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主 |
發表於 2014-1-2 09:28:31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歲星君
太歲君歲神也,道書以六十甲子,每歲輪值,掌理人間禍福之神,為值年太歲,俗稱為歲君也。係由都雷太歲殷元帥所統管。殷元帥, 商 紂 王 之 幼 子 。 傳 稱 , 幼 遭 國 難 , 母 被 妲 己 所 害,家 破 人 亡 , 蒙 申 真 人 收 養 , 授 以 道 法 , 後 乃 得 道 成 神 。 秉 性 剛 直 慈 仁 , 常 為 世 人 驅 邪 救 難。 天庭 悉 其 功 果 , 授 以 都 雷 太 歲 之 職 , 掌 地 司 蕩 兇 院 , 總 管 人 間 禍 福 , 祛 除 邪 魅 , 獎 善 罰 惡, 為 主宰 人 間 罪 福 之 神 明 。 六 十 甲 子 神 即 歸 其 管 轄 。
六 十 甲 子 神 , 古 稱 歲 神 , 又稱 太 歲 。《 周 禮 》 《 春 官 》 篇 的 《 馮 相 氏 》 節 稱 其 職 為 「 掌 十 有 二 歲 , 十 有 二 月 , 十 有 二 辰 ,十 日 ,二 十 有 八 星 之 位 」 。 鄭 玄 注 稱 「 歲 謂 太 歲 , 歲 星 與 日 同 次 之 月 , 斗 所 建 之 辰 」 。 由 此 ,歲 神原 是 中 國 古 代 天 文 學 中 為 觀 測 天 體 和 地 球 運 動 的 需 要 而 編 定 的 。 它 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酉戌 亥 的 十 二 地 支 為 一 循 環 , 又 以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的 天 干 十 相 配 , 組 成 六 十 干 支 , 用 以紀年 、 紀 月 、 紀 日 以 及 時 辰 。 道 教 沿 用 此 中 國 古 代 天 文 成 就 , 稱 六 十 甲 子 各 有 歲 神 , 每 歲 輪值 ,為 值 年 太 歲 , 俗 稱 歲 君 , 各 有 名 號 。 如 : 甲 子 太 歲 金 辨 大 將 軍 , 乙 丑 太 歲 陳 才 大 將 軍 等等 。 道書 中 的 六 十 甲 子 神 名 與 今 北 京 白 云 觀 六 十 甲 子 神 名 號 有 異 , 其 故 待 考 。
值 年 太 歲 , 掌 握 本 歲 的 人 間 禍 福 , 他 們 「 率 領 各 神 , 統 正 方 位 , 斡 運時 序 , 總 歲 成 功 」 。 國 家巡 狩 省 方 , 營 造 宮 闕 , 開 拓 疆 土 ; 百 姓 修 營 宅 舍 , 築 壘 墻 垣 , 並 須迴 避 。 《 月 令 廣 義 》 稱 , 「太 歲 者 , 主 宰 一 歲 之 尊 神 。 凡 吉 事 勿 沖 之 , 兇 事 勿 犯 之 。 凡 修 造方 向 等 事 尤 宜 慎 避 」 。 道 書 稱太 歲 君 由 都 雷 太 歲 殷 元 帥 統 管 。 殷 元 帥 , 商 紂 王 之 幼 子 。 傳 稱, 幼 遭 國 難 , 母 被 妲 己 所 害 , 家破 人 亡 , 蒙 申 真 人 收 養 , 授 以 道 法 , 後 乃 得 道 成 神 。 秉 性 剛直 慈 仁 , 常 為 世 人 驅 邪 救 難 。 天 庭悉 其 功 果 , 授 以 都 雷 太 歲 之 職 , 掌 地 司 蕩 兇 院 , 總 管 人 間禍 福 , 祛 除 邪 魅 , 獎 善 罰 惡 , 為 主 宰人 間 罪 福 之 神 明 。 六 十 甲 子 神 即 歸 其 管 轄 。
道 教 的 主 要 宮 觀 大 多 有 「 星 宿 殿 」 , 供 奉 六 十 甲 子 神 。 每 逢 歲 初 春 節期 間 , 道 教 信 徒 都 要 到 星宿 殿 為 自 己 的 本 命 神 燒 香 、 叩 拜 、 送 上 奉 獻 , 比 肩 接 踵 。 特 別 是 逢到 自 己 出 生 的 干 支 之 年 , 俗稱 「 本 命 年 」 , 更 是 必 須 朝 拜 自 己 的 歲 神 , 祈 求 健 康 平 安 , 逢 兇化 吉 , 因 為 相 傳 「 本 命 年 」 是「 檻 兒 年 」 , 此 年 為 人 處 世 必 須 如 同 邁 過 門 檻 一 樣 小 心 謹 慎 ,以 免 摔 交 。
五穀大帝 神農大帝
五穀大帝為農家所奉之杜稷土神也,以稷為穀神,因代表五穀之主也。禮月令:「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注:「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故後人稱五穀之神為神農,世俗並以神農氏祀之,奉為五穀大帝。按神農氏古帝王也,生於姜水,以姜為姓斲木為耒,揉木為耜,始製耒耜,教民務農,故號神農氏。以火德
王,又稱炎帝,起於烈山,又稱烈山氏。在位時嘗百草以作方書,療疾病,立市廛,以通貨財。初都於陳,後遷魯之曲阜,立一百四十年而崩,葬於長沙,傳八世凡五百二十年。後人尊為五穀大帝,因其嘗百草,創醫藥,又稱為藥王,民間農村及醫藥界亦奉之。
延平郡王鄭成功
鄭成功明末南安人,原名森,字大木,芝龍之子。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後閩臺人以國姓王稱之)。崇幀末年,京師淪陷,唐王即位於閩之福州。芝龍變節降清,成功遁入海鳥,據於南澳。桂王封為延平郡王。乃連攻舟山與福建,並取台灣,作為滅清復明之根據地,仍奉明帝年號。因鑒僅憑軍事與政治之力,恐不易摧毀清廷統治,乃用陳永華等之策,創洪門會。以道教為中心,並派人至內地學道與傳道,以團結力量;且在台灣興建道廟,一時人民皆受所化,信奉道教者十有八九。使道教在台灣奠下鞏厚基礎!郡王歿後,臺人仰懷德政,與其忠貞英烈事蹟,乃建祠於臺南祀之,迄今閩臺兩省各地,崇奉不衰。
