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1|回復: 0

修身養性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6-26 10:25: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修身養性

著書玉旨
九天司命真君 序
第一章 修道子入道
第二章 喜捨
第三章 持戒
第四章 學習
第五章 孝悌
第六章 言行
第七章 忠誠
第八章 威信
第九章 品行與學問
第十章 孝悌忠信
第十一章 威儀
第十二章 慎終追遠
第十三章 溫良恭儉讓
第十四章 承志繼行
第十五章 禮之用和為貴
第十六章 信恭
第十七章 安貧樂道
第十八章 無諂無驕
第十九章 知己知彼
第二十章 為政以德
第廿一章 志道淡欲
第廿二章 通權達變
第廿三章 懷德與私慾
第廿四章 禮讓
第廿五章 忠恕之道
第廿六章 義與利
第廿七章 見賢思齊
第廿八章 重聖輕凡
第廿九章 護道
第三十章 信諾
第卅一章 萬緣放下
子路夫子 跋
紫竹觀音 跋
完書玉旨
著書玉旨
dao1.jpg
 樓主| 發表於 2013-6-26 10:2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堂主席關 登臺 90 90221
聖示:今夜恭接著書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許右相 降
詩曰:好行持。玉旨頒宣正合宜。
著造善書能勸化。人人禮敬沐恩熙。
聖示:玉旨頒宣,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是念!查爾台疆懿敕拱衡堂,以儒為宗,以神設教,期期扶鸞,砂盤木筆,傳真聖訓,諸天聖神仙佛降蒞,而為勸化眾生行仁向善,頗著功蹟。鸞門廣開方便之門,普化眾生,並以文字因緣廣種福田,今敕旨一道,命由天上聖母為主著仙師,命由正鸞宣筆邱生原章為主著正鸞,題其顏曰:「修身養性」。命由接旨日起,為期一年著書,希爾神人各自用命,無負天意。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正月二十九日
九天司命真君 序
九天司命真君 降
詩曰:代天宣化羡鸞堂。重任續承寶聖章。
萬世流傳將化育。功圓果滿証瑤鄉。
聖示:恭賀新社拱衡堂開堂闡教,期期揮鸞傳天聲,協天普化,啟迪黎民向善,今又添寶書之著作,重責大任承接於茲,代天之宣化聖文,將更益萬民也。所謂萬世以書,傳寶書之不朽,足以勸世為道。為善以修身為本,身能修則內性必漸明,則表裡將一致,此寶書之化育萌芽本性也,那必功果圓滿德証無極瑤鄉也。
九天司命真君 序於新社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正月廿九日

天上聖母 降 90228
詩曰:修身養性進鸞堂。格物致知有義方。
眾志輸誠明儀禮。忍人不忍德沾光。
第一章 修道子入道
為求學習先天大道義,而一一皈依進入鸞門聖地,藉以學習人生哲學,了達修身之目的。修身不外行功立德,養性不外降伏貪、嗔、痴、愛、妄;而一個修行者,縱然智慧再高,那也不過是內涵而已,但終究未實踐在外,一切的功行,皆在於外在之實踐,方稱功德。
修身之人必先使其知瞭是非、善惡、對錯,以其心中明白是非善惡,而後能明辨是非善惡,因為心中已明白如何造作,所以能身體力行,把心中之物欲降伏,便能行真道。修身養性最容易實行的便是外行,而最易犯錯的也是身行。何以故?身體力行攸關大眾,而內性之修持,僅個人之事而已,影響不到外人。諸如一位自稱是孝子,對父母是如何恭敬有禮,如何的遵從,但實際上對父母並不予以理睬,甚至頂撞,如此之人在心上雖然孝敬,但外行上卻已是違孝行,而造成影響的只有外在之行為,卻與內在涵養無關。諸修道子一致輸誠入道,求學、知禮達義,實難能可貴;須知凡事先由修身為本,本是致用,是實踐,將我人身內之脾氣毛病藉由外在之改進,漸而身內可化育去蕪存菁。養性是體,是不變之道理,但終是較不易持久,因人心時常在變,所以外行之功德常行,正可培育內心之品德。譬如有一個人無故將不滿加諸在我人身上,我人必定自然的加以反彈,這是自然現象。然而必須有忍辱之精神,而忍辱乃由心中之分辨,下達身體力行,但心中長久之忍辱,必定在有朝一日,爆發出積壓已久之忍氣,然而修身之人將一切忍辱視作平常,毫無忍字可言,是以必不會有忍氣充爆之時。修身以養性必須合而為一,因為性德是發自於心,身行則是顯諸於外,是相輔而相成,缺一不可,但就重要性而言,修身佔有極其重要地位,若眾人能依循而行,則德澤萬眾,九玄七祖同沾光也。

天上聖母 降 9037
詩曰:慈悲喜捨姓名香。德澤家門譽一方。
時刻輸誠行正道。三施隨意德芬芳。

第二章 喜捨
世間人或多或少都喜歡積聚財富,坐擁私有之產物,曾幾何時,有人想過在我人的周遭,多多少少皆有部份之人急需我人適時予濟助?
當知在現實的社會裡,想要造作功德其實並不容易,何以故?
蓋因人情難還,有人深怕一次的接受濟助,不知往後要付出多少代價,因而雖然面臨困境,亦有人不願意接受他人之施與,因為害怕有任何之後遺症,然而在於有心濟助造功立德之人們,又往往睹怕遇到假困苦真斂財的不肖之人,但無論如何,在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裡,確切存在一些困苦之人,而社會尚也著實存在一些樂善好施的善心人士。
是以故,至希世間人必須存有一顆善良之心,必須開發原有慈悲之心,以慈悲之心去看待任何人,那麼舉目便是親,若人人心存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之大無畏精神,在故人有能力之時,在社會上周邁裡,需要故人加以援助之際,願能秉以待己之心去加以幫助並以歡喜之心予以施捨,則終將姓名傳香萬里,而因因為持以大無畏精神對待眾人,此德必定澤及家中每一個人,而能世代秉持慈悲喜捨之行動,則德譽終將遍佈地方。
若人時時刻刻秉行正義善道,廣行三佈施,所謂三佈施,即乃財施、法施、無畏施,而財施之造作功德,正可以使質實生活中的苦難眾生得以活命溫飽之機,法施正可以給予心靈空虛、智慧不彰,愚見之人得以接受法雨開啟智慧,而無畏施之給予世人免去後顧之憂,而三佈施任憑所喜予以施行,但三施若能盡予並行,則功果更臻圓滿,世人若能秉持三施之並行,則福德終能芬芳於萬世而不朽也。

