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44|回復: 0

東南釋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7-23 14:43:3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b><font color=red>版主模式: </font>用戶 陳郁文 1 → 2,
理由:威望加 1。
操作者: patton,本貼有威望操作記錄。</b>


<b><font color=red>版主模式: </font>用戶 陳郁文 0 → 1,
理由:威望加 1。
操作者: patton,本貼有威望操作記錄。</b>


[ 這篇文章最後由陳郁文在 2005/07/23 07:40am 第 1 次編輯 ]

東南釋義  
中華民國68年8月初版發行   
贈送發行處:左營蓮池潭東南帝厥廟    電話:07-5816216
此書一出當時轟動全國及東南亞.. 如今已再版很多次...由於供不應求,今本人將會於這裡慢慢刊登出來,敬請細看琢磨才能意會內中含意。
打字很辛苦...這些文章都是用掃瞄器掃瞄文字影像之後,再用丹青自翻譯系統翻譯成文書,本人年紀大,眼力昏花,在核對作業上難免有錯誤,敬請發現者踴躍提出更正。謝謝。
我希望這300頁的文章,能全數刊登出來,讓大家分享仙佛來到人間的傑作,讓那些不信神仙的人,看了此文章之後,一定會嚇破膽。想想自己對裡面的文章懂多少?不要提出無神論文。不要阻礙後學對神學的認識。同心協力為國家民族盡義務。
欽差大臣金闕主秘救世天尊 駱
      詩
  欽承玉詔下彌樞,旨懸啟明振宏儒,
  大道闡化喚迷群,覺醒靈根修真如。
  整理三界感維命,拯挽沉疴解災虞,
  東南神人宜一貫,釋義妙理玉箴著。
玉   詔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朔自甲子元辰,恭奉 瑤池金母懿諭,纔登正位九五,握柄群 仙聖神之權,統轄三十六天七十二地萬靈。實賴諸聖仙真之輔佐 而得安撫。際此午未交泰,乃三會收圓之良期。惟尚九二原靈失統,未得修元歸根。今裨 瑤池金母感沉痛難撫,實 朕有難之疚痛o唯在此末期災劫瀕降.非 朕不慈.乃世人自作孽。今幸南沾唵瞻啟明神人虔心,領旨著造玉箴.特賜書名東南釋義一書,准予開科。旨到之日,延于仲春開期,神人一體協力完成之日,論功行賞。欽哉勿忽。稽首謝恩。
龍飛己未年孟春。
奉令 司禮供役神元帝廟玄天上帝    吳 奉命 司禮供役神廊從北極殿玄天上帝  韓
奉命 司禮供役神慈濟宮保生大帝    伍     命派 著書人職
命派 著書統緒林生仁和兼騰真校正
命派 著書副統緒王生 貴人兼騰真校正
命派 著書協理統緒曾生大兼騰真校正
命派 堂政柯生 壽福 兼總理著書校正
命派 社政陳生 玉清 兼統理外務
命派 署政謝生 文瑞 兼協理著書編輯校正
命派 正鸞生 張生 長安
命派 左鸞生 黃生 德發
命派 右鸞生 郭生 振坤
命派 右鸞生 李生 國財
命派 贊理常物王生 稱奇兼編輯校正
命派 贊理鸞務楊生 武雄兼編輯校正
命派 贊理鸞務生 林生保中,
     陳生萬成,謝生龍進,許生水角,洪生保銘,孫生育三,林生鞍心,
     郭生玲漢,余生清心。
命派 贊理堂務生 黃生同治,黃生宗,施生郭寶珠,陳生漏恭,黃生錦鐘,
     柳生土木,謝生清治。
命派 贊理社務生 陳生 吉福,林生先敬,陳生恩慎,鄭生金言,紀生伯燻,
     柯生金火,曾生有義。
命派 敬茶果生  曾生生仁,朱生粗,謝生耀林。
命派 司香生   馬生許鳳鳴,潘生蔡招葉,謝生林陶,曾生謝去,李生鴻獻,
    李生勇,李生洪彩珠。
命派 迎送生  樂政生一同,效勞生一同。
南宮孚佑帝君
    序
古來,大道之行.自 孔子繼天立極, 老子繼世立道,釋迦如來救世人。三教聖人皆以天地之心為心,成為忠恕,感應,慈生、之楷模。而以至高無上真理,引人倡造真.善.美.
而立道德世風,此實儒釋道同源,今謂天時未後,龍華三會。現
世人心不古,世道衰微,倫紀廢弛,運盡數窮,此情此景,何可勝言。
幸賴  皇天不忍之心,好生之德,激發側隱之情,而開利生之路,頒旨到處飛鸞著書立說,醒化愚頑,挽轉既倒狂瀾,使群生能迴假向真,一心一德,而求性命之果,如允執厥中之法.乃先天至真至理,實為聖人心傳,救起溺沉,使純善靈性,能一安身立命之地,闡明金丹為日月相抱之理,真禪覺路,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乃普度收圓之根本。使性體圓.而能同登彼岸,善契天機.修成頓悟,而覺形神空中妙有.直指人心.與道合真於虛無,寂然靜定返木歸宗。澄澄湛湛,而證元初真我。
道在人身.以三寶為根.實踐為行。夫孝者循行之本.人道實踐之宗也。乃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此聖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學,為萬世門太平之所倚也。

