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88|回復: 0

[轉貼]朱陸《太極圖說》之論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4-8-18 22:03: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朱陸《太極圖說》之論辯

朱陸《太極圖說》之論辯

    朱熹(1130—1200)與陸九淵(1139—1193)的學術異同一直是研究
宋明理學內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南宋孝宗淳熙二年乙未(1
175年)朱陸二人初次會面於信州鉛山之鵝湖寺,隨即拉開雙方往後長
達十年以上的交往論辯[1]。鵝湖之會後的十三年,亦即淳熙十五年
戌申(1188年),陸九淵主動去函與朱熹,要求接續其兄陸九韶和朱熹
的無極太極之辯。因為在此之前,陸九韶曾針對周濂溪的〈太極圖說
〉和朱熹進行過一番爭辯,陸九韶認為周濂溪〈太極圖說〉與《通書
》不類,《通書》全書中只言「太極」且沒有「無極」一詞出現,而
「無極」之說實為老氏學說,因此懷疑〈太極圖說〉並非周濂溪所作
;朱熹為此曾回函答覆,最後因陸九韶不願再辯,雙方才言罷。不久
後,陸九淵緊接著藉此向朱熹發難,並繼續發揮其兄對〈太極圖說〉
的看法,堅持認為〈太極圖說〉中的首句「無極而太極」有床上疊床
之嫌,「無極」一說有出自於老氏之嫌,故疑其為偽作,或是周濂溪
早前之作。朱熹當然堅持〈太極圖說〉的正確性,並利用其豐富的考
據訓詁知識,逐一的反駁陸九淵的論點。在論辯的過程中,朱陸兩家
針鋒相對,各自堅持自說為對,毫不相讓,使得這次論辯沒有絲毫結
論。更有甚者,兩人在這次論辯往來書信的內容中對對方的態度頗有
微詞,不滿之情溢於言表,朱陸兩人的語詞逐漸尖銳激烈,雙方劍拔
弩張之勢,使得論辯淪為意氣之爭,最後不得不宣告無疾而終[2]。

    然而,藉由對這次朱陸無極太極之辯內容的反省和剖析,它可以
成為我們對相關哲學問題進行考察的一個出發點,提供我們做出以下
兩個面向的追問:

一、 依照文本的上下脈絡,誰對文字意義的解釋比較正確,符合文
本內容的意旨,其雙方的依據何在?

二、 倘若我們不接受文字意義上僅有唯一的解釋,在產生兩種解釋
的情況下,誰的解釋比較有哲學意義?朱陸兩人在對文本意義的不同
解釋底下,究竟其異同背後對哲學問題的考慮所採取的立場之理由?

    第一個問題關連對〈太極圖說〉內容中文字意義的考察,牽涉文
字意義具體歷史脈絡演變的問題,若以細部詳盡的方式處理,必然涉
及相關的古文字學和訓詁學的考據課題,需具備大量有關的歷史知識
才能有所掌握,這是非筆者現有之學術訓練和能力所能負荷的。同時
,雖然從表面上而言,朱陸間所辯的內容中文字訓譯佔掉絕大的部分
,但是兩家的爭議點取決於其各自哲學立場的相異,這直接與第二個
問題相連,因此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我們著重在對文本的哲學解讀
上,如此做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冗長瑣碎的歷史考據問題,另一方面
則彰顯其中的哲學意涵。相較之下,上述的第二個問題主要圍繞在朱
陸對文本意義不同解釋的分析上,重新審視兩者在論辯過程中的分歧
點所蘊涵的哲學意義,檢討朱陸兩家異同背後所持哲學理由和立場,
進而反省朱陸雙方的哲學體系裡的根本預設在這場論辯當中所造成的
影響。

