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8|回復: 0

虛雲大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0-11 11: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道光初年,正是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時候,虛雲大師的父親蕭玉堂老先生在泉州做官。蕭老先生和夫人顏氏篤信佛教,遺憾的是年已過四十多歲的蕭夫人,還沒有生過孩子。有一天,夫婦二人到開元寺燒香拜佛,回來後兩個人竟做了同樣的夢,夢見一位長鬚青袍老人,騎著老虎衝進蕭夫人的懷中。 不久後,蕭夫人懷了孕,十個月後正是興奮期待生個兒子延續蕭家香火時,結果竟生下一個大肉團,由於蕭夫人年紀大了,體力不夠,看到肉團竟因驚嚇過度離開了人間。 這時有個賣藥的白鬚老人,路過他家,自願幫忙把肉團用刀剖開,裡面竟然是個白白胖胖的小男孩。蕭府上下在悲痛之餘,也算得到一些安慰。而這個生下來就沒有了娘的孩子,就由庶母王氏照顧。 這個孩子跟其他孩子並沒有兩樣,只有一點特別的地方,就是喜歡跟家人到寺廟去朝拜。當他十三歲那年,在湖南老家的寺院中,見佛像及聽到念佛聲,心裡就很喜悅,而在小小的年紀就有了要出家的念頭。 17歲那年,虛雲幾度悄悄離家上山,都被家人找回。但是,十幾歲的孩子已連著離家二、三次,卻令蕭老爺擔心。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頭,蕭老爺給他娶了二位年輕貌美的妻子。但虛雲大師一心向佛,有空就跟庶母和兩位妻子說法,日子久了,竟由情侶變成淨侶。

咸豐八年,大師十九歲了。他看時機已到,決心到福州鼓山湧泉寺出家,皈依妙蓮法師。由於家人追得很緊,大師便帶了簡便衣物,躲到深山的岩洞裡,不畏虎豹,飢食野果-渴飲泉水,日日在山洞中念經苦修。 過了三年,聽說父親告老還鄉不久病故,王夫人和二位妻子也出家為尼。從此大師心中毫無牽掛,下山後聽高僧指點,參禪聽《法華經》,渡海到普陀山求法。 一轉眼,大師已經出家二十多年了。因為一生下來就沒見過母親,便決定拜山報恩,發願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在拜山的途中,歷經不少艱辛,過黃河時遇大風雪,幾乎被凍死,由於孝心感天,遇到一個叫文吉的人救活,後來又腹瀉不止,幾乎昏迷過去,也是文吉相助;他相信文吉便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最後歷經三年,達成拜山報恩的心願。 拜五台山後,大師開始身行萬里,訪名山古寺,向高僧請益。後來更經西藏入印度,經不丹到錫蘭,到處弘法救世人。五十六歲時在江蘇玉佛寺連打十二個禪七,至第八個七的第三晚,因護七禪師入禪堂沖開水,濺到虛雲大師的手,杯子“啪”的一聲破碎了,虛雲大師忽然覺得平日的疑根突然斷了,如夢初醒般開悟了,因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又偈: 燙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後來大師遠至南洋弘化,經馬六甲、吉隆坡,過台灣,所到之處求戒皈依信眾常以千計,所得樂捐巨款不留分毫,都用在修建道場上,從來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