此篇全部文章由本人陳郁文網站拷貝過來↓網址如下
http://www.fang7.idv.tw/88/cgi-bin/topic.cgi?forum=72&topic=214&start=12&show=2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4:44:0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金闕上相諸葛武侯
    序
  竊謂孔孟之道.是以復興蒼生文化,匡扶民族精神,鼓勵群 生正義,教化孝悌忠信,而作救世之寶筏。際此人心反古,世道頹廢,奸雄輩出.三綱五常失墜,以致讓成空前之劫難。 天帝 憫側聖道日漸昏庸,人心更趨惡化,世界盡被干戈禍亂之慘痛,道德難乎維持,人性恃性凌弱,橫惡相欺,優良善難存,不忍善惡混淆,玉石俱焚。
恩準開著東南釋義,是乃欲挽狂亂,敦正人心,扭轉乾坤,重振聖教道德為真諦,是書承三界諸真,繼天立極之道,以講學仁義禮智信忠廉節,而曉啟開覺路,以期率導社會人和齊整。收復國土,而得以邁進大同盛世,豈不妙哉。
亞聖孟夫子
   序
今值運轉三千數周六萬,人心不古,世道反常,男不忠貞,女鮮柔順,正邦家多事之秋,黎庶遭災之日也,況邪說盈宇宙,妤迠瓣今堙A雜罷橫行,坐衣冠於塗炭,綱常凌替,等人道於馬牛。天下滔滔,長流不返,菪j及今,其頹風未有若是之甚者也。磋蹉運盡數窮,天昏地暗,下元履尾, 大劫臨健頭。令人聞之魂消,見之膽喪。此情此景,何可勝言哉。
諸聖雖存悲天憫扒人之志,亦不挽既倒之狂瀾,祇付之無可如何而已矣。故於斯文將墜之際,啟明諸聖請著東南釋義。詢為萬世鋼常,可作指引之階梯。願翼有志之士,心體悟力行,勿負諸聖之苦衷,天之明命。存其心.而養其性。正其本,而清其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三教之大幸,亦天下萬世之大幸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4:44:55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太白金星  李
溯自三皇五帝,邵治之世,政修斯教,美俗盛行。繼之東周繼之東周綱常錯亂,君不盡君道,臣不盡臣行,父子逆倫,兄弟相害,朋友相殘,爭霸棤砥A而無忌憚矣。時乎東魯,文聖出焉,教民化治。迨至三國 武聖誕生,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垂千古之聖,萬世之尊。幸台疆杏壇林立,方方叫教,無非光揚聖教,傳化倫常,易風移俗。豈料世風日趨惡化,道德淪亡,百出多端,嗚乎至此極矣。任之不教而斥,恐妨回心無路。收開普度,前以春秋之逆一書普化,今以東南釋義一書,扭轉世界沉淪,啟人覺路為本,維持世道,匡正人心,挽回頹風,撲滅弊害,厥功偉矣。惟願文明儒士,將此書閒時常閱,不啻益取其修身齊家,為範則,庶幾家道昌隆,人情裨益不少也。緩此以為序。


本堂文衡聖帝    程
序                       夫古之大道,授於天子。今之至道,傳在庶民。自帝王將相.士.農.工.商.上至三教,下及九流.皆可得聞。 上天慈悲.抱愛蒼生之念.仙真憫黎庶之心.宏開普度,顯現而藉桃柳闡著金為玉律,以醒化兆民,乃恩叨至德彌高。東南釋義之著,為體天宣化之懷,普濟群黎,以覺世庸明,洩盡三教大道真理,修性養命之學,無不備矣。今東南釋義一書,可相繼其道,精粗無不到,體用無不周,文雖淺,其意殊深。心易知,而學易達。諸真列聖立言立德,談先人之未來,啟後學之迷惑,乃大道之精華也。非潛心精研,難得其明,無以得其悟,欲知其理,須要篤行, 孔夫子曰:生而知之.困而知之,或學而知之,其成一也。