天上聖母 降 90314
詩曰:戒律嚴明智慧長。修身養性德流長。
輸誠立志明天意。了願行功意昂揚。
第三章 持戒
戒者,天下師也。釋尊明明開示:以戒為師,又云:末法眾生所行、所為、所思、一舉一動,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末法眾生以戒為師。
何以須以戒為師?蓋因末法眾生容易因人修行、容易依字解經,此二者俱皆容易陷入迷思。
所謂「所知障」,為人處事若僅憑自我感覺為主,若全憑自我所知所思為導,那麼必定執著,一個執著心重之人必定自以為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自己高,人若存在貢高我慢之心理,將致使道德淪亡、正義罔存為伍的必定全然是敗德損義之輩,是以故,釋尊開示:以戒為師。
戒律是人生之準則,亦為處事之標的,何者該做、何者該言、何者該思、何者該視,俱皆有其標準與適當之限制。「戒」乃出於自我約束之法則,而「律」是強制遵守之規矩條例;而戒律之行持,分門別類大致可分對人、對事、對物;又可分為身、口、意之三大戒律;容易犯戒之人俱皆為自私心重之輩,而容易守戒之人乃為無私之眾,戒又可分五戒,俱皆不出於身、口、意,若是身口意清淨,則五戒不逼而自然守律。
由於戒律全為自發心,所以歡喜心守戒,易有成就,而輸誠一志,可明天心神意;由於持戒自然,所以容易圓滿夙願,積行功德周遍法界,足以舉頭昂揚、德霸一方,則戒德恆遠、流傳不朽也。

天上聖母 降 90321
詩曰:學而時習意昂揚。體用齊行道德彰。
君子輸誠明實踐。普施仁義邁康莊。
第四章 學習
世間事沒有任何一件事,不是靠著學習而得之,而學為體、習為用。
何謂體,即乃理論之學,然學而發問,是知識之來源,一個人自為學遇疑,而好施問,有問必有答,是以知識增添也;然而縱使學富五車,不知實踐所學,便淪為理想空論,終歸是個夢,因為沒有實踐所學之道、所知之理,故學而有習是真體用。
所謂習,乃為練習,熟練一次習作,一次經驗,因為從所學而知,由知而實際動作,以至於有經驗,而累積每一次之經驗,則可謂學以致用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昔時孔聖周遊列國,弟子三千,揚名者七十有餘,而十哲居首;孔聖之學,無非立德修業,為達理想周遊列國,歷萬苦千辛,但知其德,不知其名,眾王識其德,而難任其才;蓋如膠雨施田,德之重,難以適之必除;而為學者,因嚮往學識,可謂歡悅發自於心,而有同修互相切磋道業,為人處世,先天性理亦可見之,學習樂趣形諸於外之普欣。
然而,正因孔聖之大同理想境界,時值亂世,無人識其德,任其德孤,因德之施於世,不利眾王之圖私慾,故旁側之擊,謗誹叢生,阻其德之施;但見孔聖雖處身不利之境,依然面無怒色,雖眾之私,而孔聖亦秉以本心之平常,進德修業之萬世師表,其知行如一,絲毫不受外在阻障而退縮,甚或異志。因此,可見真進德修業之君子風範也。
希世人閱而研之、悟之,勉行也。

天上聖母 降 90328
詩曰:古今孝悌德由生。忠義節廉志無更。
信義輸誠行正道。分明層次佈仁精。
第五章 孝悌
自古而今,「孝悌」為做人處世之根本。俗云:「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為人在社會生活上,面對種種事物,然而對於周遭所處之事物,必須盡其心力去完成,遇有難處,當尋找各種解決之道,而加以完成所身負之事件,如此方可稱為「忠事」。
昔時,曾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當知孝悌二種德性,乃做人處事之最基本道理,尤於孝悌之不遵,以至於世風日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五倫之違亂,殆乎社會久矣。
若人將孝悌做好,上者禮賢,下者敬上,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如能真誠做到此孝悌二德之人,會想要違背侵犯上司長輩的交待,這樣的人大概很少吧!然而不曾想過做違背侵犯上司長輩的人,會想在社會生活周遭作違法犯紀之事的人,未曾聽聞過。所以,有學識修養的人,必定先落實在孝悌之實踐,能真正落實孝悌二德目,一切道理處事之態度,又有什麼不明白?又有什麼作不到的呢?
而仁人君子皆以孝悌為本,進而要達到忠信禮義廉恥,將只是程序上的問題罷了。仁者總含此八德目,孔夫子對於仁智並不輕易讚美的。故知雖然孝悌是個人之修養問題,而當推及家庭,以齊家遍及社會,以治國普及天下,挽風化俗,欲達平治天下之大同世界,則指日可待也。
然而無須談論社會變化如何,不必探究周遭如何,既為人當各自先將自己做好,真心去實踐孝悌,因為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乃是孝悌的衍生,故孝悌達仁之基本,而仁為進德修業之目標,希眾生研而悟之。

天上聖母 降 9044
詩曰:巧言令色誠良斷。媚語偽顏道德喪。
知易行難威德失。身行如一譽芬芳。
第六章 言行
紅塵滾滾,世事茫茫,人與人漸失先天之本質,一旦淪入塵世,無不私慾叢生;然而世人每為生活忙碌奔波,本是無可厚非,但私慾之染著,導致世人喜歡在言語上諂媚巧飾,使虛偽之言、美辭妙句,形成奉承之話語,以討好他人之讚許,而一旦提及實際作為,便無言以對,豈不令人為之悲哉!
許多人總喜歡做表面功夫,表面上對人恭敬有禮,處處逢迎,而暗地裡卻滿腹壞水,欲陷人於不義,此等之輩,怎不令人退避三舍?

