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未入門時,腦中只是充滿了一些關於彌陀的觀念,尚不能與彌陀發生直接的接觸,阿彌陀佛充其量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他”;與自己的關係好比是皇帝與庶民;皇帝是神聖的,權威的,保佑庶民的,但也是遙遠的,庶民對皇帝無論如何尊敬愛戴,也不能發生真正親密的關係。臣民對皇帝要稱陛下,稱皇上或天子,但決不敢稱作“你”。對皇親貴族說活都要用第三人稱,如太子、太后、娘娘等,也決不能直接說:“你怎樣怎樣。”對尊敬的人說“你”,就自然會覺得是一種大不敬了。人類實在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對自己所尊敬或最崇拜的人或神,一定要把他供得高高在上、遙不可及,這樣才能增加其崇高性、權威性和神秘性。但這樣也就拉遠了神人之間的距離,不能親切了。前面所說的樂劇“屋頂上的提琴手”中的老農,從早到晚都和上帝直接談話,時時都用第二人稱的“你”來稱呼上帝,他這樣做,不但絲毫無損於他對上帝的尊敬和愛戴,且能證明他的宗教素養已經進入了真摯現量的我/你境地,他已經不再討論關於神的事,因為他已經直接與神談話了。(He no more talks about God,but he talks to God.)這才是真率的,純樸的我/你境界。杜甫的醉詩歌中有句雲:“忘形道爾汝,痛飲真吾師!”一個人要忘了形--忘了一切偽裝,忘了意識的我,才能夠道爾,汝!足見那純真的我全體投向純真的你時,才能有我/你境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