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02|回復: 0

道医学入门 空净之疾病的内因机理(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9-25 03:16:54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医学入门 空净之疾病的内因机理(下)

<b><font color=red>版主模式: </font>用戶 情咒 金錢101205 → 110093,
理由:實用資料!。
操作者: 小小朋友,本貼有金錢操作記錄。</b>


物源性致病内因
  物源性是指人体的显态器官组织系统和隐态组织经络系统,显态器官组织系统包括全身解剖学范畴内的各系统。隐态组织经络系统,则是指全身非解剖可见的一类隐态存在的经络系统。这两大系统由于功能的失调、损伤而导致疾病产生,就称为物源性致病内因。
  阳性物源性内因
  阳性物源性内因,是以显隐关系而定阴阳属性,将可解剖类生理组织定为阳性物源。阳性物源性内因,以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为主进行探讨。
  脏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
  五脏的阴阳失调
  五脏的阴阳、气血,是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脏的阴阳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但是,从阴阳、气血和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来说,阳和气,阴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说来,脏腑的阴阳,代表着各脏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上升或发散还是下降或闭藏。脏腑的气血,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不仅具有推动和温煦各脏生理活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固摄作用。
  各脏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因此,各脏的阴阳失调,久必及肾;各脏之气血,又均化生于水谷精微,因此,各脏的气血虚亏,又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说,各脏的阴阳失调和气血之失调,并不完全相同,尚存在的一定的差异。
  还须指出,由于各脏的生理功能各有其特点,故在发生阴阳或气血失调的病变时,各脏亦不尽相同,而各有所侧重。兹将各脏阴阳、气血失调的主要病机,阐述如下:
  脏腑失调的病机学说,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以及按照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脏腑疾病传变的“顺”或“逆”。张仲景以此理论为依据,具体应用于防治脏腑疾病的传变,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点,为脏腑失调的病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前者在藏象学说中有所论及,后者则是本节论述的主要内容。
  1、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有“君主之官”之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见心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改变等病理表现,这些病理表现的出现,均是心之阴或阳、气和血的失调所致,因此,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
  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而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等不同病机,即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
  (1 )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脏的阳气偏盛和心脏的阳气偏衰两方面。
  ①心的阳气偏盛
  心脏的阳气偏盛,即是心火。由于邪热、痰火内郁而致者,多为实;由于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为虚;由于情志所伤,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多属实。但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常可转化,实火可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虚火亦挟杂痰热、邪热。虚火和实火的成因虽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异,但对于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还是比较近似的。
  心脏的阳气亢盛( 绝对的或相对的) 对其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是:
  躁扰心神:阳气主动、主升。心阳亢盛,则神明被扰躁动不安,从而使情志过于兴奋,而难以抑制,可见凡悸、心烦、失眠、多梦、言语过多,甚则狂言昏乱等病理表现。
  血热而脉流薄疾:阳盛则热,气有余便是火。阳气亢盛则血热而脉流薄疾,这是阳盛扰乱心主脉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机。可见心悸、脉数,舌质红绛起刺等症;甚则可以导致血热妄行,而见各种出血等病理表现。
  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可出现品舌糜烂,舌尖碎痛,口鼻干燥等病理表现,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不移,即是沿经脉而下移至小肠,可见小便黄赤、灼热疼痛等病理表现。
  ②心的阳气偏衰
  心脏的阳气偏衰,即是心脏的气虚的阳虚,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续损耗,逐步发展而成。常见者如宗气不足,贯心脉而行气血的功能减退;肾阳虚衰,水气凌心;脾虚气弱,痰浊内生,郁阻心脉,以及血瘀气滞等,均能累及于心,而致心脏的阳气偏衰。心脏的阳气虚损,还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多因邪气炽盛,正不敌邪,阳气暴脱所致。
  心脏阳气虚衰,有心气虚和心阳虚之分,但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故常合并阐述。其对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有:
  心神不足:多由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的振奋,以致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疲乏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血脉寒滞: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之阳气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寒从中生。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遏心肪,形成心血瘀阻病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或晦滞青紫,心悸怔忡,胸口憋闷、刺痛,自汗,甚则大汗淋漓而亡阳虚脱,脉涩无力、或迟、或数、或结代等。
  此外,心脏阳气虚衰亦常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如心脏阳气虚,可由肺气不足所致;而心脏的阳气虚损,亦能影响肺气而使呼吸失常,故在心脏阳气不足时,则常同时伴有咳逆上气,甚则端坐呼吸而不得平卧等症。这是由于宗气不足,同呼吸功能减退或失调所致。肾阳是心阳之本,心肾阳虚常能互相影响而同时并见,故在肾阳虚水泛凌心时,可导致心阳虚;而心阳虚时亦能损及肾阳,从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病症。
  (2 )心阴、心血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阴不足、心血亏损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①心阴不足
  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多由于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等所致。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生,而见五心烦热;由于阴的宁表作用不能收敛阳气的浮动,影响心主神志,可见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影响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则可见脉细数,舌赞同红。营阴不能内守,津随阳泄,则见盗汗等病理表现。
  ②心血亏损
  心血亏损,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心血不足,则血脉空虚而心无所主,可见脉细无力;血虚不能滋养心神,则神识衰弱,可见神思难以集中专一,甚则神思恍惚;血虚不能涵敛心阳,阳不入阴,则神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安,甚则惊恐;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等病理表现。
  ③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又称心脉痹阴,是指血液运行不利,痹阻心脉和病变。阳气不足,血脉寒滞,可导致心血瘀阻;痰浊凝聚,血脉郁阻不畅,亦可导致心血瘀阻;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阳气虚损,则无以温运血脉,故血液运行滞涩而不畅。瘀血痹阻于心脉,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心胸憋闷、疼痛等。若心脉为瘀血所阻,气血凝滞而不通,则可见心悸怔忡,惊恐万状,心前区暴痛,甚则肢冷、脉伏不出,汗出而脱厥等。
  2、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而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以助心之行血。因此,肺的阴阳、气血失调,均可出现呼吸的异常、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的障碍等病理表现,同时亦可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导致血液的运行失调。
  但是,肺在病理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肺阳的升散作用,概括于肺气的宣发功能,肺的阳气不足,即指肺气虚,而不再单论肺阳虚。肺具有朝百脉之功能,百脉之血,均朝会于肺,故肺之血虚极为罕见,多论及肺阴不足,而少涉及于血。所以,肺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侧重于肺气和肺阴失调两个方面。兹分述于后:
  (1 )肺气的失调
  由于肺主一身之气而同呼吸,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又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和水液代谢,因此,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及肺气虚损两方面。
  ①肺气宣发肃降失常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失常,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两个方面,二者虽有区别,但常互为影响。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等因素所形成。
  肺气失于宣发,又称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影响,造成气机不利,呼吸不畅,而见鼻塞、多嚏、喉痒而咳等症,也可致卫气郁滞,腠理闭塞而无汗。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则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易感冒;肺阴虚亏,则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见盗汗等症。
  肺气失于肃降,又称肺失清肃。肺失清肃是指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可见咳逆上气。痰多喘满等症。
  肺气失宣或肺失清肃,均可导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则咳逆、气喘;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职,出现尿少、水肿等症。其进一步发展,亦均能损耗肺气和肺阴,而导致肺气虚损或肺阴不足。
  ②肺气虚损
  肺气虚损,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发展而成;因久病气虚,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所致。肺气不足,则呼吸机能减退,体内外气全交换出入不足,可出现呼吸气短等症。影响津液的输布代谢,则聚痰成饮,甚至产生水肿。或肺气虚损可导致卫阳虚弱,腠理疏松而不固,卫外功能减退,而致表虚自汗。
  ③肺阴的失调
  肺阴失调,是指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火旺。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伤肺阴所致。肺燥失润,气机升降失司,或阴虚而内热自生,虚火灼伤肺络而出血,可出现一系列干燥失润及虚热见症,如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气短,潮热盗汗,颧红升火,五心烦热,甚则痰中带血等。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于肾,而致肺肾阴虚。