東廚司令
東廚者庖廚之稱也,東廚司命係灶神,俗稱灶王或灶君也。灶神乃古來傳承之神,為古五祀神之一也。禮月令云:「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注:「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也」。又云:「孟夏之月祀灶」注:「祀灶之禮,東面設主於灶陘」疏:「灶陘謂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朱子語錄云:「灶陘即今之灶門安柴處」。論語八佾:「甯媚於灶」。皇疏:「灶謂人家為飲食之處也」。禮禮器:「臧文仲焉知禮燔柴於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注「奧或作灶,老婦先炊者也,明此祭先炊,非祭火神,燔柴似失之。」疏「奧者灶神,常祀在夏,以老婦配之,有俎及籩豆,設於灶陘」。蓋謂灶即奧也。至五經異義云:「灶神姓蘇名吉利,夫人姓王名摶頭」。與酉陽雜俎云:「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女六人,皆名察治」。及周禮以顓頊之子黎為灶神等。疑皆附會之說。按祀灶之起源甚早,今人多皆家奉灶神,稱為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以祀奉灶神在家,考察家人善惡,每年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報天庭,以為福禍之憑,故俗皆於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之,謂之送灶神。然抱朴子微旨云:「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是則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乃月必一報於天也又東京夢華錄云:「都人至除夕請僧道誦經,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此則又係於除夕送灶神,以灶神稱為司命也。又有稱灶神為灶君者,國策趙策云:「復塗偵謂衛公曰:臣嘗夢見灶君」。羅隱送灶詩云:「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是皆稱灶君也。考道藏洞玄部有:「東廚司命燈儀」與「太上洞真安灶經」。足見祀奉灶神,古已重之矣。按灶神又稱為「本家司命」,據道書以:各家所祀灶神,乃本姓祖先之有德者任之,以察其子孫之善惡,故曰本家司命云。
灶 神 , 即 東廚 司 命 定福 灶 君 , 俗 稱 灶 君 、 灶 王 、 灶 王 爺 。 中 國 古 代 就 有 祭 祀 灶 神 的 。 《 禮 記 》 的 《 祭 法 》篇 稱 ,「 王 為 群 姓 立 七 祀 」 , 在 七 祀 中 有 一 祀 就 是 祀 灶 。 但 是 普 通 百 姓 只 能 祀 一 鍾 , 或 者 祀 戶, 或者 祀 灶 。 灶 要 生 火 , 因 此 , 兩 漢 時 期 , 有 稱 火 神 炎 帝 神 農 , 死 後 託 祀 於 灶 ; 也 有 稱 祝 融 祿回為 高 辛 氏 火 正 , 死 為 火 神 , 託 祀 於 灶 。 上 灶 還 要 洗 刷 鍋 盆 , 因 此 《 禮 記 》 的 《 禮 器 》 篇 又 稱祭灶 是 「 老 婦 之 祭 」 , 「 惟 盛 食 於 盆 , 盛 酒 於 瓶 , 卑 賤 之 祭 耳 。 雖 卑 賤 而 必 祭 之 者 , 以 其 有功 於飲 食 , 故 報 之 也 」 。 魏 晉 以 後 , 灶 神 有 了 姓 名 。 隋 杜 臺 卿 《 玉 燭 寶 典 》 引 《 灶 書 》 稱 ,「 灶 神, 姓 蘇 , 名 吉 利 , 婦 名 搏 頰 」 。 唐 李 賢 注 引 《 雜 五 行 書 》 又 稱 , 「 灶 神 名 禪 , 字 子 郭, 衣 黃 衣, 披 髮 , 從 灶 中 出 」 。 灶 神 初 為 女 神 , 或 稱 是 老 婦 , 或 稱 是 美 女 , 說 法 諸 多 。 大 約出 於 清 代 的《 敬 灶 全 書 》 則 稱 , 灶 君 姓 張 , 名 單 , 字 子 郭 。 當 屬 男 神 。 現 在 民 間 供 奉 的 東 廚司 命 定 福 灶 君的 紙 馬 , 往 往 是 一 對 老 夫 婦 並 坐 , 即 灶 君 和 灶 君 夫 人 的 畫 像 。
灶神 之 職 原 是 主 管 人 間 的 飲 食 製 作 。 約 在 東 晉 前 , 灶 神 又 有 了 監 察 人 間罪 惡 , 掌 握 一 家 壽 夭 禍 福的 職 能 。 東 晉 葛 洪 《 抱 樸 子 內 篇 》 的 《 微 旨 》 稱 : 「 月 晦 之 夜 , 灶神 亦 上 天 白 人 罪 狀 。 大 者 奪紀 , 紀 者 三 百 日 也 。 小 者 奪 算 , 算 者 三 日 也 」 。 大 約 成 書 於 元 明之 際 的 《 東 廚 司 命 燈 儀 》 中 有句 稱 , 「 灶 神 職 重 , 秉 下 民 倚 伏 之 權 」 , 「 在 天 為 七 元 之 使 者, 遞 日 奉 萬 事 於 宸 庭 」 , 「 迭 主陰 陽 , 雖 善 善 惡 惡 , 均 在 修 為 ; 然 是 是 非 非 , 必 恭 記 錄 」 。清 代 的 《 敬 灶 全 書 》 則 稱 , 灶 君 受一 家 香 火 , 保 一 家 康 泰 。 察 一 家 善 惡 , 奏 一 家 功 過 。 每 奉庚 申 日 , 上 奏 玉 帝 , 終 月 則 算 。 功 多者 , 三 年 之 後 , 天 必 降 之 福 壽 ; 過 多 者 , 三 年 之 後 , 天必 降 之 災 殃 。
