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1|回復: 0

结绳阴阳万物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7 09:3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结绳阴阳万物解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谷洪,男(1964——),无业。电话:0453-8930845,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邮政路37号5单元402室。邮编:157000。邮箱︴email]Gguzi64@163.com[/email]。主页:http://guzi64.com/bbs/index.asp。qq:250601129。
某甲手中什么也没有,问某甲手中有多少个2两重的苹果?
费话,当然是0个2两重的苹果。
某乙手中只有x个1两重的苹果,问某乙手中有多少个2两重的苹果?
好象是0个2两重的苹果吧?
答案暂时正确!
可见,除了某甲手中什么也没有的情况表示有0个2两重的苹果的意义以外,象某乙手中有任何个数的1两重的苹果的这种情况,暂时也都可以表示有0个2两重的苹果的意义,这是概念上的问题。某乙手中的任意个数的1两重的苹果,暂时不仅可以表示0个2两重的苹果,也可以表示0个除1两重的苹果以外的其它任意个体质量的苹果。所以说,现代数学中隐含的0个任意个体质量的苹果的质量都0两重的观点是错误的,犯的是概念上的错误,犯的是基本定义上的错误。
某甲手中的0个其它个体质量的苹果,是以某甲手中有0个1两重的苹果为前提的,某乙手中的0个其它个体质量的苹果,也是以某乙手中有某个个数的1两重的苹果为前提的。可见,0个其它个体质量的苹果,与个体质量为1两重的苹果的个数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毫无联系的。其它个体质量的0个苹果,是苹果个数的感觉者把手中自有的某个数量的1两重的苹果,做为自身的组成部分,而产生的。
反之,0个1两重的苹果,也是感觉者把手中自有的某个数量的某个其它个体质量的苹果,做为自身的组成部分而产生的。
那么,感觉者如何才能把自己手中的某个数量的1两重的苹果作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呢?其实这件事并不难,换个概念就妥了。所谓感觉者把手中自有的某个数量的1两重的苹果,做为自身的组成部分,产生的0个其它个体质量的苹果,也就是感觉者从某个概念的角度出发,感觉自己手中的苹果的个数是0。显然,这个概念是指我们在四则运算的减法规则中所主观规定的0个1两重苹果的相对多少,也就是x个1两重的苹果比x个1两重的苹果多0个或少0个1两重的苹果的意义,即算式
x(个1两重的苹果)-x(个1两重的苹果)=0(个1两重的苹果)
主观上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上面的算式中主观感觉、主观规定的x个1两重的苹果比x个1两重的苹果多0个1两重的苹果的意义是不客观的,从客观上来讲,是错误的。x个1两重的苹果虽然可以比x个1两重的苹果多0个苹果,但客观上多的必定不会是0个1两重的苹果,而是0个其它个体质量的苹果。
再结合“苹果个数的多少”这个概念的另外一个意义,我称之为“苹果个数的相对性原理”,我们就能推导出:每一个具体个数的1两重的苹果,只表示比某乙手中的这个个数的1两重的苹果,多0个某个确定的其它个体质量的苹果的意义,而不是表示多0个任意其它个体质量的苹果的意义。
苹果个数的相对性原理:以某甲感觉某乙手中的x个1两重的苹果,与某乙感觉某甲手中的0个苹果的关系为例。某甲感觉某乙手中的苹果比自己手中的0个苹果多x个1两重的苹果,那么,某乙必定会感觉某甲手中的0个苹果比自己手中的x个1两重的苹果少x个1两重的苹果。
经过进一步的推导我们可以知道,感觉者不仅可以通过把自己手中的某个数量的1两重的苹果做为自身的组成部分,而产生其它某个个体质量的0个苹果,而且可以通过把自己手中的某个数量的1两重的苹果做为自身的组成部分,产生其它个体质量的其它数量的苹果。即我们本来在减法规则中通过算式
y(个1两重的苹果)-x(个1两重的苹果)=(y-x)(个1两重的苹果)
主观上所计划表达的某乙感觉其它数量的1两重的苹果比自己手中的x个1两重的苹果多多少个1两重的苹果的意义。式中的y表示任意一个不等于x的数字。同理,y个1两重的苹果,比x个1两重的苹果,客观上必定不会多(y-x)个1两重的苹果。
同理,如果我们假定某丙手中有y个1两重的苹果,只要y不等于0,当某丙把自己手中的y个1两重的苹果作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后,客观上感觉某乙手中苹果的个体大小必定不会是1两重,某乙手中的x个1两重的苹果,客观上自然也就不会是比自己手中的y个1两重的苹果多(x-y)个1两重的苹果,某丙感觉某乙手中的苹果的个数客观上自然也就不会是x个。