昔時,仲弓有云:「先人之行,後人之言」,當知一句話在未說出之前,必須自身反覆的去實際動作,到達有了心得之後,方才可教人示之以言。而世間人大多只知道說,而無法真心實在去做,處處發言,句句有理,但卻僅止於言辭上的示之以人,要談實際造作,皆無法讓人滿意,甚至根本僅有舌鋒之利,無實作之行,怎不令人概嘆?。
因為言行無法一致,所以德性仁義喪失,令人婉惜!至希世間人俱能言行舉止身口如一,唯有以身示教,才能順應民心,也唯有言行一致,方能在社會上予人有良好之互動,而處處得貴人,寒暖有人問津,因以身示教,所以仁德美譽,無形中遍佈人群,而芳名綿長也。
天上聖母 降 90411
詩曰:為人謀事心忠正。誠實不阿智慧生。
忠信輸誠知禮義。學而時習志無更。
第七章 忠誠
為人處世,貴乎忠實,盡忠於所身負之崗位,與人謀事,能盡心盡力去圖思方法,以達成任務,則誠心必彰。
誠實做事之人,必處處守其信諾,事事必做到盡善盡美之成果,遇有相傳授承接之方法,必定加以練習,以求熟悉度,方便於將來之省時省力。
昔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宗聖曾子以其生性魯鈍,不若子貢等之口才敏利,但以一身篤實忠厚,而承襲儒門心法,俱皆因其忠誠習之三德目修持得好。宗聖曾說過:吾每日必定多次的反省審察,一日當中為上司做事,或受人所託的事,有否盡心盡力去達成;與朋友交往,有否失去信用卡諾言,是否約定之時間有守時;而遇到交相傳授的技藝、道理,有否真確的去實習;吾每日必多次的反省這忠誠習,是否有缺失,有了缺失必力求改過,而做得好的,當持之不懈。
因為每日的省思,故而每日有精進,一生秉以忠誠習,故智慧漸開,法輪常轉,承先啟後,志無動搖,反而更萌生信心,而知情達理,聖哲忠義自然而生,三德目之嚴謹,可謂古今修行之首要也。

天上聖母 降 90418
第八章 威信
居上而欲達下,使令而服,必立威信。
「威」者,權也、勢也。所謂立威,須立德,德者必誠,處事以誠;誠者必推己及人,己立立人;所言必中正,所言必實做,真實行動,而後方足以告人,以其所為真誠,故言而必有信。
「信」者,用之上位,誠信使下,而眾所誠服;上位者,真誠之帶領眾人,則雖不怒而威,不爭而得勢,不執而實權在握,是以德者必威信,正所謂君子以德立信,而服順眾生之所歸。
因居上有德,故每事必謹而慎之,審而量,方以施令,而每令必眾望所歸,每事則敬而誠之而終;而施令必於民暇,因使民以時,力之有餘而從之,上行而下效,互動以誠信,互動而立德;德者民自化,誠信足以因德而威,而實勢足以安邦也;上至為政,下至諸團體,必依此而行也。

天上聖母 降 90425
第九章 品行與學問
古云:「敦品而後勵學」,蓋以做人做事之品德先須現,而後方足以再惕厲向學。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昔時,至聖先師孔夫子曾對青年子弟說道:一個人在家,則應該對父母朝夕定省,恭而敬;在外則應該對尊長、朋友表示友悌之作為,做事盡忠職守;行事謹慎,言而必有信,言而必有造作,方足以對人言之;普遍地關懷照顧大眾,廣結善緣;常親近有仁德之君子,見賢思齊焉;而一般人若能將忠信的德性做好,有餘之心力方去學習書本上之知識。當知德為本,文學為末,做人第一,學問次之。
自古有云:「敦品而後勵學,未聞學而後行仁」,有云:「進德修業,未聞學問而後修德」;世人若不知本末,則人生之意義必為之錯亂。
試看現代社會裡處處充滿危機,將學問視為第一,造就不少智慧型犯罪,本末顛倒,致使人人不注重品德,莫怪犯罪愈來愈多,手法愈來愈精明;反觀,道德卻不因為時代進步而道德高尚,故聖哲早有先見之明,在在提示我人敦品之後,有餘心力方去求學知識,輔以增長道德修養也。
勉諸大眾,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天上聖母 降 9052
第十章 孝悌忠信
世人在日常生活之中,總離不開孝悌忠信四個字,而為人之準則,亦在孝悌忠信四德目當中,人若離此孝悌忠信,則實不足為人之格也。
儒門弟子子夏曾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亦謂之學矣!」。在數千年前,孔子的弟子子夏便已為此三期末劫之人們開示了這句話,提醒我人尊敬且親近有賢德的人,以便學習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以愛好美色之心,去接近尊敬學習那賢德之人,對事的應對進退與做人的道理,更要做到尊敬賢德而棄美色。正如同女之相往來,若能重其內在美德,而非重其外在美貌,那麼必定能長相廝守;反之,若專以外表之美醜作交往,人有年老色衰,久之必定互相嫌棄,而重德則亙古不換。
對於事奉父母,當做到恭恭敬敬,言語順從,所謂順親意,不使父母有傷感,在外之行為能不使父母蒙羞,更而揚名,令父母同沾其光,可謂孝也。
在職業上,對於上司所交代之任務,必須盡其心力去完成,縱使生命犧牲,亦在所不辭。不管在政治上或者士農工商等百業,均當盡其忠貞。
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偶識到頻頻來往,該注意的事,相約定好的事,是否如期完成?相約定好的時間,是否準時赴約?有時是必須提早到達以做好準備,而不是遲到,常常失約,則信用易受損,那還有什麼值得託付的?
一個對事不能忠心,又有什麼事可使人信賴;一個對父母怠慢的人,與人相處存有什麼真義理?一個讀千卷書之士,學富五車的人,對父母不能盡孝、對事不能忠貞、對朋友不能守信,雖然飽讀詩書,但已失去人格,倒不如目不識丁而懂得義理的人。
有一種人,雖然目不識丁,但在家對父母恭敬從順;在工作崗位上,盡一己之心力,達成上司交代之目標;和朋友相處,能信守鶸諾言;雖然在學歷上一片空白,但因其完美之人格品德,亦要讚美他是個實學體用的賢人;比起只知道記誦辭章之學而不能躬行實學的人,其美德要高尚了萬倍也。
人忌學而無用也,願眾生悟之!勉之!