    職是之故,本文主要目的在於嘗試為上述的二個問題做出較合理
以及符合哲學意涵的解答,同時提出個人對朱陸無極太極之爭的一點
看法和心得。基於回答上文所提出的二個問題之要求,本文按照以下
的研究步驟和次第進行陳述:首先對〈太極圖說〉內容中的哲學意旨
做出簡單的疏解,釐清其當中的哲學意涵,以助我們理解朱陸論戰的
焦點所在(即本文的第一節:〈太極圖說〉之疏解);其次敘述朱陸
無極太極之辯的經過,並且分析和歸納雙方的異同分歧之處,同時檢
討雙方論點所持的依據(即本文的第二節:朱陸無極太極論辯之始末
);接著我們探討朱陸不同的立場背後所持的理由,以及他們在考量
哲學問題時的理論背景,試圖從朱陸兩家的哲學體系中尋找可能的答
案(即本文的第三節:朱陸分歧背後的哲學理由);最後總結上面章
節的討論,對前述二個問題提出初步的解答(即本文結論的部分:結
論)。

貳、〈太極圖說〉之疏解

    周濂溪的〈太極圖說〉是朱陸雙方爭議的導火線,因此我們有必
要對此文獻進行解讀,以助我們釐清朱陸論戰的焦點所在。有鑑於,
本文的寫作動機並不在於對〈太極圖說〉一文進行細部的剖析和闡發
,所以在本節中筆者僅簡單大略地分析〈太極圖說〉裡的哲學意旨,
其目的只是俾使我們得以進行下一步的研究。

    周濂溪的〈太極圖說〉全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
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
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
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3]

  〈太極圖說〉原文共分五段,為了方便討論,下文我們依照原文
段落次序,將其內容要點分成以下幾個部分來談:

    一、首句「無極而太極」是引發朱陸雙方議論的核心問題,如果
我們將其放置在整段文字上下脈絡來解讀,明顯地,「無極而太極」
這一句中的「而」字之意思顯然和下文中的「太極動而生陽」、「動
極而靜」、「靜而生陰」等句中的「而」字同義[4]。因此,這個「
而」字應該是一連詞,取其「到」或「後」的意思。所以,「無極而
太極」中的「無極」和「太極」應是指涉不同的兩個「對象」而不是
相同「對象」的同一名詞。

  二、第一段的內容是對宇宙創造開端的解說,以「動靜」作為描
述宇宙生起系列的基本狀態,「陰陽」從中而產生,同時「太極」是
依據其一定的規律發動而變化,而「動靜」的改變是有其固定的循環
程序,並且是互為條件的情況下產生的,所以說「動極而靜」,「靜
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陰陽確立後,在「陽變陰合」
的狀況下,而生水火木金土五種基本元素,這五種元素的順布流行,
使得產生四季變化。上述的演化序列可以說是一個有機的連接,其根
本條件源自於「無極」的發動過程。

  三、在第二段的敘述中明顯表示「萬物」是從「無極之真,二五
之精,妙合而凝」的變化過程中開始而產生的。在這裡乾坤逐次而成
,兩者「交感」而「化生萬物」,「萬物」就是這演化的進程中漸進
循環,呈現生生不息而「變化無窮」的道理。同時,因為「五行之生
也,各一其性」的緣故,所以「萬物」本身不僅是形而下之物,亦稟
受形而上之本然道理。

  四、第三段中直接說明對人的價值之肯認,人因在「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的演化過程中得其「秀而最靈」之故,所以是宇宙萬物之
中最靈敏的,當形軀生成,心靈知覺逐感通發用。此時,五行之性,
應物而動;若依至善之誠體而動,則發之為善,反之或循雜偏的氣質
之性而動,就發之而為惡。由於善惡之念的分別,使得人間萬事順此
而層出不窮。

  五、第四段以聖人為例,說明人的道德實踐之可能;聖人能夠定
立中正仁義之道,而不會被偏頗和私慾所遮蓋蒙蔽,強調「主靜」、
「立人極」以定人之性行,「主靜」的目的在於存理去人慾,無慾則
能除惡,去惡存善就得以「立人極」,亦即樹立人道,為人生道德實
踐的最高原則。換言之,「主靜」是道德實踐的修持功夫,作為一種
手段而其目的是為了達到道德領域裡的至善原則。聖人做為道德人格
的典範,透過有限的生命彰顯道德實踐之無限可能,在聖人道德生命
的實踐成就中,能夠綜合人性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因此,聖人能夠冥
合於「天地」、「日月」、「四時」和「鬼神」而不相悖。所以人的
道德實踐行為取決於其是否存理去慾,趨善避惡,故君子修人道而「
吉」,小人逆反之而「凶」,這一切都在於個人的道德意志所決定。

