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85|回復: 0

彝族十月曆討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25 09:4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下是轉自友網關於陳久金和何新先生在十月曆的研究, 如有侵權問題, 勞驾版主立刻刪除!

从《豳風·七月》看《夏小正》十月历 http://bbs.guoxue.com/viewtopic.php?t=397544作者:离扬 2005.12.15 小隐在线 http://www.no1190.com/bbs 鸣谢:本文所用大火晨昏出没数据,为天文学者璇玑先生提供,在此特别表示诚挚感谢。 业余观点,仅供参考 一、豳历和“四之日舉趾” 研究者很早就注意到《豳風·七月》中包含大量早期历法的信息,但对于诗中“一之日”、“二之日”的含义始终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对于“一之日”,传统的说法为“十月之余,十一月”,这样“一之日”就对应夏历十一月,“二之日”就对应夏历十二月,“三之日”对应夏历正月,“四之日”对应夏历二月。而诗中同时又有四月至十月的称法,这被解释成诗中同时也使用正常的月名。但这样一来,《豳風·七月》所反映的历法,其起始点就是“三之日”,对于这一现象,传统的解释是“建寅”,即以周历三月为正。这样,“一之日”至“四之日”,加上诗中提及的“蚕月”,以及四月至十月,正好构成十二个月名。相应地,诗中所反映的历法也被称为“豳历”。 在挑剔的今人面前,《豳風·七月》的这一传统解释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支持传统解释的学者认为,《豳風·七月》中的“某之日”反映了冬春不同季节的活动(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其中,“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反映的就是在“三之日”整修农具之后,“四之日”春耕时农妇送饭至田头的情景。这和“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冬日景象完全不同。既然“某之日”同时包含冬春两季的活动,那么也只有用月名来解释才能说得通。 然而,这一证据本身是存在问题的。诗中同时也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的说法。其中凿冰与藏冰是否会分开在两个月进行是值得疑问的。即使这只是诗歌修辞的需要,分开叙述,整个采冰藏冰活动也不至于出现在两个月份之内。并且,如果“四之日舉趾”为春耕,那么“獻羔祭韭”就只能是春祭了,但献羔这样贵重的祭礼是否又过于隆重了呢? 更值得疑问的是对“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的解读。“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历来解读为农夫的妻子子女送饭至田头的景象。馌,说文曰:“饷田也”。段玉裁注云:“释诂、豳传皆曰。馌,馈也。孙炎云,馌野之饷。”这一解读似乎从来就是定论。但考察诗句的行文,“同我婦子”,若饷田的是仅仅是农夫的妻子与子女,则“同我”又从何来?田畯,一说田神。杜预以为:“田畯,司啬,今之啬夫也。”目前对此通行的解读为农官。喜,杜预以为:“喜读为饎,饎,酒食也。”如果这是春耕的场面,何以会出现酒食?此处的“田畯至喜”又该如何解读呢? 有意思的是,“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的另一个版本在《小雅·甫田之什》中分别又出现了两次,在《甫田》和《大田》中的版本是这样的:“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甫田》和《大田》明显属于上古的祈年乐歌。但在这两篇中,“馌彼南亩”的主人则是拥有“如茨如梁”之稼和“如坻如京”之庾的“曾孙”,并非农妇。而《甫田》更云:“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与《礼记·郊特牲》所记古代腊祭有“飨农”一礼相合。由此可见,“馌彼南畝”当与上古祈年之节“食我农人”的习俗有关,而与春耕并无直接关系。 如此,则《豳風·七月》中的“一之日”又该作何解释呢?

作者: 离扬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31, 2005 5:00 am    文章主题:           

二、“八月剝棗”和“十月獲稻” 《豳風·七月》记录了大量与历法有关的物候信息。在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诗中,上古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然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豳風·七月》记录的物候中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八月剝棗”和“十月獲稻”。 不同品种的枣,其收获季节略有差异,但大致在中秋前后一直延续到公历十月尾。农谚有云:“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可见“八月剝棗”的存在,说明公历十月上旬前后在“豳历”中应属八月。 稻的收获季节随品种的不同,早晚差异较大。现代南方种植的早稻,在公历八月上旬就已成熟。而晚稻品种则可以晚至十月中下旬,但多在霜降以前收割(南方亚热带又当别论)。历史上晚稻品种开始流行的时间约开始于宋代,不过宋代的早稻晚稻概念和今天的双季稻概念并不等价,当时的概念主要指的是收获期上的早晚。北宋曾安止《禾谱》 :“大率西昌,俗以立春、芒种(?)节种,小暑、大暑节刈为早稻 ;清明节种,寒露、霜降节刈为晚稻。”即便是所谓“早稻”,由于生长期较长,大多也属于中晚熟品种。但宋代的晚稻的收获时间,以浙西为例,其收获的临界日期也是霜降(参见曾雄生:《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宋代的双季稻》)。可见在《豳風·七月》产生的时期,“獲稻”的时间最晚不应晚于十月下旬。转换成“豳历”,可能性很大的应该是“八月獲稻”,最晚也应不过“九月”,而很少有可能是“十月獲稻”的。 诗中另有“八月其獲”,此处仅云“其獲”,而不言所获为何种庄稼。这只有在指主要的收成时才可如此省略。结合以上分析判断,“八月其獲”所描写的应该就是与“八月剝棗”大致同时的秋收。但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一年两季收获的,因此诗中的“十月獲稻”和“八月其獲”只能理解为同一收获在两种不同历法中的重复表达。在诗中和“十月獲稻”相应的物候还有“十月隕萚”等。 依据传统的说法,夏代以夏历一月为正月,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则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这即是所谓三代“建寅”、“建丑”、“建子”的三正说。 “八月剝棗”和“十月獲稻”的矛盾可以用“三正”很容易地加以解释,“八月剝棗”和“八月其獲”用的应该是夏历,而“十月獲稻”用的是周历,周历十月正好对应夏历八月,所以两者彼此其实是相互吻合的。 《豳風·七月》通常被认为源自夏商古歌,其产生年代极早。而以上发现可以说证实了这一结论,并且将该篇最初形成的上限前推至夏代。

作者: 离扬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31, 2005 5:01 am    文章主题:           

三、“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 然而,“三正”一说本身就是古代历法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议题。“三正”一说最初的依据来自《左传·昭公十七年》的一则记载: 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天事恒象,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梓慎曰:“往年吾见之,是其征也,火出而见。今兹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与不然乎?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星孛天汉,汉,水祥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过其见之月。”郑裨灶言于子产曰:“宋、卫、陈、郑将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瓚,郑必不火。”子产弗与。 梓慎所言的“火出”中的“火”,指大火星,即心宿二,天蝎座Alpha(即Antares,其名系源自希腊语,意思是“Rival of Ares”。该星与火星Ares色度与亮度均相似)。“火出”在此是指大火昏出,即在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内,大火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同样的大火昏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似乎说明三代的历法逐次相差一月。由此也就得出了所谓的“三正”说。 然而,从梓慎所言直接得出“三正”说,其中是存在问题的。这里至少有两个因素未被充分考虑:一个是岁差的因素。由于岁差的原因,大火昏出的时间每年会逐渐偏晚。从夏代至春秋,其间经历将近1500年,岁差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必须估算的。另一个因素在于“三正”说假设梓慎所言的夏代的“月”和商周的“月”是同样的概念。这一假设表面看来是自然成立的,其实不然。我们稍后将作分析。 岁差对大火昏出时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抗战时期刘朝阳先生就曾怀疑梓慎所言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岁差造成的,但由天文学者璇玑先生根据岁差公式计算的结果表明,岁差在1500年中造成的影响约为10天,尚不足以造成两个月的差距(参见下表)。 表一、以咸阳的纬度以及航海晨昏时刻来计算“大火”出没的公历日期: 公历年 昏出 昏没 晨出 晨没 2000BC 4.10 9.24 11.05 5.10 1800BC 4.12 9.26 11.07 5.11 1600BC 4.13 9.27 11.08 5.12 1300BC 4.15 9.29 11.10 5.14 1000BC 4.17 10.1 11.12 5.15 0800BC 4.18 10.3 11.14 5.17 0500BC 4.20 10.6 11.16 5.19 0000BC 4.23 10.9 11.19 5.21 2000AD 5.19 11.9 12.18 6.13 表二、以咸阳的纬度以及民用晨昏时刻来计算“大火”出没的公历日期: 公历年 昏出 昏没 晨出 晨没 2000BC 4.17 10.06 10.30 4.28 1800BC 4.19 10.08 11.01 4.29 1600BC 4.19 10.08 11.02 4.30 1300BC 4.21 10.10 11.04 5.02 1000BC 4.23 10.13 11.06 5.03 0800BC 4.25 10.14 11.08 5.05 0500BC 4.27 10.17 11.10 5.07 0000BC 4.30 10.20 11.13 5.09 2000AD 5.26 11.18 12.11 6.04 这里,航海晨昏时刻是以太阳在地平线以下12度计算,地面物体的轮廓仍能看到,但看不清地平线,主要的亮星均能看见。民用晨昏时刻是以太阳在地平线以下6度计算,地面景物仍能清晰看到,此时刚刚能看到最亮的恒星。大火为一等星(M0.9),能被目视所见的时刻应介于民用和航海晨昏时刻之间。同一天的航海晨昏时刻与民用晨昏时刻相差约24分钟。 梓慎所言同时涉及到夏商和商周两次历法差异,由于1500年间的岁差影响仅为10天左右,因此可以排除夏周历法的差异是由岁差造成的可能。但夏商和商周两次历法差异中,岁差是否对其中一次造成影响,目前仍不能轻易排除。这或许要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才能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窃以为商代历法很可能是以“日短”“正闰余”获得的)。

作者: 离扬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31, 2005 5:02 am    文章主题:           