天上聖母 降 9059
第十一章 威儀
所謂「威儀」,即乃內在德性彰顯,散發於外在而攝受人心之一種威嚴德性磁場。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一個仁人君子在進德修業上,必須威儀不缺,君子之重,即所謂「莊重」;一個人言行舉止,若不夠莊重,必受人所輕視,然而言而無信,做事必定不切實際,君子欲言必行在先,故稱為「實學」。
因學是欲致用,反之,若學僅止於言論上,便不夠實在,縱有所學,亦是浮華虛過而已;而欲使人看重自己,自己必須先莊重自己與尊重別人,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道理相同;在此之莊重,實乃言行一致,德性方足以彰顯。
仁人君子縱然無華麗之服飾,高貴品牌之裝扮,因其德性,言出必行,平時則不多言,言必於益處、善處,所言必有造作,故君子之重也;反之,若是一個人言行常無法一致,縱使身上穿著多麼華貴亮麗之裝飾,亦不足以使人尊重,因德性不彰也。
而一個虔誠淳厚之人,忠於事,信於事,在身旁所交往的朋友,並不會見到德性不如自己的,因主張忠信,故對於不守忠信承諾的人,便不肯多相往來,每往來者,必是忠信之友,常令自己受益;若能明辨「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之道,必然居德日彰。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君子有過,則勇於認錯,力求不貳過,並非有過而不肯認錯,反爭是非,則如此之人必受大眾所輕視,而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改過,則近乎德,亦受眾人所敬仰。
不重亦稱內心不夠踏實,太過虛浮,對於一件原本認為對的事,經過一段時間便推翻掉,更改為當下所想的、所接觸的才是對,如此輕易不信任,也就是輕易不信任這樣的人,永遠在心的變化痛苦煩惱當中,因為常常在變,而沒有一件事是持續不斷的在進行;反之,一個不輕易信任的人,對於事物一旦充分明瞭其因由,對於所相信過的事,很少有更改的,此即是忠信之所以達威儀也。

天上聖母 降 90516
第十二章 慎終追遠
俗云:「百善孝為先」,孝之一字,位冠眾善行之首,由此可知,孝親為人生在世第一要義。
孝字發之於我人內心深處,恭敬真誠而彰顯於外在行為之造作,故稱之為「孝」。而孝使父母生養無所匱乏,稱「小孝」,能修身養性,精進諸善德,致使歿後一點虛靈直超福地,是為「大孝」。
昔時,佛云:「世間男子是我父,世間女子是我母」,是以能作如是觀者,必可達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境界,則時時充滿恭敬真誠,何有事端也。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儒家重視尊長之心,有:「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俗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世間男女往往在父母猶健在之時,並不思圖報父母劬養之恩,僅知嫌父母管東管西與囉嗦,隨著年齡之增長及社會之磨難,必有諸多回省過去,正當下定決心,欲好好孝敬父母之時,往往有人之父母已不在人世,亦或病榻危急,是以故,行孝須及時、須乘早,畢竟父母雙存且壽長。經云:「是人過去世,誠敬孤老之人,故云父母長生,是人福報也。」,昔人對於父母之命,皆不敢有違,恐傷了親心,故順之父母;反觀,今之人號稱科技文明學識高,卻常違逆父母之命以為快,實嘆之,至於尊親歿,當盡禮盡哀,而為父母擇地而葬,其禮儀更依當時地位而行,反觀;如今更有為遺產而不願為父母下葬者,豈不令人悲哉!對於祭祀雖然遠不知其名與行,但尊敬不分久遠,祭祀皆盡其禮儀與真誠,如能居上位之人,如此慎終追遠,則人們之風俗道德必日歸淳厚也,而慎終追遠除對尊親之思外,更可推及團體之衍生也,願悟之。

天上聖母 降 90523
第十三章 溫良恭儉讓
紅塵俗世,碌碌忙忙,終日不知所為何事,直待曉知其所為,多少人生已茫茫然。
人生在世,必須注意關心人際關係,人與人之相處,必須有和藹(溫和)之臉色,亦須有善良平易近人之態度,與莊嚴恭敬之性情,以及平儉樸實之生活,和禮讓之語言。世人皆有其私慾作祟,故常因為一時之情緒,或積壓許久的壓力,非常容易表現在外表之容貌上,常有怒目金剛之神情,而致使週遭之人皆退避三舍,而不敢親近。
一時之情緒表現,不知為自己造成多少傷害而不自知,是以故,古有名言:佈施好的臉色,意指世人無論遇到什麼問題與難關或不如意事,當須知曉與自制,面露笑顏以迎人,因一切的不如意,畢竟與大眾無關聯,若將不佳之臉色示人,將減失親和力也。
做人更要品行端正善良,態度平易近人,以人為尊,而不以己為傲,如此方能低心下氣,待人恭敬有禮,如此眾人樂於親近,人際關係於焉植善也。
人生在世,當知樂善好施,助人為樂,三施常行,致使世人皆樂於三施,以得文化之承繼綿綿而不絕也。在生活上,當省則省,當用即用,寧少欲而不奢,寧佈施而不貪,生活常有節度、有規有矩,則生活無所缺也。
世人當彬彬有禮,與人恭謙莊敬,處處禮讓,皆顯平和,正是國民生活之禮儀、為人之德目也。
世人宜知,怒目金剛不如菩薩低眉,來的平易近人也。
9053.gif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6 10:26:04 | 顯示全部樓層
天上聖母 降 90530
第十四章 承志繼行
人生在世,以承接先聖遺志,接續道範懿德,是謂永生。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未改父之道,可謂孝矣!」孔聖謂世人其父在世時,當觀察其志向所在,而其父往生後當審思反省其在世時之總範懿行,以發揚其志向,依照其合理正當之德行模範,將之發揚光大。
為人長上大多有其值得追思之處,有者童叟無欺,取其信;有者兄弟和諧,取其義;有者處事至公至正、戰戰競競,取其忠;有者得理饒人,取其和;有者慈悲喜捨,取其愛;有者弱小扶持,取其仁;而在主導這些事之長者功成身退時,為人後輩理當承接起長輩之先前道德風範予以發揚光大,甚至改進其不足處,而能長久行持不懈怠,日求精進與革新,則可以稱得上是「孝子」了。
在於一個家庭裡是如此,在於一個團體上更是如此;而孝是擇善從流而非愚昧盲從,因承接懿德乃是合理正當之行為,故擇其善加以發揚,其不善者予以革除,如此是乃真孝行。

天上聖母 降 9066
第十五章 禮之用和為貴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有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者通理、合理、中正之理;用為作用、應用、實行也;和者中和、平和、和諧之可貴;而古聖先王之治事道理準則,是乃至公至正至平至和,處事非但和諧圓融,更有節度規矩,治事處事達乎中庸之道;其天下不治而平、不理而諧,一切大大小小之政治等事務,皆由禮制節度,以和共調之,正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也。知悉以和平相處事,若不知以禮節制,任由無限度之合流求合,將必導致越規逾矩,倫常序亂,長幼無分之弊;反之,只知凡事依禮行事而不知和諧調節,將又過於苛嚴而無情。
是以故,人生在世,無論其身擔任何種職務,僅須切記,一切依禮儀節度,予以和諧調節中和之,必走遍天下無阻障,留步其間無所困也。
亦即和平相處在人事上何其珍貴,但無節制之求和平,處事必綱常倫理失序,為下者不知禮儀而好犯上,為上者又有人事調度之無奈,故處事不可一昧求和融,疏忽適度之節制,以免規矩錯亂而難以挽回也.