南極仙翁      讚
聖人著作十五文經,尊貴性德養育天命,
克已復禮善養浩然,內聖外王仁義中正。
以不二法一貫之教,惟精惟靈貫通百體,
心善萬物聖賢之常,道充為貴身安為富,
如堯舜禹允執厥中,成湯日新文武敬止,
孔孟大道至善至誠,忠恕性命謂無貳心,
以孝而克受樂于天,靈台發揚光明道德,
聖德天性尚禮明智,陰陽和合氣脈健順,
探窮妙理萬緣常靜,此心此理不昧虛塵,
心本純粹廣大高明,函為四端達而五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4:46:04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文殊菩薩   頌
起明復興繼往開來,重整道德普度生圓,天地合德日月其明,而今時世言行天理,
大中至正窮理盡心,澄清思慮凝聚其神,鋼維立起頹風挽救,道義匡扶禮明樂備,
關皇大義正氣乾坤,岳帝忠孝萬古常存,聖人之德仁智為主,咸得其宜樂天知命,
抱一善性眾理畢具,應已立乎天下大本,守身建立行列成林,精益求進妙景風彩,
五倫八德人生本原,學而不輟擇善而從,常行大道本然之性,直養浩氣充實之功。

南無觀世音菩薩

憶呼!奉旨東南釋義之著,乃三期道劫並降之時,諸聖仙佛,奉命普化群生,挽化人心,同登彼岸。自古所傳經傳,莫非是聖賢悲天憐人,苦口婆心,諄諄告誡,以傳後世也。孟子一書,乃孟夫子得孔門正傳,有善性之言,仁義之說,君主應率性行道,存心養性,求不放心養不動心,內仁外義,內聖外王之學也。後學雖有理氣之論,尚未臻其奧,達其真,通其妙。
至於堯傳舜十六真訣者,乃闡明允執厥中之理也,乃慎心物之至微,恐生惡意之動機也,乃格物致知也。周易一書乃闡明宇宙本體,把握宇宙有形無形萬有之一切,悟空中妙有,判陰楊,運五行,明察天有好生之德,知兩儀相生相剋之理,明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全體大用,乃三才一體,至此宇宙一切周流循環不息矣,學庸此書,乃 孔氏之遺書,儒門心法也。此法格物致知之妙理,明微明德真如之妙相,誠意正心而修身,進而以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知道乃和光同塵之妙道,才能表現人我一體,真體之靈光,照見一切真假,而且已是聖凡一如,人若能修此致此,方知色空不異是什麼?人身道成乃使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
能度盡天下群生,同登至善大同境界之至理也,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恰乎,現代世道衰微,人慾橫流,追其假,而忘其真。你爭我鬥,幾欲整體人類滅亡之邊緣,而不知懸崖勒馬,可不微哉,聖人之心,天心也,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憐憫之心,際此三期廷康末劫,幸我 武哲天’皇執掌三界,鑑制群神諸真,因不忍玉石俱焚,仍命群神諸真,降臨度眾。
皇母命三曹普度,三佛收圓,度回九二原人。夫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身,人之至難得者道與德也,願天下才人學士,應知治學之本,乃由知己而成人,正己而化人,己立而立人,修已而度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道德者仁義也,內聖外王也,此乃三才同位,即是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三參矣之謂也,千古聖賢經傳,人應約之而無於蘊,究其奧,悟其真,此乃吾之願望矣!

南無當來執掌彌勒古佛
人身太和,性命大孝天地,願體德教,天理良心本是性。
正直清廉,塵勞毫無染著,一視同仁,從容中道得為聖。
學貫天人,至誠篤了磋磨,豁然貫通,大體性靈之安樂。
匡扶聖教,循理行乎正軌,孝悌之德,仁義禮智信之正。
明倫識禮,立已而後達人,修持道德,齊家治國人受敬。
聖門金丹,養浩然之正氣,誠心誠意,借假身而修真性。
道在倫常,日日行心清靜,自性中和,性命安而得逍遙。
行諸善事,應識德行是本,道行是根,體用盡善有於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4:46:47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文昌梓潼帝君   張
四時八節有於慶,元運天干順序排,
自古至今聖賢出,玄機早學世英才。

