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63|回復: 0

阴阳大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2-1 20:07:13 | 顯示全部樓層

阴阳大义

[ 這篇文章最後由patton在 2005/02/01 12:14pm 第 1 次編輯 ]


(此文章售價 200 美元,目前已有 0 人購買)
欲通晓易者,先懂阴阳
  


[color=#DC143C]值200美元?下不違例
[DISABLELBCOD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2-2 21: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阴阳大义

阴阳大义—紫极先生
阴阳大义—紫极先生
古人最初所发现的阴阳,必是与日有关系,“陽”左为“阜 ”右上为“日”右下为“一勿”(此为一体,写不出)为声,日光之照的象形,故“陽”从日,“一勿”声,日光照在阜上,日在上,光照在下,在阜之向日侧,故为阳。“陰”左为“阜”右上为“今”为声,右下为“云”,云为遮日光处,见不到日光,引意之用,即在“阜 ”之背日方,故“陰”从云,今声。日光照在阜上,被阜遮光处背日侧,故为阴。且“陽”中“日”在上,“陰”中“云”在下,与月没有任何关系。此为训估。
看阴阳二字的古文就可以明白,阴阳与日有关系,日光可以照到的地方就是阳,反之为阴。所以说没有太阳的白天便成了阴天。山之阳为近日方,而川之阳为远日方,再明白不过了。从此处推理,能看到的为阳,故表为阳,不能见到的为阴,故里为阴。有光的地方热,故热为阳,无光的地方寒,故寒为阴。所以说阴阳以光为第一性,其它的都是第次性。
以此为论,再看天地阴阳,光自天来,故天为阳,与天相对者地,地为受光,故地为阴。向光时为昼,故昼为阳,背光时为夜,故夜为阴。在地系统中,可见的是表,故地表属阳,不可见的为地心,故地心为阴。地心与地表相对,地心热,因地心不可见,人见从光,故地心之热的阴阳等极次于可见之光,为阴中之阳,地表较地心寒,因地表可见,故地表之寒为阳中之阴。人立于地上,头向近日,脚向大地,故头为阳,足为阴。人可环抱,抱者为腹,可见者为背,故背为阳,腹为阴。光自外来,来者为入,相对为去,故来者阳,去者阴。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者去也,去者阴也,抱者入也,入者阳也。”
阴阳有二义,一为静时阴阳,一为动时阴阳。此即太极一分为二体。
静时阴阳为形而上阴阳,为体,动时阴阳为形而下阴阳,为用。形而上阴阳为一体两端。形而下阴阳为两体一端。
先说静时阴阳:光可照到的地方为阳,反之为阴,可见的为阳,不可见的为阴,僻如,一本书,封面可见,封底不可见时,故面为阳,底为阴。书表可见,书里不可见,故表为阳,里为阴,此书为一体,封面与封底,书表与书里,为二端。形而上谓之神,为名,此为静时阴阳,为一体二端。
再说动时阴阳:僻如光自天来,地为受光,故天为阳,地为阴,此中来者为阳,去者为阴。对地而言,光自天来,此时为阳,若对天而言,光自天去,此时为阴。此中光为一端,而天地为二体,形而下谓之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此时为动时阴阳,为二体一端。
知此阴阳二义,即可知病之理。僻如伤寒论治,一日太阳受之,此中太阳为静时阴阳,相对为少阴,为一体两端,当部位讲。伤寒传变,可用汗吐下三法,此三法,皆为自里向外出,对人而言,皆为去,故为阴,此三法皆可治实证,虚不可用。而用诸补药,对人而言,皆为来,为入,故为阳,为可治虚,实不可用。若伤寒在表实,以麻黄汗法,以阴去阳。若伤寒表虚,用桂枝补法,以阳和阴。若伤寒里未实,而用下法,则里虚而又虚,邪可乘虚入里,以成结胸痞满。此时先下为去为阴,为之更虚,邪入为阳,反而成实。此时人与病,即正与邪,为二体,用药之治,为一端,为动时阴阳。
此阴阳之大义也。
阴阳大道------阴阳大义三大定律
阴阳大义第一定律(太极定律):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
阴阳大义第二定律(二仪定律):阴阳二气消长是绝对的,阴阳二气平衡是相对的。
阴阳大义第三定律(三才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
阴阳大道——阴阳大道守恒三大定律
