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1|回復: 0

淨行生活 ◎依空法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9-14 07: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淨行生活 ◎依空法師

佛教流行一首詩偈,把佛陀一生說法的內容次第詳實地記載,讓佛弟子很容易了解:「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作為最初聖教的一乘佛法──《華嚴經》,對菩薩道的實踐與圓成有最嚴謹的體系建構,不管三十四品的《六十華嚴》,或者是三十九品的《八十華嚴》,〈十地品〉和〈入法界品〉是本經最為重要的二品。
前者鋪陳菩薩十地位的理論架構,後者又稱為〈普賢行願品〉,以一位善財青年做為實例,透過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教導,終於圓成菩提。
《華嚴經》如此的安排,顯示出教義的理解和生命實踐的兩者不可缺一,強調悲智雙運的必須性;而善財五十三參的塑造,則更凸顯出世間善知識的重要性,這種思想甚至影響禪宗的六祖慧能。
除了上述二品之外,本經最為廣大佛弟子所傳誦的品卷為〈淨行品〉,本品闡明大乘菩薩戒的一四一條德目,內容沒有幽深難解的道理,非常契合日常生活的守則。
其中「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的經文,經後世僧人將「歸於」修改為「歸依」,把「紹隆佛種,發無上意」修改為「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成為中國佛教徒千年以來每日早晚課誦必然稱誦的「三皈依文」,甚至皈依三寶,成為判別是否為正式佛教徒的依據。
《華嚴經》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之鉅可見一斑。
一四一條的行願,包羅各種檢攝身心的軌範,例如刷牙洗臉、沐浴穿衣、如廁抽解,乃至吃飯娛樂、行走道路、爬山涉水、人際應對,都有殷切詳盡的教示,茲舉犖犖一二條目如下: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古時沒有牙刷牙膏,以咬嚼楊枝來淨化口腔,心念同時要觀想將煩惱穢垢一吐盡淨。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上廁所大小便時,觀想如同將根本煩惱的三毒蠲除於身心之外,如釋重負自在解脫。
得美食時,要能知足,心無羨欲。得粗澀食時,心不染著貪愛,起瞋恚分別的念頭。
總括言之:「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如蜜蜂採蜜,不壞花形,但採其味。
〈淨行品〉將吃飯的哲學發揮到了極致,「禪悅為食」遂成為佛門僧侶過堂吃飯的修持功行。而寺院的廁所也習慣張貼「大小便時」的條目,洗手臺前則張貼上「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水,受持佛法」,時時刻刻、處處在在提醒眾生不可放逸六根。
禪門詩偈說:「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樣的食衣住行,有了佛法的內涵,別有一番的般若風光。
《華嚴經?淨行品》為我們建構了清新、和樂的人生藍圖,生活可以過得更有智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9-14 07:3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淨行生活 ◎依空法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12:43 PM , Processed in 0.01870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