人心反古兮,棄盡倫常,事道澆漓,道德淪亡。天經地義兮,人樂修真,上天有好生之德兮,教化迷津。瑞氣五彩騰兮,昭起祥雲,抑上古之德兮,舜日堯天,稽古帝堯兮,克明峻德。
夫子祖述堯舜兮,憲章文武,道貫古今兮,德配天地,孟子繼承遺志兮,昌明聖學,體天行事兮,重整綱紀,心同地兮,志貫乾坤,所謂天理昭彰兮,意誠無欺,存心養性兮,格物致知,所遇患難呈祥兮,逢兇化吉。五常之德兮,為人向上,立身行道兮,顯親揚名,克敦孝悌兮,以肅人倫。
原人向道修兮,皇天德親,仁義道德兮,心廣體胖,和氣靄靄兮,廣結善緣,警惕庶民兮,回頭是岸,緊入三教之門兮,不染塵埃,惻憫輪迴兮,極樂逍遙。

太白金星   李

救世箴言挽俗風,乾坤扭轉向康莊,
斯文重整修人道,教化群星趨大同。
例言
一、本書;為聘請三界高真,跋涉紅度,嘆世道之衰微危,憫斯文之將傾,維持人道而著。
二、本書之言修身,兼言養性,以修道在我,行道在天,即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意。
三、本書所言倫常之道,即為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如盡其心可得道,否則失道矣。
四、本書所言父子,母子,兄弟,亦在其中,為人子者,當思養遇之恩,百年圖報,兄弟宜相敬愛如手足。至誠者天下父母也,世間最難得者,兄弟也。
五、本書所言夫婦相敬如賓,不可存有輕視之心,兒成怨偶,夫婦和而後家昌,誠非虛語。
六、本書:為維持人道之書,願我國人精研之。
七、本書乃諸聖仙真駕臨著述,宜存敬仰心誠,閱者不可冒瀆聖意。


九天司命東廚護宅天尊   張

昌言救世振頹風,明道開天起發蒙,
贊禮敦仁參造化,修功立德尚儒宗。
存心養性傳真訣,內聖外王建大同,
格物致知今闡洩,後人憑此達天宮。

本書之出,因世道之衰危,斯文之將喪,奉 天承命,繼著東南釋義,以救人心,復古之道德,維持世界和平而著。集大成之意旨,法儒道釋耶回五教而著。普救大道之沉淪,振起天理人心,以安社會,扶助新政而作。俾以修心養性,行天地造化之功,啟達居仁由義,可為居家處世之準繩。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不治仁。是以立國齊家之大本,賁以天道敏常,地道敏樹,端風垂紀,以仁民愛物,敬事而信,盡瘁為國為家,則有可以立之人道也。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以立德人生之大德.肇天下萬世之綱常,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應物守章,正本三才之立緒,眾教維綱之大旨,勿為失序。
繼著東南,以警今之世明,嚴明善惡褒貶,修理不紊,為立天地人之道,以明回風挽俗,世逆之美盛也。
子.史.經.書.序.讚.頌.賦.跋.乃闡章義者,是以化世歸乎仁義之
大路。乃 孔子及諸文人學士,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盡性知命,為立根本大端。三千大千世界,理.氣.象.之闡微也。遵奉  玉帝勒令諸聖,佛.仙.神.同會盤詰,不可以冒瀆聖意,本書為創重新綱常,嚴命樹功。以不惜磨砭,而立斥責,毋容假仁假義,自我心重,不遵聖示者誠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4:48:14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天        篇

混玄教主元始天尊

真空觀道妙神天 修養玄關不老仙
性命身心常應用  理明悟竅化三千
闡:無為有為之妙竅
夫常者,易也,變與不變也。無形之不變.與萬變之萬有也。無為與有為也。常無,不變也,常有,萬變也,空與色也。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是以萬物其不遵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是如此。夫天之命,實真常而自然。是以常老有永遠隨緣而不變,叉是永遠不變而隨緣。故卑常日用,是以有用心於無,而尋常曰用也,是有用心於有,皆以無為與有為之道者,即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之功能也。乃聖胎凝結以後,一氣變話之妙也,當聖胎凝結之後,後天已返為先天。只用沐浴溫養之功,勿忘勿助,運天然真火薰蒸變化,自然無形生有形,無質生有質,瓜熟蒂落,嬰兒出現。而前之烹煉武火之功,皆棄而不用也。愚人不知窮性命是何物,修道是何事。學些旁門曲徑小乘法,而便入山靜坐,或閉關定神,以為無為者非也。夫性命必須雙修工夫,還要兩段。兩段者一有為而先了命,一無為而後了性,豈空空靜坐定神而能了性命哉?
故有為之道,即有欲以也其竅之功。觀竅者觀陰陽造化之竅,借從天返先天。和四象,讚五行,採藥運火,自還丹以後以至結胎工程次序,,皆在其內。若非真師口傳,心授,毫法之差,千里之失。愚人不知在從天幻皮囊上,擺弄氣血以為有為道者非也。
夫金丹之道,先天之學,能以扭轉陰陽,竊奪造化,逆向氣機,顛倒乾坤,先天與後天弗違之道,豈做作從天色身之有形,有質之物,所能成乎,是故無為不是著頑空,還得勿忘勿助功夫煉就,始轉迴生死,扭轉乾坤,操之在我也。有為,豈是弄皮囊做作,只走勞而無功,怎曉心傳?妙訣,鬼神莫竅測之機,扭陰陽之柄乎?道德經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官其竅。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言不變之常,無為也。萬變之非常,有為也。是以無欲觀無名,以有欲觀有名。
丹家有詩云;
玄關一竅少人知,恍惚杳冥含兩儀,
順去流歸煩腦路,逆來便是聖玄基。
有無妙竅者?蓋本於此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4:51:5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 這篇文章最後由陳郁文在 2005/07/23 06:52am 第 1 次編輯 ]