    六、最後一段的內容先後引《周易》中〈說卦傳〉和〈繫辭傳上
〉裡的話以明三才之道和生死之說。「陽陰」雖是氣,但是「太極」
有賴於兩氣之變化才可以具體彰顯;「柔剛」是萬物成形聚合為個別
事物時,所區分的兩大性質;「仁義」為聖人稟天道而定的道德實踐
原則,所以才稱之為「人之道」。接著以推其原,返歸終來說明生死
的道理,透過窮盡起始終究的最終原因,才能夠明白生死的來由。借
此通三才之道而參贊生死之說,以言「性命天道相貫通」,「生生不
易」的道理。綜觀而論,〈太極圖說〉可以說是周濂溪形上學思想的
完整發揮,從天道論立說下貫至人性論,以宇宙創生為根源而逐次落
實在人事上,一方面說宇宙人生的演化歷程,另一方面以此定立人的
道德實踐行為[5]。由宇宙創化的本源處談起,以其顯「動靜」而生
「陰陽」,「陰陽」之變合逐生「五行」,而後「二五之精,妙合而
凝」產生萬物,乃至於人。人因得「陰陽」和「五行」凝合聚結過程
中的「秀而最靈」,故能透過「主靜」的功夫而達到「立人極」的目
的,這充分表明「性命天道相貫通」的意義。

參、朱陸無極太極論辯之始末

    在朱熹和陸九淵的無極太極論辯之前,其兄陸九韶曾致書朱熹對
其推崇〈太極圖說〉的言論有所不滿[6],認為

    「〈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疑非周子所為。不然,則或是
其學未成時所作。不然,則或是傳他人之文。後人不辯也。蓋《通書
.理性命》章言:『中焉止矣。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
本則一。』曰一曰中,即太極也。未嘗於其上加無極字。〈動靜〉章
言:『五行陰陽太極』,亦無無極之文。假令〈太極圖說〉是其所傳
,或其少時所作,則作《通書》時,不言無極。蓋已知其說之非矣。
」[7]

    從上述陸九淵引其兄陸九韶之意,我們可以知道陸九韶以為〈太
極圖說〉或是周濂溪早年的作品,而到了作《通書》時已改變其想法
,或者根本是他人所作,非周濂溪本人的著作,陸九韶所持的理由在
於周濂溪在《通書》一書的〈理性命〉和〈動靜〉兩章言宇宙創化時
都僅以「太極」、「陰陽」、「五行」等概念敘述之,而沒有用到「
無極」這概念[8],同時綜覽《通書》全書並無「無極」這一字眼出
現過。

    朱熹針對陸九韶的質疑作出如此回答說:

    「如太極篇首一句,最是長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無極,則太
極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之根;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
能為萬物之根。只此一句,便見其下語精密,微妙無窮。」[9]  

    依朱熹的這段回答,他對「無極而太極」這一句的理解可以分成
兩點來討論:一、對「太極」的理解:朱熹將「太極」視為宇宙創化
的最終本源,故「太極」是不能有變動的可能存在,這在於變動被視
為一因果系列,若「太極」自身產生變動,則「太極」終究為一結果
,而造成「太極」變動者反而為原因,如此「太極」就無法被理解為
宇宙創化的最終原因,因為在「太極」之前就有一使「它」變動的原
因存在,所以「太極」必須被假定為一固定不變的宇宙本源。然而,
此一理論起點的假定,卻無法解釋宇宙創化的過程,因為此創化過程
必須在一變動的情況才得以成立,這產生一理論解釋活動上的困境。
二、對「無極」的理解:上述的理解困境,朱熹在引文中作出初步的
解答,朱熹以「無極」做為「太極」得以變動而化生萬物的先決條件
,但是「無極」不被視為一獨立自主存在原因,而是只被當作一「附
加項」而已。換言之,在朱熹的看法「無極」一方面是使「太極」得
以變動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卻不承認「無極」自身為一獨立的因素,
而只有在「太極」之後才能夠成立。因此,「太極」本身雖然是一固
定不變的「實體」,但是潛伏著變動的可能在其中。