天上聖母 降 90613
第十六章 信恭
所謂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厚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在待人接物上,首重信,合於義、次恭謹、遠恥厚,而敬人者人恆敬之,人不可輕許諾言,因為言必行、行必果、民無信不立,當之謹慎言語,因為一個有道德修養之人,必不輕易言語,因為言多必失,大德君子亦不輕易對他人承諾任何是因為言出必行,而一個經常對別人許下諾言約定者。常發生有種種為付出行動的事,故凡有道德修養之人,必不輕易對人做承諾,而所承諾的是定先問明是否合乎禮儀公義、所謂大人者言不必信,為意所在一個大智慧者,大德君子,對於有不合乎公理、正義與禮儀節度之事,而所承諾的事可以不必去實踐因為危害義理故而所有合乎禮節義理之事凡是有承諾過的必須誠心誠意去付出實踐以完或信用約定而待人必須恭敬有禮,為有恭敬他人才會得到他人尊敬,一個人所親近之人,應是值親近的人。那麼這個人也就值尊敬了,遇到值得親敬的人,不要失去親近的機會,這樣久可以善自崇尚的,有所取法了。什麼人值得親近是乃智慧開明,道德高尚言行如一仁民愛物之人,芳值得去親近。而親近有德之士,必釋出於真誠心的恭敬,那麼必然學習德者之一切舉動,使自己趨向修德之品格,那麼事將獲得更多人之尊敬了。
一個人若輕是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此人必定無視於公理正義之所在,如此信用大打折扣,將令人輕事而恭敬亦須合其中道,過與不及皆不合禮,反令人反生恥辱,故恭敬合宜方能使人尊敬隨從。

天上聖母 降 90620
第十七章 安貧樂道
安貧,世人總是厭棄貧窮、追求富貴,但並非人人皆可如願,這其中隱藏著夙世之功過。有人過去世積福不少,但有業愆亦須待了結。是以此種人出生於貧窮人家,便知樂觀進取,終能達富貴,有人空有遠志,不知依循正道。亦將移貧就困可不慎哉!
所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矣!」一個有道德學問的仁人君子,在其飲食上,但求能得溫飽、不妄求佳餚美味。在其居住方面,但求能避風躲雨,不受風侵露凍,也就怡然自得。在佛家而言,人一出生便患有餓病,將食物當做治療餓病的藥石,那麼自然不會貪圖口腹之慾,即不追求物質之享受,亦不妄求華麗堂皇之大廈,能夠接近有道德學問之人向其請教,德業道務則自然依循正理而行。認真的加以學習運用,便是好學了。安貧樂道則首推顏回之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而在好學上能不牽怒不貳過,此是真正的安貧樂道;在於居處的環境惡劣下,能得安於環境勤奮認真做事;在言行上處處謹慎,言出必能行,難行必不言,而得言行一致,則威儀也。
在現實生活中,物質與學問不可缺,重於物質則流於平凡;重於學問,在心靈層次必然提昇,超凡入聖,所有造作必有賴以學問之配合,方趨道德涵養將可比擬聖哲也。

天上聖母 降 90627
第十八章 無諂無驕
聖賢有云:「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世間之人,大致可分貧與富兩者,但貧與富並非完全之貧富,因貧富也有其類別,諸如:學識之貧富、技藝之貧富、感情之貧富、道德之貧富,最後才是金錢之貧富,;一般人所追求的不外乎財富,而聖人時常告誡我人,生活在世間,不要去汲汲營營的盲目追求金錢,因為金錢不過是外在之物,用以潤身罷了。
有許多人面對較自己高階之人物時,通常會自尊心作祟,無由的將自己貶低,無論言語上、態度上,皆表現出對方高高在上,予以奉承。孰不知此等行為,已大幅將自我人格貶低。而通常金錢上富裕的、地位上崇高的,有不少人喜歡自滿自大、驕傲奢華,這樣的人雖然表面上富裕,實質上是不富裕的。
孟子曾云:「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在說明人生在世無論在怎麼富貴利達,都要記取貧困之時的窘境,富貴時能得不忘記貧困時之情況,當更加謙虛禮讓,不可表現出傲視群倫之態度,更不可因而放逸奢侈華麗,而亂了本質。然則貧窮之人不該去羨慕別人之富貴,乃因各有因緣福報,亦不可因而自我卑下處處奉承,以致失去品格。
所謂:「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說明一個人無論遭遇什麼困境,都不要去喪志變節;反而更要隨遇而安,發憤圖強;遇到有威逼利誘逼迫聽從之事,更要秉持正道不予附和,因持以有所為有所不為之良知良能,作為自身之節操,能做到如此已是不容易。若再能安身於所處之困境而樂此不疲,對於道德之事更能奉守,則雖貧猶富;而富貴利達之人,能以更謙虛有禮之態度對待眾人,不因富貴而驕傲,則此人乃真富貴也。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理牛骨、象牙之類,用以切磋;治理玉石之類,用以琢磨。是說明事物學問進德修業上,不但要條理分明,更要精益求精的加以融通細琢細磨,使其光滑精緻,勉諸世人體悟之。

