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4|回復: 0

[轉貼]他們平靜得讓人肅然起敬:英國人為什麼處變不驚?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7-12 01:19: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他們平靜得讓人肅然起敬:英國人為什麼處變不驚?

他們平靜得讓人肅然起敬:英國人為什麼處變不驚?

2005年7月10日 作者:陳冰


“倫敦發生連環恐怖爆炸事件了!”整個世界都在為英國人著急、擔憂,喜歡衝動的外國人甚至煽情出“對倫敦的襲擊就是對人類的襲擊”這樣的語詞。但英國人呢?他們平靜得讓人肅然起敬,談論最多的是如何在地鐵關閉的情況下仍能按時上班。
  “這事早晚要發生”,“誰讓英國和美國肩並肩襲擊伊拉克”,“比起二戰時期倫敦遭納粹德國的大規模空襲,這事不算大”……,這些說法最能體現英國人的心態。“你贏了這一回合,你的敵人會贏下一回合,就像拳擊一樣,沒有常勝之說”。
  這是英國人的“常識”,你不可能事事佔優,和中國的“中庸之道”很接近。剛剛出人意料地獲得2012年奧運會申辦權,第二天就遭恐怖襲擊,這很正常。
  “當然,我們會贏再一個回合。悲泣有何用?如何讓倫敦不剎車才是認真對待的。”在倫敦金融城上班的英國朋友在電話上對我說:“爆炸聲連續響起後,倫敦股市下跌了一些,但那和任何一個壞日子差不多,怎麼會產生驚慌”。
  他的腔調和二戰最艱難時期丘吉爾的名言──“一切照常”(Business as usual)差不多,也和布萊爾首相幾小時前的講話大同小異:“八國峰會照常進行,恐怖分子不可能打破我們的正常生活。”
  這讓人不禁發問,為什麼英國人在類似恐怖襲擊這樣的大災難面前泰然自若?
  身在倫敦,我自己也沒感到恐慌,倒是中國國內的朋友不斷打電話詢問我是否平安。我想我的平靜和所有行走在倫敦街頭上的人一樣,大概是源於英國應急行動之快捷,我們在很短時間內就知道了究竟發生了什麼。
  第一聲爆炸聲響起後不到半小時,緊急救援服務便到現場。再過半小時,倫敦警方通過電視直播告示大眾:“待在原地,不要走動!”他們還關閉了全部地鐵交通網。
  又過了一小時,在倫敦各主要道路上就出現了警告標幟:“避開倫敦”、“本區域關閉”、“收聽電臺廣播”。不久,詢問傷亡情況的熱線電話也開通了,大眾可查詢自己的親朋好友是否在傷亡名單中。
  政府部門的反應也相當快捷。爆炸發生兩小時後,內政大臣克拉克在唐寧街發表聲明,宣佈“可怕的事件造成了嚴重的傷亡”。中午12點,正在蘇格蘭出席八國峰會的首相布萊爾聲明說:“倫敦發生了一系列恐怖襲擊,這是精心設計的,而且特別選擇在八國集團首腦會議開幕之際發動襲擊。”他還說,自己將在數小時內返回倫敦,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將在他缺席的情況下繼續舉行。
  下午一點,當布萊爾還在返回倫敦的路上時,英國議會下議院召開特別會議,就倫敦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向社會公眾報告。平時劍拔弩張的朝野兩黨此時完全一條心,要求大眾做好倫敦還會發生爆炸的心理準備,但告訴人民不必緊張,警方會查出兇手。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事發三個小時後,各醫院的發言人發佈消息說,從各種傷情看,還沒有發現過去沒有見過的奇怪症狀,從而排除了倫敦遭“臟彈”等非常規武器襲擊的可能性。
  醫院也宣佈,受傷者多是外國遊客,“但我們已找到各種語言的翻譯人員,在醫治過程中沒有任何語言障礙”。
  人們也許要問,英國的應急措施為何如此高效而且有序?實事是,他們已演練了三年多時間了!他們早有預感“這一天會到來”。這其實也是一種常識。