    經由以上的分析,朱熹所說的「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
不足為萬化之根」是為了指出,如不以「無極」作為使得「太極」變
動成為可能的話,而認為「太極」自身是可以變動的,將會使「太極
」無法被當作宇宙的最終本源,被當於其他變動事物一般。同樣地,
沒有「太極」作為前提,「無極」是不能存在,或為創化萬物,因為
「太極」就是宇宙創化的本源,而「無極」只不過是使「太極」得以
變動成為可能.所以說「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能為萬化
之根」。

    陸九韶似乎不理會朱熹的答辯,仍舊堅持自說,回函反駁:

    「太極二字,聖人發明道之本源,微妙中正,豈有下同一物之理
。左右之言過矣。今於上又加無極二字,是頭上安頭,過為虛無好高
之論也。」[10]

    陸九韶認定在「太極」二字上又加「無極」,是頭上安頭的說法
,「太極」即是宇宙創化的本源原因,就不能在「太極」之前有「無
極」的存在,而斥這是「過為虛無好高之論」。

    針對陸九韶的駁斥,朱熹為此再去一書說明他的立場:

    「且如太極之說,熹謂周先生之意,恐學者錯認太極別為一物,
故著無極二字以明之。此是推原前賢立言之本意,所以不厭重複,蓋\n有深指。而來諭便謂熹以太極下同一物,是則非惟不盡周先生之妙旨
,而於熹之淺陋妄說,亦未察其情矣。又謂著無極字,便有虛無好高
之弊,則未知尊兄所謂太極,是有形器之物耶?無形器之物耶?若果
無形而但有理,則無極即是無形。太極即是有理明矣,又安得為虛無
而好高乎?」[11] 

    朱熹在這一段回答裡指出「無極」是就「太極」而言,從「無中
生有」來看待,「無極」只是「無形」的意思,這是為了避免將「太
極」視為「別為一物」,因為「有中生有」只會是同語反覆,而不具
有實質意涵。同樣地,朱熹在這裡堅持前一書信的說法,「無極」和
「太極」不是指涉不同的兩個「對象」,反而「無極」被看成是為了
指明「太極」形而上的特性,以避免與陰陽混淆而形器不分。

    事實上,在第二書中朱熹僅重申其前一書的意見,並在信末請陸
九韶勿以急迫之意求之。論戰到此,陸九韶已不願再辯,同時朱熹在
覆函第三書說:「正當謹如來教,不敢復有塵瀆也。」[12]為此雙方
的論辯才告罷。

    然而,陸九淵卻在不久後,替兄抱不平,親自寄函挑戰朱熹繼續
無極太極的論辯,在信的內容裡他一方面承繼其兄陸九韶的意見,另
一方面則提出新的理據以證明其兄的說法。陸九淵的觀點可以概要的
分為底下四點來談:

  一、「夫太極者實有是理,聖人從而發明之耳。非以空言立論,
使後人簸弄于頰舌紙筆之間也。其為萬物根本,固自素定。(...)
《易大傳》曰:『易有太極』。聖人言有,今乃言無,何也?作《大
傳》時,不言無極,太極何嘗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邪?〈洪
範五,皇極〉列在九疇之中,不言無極太極何嘗同于一物,而不足為
萬代根本邪?太極固自若也。」                
                              
     

    二、「《大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
道』。一陰一陽,已是形而上者,況太極乎?曉文義者,舉知之矣!
自有《大傳》至今幾年,未聞有錯認太極別為一物者,設有愚謬至此
,奚啻不能以三隅反,何足上煩老先生特地于太極上加無極二字以曉
之乎!」    
   
    三、「且「極」字亦不可以「形」字釋之,蓋「極」者「中」也
,言「無極」則是猶言「無中」也,是奚可哉!若懼學者泥于形氣而
申釋之,則宜如《詩》言:『上天之載』,而于下贊之曰:『無聲無
臭』可也,豈宜以無極字加于太極之上。」

    四、「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于穆伯長,伯長之傳出于陳希
夷,其必有攷。』希夷之學,老氏之學也。「無極」二字,出于《老
子.知其雄》章,吾聖人之書所未有也。」[13]

