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7|回復: 0

佛教生死學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8-21 17:53:06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生死學

多年以前,於顯密佛教會議中,巧遇傅偉勳教授。先生當時尚任教於美國天普大學,名重一時。
用餐時刻 , 他滔滔不絕地談論著,佛教生死學的概念。並計劃要開一門有關生死學的課程,以教育現代人,對於生死的茫然與不從容。
當精采的敘述 ,令聽者動容之時;席中另一個學者提及了傅先生的淋巴腺癌,以及他的親友曾服用了某種牌子的靈芝而治癒癌症云云。傅教授原先神采的容顏,頓時黯淡了下來!整個心思突然哀傷於自己的淋巴癌上,也遺失了生死學上應有的透澈.....
我當時幡然驚覺,佛法與人生是多麼地難以貫徹!即使是精通佛法的學者與修行人,也必須不斷地面對生命歷程中,無數個嚴峻的考驗。
如今斯人已逝 ,我與他僅只一面之緣,並無法了解他臨終之時,是如何面對生死的?
在面對生死,抑或是人生中各種不同的挑戰,我們是否就能夠自在而從容呢?
當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在接受年輕學人的參訪時,曾有如此的對話:
問:如何以『中觀』觀法應用於生活?
答:
「中觀」的觀法,與一般的思維是不同的,它是緣起觀,是達到解脫證悟的法門。雖不一定要很深的定力,但散心分別,是不能成就觀的。嚴格的說,中觀的應用,必須在修觀有成就,也就是對緣起有深切的體認,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還沒有能體悟以前,還只是一般的理解。
知道什麼是貪,什麼樣是瞋,什麼樣是順於正理,什麼樣是根本顛倒,經常以緣起來觀察一切,應用於日常生活,但這跟一般的修養是相近的,只是減少一些煩惱,增加內心的力量,解決些小困擾。如對快樂的來,知道它是不永久的,依因緣而有的,就可以不會「樂而忘形」,弄得「樂極生悲」。像這些,處理日常的小事是可以,遇到重大的,如老病死到來,卻起不了什麼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受用,必須在平常修習「止觀」,對止觀多下功夫。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8-21 17:54:39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生死學

所以佛法上的基本意涵,也即是真實地下功夫修行!譬如從所謂的”止觀”方面,老老實實地修起。如果缺乏了基本的禪定與智慧,再多的佛學知識,都無法在真實生命中發生確切的作用。
說空、說中道、說放下,境界一來 ,所有力量都用不上來!只有怨天尤人式地,埋怨起佛不眷顧、菩薩不靈;這都是不能理解佛法是一種實證的工夫,而非空言理論的玄學!
許多學者認為;對於死亡的恐懼,來自於無知。如鄭石岩教授導讀於傅偉勳的《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中:”人對於死亡的懼怕,時由於對於死亡的無知”。這種思維算是對於生死的一種平面看法,也即是說另有更須要討論的空間。
其實人類所有的一切恐懼 ,多半來自對於事物的不可知;譬如恐懼死亡,甚至害怕黑暗。但知道死亡的內容和意涵了,並不見得就可以遠離恐懼!譬如了解被砍一刀,結果就是很痛,但我們還是不會無畏懼地去承受此痛。也就是可以這麼說;所謂的”知”,包含了真知和假知。假的知,即是意識心的了解,譬如從書本上所了解的常識。而真知則是,真實的體悟,參透真如自性!
意識心的知 ,如同世間一般學問,是不堪生死等大事所檢驗的。就如傅先生對於生死學,著力不可謂之不深,卻不見的勘得破生死,超越得了死亡的迷思。
至於真正的參透與體悟,還有二種狀況。第一;如《指月錄》卷二,文殊菩薩問菴提遮女生死之意,菴提遮對應如流,深契禪意。但她反問菩薩:”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文殊菩薩告訴她說:”其力未充”!
這段對話意涵了;即使體悟了禪機,契入了理性,仍須不斷地行菩薩道,廣植福德智慧,才能超越得了生死的困境。這即是禪宗所謂的”悟後起修”之意,開悟是自性功德的透徹;而證悟了以後,還有更漫長的路要走!
第二種狀況;即是證入”無生法忍”,也可以說初步具足了不畏生死輪迴的力量。四果羅漢和八地菩薩通過了這種考驗。
所謂的”無生法忍”,簡單來說就是”不見一法生,不見一法滅”的悟境,亦即在動靜、有無、生死.....等二元對待的不復存在,證入真正的空性!
許多人也許敢大喇喇地說自己不畏生死,參透了此死彼生之意!但這樣衝動的言語,是須要經得起考驗的。我很喜歡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對境驗心”。每個人,不論你是否正在努力修行,都須要不斷地檢驗自己的起心動念,在每一個時刻和環境中。急急忙忙地告訴別人你已經如何如何,不如正確地觀照自己的內在心靈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1 18:48:49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生死學


高論!堅定支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1 19:01:17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生死學

下面引用由陽燄2005/08/21 09:54am 發表的內容:
這段對話意涵了;即使體悟了禪機,契入了理性,仍須不斷地行菩薩道,廣植福德智慧,才能超越得了生死的困境。這即是禪宗所謂的”悟後起修”之意,開悟是自性功德的透徹;而證悟了以後,還有更漫長的路要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1 23: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生死學

讚啦~~\^_^/ 支持!!!支持!!!
對境驗心 ←─ 才知斤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2 18: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生死學

[ 這篇文章最後由晚甘侯在 2005/08/22 10:20am 第 1 次編輯 ]
下面引用由陽燄2005/08/21 09:54am 發表的內容:
譬如從所謂的”止觀”方面,老老實實地修起。如果缺乏了基本的禪定與智慧,再多的佛學知識,都無法在真實生命中發生確切的作用。
說空、說中道、說放下,境界一來 ,所有力量都用不上來!只有怨天尤人式地,埋怨起佛不眷顧、菩薩不靈;這都是不能理解佛法是一種實證的工夫,而非空言理論的玄學!
    
佛教的信仰,每个人经历都不一样,大致都是从迷茫-喜欢-信仰-怀疑-进一步信仰的历程,这是一个循环式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有正确指导,不同的阶段,人们对佛教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比如:好奇追求灵验、神通,其实不好好把握,这是通向魔途的捷径,”神通“有什么好?;学佛时间长了,有的就容易产生功高我慢之心,殊不知“革命不发先后”;等等。有的信佛却不知佛,纯粹是偶像崇拜,偏离佛教却一点都不知道,对一些不是佛教的东西如获至宝,比如:有的居士按某月某日某时辰向某方向拜几下祈求灭罪生某“净土",为什么不老实念佛?因为老实念佛太平淡了,不求戒律却自带枷锁,结果是人人痛苦面有菜色。佛教应是十分高尚的精致的生活追求,佛教的实践过程不是痛苦应是快乐的,虽然有的时候会产生难以突破的痛苦,经过后就会有苦尽甘来的味道。因此,后学十分同意老老实实地修,认认真真与生活结合起来实践。
      
      一些漏见。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8-25 22:02:02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生死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03:05 AM , Processed in 0.0206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