[move] http://www.sfps.tpc.edu.tw/Messages/Contest/AlbumSnow/MAOK.gif http://www.fadudu.com/images/avatars/hunter006.gif http://www.fadudu.com/images/avatars/hunter014.gif http://elearning.qcobass.edu.hk/~s011127/hunter-gif011.gif http://funimg.pchome.com.tw/img_upload/CARTOON/a/m/20031102_amypaul8@pchome.com.tw_134507.gif http://www.roses.com.tw/product_images/frontpage_product/132.jpg http://www.roses.com.tw/product_images/frontpage_product/168.jpg http://www.roses.com.tw/product_images/small/F0107.jpg  [/move]
[color=&#35;FF0000] 陳郁文敬祝大家快樂!萬事如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7-23 14:57:3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4:58:26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35;DC143C] 玄玄上人

玄關一竅本無形,玄悟真空還我榮,
上品蓮台往極樂,人修元始大羅成。
闡:玄關之道
夫人存誠,以立其體,隨緣以應其機,玄關一竅,既須與靈,可了生死,脫輪迴,為億萬年不朽之法身,養虛無之氣,宰以虛無之神,斯虛與靈合,而大丹可成矣。
故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中乃人性命之靈宮,此宮為玄關之竅,玄關之竅乃人之樞紐,性靈居存之穴,人自受孕,七日一陽來復,先有此竅。故修行之士,離此竅即是外法,此竅又名神氣穴,又名方寸地,又名生死門,又名靈山寶地。
呂祖詩云: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醒醒幾個悟,夜半鐵漢自思量,長生不是由人做。蓋以黃庭經云:方圓一寸處,故曰方圓徑寸,混而相拘,徑寸之地,即玄關一竅。正當天地之中,左右分倆儀,上下定三才,左統玄門,右達牝戶,上通天關,下接地軸,八面玲瓏,有如蓬島之狀。
是故道曰:黃庭之門谷神不死。
佛云:不二法門,正法眼藏。
儒云:道義之門,窮神之化。
易曰:君主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此穴又名→知止所。
大學云:知止而後定,乃人身大中之地也。
天有斗柄,天之中,地有須彌,地之中,人有玄關人之中。凝神入於氣穴,氣血即人身太極之中,又所謂身中之中,神即人身無極之中。又所謂心中之中,凝入即移無極之中,居於太極之中。故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以帝堯傳舜,允執厥中。
子思著書體之,有中庸二字,得其指示者,名曰得道。論語云:朝聞道夕死可以矣。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皆在學人修養之時,忽然靜定,一無所知覺。突起知覺之心,前無所思,後無所憶。未有天地,先有此竅。號為天之中,內藏元始祖炁,即乾元一氣之本來面目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00:46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35;00008B]太上老君     李