四、“七月流火” 在进一步对《豳風·七月》中的历法信息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诗中“七月流火”的星象用“三正”说并不能圆满解释。 “流火”指的应是大火星在太阳下山以后逐渐西沉的景象,也即所谓的“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 根据前列大火晨昏出没的时间,BC2000年民用晨昏时刻计算的大火昏没之日为10月6日,航海晨昏时刻计算的日期为9月24日。在9月24日的民用晨昏时刻,大火应位于地平线上6度。此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余晖仍强,刚刚能看到东方天空最亮的恒星。西方地平线附近的一等星仍不可见(大火为M0.9)。要看到西方地平线附近的大火,必须在航海航海晨昏时刻附近。我们现在考察9月12日的情况:9月23日为秋分,这样,9月24日至10月6日与9月12日至9月24日两段时间大致位于秋分前后。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太阳下山时间的变化率在这两段时间内大致相当。而该年10月6日为民用晨昏时刻计算大火昏没之日,换句话说,在该年10月6日的航海晨昏时刻,大火已位于地平线以下六度。因为9月12日至9月24日之间的太阳下山时间的变化率与9月24日至10月6日大致相当。这样,在该年9月24日的航海晨昏时刻,大火应位于地平线以上六度。换句话说,大火在地平线以上的时间大约为24分钟。因此,BC2000年前后,公历9月12日至9月24日左右的一段时间应是黄河流域观测“大火向西流”的最佳时间。 表三、从1987年至2005年中秋节的日期: 1987-1991: 10/7,9/25,9/14,10/3,9/22 1992-1996: 9/11,9/30,9/20, 9/9,9/26 1997-2001: 9/16,10/5,9/24,9/12,10/1 2002-2005: 9/21,9/11,9/28,9/18 农历为阴阳历,由于闰月的存在,农历七月在公历中的时间一直是波动的。但从过去19年中秋节的日期(十九年七闰,十九年大致是阴历与阳历的一个重合周期,但其间或有一天的差异),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十九年中,公历9月12日至9月24日这段时间有13年完全位于夏历八月之内。剩下的6年中,我们所考察的这段时间均跨越夏历七、八两月。通过加权平均估计,公历9月12日至9月24日这段时间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可能落于夏历八月,而不是夏历七月中。这样,如果假设“火出,于夏为三月”中的三月即后世农历中的三月的话,那么夏人应该说“八月流火”而不是“七月流火”。由于岁差关系,商周时期的“流火”星象出现得更晚。 这样,“七月流火”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种可能,“七月流火”是更早时期的星象。但即使前推至BC3000年,“大火向西流”的星象也不过前推十余日而已,此时,这一星象仍有约一半的机会出现在“八月”中。但假设BC3000年前中国已经存在阴阳历未免过于大胆。 或许可以假设,“七月流火”这一星象是在一个距离黄河流域较远的纬度记录的。但无论如何,由于夏历闰月的存在,“大火向西流”的星象不可能稳定在一个农历月份中。事实上,一个星象如果能稳定在历法的某个月份中,本身就暗示了这个历法更可能属于太阳历。 “三正”说不仅仅不能合理解释“七月流火”,同时也不能合理解释《豳風·七月》中的“某之日”。

作者: 离扬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31, 2005 5:03 am    文章主题:           

五、《豳風·七月》与《夏小正》的渊源关系 《豳風·七月》中包含的大量物候信息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夏小正》来。事实上,“八月剝棗”就见于《夏小正》。将《豳風·七月》中的物候整理后和《夏小正》相对照,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1.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见于《夏小正》二月:“采蘩。有鸣仓庚。”毛传:“仓庚,离黄也。”即黄鹂。 2. 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 《夏小正》三月有:“摄桑。委扬。”即整理桑树,伐去徒长的枝条(游修龄:《〈夏小正〉的语译和评估》)。 《夏小正》同时又有“妾、子始蚕。执养宫事。”与诗中的“蚕月”隐隐相对。 3. 四月秀葽 《夏小正》四月中与“秀葽”可能相关的是“王萯秀”和“秀幽”。 郑玄注此句以为:“《夏小正》四月王萯秀。葽其是乎?物成自秀葽始。”《说文》:“葽,草也。从草要声。诗曰,四月秀葽。刘向说此味苦,苦葽也。”段玉裁在其下注云:“小正四月秀幽。幽葽一语之转,必是一物。似郑不当援王萯也。刘向说此味苦,苦葽也。苦葽当是汉人有此语。汉时目验,今则不识。其味苦则应夏令也。”葽草究竟是“王萯”还是“幽”,较难分辨。不过,既然汉时目验,则郑玄的推测或许更可靠些也未可知。 今人以为葽即远志,其花期在公历4?5月,果期在7?9月。 4. 五月鳴蜩 《夏小正》五月有“良蜩鸣”、“唐蜩鸣”。 扬雄《方言》曰:“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蜋蜩,秦晋之间谓之蝉。”唐蜩,卢辩注:“唐蜩者,匽也”。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螗,蝉之大而黑者,一名蝘。”从陆玑所言判断,唐蜩似即普通的马蝉。良蜩,《夏小正》原注为:“良蜩也者,五采具”,应为某种彩蝉。 5. 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夏小正》八月云“玄校”。据《夏小正》原注,“玄也者,黑也。校也者,若绿色然,妇人未嫁者衣之。”恰与“載玄載黃”相应。 6. 九月授衣 《夏小正》九月云“王始裘”。古代有授衣制度,游修龄先生认为此处应理解为授衣时以王者为先(《〈夏小正〉的语译和评估》)。 加上“八月剝棗”,可以看出《豳風·七月》与《夏小正》中的物候存在许多对应。两者的有些记述在一些细节上或用字上也存在高度一致,如“有鸣仓庚”、“摄桑,委扬”、“載玄載黃”、“剝棗”等等。这些细节上的一致说明《豳風·七月》与《夏小正》存在很深的渊源关系,《豳風·七月》的产生应该有《夏小正》的背景。 《豳風·七月》与《夏小正》的物候也有略微相左的地方。如《豳風·七月》的“八月萑葦”和“七月食瓜”,在《夏小正》中,“秀雚苇”在七月,而“剥瓜”在八月。但七八两月相邻。似也不能排除两物候横跨两月之交、或因历法变更而被修改的可能。

作者: 离扬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31, 2005 5:03 am    文章主题:           

六、《夏小正》与彝族十月太阳历 《豳風·七月》与《夏小正》存在渊源关系,给我们以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豳風·七月》中的“某之日”。有很多迹象表明,《夏小正》最初为十月太阳历,是在后来的历法变更中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十二月版本。 最早提出《夏小正》为十月太阳历这一观点的是陈久金和刘尧汉在1983年第1期《农史研究》上发表的《〈夏小正〉新解》。这一观点在经历了许多争议之后已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从《夏小正》文字本身来看,许多星象和物候用十月太阳历来解释显得更合理。李根蟠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中曾将《夏小正》原为十月太阳历的依据作过归纳,试重述如下: 1、《夏小正》正月、三月、五月和八月都记有参星的星象。从“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到三月“参则伏”日在胃,再到五月“参则见”日在井,每月日行都是35度余。而从五月“参则见”日在井到下年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相隔210余度,若按十月历计,相隔六个月,每月日行也是35度余;若以十二月历计,则相隔八个月,每月日行26度,明显不合理。即使考虑参星的星象在各月中出现的时间可能存在前后,但这也无法平衡上下半年日行经度的差异。 2、《夏小正》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夏小正》原注为:“养,长也。”这样“养日”和“养夜”应指夏至和冬至,或至少是夏至和冬至附近。若以十二月历解读,则“养日”至“养夜”历经约五个月,但“养夜”至“养日”却须历经约七个月。《夏小正》同时又有,正月“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北斗斗柄从下指至上指历经约五个月,而从上指至下指却需历经约七个月。尤其明显的是,“养夜”至“斗柄县在下”的时间应和“养日”至“初昏斗柄正在上”的时间大致相当,但若以十二月历解读,则前者历时约三个月,而后者仅约一个月。 3. 《夏小正》五月物候和农历六月物候仍相一致,其后渐显差距,七月中出现了农历八、九月才有的物候,如“秀雚苇”、“寒蝉鸣”;九月“王始裘”,已开始穿寒衣。而“时有养夜”,则标志着十月已进入深冬季节了。《夏小正》物候与农历物候在后半年渐显差距,意味着《夏小正》的月份很可能与农历月份并不相同。 《夏小正》全部星象和物候都出现在固定的某一月,这一点和后世的阴阳历存在巨大的不同。由于闰月的存在,农历的某一特定月份在公历中的时间前后可以最多可以相差二十八天,星象和物候很难固定地归属于某一月。星象和特定物候每年固定出现在特定月份其实是太阳历的性质。从这一点判断,《夏小正》应为十月太阳历,和后来的农历无关。 刘尧汉和陈久金在《〈夏小正〉新解》中进一步推测,《夏小正》和彝族民间流传的十月太阳历有关。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每月36天。一年多余的五至六天(闰年),集中放置在年底,不属于任何一个月。 而根据《豳風·七月》与《夏小正》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可以推断,除去后来加入的部分(如“十月獲稻”、“十月隕萚”),《豳風·七月》物候所反映的历法,和《夏小正》所用的应该是同一部历法。对于《豳風·七月》可能也是十月历这一判断在诗中存在一个佐证:诗中在“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后,直接提到了“改岁”(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前述“七月流火”问题,用《夏小正》十月历可以很自然地加以解释,《夏小正》七月出现了农历八、九月的物候,说明《夏小正》七月时间相对略晚,而这段时间正是当时观察“大火西流”的较佳时间。 从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结构判断,《豳風·七月》中的“某之日”很可能是指被集中放置在年底的多余的几日。从前面的分析看,“某之日”涉及的全部为冬季活动。尤其是“一之日”、“二之日”,提及“卒歲”,而“四之日”则“獻羔祭韭”、祈年于南亩。这几日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年节特征。

作者: 离扬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31, 2005 5:04 am    文章主题:           

七、颁夏时于邦国 《豳風·七月》与《夏小正》的关系,对于探究周人起源具有一定意义。豳地是周人在古公亶父迁岐之前的聚居地,《豳風》反映的事实上也就是周人的风俗。碾子坡先周遗址的发现解决了古公亶父迁岐前一百多年内周人踪迹,但周人更早的时候来自何方,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豳風·七月》的存在将周人起源的方向再次指向了中原。 另一方面,《豳風·七月》与《夏小正》的关系,对于探究当时《夏小正》的流行范围也提供了一些线索。 一般认为《夏小正》即孔子至杞所得“夏时”。《礼记·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对“得夏时”的解释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中也有:“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可见《夏小正》即孔子至杞所得“夏时”无疑。 《夏小正》中也有“玄雉入于淮,为蜃”的文字,并且两次提及“越”地的气候。夏纬瑛、范楚玉曾指出,《夏小正》中有明显的反映淮海地区物候的特征(《〈夏小正〉及其在农业史上的意义》,《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这说明《夏小正》应首先形成于淮海地区。这一结论与孔子至杞而得夏时的记载隐然相符(杞国原在淮海地区)。 《夏小正》形成于淮海地区,而《豳風·七月》则传唱于关中。这是否意味着《夏小正》在当时曾广泛流行于中原地区呢?从周人早期的起源地看,虽然对于先周在夏代的聚居地仍在探究中,但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晋南的东下冯类型和周人可能有关(叶文宪《先周史溯源》,《史学月刊》1995年第六期)。从淮海到晋南,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夏小正》所对应的历法在夏代的广泛流行。 《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也记载了大量星象与物候。两书文字除个别字句外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部分星象物候和《夏小正》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如:“鱼上冰,獭祭鱼”、“仓庚鸣,鹰化为鸠”、“田鼠化为鴽”、“群鸟养羞”、“爵入大水为蛤,鞠有黄华,豺乃祭兽戮禽”、“雉入大水为蜃”、“天子始裘”等等。这里不能简单地认为《礼记·月令》是根据《夏小正》加以汇编的结果。《礼记·月令》每个月都有星象,并且十二个月与五行交织成一个紧密的体系。其中除了见于《夏小正》的物候以外,还包括大量不见于《夏小正》的物候。并且,见于《夏小正》的物候其出现的时间也根据十二月历进行了相应调整。此外,《礼记·月令》中还花了大部分篇幅记载了各个月令上天子所须采取的行动。因此,《礼记·月令》应该是一个曾被投入实际应用的体系。《夏小正》中的物候在《礼记·月令》中出现,应被理解为早期十月历的物候在实际使用过程调整淘汰遗留下来的残余。 因此,结合前述《夏小正》曾在淮海地区和周人聚居地流行的证据,我们可以推测,在上古的某个时期,《夏小正》的确曾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过。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禹夏后氏曾“颁夏时于邦国”,现在看来这一记载应该是言之有据。 曾有观点认为,《夏小正》既称“小正”,或许意味着这仅是地方性的历法。但从本文的结论看,“小正”篇名恐不足为据。毕竟,《夏小正》仅记载了星象物候,并非正式的历法。称为“小正”也无不可。