抗日戰爭時的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歲次壬午)。當時虛雲老和尚一零三歲。正值國難當頭的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到了最嚴重的階段,國民黨政府遷到重慶。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會官員,除了一面忙於戰事,為了安定人心,還派出了屈映光、張子廉兩位居士到雲居山,代表國民黨政府歡迎虛老赴重慶主建息災法會。 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虛老啟程,抵重慶後與林主席和法務長戴季陶商定,在慈雲、華嚴兩寺分建法會。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災法會上修懺儀,至廿六日圓滿。林子超、蔣介石、戴季陶及何應欽等都分別設齋招待虛雲大師,席間非常詳細的討論了唯物唯心的哲理,以及基督與神的問題。 1951年春,虛雲大師主持的雲門寺擬於春期傳戒,各地聞訊前來求戒者頗多。其時適共產黨正在全國展開“鎮壓反革命”,有湖南某縣幾位信眾也來受戒聽法,湖南公安局部門追至雲門寺,將那幾位定為反革命的佛教徒捆打歸案。由於虛雲大師高德望重,吸引大批全國各地的信眾來聽法受戒,被信奉無神論的政府當局視作對他們的公然挑戰,早欲找理由除之而後快。於是地方當局奉命以雲門寺藏有軍械、電台為由。 於夏曆二月二十四日派出百餘人,將寺院團團包圍。為搜尋軍械電台,所有殿堂房舍均經詳細搜查,一無所獲。此即海內外一時甚傳的“辛卯雲門事變”的開始。直至夏曆五月二十三日,一場鎮反擴大事件始告平息。這場歷時三個月的“雲門事變”,前後拘禁拷打僧人二十六人。 在“事變”中,政府為了打擊全國佛教信徒,對雲門寺採取莫須有的暴力手段,以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應,樹立它無神論的權威,因而虛老及全寺大多數僧人都是他們眼中的“反革命”,對已一百一十二歲的虛雲老和尚也施以殘忍的手段,打斷了肋骨,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的摧殘。在這期間,全寺僧眾百餘人集中禁閉於禪堂者十八日,飲食睡眠均在其中,大小便有軍警看守,使清淨佛地變成了恐怖的監獄。 在“雲門事變”期間。已經九天不進飲食的虛雲大師忽然活過來了,他讓人拿出筆來,記下了他去天上兜率宮的經過,他說:“余頃夢至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見彌勒菩薩在座說法,聽者甚眾,其中有十餘人,如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台宗融鏡法師,歧山恆誌公,百歲宮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均是宿識。我坐第三空位,阿難尊者當維那,與餘座靠近,聽彌勒菩薩講 ‘唯心識定’,未竟,彌勒謂余曰:‘你合回去!’余曰:‘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彌勒曰:‘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遂示偈語。 但經過雲門事件後,虛雲大師的身體常常不好,他說:“人家是三天命有兩天病,我卻是三天命有六天病。”老和尚日夜無法安眠,但一切都順應自然,並不以為苦。 大概是在五七年,那年夏天農曆六七月間。一天虛雲大師突然提出要去後山五老峰看地形。當時大熱的天,徒弟們覺得老人家年紀大了,被太陽曬得恐怕吃不消,多少有點犯嘀咕,心想這也不是著急的事情,等天涼快些不行嗎。可又不敢說,沒辦法只好從命。 他們做了個簡易的滑桿,打算輪流抬著老和尚上山。誰知道,剛出山門,就飛來了一大群的烏鴉,黑壓壓的足有半畝地,而且飛的也得不高,就在頭頂上幾尺。翅膀忽閃忽閃地扇動,很涼快。這麼高的五老峰,他們幾位抬老和尚上去一點也不累。到了山頂,那些烏鴉四散,圍在老和尚身邊。過了一會,虛雲大師下山,那些烏鴉又照樣把他們護送下山。
xy.jpg
敬虛云大師.jpg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11:30 | 顯示全部樓層
虛雲大師在山上的時候,一般每天下午講開示。那時候有的出坡幹活的和尚還沒回來。禪堂一打叫響,出家人就往禪堂趕。奇怪的是,滿山的烏鴉什麼的飛禽也往禪堂飛,又是黑壓壓的站滿一地。人來了也不怕,還要碰碰它們,才會讓條路出來。這些小動物也來聽虛老的開示,等開示結束,就呼啦地飛散了。 虛雲大師一百十五歲時,因為不滿當時政府對人民的信仰的鎮壓,沒有接受政府的邀請,拒絕出任佛教會會長,在江西永修雲居寺帶徒修行。 虛雲大師在晚年的時候,常生些小病,主要是“雲門事件”留下的舊傷復發。有時候,疼得很厲害,就躺在椅子上呻吟。可奇怪的是,只要一有人來找他老人家,他就把腿子盤起來和人家談話,甚至一談就是幾小時。徒弟們要是暗示客人早點結束,讓他好休息,虛雲大師還會不高興。等客人走,徒弟問他:您老不是剛才疼得不得了嗎,怎麼一會就不疼了啊?虛雲大師說:這是業障啊,就是閻王老子也管不了我,我要起來就起來,要不起來就不起來。 1959年,虛雲大師一百二十歲。海內外的弟子要為大師祝壽,但被大師勸阻了。因為他心裡仍然掛念著雲居寺的明月湖還沒有修好,海會塔才建到一半。這時大師已患了慢性消化不良的症候,早晚只能吃一小碗稀飯。大師告訴信眾,真如寺建好了就不要再捐獻了。四月,大師在曾經住過的牛棚照像,又選了一張最滿意的加洗後分送捐助功德的親友和信眾。 八月,老和尚在寮房門口貼上“今天不見客”的字條。十月,病漸漸重了,時喘時咳,雖然已進入昏迷狀態,仍然要自己料理自己的事。十二月,大家看情況不好,都趕來向老和尚問安。老和尚很平靜地說:“到了現在你們還在做俗態,快去大殿給我念佛去吧!” 寺裡方丈弟子請虛雲大師開示,老和尚緩緩地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停了一下又說:“正念正心,養出大無畏的精神,度人度世。大家辛苦了,早早去休息吧!”,這養出大無畏的精神,分明是指佛法不向邪惡低頭的精神! 十月十三日,老和尚打坐,雙頰微紅。大師合掌跟大家說聲珍重,就離開了活了一百二十歲的塵世,死後安葬在雲居山的海會寺。 虛雲大師品行端莊,佛法超威,乃佛門大德矣!與差不多同時代的趙樸初等相比,真有天地之差,縱觀虛雲大師一生,就如他自己寫的一首詩一樣: 石壑雲濤高際天 渾圇還是太初先 坡前犢子迷歸路 引入香風蹴白蓮 --轉載自新唐人電視台
1005300710211734--ss.jpg
1005300710241734--ss.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3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虛雲老和尚