  3、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也就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失于运化所致。而脾的阴血不足,对于运化功能的影响,则远逊于脾的阳气。此即是脾阴阳失调病机的特点。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因此本节主要阐述脾之阳气失调。
  (1 )脾阳、脾气的失调
  脾的阳气失调,多为脾的阳气虚损、健运无权,气血生化无源,或为水湿内生,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致内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
  故脾的阳气失调就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兹分述如下:
  ①脾气虚损
  脾气虚,即中气不足。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之升清作用减弱,影响胃的降浊,而致升清降浊失司,上可见头止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病理表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脾不统血而失血;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中气下陷,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②脾阳虚衰
  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脾阳虚,则湿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为肿。
  ③水湿中阻
  水湿中阻,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内所致。脾虚湿滞,或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交阻中焦,形成虚实挟杂之症。水湿中阻,从寒化而会伤脾阳,以致湿盛而阳微;从热化而酿成湿热。中焦湿热,熏蒸肝胆,胆热液泄,可见面目俱黄之黄疸。
  (2 )脾阴的失调
  脾阴失调,是指脾的气阴两虚,多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乏而形成。脾气虚,脾失健运可见腹胀、便溏、纳食不化等。津液不足可见口舌干燥,舌红少苔等症。脾阴不足,则胃阴亦虚,胃失脾助,和降失职,其气上逆,又可见干呕、呃逆之症。
  4、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动、主升而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为不足,这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兹分述如下:
  (1 )肝气、肝阳的失调
  肝气、肝阳的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少见肝的气虚和阳虚。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相对亢盛所致,此内容放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①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在气机郁滞的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或痰气或气血互结,在其结滞的局部出现肿块:如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另外,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发嗳气吞酸,甚则脘痛;横逆犯脾,则痛泻交作。
  ②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病理表现。肝的阳气升动太过,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则血菀于上,发为薄厥。
  (2 )肝阴、肝血的失调
  在肝的阴血失调病机中,均以不足为其特点。由于阴虚则阳亢,故阳气升动无制所致的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因此,本节着重于阐述肝血虚亏、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的病理机制。
  ①肝血虚亏
  肝血虚亏,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以致肝血不足。
  由于肝为藏血之脏,一般说来,血虚则首先及肝。故肝血虚亏不能濡养筋脉,则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血虚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血虚又易化燥生风,而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或筋挛、肉目闰、疒契疒从等病理表现。
  ②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多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因精神情志失调,气火上逆导致阳亢,肝阴耗伤而发展为阴虚阳亢。由于肝肾之阴相通,称为“乙癸同源”,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亦常导致肝阳上亢。肝的阳气亢逆,多见眩晕,耳鸣,面红升火,目赤目糊,情绪易于激动,脉弦而带数等上盛的病现表现;同时,由于肝肾之阴不足,故还可见腰酸、两足软弱无力等下虚的临床表现。
  ③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的范围很广,如邪热炽盛,则热盛动风;肝阳升腾无制,则阳化为风;肝的阴血耗损太过,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等。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可见手足震颤、抽搐,或为筋惕,肉目闰、或为手足蠕动等“风胜则动”的病理表现,甚则可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痉厥等。
  5、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中精气,内寓真阴真阳,称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和主水液。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皆可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不良。若影响肾的主水功能,则可导致全身的水液代谢障碍,出现尿少,或水肿,或多尿、小便清长等。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往往只言精气之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为了有别于肾的阴阳失调,故分别从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两个方面阐述。
