的“言十五论者”,“误导”门中有志之人,好道之人深详察即能知之是谤道毁法的妖魔邪说
。)

(太上老君:什么是凡间,什么是圣境?
            永远到不了的圣境的人,才会有这种奢望。

            对于悟道之人,凡间就是圣境。)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12:22 AM , Processed in 0.0198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