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9|回復: 0

青黃不接的十五世紀:中國的海上霸權 ---- 作者:孫隆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6-23 05:54:1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黃不接的十五世紀:中國的海上霸權 ---- 作者:孫隆基


作者:孫隆基

青黃不接的十五世紀:中國的海上霸權
在第二千年的前面五百年,新型邊疆民族是天之驕子,到后五百年,則由航海國家獨領風騷。這個變化有其內在邏輯。在前階段,舊大陸的歐亞大草原是世界的通衢大道,草原民族的鐵騎加上文明國家的高科技武器,即合成支配世界的方程式。但火藥武器的進一步發展卻宣判了草原帝國的死刑。世界史進入我們的"近代",海洋繼大草原成為世界的新凝固劑。有走向海洋的意志、并能把新型火炮裝上遠洋船艦的海權國家就成為時代精神的使者。
在這第二場徑賽還在暖身階段,當時的中國已經以"世界冠軍"身分出現。后來連這種穩操勝卷的事都不干,乃由于志愿放棄出賽。如果宋代中國有世界最龐大的陸軍和最先進的戰爭工業,明代中國則有世界最龐大的海軍和超前的航海技朮。當全球史上第一個"世界系統"散套以后,離西方海上霸權的興起還有一個世紀。在此期間內,中國完全齊備稱霸海洋的條件,而且也初試啼聲——其表現即鄭和下西洋。
明初海上霸權,有前人積下來的基礎。首先是宋室南渡,賴江防抵御胡騎,在中國史上首次建立獨立的海軍衙門,戰艦上的標准火器裝備是霹靂炮。除了國防之外,失掉中原的南宋在稅收上越來越依靠遠洋貿易,在高宗時代曾占政府財政收入中現錢的百分之二十。16唐朝對遠洋貿易只開廣州一埠,至北宋則另增杭州、明州、泉州、板橋(青島附近)、華亭(今上海)等九個港口。南宋為了擴充貿易量,甚至在海南島新建一個神應港。南宋對海洋貿易大事獎勵,不論官民,能招來外商增加國庫收入至某數額者,都予以加官進爵,政府負責維修海港、建立倉庫、在沿海一路置燈塔,并于海上島嶼設立水師寨,替進出的商船護航。
從宋代開始,外貿已經擺脫\"朝貢"體制,朝自由化方向走。元代承襲此勢,而它的政權性質又是"全球化"的,中亞西亞的蒙古政權是姻親,并不是化外,因此,外商來中國的特別多,中國商人對外國也更為熟悉。這個全球化傾向到了明朝開始逆轉。要了解明代中國,必須將它放在全球史里面看。蒙古是世界帝國,其崩潰后必然出現地區性的"民族主義"逆反。這個逆反也包括莫斯科的俄羅斯以及十葉派伊朗——該兩地今天的民族認同都是"后蒙古"產品。
有人認為明帝國重建的是較狹義的、亦即是只包括漢族的"天下"。18這在開國時就勢所必然。明太祖雖然把定居中國的色目人一視同仁地當做子民,但元代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三頭馬車式的政治體制勢必然告終。明太祖為了繼統,仍把元朝視作中土的正統皇朝,把忽必烈牌位拱在歷代帝廟,但他并沒有消滅蒙古人,只把他們逐至塞外,結果他們又重組游牧帝國,威脅時刻存在,結果北疆重新成為第一國防線。這不可免地造成"夷夏之防"意識之重熾。明中期以后,屢遭倭寇、滿州侵略,于是逐漸出現宋代那種漢人民族意識,而抗倭抗清的英雄戚繼光、史可法也繼岳飛、文天祥之后,被編織入民國革命時代發明的民族英雄譜系。