  (1 )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中精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①肾精亏虚
  肾精亏虚,多见于老年精亏或先天不足,也可因久病耗损,后天失养所致。肾精不足,在婴儿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在青年时可影响“天癸”的至,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见滑泄、阳萎等病理表现。肾精不足而致脑髓空虚时,可见智力减退,动作迟钝,两足痿弱等病理表现。
  ②肾气不固
  肾气不固,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而致。肾气不固对肾的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而见遗精、滑泄等病理表现;影响肾的纳气功能,可见气浮于上,动辄气急等病理表现。对二便失于固摄,则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遗尿,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禁等病理表现。
  )肾的阴阳失调
  肾阴和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肾阴,即是真阴,又称元阴,亦即是命门之水;肾阳,即是真阳,又称元阳,亦即命门之火。肾阴和肾阳,分别代表肾的生理功能活动中的寒和热、静和动、降和升、入和出等对立的状态,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才能维持肾的生理功能,进行正常的活动。
  肾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于肾阴亏虚与肾阳不足等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①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伤阴所致,五脏之火、五志过极化火、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损耗各脏之阴,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 命门之火) 失制,相火亢盛,以至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也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致相火妄动,进而耗损肾阴,而致阴虚火旺。当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时,可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病理表现。
  ②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实际上即是命门火衰,但在临床辨证中则有程度轻重之别。肾阳不足,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损耗肾阳所致;亦可由房劳过度,肾阳损耗所致。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有明显的寒象。
  肾阳虚损对肾的生理功能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殖机能的减退或水液代谢机能的减退,而见阳萎、精冷不育,或水肿等病理表现。阳虚火衰,无以温煦脾阳,脾肾阳虚,则运化功能失职,可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病理表现。
  (二)六腑的功能失调
  1 、胆的功能失调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的运化功能。胆汁,生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调节,所以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碍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可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直接引起;出多见于中焦湿热熏蒸,阻遏肝胆的气机所致。胆汁的排泄障碍,不但可进一步加剧肝郁气滞,阻碍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可导致胆汁外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
  此外,胆经郁热挟痰,痰热上扰,可影响心神,而出现心烦失眠等病理表现。
  2 、胃的功能失调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饮食和腐熟水谷,而以降为和。因此,胃的功能失调,主要是受纳障碍和腐熟水谷功能的异常,以及胃失和降而致脘腹胀满疼痛,进而可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逆等病理表现。
  胃的功能失调,主要有胃气虚、胃阴虚、胃寒和胃热( 胃火) 四个方面。分述如下:
  ①胃气虚,多因持久或反复地饮食换节,损伤胃气所致。因禀赋素虚,或久病元气不复等,也均能导致胃气虚。胃气虚,则受纳饮食物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减退,可出现胃纳不佳、饮食无味,甚则不思饮食等病理表现;胃失和降,可出现脘腹胀满、隐痛等病理表现,甚至胃气上逆,可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病理表现。
  ②胃阴虚,主要是指胃的阴液枯涸而引起的胃的功能失调。胃阴的枯涸,多因热病后期,邪热久留;久病不复,消烁阴液所致。胃阴虚时,胃的受纳饮食物和腐熟水谷功能已极度衰退,可见不思饮食,舌质光红而干,甚则舌如镜面等病理表现;胃失和降,可见脘腹胀满之虚痞,频频泛恶、干呕等胃气上逆的病理表现;甚则胃气衰败,可出现口糜等病理表现。
  ③胃寒,多因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克伐药物,损伤胃之阳气。或素体中寒,均可导致胃寒。
  胃寒,则腐熟水谷的功能明显减退,多见食入不化的病理表现;胃寒,则气机不利而气滞,血行减缓而瘀滞,收引脉络而致脉络绌急,故多出现较剧烈的脘痛,痛得温而减等病理表现。
  ④胃热( 胃火) ,热和火同类。胃热炽盛,郁而化火上炎,即是胃火。胃热、胃火。多由邪热犯胃;或由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梁厚味,助火生热;或由气滞、瘀阻、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其它如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能引起胃热,胃火。胃热,胃火,均能引起胃的腐熟水谷功能过于亢进,而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病理表现。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胃失和降,可见口苦、口喝引饮、大便秘结等病理表现;甚则伤阴耗液而致胃阴虚。胃火上炎,可导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病理表现;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呕血。