作者: jaoooo 发表于: 星期一 六月 12, 2006 9:10 pm    文章主题: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 ---- 好像应该这么解释 2、3月里 凿冰,放到冰窖 这个是周历 和夏历12月正月 符合实际 另外好像记得这诗是夏周2历混用 凡夏称X月 凡周称X之日

 


试从端午重建《夏小正》十月历

作者:离扬

小隐在线
2005.12.22 乙酉冬至

业余观点,仅供参考


一、端午的疑惑
二、“度尺而午”与交午木
三、五月五日天中节
四、对《夏小正》岁首的一个推测
五、大蜡之夕,天地同有至
六、天子大蜡八
附录:岁差因素导致的夏、冬至间隔问题


一、端午的疑惑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在现代人的印象中,食棕也许是端午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南方的可能还要加上龙舟竞渡,许多地方还在此日插菖蒲、艾叶,用苍术、白芷薰室内,并有饮雄黄酒等习俗。

至于端午的起源,传说多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又云:“汉建武中,长沙人区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绿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其,遗风也。”《荆楚岁时记》也有:“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不过《事物纪原》所引《楚传》却认为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吴越间也有端午起源于纪念伍子胥的说法。东汉邯郸淳《曹娥碑》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会稽典录》记载:“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溯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从中可见吴越间又有五月初五于江溯涛迎涛神的习俗。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则提出新的看法,认为五月初五原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现代研究者指出,端午有可能和古代恶日有关。《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要求其母亲不要生下孟尝君,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此处,《索隐》注引《风俗通》逸文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四讳》也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从史籍中的许多记载看,先秦以来多视五月五日为不吉之日。端午插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以及饮雄黄酒等传统,很可能源自古代恶日驱鬼避疫的习俗。

可见,端午的来源众说纷纭。而且民俗调查显示,中国以五月五日为节的民族达29个之多,且节日的习俗并不全同,用屈原说、恶日说或者其他说法都不能合理解释这些现象。

不仅如此,“端午”一名的解读也歧解纷呈。一种解释认为端午又称端五,“端”即“初”,这样,端五即初五。而“五”与“午”通,同时农历五月又正是“午月”,由此而有端午之名。

这里“午月”的说法有点问题:“午”在地支顺序中为第七,按照“三正”的说法,周历以正月为子,而周历正月即农历十一月,这样五月对应于“午”。但这种对应关系仅限于月份,并不能扩展到日期,将其和端午联系起来恐怕只是附会。

文献中较早提到端午的是西晋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作:“仲夏端五,端,初也”。这里的“端,初也”应是周处所作的注文,将端五解释为初五或许正是由此而来。而《容斋随笔》中有“八月端午”一则,通常被认为是端五来源于初五的一个直接证据: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

《册府元龟》卷二收录了一则相关的记载。其中张说所上的表中有:“月惟仲秋,日在端午;常星不见之夜,祥光照室之期”。这里“仲秋”应作中秋解。如此,八月五日,其月为中秋之月,日为端午之日,就显得不同寻常,所以又有“常星不见之夜”之语。这显然是为八月五日玄宗生日而比附的祥瑞。这里端午与“仲秋”(中秋)相对,可见此处端午并不能作普通的初五解。那么张说《上大衍历序》中的八月端午又是怎么回事呢?查《旧唐书》,其中《穆宗本纪》、《齐映传》、《卢徵传》三处有“帝诞日端午”、“端午降诞”之类的说法,可见唐代似有称帝诞日为端午的习惯。据传宋璟为了讨好玄宗,曾改“端午”为“端阳”,现在看来改称端午为“端阳”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挪用“端午”来称呼玄宗生日。因此,张说《上大衍历序》中称八月初五为端午不过是因为玄宗生日,而非普通的初五日。

然而,先秦文献中“五”“午”的确是相同的,《左传·成公十七年》晋厉公时被郤锜夺田的“夷阳五”,在《国语·晋语》作“夷阳午”。但《说文》释“五”:“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X,古文五如此”。“五”、“午”从字源上看,都和交叉有关,但《说文》的解释令人意想不到。按照《说文》的解释,端五的由来又重新指向“端午”了。

从文献上看,隋代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可见端午一名的出现也相当早。而端午又有午日、午时节、重午之称,如果假设“午”字是由初五辗转演变而来,则这些以“午”为核心的别名就很难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故宫五门之中,有端门、午门。南京明故宫遗址、凤阳明中都遗迹都有端、午二门。从史籍记载看,历代提及端门不下百余次。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吕太后本纪》:“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但端门的由来可能更早。《广韵·二十三魂》引《周礼》云:“公卿大夫之子,入王端门之左,教以六艺,谓之门子。”传统天文学将太微垣南的四颗星中的中间两颗称为端门,两侧为左、右掖门。这一称法在《史记·天官书》中就以出现。太微垣象征天庭朝政的所在,垣南正中之门为端门,显然这是将地上的制度移植到了天上。这些记载显示,端门的由来可能非常久远。

正史中,有关午门的记载始见于《明史》,和端门出现的频率不相对称。这或许和端门通常是宫城正门,历史事件较多发生在此有关。但元杂剧《承明殿霍光鬼谏》中有“登午门君王望影楼”。此外,宋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咱八辈儿称孤道寡,目今住在西华门东,东华门西,后载门南,午门之北,大门楼里面。”查证于《宋史》,汴京宫城南面几个正门的名称,虽然几经改易,但未见有“午门”或“端门”之名。不过徽宗赵佶自己在词中却数次提到端门。这意味着,端门和午门之称在当时可能已成为一种传统,正如唐代的金銮殿之名一直被用来指称宫城正殿一样,午门很可能和端门一样是早期宫城制度的一部分。

传统宫城制度中以端、午二字命名宫城的正门有什么涵义吗?这和端午节名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别有深意呢?

各地在农历五月初五的不同风俗,不能简单理解为端午存在多种起源。假设各地出于独立的原因而共同选择五月五日作为节日,未免过分强调偶然的巧合。事实上,许多不同风俗同时出现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恰恰表示五月初五在上古可能具有特别的意义。

那么,端午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特别意义呢?
_________________
 樓主| 發表於 2006-8-25 09:42:34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度尺而午”与交午木

端字,《说文》释为:“端,直也。从立,耑声。”《广雅·释诂》释为:“端,正也。”端字除作正、直解外,又有起始、根由之意,如发端、端兆等等。相对而言,端字的解读并无太多的歧义。《史记索隐》:“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讳正,故云端月也”。

午字,地支第七位,用于纪年、纪日、纪时。《说文》解为:“午,啎也。五月阴气啎逆阳,冒地而出。”《说文》此处的解释可能本末颠倒。啎字,《说文》自己的解释是:“啎:逆也。从午吾声。”啎字从午,可见啎字应从午衍生而来,用来解释午字未必恰当。按照传统阴阳循环的理论,阳气盛极之时,也正是阴气滋生之时。阳气盛极,可以是一天之中的午时,也可以是一年之中的仲夏。不过《说文》这一解的“午”字,更可能是与忤、迕、仵诸字相通的“午”字(段注记载,仵即啎字)。《礼记·哀公问》:“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荀子·富国》:“视可午其军、取其将。”均同此义。

《说文》进一步解释:“象形,此与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象形二字,据段注,各本原无此二字,为段氏所补。此处“与矢同意”究竟是指什么,许慎语焉不详。段玉裁解释为,“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但段注仍未能解释何以午字“与矢同意”。

《仪礼·大射》有:“工人、士与梓人升自北阶,两楹之间。疏数容弓,若丹,若墨,度尺而午。射正莅之。”。其中“度尺而午”的午字,郑玄注曰:“一纵一横曰午。”据此,所谓“午”不过是十字而已。《仪礼·大射》此处所记,正是在两楹之间每隔一定距离(度尺),用红色或黑色标记十字作为靶标。午字小篆之形,其上为人形,其下正是十字。由此引申而有“午贯”(十字形交叉贯穿),《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则其神死,渊为陵”。又有午割(交叉切割),《仪礼》有“午割勿没”、“午割之”等语。可见午字所象之形应为纵横相交的十字。

那么,象纵横相交之形的“午”又怎么和纪时的“午”走到一起来的呢?种种迹象表明,这可能与早期的华表有关。

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水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木。”这段对话或许是存世文献中最早提到华表这一名称的记载。

《论衡·须颂》也有:“道立国表,路出其下,望国表者,昭然知路。汉德明着,莫立邦表之言”。上世纪二十年代,黄晖在其《论衡校释》中指出,此处存在双重的讹误。其中“邦表”实为“邮表”之形误,“国表”则是王充因避汉讳而改邦为国(黄晖《论衡校释》自序)。所谓邮表,《说文》木部:“桓,亭邮表也”。三国如淳在《汉书·酷吏列传·尹赏传》“寺门桓东”一语下对“桓”字的解释是:“旧亭传于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余,有大板贯柱四出,名曰桓表。县所治夹两边各一桓。陈宋之俗言桓声如和,今忧谓之和表。”颜师古在此注曰:“即华表也”。

崔豹《古今注》记载的华表木,是柱头带有十字正交横木的木柱。桔槔,即旧时井上提水用的轱辘,通常一端装有呈十字正交的轮轴,正和华表造型相似。在如淳的注中可以看到桓表具有同样的形制(“有柱出,高丈余,有大板贯柱四出,名曰桓表”)。可见所谓华表木、表木、交午木、邮表、亭邮表、亭表、桓、桓表、和表,都是同一件设施的不同名称。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石刻中,在一种亭子式样的小房子顶上,立有一根圆柱,柱顶上两木交叉成十字形。与如淳笔下的桓表完全吻合。这是目前发现的存世最早的华表形象。这种柱顶装有十字横木的早期华表后来又出现了只装一根横木的,今天的华表即由此演变而来。

这种柱顶装有十字横木的华表是作什么用的呢?