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大道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阴阳大道第二守恒定律(无极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无极与太极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守恒第一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总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阴阳大道守恒第二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是从为到无为然后到无不为的过程。
阴阳大道——阴阳大道消长三大定律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阴阳的消长为阴阳大道中一切运动的基础。
阴阳大道消长第二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消长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控制能力。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一推论:阴阳消长存在的方式为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二推论:往复的运动为阴阳消长的相对运动,往复的停止为阴阳消长的相对平衡。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三推论:在单位太极体中,阴阳的消长总是内旋或外旋,相对平衡几乎是不变的。
阴阳大道——阴阳大义三大定律
阴阳大义第一定律(太极定律):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
阴阳大义第二定律(二仪定律):阴阳二气消长是绝对的,阴阳二气平衡是相对的。
阴阳大义第三定律(三才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
太初洪蒙,无极生太极,太极一生,便有了宇宙的开始。太极是有物质基础的,此基础便称之为气。气聚则成形,散则为气,只是肉眼分辩的不同。有了气之始,便有了阴阳,此阴阳为气的相对而言,实则为一太极,气即是分阴阳,阴阳皆是气,所以说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
为了方便对阴阳二气的研究,引出个太极体概念。太极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系统。在太极体中,阴阳是极别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
阴阳二气的消长是绝对的,前面已经论述动时阴阳。在太极体中,来则为阳,去则为阴,来去为阴阳的消长,消长的结果,开始之地为阳,终结之地为阴。僻如光自天来,光自日出,则日为阳,地为受光,则地为阴。僻如地上的蒸汽,从地面蒸发,则在地面时为阳,凝结成云处为阴。在云化成雨降落到地面时,则凝云化雨处又为阳,雨落地面处又为阴。此时是阴阳消长的过程。在阳处则散,到阴处则聚,聚多时又当散为阳,散多时又当聚为阴。僻如风,热之处气薄,但能力大(此能力为阴阳单体时的活力,实际上阴阳是可无限而分的,此只是在太极体中以某块作为阴阳,如同物理学中的质点。能力为新引出的名词,同时还有控制能,与控制力,及控制能力等诸词,这里只作导言,今不作解释,在完整版中会说明),寒之处气厚,能力小。阴阳二气单体的量与能力的总和,便是阴阳二气单体的控制能力,若热处的控制能力大于寒处的控制能力,则风自热处吹向寒处,为暧风,此时热处为阳,寒处为阴。若热处的控制能力小于寒处的控制能力,则风自寒处吹向热处,为寒风,此时寒处为阳,热处为阴,所以热的运动并不只是从热到寒的运动。阴阳控制能力相等时,此时便为阴阳二气平衡,所以阴阳二气平衡是相对的。阴阳二气的消长是宇宙一切运动的基础,这时一个重要的推论,在阴阳运动定律中有专讲。
在哲学中分唯心与唯物两大阵营,此中是以何为第一性的区分。唯物论以物质为第一性,唯心论以意识为第一性。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中定义的意识为客观物质在人大脑之中的反应。这恰恰是马克思的聪明之处,客观物质与人大脑的反应,必须有人的参与,离开人即没有意识,人为客观物质的很小一部分,二者的反应与整体的物质,是以部分对整体,所以物质为第一性的。若定义意识为客观物质对客观物质的反应,则无处不是意识,也无处不是物质,物质即是意识,意识即是物质。因为马派哲学不承认其它物质存在意识,只存在人的意识,人死了,意识也就没有了,所以是无神论。若意识是物质间的反应,则无处不是意识,也就是万物皆有灵,为有神论,此为二者的差别。马派哲学中对于其他物质不存在意识,而客观上任何物质都有反应,于是便有了反应,应激,反射等名词以示差别。在中医阴阳论治中,是病邪与人体,药物与人体的作用,与人的意识无关,所以用的是有神论,是物质对物质的作用。
