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3|回復: 0

[推薦]名老中醫口述史 -關幼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8-10 23:04:06 | 顯示全部樓層

[推薦]名老中醫口述史 -關幼波

[ 這篇文章最後由oligo在 2005/08/10 03:05pm 第 1 次編輯 ]

            關幼波        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教授
我從事中醫工作已四十多年,途中小憩回眸,展望中醫現代化的美好前景,欣喜之餘,樂於總結一下自己的學習經過和體會。
<br><br>
我幼承家學,六歲讀私塾,在老師與家父的嚴格管教下,熟讀四書五經並嗜書法,九歲時曾在街頭當眾揮毫書寫春聯,路人得之以求吉利。十六歲與家兄隨父學醫侍診左右。我的父親關月波是北京地區名醫,擅長內、婦、兒科,對於時令病、婦女病更有獨到之處。他的學術觀點受滋陰派朱丹溪的影響,傾向於"陽有餘,陰不足"。他體會:天花、麻疹、猩紅熱等屬於溫疫範圍,病毒由口鼻而入,在氣分不發病,在血分才發病,所以在治療時一定要加用涼血活血的藥物,如丹皮、赤芍、白茅根、元參、麥冬、生地等,自始至終注意養陰為佐,亦即解毒養陰、涼血透表之法。由於當時溫疫流行,他曾將自己的經驗方做成"溫疫靈丹"加引吞服,簡便廉驗,深受勞苦大眾歡迎。對於婦科病,他以四物湯治血為法,因病而異,靈活化裁,每收殊效。內科方面善治脾胃病,側重於調理氣血。總起來看雖然方藥平平,但是辯證精當。療效卓著,名人墨客祝賀稱頌者不絕於戶。
<br><br>
父親既是嚴父,又是嚴師,對我兄弟二人要求十分嚴格。有一次,吾兄誤將"橘紅"寫成"菊紅",父親當著病入狠狠地給了他一嘴巴!並辭退了這個"徒弟"。我也曾挨過父親的戒尺,因好學善間,得以繼績留在身邊學習。但隨診多年,從不輕易放手獨診。在父親抱病期間,他曾連續抽查了我的三個脈案,經過認真複核,"考試"合格,最後滿意地說:"你可以治病救人了。"不久,他使與世長辭了。
<br><br>
    父親以"品端術正"為座右銘,並一再告誡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同道主要是學,不要評頭品足,妄加批評;治病救人重於義氣、輕於財氣....這些樸實而略帶"封建色彩"的哲理,作為醫德教育,在當時來說,是無可非議的。父親醫術高超,並非開口《內》、《難》,閉口《金匱》、《傷寒》,而是重視醫理與病理的結合,在基本功上嚴格要求。諸如《雷公藥性賦》、《湯頭歌》、《瀕湖脈學》等,都要求熟背;對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則以實用為準選學精讀,要求明其理、知其要、融會貫通。比較重視的是葉天士的《溫熱論》和吳鞠通的《溫病倏辨》。另外,也重視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李東垣的《脾胃論》,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唐容川的《血證論》等。父親常說:"醫者理也,認清醫理才能治好病。"所以,在學習經典醫籍時絕不要求死記硬背,在臨床應用時絕不要求生搬硬套,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實踐中加深記憶。
<br><br>
    父親病故後,房東把房賣了,按照當時。典三賣四"的規矩,必須在四個月之內搬出去,那年我二十八歲,參加政府衛生局的考試(應試著五百餘人,合格者僅有四十多人),雖然獲得了中醫師合格證書,但仍不能正式開業,必須到以汪逢春會長為首舉辦的中醫師學會講習所學習一年,考試合格後才能正式掛牌。當時正值喪父就學之際,飽嘗了"貧苦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苦酸辛辣。只好搬到前門外大席胡同"廣福客店",三世同居一小陋室,晚上搭鋪就寢,白天拆鋪攻讀、看病、吃飯。所謂"廣福客度"實際上是貧民窟的一角,住有五十多戶人家,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應有盡有,故與我交往者盡貧苦之輩。由於國腐民窮,瘟疫流行,應接不暇的門診、出診,鍛煉了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中醫。成功與失敗、欣慰與焦慮,複雜的心情激勵著我的進程。由於廣泛實踐,把從父輩和醫書上獲得的知識變成了我的直接經驗。例如,我出診時進門一聞,便能鑒別出是麻疹還是猩紅熱,這種聞診的敏感性,可以說是後天獲得的"特異功能。。