每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四 日 , 灶 神 上 天 , 報 告 人 間 功 過 , 定 人 禍 福 。 因 此 ,南 北 習 俗 均 於 十 二 月 二 十三 日 晚 上 奉 祀 灶 君 , 焚 香 祀 送 。 舊 時 亦 有 士 紳 家 於 二 十 三 日 送 灶 ,百 姓 家 二 十 四 日 送 灶 之 別 。奉 祀 灶 君 多 用 糖 元 寶 、 炒 米 糖 、 花 生 糖 、 芝 麻 糖 和 糯 米 糰 子 之 類, 以 冀 塞 住 灶 神 之 口 , 不 講 人間 罪 惡 , 世 稱 「 上 天 言 好 事 , 下 界 保 平 安 」 。 祭 畢 , 即 將 奉 祀經 年 的 灶 君 舊 紙 馬 從 灶 上 揭 下 ,連 同 紙 錠 等 一 起 焚 化 , 以 示 灶 神 上 天 。 除 夕 接 神 時 , 再 行 接灶 神 之 禮 , 奉 祀 灶 神 後 , 再 在 灶 上粘 貼 新 的 灶 君 紙 馬 。
土地公與財神爺
土地社神也,俗稱里社之神曰土地。公羊傳註:「社神者土地之主也」,故古以土地之神為社神。朱文公集,有四時祭土地文數篇。通俗篇云:「今凡社神,俱呼土地」。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之神為上公。」杜氏註:「用幣於社,謂請教於上公」。又後漢方術傳有社公之名,通稱為公,後世遂稱為土地公。蓋各地凡有里社必祀土地之神,稱為「福德正神」亦稱為「土地公」。按俗以土地神之像,老而鬚髮皆白,左手端一大元寶,右手扶杖,以能招財與守財,應「有土此有財」之義,因又稱為財神爺,今凡廟宇亦皆祀之。
中 國 古 代 就 有 奉 土 祭 社 的 禮 俗 。 社 者 , 地方 之 最 小 行 政 單 位 。 《 禮 記 》之 《 祭 法 》 篇 注 稱 , 「 大 夫 以 下 包 士 庶 , 成 群 聚 而 居 , 滿 百 家以 上 , 得 立 社 」 。 《 漢 書 》 之 《五 行 志 》 又 稱 「 舊 制 , 二 十 五 家 為 一 社 」 , 古 人 尊 天 而 親 地, 「 土 地 廣 博 , 不 可 遍 敬 , 故 封 土為 社 而 祀 之 , 以 報 功 也 」 。 為 報 答 大 地 之 恩 賜 而 奉 土 祭 社, 東 漢 時 即 稱 社 神 為 社 公 或 土 地 , 而稱 土 地 者 更 甚 。 社 神 初 無 姓 名 。 東 晉 以 後 , 民 間 以 生 前行 善 或 廉 正 之 官 吏 為 土 地 神 , 遂 有 人 格及 姓 氏 。 道 經 《 道 要 靈 衹 神 鬼 品 經 》 的 《 社 神 品 》 曾引 用 《 老 子 天 地 鬼 神 目 錄 》 稱 , 「 京 師 社神 , 天 之 正 臣 , 左 陰 右 陽 , 姓 黃 名 崇 。 本 楊 州 九 江歷 陽 人 也 。 秩 萬 石 , 主 天 下 名 山 大 神 , 社 皆臣 從 之 」 。 明 清 以 後 , 民 間 又 多 以 名 人 作 為 各 方土 地 。 例 如 : 清 代 翰 林 院 及 吏 部 所 祀 之 土 地 ,傳 為 唐 代 大 文 人 韓 愈 。 杭 州 太 學 一 帶 , 原 是 岳飛 的 故 鄉 , 於 是 太 學 就 奉 岳 飛 為 土 地 神 。 現 在 的土 地 廟 中 常 配 祀 有 土 地 婆 婆 , 其 俗 約 起 於 南宋 。
土 地 載 萬 物 , 又 生 養 萬 物 , 長 五 穀 以 養 育 百 姓 , 此 乃 中 國 人 所 以 親 土 地 而 奉 祀 土 地的 原 因。 《 太 平 御 覽 》 5 3 2 引 《 禮 記 外 傳 》 稱 「 國 以 民 為 本 , 民以 食 為 天 , 故 建 國 君 民 , 先 命 立社 , 地 廣 穀 多 , 不 可 遍 祭 , 故 於 國 城 之 內 , 立 壇 祀 之 」 。
自 東 晉 以 後 , 隨 著 封 建 國 家 從 中 央 到 基 層 的 官 僚 制 度 的 逐 漸 完 善 , 土 地 神 也 演 變 成為 在 道教 神 階 中 只 能 管 理 本 鄉 本 土 的 最 低 級 的 小 神 。 東 晉 的 《 搜 神 記 》 卷 五 稱 廣 陵 人 蔣 子 文 因追 賊而 死 。 東 吳 孫 權 掌 權 後 , 蔣 子 文 顯 靈 於 道 說 : 「 我 當 為 此 土 地 神 , 以 福 爾 下 民 」 。 這 裡 所指的 福 爾 下 民 , 就 是 指 的 保 佑 本 鄉 本 土 家 宅 平 安 , 添 丁 進 口 , 六 畜 興 旺 , 並 且 為 人 公 道 。 中 國南方 土 地 廟 常 有 對 聯 稱 : 「 公 公 做 事 公 平 , 婆 婆 苦 口 婆 心 」 。
供 奉 土 地 神 的 土 地 廟 大 多 比 較 簡 陋 。 一 些 大 廟 中 間 也 有 在 殿 堂 中 設 有 當 方 土 地 神 位者 。 土地 神 的 神 誕 之 日 是 二 月 初 二 。 舊 時 , 官 府 和 百 姓 都 到 土 地 廟 燒 香 奉 祀 。 現 在 初 一 、 月 半到 土地 廟 燒 香 的 依 然 十 分 普 遍 。
財神