中国的古人同样也是很聪明,发明了三才,天地为阴阳,人在其中也,没有人的参与,怎么会有定义上的阴阳。这便是三才定律。在古人的观测中,人与日的关系最密切,通过的媒介为光。所以光所来处为阳,所受光处为阴,便有了天阳地阴。此是静时的阴阳,为人定义的阴阳。北方寒而南方热,这是中国古人的观测,若是在南半球则相反。以现代人的认识去否定古人认识,是历史局限性。古人之说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并没有违反阴阳定律,但有适用性,在另一太极体中用的是另外的阴阳,所以古人之说有点象自圆其说,实为参照物太极体的不同。
水气自地面水处而升,升至天上汽凝云处而终。此为动时阴阳,二体一端。
以地面水处与天上汽凝云处组成的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动始处为阳,动终处为阴。水气自地面水处而升,相对地面水处而言,相对为去,为阴。水气相对天上汽凝云处,相对为来,为阳。水气动之始处为地面水处,地面水处为阳,水气动之终处为天上汽凝云处,天上汽凝云处为阴。
地面水处以水气之动相交天上水汽凝云处,即为此二处的相交,相交生成的万物,便是云。此时阴阳相交为何在天上水汽凝云处?答:此控制能力的不同,地面水处的控制能力大,天上汽凝云处的控制能力小。
此时天上汽凝云处因水气的上升,慢慢生成云,此处的控制能力在渐渐变大,当与水气上升(即地面水处在此处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相等时,此时为饱和,为阴阳的相对平衡。为无极时刻。无极一动,(因有杂质在饱和水蒸汽内运动)便生成小水滴,此时无极又变成太极。小水滴凝大,当此时天上汽凝云处的控制能力控制不了此水滴时,便下落,下落的过程中,水滴凝的更大,便为雨。雨落在地面处,因有地面的承受,雨不能再落,只有慢慢的向下浸润。饱和时,在地面成为水积。此时又时一个阴阳相交的过程,阴阳相交生成的万物是水。
蒸汽与雨是地面水处与天上汽凝云处两次阴阳相交的过程,记住是过程,是地面水处与天上汽凝云处二体之间的一端。是以此为过程作用阴阳的相交。是两次阴阳相交的过程,并非“蒸汽与雨就是阴阳相交”。
地面水处与天上汽凝云处二体皆可阴可阳,要看具体在什么过程中,阴阳者本身就是相对的两面,你阴时我就阳,你阳时我就阴。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在第二定律中,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消长即是在运动,而对于何处为阴何处为阳的相对静止部位当如何认识,如何命名,即是第三定律所要提及的内容。
第三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
定义上的阴阳,是阴阳的命名,如天为阳,表为阳等。客观上的阴阳二气,指得是阴阳的消长,是运动的气。心指的是人的思维阴阳二气,不是实体上的心脏。阴阳二气消长的结果,由人心去认定,是对一端两体的定义,即是天为什么为阳,地为什么为阴。此中定义上的阴阳,为不同太极体中的阴阳认定。僻如光自天来,则天为阳,地为阴,此处天地在一太极体中,与其他不相干。其它如山之阳,山之阴,川之阳,川之阴同。而在山川太极体中,山近日,川远日,山又为阳,川又为阴。与山或川本身自我的阴阳太极体不相干。黄河之川为地面河,高于平地的小丘处,此二者形成太极体,则黄河之川又为阳,小丘又为阴。所以说:“古人之说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并没有违反阴阳定律,但有适用性,在另一太极体中用的是另外的阴阳,所以古人之说有点象自圆其说,实为参照物太极体的不同。”这里面就必须要有人心的参与。
而对于意识的认识,《内经》有“两精相搏谓之神”之光辉论断。也就是“客观物质与客观物质的反应”。人的大脑也为客观物质之一,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之中的反应,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也包含在“两精相搏”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也只是“两精相搏谓之神”之中的意识的一小部分。认识这一点对中医发展有什么好处呢?《金匮》:“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为人器官的一部分,若以“两精相搏”断,肝脾自有自已的意识,而非人的整体意识。见肝之病,必先实脾。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断,肝脾没有意识,意识只存在人的大脑中。这时见肝之病,医肝而不必实脾。二者有天壤之别。这也是中西医的差异。