  3、小肠的功能失调
  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因此,小肠的生理功能失调,则失于受盛,而见食下腹痛、泄泻,或是呕吐等病理表现;不能化物,则可见食入腹胀,完谷不化等病理表现;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司,清浊混淆,可见腹痛肠鸣,上吐下泻等病理表现。由于在藏象学说中,将小肠的生理功能分别隶属于脾之升清和胃的降浊,所以小肠的生理功能失调,也归属于脾胃的病变。此外,小便淋浊、刺痛等病理表现,多由湿热下注,或心火旺盛,循经下移小肠所致,在藏象学说中称作小肠火。
  4、大肠的功能失调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的功能失调表现为排便的异常。
  大肠的传化失司,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肃降、燥热内结、肠液枯涸、阳虚不运、气虚而无力推动等因素而造成,可见大便干结、便秘等病理表现。亦可因饮食所伤,食滞不化;寒湿或湿热下注等因素,而见泄泻、便溏等病理表现。若积滞和大肠之气血相搏,则可见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等病理表现。若因中气下陷、肾虚不固,则可见久泄、滑脱、脱肛和大便失禁等病理表现。
  5、膀胱的功能失调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所以膀胱的功能失调,是要是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尿有余沥、尿闭或遗尿、小便失禁等排尿的异常。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和膀胱的气化,膀胱的功能失调,实际上也是由于气化失常所致。如因邪实,或肾的阳气不足,而致气化不利,即可出现排尿障碍、尿闭等病理现象;如因肾失封藏,气失固摄,则气化无权,即可出现遗尿、小便失禁等病理现象。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膀胱不利不癃,不约为遗尿”。
  6、三焦气化失司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三焦是气和津液的升降出入之道,故一般以三焦的气化来概括全身的气化功能。
  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司,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心和肺、脾和胃肠、肝和胆、肾和膀胱的气机不利,气的升降出入异常,从而导致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如心的行血;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脾和胃、肠的运化、升降;肝和胆的疏泄;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和泄浊等等生理功能,无一不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所以也可归结于三焦的气化功能。
  另一方面,由于三焦是气和津液的信道,又是气化活动的场所,因而三焦的气化功能,概括了肺、脾、肾等脏器调节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所以,将肺失通调,归结于上焦气化失司;将脾胃的运化水液、输布精微、升清降浊等功能失常,归结为中焦气化失司;将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升清泄浊,肠的传化糟粕等功能失调,归结为下焦气化失司。所以,三焦气化失司,概括了全身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机制。
  (三)奇恒之腑的功能失调
  1 、脑的功能失调
  脑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眼、耳、鼻、舌的视、听、嗅、味、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等,均是脑的生理功能。因此,脑的病变即可出现上述种种生理功能的障碍或失调。但是,脑是由髓汇集而成。所以,肾中精气亏虚,精不生髓,脑髓空虚,即可导致脑的功能失调,而见智力减退,视、听和言语应答迟钝,肢体活动不便,痿弱不用等病理表现。脑的生理活动,全赖于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的充养,因此,心、肺、脾、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脑的功能失调,可见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的病理表现。由于脑位于人之首,全赖于阳气的升腾,所以阳气不升,可见头目眩晕,耳目失聪等病理现象。
  2 、髓和骨的功能失调
  髓居骨中,包括骨髓、脊髓和脑髓。骨为人体之支架。髓由精生,髓充于骨而养骨。髓和骨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骨质软弱和松脆易折。髓和骨的功能失调,可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或因邪热久留,消烁阴液;或因下焦虚寒、精血不足,均可导致骨髓空虚和骨的软弱、松脆等病变。
  3 、脉的功能失调
  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信道。脉道以通利为顺,若因津液枯涸,脉失濡养;痰浊内阻,气机不畅和寒凝瘀阻等等,均可引起脉道不利,而致气滞血瘀。反之,气滞或血瘀,又可影响脉道的通利。脉道还能使营气和血,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于外,此功能,实际上即是气的固摄血液的功能,因此在脾虚气弱而不统血时,可见各种出血的病理表现。
  4 、女子胞的功能失调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是子宫。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的异常。
  女子胞生理功能失调的原因很多,其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气血不和,胞宫功能失调
  女子的月经来潮、胎孕、产育和授乳,均以血为用,故有“女子以血为本”之说。但血之为用,全赖于气。气血和调,血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气血不和,必然影响及胞宫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种种病理变化。
  如因于血热、肝不藏血或疏泄太过,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均能导致胞宫行血过多,而见月经先期、月经的血量过多、行经期延长,甚则崩漏等病理表现。若血随气火上逆。则可见经行吐衄,即是“倒经”。