天上聖母 降 9074
第十九章 知己知彼
世人通常僅知自我之才華洋溢,不受矚目,一般人只知以一己之微薄技倆,便欲求受到大眾之重視,一旦未能如願,便大為忿怨,或者怨天尤人。
世間人應當知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許多人往往不能低心下氣的去觀察明白一件事之始末原由,僅以自我之偏執,便認定事物應當如何,卻不曾去想過他人之是非善惡,從未真心誠意去體悟他人為何如此對待我身?反而一昧全針對他人之短處在看,便迷惘的對他人有所不滿,以為我身真的超越群眾,而自以是,甚至於落入沽名釣譽之輩,從未虛心省思,為何我身已付出許多,卻未得相對效應?孔聖教導修道之人進德修業,不要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華學識,而要憂慮自己不知道別人的是非善惡,因為觀察人要用心去觀察,而非以表象觀察,因為表象容易誤導眾生,故應取其心而洞悉自我;如有餘力,則更加充實學問技藝,以便有朝一日得以應用,不應自怨自艾於自我之不受重視,甚而歸咎於他人之不識己,其實乃自不量力、不自識也。
反觀一個付出超過眾人心力者,皆能時時反省自我之不受歡迎處,加以改善,並常虛心請教有德者指點我身不足處,予以改善精進;長期行持,則知自我實力。以我身之實力,輔以對他人之觀察,針對他人短處乃自我警惕不犯,他人長處宜加以學習精進,而自身的優點須予以保持,此之學習,便是真正的「知己知彼」。
常論他人缺點,而不思自我短處,是許多人的通病,非但新生初學者如此,就連修行多年之前輩者亦常如此;不知反省自我,實乃一大憾事,也盼有如此現象者,如欲進德修業,得以修持有成者,速能懺悔改過,並予以改進之,則再接再厲、永常歡也。

天上聖母 降 90711
第二十章 為政以德
論語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位,而眾星拱之」。一個為政者之理想,必是以其德行使國民心悅誠服,猶如:北極星常守在固定的位置上,卻有許多星辰在它的四周拱衛環繞,以其為中心。
一個人必須從修身做起,乃至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居上位者必須以德服人,除了本身之修身外,對其他人必以仁愛對待,所謂仁民愛物,因為能以身作則,故言而有力,雖然僅是佇立不動,亦不發一言,卻有許多人受到他的德性之影響,乃致依循環繞,甚而追隨,此皆全賴之以德也。個人如此,團體或者道場亦是如此。
領導地位者,若能德行彰顯,並且仁慈待人,對於事物能充份了解,盡心盡力去解析,甚至於解決,態度上秉持中正不偏之理,必可使眾人有所依循效法,此乃因以身作則;是以,雖然不常見其言,但觀其行,則萬眾一心,俱皆為德之召感。
我人於進德修業上,亦是如此,彰顯本德為修行之目標,因一切自然,非刻意造作,則導民中正,嚴己寬人,律人則不立法而自律,蓋因居上位者以身作則、以德服人也。
昔時,包公位居開封府尹,雖不刻意去招賢納才,卻有不少賢才因其德行而一一出現,並在左右而擁護拱衛;反之,若人無德,雖居高位,其左右常是阿諛奉承的小人之輩,此即因無德基也。
修道子於進德修業上,鑒及於此,明乎真理,外行諸善,內修至德,恆心毅力,持之以誠,德行則自然流露彰顯,宜悟而實踐之。

天上聖母 降 90718
第廿一章 志道淡欲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昔時,孔聖對有志於進德修業而入道、學道、修道之人,明示理當注重心靈之提昇和追求,並探討宇宙真理、實象與人生之真諦。而對於外在物質的享受,理該看淡,如若太過於注重物質生活,則便無須再為其講論人生真諦與宇宙真相。
對於物質,昔有顏回之:「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子路之:「衣蔽蘊袍,與衣狐貂者立而不恥」,此皆重道尊德、輕視物慾的態度;世人僅知與人談富論貴,與人相處俱在比談論錦衣華服、珍餚美味,比食之珍、衣之麗、住之豪、行之貴,甚而地位之尊,稍有不如人,則自覺卑下無顏,當知比財勢、比富貴、比妻妾,皆不能久常;應知錢財有散盡之時,勢有頹微之時,貌有衰老之時,一切原有之華麗將因時間而變,體有疾時,貴而亡時,一旦無常,萬事皆休,惟有業力隨身。
是以,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聖之注重人生真諦、宇宙萬物之真理,那怕是早晨剛聽聞道的真諦、人生之義理,而心中有所體察領悟,卻在黃昏後即將往生,亦是值得的。此在勉世人於外在物質應盡一切心意去看淡而不染著,宜注重於求道、學道、修道,才有成道的機會。
對於真心於道之人,便可互相講論人生的真諦,探討宇宙萬物之真理,由此可進一層的了悟;反之,只知重視物質享受者,則較難契入上述真諦、真理;蓋因著重物慾者,心中充滿迷惑與不真,如與彼論道談理,將枉費口舌、浪費光陰。
總而言之,君子重道淡欲以成道,修道子若能深明此理,即知顏回之不改其樂的原因何在,則法喜可得充滿也。

天上聖母 降 90725
第廿二章 通權達變
世間事,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但一切的改變總離不開宇宙萬物之義理,故稱「通權達變」。
正如至聖孔夫子所說過的一句話:「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全句說明古聖人對於進德修業的仁人君子所要求之標準,在於不可固執己見,天下事物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故不可墨守成規,到頭來被冠上冥頑不化的怪物。
一個人如果在觀念上跟不上時代,那麼作為上亦是固執,不肯變通,生在於俗世當中,就應當明白處理事物上,必須要適時的革新,讓事物有所創新,易受更多人之矚目;一件事物必須有許多人共同認可,方予以親身參與。
然而現代的人們又不喜枯而燥之事物,最喜活潑圓通,一旦能被現今人世所接受之事物,方能在如今得到生存與宏展;因此,原以為不可能之事,經過一番計劃思慮後,作適度之變化,便可得到眾人之認可,當然所改變之範圍必須符合公義合理之原則下,在為人處世上如此,在百家中亦是如此,在修行上更是如此。
因五濁惡世,人心趨向不古,而現代人因生活與環境改變太大,習慣好逸惡勞,是以欲引導現代人們進入修習道德,便須在每一個適當之時機,作適度的創新,使人們有活潑之感,方才會漸漸的投入心力。
在修身養性之培德上,調適改善,普遍受到眾人所接受,乃必須自身先行投入心力,研究創新後之方法、儀軌,予人感覺是否活潑,易於修行,而又不離進德修業之本義;果真如此,易使道德普傳,深植人心,則功德無量、福慧無窮也。
天上聖母 降 9081
第廿三章 懷德與私慾
語云:「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仁人君子所關懷者,無非是道德事業,終日所思者,無不是為著利益眾生而愁,無不是為使眾生解脫諸苦難而心憂,為令眾生超智慧,而處心積慮地進德修業,以為人民楷模,好讓世人有所遵循依止之目標,是所謂見賢思齊焉。
然而不知進德修業之小人,亦或表面上有著道貌岸然之臉孔與地位,但若心中不存絲毫德業,僅注重於居處之安樂、食的美味、衣著之華麗、行的高貴豪華,則全然不知將心力付出予社會、給世人有好的依從處。
一個仁人君子,有學問修養之人,在在處處無不是為了如何去遵守法令、法規,而用心計較,不使自身有所觸犯法律與道德,因全心全意的為守法作努力,故不曾有違道德之事。
反之,自私的小人,心中常懷著如何使他人對我有所貢獻、有所利益,滿腹心思全在於我,為何人、為何事付出了多少,可以得到什麼回報、利益大小,以致常有為私慾做出許多敗德之事,仍自以為是,毫無羞愧之心,實令吾人所髮指,可不慎乎!
是以故,對於進德修業之益眾諸事,可不誠乎!