由“两精相搏”论断第三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此中的人心若以广义而推之为阴阳二气,则就成了第一定律: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因为有人定义上的阴阳,所以必须有人的参与。人的参与,将心比心,就可以揣度宇宙间的阴阳。
阴阳大道——阴阳大道守恒三大定律
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大道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阴阳大道第二守恒定律(无极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无极与太极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此即是佛祖所言的业力,一切物都逃脱不掉。
大道初生,即是无极,无极一现,便化太极,此中无极为静时阴阳,化太极后,即生出阴阳二气,为动时阴阳。无极守恒定律实际上即是太极守恒定律,只是静时与动时的区别。无极守恒,即是有无相生,太极守恒,即是气聚为形。
阴阳二气,各为一太极,同处一太极体中,如同物理学中的质点。阴处气多,而能力小,阳处气少,而能力大,气与能力的总和,便是阴阳二气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的差别,便形式了阴阳二气的消长,控制能力相等时,便是阴阳二气的相对平衡。
设无极未动时,阴阳二气之端便是极点,阴极有气无能力,阳极无气有能力,二者控制能力相等,便是无极平衡,此状态不存在。太初之时,或收于阴极,或散于阳极,极则动,动则成太极,或阴极化出能力,而气渐少,或阳极聚则成气,而能力渐不足。在阴极化出能力时,为大爆炸之形成大道,在阳极聚则成气时,为白热化形成大道。阴极与阳极的相互转变中,阴阳消长在其中,此为二体一端。自一端二体互相转变的一个过程,佛祖称为一劫。
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生后,万物皆在太极体中,即是现在的时刻。
在太极体中,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所变的只是内部气与能力的转变。选择一个太极体进行研究,僻如风的形成,是由于气体的流动。在寒处,气聚则厚,而能力低,在热处,气散而薄,而能力大,寒热的控制能力相等时,便为无风。当日北移时,在北半球,热处渐得能力(此时气亦在变少,但微小不足道,可略不记。),此时热处的控制能力增大,便是向北推移,此时便是暧风。在寒处,由于热气的挤压,气聚的更多,二者若平衡时,则相对无风。当日南移时,热处的能力则渐少,相对寒处的控制能力大,则为寒风。
再僻如研究日与热处组成的太极体。当热处受日热时,此时必是日热的控制能力大于热处的控制能力,此即是日光照在了大地上。若再把寒处加在此太极体中,为日光,寒处,热处三者组成的太极体,此中寒热为一太极体,此太极体又与日光成一太极体。寒处在远日方,热处在近日方,日再向寒处移,则热处的控制能力在变大。此时再研究热处时的气与能力,由于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则热处大道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则热处能力增大,能力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则能力向气转变。气则相对欲增加,此时气的增加远远小于能力的增加,可略不记。气亦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则必向处扩长。在气增减略不记时,便可以成为能力守恒定律,同样,在能力增减可略不记时,便是气守恒定律。在近极点处,气可转成能力,能力亦可转成气。这是一个重要的推论。