財 神 有 文 財 神 和 武 財 神 之 區 分 。 當 今 道 教 宮 觀 中 的 財 神 神 像 , 多 為 黑 面 濃 鬚 , 騎 黑虎 , 一 手 執銀 鞭 , 一 手 持 元 寶 , 全 副 戎 裝 。 該 財 神 像 當 為 武 財 神 , 即 趙 公 元 帥 像 。 趙 公 元 帥, 即 趙 公 明 、趙 玄 壇 。 魏 晉 南 北 朝 時 期 成 書 的 《 搜 神 記 》 和 《 真 誥 》 等 , 都 有 趙 公 明 的 神 跡, 但 只 是 司 土 下冢 中 事 , 或 是 瘟 神 。 元 明 之 間 , 趙 公 明 的 神 跡 才 有 完 整 的 記 載 稱 , 趙 公 元 帥姓 趙 名 朗 、 玄 朗 ,字 公 明 , 終 南 山 人 。 原 是 日 精 之 一 。 古 時 天 有 九 日 , 九 日 被 后 羿 射 下 以 後, 變 化 為 九 鳥 , 墬 落於 青 城 山 , 變 成 九 鬼 王 。 八 鬼 行 病 害 人 , 但 是 趙 玄 朗 卻 獨 化 為 人 , 避 隱蜀 中 , 精 修 至 道 。 張 陵在 青 城 山 煉 丹 時 , 收 趙 玄 朗 護 衛 丹 室 。 天 師 丹 成 , 分 丹 餌 之 , 遂 能 變化 無 方 。 趙 玄 朗 食 丹 以 後, 其 形 酷 似 天 師 。 天 師 遂 命 其 永 鎮 玄 壇 , 故 號 玄 壇 元 帥 。 《 三 教 搜神 大 全 》 稱 其 能 " 驅 雷 役 電 , 喚 雨 呼 風 , 除 瘟 剪 瘧 , 保 病 禳 災 " , " 至 如 訟 冤 伸 抑 , 公 能 使 之解 釋 , 公 平 買 賣 求 財 , 公 能 使 之 獲 利 和 合 。 但 有公 平 之 事 , 可 以 對 神 禱 , 無 不 如 意 " 。 明 代 小 說 《 封 神 演 義 》 有 姜 子 牙 封 神 一 節 , 封 趙公 明 為 金 龍 如意 正 乙 龍 虎 玄 壇 真 君 , 率 領 招 寶 天 尊 、 納 珍 天 尊 、 招 財 使 者 和 利 市 仙 官 等 , 統管 人 世 間 一 切 金銀 財 寶 。 除 了 趙 公 元 帥 以 外 , 民 間 亦 有 以 關 帝 和 明 代 無 錫 禦 城 戰 死 的 何 五 路為 武 財 神 的 。
文財 神 , 民 間 所 指 甚 多 , 如 : 比 干 、 范 蠡 、 財帛 星 君 和 福 祿 壽 三 星 中 的 祿 星 等 。 文 財 神 多 見 於 民間 雕 塑 和 木 版 年 畫 , 大 多 是 錦 衣 玉 帶 、 冠冕 朝 靴 , 臉 色 白 淨 , 面 帶 笑 容 , 適 合 新 春 喜 慶 , 堂 室張 掛 。 文 財 神 或 是 生 前 巨 富 , 或 是 昇 仙後 奉 命 管 理 人 間 財 帛 、 人 世 爵 位 。 文 財 神 大 多 並 未 進 入道 教 神 系 , 亦 少 有 經 籍 傳 世 。
舊時 稱 財 神 趙 公 明 神 誕 之 日 為 三 月 十 五 日 ( 亦 有 稱 正 月 初 二 的 ) , 道 教徒 多 於 神 誕 之 日 到 道 觀 中 奉 祀 財 神 , 祈 求 五 榖 豐 登 , 財 源 亨 通。 不 過 , 民 間 傳 說 正 月 初 五 日為 財 神 下 凡 、 巡 察 人 世 的 日 子 , 因 此 , 民 間 多 於 初 五 清 早 放 鞭 炮、 舞 獅 子 , 俗 稱 「 接 財 神 」, 祈 求 春 節 以 後 開 市 大 吉 , 財 源 滾 滾 。
五祀神
五祀者,古禮所立五社神以祀之也。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禮祭法:「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又王制「大夫祭五祀」注:「與祭法同」。禮月令:「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注:「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也。」。按漢以後易行為井,以地方神靈在此五也,故必祀之。
門神與戶尉
門神、戶尉,謂守門之神也。禮喪服大記注「君釋菜以禮禮門神」。通俗篇鬼神引禮此文,而續其下云:「今謂其左曰門丞,右曰戶尉」。此泛言門戶之神,未有實指也。考漢書禮儀志云:「東海有度朔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讀如伸舒)一曰鬱壘(讀如尉律),主閱領眾鬼之惡,有害人者,執以葦索縛之,而用飼虎」。又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以禦凶邪,俗謂之門神」。又風俗通云:「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故古時民間習俗,皆以神荼鬱壘為門神,以禦鬼也。至唐代以後,更有以秦叔寶與尉遲恭為門神者,據道藏搜神記載云:「戶神唐秦叔寶尉遲恭二將軍也,按傳云:唐太宗不豫,夜聞寢門外鬼魅呼號,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奏云:「願同尉遲恭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事。因命畫工,繪二人之像懸宮門,邪祟以息。後世以襲之,遂永為門神」。今之廟宇殿門,多繪一白臉一黑臉二神像,蓋即秦與尉遲也。