天上聖母 降 9088
第廿四章 禮讓
所謂「禮讓」,乃一國興衰之源泉,正是一家仁,一國皆仁,一家讓,一國皆讓,在表明修身為治國之根本。
因為修身的外在表現是謙讓,「讓」乃「禮」的實質,「禮」乃「讓」的文采,二者互為表裡;如同一個團體有其規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切儀式規範,乃須家人共同遵守奉行之法則,而法則有賴行動去實踐,是以長幼貴賤不相逾越,因為互不逾越,所以不亂。
處事有其一定基本條理,而發自於內心之真誠修涵,必能尊敬恭禮,謙而有禮,讓而有序,不似空有其教條,而無踐行之儀式,空論而已;而是進德修業上恭承禮規,予以應用實踐,故禮讓為修行基本之道也,奉公守法之先也,上能行之,而下效之,一國能不興乎!

天上聖母 降 90822
第廿五章 忠恕之道
「忠」也者,盡一己心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精神。「恕」也者,推己及人,成就善導歸勝之;就自身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者,至正至公,不偏不倚之風範,在自我之崗位上,必定戰戰兢兢,惟恐有所疏失,故忠心於所謀職位上盡心盡力,並時時刻刻檢討與反省思量,自己在所負責之崗位上,是否已盡了全力去做?是否有未盡心力而失誤的事物?此皆須加以檢討改進,能得如此反省者,其實尚屬是忠誠的。
恕者,寬以待人,世人通常眼見他人毛病而忽略自己的毛病,其實自己的毛病是比別人多;寬待別人是一項美德,若世人皆能對別人多一份讚美鼓勵,適時之協助,人人互相寬待,則處處充滿的是善氣息,所言的是智語,行的是善舉,修的是道德。
在進德修業上,無論身口意皆修得滿分;在社會上,充斥著祥和之氣;屆時即可達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蓋因廣結善緣,是以夜不閉戶,蓋因無仇家上門,更無盜賊近身,是以路不拾遺;且因人人滿足,無貪慾,而眾人皆能互助合作,以致不須拾路遺之物。
總而言之,修道子除了修身養性之外,亦須修此「忠恕」之道,以凝聚內德,以廣結善緣,以臻社會祥和。
6818995_123950437139_2.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6 10:26:27 | 顯示全部樓層
天上聖母 降 90829
第廿六章 義與利
昔時,聖人有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大凡有道德修養、心識純正之君子,其言語、身行、造作、待人接物上,必然合於公正、平實,而以公眾利益為考量取擇,甚至於捨自我而為公,惟恐眾人有所不便、有所權益喪失,是以,凡仁人君子必捨小我、以全大我。
因以整個團隊、社會、國家之整體作考量,是故君子常捨己身私慾,廣為群體人類謀更大福利,而此義行必有所捨得個人之執,配合全體意見,然後付諸行動;亦會捨己時間以配合公益活動之推動,亦常會捨己錢財,以使公益事業能得綿延不絕。
對於所捨之時間、金錢、權力、感情等,從生活表面來看,是比他人付出更多,亦即有形物質損耗不少;但是,往往觀察精修此道之人,其生活必定更充滿自在、和樂與滿足,蓋因無所爭、無所執,又能捨得,具有公義之心以付諸行動,不懈不怠,愈挫愈勇,常保情緒之平穩,因此,常可感格上天慈憫,付出三分,而回報以七分,此為真正義行之利也。
反觀,無德小人坐擁高官厚祿而思獨霸天下,不能滿足現有之利益,永遠心存少事高利最好;平時好逸惡勞,食是美餐,衣是華服,住是高樓大廈,行是轎車代步,又有鈔票入袋,何等清閒逍遙,有事經手則草率而應付了事;光陰如梭,一去不回,時時心存邪思、自我、利慾,常以報酬算計所做,不肯用心於事業,腦中盡是被名利所迷昧茫然,一旦福報享盡,將淪落至何種地步,則不可知,此為小人汲汲營求利慾之下場也。
是以故,君子與小人之區分,乃在義與利而已,願世人體悟而慎行之。

天上聖母 降 9095
第廿七章 見賢思齊
所謂「見賢」,是乃先天俱足而思齊也,見不賢而內自省。遇有賢德之人,願效法其行,奉為準則,因先天以來本性不昧,故能思齊進培德之心志;而不賢乃後天之不良惡習,不必追隨,故知自我內心省思,察查有否受到污染。
一個賢德之士必知書達禮,能知恭敬長上,能知暗室不欺,必然處事盡一己心力,遇事則勇於擔當,不肯推卸;在心性上能降伏三毒、五蘊、四非,是以心之正量,令人不怒而威,言出而必行,難行能行,難為能為,故其言也正,言而有信,信必誠,誠者使眾之源也。
賢德者,雖不強人之難,而眾人隨之步正大道,期能效之、齊之德也;反之,為人不賢,乏德之人,因不知恭敬,以待人接物,處處躲避責任,與人不知誠實信譽,處事打馬虎,不肯用心,其言行乃因心性之不正,起無誠信之行,眾人見之卻步,是故無賢德者,雖表面風光,實孤心自賞也。
願世上有心人,每遇他人言行舉止欠當,宜時時捫心自問,自己有否違犯,有則速悔改,無則愓而持之,進德修業上,方有所增長也。