明太祖在沿海一帶也頒布海禁令,當初乃純行政性質。朱元璋打天下時的勁敵張士誠、方國珍等的地盤,就是具海洋帝國雛形的南宋舊地。這些勢力的殘余拒絕接受明統,逃亡到南洋,甚至日本。1380年,太祖借"胡惟庸案"誅殺中國最后一位宰相,罪名是他雇佣日本武士圖謀行刺皇上。這個"海外關系"實在耐人尋味,它與"去父母之邦"的"天朝棄民"同樣令中央不放心。
海禁令禁止民間出海,卻沒有終止晚唐以來的遠洋貿易,它如今成為中央的專利。中國人不可以出去做生意,而來"天朝"經商的外國人從此必須打著來"朝貢"的旗號。于是,國際通商被加上"政治掛帥"的緊身衣。
這個國家對外貿的壟斷,使明初的海軍一度膨脹。中國至南宋時已有獨立的海軍部,蒙古為了滅宋也在金朝水師的基礎上擴建,最后是海上的崖山一戰滅掉宋朝。元朝合并了金、宋、朝鮮的艦隊,成為世界第一海軍大國,曾兩次東征日本,一度南征爪哇。明初的艦隊在數量和船只體積方面又超越前人。明海軍在十五世紀初的鼎盛時代有三千五百條船只。
鄭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率領兩萬八千人,用六十二艘船分載,最大的"寶船"長四百四十尺、橫梁長八十尺,有九桅,可載千人。它比八十七年后哥侖布發現新大陸的三條小船大將近五倍,而且設備亦較為先進。中國的造船技朮在宋代已經發明水密隔艙,歐洲船舶到十八世紀才有這種設備。19最令人瞠目的是對如此龐大的遠洋艦隊的補給,這個問題必須擁有海外殖民地或海軍基地才能解決。明朝沒有在海外殖民,但附庸國麻六甲可能是它海外基地之一。
鄭和六次下西洋是在成祖朝,最后一次(1431-1433)在宣宗朝,鄭和死于迴程中。自此,中國從海洋退縮,而如此壯舉最后連一點漣漪都不剩下。在鄭和時代,迴教勢力——尤其從印度南端擴散的——已在印度洋伸張。鄭和本身是迴教徒,明朝勢力達到該區,亦是順其原勢,并無橫加干涉。中國人撤離印度洋后,它很快成為迴教的內海,西至西非海岸,東至大明在南洋的據點麻六甲,都漸次皈依迴教。這是透過商旅和傳教士的活動,非經由武裝征服。因此,當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紀末侵入印度洋,該區毫無抵擋能力。
問題在于:當蒙古的"世界系統"散套,而西方海權還未興起之際,最有資格帶頭重組新世界系統的該是中國,但它卻在關鍵期間撒手不管。原因何在?它有表面的,也有深層的。
表面上是成祖朝開銷過于龐大,他的繼承人勢必采取緊縮政策。除了派大艦隊"下西洋"耀武揚威之外,成祖朝還六次征討蒙古、長期對安南用兵,同時建筑紫禁城——即今日的"故宮"。羅榮邦認為成祖以后明朝出現財政困難。但他同時認為鄭和時代的外貿對中國是極端有利的,因為明朝強大,能夠單方面決定價格。20這引起了兩點疑問:遠洋貿易足以補助國家的財政困難,何必裁減?外國和中國做生意每次都吃虧,還有誰千里迢迢到中國去"朝貢"?