阴阳大道守恒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总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对此三大守恒定律有何应用?第一定律为业力,病理中常用,当人受病时,为病的控制能力大于人的控制能力,此业力便为人的抵抗力。第二定律在中医学中可以知道真火的形成,有无的相生,为丹道之基,先天之本。第三定律在中医学中可知道后天的气化。物理学中的惯性,质量能量守恒,质能转化等也含在此中。
上面以说了阴阳大道守恒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总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当研究两个太极体聚变成一个太极体,或一个太极体裂变成两个太极体时,又与太极体内部阴阳的转变有所差异。
当一个太极体偏阴极时,也就是此太极体的控制能力比较大,此太极体与其以外的太极体控制能力相等时,为阴阳平衡,但此时极不稳定,为一触即发状态。此太极体就如同无极未动时的阴极。(阴极有气无能力,是相对于其外太极体而言,此内部仍存在气与能力。)当外部太极体或其本太极体发生微小变化时,无极便动,动则变,气化成能力而外散,这时便是裂变。人死亡时就要经过此一步。
一个比较稳定的太极体,若受到外部太极体的巨大作用,亦会与外部太极体化一个不稳定的太极体,然后再裂变。
若一个太极体偏阳极时,此太极体的控制能力亦较大,此时如同无极中的阳极。当受到外部太极体的挤压,或内部产生变化,又会能力化成气。比如象水蒸气,当受到外部挤压时,会化成水,或内部变化时,亦会结成水珠。人体中真火化真气时,即是此刻。
若两个太极体,一个处阴极,一个处阳极,二者一相见,便聚变成一个太极体。此时聚变而成的太极体,控制能力十分大,在人体便是真水化真火时,此聚变而成的太极体不稳定,如同一个太极体处在偏阳极时,便马上转化。此在人体中为真火化真气。
两个太极体皆较稳定,若再受到其它外部太极体的巨大作用,此两个太极体与作用的太极体,转化成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太极体,此为聚变,不稳定的太极体,又要发生转变,直至与外界稳定而止。
瞬间时从不稳定变成稳定,便是原子弹或氢弹的大爆炸。也是丹道中的冲关。
以上说的是多个太极体之间的作用,由上可推出阴阳大道守恒第二推论。
阴阳大道守恒第二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是从为到无为然后到无不为的过程。
这是一个螺旋形转变过程。上面可知无论是裂变,还是聚变,首先太极体是稳定的,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过程。
裂变的过程,太极体相对不稳定,用外部太极体一个很小的作用,便激发到不稳定状态,然后气与能力相互转变,达到一个稳定的过程。
聚变的过程,太极体相对稳定,用外部太极体一个巨大的作用,激发到不稳定状态,此时的气与能力转变更大,再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裂变即是聚变,聚变即是裂变。不经过聚变,就没有裂变。聚变过后,就必须裂变。
在人体气化中,男白女赤先聚变相交,而后裂变成先天元精为真水。真水聚变生真火,此为水中生火之意,阴阳互根。真火化真气,又是一个裂变的过程。如此从为到无为,然后到无不为,再到不无不为。真气与水谷之气聚变,便成了人生的基础。真气进一步裂变,又化成了后天之精。(此在内景图中,兹不多言)
此中如何转变的过程,在阴阳大道消长定律中,转变的结果,在阴阳大道五行定律中。
在阴阳大道中,阴阳讲述的是格物,五行讲述的是生化。
阴阳大道——阴阳大道消长三大定律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阴阳的消长为阴阳大道中一切运动的基础。
阴阳大道消长第二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消长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控制能力。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以上说到聚变与裂变,此二者实为阴阳消长的过程。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阴阳的消长为阴阳大道中一切运动的基础。
观测阴阳大道中的消长方式,只有圆周与运动与往复运动。此为第一定律的第一推论。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一推论:阴阳消长存在的方式为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