    由第一、第二點看來,陸九淵以《易傳》的內容反駁朱熹的意見
,認為「太極」作為「道體」,是萬物得以可能的根本,這一直都被
儒家經典中所認定的看法,而《易傳》所說「易有太極」從來未被人
誤認為「太極」是一物,同時在《易傳》中已經清楚指明「形而上者
謂之道」,而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說法,如此根本沒有在「太極
」之上加「無極」二字,以避免形器混淆的需要,因為在《易傳》等
內容中已經區分清楚了。陸九淵第三點的反駁是從文字意義上著手,
他反對以「形」字來解釋「極」字,因為「極」字是指「中」的意思
,所以依據文字意思的角度來看,「無極」會被說成是「無中」的意
思,如此解釋只會造成文理不通的後果,因此不可能在「太極」之上
加「無極」二字。另外,陸九淵退一步立論說,倘若為釐清形氣之分
,可以取《詩經》中的用法,在「太極」二字後說明「它」是「無聲
無臭」,而不是在「太極」之前加言「無極」二字,徒增歧異紛擾。
在最後一點裡,陸九淵引朱熹的考據的結果說,〈太極圖〉傳授的淵
源乃是得始自陳搏之手,而陳搏學承老氏之學,同樣地,「無極」的
說法出自於《老子》一書,這是儒學傳統裡所沒有的。換言之,陸九
淵想藉由以上考據的理由說明〈太極圖說〉非周濂溪所作,或至少是
他早年的作品。

    朱熹在面對陸九淵的質疑,他毫不延遲的回函答辯,並列出七點
反駁陸九淵在前一書的意見:

    一、「《大傳》之太極者,即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
,而蘊于三者之內者也,聖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極,無名可名,故
特謂之太極。(...)諸儒雖有解為中者,蓋以此物之極,當在此物之
中,非指「極」字而訓之以「中」也。(...)後人以其居中而能應
四外,故指其處而以「中」言之,非以其義為可訓「中」也。至于太
極,則又初無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至極而謂之極耳。」

    二、「《通書.理性命》章其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
言命。故其章內無此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則章內之言固
已各有所屬矣。蓋其所謂「靈」所謂「一」者,乃為太極,而所謂「
中」者,乃氣稟之得中,與剛善剛惡柔善柔惡者為五性,而屬乎五行
。初未嘗以是為太極也。且曰「中焉止矣」,而又下屬于二氣五行化
生萬物之云,是亦復成何等文字義理乎?」

    三、「若無極二字,乃是周子灼見道體,(...)令後之學者,
曉然見得太極之妙,不屬有無,不落方體。」

    四、「至于《大傳》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矣』而又曰:『一
陰一陽之謂道』此豈真以陰陽為形而上者哉?正所以見一陰一陽雖屬
形器,然其所以一陰一陽者,是乃道體之所為也。故語道體之至極,
則謂之太極。語太極之流行,則謂之道。雖有二名,初無兩體,周子
所以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無形狀。以為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
立于有物之後。以為在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乎陰陽之中。以為通貫
全體,無乎不在,則又初無聲無臭之可言也。」

    五、「前書所謂:『不言無極,則太極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
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于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根本。』乃是推周
子之意,以為當時若不如此兩下說破,則讀者錯認語意,必有偏見之
病。」

    六、「老兄且謂《大傳》之所謂,有果如兩儀四象八卦之有定位
,天地五行萬物之有常形邪?周子之所謂「無」,是果虛空斷滅,都
無生物之理邪?」

    七、「老子復歸于無極,無極乃無窮之義,如莊生入無窮之門以
遊無極之野云爾,非若周子所言之意也。」[14]

