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领域历来是是非纷纭之地。特别是明清以来,风水史基本上是在流派之间互相斗争的环境下发展的,纷纷扬扬的风水流派,这个说那个是伪风水术,那个又说这个是伪风水术。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现代。不同流派之间互相攻击的现象此起彼伏,甚至同一个风水流派之间也是您争我夺,为争夺“正统传承”而大打出手。
由于历史的原因,流传下来的诸多风水流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派均有一些才智之士,对古法进行了一定的完善、改革,当然也会出一些差错。由于本门“独有之秘”不传他派,于是学术上便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这本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正确的做法,首先是要互相尊重,求大同而存小异。对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应该首先感谢别人为自己提供了看问题的另一个视角。经过辩论后,如果感觉对他人的观点“不敢苟同”,也应尊重他人的选择。应让实践这个最好的裁判去发挥作用。争夺所谓“正统地位”,严重阻碍风水术的研究与推广,是堪舆领域的一股浊流,是应该坚决抛弃的。
我与李定信先生相识,是一种偶然。认识以后,凡到赣州,必然去拜访李定信先生,虽然我当面与他争论过风水学术上的一些问题,李定信先生当面从来没有生过气。我一直以尊敬的态度来对待李定信先生,在公开的论坛上推崇李定信先生,还建议其尽快建立自己的网站,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拙作《中国罗盘三针科学原理初探》初稿完成后,曾当面呈李定信先生看过,征求他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就天盘和人盘是否就是日景方位和天星方位的问题讨论了将近两个小时。李定信先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我曾从事林业技术工作,都学过测量学。我从测量学的原理上对人盘不是日景方位、天盘不是天星方位的问题详细谈了我的看法,当时,李定信先生已经认同了我的观点。我回到安远后的第五天,李定信先生来电话说:“你不能这样写,这样写是在否定我啊。”我回答说:“人盘是天星方位、天盘是日景方位的不是您第一个提出来的啊,清代的风水书上就这样说。我是想纠正古人的一个错误看法,不是针对你的啊。”后来,我还是理解他老人家的感受,对文章做了适当的修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苦短,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经常会有“书到用时方知少”的感觉。有错必纠,是一个学者应有的素质。一本书,在某个问题上写错了,一点也不奇怪,一旦发现,予以纠正就是了。李先生的罗经解内也纠正了很多古人的错误。我们可以指出古人的错误,当代人的错误认识也应该及时纠正,这才是正确的学术态度。我的观点不一定全对,也衷心欢迎李定信先生指正。我的网站刚传上的时候,有很多错别字,有些细心的易友来信指出来,我才得以纠正,我从心里感谢他们。
学术上的论辩能激发出新的认识,能激发创造的灵感,从而使双方受益。但双方应互相尊重,论辩不可发展成攻击,不能诬蔑双方的人格尊严,这是学术讨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也是界定学术讨论与人身攻击的分水岭。李定信先生的文章确实已经越过了这个界线,这是不应该的。
李定信先生在自己《中国赣州杨益文化开发中心》网站“ 正本清源”栏目中有一篇《谈谈易海一黍的<罗盘三针的科学原理初探>的谬误》。现只就《谈谈易海一黍的〈罗盘三针的科学原理初探〉的谬误〉》一文与李定信先生进行以下心平气和的纯学术探讨:
李先生先生原文(以下简称为“原文”):杨筠松创制的正针(地盘)和缝针(天盘)并没有创立方位,而是创立地盘一干维辅二支的二十四山向,和天盘的以一干维辅一支,十二支气的十二宫双山与步砂量水的三合双山五行。