如果我们把“苹果个数的多少”这个概念,替换成“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这个概念,我们根椐上面脑筋急转弯式的概念游戏,就可以推导出除洛伦兹变换的具体形式以外的《相对论》的所有其它内容,通过这种方法推导出的《相对论》的基本理论,不用很高的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就能理解。之所以说推导不出洛伦兹变换的具体形式,并不是真的推导不出洛伦兹变换的具体形式,而是按照上述概念游戏,洛伦兹变换的具体形式,还是绝对大小思维的产物,不是最令人满意的相对大小思维的形式。而由于不论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的大小如何,观测者总能在客观上感觉到,自己所在参照物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0。也就是说,观测者把自己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的大小,作为自身的组成部分,而感觉自己所在参照物的运动速度的相对大小为0。这种感觉很实在,很直观,不似某乙把自己手中的x个1两重的苹果作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后,产生的0个其它某个个体质量的苹果的相对多少那般抽象、费解,所以近代科学首先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这一概念取得突破,产生了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这一概念、及其与这一概念的相关诸概念的相对大小的《相对论》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所有《相对论》大师,在理论上,在抽象思维的方法论上,刚刚触摸到中国文化思维方法的大门(当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比我们现在的国学大师、易学大师们要强一些,因为现在的国学大师、易学大师们,绝大多数头脑中还没有相对多少、相对大小的观念,还没有触摸到这个大门),刚刚开始向中国古老文化的回归;而用这种方法论来解读我国的先秦文化,就能够揭去我国先秦文化的很多神秘面纱,使我们对先秦文化的解读得到质的升华。所以,我把我用这个方法推导出的用现代观念阐释的《谷子易学》,称为现代科学的归宿,古老文化的升华。
上述脑筋急转弯式的概念游戏,是以“苹果个数的多少”做为总对象的,如果我们改为“水果个数的多少”做为总对象,假定某乙手中有x个苹果,当某乙把自己手中的x个苹果做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后,就可以在客观上感觉到自己手中有0个桃子或0个其它某个品种的水果了,并且感觉某丙手中的y个苹果,客观上不是比自己多(y-x)个苹果,而是比自己多某个数量的桃子或其它某个品种的水果。如果我们以万物做为总对象,假定某乙手中有x个苹果,当某乙把自己手中的x个苹果做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后,就可以在客观上感觉自己手中有0个钢笔或0个其它某种物品了,并且感觉某丙手中的y个苹果,客观上不是比自己多(y-x)个苹果,而是比自己多某个数量的钢笔或其它某种物品。这些结论乍看之下似乎是不可思义,但从数的本源意义上的逻辑来说,却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通过论证得出的合理结论。而且这一结论,已通过有关《相对论》的诸实验,物别是有关质能转换的物理实验,得到了科学上的验证。
这就是中国先民的思维方式,是与先民结绳记事的方法,一脉相承的。过去的文人,总以为“结绳记事”这个词,说得是先民刚有数字的观念,会数数了,会通过在绳上系结的方法,记录一些数量上的意义,其实这种观点理解的是结绳记数的文字意义,而不是结绳记事的文字意义。如果要通过在绳子上系某个数量的结,来记录某件事情,通过绳子上不同数量的结,来记录不同的事情而不造成混乱,就得有本文前面所述的比较全面的相对大小的数字观念,而不能是现代数学的片面的绝对大小的数字观念。