崔豹《古今注》提供两种解释,“以表王者纳谏”,又“以表识衢路”。纳谏一说,显然是由“尧设诽谤之木”引伸而来。但难以解释的是,何以用来纳谏的“诽谤之木”竟然在大路交衢到处可见。而且,“诽谤之木”为什么又能在纳谏的同时“表识衢路”呢?华表赖以“表识衢路”的正是柱顶水平正交的两根横木,各指东西南北。三国韦昭在《史记·孝文本纪》的注中说:“虑政有阙失,使书于木。此尧时然也,后代因以为饰,今宫外桥梁头四柱木是也”。按照韦昭的说法,华表柱顶的十字横木是后来作为装饰加上去的。然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从崔豹《古今注》和《论衡·须颂》来看,华表曾大量地建在道旁,用来指示方向,这应无可争议。然而,以古代的技术条件,又是如何准确地确定东南西北方向的呢?如果有司南,这应该不成问题。但“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说明华表大量地立于大路交衢本是秦以前的制度。显然,不能假设当时就有司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判断南北主要依赖的是太阳的位置,但通常只能获得大概的方向。要获得精确的东南西北方位,只有通过测影。在北回归线以北,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所指的方向正好是北方(事实上,指南针确定的是南北磁极的方向,与地球自转轴对应的南北方向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由此可见,华表十字横木的设置事实上具有相当高的技术要求。十字横木在地面上的日影正好也是十字。而当华表的十字横木准确指向东南西北四方时,立柱的日影上午将出现在十字日影的东南象限,下午则出现在西南象限。正午时分,立柱日影将和十字日影的南北向重合。华表又名“交午木”,“交午”一词十分传神地表达了立柱日影从东南象限向西南象限移动过程中与十字横木的日影重合的那一瞬间。

可见,华表的十字横木不仅具有指向的功能,同时也有计时的功能。这绝非随意加上去的装饰。一件仅仅用来“书政有阙失”的“诽谤之木”是绝不会有如此精巧的设计的。

华表同时具有指向和计时的功能,那么最初的华表究竟是为了指向而设计的呢?还是为了计时而设计的?在华表的设计中,指向和计时功能浑然一体,令人无从分辨这两个功能谁为主谁为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四柱木”和“交午木”以外,华表的诸多别名都不离一个“表”字,甚至被直接称为“表木”。华表的计时功能和古代的观天测影显然密不可分,而“表”正是古代测影所用的立木。《周礼·肆师》:“祭之日表”;《国语·晋语》:“置茅蕝,设望表”。这里的“表”就是测影的立木。华表可以简化到仅以“表木”相称,这使我们判断华表很可能源于测影用的望表。

带有十字横木的华表在正午时的投影,恰恰是个十字。这种巧合或许正可以用来解释何以正午的纪时采用了象“一纵一横”之形的午字。

午字金文的字形略似十字,所不同的是横笔在竖笔两侧指向测下方,类似人字为一竖所贯穿。人字所处位置较靠顶端。而一竖的下端,则有明显的加粗痕迹。这一字形看去颇似华表在正午时的投影,横笔向两侧下指,或许是表示投影的意思。在从华表演变而来的南朝神道石柱上,研究者发现石柱柱身都有从下往上逐渐收缩变细的特点(收分)。金文午字一竖的下端加粗,或许正是这一特征的象形。

从金文至隶定以后的午字字形演变,具有很好的延续性。但令人疑惑的是,甲骨文午字字形与金文差异甚巨。其间看不出任何与十字有关的成分。但午字具有十字相交的含义,在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就已出现(见前引《周礼》《仪礼》),这几乎已经逼近金文出现的年代。这一问题,看来仍有待专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三、五月五日天中节

根据以上分析判断,至少从金文开始,午字的来源和古代测影计时关系密切。那么端午二字会不会和华表的午影有关呢?以华表午影解读端午,放在古代宫城制度中看,显得非常自然。北京故宫所对之南门名为正阳门,《岁华纪丽》释“端午”说的就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可见端午二门与正阳门彼此隐隐相连,再加上古代宫城正门两侧必设的华表,正好构成端午和华表午影之间联系的完整背景。古代以端、午命名宫城正门,可能正如门前的交午木一样,可能属于中华文明源头性质的遗迹。

从字面理解,“端”作正、直解。如果将端午之“午”理解为华表之午影,那么,正午时分的华表投影呈十字形正好指向东南西北四方,其本身就是“正”的。在华表午影上再加“端”字作修饰,未免有点多余。然而,无论“端”字作何解释,“端”字在此出现,本身就意味着端午之“午”并非寻常之“午”。而华表午影的确一年有两次处于特殊状态,这就是夏至和冬至。在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华表午影最短;而冬至日,华表午影最长。端午显然和冬至联系不到一起。这样一来,如果以华表午影解读端午,只有用夏至来解释了。

由此推测,端午是否与上古的夏至日有关?

这一推测并非捕风捉影,文献记载也反映出端午与夏至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齐民要术》卷九“粽法第八十三”中,有这样一段话:

《风土记》注云:“俗,先以二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这里,“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一句,现通常在五月五日与夏至之间断开,这样可解作五月五日与夏至并列,而非彼此修饰。不过此处,不用和“夏至”对等的“端午”,而用可作修饰的“五月五日”与“夏至”并列,颇耐寻味。

缪启愉先生在校释《齐民要术》时考证,《太平御览》卷六五一引《风土记》有此条,但无“注”字,作《风土记》正文。《风土记》今已佚失。但刘知几《史通》卷五《补注》篇说,《风土记》作者周处自作注文。并说《风土记》“文言美辞,列于章句;委曲敘事,存于细书。”说明《风土记》正文(即章句)辞句优美,而小注(即细书),委曲详尽。現在散见于各书的《风土记》佚文,其正文还保存不少韵文风格,则《齐民要术》此处所引应为注文。

缪启愉先生进一步将以上引文和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所引文字对照,发现《齐民要术》所引确是注文,但已经贾氏删节,且有脱文。《玉烛宝典》所引文字如下:

“《風土記》曰: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糭』,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缪启愉先生注云:“享用角黍”之“享”字下原有“驚”字。缪先生认为系衍文。窃以为原文或者就是“烹鹜角黍。”缪先生又注:“□,春孚雛”之“□”同“鴨”。参见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此处“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太平御览》卷三十一作:“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可以有两种解读:民俗对五月五日象夏至日那样重视;或者,民俗以为五月五日即夏至日。“先此二节一日”在《齐民要术》中则演变为“先以二日”,缪启愉校释为“先以二节一日”。此处也有两种解读:在五月五日或夏至日之前一日;或者,五月五日与夏至以前是同一日。

在以上这些同时涉及端午和夏至的记载中,存在较多的两可情形。但有些痕迹的确令人怀疑有关文字是否已被改动过。

相对而言,在《后汉书·礼仪志》的一段记载中,端午和夏至关系表达得更为清晰: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硃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硃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日夏至,禁举大火,止炭鼓铸,消石冶皆绝止。至立秋,如故事。是日浚井改水,日冬至。钻燧改火云。


在这段记载中,五月五日这一日期出现在夏至日习俗之间,而且作为夏至日桃印这一习俗的一个细节附带而出,说明当时的确有以五月五日为夏至的传统。

端午即上古夏至的更进一步证据,反映在天中节这一端午别名中。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五月》中记载:“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于端午书帖以禳赤口白舌之灾是宋代习俗。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端午》中记载:“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襘。”《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中也有:“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范成大有诗《壬辰天中节,因怀去年捧御杯殿上诗》(去岁排场德寿宫,薰风披拂酒鳞红)。可见在宋代端午也称为天中节。在明清天中节这一名称仍被延用:在《水浒》(第101回)和《二刻拍案惊奇》(贾廉访赝行府牒)中均说到天中节。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也说:“端午为天中节”。

太阳视运行轨道在四季中高低不同,在古人观念中,太阳在四季是有不同轨道的,即夏、春、秋、冬对应的赤、青、白、黑四道(《太平御览》冬夏风雨图)。在北回归线以北,夏至这一天,是太阳最靠近中天的时刻。而端午被称为天中节,意味着端午的起源的确与上古夏至有关。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在“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之下,又有“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数语。夏至日,按照传统阴阳理论,正是阳气盛极之时,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换的临界点,正与“赞时”一语相合。

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两文中,曾提出端午起源于夏至的几个依据:食粽在《荆楚岁时记》中被记在夏至节中,竞渡在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中也归入夏至风俗,而与屈原无关。端午习俗中的“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岁华纪丽》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即端午为夏季之中,而端午又称天中节,由此刘德谦先生推断端午应起源于夏至。
_________________

四、对《夏小正》岁首的一个推测

然而,假设端午即夏至,仍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按照目前流行的传统,端午为夏历五月五日。但夏至本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一个等分点,在那一时刻,太阳直射位置处于北回归线。其准确时刻一般出现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由于阴阳历存在闰月,夏历五月五日在公历中的位置则有较大的变化。在十九年的周期中(十九年七闰,这是阴历与公历的第一级近似公倍数),端午最早可以出现在公历5月28日前后(如1990年),最晚则可出现在6月25日前后(如2001年)。十九年中,端午比根据地球公转位置而确定的夏至时间,平均约提前十日左右。

可见端午与夏至在阴阳历体系中是无法合一的,要合理解释两者关系只有将两者放在太阳历体系中才行。这意味着或者端午与夏至根本没有关系,或者假设上古存在太阳历。而以阴阳历闰法为特色的传统农历(即夏历)可以清晰地追溯二千多年以前,卜辞中的记载则将添加闰月的做法更上推至商代。闰月显然属于阴阳历体系。这意味着,如果上古存在太阳历,则它只可能流行于商以前。这使得我们将目光转向《夏小正》。

《礼记·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曰:“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云:“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可见《夏小正》在汉代被认为是孔子至杞所得的“夏时”。

现代学者陈久金与刘尧汉通过对比研究《夏小正》所记物候与星象,在1983年第1期《农史研究》上发表的《〈夏小正〉新解》一文中提出《夏小正》原本是十月太阳历。这一推测在经过农史学家和天文学家的大量验证后,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夏小正》为十月太阳历的推测,为解释端午和夏至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从文献中的端午习俗看,《夏小正》中的确存在与端午相关的内容。《夏小正》五月:“蓄兰”。其《传》曰:“为沐浴也”。《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大戴礼》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太平御览》所引并不见于今本《大戴礼记》,但《荆楚岁时记》“端午”一节下,杜公瞻所注与此类似。《荆楚岁时记》宗懔的原文为:“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之戏。”其注为:“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踏百草.即令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南北朝之时,笺注规范刚处于萌芽阶段,后人所加之注,往往与正文混同。从《太平御览》所引与《荆楚岁时记》注文相符来看,“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应是当时所能见到的《大戴礼》的注文。由此可见,端午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很可能源于《夏小正》之时。

而《夏小正》五月又有:“时有养日”。其《传》云:“养,长也。一则在本,一则在末,故其记曰“ 时养日”云也。”此处“养日”应即夏至。五月有“养日”,同时又有“蓄兰而沐”,则在《夏小正》对应的历法中,端午与夏至都恒定出现在五月。这使我们进一步推测两者是否在《夏小正》对应的历法中重合,均在五月五日。