經歷大世面所以不驚
  英國人的“常識”來自見慣或經歷了大世面,因此有處變不驚的民族稟性。無論是遇到大喜的事還是大悲的事,英國人所想的總是“下一步會怎樣發生”。這一想就能平靜下來,大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從容感。
  在奧運舉辦城市即將揭曉前,英國幾大電視臺都在現場直播,嘉賓們的預測多是倫敦勝算的可能性不大。BBC記者在結果宣佈前幾秒鐘說:“巴黎可是申辦了三次,經驗和人緣都比我們強啊,巴黎贏了對英國人也很方便,早晨乘坐‘倫敦之星’火車去看比賽,晚上就可回家!”
  倫敦特拉法特廣場上懸掛的申奧橫幅上寫的是“倫敦感謝您”,不論解釋是輸是贏,這個標語都很體面。而在巴黎,等待慶祝申奧成功的廣場上高懸的是“巴黎2012”,有志在必得之勢。
  當聽到倫敦贏了巴黎以後,人們在“簡直不敢相信”的氣氛中不斷跳躍歡呼,而廣場上空是聲音更大的“紅箭”飛行隊的表演,釋放的彩色煙幕竟是法國國旗的顏色。
沒有僵硬意識形態
  電視鏡頭很快切到巴黎,記者很歉意地說,“這裏在下雨”。他同情地安撫著準備慶祝的法國人:“你們到倫敦看比賽一樣方便,只是得花點錢買火車票。”這既很體面,也顯得很有教養,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英國人的自知之明,因為他們知道,倫敦贏了,是因為運氣好,而不是比巴黎更有優勢。
  宣佈結果之後四小時,人們的討論熱點已轉移到修建體育場館的錢從何而來,以及倫敦東區的貧窮和破舊能否就此改觀。
  再說遇到災難,二戰期間,歐洲大陸所有國家都向希特勒投降時,英國卻在島嶼上堅決抵抗,在艱難中孵化出“剛強而不失幽默感”的心態。
  在倫敦遭遇大轟炸後(為避開英軍雷達,德軍常在夜晚轟炸)的第二天早晨,送牛奶的工人照樣挨家挨戶遞送。在被炸毀的房屋前,他們照樣放下一個牛奶瓶,只是多了一個動作:脫帽默哀。報紙頭版上出現的大標題是:“最大規模轟炸,78比26,英國仍在發球。”意思是,空戰中德軍78架戰機被擊落,英軍損失26架,皇家空軍仍在開炮。多麼灑脫!
  這似乎已多少讓我們明白,在倫敦恐怖襲擊案發生後,英國人為何如此鎮靜。也許有人要說,其他國家的人也歷經滄桑和苦難,為何依然容易激動?
  有一個因素,恐怕是英國特有的,那就是英國人沒有僵硬的意識形態,沒有僵硬的宗教信仰。他們只是尊重常識。這常識是生活中一點一滴提煉出來的,不是從理論中揀選的,也不是出於精神需求,其落腳點是為解決問題。
  即便是影響世界民主進程的1648年革命,英國人的解讀並不是有些學者所言的“是歷史的必然”,而是“歷史的巧合”,現代議會制度是在皇家軍隊和克倫威爾(Cromwell)的“新模範軍”(New Model Army)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的。基督教和回教、馬克思主義和納粹主義,都在英國生根,但在常識面前一一低頭,沒有讓英國人昏迷。英國人最自豪的是,遵循常識使英國在千年來都不被外族統治。
  現在,英國人又在按常識行動。倫敦遭炸了,喊天喊地有何用?還是認真去做好份內的事,去尋找對付恐怖分子的辦法吧。
  ?作者是旅英中國資深媒體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7-12 04:40: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他們平靜得讓人肅然起敬:英國人為什麼處變不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7-12 05:4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他們平靜得讓人肅然起敬:英國人為什麼處變不驚?