天上聖母 降 90912
第廿八章 重聖輕凡
「重聖」者,看重聖務,利人利己,教育道德之謂也。「輕凡」者,淡然放下一切俗心、俗情、名利之謂也。
一個有道德修養之人,必定對於世間之瑣事不宜太在意,對於私慾並不是很重視,因為修德之人知道,太過看重世間之名利、權勢、情愛,終將迷昧心識,而沉淪於有我之慾望幻想當中,而不自知。反之,無德之人卻喜好爭權奪利,沽名釣譽,終日沉迷在自我慾心之夢幻之中,不肯自拔,枉費大好之人生,枉費學識之高人一等,竟只肯對於有利自己利益之事,方肯去做,而對於他人有利之德業,不肯盡心盡力,甚至根本不做,因為有我執我慾深重。
無德者一昧重視俗情瑣事,不能真心反省,亦不會思惟自己究竟錯在何處?究竟什麼地方與眾人無法達成共識?僅依我執破壞團體和諧與向心力;當知一個團隊欲有共識及向心力並不容易,若在一個和合之僧團中,以我執我慢破壞和合僧團內之和諧與向心力,而無德之人又是自我不肯擔起團隊之責任,帶頭修德,當知此人是為邪師、是為魔眾。世人與修行者,當慎之,莫親近邪師,當恭敬和合僧團。因和合眾,諸佛常眷顧,而非和合眾常得諸魔圍繞。
修行之人必需重聖輕凡,以修德拋我執,共凝聚向心力,以達成團隊利眾之共識,而得超凡入聖也。

天上聖母 降 90915
第廿九章 護道
修身養性之人,對於護持衛道,當不遺餘力。
道德是乃發自於內心,無形之自我約束與規範,一切合乎禮儀節度之事,方才去做。如欲有儀規,必先有知,所謂「致其知,在格其物」,修行欲知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須歷經一番教育,從學知而習作,方能知曉禮規之所在,由於知曉禮儀規範,便知心中物質欲望、思想觀念之執欲,當知戕害我人身心深矣!
真修行者,必能格除物欲及心中執欲,如此進德修業不難,而修行道德,必能守護防衛道德之受侵犯,而嚴己之性,律人之道,以身教之,循循善誘,則圓融人我互蒙其利也。
至希世人,無論有修無修、有皈依無皈依,必須常親近善知識、善友,以互相研討道德禮節,加以用心實現於日常生活之中,願我人真誠修心養性,保身護衛大道之普化,教育蒼黎,格除心物,了知先天本性之善德,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潛心是道,用心是德,則大道不遠矣!

天上聖母 降 90919
第三十章 信諾
信者,忠信、誠信之謂也;諾者,乃持守實踐之道也。
修行之人於心性上,必須做到信守諾言,凡有言,當實現之;而能力不及或無法實現之事,千萬不可言出,以保自身信譽。
仁人君子於修身養性,必謹慎言行,因為君子一諾千金,從沒有言出,而不能行者,於行為之造作上更是嚴謹。因為一個人的舉動,正代表一個人的莊嚴度,舉動若使人視之輕浮,則其人之言必不受重視;反之,若舉止端莊,則人人視若泰山,言而有信,人必從之,故仁人君子慎言行也。
反觀現今許多人好出快語,從未考慮現有能力,一旦有事便急於應諾,但在實際上,卻無法付出行動,以致造成自我信譽受損,造成他人更多之不便與損失;有些人則分明能力上足以勝任,甚至於超越所負之重任,但卻渾渾噩噩度日,使大好時光浪費在自己的敷衍了事中,徒然枉費生命;有些人則吃在東家,睡在西家,薪在南家,反而做事在北家,如此之行徑,對所擔任之職務上,已喪失忠貞,忠貞既失,何有信諾可言。
如此之偏差行為,非但在士農工商有之,就連在修行之人亦有之;雖是習性之使然,但一朝入道修行,不可不改此過也;更不可不忠於職守,信於責任,唯在用心多少而已矣!

天上聖母 降 90922
第卅一章 萬緣放下
修行者,聞道修身養性,求取善知識,俱須萬緣放下。
一切世間事物,皆乃十二因緣所造就,故所有事皆有我執、我知而障蔽,故而名利修行之榜者,當捨棄我執我知我見,方能得真道。
一切修行者皆有其執處,有執於事業,有執於威勢,有執於感情,有執於兒女,有執於金錢、房舍等,皆因無法看破,以致於形成我執之處,而修行之人便是要破我執,心有執念道德難成。
是以故,修身養性之人,首先萬緣放下,事事盡其在我,而結果隨其自然,任其因緣,則以盡心盡力故,大道之可成也,修身有功也。
子路夫子 跋
子路夫子 降 90926
夫人生在世,總須修行,修行首在多聞,廣學研討而致知,正視諸心識變化,而識之唯心,心識常變因物欲深心執重,難以瞬間格除,故修身乃修道之基,養性為齊家之彰,修身必漸格心執心欲,而養性德必除身之偏行,際此寶書完功,願廣挽迷黎以善正,則不枉顏曰「修身養性」也。
子路 跋於懿敕拱衡道院
天運辛巳年八月初十日

紫竹觀音 跋
紫竹觀音菩薩 降
聖示:修身養性賀完功,期勉眾生多閱研,寶書降蒞實萬幸,當能珍而明其理,文雖淺來詞雖簡,不肯用心亦徒然。理雖俗,義雖短,不知研,又何來,修行者,知皈依。法理但看個中義,等閒視之寶枉然,知寶惜寶珍研寶,修身養性體實踐,超凡入聖慰仙神。
紫竹觀音 跋於懿敕拱衡道院
天運辛巳年八月初十日
完書玉旨
本堂主席關 登台 90103
聖示:今夜恭接完書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金闕御史太白金星 降
詩曰:修身養性書珍寶。啟育迷蒙德澤長。
利己益人彰本性。功圓果滿姓名香。
聖示:今夜吾奉詔為「修身養性」完書頒佈玉詔。
玉詔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位居尊而鑑卑,無時不以蒼生為念!查爾南瞻部洲台疆新社懿敕拱衡堂暨唯心宗道場,奉旨著造「修身養性」一載之期,神人一致,共為普化大命不遺餘力,門下諸修道子可謂盡心盡力,今值完書之際,合該頒賜功果,以慰效勞之辛。
凡護持本書全勤者,准賜一道功。
凡過半未至全勤者,以半道功論;而缺席未至五期,准一期扣五大功。
有功神祇准予各晉升三品。
凡助印本書達千本,准予消一劫厄。
凡助印本書萬本以上者,准除一大病星。
凡隨緣助印者,亦得酌情撥轉消業。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八月十七日
thCA3OKR17.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04:16 PM , Processed in 0.0678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