假设《夏小正》的夏至也即端午恒定出现在五月五日,意味着我们有可能由此反推《夏小正》的岁首在公历中的位置,《夏小正》为太阳历,其岁首在公历中位置应该相对固定。但前提条件是获得《夏小正》每月的天数。

陈久金、刘尧汉在《〈夏小正〉新解》一文中同时还提出《夏小正》与彝族十月历的关系。通过民俗调查初步了解到的彝族十月历情况大致如下:彝族十月历每年含十个月,每月36日,一年多余的五至六日(闰年六日)集中放置在岁尾作为年节。这里有必要指出,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夏小正》与彝族十月历是同一历法,仅仅凭借两者都是十月太阳历推断两者同源,证据仍嫌不足。但在推测《夏小正》岁首的试探性尝试中,彝族十月历的年月结构应仍可借鉴。

这样,我们将端午放置在《夏小正》十月太阳历,再将彝族十月历的年月结构拿来;为简便起见,我们又以平年为例,并假设夏至日为公历6月22日,冬至日为公历12月22日;然后,我们将这些要素放在一起,最后得到以下结果:

《夏小正》正月: 公历 1月25日 至 公历 3月 1日
《夏小正》二月: 公历 3月 2日 至 公历 4月 6日
《夏小正》三月: 公历 4月 7日 至 公历 5月12日
《夏小正》四月: 公历 5月13日 至 公历 6月17日
《夏小正》五月: 公历 6月18日 至 公历 7月23日 --- 五月初五夏至:端午
《夏小正》六月: 公历 7月24日 至 公历 8月28日
《夏小正》七月: 公历 8月29日 至 公历10月 3日
《夏小正》八月: 公历10月 4日 至 公历11月 8日
《夏小正》九月: 公历11月 9日 至 公历12月14日
《夏小正》十月: 公历12月15日 至 公历 1月24日 --- 十月初八冬至:腊八?

无可否认这是大杂烩式的拼凑。不仅彝族十月历与《夏小正》关系仍未完全证实,即使《夏小正》是否为十月历目前也不是全无争议。然而,正是在这些彼此无关的要素的堆砌之中,我们看到了十月初八冬至这个似曾相识却又十分陌生的日期。
_________________

五、大蜡之夕,天地同有至

通过一个大杂烩式的拼凑,我们发现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夏小正》的冬至将出现在十月初八。这一日期使人联想起另一个几乎已被遗忘了传统节日:腊八。农历十二月与《夏小正》十月同为岁末最后一个月,腊八会不会是由《夏小正》的冬至演变而来的呢?

有必要指出,冬至日出现在《夏小正》十月初八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下的:如果夏至在公历6月21日,则冬至也可能出现在《夏小正》十月初九。因此,腊八与冬至的关系并非结论而是一个求证方向,这需要对腊日演变历史的细致探索。

有关腊八的传说和记载远较端午纷繁复杂。现在民间多流行腊八日为释迦牟尼成道日的说法。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载:“十二月八日,即寺院与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这一说法其实是唐宋以后才形成的。腊八应来自上古的腊日。《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月之言。是谓此也。諺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宗懔此处所说的“金刚力士”,应是傩戏中的方相氏。《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又载傩戏队列中的方相氏为“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硃裳,执戈扬盾”(与《周礼·夏官·方相氏》同)。《太平御览》卷三十三引王肃《议礼》曰:“季冬大傩,旁磔鸡,出土牛以送寒气,节令之腊,除逐疫。磔鸡,苇绞桃梗之属。”可与参看。

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从文献追踪,腊日应源于上古“蜡祭”。蜡(zha),旧专指岁终大祭。汉字简化以后与“蠟”合并。文献记载中的蜡祭传统似乎相当悠久。应劭《风俗通》引《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太平御览》卷三十三所引与此不同,作“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另说见于蔡邕《独断》)。《礼记·郊特牲》更记“伊耆氏始为蜡”,将此传统一直前推至史前。蜡祭在周代极为重视。《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蜡祭在此已成为社稷存续的象征。

然而,如此重要的岁终大祭,却是祭无定日的。许慎《说文》:“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也。”(《太平御览》卷三十三所引,“三”作“壬”)。戌,甲子记日法中的戌日。甲子记日六十日一轮转,与一年365日并无公约数,可见当时戌日前后变动得就很厉害。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在高堂隆《魏台访议》中,戌腊、辰腊、丑腊被进一步与五德终始说联系了起来(参见《太平御览》卷三十三)。《荆楚岁时记》是目前所见最早记录腊日在十二月八日的文献,但这是荆楚地方的民俗传统,并非官方定制。

作为社稷存续象征的蜡祭,却祭无定日,这在今人是不可想象的。既然是“岁终大祭”,显然是一年一度。但一个每年没有固定日期的仪式,在最初又怎么可能被确立为一年一度的传统呢?对此唯一合理的推测应该是,蜡祭本来应该是祭有定日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祭日的确定过于复杂,从而演变为祭无定日的结果。

在我们看来,造成蜡祭祭无定日的很可能是上古的若干次历法变更。《左传·昭公十七年》梓慎有言:“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可见先秦至少曾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历法变更。而近来对《夏小正》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前一次变更很可能是从太阳历到阴阳历的历法巨变。这使我们推测,蜡祭这一岁终大祭最后变成祭无定日很可能是夏商之间的历法变更所造成的结果。一个带有太阳历属性的节日,在传统农历这样的阴阳历体系中,往往是很难确定的。如果保持固定的日期,则该日的太阳历属性就会丢失;但若保持其太阳历属性,则势必造成该日在阴阳历中前后游移而无定日。

《太平御览》卷三十三引录了《玉烛宝典》作者杜台卿的一段文字,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蜡祭祭无定日与上古历法变更之间存在联系:

杜公瞻云:蜡者,息民之祭。故孔子云,百日之劳,一日之泽。其所祭八神者,皆报其成功。则於十月农隙是也。后世腊有新故交接之义,遂移於夏正十二月。晋博士张亮说蜡聚飨,腊者祭庙,初云蜡则黄服,蜡腊不同总非也。腊宜在新故交接,二祭月同而名异,祭俱而服殊。今推诸经传无正说。蜡腊之文,《月令》云蜡腊,此则同日祭,但互名耳。据田猎取兽之名为腊,因索飨百神号之日蜡,其日,上祭先祖,旁享百神,下息万民,无别祭也。即郑玄云“既蜡,腊先祖五祀,於是劳农”者也。近日蜡腊兼设,蜡在十月,腊在岁终。隋开皇四年始停建元之蜡,直为建丑之腊,依五行,火衰於戌而用戌日故也。

从中可见,杜氏当时蜡腊兼设,一在十月,一在岁终。这应该是杜氏坚持蜡、腊原为不同之岁祭的原因。但杜氏所谓“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御览》同卷引《玉烛宝典》),与应劭《风俗通》“周曰大蜡,汉改曰腊”是相抵触的。对于《礼记》中蜡腊并见,杜氏的同日异祭解释也显得并不令人信服。据《礼记·郊特牲》:“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依照从《左传》梓慎之言而来的“三正说”,周历十二月应为夏历十月,正合“蜡在十月”之设。可见杜氏当时“蜡腊兼设”正反映了历法变革对腊日设置的影响。

那么,腊日在上古真的和冬至有关吗?

如果腊日的确源于上古冬至的话,则有关腊日的记载多少总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

岁祭缘何称“腊”?应劭《风俗通》云:“腊者,猎也,田猎取兽以祭先祖。或曰:腊,接也,新故交接,故有腊大祭以报功也。”以“腊(臘)”会“猎(獵)”或许有道理,但与周之“大蜡”却联系不上。此外,腊字本义是否真的表示“新故交接”,恐怕也要多留一份谨慎。不过,腊之次日在历史上曾被视作小岁,说是“新故交接”相差却不太远。崔寔《四民月令》:“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刺贺君师”。《晋起居注》:“腊,接也,登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谓之腊,明日为初岁”。徐爰《家仪》又有:“蜡本施祭,故不贺。其明日为小岁贺,称初岁福始,罄无不宜。正旦贺,称元旦首庆,百物惟新。小岁之贺,既非大庆,礼止门内。”可见腊日是正旦前夜以外的另一个除岁日,然而却是一个在阴阳历中祭无定日的岁日。什么样的岁日竟然可以祭无定日呢?

《史记·天官书》将腊之次日列为“四始”之一,《汉书·天文志》差不多原文抄录了这段文字:

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

值得疑问的是,“四始”之中的其他三者均有明确的标志,唯独“腊明日”没有。然而《史记》却说腊日“发阳气”,只是阳气初生应该是冬至的事情(所谓冬至一阳生),何以同腊日联系在一起了呢?《御览》又引蔡邕《独断》有:“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也。”这里不仅提及“迎气”还说及“送气”,送旧迎新吗?但若以阴阳论,送旧气迎新气,应该也是冬至的情景。

到《后汉书·礼仪志》这里,意思表达得更明确了:“冬季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司马彪《续汉书》作:“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已交,劳农夫,享腊,以送故焉。”)这里与腊日有关的不仅仅是“送故”,还和“阴阳以交”、“星回”有关。“阴阳以交”严格说来属于冬至专有的,这里也归于腊日了。而民间至今也有称冬至为小年的,与腊之次日为小岁的记载恰成对应。

有意思的是,在有关腊日的各种记载中,还真的出现了将“大蜡之夕”与冬至放在一起的:《太平御览》卷三十三引嵇含《蜡赋序》曰:“大蜡之夕,虽天地同有至,携金兰以齐馨利,得贵意以遗荣势,孰尚我哉!”这里明确提到大蜡之夕天地有“至”。不过,《艺文类聚·卷五·岁时》所录嵇含《蜡赋序》中,“虽天地同有至”却作“虽天下同有”,但《艺文类聚》所录在此前又有“玄象运而寒暑交,节会至而万物迁”。“节会至”说的还是同一个意思。

或许要说,嵇含《蜡赋序》所记也许只是某年腊日偶然与冬至相合,因此这未必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其实不然,所谓“汉以戌,魏以辰,晋以丑”均是由许慎“冬至后三戌”演变而来的。既云“冬至后”,则官方所定腊日和冬至就再也走不到一起去。那么会不会是民间的某种地方传统呢?有可能。但民间习俗腊日应在农历十二月,而冬至在十九年的周期中,始终都出现在农历十一月。这样,即使假设嵇含所记之腊日为民俗传统,那么这一传统也很有点非同寻常。

回顾端午与夏至的讨论,我们注意到《后汉书·礼仪志》将五月五日与夏至联系在一起,但在阴阳历中天文测定的夏至是不可能固定在五月五日的,而公元前105年使用的《太初历》就已经包含准确的二十四节气,《太初历》的闰法就是在没有中气的月份置闰,可见《后汉书·礼仪志》中的夏至日并非《太初历》中经天文测定的夏至,而是通过民俗传统保留下来的在历法变更中失真了的夏至。这里,嵇含在《蜡赋序》中的冬至,应该也是保存在民俗传统中的在历法变更中失真了的冬至,而非经天文测定的冬至。也正因为这两种冬至的存在,《史记·天官书》才会将腊日与冬至同列为“四始”。