參禪偈十二首

一 參禪不是玄。 體會究根源。 心外原無法。 那云天外天。
二 參禪非學問。 學問增視聽。 影響不堪傳。 悟來猶是剩。
三 參禪非多聞。 多聞成禪病。 良哉觀世音。 返聞聞自性。
四 參禪非徒說。 說者門外客。 饒君說得禪。 證龜返成鱉。
五 參禪不得說。 說時無擁塞。 證等虛空時。 塵說與剎說。
六 參禪參自性。 處處常隨順。 亦不假磋磨。 本原常清淨。
七 參禪如採寶。 但向山家討。 驀地忽現前。 一決一切了。
八 參禪一著子。 訣云免生死。 仔細拈來看。 笑倒寒山子。
九 參禪須大疑。 大疑絕路歧。 踏倒妙高峰。 翻天覆地時。
十 參禪無禪說。 指迷說有禪。 此心如未悟。 仍要急參禪。
十一參禪沒疏親。 貼然是家珍。 眼耳身鼻舌。 妙用實難倫。
十二參禪沒階級。 頓超諸佛地。 柱杖纔拈起。 當觀第一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31: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世俗所說:「受戒容易持戒難!」確是有理。但亦在我們的善根有淺深,信心有無的關係?若果佛弟子戒律嚴淨,誰不敬仰?諸佛菩薩,尚為護念,何況天龍鬼神及人?真如爐中旃檀,妙香普薰,所謂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法身的果香,也是從因地修戒得來的;如戒香經云:「佛告阿難,世有眾香,惟隨風能聞,不能普聞。若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千方,咸皆稱讚,諸魔遠離。」如長阿含經說:持戒有五種功德: 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四分律說持戒十種功德:
1、滿足志願,能持禁戒,則身心清淨,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願,無不滿足。
2、如佛所學,佛初修道時,以戒為本,而得證果,能堅持戒,是亦如佛所學。
3、智者不毀,戒行清淨,身口無過,凡有智人,喜樂讚嘆,而不毀訾。
4、不退誓願,堅持禁戒,求證菩提,誓願精進,得不退轉。
5、安住正行,堅持禁戒,三業清淨,而於正行,安住不捨。
6、棄捨生死,受持禁戒,則無殺盜等業,能出離生死,永脫輪迥之苦。
7、慕樂涅槃,堅持禁戒,絕諸妄想,故能厭生死苦,慕涅槃樂。
8、得無厘心,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緣,皆悉解脫,無厘縛患。
9、得勝三昧,持戒清淨,心不散亂,則得三昧成就,定性現前,超證有漏。
10、不乏信財,持守戒律,於諸佛法,具正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不匱。