門 神 , 即 守 衛 門 戶 之 神 靈 。 中 國 先 秦 文 獻 中 就 有 祭 祀門 神 的 記載 。 《 禮 記 》 的 《 喪 大 記 》 注 稱 , 「 君 釋 菜 , 以 禮 禮 門 神 」 。 漢 代 時 的 門 神 指 的 是 神荼 、 鬱壘 二 人 (讀 作 申 舒 、 屈 律 )。 《 論衡 》 引 《 山 海 經 》 云 : 「 滄 海 之 中 , 有 度 朔 之 山 , 上 有 大 桃木 , 其 屈 蟠 三 千 里 , 其 枝 間 東 北 曰鬼 門 , 萬 鬼 所 出 入 也 。 上 有 二 人 , 一 曰 神 荼 , 一 曰 鬱 壘 ,主 閱 領 萬 鬼 。 惡 害 之 鬼 , 執 以 葦 索 ,而 以 食 虎 。 於 是 黃 帝 乃 作 禮 , 以 時 驅 之 , 立 大 桃 人 , 門戶 畫 神 荼 、 鬱 壘 與 虎 , 懸 葦 索 , 以 禦 兇魅 」 。 南 北 朝 時 , 民 間 已 有 在 門 上 繪 「 披 甲 持 鉞 」 之神 荼 、 鬱 壘 門 神 的 習 俗 。 後 世 所 繪 神 荼 像, 白 臉 、 喜 相 ; 鬱 壘 像 , 紅 臉 、 怒 相 。 歷 代 相 沿 。唐 代 時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稱 , 唐 太宗 不 適 , 夜 聞 寢 門 外 有 鬼 魅 呼 號 之 聲 。 太 宗 告 群臣 , 秦 叔 寶 ( 即 秦瓊 ) 奏 云 , 願 同 胡 敬 德 ( 一 說 作 尉 遲敬 德 ) 戎 裝 立 於 寢 門 外 以 伺 。 太 宗 准其 奏 , 是 夜 果 然 無 事 。 唐 太 宗於 是 命 畫 工 繪 秦 叔 寶 和 胡 敬 德 二 人 戎 馬 之 像 , 懸 於 宮 門 , 邪 祟乃 息 。 後 世 因 襲 之 , 於 是 秦 瓊 和胡 敬 德 ( 或 作 尉 遲 敬 德 ) 即 傳 為 門 神。 秦 瓊 繪 作 白 臉 , 胡 敬德 繪 作 黑 臉 。 宋 代 道 書 排 列 神 位 , 一 般 均 將 門 神 列 於 神 衹 之 最 下 位 , 以其 職 能 僅 為 守 衛 居 室門 戶 , 祛 除 邪 祟 、 騷 擾 和 進 犯 。
門 神 之 神 誕 之 日 為 正 月 十 五 日 , 民 間 多 有 在 新 春 時 節 , 祭 祀 門 神 並 於 大 門 口 張 貼 門神 的 習俗 。 一 些 著 名 的 傳 統 木 刻 版 畫 產 地 , 也 以 印 制 門 神 版 畫 而 聞 名 , 如 楊 柳 青 、 濰 坊 和 桃 花塢 等地 。 門 神 繪 制 也 多 姿 多 彩 , 有 的 頭 戴 虎 盔 , 有 的 穿 袍 掛 戴 , 年 畫 上 還 飾 有 爵 鹿 、 蝠 喜 、 寶馬、 瓶 鞍 等 喜 慶 圖 案 , 以 祈 吉 祥 。
媽祖天上聖母
媽祖姓林閨諱默娘,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人也。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父諱愿字惟懿,官都巡檢,慈祥樂善,里人稱為善人。母王氏夫人,生有一男六女,媽祖最小。母夢神人授予一丸吞之而有孕。媽祖生時紅光繞室,異香氤氳,生至彌月不聞啼聲,故名曰默。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年十六,得天書於古井中,因能通曉變化,妙用玄機,而驅邪治病,濟世活人;並能呼風喚雨。常於大海狂瀾,救護難船;且應縣令之請,登壇祈雨,獲降甘霖。屢顯靈異,以濟世人,人以為神!宋雍熙四年,媽祖年已二十八,猶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是歲夏初,父兄同出航海,突遇風浪覆舟,媽祖聞訊,立赴海中,救兄生還,而父沒頂無獲!大海遍尋父屍,三日始負父屍歸。為盡孝道,令人感動,時人稱為孝女焉。媽祖自是之後,悲哀日甚!突於九月九日,端坐山頭而化。里人感其恩德,將其肉身立廟祀之,至今湄州祖廟尚存其肉身神像無損。因其化後常顯威靈,所以香火不絕;且又迭於海上顯聖救難,故為各地航海人士奉為聖神,尊稱為媽祖。事聞於朝,乃歷代均有封贈。南宋高宗敕封靈惠昭應夫人。元世祖封為護國明著天妃。明成祖晉封弘仁普濟天后。清康熙加封為天上聖母,乾隆時旨敕列入祀典。今各地皆有天后宮之廟祀,為世人所崇拜,而祀奉不衰也。
媽 祖 , 又 稱 天 后 。 她 是 源 起 於 福 建 省 莆 田 海 邊 的 女 神。 宋 ˙ 吳自 牧 《 夢 粱 錄 》 記 述 , 南 宋 時 都 城 杭 州 有 順 濟 聖 妃 廟 , 據 其 廟 記 , 說 神 姓 林 , 是 福 建莆 田 人氏 , 生 前 便 有 種 種 神 異 , 化 去 後 鄉 民 在 莆 田 聖 堆 為 她 立 祠 。 北 宋 宣 和 年 間 , 朝 廷 賜 以 廟額 ,從 夫 人 封 起 , 累 進 到 妃 。 她 的 主 要 靈 跡 是 在 海 洋 中 保 佑 船 舶 , 也 兼 管 民 眾 的 疾 苦 。 據 另 外一些 文 獻 談 到 , 她 是 五 代 時 莆 田 人 官 居 都 巡 檢 的 林 願 的 第 六 個 女 兒 。 明 代 鄭 和 下 西 洋 ,在 船 中 奉 祀 天 妃 , 凡 遇 到 險 阻 , 一 稱 神 號 , 立 即 感 應 如 響 , 即 有 神燈 照 於 桅 杆 上 , 她 的 靈 光一 臨 , 馬 上 化 險 為 夷 。 ( 參 看 明 ˙ 鄭 和 《 通 番 記 》 ) 。 從 宋 歷 元 , 至於 明 , 海 運 對 於 國 計 民生 的 影 響 越 來 越 大 , 所 以 歷 代 朝 廷 都 對 她 很 重 視 。 宋 代 稱 聖 妃 , 元 代 至元 十 八 年 冊 為 「 護 國天 妃 」 。 清 代 康 熙 年 間 , 加 封 「 天 后 聖 母 」 , 以 後 仍 然 歷 加 封 號 , 截 止 同治 十 一 年 , 封 號 多至 七 十 個 字 , 可 見 她 受 重 視 的 程 度 。