《道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此处“地腊”显然与腊日相对,但我们已经知道端午在上古为夏至,那么与夏至相对的腊日显然应该是冬至才是。

从以上种种迹象判断,腊日应来源于上古的冬至。
_________________
六、天子大蜡八

那么,腊日和初八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腊日又称为腊八。其中的“八”字的由来,可谓众说纷纭。所幸的是《荆楚岁时记》明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将腊八之“八”源于初八之“八”的时间,大大提前。值得注意的是,《荆楚岁时记》成书之时,官方仍在按五德之衰日而确定蜡日,这种做法至少在隋开皇四年仍在延续(参见前引杜台卿所言)。可见《荆楚岁时记》所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荆楚民俗应来自一种地方传统。民俗传统能与官定蜡日相抗礼,说明,这种传统并非短期形成,而应是有一段历史才行。

从文献上看,几乎蜡祭在文献中刚出现,“八”字就开始相随了。《礼记·郊特牲》云: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

这是有关周代蜡祭最详细的一段记载。上来即以“天子大蜡八”开始,又有“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可见“蜡八”之称从古有之。但此处的八究竟是何种意义呢?传统的解释是,蜡祭所祀共有八神,即一先啬、二司啬、三农、四邮表畷、五猫虎、六坊、七水庸、八昆虫。此说源于郑玄所注。依照郑注,则蜡八之“八”源于所祭八神,这样《荆楚岁时记》所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之“八”,就有是附会的可能。

然而,细读《礼记》原文却可发现,“八神”之说才是真正有附会嫌疑的。

《礼记》原文中仅一处提及昆虫,即“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郑玄自己在其下注云:“此蜡祝辞也”。祝辞中不仅言及昆虫,还提及土、水、草木。可见这一祝辞决非说给昆虫神听的。然而,舍此《礼记》更无一字言及昆虫,则所谓“祭昆虫”显见是凑数了。

“八神”之中,将猫虎合一,而将坊与水庸分列。而《礼记》原文中,猫虎不过是“禽兽仁义”之例,坊与水庸,也不过是“事”之例。两处若合一,则当都合一;若分列,则当都分列。

“八神”之中将先啬与司啬分列于第一、第二。郑玄以为先啬似乎是神农,而司啬为后稷。这里“主先啬”之“主”是否解为祭祀且不论,只是若“先啬”、“司啬”具为农神,则下文“祭百种以报啬”又是指哪一位呢?孔颖达在疏注中,也对“先啬”“司啬”为二神提出过疑问。“祭百种以报啬也”一句,先提所祭祀对象,后及祭祀之缘由。若“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联读,则“主先啬而祭司啬也”也当类似解读,“而”字在此不当作“而后”解,应是句中述及缘由的转接语。两句联读应解作:以农为先故祭司啬;又祭百种以报司啬。

“八神”又据《礼记》“飨农”一语,将“农”列为第三。此处“农”字显然不可作农神解,不然就与“主先啬而祭司啬也”一句重复。郑玄自己所注为:“农,田畯也。”又注:“邮表畷,谓田畯所以督约百姓于井间之处也。”可见郑玄以为“飨农”之“农”即当时农官。《说文》:“飨,乡人饮酒也”。《豳风》毛传同此。《淮南子·说山》:“先祭而后飨”。飨在此有以酒食慰劳之意。因此,“飨农”不过是蜡祭仪式中的一个程序,并非祭祀本身。《小雅·甫田》为上谷祈年之歌,其中有:“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礼记·月令》也有:“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此处“劳”即慰劳之意。可见所谓“飨农”不过是上古祈年仪式上“食我农人”的古礼而已。

“飨农”之下又有“及邮表畷”一语。畷,《说文》以为即田间阡陌之“陌”。疑郑玄之注即由此来(见前段)。清人阮元《揅经室》有释邮表畷一文,认为:“邮表畷之古义,皆以立木缀毛裘之物而垂之,分其间界行列远近,使人可准视望,止行步,而命名者也。”从前文有关华表的分析看,阮元所释与汉代之邮表类似。由“飨农及邮表畷”可知,蜡祭之礼除了“食我农人”,另有与“邮表”有关的仪式。但畷字在此何意,仍然不明,只得存疑。

若将猫虎、以及坊与水庸分别合并,则《礼记·郊特牲》所列蜡祭对象,分别为司啬、百种、邮表、猫虎(禽兽)、坊与水庸(事),共五样。《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其中“五祀”,传统以为“门户霤井灶”。但《月令》记载的是天子祈年大典,其下又云“劳农以休息之”,祭礼中只祀先祖及门户霤井灶,未免太不相干。以《郊特牲》所列参看,所谓“五祀”应该就是上列五样。

由此可知,蜡八之“八”与所谓八神无关,当别有源头。

在这种情况下,《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载反而成为“腊八”之“八”的唯一解释。更进一步,我们前面根据彝族十月历的年月结构拼凑的《夏小正》十月历,正好将夏至放置在五月初五,冬至放置在十月初八。在确认了端午即上古夏至、腊日即上古冬至的前提下,我们前面拼凑的结果反而成为一个极其坚强的证据,证明上古的“天子大蜡八”就是在岁终之月的初八。

而端午与夏至、腊日与冬至之间关系的揭示,同时也说明前文推测的《夏小正》岁首具有相当的可信度。而这一切又是建立在彝族十月历的年月结构上的,这有力地证实了彝族十月历的确和《夏小正》同源。这两个结论对于研判上古太阳历最初形成的时间具有重要价值。《夏小正》岁首的确定使得将《夏小正》星象出现的时间换算成公历成为可能,这对于通过岁差研判《夏小正》星象以确定其形成时间极为重要。而彝族十月历和《夏小正》的关系得到确认,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确定彝族离开中原的时间,来估算上古太阳历形成的时间。

=============================
附记:

由腊日称腊八判断,上古端午称端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不同的是,腊八的略称为腊、腊日;端午的略称则应为午、午日。

附录:岁差因素导致的夏、冬至间隔问题

第四节所所推测的《夏小正》十月历的可能形式,其中并没有考虑岁差因素。在那个推测中,端午日夏至和腊日冬至要求从夏至到冬至的间隔为183天。在近现代,夏冬至间隔的确是183天;然而,由于岁差的影响,几千年前的夏冬至间隔确并非如此。这里面涉及两个因素。一个是因地轴进动引起的岁差,导致春分点向冬至点偏移,平均每年偏移约50.25"。另一个因素则是由于行星间的摄动引起近日点相对于冬至点沿相反方向移动(拱线进动),平均每年偏移角度约11"。这样,两者叠加,造成近日点相对于冬至点每年偏离约61"。换算成时间,地球每年会推迟约24分钟多抵达近日点。2006年的近日点在1月4日,在数千年前,地球的近日点则位于夏至与冬至之间(三千年前,近日点出现大约出现在公历十一月中旬)。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为一稍稍偏心的椭圆,根据Kepler定律,地球在近日点的速度要略微高于远日点。当近日点位于夏至与冬至之间,意味着该年的夏冬至间隔将较短。

大致的估算表明,四千年前的夏冬至间隔大约为180天左右。这和推测的《夏小正》历法中的183天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种间隔只要缩短一天,就足以使腊八变成腊七。这样,前述的推测就不能成立。

然而,文献中有非常清晰的证据,可以证明端午即上古夏至日、腊八即上古冬至日。这种结论放在阴阳历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的,只能用太阳历来解释。而用彝族十月历来解释,我们发现五月初五和十月初八之间在每月36日结构下相隔为183天,与数千年前实际的夏冬至间隔非常接近。这使我们相信彝族十月历仍可能是最接近真实答案的。问题的关键是对前述的一天(三千年前)或二天(五千年前)的误差给出合理的解释。

一个因素是实际的夏至点可能发生在东亚的半夜。如2005年,夏至在6月21日下午14时46分,而冬至在12月22日凌晨2时35分。如果测影的话,冬夏至间隔就变成184日,而不是实际的183.5日。

另一个因素是观测的精度。地球在轨道上公转,平均一天移动不到一度,即使是在近日点,角速度也不过1°1'11"。如果夏至偏差一日的话,太阳投影的倾角的变化非常小,大致估算其变化小于千分之四度。如果在北纬35度附近观测的话,八尺表投影影长的变化值大约为千分之五寸。考虑到同时还存在衍射现象的干扰,可见夏至日的精确观测要求极高。数千年前是否能够达到这一精度,是很值得怀疑的。由于冬至日影较长,冬至日的确定相对于夏至而言要略微容易些。

《夏小正》的存在,说明当时至少已经知道了年的周期,这使我们可以推断当时至少已经测定了冬至日。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夏至日不能精确测定也无关紧要,古人很可能会假设冬至日和夏至日是平分一个回归年的。《周髀算经》卷上之三计算夏至至冬至太阳每天南北移动距离(南北游),以及卷下之二计算各节气的圭表影长都假设这些点是均分的。而一个回归年的一半大约为182.5天,因此选择182天或183天作为夏冬至间隔都有足够的理由。而我们从文献中看到的五月初五至十月初八,间隔是183天。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解释。但考虑到数千年前的技术条件,这种解释应该是非常合理的。

这是何新和陈久金的创说


何新:端午新考

端午将至,韩国称端午是韩人之节。何新先生授权本站始发此文,正本清源。






五月五日端午,上古以为夏至之日,颛顼及殷商古历以之为尝黍之新年,彝历以为星回之节,又演变为“火把节”。?



今东亚有某国继首都更名后,又欲将端午节本国化。而国人则数典忘祖,亦很少知道年节古俗的真正来历。??





端午,端,正也,始也。端午即正五,古“五”与“午”通用,故又为五月的第一个五日。?



闻一多云“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但何以设定此为祭龙祭祖之日,则前人无说。其实“端午”之设,是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



公历以6月27日为夏至之日,约当夏历之五月初。古历之夏至在五月略相当于端午,而夏至之节,乃是殷商古历的新年,尝新黍之日也。?



据近年商史学者研究甲骨文,夏历五月是殷历之岁首。常玉芝说:“气象卜辞证明殷历岁末岁首的交接是在夏季。殷历的岁首一月是种黍和收麦之月,即相当于夏历五月。殷人是以“大火”星昏见南中的夏历五月为岁首,所以殷正建午。”?

“殷历是以麦收后的始食麦、种黍及大火初昏南中之时作为岁首正月的。于农事,则称‘食麦’月;于天象,则称可标志岁首的大火为‘大辰’、‘天子大纪’。此月为夏至所在月,相当于夏历五月,借用月建称名,则可说是‘建午’。”



《周礼·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贾疏:“冬至日阳气转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阴气转升而祭地祗物魅,魅: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庙,致物魅于墠(音扇)坛。”?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地祗皆出。”可见远古有夏至祭地祗的风俗。所谓地祗,就是地灵,包括田禝之神,亦即所谓“田祖”。?