    朱熹上述七點回應充分發揮其對文字訓詁考據的看家本領,在第
一、二點裡他不同意陸九韶以「中」字釋「極」字,因為「太極」是
取其「究竟至極」的意思,所以「極」應訓為「至極」才妥當。後儒
以「極」字為「中」主要是從其引伸義來說,但是嚴格而言,「至極
」才算是「極」字的標準解釋[15]。其次,朱熹反駁陸九淵在前一書
對《通書.理性命》章的解說,認為此章「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
,次八句言命。」,而章節內的「一」字指「太極」,「中」指氣稟
之得中,亦是相對五性而得之中[16]。這裡朱熹明顯地以〈太極圖說
〉解釋《通書》的內容,不同於陸九淵僅取《通書》而論。此外,在
第四點裡朱熹釐清「陰陽」的形器關係,指出「陰陽」並非形而上,
乃是以「太極」這一「道體」為其根基,因此「陰陽」的「動靜」流
行是依循「太極」作為理才得以成立的。所以,朱熹認為周濂溪以「
無極」當作狀詞來使用,以彰顯「太極」中「無方所,無形狀」的性
質。同樣地,朱熹在第六點針對「易有太極」之「有」作出了說明,
認為此「有」字不應是以「定位」,「常形」的意義來解釋,而朱熹
在最後一點更指明周濂溪在〈太極圖說〉中所用的「無」字意義根本
與老莊不同,周氏的目的在於說明「無中生有」的宇宙起始之根本理
由。另外,上述引文中的第三、第五的意見朱熹只是重複其回覆陸九
韶書信裡的觀念,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處理過了,因此不在這裡贅述。

    其後陸九淵回函仍舊重述其前書的意見,全文長達數千言,因此
我們只摘其大要,分是底下幾個部分作為分析討論的對象:

    一、「〈繫辭〉言『神無方』矣,豈可言無神。言『易無體』矣
,豈可言無易。老氏以無為天地之始,以有為萬物之母。以常無觀妙
,以常有觀竅,直將無字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學。豈可諱也。」

    二、「《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豈復有太
極哉!」

    三、「至如直以陰陽為形器,而不得為道,此尤不敢聞命。易之
為道,一陰一陽而已。先後始終,動靜晦明,上下進退,往來闔闢,
盈虛消長,尊卑貴賤,表裏隱顯,向背順逆,存亡得喪,出入行藏,
何適而非一陰一陽哉?」[17]

    由以上的引文看來,陸九淵僅是為自己在前一信函內的意見辯護
,從第一點中他仍然堅持不應在「太極」之上加「無極」二字,此為
老氏之學的說法。接著他引《中庸》的話為自辯解,而認為「極」字
可以訓「中」,在這裡明顯看到其哲學立場,因為他主張「心即理」
的說法,所以他完全是以「主體」內的中和狀態來推導出宇宙萬物在
人文界的位置。在最後一點的引文中,陸九淵只是為說明其以「陰陽
」為形而上的看法,而內容大意和前一書信大致相同並無新的發明。

    緊接著,朱熹根據陸九淵上述的詰難,再回一函逐一地加以答辯
和解釋:

    一、「詳老氏之言有無,以有無為二。周子之言有無,以有無為
一。請更子細著眼,未可容易譏評也。」

    二、「『中者天下之大本』,以喜怒哀樂之未發,此理渾然,無
所偏倚而言。太極固無偏倚而為萬化之本。然其得言,自為至極之極
,而兼有標準之義,初不以中而得名也。」

    三、「若以陰陽為形而上者,則形而下者更是何物。熹則曰:『
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為是器之理則道也。』來書所謂『始終
』、『晦明』之屬,皆陰陽所為之器。獨其所以是器之理,如目之明
,耳之聰,父之慈,子之孝,乃為道耳。」[18]

    朱熹重申周濂溪言「有無」是著眼於相同的「對象」上的不同狀
況,所以他「以有無為一」,但是老莊之學是以「有無」為不同的「
對象」來談論,因此他們視「有無為二」。朱熹如此說法,目的是為
了撇清周濂溪學說中的道家色彩。另外,朱熹再說明其前一書信中的
意見,認為以「中」字訓「極」字僅是衍生的意義,不能當作標準的
用法,而堅持以「至極」釋「極」較為恰當。至於「陰陽」的形器間
的關係,朱熹仍舊持「陰陽」為形而下,但使其得以如此流行變化的
理由則為道,而道乃是形而上者,亦即所謂「太極」。

    論辯至此,雙方仍舊各持己見,視他人為妄見,無法達成任何共
識或一致的意見,而朱熹在第二書中更提到「各尊所聞,各行所知亦
可矣,無复可望于必同也」[19],表露出不想再辯的意願,陸象山見
狀後意興闌珊草草覆書,使得這場無極太極之辯正式宣告落幕。