<br><br>
    由於當時的處境,使我有機會經常接觸民眾,加強了與人民的思想感情。例如有位"洋車夫"請我出診,事後拿出一元錢酬謝,我一眼就看見月份牌上夾著一張當票,心中淒然,迅速推回"車夫"的雙手說:"快拿去給孩子買藥吧!"這樣的事是很多的,無數貧民難友雖然無錢送禮掛匾,但是"心中"的匾牌,情意更為深重。
<br><br>
    民國四十年,我同時在幾個藥鋪坐堂,如前門大街的"永安堂"、"體乾堂",三里河大街的"同和堂"、"保得堂"等。當時我有幸與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同一藥鋪坐堂,施為下午4-6點,我為下午6-8點。每天我都早去站櫃台瀏覽施的脈案,並親自詢問服藥後的變化,洞察其中奧妙,正是"行家看門道",稍有所得便默記腦海,日久天長像孔伯華、蕭龍友、汪逢春等名家脈案都成了我的活教材。另外,我還廣交同道談論醫道,像前門地區名醫康乃安、趙瑞麟等都是我的摯友。由於我勤學好問,康在臨死前把祖傳秘方"鵝口散"傳給我,經我推廣使用對於口腔潰瘍、白賽氏病等都有良效,現改名"口腔潰瘍散",由藥材公司公開出售。
<br><br>
    一九五三年我參加了北京市第一中醫門診部,與已故婦科名老中醫劉奉五對桌應診。劉是國醫學院科班出身,又曾在校任教,理論基礎紮實,臨床療效也好,我打破了"文人相輕"的舊習,主動與劉探討醫術,並互相交換病例。我當時把所能接觸到的前輩和同行,都當成了老師;履行了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遺訓。我自幼曾受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古訓,又經歷了做學問的艱辛。所以,我體會到:"學問、學問,邊學邊間";通過實踐,才是自己真正的學問。平時我參加外院疑難重症會診較多,很多西醫都樂意與我合作,我也把會診作為向"能者"學習的好機會,並經常從搶救疑難病例中,汲取現代的醫學知識。
<br><br>
    調入市中醫醫院後,由於科研需要,我進了肝病組,組內成員雖幾經調整,我可以說是"開國元勛°之一,也是耐力持久的主力隊員。從制定科研計劃到實際臨床觀察,我都親身參加,及時總結經驗,多次在雜誌上發表文章。我很注意某些新的苗頭和新的線索。例如在五十年代初期治療肝炎際清熱利濕法則外,還流行清熱解毒之說。我曾發現南方某肝病專家善用芳香化濁之品。對於改善症狀和肝功能療效尚好,我迅即擴大使用,於是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解毒的方藥得以驗證。冉如肝病後期,正氣耗傷,病邪易於散蔓,過用清熱解毒、清熱祛濕反而容易中傷脾胃。我根據"肝欲散,以辛補之,以酸瀉之"的理論,選用一些酸味的藥物,像白芍、木瓜、五倍子、烏梅、五昧子等,一方面收斂正氣,一方面"瀉肝"酸斂解毒。特別是對於五味子的研究更是受到多方面的重視,並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其他如肝病辨治過程中的邪正關係,病證結合與中西合參,對於肝病的肋痛、腹脹、低熱、痞塊、合併痰濕(肝炎後肝脂肪性變)、消渴等症候,以及近些年來新發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等問題,我都認真細緻地進行觀察,並不斷總結自己的治療體會。
<br><br>
    我不僅僅治療肝病,對於雜病也注意積累經驗。在學術觀點上,我比較重視氣、血、痰的理論,因為"氣血為病","痰生百病"。所謂氣、血、痰(古人稱痰者水也),實際上是氣、血、水三者,既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又是病理變化的實質。所以在臨證時;除了遵守傳統的辨證法則之外,特別注意抓住氣、血、痰,對於疑難重症的治療更是如此。例如有一次外院會診,某西醫專家也在場,患者(河南人)是流行性出血熱,因在外地搶救末癒來北京,病情危重。本病北京不多見,我不熟悉,於是以"能者"為師,首先向西醫專家請教,瞭解到本病病原為特殊病毒,由地鼠(嚙齒動物)和恙蹣傳播,而且發病急驟,死亡率很高,且以發熱、出血、休克、腎功能障礙為特徵。臨床可分為發熱期、低血壓期、尿少期、多尿期"、我又同護送的中醫師請教,他們認為:發熱期相當於毒熱入於血分,用犀角地黃湯加減;低血壓期以西醫藥為主積極搶救休克;腎功能障礙多尿期,以補腎為法,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而本例正處於多尿期,曾服六味諸劑數日效果不顯,我聆聽了中西醫"能者"珍言,進行認真的思考,並詳細詢問患者現狀,發現患者少氣懶言,精神萎靡,雖然發熱已平,然而尿雖多而口渴、喜冷飲,舌苔白而舌質紅,脈細數而略有鼓指。於是透過複雜的表象,深入探求毒熱入血,耗傷氣陰的病埋實質,辯證為裡熱末清、氣陰大傷。使用六味之輩為時尚早,於是改用竹葉石膏湯與人參白虎湯合力加減,三劑後症除溲斂,再用六味加減而收功。