天 后 的 信 仰 實 際 是 起 於 民 間 的 。 朝 廷 的 封 贈 固 然 提 高 了 她 的 地 位 , 但 民 間 仍 然 以 自己 的 理解 和 情 感 去 崇 拜 她 。 福 建 人 仍 稱 她 為 「 媽 祖 」 。 據 說 , 媽 祖 是 對 沒 出 嫁 的 ( 上 輩 ) 姑 娘的 稱呼 , 從 這 當 中 , 透 出 些 對 她 的 親 切 感 。 民 間 傳 說 , 當 大 難 臨 頭 時 , 呼 「 媽 祖 」 , 她 能 立 即來救 ; 如 果 呼 她 的 封 號 天 妃 , 因 為 她 要 梳 妝 打 扮 穿 上 朝 服 , 反 而 會 耽 誤 時 間 。
媽 祖 是 起 於 民 間 的 , 開 始 時 并 沒 有 相 應 的 經 書 。 大 約 到 了 明 朝 , 出現了 一 部 《 太 上 老 君 說 天 妃 靈 驗 經 》 , 經 中 將 有 關 她 的 一 些 傳 說 集 中 起 來 , 并 且 極 度 歌 頌 她的 靈驗 與 神 跡 。 經 中 說 , 她 的 來 歷 十 分 不 凡 。 原 來 太 上 老 君 在 無 極 境 中 , 觀 見 海 洋 和 江 河 中, 民 眾舟 船 往 來 , 風 水 不 便 , 潮 勢 洶 涌 , 有 時 受 到 風 雷 震 擊 , 翻 船 損 人 , 無 由 救 免 , 所 以 派了 斗 中 妙行 玉 女 下 凡 , 降 生 人 間 , 救 度 生 民 。 她 便 是 媽 祖 , 也 就 是 功 成 之 後 被 封 的 天 妃 。 這是 道 教 中 的說 法 。 從 這 一 說 法 中 可 以 看 到 , 她 很 早 說 被 收 入 了 道 教 的 神 仙 譜 系 , 成 為 道 教 崇拜 的 重 要 尊 神之 一 。 民 間 對 於 天 后 , 也 有 一 些 自 己 的 傳 說 。 比 較 廣 的 一 種 說 法 是 , 她 是 母 親吞 食 了 觀 音 菩 薩給 的 優 曇 缽 花 才 有 孕 的 。
媽 祖 是 海 上 的 保 護 神 , 她 本 起 沿 海 漁 民 和 船 民 的 信 仰 。 海 上 風 濤 險 惡 , 人 們 迫 切 希望 有 一位 有 力 而 善 良 慈 悲 的 神 靈 來 保 佑 自 己 。 天 后 的 信 仰 就 是 在 這 一 社 會 心 理 的 基 礎 上 發 展 起來 的。 在 台 灣 海 峽 兩 岸 , 往 來 全 靠 船 隻 。 所 以 對 媽 祖 的 信 仰 都 具 有 很 深 的 基 礎 。 而 且 , 台 灣 的文化 , 與 大 陸 本 來 枝 莖 相 聯 , 民 間 文 化 與 閩 南 的 淵 源 特 別 深 , 論 其 鄉 貫 , 多 是 閩 南 人 。 清 人 說,「 台 灣 往 來 , 神 跡 尤 著 」 。 在 航 海 技 術 不 發 達 的 古 代 , 對 媽 祖 的 信 仰 曾 經 在 溝 通 大 陸 與 台灣 的交 通 往 來 中 , 起 過 精 神 上 的 鼓 勵 、 推 動 作 用 。 迄 今 她 仍 是 台 灣 與 大 陸 共 同 的 文 化 的 一 個因 子 。她 是 海 峽 兩 岸 共 同 的 文 化 精 神 的 一 個 象 徵 , 是 兩 岸 交 往 的 一 條 紐 帶 。
近 代 以 來 , 中 國 人 , 特 別 是 沿 海 居 民 中 有 不 少 人 漂 過 海 , 到 異 國 他 鄉 謀 生 , 天 后 的崇 拜 也被 帶 到 南 洋 乃 至 于 大 西 洋 、 太 平 洋 彼 岸 , 在 異 國 立 有 天 后 宮 。 她 攜 帶 著 故 鄉 文 化 的 種 子, 具有 不 忘 祖 國 固 有 文 化 的 意 味 。
媽祖是 中 國 東 南沿 海 和 海 外 華 人 供奉 的 海 洋 保 護 神 , 又 稱 天 妃 、 天 后 、 天 妃 娘 娘 、 天 上 聖 母 等 等 。 道 教 《 太 上老 君 說 天 妃 救 苦靈 驗 經 》 稱 , 太 上 老 君 封 媽 祖 為 「 輔 斗 昭 孝 純 正 靈 應 孚 濟 護 國 庇 民 妙 靈 昭 應 弘仁 普 濟 天 妃 」。 有 關 媽 祖 的 記 載 , 大 約 起 於 北 宋 。 媽 祖 原 是 都 巡 檢 林 願 之 女 , 名 默 娘 , 生 於 宋太 祖 建 隆 元年 ( 9 6 0 年 ) , 歿 於 宋 太宗 雍 熙 四 年 ( 9 8 7 年 ) , 享 年 二 十八 歲 。 林默 娘 初 生 時 , 紅 光 滿 室 , 異 氣 氤 氳 。 由 於 生 而 彌 月 , 不 聞 哭 聲 , 故 名 之 曰 默 娘 。 林 默娘 八 歲就 塾 讀 書 , 喜 燒 香 禮 佛 。 十 三 歲 得 道 典 秘 法 。 十 六 歲 觀 井 得 符 , 能 布 席 渡 海 救 人 。 昇 化以 後, 有 禱 輒 應 。 自 宣 和 以 後 , 兩 宋 間 先 後 敕 封 達 九 次 。 其 封 號 , 南 宋 光 宗 紹 熙 ( 1 1 9 0 年 ) 由 「 夫 人 」 進 爵 為 「 妃 」 ,元 世 祖 時 又 進 爵 為 「 天 妃 」 , 清 康 熙 時 再 進 爵 為 「 天 后 」 。 至 清嘉 慶 年 間 , 媽 祖 的 封 號 已 經 累積 到 二 十 八 字 。
