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5|回復: 0

《涅槃寂靜》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9-20 07: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涅槃寂靜》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有音感,而有些人卻是音癡而五音不全;也有些人數理頭腦比較強,而有些人卻是善於說故事;也有人比較有繪畫天分,而有些人只有塗鴉的分?如果每個人真的都是從零開始,為什麼會有這些種種的差異?
本省有一句俚語「一樣米養百種人。」說明了自然界本來就有的差異性。此中千差萬別的不同,也許有些人會付諸於不可知論;但不管是前世今生的治療法討論,或是在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故事,像蘇東坡的例子,甚至於像藏傳佛教系統「活佛轉世」的制度,都可以引發吾人進一步問:「活佛轉世只會出現在藏傳佛教中嗎?」
就菩薩的大悲心與善巧方便而言,菩薩乘「願」再來,就更不可能只限於藏傳佛教或是人類。同樣地就凡夫俗子而言,就算是「乘怨而來,乘怨而走。」畢竟也是要經過生生世世「以事考心,顯成悲行。」(出自《華嚴經探玄記》大正三五?二二八上)的磨練,也許在某個剎那之間就頓悟了,當下就不再對境生迷。
◎生生世世的學習
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並非說「本性不可能轉移。」只是想要改變自己在思惟與言行上的習慣性,是要具有堅忍力、慈悲力與巧慧心。
如《摩訶止觀》大正四六?四三下)所說的:「六根樂六塵,非是凡夫淺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堅心正念,乃能降伏。」即知人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不斷追求剌激,錯以為是真正的需要而完全不以為意,缺乏反省的欲求,只會造成他人更多的困擾,甚至於造就出嚴重的傷害。
也就無怪乎佛教要說「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恚苦」等諸苦痛。唯有「對境不再生迷」,才有可能跳脫出「六根樂六塵」之令人懊悔的慣性模式。
如《雜阿含經》所說的(大正二?七六下):「善攝此六根,六境觸不動,摧伏眾魔怨,度生死彼岸。」,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提到(大正三?三○三下):「發露無始生死業,願大悲水洗塵勞,滌除罪障淨六根,施我菩薩三聚戒。」
即知想要滌除罪障,不能只有外相上的拜佛、唸佛等事相上的懺悔,應是從自心六根淨化開始,對群我關係起了改善的心態,轉六根對六塵的欲求為止惡行善的實踐,並發願利益一切眾生。
◎置之死地而後生
然而,發願看似很容易,但想要有願必成,著實要下一番「不以為苦」的苦功夫。
人生在世,多少耳聞過有些人被醫師宣判只剩三個生命的癌症末期病人,從抗拒到接受的過程,此中心理建設的過程是相當辛苦的。更有些人從接受到自利利他,更是難能可貴。
曾有癌症患者因生病而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而改善之,反省自己思惟與言行的慣性而換上不計較分別的向善個性,並進一步地掌握最後的生命階段而來利益大眾,往往有些人因而忘記曾被宣判只剩三個月生命的自己,卻又不知不覺中快樂地存活下來。
此即是透過個人思惟與言行的徹底改變,所獲致善果的生活實例。因此,想要建構未來良好的願景,當從自己的心態改革做起。
在佛門的修行中,有一種「念死」的方法,這並不是鼓勵修行人自殺;而是修行人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何況我們有時會不經意地用思惟與言行侵害到別人的名譽、身體等,甚至讓人誤會錯解而懷恨至終,世間有太多的紛爭皆因此而起,為了不讓自己常處於懊悔終日不得自在,就要常警惕自己不要任性為惡。
]
不管是多細微的惡念與惡行,以免命終之際還在懊悔不已,就像《正法念處經》所說的(大正十七?三七三中):「常修念死,於命終時,心不悔恨,終得涅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10:36 PM , Processed in 0.01618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