大集賢護經云:出家之人,當先護持清淨戒行,戒行清淨,則能獲得現前三昧,成就無上菩提。四天王經云:四天神王,每月以六齊日觀察人善惡,以啟帝釋,若持戒人帝釋即喜,敕諸善神擁護是人,隨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護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護之,是人生得安隱,死生天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3:05:20 | 顯示全部樓層
昨夜說的黑月白月誦兩重戒法,這是世尊金口所宣。佛將涅槃時,阿難尊者問佛,未來比丘以何為師?佛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波羅提木叉,華言別解脫,謂身口七非、五篇等戒,不犯則能解脫。以波羅提木叉為師,即以戒為師也。

戒條既多,怕會忘記,故黑月白月都要誦戒,以便記持不犯。曾受某戒,許誦某戒,聽某戒;未曾受過的戒,不許誦,不許聽。未受而誦而聽就不合法,故誦戒法師在誦菩薩戒前問曰:「未受菩薩戒者出否?」維那答曰:「此中無有未受菩薩戒者。」誦比丘戒也要這樣問。佛門弟子共有七眾:一、比丘;二、比丘尼,這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三、式義摩那,此云學戒女,習學六法故;四、沙彌,五、沙彌尼,這是男女之受十戒者;六、優婆塞;七、優婆夷,此是男女之受五戒者。

沙彌不許聽誦比丘戒,怕沙彌見比丘犯戒而生我慢貢高,輕視比丘,故誦戒之前,沙彌進齋堂,頂禮長跪,上座撫尺云:「諸沙彌諦聽,人身難得,戒法難聞,時光易度,道業難成,汝等各淨身口意,勤學經律論,謹慎莫放逸。」沙彌答曰:「依教奉行。」上座又說:「既能依教奉行,作禮而退。」沙彌一拜起,問訊出堂。沙彌出堂之後,才開始誦戒。

受了佛戒,當下即得清淨戒體,即得解脫,即入佛位,位同大覺,是真佛子。受佛戒,是難得希有之事,所以受戒後,要謹慎護戒,寧可有戒而死,不可無戒而生。《僧祇律》云:「波羅脂國有二比丘共伴來詣舍衛,問訊世尊,中路口渴無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飲,一比丘看水見蟲不飲。飲水比丘問言,汝何不飲?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故。彼復勸言:長老但飲,勿自渴死,不得見佛。答曰:我寧傷身,不毀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禮足聞法,得法眼淨。飲水比丘,後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問:汝從何來,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癡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彼死比丘已先見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共我一處,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於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斂攝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

和這位持戒比丘比較一下,我們是一天到晚烏煙瘴氣,和豬八戒一般,哪里像佛的弟子呢?佛制比丘喝水,要用濾水囊,把水濾過才喝。中國現在誰用濾水囊呢?佛又方便,喝水時只許用肉眼觀水,不許用天眼觀水,因為用天眼觀,則水中蟲多,皆喝不得,勉強喝了又犯戒故也。所以不管你看見水有蟲無蟲,照《毗尼日用》規定,凡飲水都要持偈念咒。偈曰:「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咒曰:「唵縛悉波羅摩尼莎訶。」

