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2|回復: 0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 ◎廣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7-29 07:46:08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 ◎廣興

◎前言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已成為每一位佛教徒所關心的問題。
早在上個世紀二○年代,太虛大師就針對時弊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思想。
後來由他的弟子與學生們如法舫、印順、慈航、唯方、塵空、默如、大醒、談玄等大德的論證。
再由星雲、聖嚴、證嚴、趙樸初等大師的實踐。
今天,它已經成為中國佛教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9 07:47:48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 ◎廣興

◎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
人們一般把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或者《阿含經》中所描述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但是學界更為客觀地稱其為「早期佛教」。
現在我們先從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和他所說的教理、實踐和果位的三個方面,從早期佛教的角度來論證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
一、人間度生的現世佛陀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人間的佛陀。
佛陀誕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為主。
祂的一生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釋迦牟尼佛不是萬能的神,祂僅是一位指引眾生離苦得樂的人間導師。
根據佛教經典來講,在佛教的修證過程中,釋迦牟尼佛只是一位導師,祂教給他的弟子們修行的方法,為他們指明了通向解脫涅槃的道路。
釋迦牟尼佛在《法句經》中告誡他的弟子:「汝當自努力,如來唯示道。修禪定行者,解脫魔繫縛。」在同一部經中,祂又講道:「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調禦,速得證解脫。」
由此可見,在修學佛教的實踐中,個人的努力是關鍵。由於解脫完全依靠自己,所以佛陀特別強調人的自主力。
2.釋迦牟尼佛重視現實,從不談論形而上學的問題,也不談論空洞的理論。
在佛陀即將涅槃時,須跋陀羅來問佛有關六師外道的問題,佛陀答道:「須跋陀羅!不論他們所講的道理是真是假,我為你講佛法吧!」
然後佛陀為須跋陀羅講了四聖諦、八正道等法,須跋陀羅很快就領悟了佛陀所講的法,並獲得了解脫。
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教理,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解脫、獲得安寧。
祂從來不講與此無關係的東西。所以佛陀曾經說:「如大海只有一個味道:『鹹味』;我的教法也只有一個味道:『解脫之味』。」
從這些例證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是不喜歡討論無意義的、與解脫無關的問題,佛陀所關心的,只有人生解脫的問題。
3.釋迦牟尼佛重視實踐,從不以奇談怪論迷惑他人。
當佛陀講到自己的證悟時說道:」法眼生起了,知識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學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釋迦牟尼佛強調「知與見」。他講到:「比丘們啊!我說只有已理解並已見道的人,才能獲得離垢去染,而非不知不見之人。」
因此《大智度論》說︰「佛法如大海,智為能度。」
4.釋迦牟尼佛重視人格,以人為本。
佛陀是人天之導師,但是只有人類才能完全理解佛陀的教法,因為天人雖比人類壽命要長,但是由於他們享受快樂,而不能充分理解佛陀的教法。
而動物與餓鬼又生活在痛苦之中,他們沒有能力去理解佛陀的教法。
只有人類兼受苦與樂兩者,所以人類有潛力,他可以上升到很高的位置,同時也可能墮落。因此,只有人類,才有成佛的可能。
佛教所說的解脫,不是離開人間而到他方世界,而是就在人間獲得解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9 07:48:18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 ◎廣興

二、以人為本的教理言說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理是為人間有情識的「眾生」所講。
因此,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度化了六十位弟子的時候,就把他們派到印度的各地去弘揚他所發現的這一真理--佛法。
並且在臨行時對他的弟子們講到:「比丘們,去吧!為了芸芸眾生的幸福和善益,為了人天的幸福和善益,出於對世界眾生的悲憫之故,去弘法吧!」
釋迦牟尼佛所關心的只有人類的痛苦和痛苦的解脫。
他指明,人類痛苦的解脫就在此生此世,不需要到他方世界。
三、不離人生的禪修實踐
早期佛教主要的修行實踐就是戒定慧。
戒定慧三學當中的定,指的就是禪修。
禪修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健康、平衡、寧靜的心理,使之達到完美。
南傳佛教徒經常實踐的一種禪修叫做毘婆舍那(觀Vipassana),它是以深刻地察照萬物的本性,以達到心靈的完全解脫,而證入最終的真理--涅槃。
它是以分析的方法觀察、警覺、洞照與憶念身邊的事物。
巴利文《長部》的《大念處經》所講解的禪修方法,既不脫離生活,亦不迴避生活。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早期佛教的禪修實踐與生活緊緊相連。
四、現世人間的涅槃果位
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最高的解脫境界--涅槃在人間就可以證得。
《增壹阿含經》講:「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現在讓我們看看巴利原典是如何解釋佛教所講的最高的解脫境界--涅槃。
涅槃是與貪愛的徹底斷絕:放棄它、摒斥它、遠離它、從它解脫出來。(《雜部經》)
此中(指涅槃)沒有地、水、火、風四大種;長寬、粗細、善惡、名色等概念也一律被吹毀;既無此世,亦無他世,無來、無去、亦無住,無生、無死、亦無外境。(《無問自說經》)
由此可見,早期佛教所描述的涅槃,就是除去那些「客塵」,讓那清淨無染的「本來面目」顯現出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9 07:48:49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 ◎廣興

◎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踐
人間佛教的思想已被華人佛教界所認同,是佛教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
但是,如何實踐這一思想?我謹提出三個實踐,請大家討論。
一、實踐以學修並重建設自身
佛教在當今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服務於人群、服務於社會的首要條件是做好自身建設,而自身建設的關鍵是人才。
古德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趙樸老會長在十多年前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佛教的當務之急,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
二、實踐以禪淨雙修淨化人心
禪修或念佛是大小乘所共有的修行實踐。
念佛可以使人除去焦慮、煩躁、不安、疑惑等心靈方面的騷亂與不淨。
禪修可以培育意念的專注、清明的心智、智力、意志力、精進力、分析力、自信心、歡喜心、寧靜等心理的優良品性。
同時它也能促進人們的睡眠,使緊張的身心放鬆,增進身心健康,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
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生活節奏也加快了,隨之從工作和生活帶來的身心壓力越來越大。因此,禪修與念佛實踐是最好的身心安頓方式。
三、實踐以菩薩精神利益社會
從古至今,從中到外,佛教徒不但幫助人們從心靈上解脫痛苦,而且從物資和福利方面幫助那些窮苦的人們。
佛教徒們植樹造林,改善生活環境,修橋補路,利益社會人群。
在大陸,佛教徒經常為殘疾人、受災地區人民和希望工程捐款、捐物。
在香港地區,覺光長老、永惺長老等辦有許多小學、中學,培育下一代,建有養老院撫養老人。
在台灣地區,佛教界辦有五、六所大學,正在逐步為社會培養各種各樣的高級人才。
在現代社會,佛教徒要繼續並發揚光大這種優良傳統,這正是人間佛教的精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9 07:49:06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 ◎廣興

◎結語
以上以早期佛教為出發點,論述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
早期佛教的教理、實踐和修行果位都是以人為本,不離世間。
在人間佛教思想的指導下,本論文又提出今天應有的三個實踐,是人間佛教思想的具體體現。
通過三個實踐在人間達到佛教所講的自利利他的目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7-29 08: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 ◎廣興


人間佛教...
呵呵..
知難行易  知易行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9 08:54:18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 ◎廣興

下面引用由沈蓮舟2005/07/29 00:22am 發表的內容:
人間佛教...
呵呵..
知難行易  知易行難.
不怕慢只怕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8:12 PM , Processed in 0.01933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