答案或許在明朝外貿與"朝貢"不分這點上。鄭和的下西洋并非孤立現象。成祖一朝,對不包括安南在內的南洋國家就出使了六十二次,多半是只前往一個國家,規模沒有鄭和那么龐大。但它們的功能相同,那就是負責朝貢國使團的接送。鄭和第一次的航行帶迴爪窪、麻六甲和蘇門搭臘的使團,而第六次于1423迴國,帶來包括波斯灣區的六國使團,共一千二百人。這些人到了中國,盡了"朝貢"禮儀后,就可以在市場上販賣夾帶的免稅的私貨,并等待下一班中國船把他們送迴去,多半一等數年,每天都由主人盛意招待。明朝既然當了宗主國,有藩屬的君主被推翻的,亦得派海軍保送他迴去復位。
這個負擔的確沉重。成祖死后,北京連前往黑龍江生女真地方的使團亦裁掉。中亞地方有代表子虛烏有國家的使團,希望來"天朝"討賞的,明廷也加以謝絕。"下西洋"自然是被優先開刀的項目。但遺憾的是明廷連遠洋艦隊也裁掉。
成祖死后,攻打安南的戰役還持續中,但1426年明海軍在東京灣吃敗仗,使明廷放棄征服安南的打算,亦使人懷疑海軍是否有用。此時大運河也已經修復,并且裝上新發明的閘鎖,內陸的運河漕運比沿海運糧安全得多,于是,海軍被大量裁減。1449年發生土木之役,蒙古勢力復熾。明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內亞洲國防線,不久就開始建筑長城,從西到東,達一世紀才完成。當時的海疆并無威脅,明廷不會同時維持兩大筆國防經費。
但明朝顯然放棄南宋用外貿養海軍的措施,非但不准國人出海,海洋國來進行"朝貢貿易"的數量也限得極低,而且完全為政治服務。有邦交的"一年一貢"、差一點的"三年一貢",像日本那樣關系極壞的則"十年一貢"。令人費解的是明廷接二連三地下令,把造船的體積越限越小,禁止尖底的只准造平底的。至1500年,造多于兩桅的船只變成重罪,1525年朝廷又下令各地方搗毀遠洋船只,逮捕所有使用者。21如果政府裁減海軍,只是政策性的問題,無須變成法令。它們顯然是針對私營企業,國家自己解散海軍,但又防止民間的力量超出官方。這種限制導致明末制造鄭和時代那種九桅大船的技朮失傳。
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的鎖國心態抬頭。明代中國從蒙古世界系統中擺脫出來,有如二十世紀共產中國與西方帝國主義世界秩序斷裂一般,都不可免作出背對世界大勢的自然反應。中國從唐末已開始走向海洋,但如今這個新走向變成"離經叛道",并被算在"外族"蒙古的頭上,而新冒現的鎖國心態則被說成是"華胄重光"。明太祖有平均天下的思想,他雖然沒有制度性地平均地權,但用羅織的方式消滅富戶,尤其把江南的大地主誅戮殆盡。"幾場大清算下來,可以肯定的是全國充斥了小型的自耕農。"他心目中的新社會是烏托邦式的,"它更像一個龐大的農村公社而不像一個國家。"亦即是商業不發達的純朴的不流動的農業國。22他無向外擴張的野心,生前為子孫列下一份"不征國"的名單,其中包括朝鮮、日本、安南以及南洋諸國。
元代和印度洋和西亞的聯系,明成祖想保留并發揚光大之,并委派迴族色目人后代鄭和主其事。成祖以后這條路沒再走下去,實在是遺憾。成祖這個明代第三位帝王,其實更像是最后的一個蒙古"汗"。他五次到塞外親征蒙古,不像華夏君主所為。已有人指出:成祖的"態度和元朝的皇帝幾乎雷同,他們熱切地到外國去拉關系并且聘用外國人為他們服務。"23忽必烈想征服安南,勞民傷財而終告失敗,成祖又把這件蠢事重演一遍。忽必烈建立的朝貢體制,承襲蒙古"大汗"的派頭,強制外國君主親自到北京朝覲中國大皇帝,他們不肯來,就派海軍去攻打。成祖的體系則是成立對客戶友善的接送服務。但兩者耗資同樣巨大。成祖以后,儒家文官政治的"不勞民傷財"的"祖訓"就變得更無可非議。

印度洋:從中國的“朝貢體制”到西洋人的“公司體制”