易海一黍答:方位不是人创立的,而是不以人们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方位象时间一样,不管您在睡觉还是在工作它都存在着,方位在特定的某个系统内是相对确定的。方位学说才才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人们认识与掌握方位的规律及其测量计算方法的一门学问。方位与方位学说是两回事。
罗盘的用途,归根到底是用来测量方位。至于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方位,那是另一回事。大地测量用度、分、秒来分别方位的差异,风水罗盘用二十四山来分辩地球的磁方位,或再细一点,用七十二龙、六十龙或者用六十四卦甚至三百八十四爻来表示方位。用地盘格龙定向,是在测量磁方位,用人盘消砂,用天盘消砂纳水,归根到底也是在与方位打交道。
罗盘将天干地支或者八卦、六十四卦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在不同的方位上,指导人们与方位上的阴阳五行打交道,这与罗盘用于定位的主要功能之间没有什么矛盾。我认为,先生是从罗盘谈罗盘,偷换了逻辑关系。
原文:天盘方位,就是原有的土圭方位,即日景,或称日影方位。《周礼·冬官考工记》说:"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垫以悬,视以景,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即是说在水平的地中央立一柱,通过悬绳使其垂直于地面。然后观察日出与日落时,柱子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以地面柱座中心点为圆心,以柱长为半径,所画圆周分别与前述投影的两交点连线的两端所指,分别为正东和正西的方位。再参考正午时的柱影和夜观极星方位来校正,以正朝夕。
杨筠松创制的具有地盘和天盘的杨盘,其方位就是将上述司南和土圭方位合并而成,天盘方位,就是土圭方位,就是日景方位或称日影方位。
易海一黍答:“土圭”,是利用立杆见影的原理来确定地平方位的一种古老而简单的工具。一天中的竿影在正午时刻最短,所以,可以通过观察竿影最短的时候的方向来确定正南北方位。但是竿影最短的时刻很难正确掌握,所以通常使用同心圆来寻找两等长竿影的平分角线以决定正确的南北方位。
日影最短时,无论一年四季的哪一天,日影的方位就是地球正子午方位,它与地球的正子午线实际上是重合的,这是天文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夜间,没有太阳,可以通过观察北极星来定方位:北极星并不正好在北极点上,它和北极点还有1°左右的距离。因此找到北极星即可初略知道正北的位置。使用经纬仪精确的测量北极星上中天或下中天的位置,就能得知正北方位。由此可知,将罗盘的天盘说成是日景方位的定义是值得斟酌的。
日景方位,即土圭测量出来的方位,属于地球正子午方位,而指南针所测量出来的方位,属于地磁方位。在地球表面不同的区域,磁偏差别非常之大!而且有的地区东偏,有的地方西偏,所以,在不同的地方,两个方法所测量出来的方位差各不相同。天盘右旋7.5度的原理,不可能用两种测量方法来解释,不能用两种方位体系来解释。
原文:其云:‘地球的磁极位于地极附近,与地球的南北极存在一个偏角,称为磁偏角’。也是错误的。或者是表述不清的。
易海一黍答:说得对。我原来的文中确实表达不够准确,现在已经更正。磁偏角的准确定义是:由于地球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球的南、北极并不一致,因此某点的磁子午线方向和真子午线方向间有一夹角,这个夹角称为磁偏角,用δ表示。磁子午线偏向真子午线以东为东偏,δ为正,以西为西偏,δ为负。
原文:所谓‘天星北极’,可能是指北极星,当然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万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北极星在方位来说,是相对固定在真子午线延长线上,这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天文普及年历》中所载的“四季星图”可以看出。
易海一黍答:从上段可以看出,李定信先生也同意天星方位与地球真子午方位重合的说法。这是对我的观点的支持,对此表示感谢!