肆、朱陸分歧背後的哲學理由

    經由上一節對朱陸無極太極之辯分歧的爬梳,我們發現其各自背
後的哲學體系早已經預設了他們在這場論爭中的立場和說法。首先,
我們從朱熹本身的學說作為剖析點,理解朱熹在他的理氣形上學建構
的過程中,與周濂溪〈太極圖說〉的關係,如此做法可以使我們重新
發現朱熹在無極太極論辯中所持的立場其背後的哲學考量和理由。

    朱熹的理氣學說大致的內容和輪廓,我們可以概略的歸納成以下
兩個部份來討論:

    一、「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
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

    二、「太極乃在陰陽之中而非在陰陽之外也。」[20]

    由第一點的引文中,我們知道朱熹的理氣二元論體系以理和氣作
為兩個要素,理是使得萬事萬物得以可能的原則和依據,因此構成萬
物之性,而氣則是讓事物實際具體呈現的現實條件。換言之,理和氣
是構成萬物的作用,理是超越原則,其決定萬物的性質,另一方面氣
是經驗事實的,理只有配合氣才能具體呈現來經驗內,所以就理單獨
而言,其內容是形式的、空洞的原則而已,必須有和氣連在一起說時
才能落實在經驗界中。

    對朱熹來說,太極和陰陽的關係可以清楚說明理與氣之兩組概念
,太極是陰陽動靜的基礎,所以可以被當作理來看待,相較之下,陰
陽可以被視為氣,太極或是理必須存在於陰陽或氣當中,如此才能夠
構成萬事萬物、這是上述第二點引文中所企圖說明和交待的內容。

    誠如上述所言,理氣的關係有賴於〈太極圖說〉做為基礎才得以
釐清,其乃是朱熹理氣體系的建構基石,因為理氣的形而上與形而下
兩橛的困難,可以透過太極之概念加以彌補[21]。藉由太極是理的說
法,朱熹可以將宇宙創造之過程或事物間的一與多的關係,用太極的
概念貫穿在一起,同時可以釐清理氣二元間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論
,〈太極圖說〉是朱熹得以轉化太極這一概念以用來解決理氣二元論
所產生的關鍵,因為這緣故所以在無極太極論辯裏,朱熹一直都堅持
〈太極圖說〉的正確性以及其在儒家哲學系統中的地位。同樣地,在
朱熹自身哲學體系的要求下,使得他不能接受陸九淵以「中」字釋「
極」字,因為對朱熹而言,「極」被當作最高形式,事物的理想狀態
,所以他以「至極」解「極」字,太極是理的至極,而是就事事物物
中的狀況而論,所以太極實是事物的最高原則,如此就能夠說明從宇
宙創造的法則下貫到個別事物的原因。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雖然〈太極圖說〉滲有「無」的道家成份在內
,但朱熹仍然取資於其中的概念,因為理氣論的困難需要借助〈太極
圖說〉內的概念才可以釐清當中的關係,朱熹這一哲學立場充分反映
出他在無極太極之辯的態度上,這可以在他反駁陸九淵的觀點中看出
,其中他堅持太極和陰陽的關係是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別就可窺知端
倪。基於上述哲學問題的考量,朱熹非得要維護其解釋〈太極圖說〉
的正確性,若非如此,他必然會面臨對其自身理氣論的否定,這是朱
熹極力想要避開的理論困境。

    然而相較之下,陸九淵的哲學理論乃以「主體」內的自覺本心為
形上道體,以其主觀性原則來拓展和規範限定外在實在,所以他說:

    「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
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
。」[22]

    陸九淵以本心為一先驗「主體」,外界經驗世界都依此先驗的本
心所發用為而有,這是將一切事物都收攝在此一先驗本心中,一方面
本心是萬事萬物的創造源頭,另一方面本心亦為外在實在安排秩序和
界限。所以陸九淵才會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東海有
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聖人
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23]因此透過本心的無限拓展,突
現人在萬物中徹底的超越地位,這種無限感的擴充將一切收歛攝盡歸
於本心,成為創造價值的根本處,並賦予一切外界實在的意義。所以
,陸九淵不需一外在基礎就能說明他的學說,這是陸九淵與朱熹不同
之處。