西歐人對遠東和印度洋的財富有一種飢渴。為了另辟到東方的新航路,葡萄牙人沿西非海岸逐步南航,摸索了大半個世紀,終于在1487年繞過好望角,進入了印度洋。隨之而來的就是武裝恐怖行動。達迦瑪于1502年率領十五艘全面武裝的船艦,炮轟印度南端的港口喀里古(Calicut),建立霸權。東非海岸斯瓦錫利城邦(Swahilicitystates)——是鄭和航海到達的地方——是靠印度洋貿易繁榮昌盛的,現遭葡萄牙人的侵略而撤退入內陸,整個斯瓦錫利文明從此衰亡。西歐人帶來地中海作戰的暴力水平,印度洋諸邦根本無招架之力。
1511年,葡萄牙人滅掉中國的藩屬麻六甲,把它變成殖民地。這一帶,早已由華僑所殖民。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迴程之時,曾與盤踞在蘇門答臘的巨港(Palembang)的華人領袖陳祖義作戰,殺掉五千人,并把陳本人帶迴南京正法。這些人可能就是和朱元璋爭天下的元末群雄逃到海外的殘余。明廷的政策是消滅海外不肯就范的華僑,寧可扶植地方土著,對馬來海峽對岸的麻六甲恩澤有加,鄭和幾次下西洋都用它當基地。后來中國勢力自動撤出,讓麻六甲自生自滅。但葡萄牙之消滅麻六甲卻獲當地華僑協助。這些海商在明廷的海禁下已經處身法外。當他們與麻六甲政府發生爭執,需要國家力量撐腰時,就索性找葡萄牙人幫忙。明廷則對整件事無關痛癢。至1557年還把澳門給了葡萄牙。
早于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西班牙的哥侖布已經發現新大陸。葡英法等國也在美洲占一席之地方。從此,大西洋變成西歐人的內海。在這個大西洋圈,西歐提供資本和經理人才,從西非把黑人運到美洲當勞動力,去開發美洲的資源。一個建筑在三洲分工體制上的西方中心的世界體系開始冒現。在這個大西洋圈成形后,西洋人又從美洲和印度洋進入太平洋,促成太平洋圈的誕生,并對歐亞大陸造成合圍之勢。1565年,西班牙因沒法弄到像澳門那樣的據點,就在太平洋建立了一個殖民地——菲律賓。
當時的明廷在干什么?明世宗一朝(1522-1567)大半在鬧"倭寇"之患。它的起因表面上是1523年日本"朝貢團"在寧波鬧事引起的。但后來幾十年延續不斷的犯境,船隊和人數規模都很大,不像是當時的日本所能發動。學者們也已經証實:"倭寇"里有日本人,但頭目都是中國人。他們是宋代以來已成氣候的沿海豪強,在海外早建立關系,如今被明廷禁令變成"法外"的海盜。中國當時海上力量的強大,反而表現在這些非法分子身上,他們有大型船隊。在對"倭"作戰時,曾一度傲視世界的明帝國海軍沒有蹤影,甚至連有效的海岸巡邏也不見。待海盜登陸深入內地,占領縣城和衛所后,才由陸軍將領戚繼光等人去圍剿。
由于海禁越禁亂子鬧得越大,明穆宗(1567-1572)朝只好讓步,局部解禁,在國家壟斷之外允許有限度的\"私營化",限在漳州一個口岸。明神宗則于1589年把民間能出海的船只限定為每年八十八艘。這不只太少,也太晚。至此時,明帝國的海洋朝貢體系已經七零八落。在葡萄牙人的新體系里,"中國貿易"變成澳門——果阿——里斯本路線和澳門——長崎路線的一個環節。西班牙人亦建立漳州——馬尼拉環節,和他們的馬尼拉——墨西哥的阿喀普可(Acapulco)環節在菲律賓接駁。
十六世紀末,英法荷繼葡西等國在海上稱霸。他們為了打擊后者的專利,從事的海上活動是軍商賊不分。和明朝把自己最優秀的航海人員逼上梁山、變成海盜、反攻祖國的情形相反,英法荷的海盜是他們的海軍之源始,政府鼓勵他們去劫掠西葡船只。英女王伊利沙白對這種海外活動,甚至像現代買共同基金般作逐次性的有挑選的投資。
西歐新教和舊教國家的斗爭,不限于商戰和殖民戰,他們把宗教戰爭也帶入平靜的印度洋和亞太地區。在新舊教國家的火拼還未開始,葡萄牙人已夾著"十字軍東征"的狂熱而來。他們對迴教商賈的航路盡量堵塞,對迴教徒動不動就屠殺,尤其在攻占印度洋最富庶的商埠麻六甲時曾進行屠城。后來葡萄牙逐漸收斂恐怖行動,適應印度洋原有的商業網。