時光易度者,一日十二時辰,晝六時,夜六時,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四刻,一刻十五分鐘,一分六十秒,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你們沙彌,自出娘胎至今,轉眼就二三十歲,你看時光是不是易過。道業難成,初出家的道心都好,日子久了,就懈怠起來。所以說:「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西天;出家三年,問佛要錢!」既道心不長,道業就難成了,露水般的道心,怎能了生死呢!
所以最後就囑咐你們說:「汝等各淨身口意,勤學經律論,謹慎莫放逸。」勤者精進不後退,如孔子所說,學而時習之,不分晝夜,行住坐臥,朝於斯,夕於斯,磨練身心,清淨三業。經者,徑也,即了生脫死之路徑;律者,戒律,即五戒、十戒、比丘、菩薩等戒也;論者,佛大弟子發揚經律之妙義的著作。汝等沙彌,既發心為道,就要勤學經律論,勿空過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3: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禪門日誦》上載有憨山大師《費閑歌》十首,講十件難事。這十件事辦不到,就是空費力,就是閑無用,故曰《費閑歌》。若把這十事做到,就了生死。十件難事是:體道難,守規難,遇師難,出塵難,實心難,悟道難,守關難,信心難,敬心難,解經難。

我與古人一比,自知慚愧,不敢多舂殼子。別人把我當古董看待,以為我有道德,我不敢多說話,別人認為我裝憨,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並非我客氣。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內心的慚愧誰能知道呢?我騙佛飯吃,比你們多幾年,你們不相信苦惱業障,我的苦惱又說不出,現在只吃空飯,講話也講不好,講的又不是自己的,只是前人的典章,或諸方的口水,都是眼見耳聞的,自己肚裏一點也沒有。古聖前賢,千佛萬佛,傳一心印,不說一語,佛祖相傳,無非如此。古人說得到行得到,別人不知我的苦惱,還以為了不得,明眼人會說我,你何不自己講講自己。
前天杭州某人來一封隱名信指責我說:「抑其有以宗匠自命者,咸多墨守偏空,縱有滿腹知解,對本分上一點不能相應。阿附權貴,廣收門徒,雖名喧一時,亦不足重。……故有秘戒不許濫傳於不道不明不聖不賢之人,若遇其人而不傳,則必受其殃;若傳非其人,亦受其殃。未審大師遇有應傳而不傳,不應傳而傳者之事否?(按傳者傳法也)……一、和尚蓄須,沙門敗類,開千古破戒之風,留後人譏諷之玷;二、雲門事變,不明事機,徒以宿業果報而自慰,造成三僧失蹤,一僧身亡。有此二事,足以證明大師功過深淺矣。孔子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這封信指責我,就是我的善知識。我很感謝他,可惜他的信不署名,又沒有回信地址。他說:「蓋以大師之神明,當可知也,倘有緣分,請一回示為禱。」因此,我寫信到杭州托心文法師打聽這封信是誰寫的,想和他通個信。他說我以宗匠自命,又說就學人所知者,其能行解相應作法門之龍象,不愧為人天眼目者,捨大師其誰能當之等語。他最初責我以宗匠自命,我何嘗敢以宗匠自命;繼又讚歎我捨大師其誰能當之,這些話我實不敢當。問我傳法之事,我自己應不應得法也不知,哪里敢說傳不傳呢?談到和尚蓄須這件事,旁人對我是不清楚的,我初出家時,誤學頭陀留鬚髮帶金箍。那時不明教理,早就錯了,後來被善知識一罵就剃了,以後每年剃一次頭,每逢除夕洗一次腳,平生不洗澡,既然一年才剃一次頭,平常不剃頭,就不剃鬍子,我不是有意養鬍子的。照佛制度,應該剃除鬚髮,中土風俗,以鬚眉男子為大丈夫相,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中土祖師亦有順俗留鬍子的。說到雲門事變,責我不明事機,這事亦與我無干,誰失蹤,誰身亡,我也不知,古來酬還夙業果報而罹難的祖師很多。