動靜清修大道行,身心性德見光榮,
人生真我還原覺,度眾願知達到成。
修身悟道養真靈,戒學唯心知法凝,
定性常行清靜願,慧生破闇自然明。
   動靜學戒定慧之說
蓋大道者,靜極而生動,動極而後靜,理之所必然。所謂璇璣復建於子動,真物再動於靜極。夫靜者,靜其性也。性能虛靜,塵念不生,則真機自動,動者,非心動,乃是元氣之動也。氣機既然發動,則當以靜應之,一動一靜,不失機緘,是謂調藥,是為交合,行乎造化,性命雙鎔,是謂真旨妙用矣。
是故六祖壇經云:有情來下種,苟專以靜,而不識動,而專以動,而不復靜,皆非正理也。若夫至人,重立乾坤,再造日月,推情合性,轉而相與,重行玄妙之道,再立戒定慧學,為修心入道之門。捨此三學,而能成道者,.無有是處也。吾人夙世罪障,高超須彌,深越洋海。因戒可以止惡,止則向善,追而修持眾善,自然一切罪業消除,功德圓滿。戒體清靜,然后習定,則定因戎生。按定之淺義者,即息妄岔,顯真性。靜妄心之動相,還原本之寂靜,無邊妙智生焉。
蓋以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故六租壇經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自性定,不增不減論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蓋清靜體中,本無一物,空空蕩蕩。晃晃朗朗,一無所有,一切無住,不依無住而住,不依有住而住。心無所住,住無所住心,了無執著,無住轉真,無住之心,是為真心也。皆以身.口.意,三業,同修轉染為淨,能令戒體清靜,囡戒而生定,小定而生慧,是三學戒定慧其美無窮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 這篇文章最後由陳郁文在 2005/07/23 07:05am 第 1 次編輯 ]


人天教主釋迦如來佛
    詩
            道生太極分陰陽,天性中和行五常,
            心正氣清合一體,乾元亨利貞禎祥。
    闡:五行心性之道
  夫太極動靜之氣氛,而陰陽相推而複合,剛柔相摩而感化, 八卦相盪而變化無窮矣,五行所以由來也,其序.天水.地火.天木.地金.合於土。其用水沉,火飛.乃木生.金死.而混於土,故土者,天地之祖氣,太極之胚胎,五行一陰陽也。故天地分奠其位,五藏其機,合成其化,得其備者惟人也,物則一端而已。鳥之鳳,獸之麟,略全五行之氣質而已,為世所寶貴,父母乾坤者,奈何自薄哉。然五行每滯於氣,神於數,妙於理,故言者難焉。
憶!非得天地之性,而踐中和之功,其孰能與於斯,是故性一而已,天以之清,池以之寧,人以之正,其自靜而之東,於是有五行心性之名。五者,有全有偏,可分可合。得之於身,而究極其微。然從百燮而不渝其則。
乾元一氣,是生萬物。性也,即仁也。其裁制之意為義,仁義可賅乎體用之全,專言其用,則仁乃一端。義無二理,禮也.智也.信也。然非中無以適變,非神無以妙用,非至誠,人奚以立本哉。故溯五行心性之原,無一不本於天命,所以為一元之運者,乃太極之機精華也。從世昧於其原,或執或著,牽義拘文,混淆斥駁,所以多留遺議也。子曰,由如顯德者鮮。又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故道生於太極。而人心乃天地之心,人心之靈,是性府也,形骸之所以存,知覺運動之所以主,心也。
君子不可不明乎性焉。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夫危與微之界,剖分於一念之中,而普賦於天下萬物,非性何以正之。乾元天命,本自無極,性之苗心之本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35;006400]玉清內相孚佑帝君   呂

先天本性為仙丹,八卦爐中煉作團,舉世迷徒尋外藥,吞食妄想上雲端。
闡:金丹之道
  金者,堅剛永久不壞之法身。丹者,圓滿光淨無虧之實相。是故,古仙借金丹大道之名,以喻本來圓明真靈之性,從有為以入無為。即了命而兼性,方是形神俱妙,盡性至命之極。則此性在儒曰:太極。在釋曰:圓覺。在道曰:金丹。名稱雖分三,其實言之一物也。儒修則為聖,釋修則為佛,道修則為神仙。故三教聖人皆以修回本來真性,為成道之本也。
愚人不知,或用五金八石煅煉成藥,為金丹者非也。是故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分天卷曰:八卦周流運呼吸,古今能有幾人知,愚人紙上尋大道,誰知大道在坎離。皆後天離性坎命,即先天之乾坤也。坎離:在先天為性命,在後天又為性情,究而言之,只是身心兩字而已。
人心本純陽,先天乾性也,中有至陽之精,感物而動,性遂轉而為情,離中之陰,即火中之本也。身本純陰,先天坤命也,中有至陽之氣,寂然不動,命乃轉為性,性乃坎中之陽,即水中之金也。坎離一交,則情性自然會合矣。金性猛烈而難犯,其象為虎。木情柔和而利物,其象為龍。水火乃坎離之體,金木乃坎離之用。金木并,水火交,兩物會於中宮,則五行之氣全矣。身心一內一外,不能遽合,須得中黃真意以合之,戊己兩土,即真意也,乃黃婆也,真意既到,身心才能打成一片,兩物之情性,歡然和合矣。此與媒人勾引兩性合歡何異,自此三家相見,結成聖胎,金丹成矣。再加溫柔工夫,煉之又煉,九轉功圓,金丹赫然發光,自太玄關逆流至天谷穴,直入太清之聖境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08:37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35;7FFF00]金闕上相  諸葛武侯