<br><br>
    我以為我應當是我國醫學歷史中的接力賽跑隊員,繼承了古人的遺產,又傳下去。所以,我從十幾年前就開始積累病例和資料。在整理和編寫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態度是:通過"加工製作"使經驗帶上系統性、條理性,從而提高一步。除了突出肝病治療經驗外,對於雜病也圍繞我的學術觀點,進行歸納和分析,並採取說理與舉例相結合的方法,對於每一觀點、每一看法,都用實際病例加以說明,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避免重談,更忌誇張炫耀之詞,同時為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還把主要論點用歌訣的形式作標題,以利上口,讀後能誦能用。例如肝病調護宜忌簡介一節,以"情緒舒暢,不能著急;飲食有節。不可偏倚;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勞逸結合,善於調理"四句話為小標題,概括地說明了肝病調護的要點。
<br><br>
    《關幼波臨床經驗選》出版後受到多方面的關注。例如一位主管衛生工作的領導寫信給我說:"總結行醫經驗,交流推廣,造福人類,是件大好事,你的著作顯示了你的貢獻。"這對於我是極大的鼓勵和鞭策。日本神戶市中醫研究會會長森雄材來函說:。我們的中醫研究會,計劃出版一本西醫診斷與中醫辯證相結合的臨床書籍,並打算將先生的《關選》作為編寫的參考。"由於本書源於實踐,所以書中的經驗可以借鑒。例如山西臨汾醫院某醫生說:"我覺得此書章法新穎,重點突出,經驗確實,可以重複。"並用實際病例來說明運用我的經驗後所獲得的效果。加封xx,男,卅八歲,一九七九年十月確診為急性黃疸型肝炎,服用茵陳蒿湯加減八十餘劑,黃疸雖減終末全除,加用自礬、鬱金、陳皮、萊菔子等化痰之品,黃疸迅速消除,驗證了"治黃要治痰"的看法。冉如桂西山區中醫治療站某醫生來信說:"有一婦女久患頑固性頭痛,鄰近醫院跑遍,百藥皆罔然。後按《關選》中。怪病責之於痰';一章治法,原方加減服十二劑,病症大減。"
<br><br>
    在繼承我國醫學遺產的過程中,對於古典醫籍和近世先賢著述,既要熟悉,但又不能受其束縛,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例如,對於黃疸,除了同意"濕熱相搏"乃生黃疸的傳統概念外,對於與"疫毒"傳染有關的病因學說我也比較重視。在病理上,我體會到:濕熱羈留氣分不會出現黃疸,而濕熱為膠固之邪,入於血分,瘀阻百脈,逼迫膽汁外溢,浸漬肌膚,才能出現黃疸;若濕熱蘊毒,則血熱沸騰流速,膽液橫溢,除黃疸日益加重外,尚可出現屻血、嘔血、皮膚出血、斑點、赤縷、掌紅、蜘蛛痣等,甚至毒熱彌漫三焦,侵犯心包,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等危侯;若濕熱凝痰,更加膠固黏滯,瘀阻血脈,脈道不通則膽汁更難循其常道而行,黃疸更難消退。所以在治法上除了遵守傳統的清利濕熱之外,尚且提出"治黃必治血,血行黃易卻;治黃需解毒,毒解黃易除;治黃要治痰,痰化黃易散"的個人見解。
<br><br>
    再如對於血證的看法,我體會:血在氣的統帥之下環行於脈中。如果某種因素影響了氣血的運行,使血流緩慢漸漸瘀積不散,或使血流急速,壅阻脈道血滯血瘀,最後都可以形成瘀血。瘀血既成阻隔經絡,新血源源循經而來,由於瘀血阻擋不能循經而去,以致逆經決絡溢出脈道,造成出血。由於影響氣血運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治法上也是多種多樣的。應當針對並徹底清除引起血瘀的直接或間接因素,才是治療血證的根本法則。這種瘀血滯留、阻隔脈道而引起出血的理論,對於闡明中醫出血病機和治療血證也是有益的。
<br><br>
