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6|回復: 0

楚书辨析──从楚书首尾符窥探周易的“天道人伦”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3-7 07:56: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楚书辨析──从楚书首尾符窥探周易的“天道人伦”

  <郭店竹简周易.语丛一>:“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
  <系辞下传.第十章>:“易之为书也,广大备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周易上经由天道开始,下经由人伦开始,后人很多都是这样说的,但在经文中并无交代。即使上面这两段也只不过是最早的研易者对天道人伦的注释,不足以作为根据。

  现今我们读到的周易通行本上下经是经历数百年流传及传授过程以后而定形的,因散乱重新编排引致错简应在所难免。但这亦只能算是推理和猜测,一直是苦无证据的。楚竹书周易首尾符的出现有助我们破解这一千古悬案。
  周易从成形到后人补撰十翼,经历了数百年的时代变迁。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过程中,竹简的编纬绝断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孔夫子都曾说过纬编三绝,那在他以前的曾经散过多少次就更是无法统计的了。每一次散断古人都一定会细心修复,尽量保持原貌。即使散乱较严重亦会按记忆和推理予以重排。今人见到的通行本的卦序就是这一经历的结果。直到造纸术发明后这种现象才最终消失,这应是事实。
  周易通行本的序列是蕴含着易经的精髓的,因为它不是将旧序列推倒重来自行创新,而是尽量“修旧如旧”。主要表现在:它保持综卦的成对出现,这是易经对立统一思想的重要一环;它以乾坤为始既济未济为终,完全符合各卦九六爻变易的原义;它(自觉或不自觉地)基本保留着上经为“天道”下经为“人伦”的主体轮廓,只是由于不可避免的散乱而模糊了后人的思路。
  楚竹书上首尾符的出现使问题得以澄清。
  经归纳整理发现,楚竹书上首尾符号的特点是:
1)        综卦同符──互为综卦的卦对有着相同图形和颜色的首尾符;
2)        错卦颜色相反──全体六爻阴阳相反的卦对图形相同但红黑颜色互换;
3)        纯黑方块和纯红方块的卦除了中心四卦(随蛊颐大过)外全部都在乾坤区,即上卦或下卦是干或坤的卦所组成的区域;

  特点三是很有意思的。将以干或坤为上卦或下卦的所有二十八个卦列出来,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十二辟卦外,其余十六卦是互为综卦的八个卦对,全部都是被标以方块图形的。中心四卦亦是方块图形。这就是组成纯方块图形的全部二十卦。加上乾坤区其余的十二辟卦,全体三十二卦就是:
十二辟卦:干-坤、泰-否、剥-复、临-观、遯-大壮、夬-姤;
黑方块符卦:需-讼、师-比、小畜-履、萃-升、颐-大过;
红方块符卦:同人-大有、晋-明夷、谦-豫、无妄-大畜、随蛊。
  它们中绝大多数(除了四个中心区卦以外)都是由干或坤这两个进出易经的门户构成的。(正如<系辞下传.第六章>所说的:“乾坤其易之门邪”那样。)而这些卦,就正是直接阐述阴阳“天道”的卦体群。
  拿这些卦与现今通行本的上经相对照,惊人吻合。可见,以上卦或下卦为干或坤的卦的组合来阐述“天道”,这正是易经始创者的原意!
  不同的只是:
1)        通行本上经中的“屯-蒙”出现错乱,它应与下经的“遯-大壮、晋-明夷”互换;
2)        通行本上经中的“噬嗑-贲”亦应与下经的“夬-姤、萃-升”互换;
3)        上经的“坎-离”退后返回下经。
  这样,上下经各三十二卦,上经阐述“天道”,下经就是阐述“人伦”了。原始的经文应是这样的。楚竹书出土时本身并无上下经之分,但它的首尾符就已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从义理上看,“屯-蒙”与“ 晋-明夷”的错位是十分明显的。屯卦讲的是婚媾,蒙卦讲的是启蒙,都是人伦的事,而晋和明夷的日升日落,则是典型的天道运行,不容置疑的。至于“噬嗑-贲”和“ 萃-升”情况亦类同,当没有竹书符号左证时,不便轻率下断语,有竹书符号指明,就确定无疑了。
  至于上下经中各自内部的卦序,尚待推敲验证。这里仅明确周易上经天道下经人伦的原意,是有意义的。

2006.3.3
發表於 2006-3-10 09:07:07 | 顯示全部樓層
學習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11:08 PM , Processed in 0.02039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