媽 祖 之 主 要 神 跡 是 救 濟 海 上 遇 難 之 生 民 。 據 傳 , 媽 祖 有 隨 從 , 千 里 眼 、 順 風 耳 , 能解 救 於千 里 之 外 。 媽 祖 常 穿 朱 衣 , 乘 雲 遊 於 島 嶼 之 間 。 如 果 海 風 驟 起 , 船 舶 遇 難 , 只 要 口 誦 媽祖 聖號 , 媽 祖 就 會 到 場 營 救 。 《 太 上 老 君 說 天 妃 救 苦 靈 驗 經 》 稱 , 媽 祖 所 救 就 是 「 翻 覆 舟 船 ,損人 性 命 , 橫 被 傷 殺 , 無 由 解 脫 」 。 後 來 , 媽 祖 之 職 能 略 有 擴 大 。 同 經 還 稱 「 若 有 行 商 坐 賈 ,買賣 積 財 , 或 農 工 技 藝 , 種 作 經 營 , 或 行 兵 布 陣 , 或 產 難 」 , 「 或 疾 病 」 , 「 但 能 起 恭 敬 心, 稱吾 名 者 , 我 即 應 時 孚 感 , 令 得 所 願 遂 心 , 所 謀 如 意 」 。 因 此 , 民 間 亦 有 以 媽 祖 為 送 子 娘娘 的 。
中 國 東 南 沿 海 各 地 大 多 建 有 媽 祖 廟 , 其 中 以 福 建 泉 州 莆 田 媽 祖 廟 為 祖 庭 。 台 灣 省 有媽 祖 廟將近百 座 , 其 中 有 廟 史 可 考 者 3 9 座 , 內 建 於 明 代 的 2 座 , 建 於 清 代 3 7 座 。 每 年 三 月 二 十 三日是 媽 祖 神 誕 之 日 , 福 建 莆 田 的 媽 祖 廟 和 以 台 灣 北 港 朝 天 宮 為 代 表 的 媽 祖 廟 都 要 舉 行 奉 祀 和媽 祖像 巡 街 活 動 , 媽 祖 信 徒 人 數 之 多 , 香 火 之 旺 , 至 今 亦 然 。
臨水陳夫人
臨水夫人陳氏閨諱靖姑,父諱昌,母葛氏,唐天佑二年,正月十五日生於福建之福州。據閩都別記載:「夫人臨盆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閭里稱奇,引為吉兆。幼聰穎明慧,賢淑端莊。年十三,蒙許遜真君錄入門下,授以道法。三年學成歸里,奉親命適古田縣劉杞公為妻。時有邪魔作怪,肆虐害民!夫人本好生濟世之心,常以閭山正法,攝伏魔精,救人厄難。開閩建國二年夏,閩垣大旱,禾枯樹萎,民不聊生!夫人順應輿情,以懷孕之身,奮然脫胎,臨壇施法祈雨,果降甘霖,旱象頓消,民正欣幸!詎夫人忽遭仇妖乘隙暗害,戶解歸天!年方二十四歲。時人以其肉身,於古田立廟祀之。夫人羽化之後,英靈復赴閭山,求師補授救產保胎之術,誓願以救產扶嬰,治病驅邪,濟度世人」。因其屢顯靈異於世,遂為閩臺各地廟祀日隆。歷宋、元、明、清諸代均有封贈,初號臨水夫人,後加封臨水崇幅夫人,玉詔榮封為順天聖母順懿元君,道稱惠忱慈量天尊。閩人咸以臨水陳太后稱之。
臨 水 夫 人 , 又 稱 大 奶 夫 人 、 順 懿 夫 人 , 即 陳 靖 姑 、 或 稱 陳 進 姑 。 福建、 台 灣 省 和 南 洋 閩 籍 華 人 崇 奉 之 女 神 。 陳 靖 姑 , 出 生 於 福 州 府 ( 今福 建省 羅 源 縣 下 渡 ) , 又 有 稱 是 古 田 縣 臨 水 鄉 人 。 父 陳 昌 , 官 拜 戶部 郎 中 。 母 葛 氏 。 傳 稱 陳 靖 姑是 南 海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指 甲 投 胎 , 降 生 於 唐 大 歷 二 年 ( 7 6 7 年 ) 正 月 十 五 日 。 據 《 閩 都 別 記》云 , 陳 靖 姑 降 生 時 , 「 景 雲 覆 室 , 紫 氣 盈 庭 , 閭 里 稱 奇 , 引 為 吉 兆 」 。 幼 聰 穎 明 慧 , 賢 淑端 莊。 其 兄 陳 守 元 有 道 術 , 隱 居 山 中 。 陳 靖 姑 曾 進 山 餉 兄 , 年 十 三 受 閭 山 道 法 , 三 年 學 成 歸里 , 奉親 命 適 古 田 縣 劉 杞 公 為 妻 。 開 閩 建 國 二 年 夏 , 陳 靖 姑 正 懷 孕 數 月 。 閩 垣 大 旱 , 禾 枯 樹萎 , 民 不聊 生 。 夫 人 順 應 民 願 , 以 二 十 四 歲 有 孕 之 身 , 奮 然 脫 胎 , 臨 壇 施 法 祈 雨 , 果 降 甘 霖, 旱 象 頓 消。 但 夫 人 遭 仇 妖 暗 算 , 屍 解 歸 天 。 卒 時 自 言 道 : 吾 死 必 為 神 , 救 人 產 難 。 民 眾 以夫 人 之 肉 身 ,於 古 田 立 廟 祀 之 。 宋 淳 祐 中 ( 1 2 4 1 - 1 2 5 2 年 ) , 被 封 為 崇 福 昭 惠 慈 濟夫 人 , 賜 額 順 懿 。 後 又 加 封 為 天 仙 聖 母 青 靈 普化 碧 霞 元 君 。 元 明 清 各 朝 代 , 屢 有 封 贈 , 稱 臨水 崇 福 夫 人 、 順 天 聖 母 順 懿 元 君 等 等 。 道 教 經 籍中 稱 臨 水 夫 人 為 惠 忱 慈 量 天 尊 。
臨 水 夫 人 曾 授 閭 山 道 法 , 當 有 鎮妖 驅 邪 之 道 術 , 但 民 間 卻 以 救 產保 胎 為 臨 水 夫 人 之 主 要 靈 績 。 《 鑄 鼎 餘 聞 》 卷 三 引 同 治 《 麗水 縣 志 》 稱 , 婦 女 敬 事 夫 人 , 即 所稱 順 懿 夫 人 、 護 國 馬 夫 人 也 。 順 懿 廟 在 太 平 坊 鶴 鳴 井 者 ,香 火 尤 盛 。 凡 求 子 者 , 必 赴 廟 虔 禱 於臨 水 夫 人 。 兒 生 後 , 自 洗 兒 及 滿 月 、 周 歲 , 必 設 臨 水 夫人 之 位 於 家 , 供 奉 香 火 。 有 的 還 招 瞽 者唱 夫 人 遺 事 , 稱 為 唱 夫 人 。 每 年 上 元 前 二 日 , 司 事 擇婦 人 福 壽 者 數 人 , 為 夫 人 沐 浴 更 衣 。 次 日, 平 明 升 座 , 各 官 行 禮 , 信 徒 焚 香 膜 拜 , 絡 繹 不 絕。 當 晚 , 還 從 廟 中 抬 夫 人 像 巡 行 街 上 , 張 燈結 彩 , 鼓 吹 喧 闐 。 小 兒 數 百 人 皆 執 花 燈 跨 馬 列 前隊 。 觀 夫 人 出 巡 者 , 比 肩 路 塞 。 今 福 建 省 和 台灣 省 仍 多 有 供 奉 臨 水 夫 人 的 廟 宇 或 殿 堂 。 台 灣民 眾 稱 其 為 台 南 助 國 夫 人 、 順 天 聖 母 、 臨 水 奶 、夫 人 媽 等 等 。 婦 女 為 求 臨 產 平 安 、 產 後 健 康, 仍 於 臨 水 夫 人 神 位 前 , 燒 香 祈 禱 。 每 年 神 誕 之 日, 臨 水 夫 人 廟 舉 行 盛 典 , 十 分 隆 重 。