    在衛生部1980年召開的中醫、中西醫結合工作會議上,總結了三十年來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發展,長期併存的方針。這一方針是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根本問題,對整個中醫事業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是一件大事,對於我國醫學科學現代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一個老中醫,我堅信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同時也不排斥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在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我真誠地與西醫合作;在中醫現代化的問題上,也願積極前進。例如,幾年以前,有人向我提出來準備把我治療肝炎的經驗輸入電子計算機。當時一無先例可鑒,二無電子計算機,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一個新的大膽設想,各方面的態度也不一致。但是,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的態度很堅決,對這些年輕人說:。我全力支持,有問題我負責。"就這樣《關幼波肝病辯證施治電子計算機程序》的研究開始了。
<br><br>
我們不知熬過多少不眠之夜。研究人員在理解和掌握我的治療思想的基礎上,根據望、聞、問、切所收集的症狀、數據;制定數學模型,編製邏輯圖,然後用算法語言編寫成計算機程序:使之再現我的辯證施治思想。這套診療系統將肝病分為八個主型,三十六個亞型:並根據病情的變化進行加減。對於肝病的診斷、處方、醫囑等工作,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全部完成。到一九七八年底初步研究成功了。經過一年多的實驗性門診,治療肝炎病人一千多人次,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於1980年六月二十四日下午,再現我的治療肝病思想的"電腦醫生"在北京中醫院正式門診,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醫治法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當人們問及我的想法時,我說:°可以精於古,不可泥於古。中醫必須在古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前進,中醫現代化,勢在必行。"我還想,應該把各地治療肝病的好經驗集中起來輸入電腦,這就不單是我一個人,而是全國的名醫同時給患者看病了。當我真正理解了"知識的最大敵人,就是沒有任何新的欲求"的時候,我每時每刻都準備向知識的大海,提出新的欲求,並決心在發展中醫學術的征途中,繼續向前挺進。
(高益民整理)
<br><br>
[作者簡介]  關幼波(1913-),北京市人。醫承家學,廣擷博採。臨床四十多年,對於肝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有關同志協助下,創制"關幼波肝病辯證施治電子計算機程序",獲得成功。著有《關幼波臨床經驗選》等。現兼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內科分會理事、北京中醫分會副理事長、北京市科協理事等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12 00:27:00 | 顯示全部樓層

[推薦]名老中醫口述史 -關幼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19 00:43:38 | 顯示全部樓層

[推薦]名老中醫口述史 -關幼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8-6 18:28:11 | 顯示全部樓層
向前辈学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07:19 PM , Processed in 0.0182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