尼山垂訓化三千,四海遵從道德篇,蓋雅揚風開覺路,鸞門大任繼年年。
又詩
宣揚聖教辯西東,萬里奔勞佈惠風,養性修真神在內,敦倫衿紀道歸中。
闡:道情大義
何為心傳一貫,一者理也、性也,此一在天為天理,賦人曰性,發於事曰德,率行之曰道,故天無理不立,地無理不長,人無理不生。人者;陰陽之體也。凡得一為大,大舜精一,孔子貫一,老子抱元守一,如來萬法歸一,一為數之始,萬萬物之源,又為萬事之始。三教心傳此一,此一者:在人乃心性之別名也。人不知此一,名為無本之學,知而不體名竟自棄,知之,體之,久久純熟,厥性可以復初,學到此點,謂仙亦可,謂佛亦可,謂賢謂聖均無不可。
所以自古人有言:人生第一件事是道德,若不修養生死,同草木一般,可不畏哉。夫心者,道之根也。呂祖曰:三界性心妙理。朱夫子說:人之虛靈明覺,一而已。此一俱眾理,而應萬事。此一而言,不惟宜大注意,尤得向自己本源上體會,方有可得。
人心本來俱足諸理,無欠無賒,不假外求,隨用自在,可惜!先天真我無人承認,反將情欲誤認為心,實在苦矣!且不知情欲乃由物誘而生,豈肯認賊為父。所以今日一貫心傳,獨重此心,由一心而推之萬有,體用俱全,顯微無間,此一,遠在六合之外,近在吾一身之中,並非虛語。儒有存心養性,道有修心煉性。佛有明心見性之訣。可知離心性之外而修道,則為旁門左道矣。
雜諸賢仔細定省,古人有言;能識心者,便可學道。誰人無心?識者是誰?人人都是隨心作事,既是隨心作事,則心處處顯現。何人體會承認此心,由一本上推求,心有三種,一曰道心,二曰人心,三曰血心。道心者理也,人同一理所生,包括萬理,故不學而能知,陽明謂良知良能,未生即有,死後不無,純然至善,大公無私。儒曰:天性之命。道曰:元神。佛曰:妙本明心。
人心者氣也,因學而知,善惡不勻,隨事應變,見景生情,歸理者上昇,歸情者下降,在人志之趨向,而分凡聖也。人之血心象也,居在臟腑,為後天運血之器官,健壯不一,疲倦有時,氣則在運,氣盡隨之亦絕,此普通心性之解,佛家更有最上三心之說。如孔子用行舍藏一般解說,名為空前絕後法則。係過去心不可思,未來不可想,現在心不可存,三心既沒,而真心自現。
所以六祖說:真心一個字,十人九不明,不悟本來性,萬劫難超昇,習道者豈敢含混。天地人三曹,至清者神,至濁者鬼,清濁相混者人,超於清輕之外者為仙佛。此理決不假。奈何今之時人,每依己見為是,遇講仙佛聖神之事,便謗為迷信,殊不思暑往寒來,日出月落,萬載一日無差,究竟誰為之邪?所以奉勸誠信諸賢,既生於今日,須將此心立住,分開正務急務兩宗,半聖半凡存心修行,上耀祖考,下裕子孫。正務者道德也,急務者凡情也,捨凡情則父母妻子受饑餓,捨道德將空落一生。
不過萬事之中皆有至理,大智者留心為上。三期一貫大道,係令人認母歸家,無極母者;乃先天生性之母也,父母生骨肉,無極生性命,原初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時,無極聖母因世間冷靜,差下九十六億仙佛性靈,落凡哉立人根,誰料五常真身,被酒色財氣煙五毒迷住,生生死死忘了家鄉。於青陽會中差  燃燈佛掌教,渡化二億歸西,又於紅陽會中  差如來掌教,又渡化二億歸西,今值三期運至,誠恐傷了原來佛子,因而立下普渡,又命  彌勒古佛掌盤,密傳有人接盤承運。乃善男信女,識時達務,速回真心,以待將來龍華大會,天開科選,望靜心定奪也。
修道之事,要使良心發現,天地覆載之恩,國家護庇之恩,父母劬勞之恩,師尊教導之恩,刻刻思報,尚怕不盡心,豈敢置若無事,以虧真理,如能會得此義,入於心而行於身者,方合大道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09:4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宗聖曾夫子