三奶夫人
三奶夫人並無專典可據。按閩南與臺省人士,以閭山淨明派之臨水陳夫人,與其所收之徒並結為姊妹的林九娘,為林刺史之女,世代書香,精研易理。及在羅源海口破廟大顯威靈之李三娘,尊稱為陳大奶、林九奶,與李三奶,合為三奶夫人是也。奉為治病、驅邪、護產、保童、消災、度厄以濟世。現信奉者遍及全臺各地,且有廟祀。
保生大帝
大帝姓吳名本,字華基,號雲東,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之白礁鄉。父諱通,母黃氏,分娩時,恍見神人護童子至寢門曰:「是紫微星也」。俄而大帝生焉。時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也。幼穎悟絕倫,夙具道性。既長,博通天文地理,禮樂刑政諸書,尤擅歧黃。年十七,遊名山,遇異人泛槎,邀登舟。上高峰,乃崑崙也。進見西王母,授以濟世神方,及驅邪術,留住七日歸。至家後,悟道精修,不茹葷,不納室,由貢舉官至御史。旋退隱於大雁山,獨契玄機妙道,深明三五飛步之法。以刀圭符法,救濟世人,從學者日眾。仁宗明道元年,漳泉旱荒,民艱於食!大帝廣施法力,運糧濟急,越年漳泉一帶,又起瘴虐,魔怪為害。大帝召神兵袪厲鬼,符咒兼施,民賴痊安。景佑三年五月二日,壽五十八,化於白礁,乘鶴昇天。之後地方每逢寇至,大帝輒助官兵剿之。遇水患則見大帝止水退潮,屢顯神功,里人建祠塑像祀之。宋高宗紹興二十年,頒詔立廟於白礁;二十一年復立廟於青礁。孝宗乾道七年,賜號大道真人。明成祖永樂間,文皇后患乳疾危甚!大帝化為道士入宮治之,起死回生,大著威靈,贈金拜爵不受,乘鶴飛去,至太子嗣位,是為仁宗,於洪熙元年,加封為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敕造宮殿。至清而祀典不衰,今閩臺各地廟祀猶隆。
保 生 大 帝 , 又 稱 大 道 公 、 吳 真 君 , 即 吳 本 。 吳 本, 字 華 基 , 號 雲 東, 祖 居 福 建 泉 州 府 同 安 縣 之 白 礁 鄉 。 父 名 吳 通 , 母 黃 氏 。 吳 本 出 生 於 宋 太 宗太 平 興 國 四 年 ( 9 7 9 年 ) 三 月 十 五日 。 據 傳 , 吳 本 出 生 時 , 其 母 曾 在 恍 惚 中 見 神 人 護 童 子到 房 門 說 : 這 是 紫 微 星 。 吳 本 幼 年 時 穎悟 絕 倫 , 夙 具 道 性 。 稍 長 , 博 通 天 文 地 理 、 禮 樂 諸 書, 尤 其 擅 長 醫 術 。 十 七 歲 時 , 遍 遊 名 山 ,遇 異 人 泛 槎 , 邀 請 登 舟 , 上 崑 崙 , 進 見 西 王 母 , 授以 濟 世 神 方 及 驅 邪 術 。 回 家 後 , 悟 道 精 修 ,不 茹 葷 , 不 納 室 , 由 貢 舉 官 至 御 史 。 景 佑 三 年 ( 1 0 3 6 年 ) 五 月 二 日 , 吳 本 羽 化 於 漳 州 白 礁 , 乘 鶴 昇 天 。 宋 高 宗 紹 興 年 間 頒 詔 立廟 於 白 礁和 青 礁 。 宋 孝 宗 乾 道 七 年 ( 1 1 7 1 年 ) , 賜 號 大 道 真 人 。 明 太 祖 時 , 敕 封 為 昊 天 御 史 醫 靈真 君 。 明 洪 熙 元 年 ( 1 4 2 5 年 ) 加 封 為 慈 濟 醫 靈 妙 道 真 君 ,萬 壽 無 極 保 生 大 帝 。
保 生 大 帝 獨 契 玄 機 妙 道 , 深 明 三 五 飛 步 之 法 , 以 刀 圭 符 法 , 救 濟 世人。 宋 仁 宗 明 道 年 間 ( 1 0 3 2 - 1 0 3 3 年 ) , 漳 泉 旱 荒 , 民 艱 於 食 。保 生 大 帝 即 廣 施 法 力 , 運 糧 濟 急 。 越 年 , 漳 泉 一 帶 , 又 起瘴 瘧 , 魔 怪 為 害 。 保 生 大 帝 即 召 神兵 , 祛 厲 鬼 , 符 咒 兼 施 , 民 賴 痊 安 。 吳 本 之 主 要 神 跡 是 除 瘴醫 病 的 神 醫 。 清 同 治 《 福 建 通 志》 稱 吳 本 「 業 醫 活 人 , 按 病 與 藥 , 如 矢 破 的 。 或 吸 氣 噓 水 以 飲病 者 , 雖 沉 痼 奇 怪 叵 曉 之 狀 ,亦 就 痊 愈 」 。 《 閩 書 》 中 還 記 載 , 明 永 樂 中 ( 1 4 0 3 - 1 4 2 4 年 ) 文 皇 后 患 乳 疾 , 夢 道人 獻 方 ,牽 紅 絲 線 纏 乳 上 , 灸 之 , 乳 疾 頓 消 。 遣 使 訪 之 , 始 知 乃 吳 本 試 藥 , 即 敕 封 吳 本 保 生大 帝 之 名 號以 及 龍 袍 一 襲 。 吳 本 退 隱 行 醫 , 時 有 神 異 , 民 賴 痊 安 。 因 此 , 福 建 南 部 泉 州 一 帶、 台 灣 省 北 部以 及 東 南 亞 地 區 泉 州 人 士 集 中 居 住 的 地 方 , 多 建 有 奉 祀 保 生 大 帝 的 廟 觀 或 殿 堂。 每 年 的 三 月 十五 日 保 生 大 帝 神 誕 之 日 , 閩 南 籍 人 士 都 要 奉 祀 大 道 公 , 以 祈 求 身 體 健 康 , 無病 消 災 。
[ 本帖最後由 宏泓道者 於 2014-1-2 09:31 AM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