    職是之故,陸九淵在這場無極太極論辯堅持以「極」訓「中」,
主要原因是他以本心所涵蘊的道德意義來概略宇宙人生的道理,這是
符合其「心即理」的哲學精神,因為他視本心為宇宙至中之理,充塞
於宇宙萬物之中,貫通內外物我,所以他反對朱熹將理當作一客觀外
在的實在。另外,因為陸九淵的心學體系以萬事萬物為本心發用的結
果,係以本心貫穿其中,徹通全體,這一哲學立場使得陸九淵認為太
極與陰陽皆為形而上者,非朱熹所說的區分為道器兩段,因此對陸九
淵來說,太極、陰陽和五行等都源自於本心根源處,不能視為兩段,
若此就違背他「心即理」的說法。

    綜觀而論,朱陸學說和立場的異同使得他們在這場無極太極論辯
採取了不同的哲學理由來對〈太極圖說〉進行解釋,而在我們看來他
們的爭執分歧導源於哲學旨趣和系統型態的差異[24]。朱熹的哲學系
統乃以一具客觀義的「理」來建立其整個理氣體系,而更以「心」當
作「氣」來看待,是屬於經驗層面,這符合「太極圖說」的思想進路
。然而陸九淵則以「本心」為形而上基礎,一切事物皆是其發用的結
果,如此說法完全從主體原則來說明宇宙的創造過程,根本不需要具
客觀意義的實體支撐就能建立起來了。陸九淵或許是看準其中的關鍵
處,所以才主動挑起這場爭端,詰難朱熹解〈太極圖說〉的說法,藉
以打擊朱熹。

伍、結論

    綜合上面章節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 朱陸對〈太極圖說〉產生不同的解釋,其背後包含各自哲
學旨趣的理由。基於此,我們可以從他們各自的學說和思想型態中,
尋找到針對文本意義不同解釋的情況下,他們在該爭執問題上所採取
的立場背後預設之哲學理由。

    二、 朱熹在無極太極論辯過程中,所堅持的立場取決於他理氣
論的建立,因為理氣間的關係之釐清,有賴於「太極」這一概念的說
明,這使得〈太極圖說〉成為朱熹理氣二元論得以建立的關鍵,雖然
周濂溪的〈太極圖說〉含有「無極」的道家學說成分,但是朱熹仍然
堅持其在儒家哲學系統中的「正統性」,因為若非如此,將會導致朱
熹對其自身學說的否定。

    三、 陸九淵在這場論辯的態度,同樣受到其本身學說所影響,
他「心即理」的說法以「主體」的先驗「本心」為根源,一方面推拓
出外在實在界的存在,另一方面則將事事物物收攝其中,所以根本不
需依靠一具客觀義的實體支撐就能建立起來,在這意義下陸九淵可以
接受「太極」這一概念,但則無法接受「無極」的概念。同時,陸九
淵或許看準朱熹理氣論的此一大樞紐,因此才主動出擊質疑〈太極圖
說〉的真偽,進而挑起這場爭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4-8-18 23:42: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朱陸《太極圖說》之論辯

thanks,,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4-9-7 21:3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朱陸《太極圖說》之論辯

這是邏輯問題 假設
無極=0 ,道生一 一生二 三生萬物 ,0+1+1+1.....
太極=1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1*2*2*2*2....
如有0*2*2... 還是=0
就知道朱陸哪個邏輯不好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4-11-4 20:50:2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朱陸《太極圖說》之論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4-11-4 21:2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朱陸《太極圖說》之論辯

下面引用由changebook2004/09/07 01:33pm 發表的內容:
這是邏輯問題 假設
無極=0 ,道生一 一生二 三生萬物 ,0+1+1+1.....
太極=1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1*2*2*2*2....
如有0*2*2... 還是=0
...
如果玄學術數可以量化就易辦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6-4 04:57: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朱陸《太極圖說》之論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6-18 20:32: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朱陸《太極圖說》之論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9-4 18:54:17 | 顯示全部樓層
想得太对了,阴阳就能解析一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11:05 PM , Processed in 0.02044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