以上的話,由於我放不下而說的,平常會說古人的話來勸人,遇到境界,自己就打不開,真所謂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我長年害病,無力行持,不能如古人那樣要死就死,要活就活,來去自由。初發心同參們,不要提我的虛名,不要聽我的空話,要各人自己努力。自不努力,向外求人,都靠不住的。行持不限出家在家,都是一樣。

講個典章你們聽,雲南有一位秤錘祖師,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東門外。父母去世,遺下財產田園,生活過得很好,勤儉勞動,自種菜蔬出賣作零用。妻年輕貌美,好吃懶做,和野漢子私通,蔡雖明知此事也不說她,日子久了,她更膽大,天天和野漢子私通,毫無顧忌了。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門賣菜,預計野漢尚未離家,就買好酒肉帶回家,這時野漢尚未離去,只好躲在床下。蔡入廚弄飯菜,妻覺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臉並幫丈夫弄菜。飯菜弄好了,蔡叫她擺碗筷,她擺了兩套碗筷,蔡叫她擺三套:「我今天請客。」她擺好了,蔡叫她請客出來喝酒。她說:「客在哪里?」蔡曰:「在房裏。」她說:「你不要說鬼話,房裏哪里有客?」蔡說:「不要緊,不要害怕,你請他出來好了,若不出來,我就給他一刀。」妻不得已,就叫野漢子出來。蔡請野漢子上座,向他敬酒,野漢子以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請他喝,野漢子才放心。酒菜吃飽了,蔡向野漢子叩頭三拜,說,今天好姻緣,我妻年輕,無人招呼,得你照顧很好,我的家財和我的妻都交給你,請收下吧。妻和野漢子都不肯,蔡持刀說,你們不答應,我就要你們的命,二人沒法,只好答應下來。蔡於是隻身空手出門,往長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種菜,後來用功有了見地。再說野漢子財色雙收以後,好吃懶做,老婆天天挨打挨罵,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請蔡回家,想重尋舊好,蔡不理她。後來野漢子把家財吃光了,弄到她討飯無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報答他。蔡平常好吃昆陽的金絲鯉魚,她弄好一盤金絲鯉魚,送到西林庵給蔡吃。蔡收下說:「我領了你的情了,這些魚我拿去放生!」妻曰:「魚已煮熟了,不能放生。」蔡即將魚放在水裏,魚都活了,直到現在,昆明黑龍潭古蹟,還有這種魚。蔡是俗人,對妻財子祿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奉勸各位,都把萬緣放下,努力修行,期成聖果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3: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平常心是道
昔日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州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那!」州於言下悟理。我們說古人的空話,說平常心,人人都有,但怎能見得他是道呢?只要識得平常心,則一切處都是道;不識這平常心,就顛顛倒倒了。何故呢?我們不能回光返照,向外馳求,背覺合塵,朝朝暮暮,隨境遷流,背道而馳,摸不著自己的臉孔。