过去我们学习先秦古文,先秦诸子的天马行空、诗情画意,虽然让我们感到陶醉,但细究起来,却总有不甚了了、无迹可循的感觉。以至闹出了自以为读通了《老子》的大师,会说出老子五千言,一个“心”字足矣,其余都是费话;自以为读懂了《易经》的大师,会说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周易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也都成了费物,需要忘掉的笑话。现在我们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再来读《老子》、《易经》,就能读出经文中的实实在在的内容了,例如再来读《老子》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就会感觉到有迹可寻,而不用再奇怪老子的“无”,为什么不是现代观念的用数字0所表示的某个对象的没有、不存在,而是天地的意义?老子的“有”,为什么不是现代观念的用其它数字所表示的某个对象的除0以外的其它多少,而是万物的意义。当然,由于本文只是对这种思维方法浮光略影式的简单介绍,所以,仅看本文,只能恍惚地感觉到老子这句话有迹可寻,有实在的内容可解,但还无法用这种思维方法来完全了解无为什么能名天地、有为什么能名万物的深层因果。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还需要参看拙作《苹果相对论大纲》、《运动相对论大纲》以及《有无玄机录》。
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所以古人写文章,喜欢张口闭口地谈天地万物。虽然秦汉以后的文人们还仍然喜欢谈天地万物,不过在他们的大脑中,相对多少与相对大小的观念却基本上没有了,只剩下了用绝对多少与绝对大小观念,对天地万物模糊的类比方式。在用《易》理占卜算卦时,只好靠所谓的天人感应,灵光一现。但这种失去了因果关系基础的类比感应却不是那么可靠,时灵时不灵,自己也分不清什么时候是真灵,什么时候不灵,只好对自己充满盲目的自信,假定自己的天人感应永远灵光。哪里想得到,先民对天地万物进行类比感应的方法,另有因果关系在其中,是以结绳记事的相对大小观念为基础,进行正确的类比感应的,而不是后世文人所理解的绝对大小观念下的单纯地对相似事件进行相似解释,没有因果原理的简单模糊的类比感应,所以在占卜算卦时,才能占无不验。
先民的这种通过某一类比对象的大小多少的意义,来类象感应天地万物的方法,按照流传下来的解释来看,不是本文这样通过苹果的个数的不同,来确定天地万事万物的意义的方法。而是通过研究日光的向背、寒暑的交替规律来类象感应天地万物的,也就是中国古文化中最常见的阴阳这个概念的意义。这种方法,寓阴阳变化、阴阳消长等规律于其中,比单纯用苹果个数的不同,更复杂,更全面,更能抓住天地万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等关系,所以老子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把阴阳规律性的现象,作为天下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式样,来对天地万物进行解说;孔子说得更明白:“(如何才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呢?“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了解了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就知道如何“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方法了。
在如何看待自己的先民祖宗这个问题上,现在的中国人好走两个极端,或者把自己的祖宗看成无所不能的如何了不起的外星人,随便留下点文明就让子孙万代受用不尽了;或者把自己的祖宗看成民智初开的愚民,传下的再精妙的理论都是朴素的、直观的。其实我们的祖宗既没有那么伟大,但自结蝇记事后,也不是那么愚昧。只不过自结蝇记事起,他们的数字观念,就比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更全面、更直朴,经过几千甚至上万年在社会上层代代相传,代代推演,代代深化。这种思维方法,估计在孔子所传六艺之“数”艺中,还有保留,可惜孔子的学生弟子们,把这个六艺之末艺,视为“虽小道,亦有可观者也,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的小道,不感兴趣,不重视,都奔官场大道而去,以至这种思维方式随“七十子没而大义乖”,逐渐失传。孔子所传的“数”艺,在绝对多少、绝对大小的观念方面,肯定没有现代高等数学这般精细、深化,肯定不会把精力放在把圆周率推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上,但其相对多少、相对大小的原始观念,则也肯定非现代数学之所及了。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9:11 PM , Processed in 0.01991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