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3|回復: 0

桔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10-28 14:3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桔梗
治喉嚨痛 面皰 膿腫
桔梗的根呈圓錐狀  像高麗人參   莖  葉內有白色乳汁  一有傷痕  就會流出
七至九月開花  花為紫色鐘狀形

[藥用部份  功效]治感冒  或扁桃腺所引起之疼痛   鎮咳祛痰藥,有催吐作用。

治氣管炎、支氣管炎    另外  也有去膿的效果  若為面皰或膿腫  可用熬成的汁液漱口或飲之

[採取時期] 秋至冬時挖取根

[生長環境]生於山地日照充足的草叢中

[處理方式] 根洗淨後  曬乾  根若不易乾燥  可切細曬乾


[center][/center]
[center] [/center]
摘至青草藥治百病

[ Last edited by ENMO on 2005-10-28 at 02:38 PM ]
發表於 2005-10-30 10:39:39 | 顯示全部樓層
桔梗科Platycodon grandiforum A. DC.
本品無毒,藥用地下莖
別名,苦桔梗、梗草、白藥、六角花、鈴鐺花、包袱花。

鎮咳袪痰、引經藥、載藥上浮、袪痰利咽、宣洩肺氣、驅散風寒
治療支氣管炎、排膿、化膿性、扁桃腺炎、咽喉痛、感冒、肺癰、胸部苦滿、 氣喘
服用桔梗忌豬油
以開藍色花為主懸壺子按:資料僅供參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10-30 10:4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備要云

桔梗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性味:苦辛而平。
歸經:色白屬金入肺(氣分)。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經。
功能:(1)開提氣血,表散寒邪,清利頭目,咽喉,開胸膈滯氣。
(2)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養血排膿,補內漏。懸壺子按:資料僅供參考。
主治:(1)凡痰壅喘促,鼻塞,目赤,喉痺,咽痛,齒痛,口瘡。(2)肺癰,乾欬,胸膈刺痛,下痢腹痛,腹滿腸鳴,並宜苦梗以開之。
炮製:去浮皮,泔浸微炒用。
配伍:畏龍膽白芨,忌豬肉。
備註:(1)既上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氣清濁氣自下行耳。
(2)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聖湯。
(3)王好古加味甘桔湯,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10-30 10:40:4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桔梗釋名亦名白藥、梗草、薺。
  氣味(根)辛、微溫、有小毒。李時珍認為:「當以苦、辛、平為」。
  主治1、胸滿不痛。用桔梗、枳殼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溫服。
  2、傷寒腹脹(陰陽不和)。用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生薑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此方名「桔梗半夏湯」。
  3、痰嗽喘急。用桔梗一兩半,研細,用童便半升,煎成四合,去渣後溫服。
  4、肺癰咳嗽(胸滿振寒,脈數咽干,先吐臭痰,後吐臭膿)。用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溫服。吐出膿因時,是病漸愈之象。此方名「桔梗湯」。 懸壺子按:資料僅供參考。
  5、喉痺。用桔梗二兩,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6、咽痛。先服甘草湯,如不愈,再服桔梗湯。
  7、口舌生瘡。治法同上。
  8、蟲牙腫痛。用桔梗、薏苡,等分為末,內服。
  9、骨槽風(牙齦腫痛)。用桔梗研細,與棗肉調成丸子,如皂角子大。
  裹棉內,上下牙咬住。常用荊芥煎湯嗽口。
  10、牙疳。用桔梗、茴香等分,略燒後研細敷患處。
  11、眼睛痛,眼發黑。用桔梗一斤、黑牽牛頭三兩,共研細,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稱「桔梗丸」。
  12、鼻血不止。用桔梗研細,加水調勻。每服一茶匙,一天服四次。藥中加生犀牛角屑亦可。
  13、吐血下血。治法同上。
  14、打傷閼血。用桔梗末,每服少許,米湯送下。
  15、中蠱下血(下血如雞肝色,大量排出,病熱很險)。用桔梗研細,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初時須強灌。約七天之後,血止。可吃豬肝湯補身體。藥中也可加犀角,用量與桔梗等分。
  16、懷孕中惡(心腹突然大痛)。用桔梗一兩,銼細,加生薑三片。水一杯煎服。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10-30 10:41:42 | 顯示全部樓層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桔梗〔山草〕
{開提肺中風寒,載藥上行}
桔梗〔耑入肺,兼入心胃〕辛苦而平,按書既載能引諸藥上行,又載能以下氣,
其義何居?蓋緣人之臟腑胸膈,本貴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則氣血不通;其在於肺,
則或為不利,而見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陽明〔胃〕,則或風熱相搏,而見齒痛;
其在少陰〔腎〕,則因寒蔽火鬱,而見目赤喉痺咽痛;久而火鬱於肺,
則見口瘡肺癰乾咳;火鬱上焦,則見胸膈刺痛;肺火移鬱大腸,則見下痢腹痛,
腹滿腸鳴;總皆寒入於肺,閉其竅道〔一語透盡諸病根源〕,則清不得上行,
濁因不得下降耳。桔梗味苦氣平,質浮色白,係開提肺氣之聖藥;可為諸藥舟楫,
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氣既得上升,則濁氣自克下降,
降氣之說,理根於是。是以好古加味甘桔,無不因症加藥;如失音則加訶子,
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欬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
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吐膿血加紫苑,肺萎加阿膠,胸膈不快加枳殼,
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荊、防,
疫癘加牛蒡、大黃,不得眠加梔子,總不離乎桔梗以為開提〔時珍曰:
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用桔梗、枳殼,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
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用桔梗、貝母、巴豆,取其溫中消穀破積也;
又治肺癰唾膿,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溫瀉火,又能排膿血,補內漏也;懸壺子按:資料僅供參考。其治少陰症三四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合而用之,
能除寒熱也,後人易名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
遂名如聖湯,極言其驗也。〕,奈世僅知此屬上升,而不知其下行,其失遠矣。
但痘疹下部不起勿用,以其性升之故;久嗽不宜妄用,以其通陽泄氣之故;
陰虛不宜妄用,以其拔火上乘之故。
{蘆頭}
其蘆能吐膈上風熱痰實;生研末,水調服,探吐。

去浮皮,泔浸微炒用。畏龍膽草、白芨,忌豬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10-30 11: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不一樣的東西......

荸薺
  性味:甘微寒滑。
  功能:益氣安中,開胃消食,除胸中實熱。
  主治:治五種噎膈,消渴黃疸,血證蠱毒,能毀銅。
  備註:(1)「治五種噎膈」:憂膈;患膈;氣膈;熱膈;寒膈,噎亦五種氣噎,食噎,勞噎,憂噎, 思噎。
        (2)「能毀銅」:汪機曰:食銅錢食之則錢化,可見為消堅削積之物,故能開五膈消宿食,治誤吞銅也。懸壺子按:資料僅供參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07:07 AM , Processed in 0.02147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