從葡萄牙人開始,西歐人把印度洋的貿易接駁上歐洲的市場,把它變成西方中心的世界系統的一個環節。從前,大西洋國家必須從中間人——意大利商人和亞洲的迴教商人——手上獲得東方貨品,如今親自在印度洋占了一席地。他們如無力用白銀去支付南洋的香料和中國的精致品,就在印度洋從事跨國貿易(countrytrade),就地累積商業資本。例如,明朝與日本斷絕邦交,兩國之間的貿易就落到了葡萄牙這個中間人手里。他們把日本需要的中國貨販運到日本,在那里賺了大量的白銀后,又迴過頭來購買歐洲人渴望的中國產品到歐洲去拋售。
葡萄牙人還成立在海上收"買路錢"的制度,但他們沒有帶來革命性的變革。葡萄牙國王像南印度和南洋的土王一般投資海洋貿易,和他們一樣都沒有現代公司的觀念,其作風也一概是國庫與私庫不分,國家收入與商業盈利混淆不清,有盈利也不見得投資于其他有生產性項目。25而且葡萄牙這類的舊教國家,其動機也非純為利潤。葡萄牙人不斷強迫土著皈依天主教,引起反感,根本不利于做生意。法國人一開始只注重傳教,生意做得并不成功。在遠東只有菲律賓一處殖民地的西班牙,則視把土著變成天主教徒為首要任務,并相當成功,該地如今成為亞太地區最天主教化的國家。
因此,我們不看誰先占據印度洋這個當時世界經濟的樞紐——蓋盤踞舊大陸中段的迴教文明早已把它化為內海——而是看誰為這個樞軸地段帶來了革命性的新組織原理。它是英荷等國的貢獻。這個新原理就是唯"私利"是圖,撇開宗教甚至政治。1622年,葡萄牙人在波斯灣口的據點荷爾穆茲(Hormuz)——該地的使團兩個世紀前曾乘搭鄭和的船到過中國——被英國攻占。在1580至1640這段期間葡萄牙是與西班牙合并的,而1622年的英國外交政策極注重與西班牙結盟,但還是受了英屬東印度公司之請侵占了對方的海外據點。在這里,非但私庫不為公庫所沾,政府的行動自由反被私營公司的利益左右。
荷屬東印度公司也是只顧私利,至于政府,是該替它服務,它對政府卻無任何義務。它的董事會宣言里居然包括有公然"賣國"的權利:"公司在東印度群島奪取的地方與據點是私商的財產,不得視為國家的征服,私商有權把它們賣給任何人,甚至是西班牙國王或聯合省(即祖國荷蘭)的另一個敵國。"27十七世紀初,為了共同對付西葡,英荷兩國政府已經達成協議共享亞洲貿易。但荷屬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群島的大班眼里只有公司的利益,在1623年把侵入他地頭的同盟國英國人進行屠殺。
十七世紀是荷蘭人的海上霸權時期。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紀初攻占了葡屬東印度群島。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想分一杯羹,被荷蘭人驅逐,只好專心發展印度。荷蘭人則往亞太區發展,在德川幕府"鎖國"以后,成為唯一的歐洲人在日本長崎還保留據點的。他們搞"中國貿易"也想弄一塊象澳門那樣的落腳地,遂強占舟山群島,1623年明朝地方官叫他們去臺灣落腳,根本沒把臺灣當做中國領土。1641年,荷蘭人把麻六甲從葡萄牙人手里奪了過來。1656,他們又攻占葡屬錫蘭。
十八世紀則是英法兩家"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陸爭霸的時代。先是法國人發明用土著組成公司軍隊的方法,英國人效尤,并于1763將法國擊敗。由一家英國公司在印度洋建立"大英和平"后,英國人就繼續東進搞"中國貿易",在貿易逆差無法平衡的情形下,遂在孟加拉種植鴉片販賣給中國人,挑起鴉片戰爭,從此中國不能維持鎖國,被強迫納入西式"全球化"。

"海洋中國"是否成氣候?