英國人最會裝了...
1.大概 嚇傻了...
2.可能 炸的還不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12 18:4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他們平靜得讓人肅然起敬:英國人為什麼處變不驚?

劫 火 浮 生

2005年07月12日[color=#0000FF] 陶傑


--------------------------------------------------------------------------------
倫 敦 恐 怖 連 環 爆 炸 第 二 天 , 《 蘋 果 日 報 》 的 頭 版 標 題 : 「 我 們 炸 不 死 」 , 圖 片 中 一 輛 雙 層 巴 士 上 層 的 少 女 乘 客 , 一 臉 的 高 傲 , 一 片 無 畏 之 情 。
這 才 是 「 倫 敦 精 神 」 。 倫 敦 人 平 時 很 冷 漠 , 英 國 人 的 一 張 撲 克 臉 , 在 災 劫 之 中 才 看 得 通 是 甚 麼 內 容 。 冷 靜 而 理 性 , 平 時 的 冷 漠 , 在 危 難 時 就 化 為 勇 毅 。  

納 粹 戰 機 轟 炸 倫 敦 , 倫 敦 平 民 一 點 也 不 驚 恐 , 成 千 上 萬 人 轉 移 到 地 鐵 站 度 宿 。 有 一 本 專 門 記 述 大 轟 炸 時 的 新 聞 攝 影 黑 白 畫 冊 : 市 中 心 皮 克 迪 利 的 地 鐵 站 , 倫 敦 人 一 家 大 小 毛 毯 被 褥 擁 在 一 起 , 有 一 個 小 孩 年 約 十 歲 , 戴  一 頂 厚 毯 帽 子 , 依 偎 在 母 親 懷  , 雙 眼 有 一 股 不 屈 之 氣 。 這 樣 的 眼 神 , 六 十 年 之 後 , 遺 傳 在 《 蘋 果 日 報 》 頭 版 圖 片 的 雙 層 巴 士 少 女 的 那 一 臉 冷 傲 和 孤 高 。
倫 敦 人 對 生 死 看 得 淡 。 在 倫 敦 住 久 了 , 天 天 活 在 愛 爾 蘭 共 和 軍 的 陰 影  , 也 養 成 對 死 亡 一 絲 淡 淡 的 無 畏 。 在 牛 津 街 、 歌 芬 花 園 、 李 斯 特 廣 場 , 到 處 人 山 人 海 , 只 要 恐 怖 分 子 在 垃 圾 箱  放 下 一 個 包 , 轉 到 街 角 按 一 下 手 機 , 繁 華 的 紅 塵 馬 上 會 爆 迸 成 一 夕 星 隕 。 在 倫 敦 工 作 過 八 年 , 炸 彈 偶 爾 就 在 不 遠 處 , 國 際 新 聞 之 後 香 港 的 親 友 打 電 話 來 問 , 都 沒 好 氣 地 回 答 : 當 然 沒 有 事 , 有 事 也 是 宿 緣 。
冷 漠 ? 不 , 是 看 破 生 死 的 一 點 點 洞 見 。 在 倫 敦 住 過 幾 年 的 人 , 只 要 不 天 天 進 出 唐 人 街 , 一 定 會 沾 上 一 點 點 生 死 邊 緣 的 冷 峻 。 周 圍 的 人 都 像 獨 往 獨 來 的 怪 客 , 但 災 難 臨 頭 必 定 相 幫 , 緊 緊 抿 住 嘴 唇 , 倫 敦 人 見 過 大 場 面 。 發 生 恐 襲 那 樣 的 事 情 , 即 使 是 原 子 彈 , 倫 敦 是 不 必 叫 人 太 擔 心 的 。
大 爆 炸 當 日 , 我 給 倫 敦 一 個 朋 友 寫 了 一 封 電 郵 : 「 乍 聞 你 那 邊 發 生 了 一 點 點 擾 亂 生 活 秩 序 的 事 件 , 我 希 望 你 今 天 上 班 時 不 在 英 王 十 字 路 的 車 站 一 帶 。 如 果 你 有 幸 無 事 , 不 必 回 覆 我 , 因 為 我 深 信 你 一 定 明 白 甚 麼 叫 天 意 。 」
「 因 為 在 香 港 , 無 端 端 走 在 街 上 , 也 會 有 從 天 而 降 的 鋁 窗 砸 下 來 , 而 最 近 幾 天 , 請 相 信 我 , 在 香 港 的 旺 角 散 步 , 被 鋁 窗 從 上 面 砸 下 來 擊 斃 的 機 會 率 , 遠 遠 高 於 這 幾 天 進 出 倫 敦 各 大 地 鐵 站 和 火 車 站 遇 到 第 二 波 連 環 炸 彈 的 風 險 。 萬 一 同 樣 是 橫 死 , 死 在 九 龍 洗 衣 街 頭 的 一 隻 凌 空 飛 墮 的 鋁 窗 , 引 起 一 眾 小 販 和 途 人 的 圍 觀 , 比 起 死 在 倫 敦 阿 蓋 達 的 炸 彈 , 是 輕 浮 許 多 的 。 請 保 重 , 雖 然 在 一 個 亂 世 , 人 的 生 命 有 時 輕 逸 得 像 一 叢 乍 飄 還 逝 的 雪 花 。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11:38 PM , Processed in 0.01797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