要说明的是,天星北极应该是“天球北极”,是输入有误。
原文:所谓‘章动’: 一、转动物体发生进动时,它的自转轴绕另一轴线(进动轴)旋转,同时自转轴与进动轴之间的夹角也发生变化,这种角度的变化现象称为"章动"。
二、地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会引起进动(岁差),由于日月位置不同,对地球的作用方向也不同,所以日月的合力距不断变化,这就使地轴的运动,除长周期的岁差外,还有许多在平均位置附近,作短周期的微小摆动,这些微小摆动,称为章动。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1747年,布拉德莱发现的,周期约18.6年。
所谓岁差,是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5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
很显然,章动是由于岁差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如何能说是由于"岁差"和"章动"的缘故,每25800年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特别说"五个星体循环值班",这句话,不但是拟人的矫揉造作,这句话也是错误的。简直是在糊小孩。以北极星而言,是三颗星的聚星,并没有五星。
25800年的周期,是指天北极每年向北极星接近的15″,由于岁差,每25800年的周期绕黄极运行,这与布拉德莱发现的周期是两码事。
易海一黍答:文中的前几段有关文献上可查得到,没有错。最后两段是李先生的观点,是值得斟酌的。
从现代天文学知识可以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就象一个倾斜旋转的陀螺,从地球的北极到天球的北极的联线为轴心形成一个漏斗形,这个漏斗在天球北极的接合面上形成一个圈,称为北极圈,在这个圈的圆周上分布有五个星体。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星座的α星。而54000年前,织女星曾经是北极星。五个星体轮流值班的说法是没有错的。 一个人不懂自己没学过的天文知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将自己不懂的东西随便指为错误! | 
插图:天球北极的历史变化 |
原文:其文中所谓‘科学原理’,引用了许多颇为新潮的词汇,如气、气场、双螺旋结构、双螺旋微波、新陈代谢、射线、中微子流、遗传因子等等,这些新词汇和文中的论说,都是剽窃、照搬了气功专家张惠民教授所撰《中国风水应用学》中的原样资料。其中关于风水的观点的论说,也不是作者自己的"探索",而是剽窃了明清以来诸多"江湖风水"书中粗陋的,变异了的、错误的论述,与正宗杨公的风水观念相悖。
易海一黍答: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手中没有张惠民所著的《中国风水应用学》。我试图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解释风水的现象,只是一种尝试,这些理论也是平常阅读现代科学的有关书籍中积累下来的。有的已经忘记了出处,能记住出处的书刊一时也找不到了,否则我会注明来源的。在此对这些书刊的作者致歉、致谢。
现代科学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解释风水的全部现象,但完全可以用联系的观点对风水的部分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一门古老的学术,如果与现代科学技术格格不入的话,就很有可能会丧失生命力。虽然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理论基础与方式方法不同,但都属于社会文明,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两种文明之间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个人认为,拒绝现代文明,拒绝现代科学,是一种泥古不化的封建思想残余,应该抛弃之。不然,就会象网上的一些古董型的易友那样,闹出用葫芦、五帝钱、麒麟等所谓的化煞物品去制化电磁污染、微波污染、原子辐射污染、光污染一类的大笑话来。
试用现代科学最新的成果来解释风水的某些道理和现象,不等于要用科学来代替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与明清时期的所谓“江湖风水”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吸的两码事,不知何故,上文作者是如何将两个范畴的东西联系到一起的?
西方科学的最新发展,正在走上从东方文明吸取动力的阶段,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吸收西方科学中的合理成分呢?
原文:综上所述,作者连起码的天文、天体基础知识都缺如;一些论叙都是用别人书上的东西;却敢洋洋洒洒地剪裁、拼凑起来。还故作高深地奢谈什么\"罗盘三针的科学原理"的"探索"。稍细心一点的文化人,特别是读过一些风水书的先生 ,纵观一下易海一黍的其它论说,除了剽窃就是拼凑照搬,莫不如此。唉!真所谓"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初涉天文、天体和风水知识领域的人,粗看这篇《探索》和他的其它资料文章,还真以为作者是学富五车的高人呢?
易海一黍答:易海一黍确实才疏学浅。说我抄了书,我百分之百承认,老老实实地认账。历史上,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而取得成功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现在,我还没有成就,将来如果能有所成就,也一定离不开古人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的结晶作为基础,离不开当代同辈人的帮助,更离不开实践的启蒙。我想先生也不会例外。
学术问题的讨论是正常现象,中国术数领域应该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但是,如果将学术讨论扩展到全盘否定其他学说、进而对他人进行讽刺挖苦或者全盘否定,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术探讨的歪风了。
关于杨公设立天盘的原理,本人在多个风水论坛上早已发表过自己的理解:是将天盘二十四山化成先天十二支!如此简单的问题,一经点破,谁都能理解的。根本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的唇舌和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