自南宋以來,華南已逐漸形成一個"海洋中國"的胚胎。但因為面對東海和南中國海的海岸地區不寬大,無法和西方海權發源地的地中海比較,它總無法形成一個可與大陸帝國抗衡的力量。在一位美國學者眼里,明代的華南沿海是大陸中國與從海上來的外人之間的折沖地帶,華南的海上豪強雖然不得已時充當一下"倭寇",但他們通常扮演的角色是這兩個世界的中間人。這個夾縫地位顯示他們本身無法形成強大的自身認同。
但自南宋以來,華南也是抗拒北方征服者的最后基地。這類對抗一般是北勝南,而后者的反抗余波總會蕩漾于海外,使南北戰爭導致內陸中國與具雛形的"海洋中國"的對局。臨安陷落后,宋室逃到泉州,圖謀以市舶司使蒲壽庚的船隊為根基繼續抗元,蒲為波斯人后代,他把全部船艦投降了蒙古,元水師乃得在崖山海戰中消滅南宋。宋亡后,宋遺臣還想到占城繼續抗戰。明朝奪得天下期間,元末群雄不服朱明者逃遁海外,而太祖始有海禁之令。明成祖篡奪建文帝之位,仍擔心乃侄遠遁海外以圖復辟,為派遣鄭和下西洋的動機之一。至1644年清兵入關,南明在江浙福建的小朝廷都依靠海上勢力,其中包括海盜鄭芝龍。他是"倭寇"的后身,年輕時曾居日本平戶島,與日本婦人結婚,生下兒子鄭成功。后來,就是這位中日混血的海寇之后在臺灣繼續抗清。
鄭氏的海上力量強大,足以在1661年驅逐占據臺灣的荷蘭人。翌年,鄭成功想進一步攻占菲律賓,建立海洋帝國,因去世而中止。臺灣田賦收入少,多賴海上貿易維持國用,因此鄭氏臺灣具海洋帝國的雛形。它是第一個與大陸中國公然對抗的海上政權,對大陸帝國的威脅遠勝于明初,因此清初的海禁甚于前代。清廷靠荷蘭人幫助滅掉鄭氏后,逐步放鬆海禁,后與西洋人貿易中頻頻發生事故,至十八世紀后期遂把它限于廣州一埠,倒退到唐朝的水平。
這不是"海洋中國"的全體命運,還有海外華僑的故事。華人對亞太地區和南洋的殖民早于西洋人。但因為國家非但不支持,還視為"天朝棄民",因此海外中國人的生存采取"寄人籬下"方式,變成后來世界各地所有華僑的一個模式。
當西洋人就在中國前門處建立殖民地,華僑的這個模式就已造成。例如,西班牙人未能像葡萄牙人一般在華南弄到一個據點,唯有在菲律賓從事"中國貿易",并全面依賴華商從漳州進貨到馬尼拉,因此引來大批華人定居馬尼拉。但中國人有自己的儒教文化,很難為天主教所吸收,因此他們變成像西班牙本土的猶太人,只在經濟上有用,除此之外則構成一個威脅。在菲律賓,華人的人口比西班牙人還多,使后者寢食難安。結果,明末發生兩次大屠殺。1603年那次把兩萬人的華僑社群全消滅。事后,華人移民又陸續從福建來到,發展成一個三萬人的社群。至1639年,第二次大屠殺時又被干掉兩萬。
對這些在自己前門口發生的慘案,明廷漠不關心。第二次明朝已接近滅亡,自顧不暇。第一次是萬歷年間,也不聞不問。1740年,荷蘭人在爪窪的巴塔維亞(今耶加達)亦對華僑進行屠殺。此時,已經是清代的乾隆盛世,也不見北京有何反應。
中國人寄人籬下式的生存方式,使他們夾在白人統治者和當地土著之間,為前者服務而為后者所憎恨,把南洋的經濟發展起來但對自己的命運卻無法控制。這個遺產至殖民地時代結束后仍為華僑之大患。在戰后獨立的東南亞國家里,排華的事情常見發生。1998年印尼暴徒蹂躪華僑婦女事件,兩地中國政府的反應和明清兩朝差不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6-23 16:3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青黃不接的十五世紀:中國的海上霸權 ---- 作者:孫隆基

Enlightening, thank you!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10:35 PM , Processed in 0.01952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