殷商历法,以夏至(端午)为正月新年。西周建国后改历,以立春为正月新年。其后,汉代行太初历、三统历,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确定于五月初五,夏至与端午遂分别为两个节日。?

但直到晋代,五月五日仍称“地祗节”。《道藏·岁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据《风俗通》,古时夏至原曾有煮龟之俗,“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龟,龙物也。秋字《说文》作龝,正象煮禾及煮龟。?

龟古音近秋。根据先秦古历法,夏至一阴生,此日过后,天遂交入秋令矣。??

2
据甲骨文,夏至之日,新麦成,种新黍,故以之为食新麦之节日。西周以后,则演变为端午尝黍并以新黍献神之俗。《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月也,农乃登黍。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略引)?

黍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主,古时包粽子用黍。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黄黑数种。许慎《说文》:“黍可为酒,从禾入水为意也。”魏子才《六书精蕴》:“禾下从汆,象细粒散垂之形。”“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所谓角黍,也就是献神尝新的粽子。?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始也。”注:“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角黍得名,源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装酒食祭祖之俗,取牛角之形似“且”(男阳具)也。据古人说法,角黍之所以要包以宽叶,盖取义于“荫”。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尔雅翼》:“黍之秀特舒散,故说者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乃具成“阴阳之象。”?



《齐民要术》:“俗,先以二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象。”??

3
古人认为,夏至后天暴热,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故于端午节,自古又有避恶之俗。?

《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文,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以彩绳系结祈福寿绵长,这也就是近年流行国际之间所谓“中国结”的起源。)?

端午又有作药浴之俗,药用兰草。《夏小正》:五月:“煮梅。蓄兰、颁马。”疏曰:“此日蓄采众药,以辟除毒气。”蓄兰即洗兰,以兰汤作沐浴。浴兰汤、悬桃符,都是为避毒。因五月阳气至极,极阳伤人,于是要避毒。?

以夏至/端午为岁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见于中原。但礼失而求诸野。在少数民族中,则至今仍可见此俗遗风。民族学家卢央指出,彝族太阳历的新年称“星回节”,因为在夏天的星回节有点火把的习惯,所以也称为“火把节”。?

陈久金说:“星回——就是北斗星开始回转了。这时,正是谷子成熟的时候。俗说话:星回之日过火把节。我国古代习惯于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彝族也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与《夏小正》以斗柄指向确定正月和六月完全一致。”?

陈久金又说:“星回节,又称‘天中节’。‘天中’者,正五月也,因为上古历法一年只有十个月,五月为中。”其实,所谓“天中”,与“端午”(端,正也。午,中也)之意义,本来完全相同。??

4
火把节至今仍是东南一带民俗大节。据游国恩说:?

“滇中以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为火把节。”?


明人李元阳《云南通志》云:“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李元阳是明嘉靖中人,当时已有火把节之记载,则其俗由来之久可知。明人杨慎《滇南月节词》云:“六月滇南波漾渚,星回令节传今古。”(摘录《升庵全集》卷三十九)?

清人陆次云《峒志》记:“六月二十四日,祭天过岁。”清人许实撰云南《禄欢县志》:“六月二十四、五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是节会饮至于旬余不息,犹汉人之春宴相集也。儿童执火把,梢松枝,杂煤衽而撷之,见尊者叩首,举燎逼裾,松煤燎之,火满身,谓之‘送福’。”“男女齐会,四面绕坐,脍肉,饮酒,歌舞杂喧,以趁盛节。”“大家小户俱盛酒,合家欢乐,乐为过年。”?

许印芳《五塘杂俎》卷二《星回节》谓:“节之日既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木,入室遍照幽,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猎各照所适,求利益大光明中”。?

《禄欢县志》亦谓“于野松树燎,高丈余,燃之,以照田祈年,视其明暗,卜其丰歉。”“倒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火过,群相贺曰:星回矣!秽气解矣!”

由此可知,星回节、火把节即云南少数民族新年除旧之节,这种风俗与华夏族殷商古代之风俗相同。?

上古曾有“十月历法”,每年设为十个月,“天中节”在十月历法之五月。但周秦以后改用夏历,年十二月,“天中节”则成为六月矣。??

6
秦汉以后,古礼失传。以至对端午之起源,乃有种种异说发生。?

一说端午起源于春秋时,为纪念晋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晋文公)曾落难逃亡,介子推跟随。没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于重耳。重耳复国后,赏赐随从,介子推独无所得,与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重耳请他出山,他终不肯出。于是重耳烧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烧死。于是重耳为纪念他,规定晋国以五月五日为寒食(不用火)之节。?

[东汉蔡邕《琴操》:“介子绥(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謟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惊悟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则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吴人纪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反被吴王夫差杀害,抛尸于江,灵魂不死,化为钱塘江江涛之神。故吴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为纪念节日。?

《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汉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但是流传影响最广的,自然还是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此说始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又云:“汉建武中,长沙人区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绿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其,遗风也。”

《初学记》引用《续齐谐记》这一说法,说民间怕祭屈原之米食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为祭品,据说蛟龙怕粽子上的楝叶、绿丝。?

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认为正好相反,粽子就是喂给蛟龙吃的:“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6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传说起源于越王勾践于五月五日检阅水军。《事物纪原》引《楚传》: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荆楚岁时记》则说其俗也是来自祭祀屈原:“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岁华纪丽》则综合之,认为赛龙舟之俗是来自于:“因勾践以为成风,拯屈原而为俗也。”?

实际上,上古传说舜帝南巡死于湘水。舜帝是楚人之祖,号称“祝融”。楚俗以五月五日为“祝融(火神)生日”,所以为纪念舜帝祝融,而早有龙舟竞渡之俗。??

* * * * * * * * * * * *



综上所述,端午之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乃是殷商之“新年”日。端午食粽的风俗,来源于上古于新年日以新麦、新黍祭祀祖神。龙舟竞渡,则为纪念南游水死的舜帝祝融也。后来随历史之变迁,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的事迹亦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但皆非其本原也。此节于秦汉以后(也许更早?)流传到东亚、东南亚地区,遂成为国际节日矣。?



(05年5月记于上海)
--------------------------------------------------------------------------------

-- 作者:宇宙之心
-- 发布时间:2005-05-28 22:04:00

--
厉害!
--------------------------------------------------------------------------------

-- 作者:da2008
-- 发布时间:2005-05-29 00:58:00
何新大侠!!!
--------------------------------------------------------------------------------
-- 作者:witwood
-- 发布时间:2005-05-29 11:37:00
老何什么都懂,牛B
--------------------------------------------------------------------------------

-- 作者:湘山石
-- 发布时间:2005-05-29 16:03:00
揭破迷雾、正本清源,培固民族自尊、自信,彰显华夏文明传承有序、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深受教益!
--------------------------------------------------------------------------------
-- 作者:刘水
-- 发布时间:2005-05-30 08:20:00

--
燕园春呓
回复
陈久金说:“星回——就是北斗星开始回转了。这时,正是谷子成熟的时候。俗说话:星回之日过火把节。我国古代习惯于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彝族也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与《夏小正》以斗柄指向确定正月和六月完全一致。”?

陈久金又说:“星回节,又称‘天中节’。‘天中’者,正五月也,因为上古历法一年只有十个月,五月为中。”其实,所谓“天中”,与“端午”(端,正也。午,中也)之意义,本来完全相同。??

--------------------------------------------------------------------------------
-- 作者:宇宙之心
-- 发布时间:2005-05-30 09:03:00

陈久金 男,1939年12月生。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出版的著作有:“彝族天文学史”、“藏历的原理与实践”、“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和“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历法”、“陈久金集”等。在中国古代历法、天文学家、天文起源和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共发表论文约1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校点出版古籍约100余万字。1993-1995年主持了十卷50册中国科技典籍通汇的编撰工作。
--------------------------------------------------------------------------------

-- 作者:宇宙之心
-- 发布时间:2005-05-30 09:10:00

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唯温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 (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 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颇多,主要的有:

①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受国诗人屈原,据唐文秀《端午诗》记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②纪念各族英雄人物。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③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如 《诗经·大田》中有“与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记登,以及《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粽女)的记载。

④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场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⑤古代吴越民族的图腾祭说。吴越先民断发文身,以“龙子”自居,每逢端午,都要赛龙舟、抛筒粽娱神,以求部落昌盛,以上诸说,长助并存,没有定论。

--------------------------------------------------------------------------------

-- 作者:hyloo
-- 发布时间:2005-05-30 10:46:00
--
如解读马经的一样,但凡看上去较好的,大多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才。
续往圣绝学,
堪忧!!
--------------------------------------------------------------------------------
-- 作者:hyloo
-- 发布时间:2005-05-30 10:51:00
--
主人公论坛主坛上对何新访谈的某些评价,将重点放在中国最高核心决策层一直未被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占据之上来否定何新谈话,实在是缺乏洞见。
--------------------------------------------------------------------------------

-- 作者:风小注
-- 发布时间:2005-05-30 12:27:00

以下是引用witwood在2005-5-29 11:37:03的发言:
老何什么都懂,牛B

大家都是文明人,能否不骂人?如果你认为何新不懂,请把你懂的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水平高低,那出了自然有人评判,公道在人心嘛。
--------------------------------------------------------------------------------

-- 作者:悠然见南山
-- 发布时间:2005-06-06 09:58:00

--

以下是引用witwood在2005-5-29 11:37:03的发言:
老何什么都懂,牛B
大家都是文明人,能否不骂人?如果你认为何新不懂,请把你懂的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水平高低,那出了自然有人评判,公道在人心嘛。

========

据我所知,“牛b”是指“厉害”的意思,所以他这句话本是褒义的,不过如果他是故意说反话的话,那就另外回事了,是否说反话,只有他自己知道。

--------------------------------------------------------------------------------

-- 作者:fifa007
-- 发布时间:2005-06-12 15:15:00
及时,准确,释疑。

--------------------------------------------------------------------------------

-- 作者:sunguiyun
-- 发布时间:2005-06-15 09:55:00
--
何新真了不起,人们过了几千年端午节却不知有这么多内容,谢谢您的辛勤劳动!
--------------------------------------------------------------------------------

[转帖]何新:关于天文十月历法- -

《陈久金集》序言

我在1983年研究中国上古史时,注意到两个重要而为前人忽略的情况:

1、史官起源于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对此已有明言),天文历法之学,对中国上古文明的形成,特别是宗教哲学及艺术的形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实际也是我当时尝试以太阳崇拜为线索,重新研究和理解中国古文蝗的原因。而理解此点,也确实导致对中国上古文明的全新认识。

2、上古中国存在多种天文(神话性)宇宙理论和历法,远不止于三正,更非可以据阴阳合历的夏历所提供的范式所能理解的。因之,我从后羿射日神话的分析,猜测到其后面可能具有历法改革的意义。并从十干与十日关系,大胆推测十月历法的可能存在。