怎樣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長遠,一年到頭,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飯,沒有擺佈安排,這樣的招待,可以長遠,就是平常;如有貴客到了,弄幾碗好菜,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家無常禮,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長久的。修心人能心無造作,無安排,無改變,無花言巧語等,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場的意思。六祖謂智隍禪師曰:「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這些話,也是說的平常心,與這些話不相應的,是在鬼窟裏作活計,就不平常了。昨夜說戒律,初發心的初生信心,歸依三寶,求受五戒;再進步的,知人生是苦,而捨俗出家,入山修道,知比丘尊貴,而受具足戒;又發大心,而受菩薩戒。在戒堂聽引禮師苦口叮嚀,說到「寒心而生慚愧」,那時怕六道受苦而發道心,聞法淚下。問某戒能持否?都答曰能持,但受戒完了,過些時候,老毛病復發,就退道心,就不平常,反以貪嗔癡為平常了。明道的人,動靜無心,善惡無念。性空即無心,無心即道。初出家人,不知佛法如何,規矩如何,修行如何。須知欲了生死,先要循規蹈矩。如孔子之制禮作樂,亦無非教人規矩,與佛戒律無異。執身即除習氣,身得自由,則心有依處。
古人有行住坐臥四威儀偈曰:「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項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回視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在空門做比丘。」以冰清玉潔的聲音,稱念諸佛聖號,這是念佛法門。進一步問念佛是誰,就是參禪了。若不回光返照,只口念佛而心打妄想,隨想遷流,這樣念佛就無用。念佛要口念心惟,以智觀照,聲音不緩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聽,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一聲佛號有無量功德,只此一聲佛號就能度無量眾生。誦經或照經文直誦,或背誦,或跪誦,或端坐而誦,或默念皆可。隨文觀想,看經中說得什麼道理。行道即經行,一步一步不亂,不東歪西倒,如空中雁行有秩序。一個跟一個,不緊不疏的行。一切處都是用功。合掌兩手不空心,十指緊密,不偏不倒,如捧水一般,若一偏側,水就傾瀉了。站如松,兩腳八字,前寬八寸,後寬二寸。身直,頭不偏不倚,後頸靠衣領,如頂一碗油在頭上一般,不正則油瀉了。行如風,要照顧前後,輕輕移步,鞋不拖地;行樓上,樓板不要響;生草不踏,愛護生物。開眼看東西,只展半眼,所看不過三五七尺遠。行住坐臥,能具威儀,使人一望生敬。若不先自檢責,何以化導群機?既自治之行可觀,則攝化之門不墜。有道無道,舉止如何,別人一看便知。心能平常則始終不變,經歷風波險阻,此心如如不動。

如憨山老人者,就是我們的模範。他老人家生於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十月十二日,十二歲請於母出家,禮南京報恩西林和尚為師,受具戒於無極和尚。二十歲西林和尚寂後,房門大小事,眾皆聽憨山決之。後從雲谷大師在天界坐禪,二十八歲遊五台,見憨山甚佳,因以為號。二十九歲閱《肇論》,悟不遷義。妙峰謂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錢矣!」三十歲發悟,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自披剃至七十一歲冬,遊雙徑,上堂說法,啟口數千言,不吃一字。侍前傳錄,疲於奔命,日不暇給。其詳細史實,具載《年譜》中。他老人家一生歷史,數十年中,環境千變萬化,千辛萬苦而道心始終不變,這就是平常心,長遠心,就是我們的模範。他遣戌雷陽時,作《軍中吟》云:「緇衣脫卻換戎裝,始信隨緣是道場,縱使炎天如烈火,難消冰雪冷心腸。」把自己堅固不變的心都吐露出來。佛法到今日更衰微,起過不少風波。解放前,全國僧尼還有八十萬,去年只餘七萬多,還俗的十占其九,這就是無長遠心,無堅固心,烈火一燒,就站不住腳。若是真佛弟子,就要立志,具鐵石心腸,先學威儀,循規蹈矩。不怕人說你腦筋不醒,要死心崇奉佛的教誡。由於多劫種下善根,此生才得入佛門,就要努力求道去習氣,不入名利場,不當國王差,把心中的習氣,一點一點的除去,即是大修行人,得入理體,堅固心歷久不變,平常心動靜一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3:2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放下

放下方能入道.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3:29:09 | 顯示全部樓層

受用

真實受用.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9: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www.youtube.com/embed/WQvUT3ooerE"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9:24:04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www.youtube.com/embed/OUJwtiXhkSI"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9:24:55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www.youtube.com/embed/jKq3d-rS_5I"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9:25:41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www.youtube.com/embed/n5_646TCQVg"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9:27:06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www.youtube.com/embed/wt_r_YczUag"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9:27:31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www.youtube.com/embed/T_NqLRut_Ls"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03:30 PM , Processed in 0.0252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