本體性源皆至善,陰陽旋轉自流偏,貪嗔愛惡欲無染,真炁精修為聖賢。
述:性之真諦
夫性為聖人立言之中心,然性理至深,空處難辯,為世人爭辯之焦點,苟不得正傳,均陷於五里霧中矣。故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焉,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性者→乃天地之大經,萬物之大本,聖人立教之基礎,人類立身之真諦。故曰在天為理,賦於人為性,此性又曰:萬物統體之性,性為萬物統體之天,性之因素最為神聖,最靈明,最堅貞,最樸素,最平等,最普遍,然而又不易抓摸者也。
此性佛教曰佛。儒家曰聖。道家曰仙。回教曰真宰。耶穌曰靈爽。雖然各教所言不一,實乃言之一理也。夫人身為大氣之化合物,無所知覺,無所主宰,全賴性之支配耳。其盡善盡美之性,一入氣物凝聚人身,即為氣體所拘,為物欲所蔽,變成氣質物慾之稟性,失却本質之靈明。所以佛教人見性。孔夫子教人養性。老子教人煉性。
性可分為理性,氣性,質性三種。
【理性】即為先天性,不為天地所生,不為日月所長,超越天地,範圍古今,大而瀰滿六和,小而退藏於密。能主宰天地之生滅,能主宰一人之生死,知此性為佛,為聖,為仙。迷此性為人,為鬼,為畜。我未生前,性居真境,我既生後,性寓身中,性在曰人,性去曰屍,見此性為佛,養此性為聖,練此性為仙。
【氣性】為後天性,既有天地生長之後,該性寓於氣天,為二十八宿之氣所管,善者為膳宿管,生人亦善,惡者為惡宿所管,生人亦惡。我生隨我而來,我死隨我而去。雖脫肉身不脫氣質,乃為氣質所蔽,氣質凝聚為人,性復囿於身,終難脫解。老子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依。感應篇云:福禍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期性可善可惡,性不自主,為氣之宿主之。明此性廣眾善根,乃為賢哲。
【質性】為生身之後方有此性,性之所染之事務而成,賦性之色,為喜,怒,哀,懼,愛,惡,欲,習性之嗜好,以色染色,而起攤愛憎嗔之質,人身一死,該性所造之善質業,交於氣性,其隨身而滅,用此性者為庶人,蓋性雖分為三性,實則一性之變化,然性之原始為至善,一著人生,旋轉於陰陽二氣之中,自流於偏,為陰陽二氣所染。理性變為氣性,雖有色,其色尚淺,本性至善,尚味全昧,可善可惡,為善則益明,為惡則益濁,世人貪戀愈重,又變為習性,純惡無善,越染越厚,本性之昧越深,以致為愚人,為畜生噫!性之關係大哉,慨世人迷之久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廣成子仙翁

性命原分先後天,生身落地定偏全,後天性命隨天運,捉住先天我掌權。
述:性命之道
性者神也,命者炁也,雙修者,即修身中神炁合一也。是以神凝則炁故,炁聚則神靈。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蓋元始真如謂之性。
  盂子曰:知其性,刖知大矣。靈光一點,浩氣常存,本來面目是也。性原無二.惟孟子知天之說.人多未解。蓋性之付體,原屬天地,非人所測,惟精心學道者如之。人之元神,日居二目 ,藏於泥丸。夜居二腎.蓄於丹鼎。乳養其五臟.氣沖乎六腑。所以學道者.教人存想眉睫,即用目以養神。人之一身皆屬險,
惟二目屬陽。目之所到,氣即周焉。靜坐之間.用處處昭管,修成純陽之體。人稟天地之氣以有生,即天所命:就其氣之靈光,即是性,所以中庸曰;天命之謂性。
  道曰:性命雙修之功,太極返於無極,叉曰:神是性兮,氣是命。惟所謂性根命蒂者,不可不知。即三百日形圓之際,靈光 入體.與母分離.剪斷臍帶,天命真元.著於祖竅。
  道德經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性命圭旨云:此一竅,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腎,非肺,非脾.非臍,非尾閭,非膀胱.非谷道。非兩腎中間一穴.非臍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關元氣海。然刖果何處耶?純陽真人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腎,窮生取身受氣初,無性天機都洩盡,?:說至此,至矣盡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11:52 AM , Processed in 0.02859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