单位太极体是以圆周运动的方式存在的,消长运动中的阴阳由第三定律而定。太极体是气与能力的总和,太极体内又可分为若干单位太极体,作圆周运动的单位太极体亦是由若干太极体组成。太极体内的运动是往复运动,单位太极的运动是圆周运动。僻如地月系,太阳系等为单位太极体,而在地上的大气为一太极时,此为一太极体。
单位太极体的圆周运动好理解,太极体中的往复运动为何为一切运动的基础。僻如人的行走,可以向任一方而运动的,所作的不一定往复运动。但是人不论向何方运动,运动的基础都是由于肌肉的收缩,这是阴阳的消长运动。汽车在行驶,是由于发动机中活塞的运动。火箭的上升,是由于火力后喷,此时火箭如同发动机中的活塞,向一个方向运动,取的是活塞运动中的一段,但基础仍是阴阳的消长运动。
于是便有了第二个推论。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二推论:往复的运动为阴阳消长的相对运动,往复的停止为阴阳消长的相对平衡。
太极体内阴阳二气的不平衡,自然就产生了阴阳消长的往复运动。相对平衡了,往复运动自然停止,此时阴阳的消长就相对平衡了。
在单位太极体内部,小太极体在作向极心的圆周运动,或向极心内旋,或背极心外旋。内旋时为入,为阳,但极心为阴,气多能力小,又在内旋,极心对极外太极体的控制能力在渐增大,最终的结果,便成了无极中的阴极。外旋时为出,为阴,此时极心为阳,气少能力大,又在外旋,极心对极外太极体的控制能力在渐减小,最终便成了无极中的阳极。自然时由阴极到阳极或由阳极到阴极的时间为一劫,取中间一段来研究,几乎无变化,所以便有了第三推论。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三推论:在单位太极体中,阴阳的消长总是内旋或外旋,相对平衡几乎是不变的。
在茫茫宇宙中,单位太极体的形成,有的是新生,有的是青年,有的是中年,有的则是暮年。有新爆炸出来的,亦有近于无极的。就连我们所处的单位太极体,也时刻在旋转,在膨胀。最终也逃不离死亡,这就是生长化收藏。
上面说了阴阳的消长为阴阳大道中一切运动的基础。在太极体中,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主要是因为阴阳二气的控制能力,计算方法在阴阳大道运动定律中言及。控制能力是什么?
阴阳大道消长第二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消长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是气与能力的总和,作用于阴阳二气单体外部,与总和成正比,与空间成反比,此在阴阳大道运动定律中讲。阴阳二气消长的相互作用,在作用处,控制能力的大小总是相等,性质总是相反。一方为作用方,另一方则为反作用方。
比如阴阳二气的作用,进行消长。阳处气与能力的总和,为阳的控制能力,阴处气与能力的总和,为阴的控制能力。此时的控制能力,为静时的控制能力,为阴阳两端的控制能力。在阴阳各为太极体之外,空间越大的地方,阴阳的控制能力越小,此为动时的控制能力,为阴阳二气作用的控制能力。若阳处的控制能力大于阴处的控制能力,则阳长阴消。阳所控制的空间大,阴所控制的空间小,阴阳消长相互作用处的空间必是近于阴处而远于阳处。在相互作用处的空间,阴阳二气的作用是相对平衡的,控制能力是相等的,性质是相反的。僻如夏季,阴阳相互作用的相对平衡处北移,冬季,则南移,即是此意。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在阴阳的相互消长中,消长方式只有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在前面已经论述,兹不多言。要注意的是在圆周运动中,内旋则为阳,但极心为阴。外旋则为阴,但极心为阳。很多人笼统的认为向内为阴,向外为阳,只是指极心处,而运动中的阴阳恰相反。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3-10 23:36:05 | 顯示全部樓層
這真是太好了,感謝您的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4-23 00: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谢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07:57 AM , Processed in 0.01974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