多年来,在学术上我重视的是一句古训:“唯陈言之务去。”因此,在《诸神的起源》中我自说自话,翻掉了古今不少老先生苦心垒筑经营粥饭的炉灶。为此自然掀起了不少风波。

但是我没想到,在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走向解放的进程中,其实是有许多同道者的,陈久金先生我认为就是最近十几年来,在中国天文学史的领域中大胆开拓、力破藩篱,而卓有建树的一位杰出学者。

我最初读陈氏之书,是其所著《天文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在15万字小篇幅中,对世界各主要天文学理论传统,作了简明扼要、确切周详的概述。此书我多年中一直置于手边,确是一部“开卷有益”之作。

但令我惊讶的是他后来在《彝族天文学史》中关于“十月历法”的论述,我确信其对于《夏小正》、《管子·幼官》以及《诗·七朋》的重新阐释是深刻正确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后业在《太平经》等古道书中找到了更直接的证据。以后在我研究《周易》的著作中会予以发表。

此后,我即注意搜寻研究陈先生的著作,进一步注意到其对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等起源的创造性研究。每读其新作,时有顿开茅塞之感。

因此,当张文达社长提出讨论1991年《开放丛书》“中青年学者文库”中专集选题的时候,我自然推荐陈久金先生的论文集。而且,我也为我们这部文库能收入陈先生的文集感到荣幸。我深信,此书出后,陈先生的古天文史及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研究,将在国际汉学界和国内(包括台港)学术界引起应该发生的震动。并引起人们通过天文历法学说,重新思考并引起对于中国远古宗教、哲学、艺术起源这些重大问题的关注。

1992.1.24
陈久金谈十月历

我从事天文史的研究,是从上古开始的。首先涉及的,就是古六历和四分历的起源。为了系统地整理先秦历法,写了《历法的起源和先秦四分历》一文,随后便涉及历法中一些基本常数的探索,二十八宿和节气的起源等。但我真正着力从事中国天文起源的研究,还是1983年以后的事。


自从发现彝族十朋协以后,我就认准了它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发现了《夏小正》具有十月太阳历的特性以后,也就更加坚定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决心。当我得知小凉山以五行配公母作为十月历的月名以后,终于使我恍然大悟,阴阳是公母概念的提炼和抽象化,阴阳与五行相配就是十月历的月名。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观念之所以应用如此普遍,正是有了阴阳五行历法这个基础。上古文献中以阴阳五行来表示时节物候,正是使用过阴阳五行历的直接证据。至于在气象和中医等文献中大量应用阴阳五行,也是由于气象、医学与十月历各个季节关系的象征。

为了研究上古十月历,我曾系统地研究过有关阴阳五行的历史文献,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并且仔细分析了与阴阳五行的历史文献,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并且仔细分析了与阴阳五行密切有关的河图洛书的性质,确信河图洛书就是历法,是用图画和方位的形式表示的十月历,这对于远古上古没有文字或文字尚不普及人们来说,是很有实用意义的。远古时人们将1岁分为春秋两季,称为阳年和阴年,是以1岁中的两个收获季节来划分的。每个收获季节各占有5个阳历月,每个阳历月各为36天。尚须特别声明,我们这里并不是单纯讨论“阴阳”和“五行”这几个专有名词的起源。“阴阳”二字的概念,可以由“公母”、“天地”、“刚柔”等代替;五行也可以五个数或任何五个其它名称来区分,或者直接以人的左右五个手指来代替。故十月历与阴阳五行并不等同,阴阳五行是十月历的月名。但十月历完全可以形成于“阴阳五行”的名称出现之前。
为了探索十月历的起源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便涉及到上古文化史上的若干疑难问题。除掉论及阴阳五行的本质以外,诸如河图洛书,明堂月令、《周易》“系辞”中的天地十个数和乾卦六龙爻位的本质、《山海经》中六座日出入之山的本义和羲和生十日、常仪生十二月的本义等,都作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证,认定它们都与十月历有关。以往许多费解的问题,只要用十月历来解释,也就十分顺畅自然。我们研究十月历起源的意义也就在于为解开中华文明宝库中许多疑难问题提供了一把有效的钥匙,还古史以本来面目。


十月太阳历依据不同系统的月名,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以阴阳五行给月命名时称为阴阳五行历,以物候给月份命名时称为天干十日历,以序数给月份命名的则有《夏小正》。以往有好些学者都以为古人创造天干地支的目的是用于纪日的,经过我们研究,这种说法与古之记载不合,古人无论创立天干或地支,都是用于纪月的。十个天干就是十月历的月名,十二地支,就是阴阳合历的月名。本文集中所选载的《论夏小正是十月历》、《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天干十日考》等,就是探索其起源的一些代表作。


大概每一个从事学术生涯时日稍久的人,都会尝到一些甘苦的滋味。为了写《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一文,我耗费心血少,自谓是个人的一篇力作。1982年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召开前,我递交了那篇文章,不意经主管专家审查后竟遭否决。幸而这项工作还有人给予好评,灰心懊恼之情才得稍解。当时《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王奎教授是此次国际会议化文审查工作主持人之一,1983年10月他来了一信,说:

“正在看你的大作《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这篇文章功夫下得很大,很有创见。涉及面很广,而决非泛泛之谈。有不少被古代注家牵强附会解释错误的东西,经你重加分析以后,使人顿开茅塞。阴阳、五行、八卦的起源是上古的事,要一举加以论定自然不是易事,但即使这篇文章还有可商之处(这当然会有的),也决不失为我国科学史界近年不多见的、有分量的佳作。在我看来,由于阴阳、五行、八卦这一思想体系对我国传统文化、科学影响深远,这篇以新的观点追源溯本的文章对中国学术界应该能引起一定的反响。”

“现在我要郑重地向你致歉意!去年会议前这篇文章按学科送审,不意竟被否定,忙乱中未能组织覆审就压在那里,怪我没有认真尽到职责,实在对不起!自担任学报主编以来,我一向以粗心大意、埋没佳作为大戒,不料仍然犯了这种毛病,实在不象话!”

这样一封充满热情和鼓励的信,确实使我得到莫大的安慰。后来这篇文章真的对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至今仍然有人辗转相托希望得到这篇论文。我认为此文并非尽善尽美,但确实曾为此付出大量劳动,现在愿原封不动地保存在这本集子里,以便呈献给读者。


我以为当今学术界那种四平八稳的中庸作风并不可取。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应该得到鼓励和赞扬。正是那些不畏艰险在学术前沿从事探索的人们,才是学术界的希望。1987年安徽含山出土5000年以前刻有图形的几块玉片,考古界的学者们几乎已经认可它与洛书有关。承蒙华觉明教授的推荐,使我得以参与这件文物的研究工作。我为论文加了醒目的大小标题,编者出于避免过于触犯传统观念的好意,将这些大小标题全都取消了,改名为《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为了维持原有的风貌,本文集转载时恢复了原有标题。

何新教授《诸神的起源》从羿射十日的故事,联系到天干十日,便立即认识到古人发明“十干”并不是为了纪日,而是用于纪月的。即“天干十日是太阳月之名”,一岁分为甲月、乙月、丙月……癸月等10个不同阳历月,每个阳历月为36天。“十日并出的本义为1岁中有10个同热度的太阳在天空运行,便形成了没有季而有不同的月度。”这是一种杰出的认识。古今天文学家随时随地都在与干支打交道,为什么会想不到呢?这叫作熟视无睹,囿于成见。做研究工作需要有正确严密的推理和灵感,没有灵感和推理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而灵感和推理是建立在浓厚的学术功底基础之上的。彝族十月历的发现和上古十月历文献的发掘,证实了何新这个推理和判断是正确的。

天文学的产生往往出于历法的需要。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大致可分为阴阳五行历和阴阳合历两在系统。不明白这一点,对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就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阴阳五行历出自西羌,阴阳合历出自东夷,二者几乎是平行发展的,直至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两种文明才融为一体。十月历可简称为阳历,阴阳合历可简称为阴历,故《尔雅·释天》将十月的异名称为“月阳”,十二月的异名称为“月名”。故有羲和生十日、常仪生十二月。十二地支的本义也是十二月名。将干和支结合起来,组成六十周期用于纪日,大约是商民族的创造。


《陈久金集·自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8-25 09:51:42 | 顯示全部樓層
把陳久金先生對陰陽五行的看法部分單列出來, 讓大家研究一下:
为了研究上古十月历,我曾系统地研究过有关阴阳五行的历史文献,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并且仔细分析了与阴阳五行的历史文献,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并且仔细分析了与阴阳五行密切有关的河图洛书的性质,确信河图洛书就是历法,是用图画和方位的形式表示的十月历,这对于远古上古没有文字或文字尚不普及人们来说,是很有实用意义的。远古时人们将1岁分为春秋两季,称为阳年和阴年,是以1岁中的两个收获季节来划分的。每个收获季节各占有5个阳历月,每个阳历月各为36天。尚须特别声明,我们这里并不是单纯讨论“阴阳”和“五行”这几个专有名词的起源。“阴阳”二字的概念,可以由“公母”、“天地”、“刚柔”等代替;五行也可以五个数或任何五个其它名称来区分,或者直接以人的左右五个手指来代替。故十月历与阴阳五行并不等同,阴阳五行是十月历的月名。但十月历完全可以形成于“阴阳五行”的名称出现之前。


陳先生的著力非常不一般, 這點在上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但全篇文章, 我認為陳先生嚴重忽略了一些東西, 可能是沒有公開, 或者是其他原因. ..可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8-25 20:29:3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文抄公 於 2006-8-25 09:51 AM 發表
把陳久金先生對陰陽五行的看法部分單列出來, 讓大家研究一下:


陳先生的著力非常不一般, 這點在上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但全篇文章, 我認為陳先生嚴重忽略了一些東西, 可能是沒有公開, 或者是其他原因. ..可惜

文兄,你覺得他嚴重忽略了什麼東西?洗耳恭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8-25 22:21:15 | 顯示全部樓層
當然就是律吕候气历法 ,在中国历史上, 有关律历合一思想的最早记述可上溯至先秦以前的典籍记载。而一般傳說是大堯作甲子,黃帝命容成作曆, 這自成体系的陰陽律历合一学说, 一直用上千年, 到漢時京房仍造曆作60律,   然後到唐一行時候這方法才完全棄用, 因此在研究上古曆法時, 光用天文說法, 特別是現在的天文觀又豈能堪破箇中秘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8-25 22:28:3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文抄公 於 2006-8-25 10:21 PM 發表
當然就是律吕候气历法 ,在中国历史上, 有关律历合一思想的最早记述可上溯至先秦以前的典籍记载。而一般傳說是大堯作甲子,黃帝命容成作曆, 這自成体系的陰 ...

呵呵!文兄,小弟正在今年年頭運用已京房六子卦氣曆法去追朔彝族十月曆了!發表了一段時間.不過基於版權問題,現在把此帖移至回收站了!待新書出版後,再放出來吧!很高興看到京房學問開始被人從多角度重視,並不只流於占卜問卦層面上,繼續探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03:19 AM , Processed in 0.02916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