  如因于气滞、血瘀;或因于气血不足;或因于阳气不足,下元虚寒,而胞宫虚冷,均可导致胞宫行血涩滞,而见月经后期,经行血量过少,或为痛经,或为闭经,或为疒征瘕等病表现。
  如因寒湿或湿热下注胞宫而引起的胞宫生理功能失调,实质上也是破坏了气血的和调所致。
  (2) 心、肝、脾、肾的功能障碍及胞宫功能失调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不仅可引起气血的失调,还可导致胞宫的功能失调。常因情志失常、劳倦过度,房事不节等因素使胞宫功能失常。如思虑伤心,心血暗耗;思虑伤脾,气血生化无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房劳伤肾,肾精亏损,“天癸”衰少等等,均可导致胞宫功能失常,均可见到月经、胎孕、产育失常等病理表现。
  (3) 冲任气血不足,胞宫功能失常
  冲脉和任脉,均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为胞胎。冲、任二脉的气血充盈,是胞宫生理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影响冲、任二脉气血充盈的因素很多,但因冲、任隶属于肝、肾,所以肝或肾的生理功能失调,均足以导致冲、任二脉的气血不足,而致胞宫的生理功能失常。冲脉又隶属于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所以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阳明脉衰少,冲、任二脉的气血难以充盈,影响胞宫的生理功能而致失常。
  总之,胞宫的生理功能,是全身生理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胞宫的功能失调,亦与全身生理功能的状况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失调,常是相互影响着的。特别是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亦是非常繁复的。
  阴性物源性内因
  经络病机经络,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五官九窍相互联系的信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内外,调节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等作用。经络病机,即是指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经络的气血运行逆乱、经络的气血运行阻滞、经络的气血衰竭等方面。
  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正如《灵枢·经脉》在论述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虚实时所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又说:“足阳明之别..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此即足阳明胃经的经气或虚或实所引起的病变。因此,经络的气血盛衰,可直接影响着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盛衰。
  2、经络的气血逆乱
  经络的气血逆乱,主要是由于经气的升降逆乱,从而影响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的上逆或陷下而致病;反之,气血的运行失常,亦必然导致经气的逆乱,二者常互为因果。经络的气血逆乱,多引起人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发为厥逆。如《素问·厥论》说:“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目旬仆。”厥,即经气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厥逆,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于络脑,故足太阳经的经气逆乱,则气血循经上涌而致头重肿胀。足太阳经其下行之脉合月国中,贯月山而内,其经气逆上则下虚,故足不能行走,甚则发为眩晕跌仆,昏不知人。
  经络的气血逆乱,又可导致与其络属的脏腑生理功能紊乱。如《灵枢·经脉》在论述太阴之别的功能逆乱时说:“厥气上逆则霍乱”,即是说足太阴经的经气逆乱,可以导致脾胃功能的紊乱,以致清气不升,下为泄泻,浊气不降,上逆为呕,清浊混淆,发为霍乱吐泻。另外,经气的逆乱,又是导致出血的原因之一。如气火上逆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实质上也与经气上逆有关,如肝火犯肺所致的咯血,实际上即是通过肝经的火热引发经气逆乱,上犯于肺所致。阳明热盛时的鼻衄,也是阳明经的经气逆乱所致。
  3、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
  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是由于经气不利,影响及气血的运行。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表证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状,就是由于外邪束表,机体浅表经络的经气不畅所致;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的主要原因。此外,经气不利,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又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原因。故《难经·二十二难》说:“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这就是说,在经络病变中,最早出现的是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然后才会导致血瘀等病变。
  4、经络的气血衰竭
  经络的气血衰竭,经络的气血衰竭是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而至终绝,气血也随之衰竭而出现的生命临终现象。由于各经循行部位不同,所属脏腑的功能各异,故各经的气血衰竭时所出现的证候亦各有特点。
  脉的功能失调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信道。脉道以通利为顺,若因津液枯涸,脉失濡养;痰浊内阻,气机不畅和寒凝瘀阻等等,均可引起脉道不利,而致气滞血瘀。反之,气滞或血瘀,又可影响脉道的通利。脉道还能使营气和血,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于外,此功能,实际上即是气的固摄血液的功能,因此在脾虚气弱而不统血时,可见各种出血的病理表现。
  冲任气血不足,胞宫功能失常见上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9-26 16:08:29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医学入门 空净之疾病的内因机理(下)


好資料...感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02:17 PM , Processed in 0.01960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