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0|回復: 0

梅毒、哥倫布、1493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1-27 15:06: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江漢聲】

哪種傳染病在文藝復興後,對人類文化有歷史性的影響?也許有人說是陸續存在的瘟疫,或多或少毀滅了一些人口、造成了一些動亂;也許有人說是和人類長期並存的結核,它的確廣泛侵蝕約四分之一的人口,讓帶病的天才塑造出非常特別的各種藝術文化。可是,在十五世紀結束前的1493年,給當時文明中樞的歐洲,以及整個人類歷史最震撼的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哥倫布也帶回了一個神只而又特殊的傳染病,這個傳染病也許殺的人沒有瘟疫那麼多,這個傳染病也許沒有結核病流傳那麼廣,然而,它會藉著性行為傳染、它會使人猝死或瘋狂、它會殃及下一代──它應該被稱之為「天譴」,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帶給美洲最大的災禍之後所帶回「美洲的報復」──也就是梅毒。

1493年後,梅毒在歐洲引起人類的恐慌,它給文明社會一個新教訓,那就是經由人類原始需求和慾望的「性」,不但會傳染疾病,而且會變成一個骯髒難看的全身疾病,不但如影隨形,可能致命,還禍留子孫。因此,性愛不再是那麼歡愉,人與人之間也開始猜疑,它影響了文化,卻也帶動了醫學;1493年之後,各種醫藥偏方都聚焦在如何治療這可惡又可怕的傳染病,也在公共衛生、人際關係上去思考如何面對它的傳染和散布,梅毒隨後廣傳於世,包括來到東方的日本、中國,醫學上能瞭解它、對付它已是五百年後的事,然而到今天還沒辦法消滅它,正如沒辦法消滅任何一種經由性傳染的疾病一樣。梅毒使性病在人類醫學和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隨著人類的歷史不斷變遷,應該是1493年哥倫布所留下的一個紀念吧!

哥倫布是第一個得梅毒的歐洲人嗎?

1493年,原本想去找尋亞洲新航線的哥倫布,卻抵達加勒比海全島,發現了天堂般的美洲新大陸。1493年5月15日,哥倫布與他的船員一起回到西班牙的保羅港(Palos),不久之後,歐洲就開始流行可怕的梅毒。1493年9月,哥倫布做第二次航行時,他自己就開始生病了,一直到1494年,在航海途中斷斷續續發燒,甚至連續病了5個月,精神恍惚、視力模糊、無法自己進食或照顧自己,身體非常虛弱,可是在1495年3月卻又復原,率領兩百名兵士在希斯盤紐拉島(Hispaniola今天的海地、多明尼加一帶)進行屠殺;而在1496年6月回國時有三分之一的船員病倒,哥倫布被抬上岸,躺了5個月,什麼事也不能做。1498年當他第三次航行時,病情更嚴重,發高燒、疲倦、全身痛(他以為是痛風)、眼睛流血,並且幻聽到上帝的聲音,與他隨行的有160名西班牙船員感染梅毒,當時已知道這是1495年在那不勒斯爆發流行的一種傳染病。而1502年他最後一次出海時可說是病入膏肓,無法視事,關節疼痛腫脹,不斷有幻覺幻聽,認為自己是被上帝挑選出來的,1506年5月20日死於西班牙,死前是半瘋狂狀態。

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才有位帕朗醫師(Thomas Parran)提出哥倫布有可能死於梅毒;1894年亞拉醫生(Ybarra)在美國醫學期刊(JAMA)首次公布哥倫布的病歷。根據這病歷的推測,帕朗和其後的學者研判,哥倫布和船員長期發燒,事實上已得到感染,也包括了很多第二期梅毒的症狀,像眼睛怕光、風濕關節炎和疼痛,而最後癱瘓、痴呆、精神錯亂,實際上末期神經性梅毒的表徵,死於心臟瓣膜受損、心衰竭、全身浮腫也是末期梅毒的特點。

迪亞茲醫生(Ruiz Diaz de Isla)是當時為從新大陸回來船員診療的醫師,他發現這最初1493年出現在巴塞隆納的不知名疾病是哥倫布和他的水手得自於西印度群島的女人,再傳給巴塞隆納岸邊的妓女,他敘述這來自希斯盤紐拉島、印地安人自古就有的病是出疹子、疼痛和潰瘍、膿瘡會腐蝕肌肉。1495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收納許多得到這種病的西班牙船員做傭兵,攻打義大利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人投降,迎接查理八世和他的軍隊進城,大家恣意狂歡,縱情酒色;隨著各國軍隊、各處來的浪人妓女,把當時各種猖獗的疾病包括天花、痲瘋、斑疹傷寒散布出去。查理八世在一星期後又被驅逐出城,卻帶回法國,受苦於一種猛烈、駭人聽聞又令人討厭的疾病,當時認為是傳染自「那不勒斯病」,現在知道就是梅毒,十年內蔓延擴散到歐洲每一個角落。所以法國軍隊攻入那不勒斯(1495年2月22日下午四時),被認為是歷史上梅毒在全世界誕生的時辰。梅毒在隨後幾十年間成為歐洲最令人驚恐的傳染病,不僅殺人無數,連軍隊也可能被癱瘓,而且家族間的傳染,先天梅毒使皇家貴族無法生出健康子女,像法國華洛亞王朝(1559?1589)、鄂圖曼土耳其帝國(1566之後)政權式微,都是梅毒惹的禍。

當然,也有很多人自始就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梅毒在古老的歐洲早就存在,不能嫁禍於新大陸的印地安人或哥倫布。這個爭論是可以找尋證據的,因為梅毒會侵犯人類的骨骼牙齒系統,所以從考古學家挖出的骨骸可以看出梅毒的歷史,像成年人大腿骨下端肥厚,先天梅毒者出現特殊的「哈奇遜齒」,這些在新大陸自石器時代就找得到的證據,歐洲卻沒發現;然而在公元兩千年在英國發現中世紀的一些修士骨骸確有類似的病兆,目前也有人證實那只是因為螺旋菌的另一種病「雅司」(Yaws)。倒是最近在哥倫布經常去的希斯盤紐拉島所找到骨頭,確認有梅毒患者,只差還沒找得哥倫布的骨骸來作DNA分析。另一個爭議點是哥倫布雖有類似梅毒的後期症狀,卻沒有早期的生殖器膿瘡的描述,美洲本土也沒有歐洲梅毒流行時那麼恐怖的疾病。

從細菌學的分析來看,梅毒是由螺旋原蟲(Spirochet)或密螺旋體(Treponeme)的纖細螺旋狀菌引起;這類菌會引起人類其他三種病:品他(Pinta,人畜共通的皮膚病)、雅司(Yaws,類似品他,侵襲年輕人皮膚但症狀較嚴重而且可能侵蝕入骨)、非花柳性梅毒螺旋體病(Bejel,非性病梅毒,更嚴重可至骨頭、心臟,目前仍存亞洲某些地區),而這三種病是從兩萬年前隨著人類生活變遷而逐步轉型的;這是根據哈得森(E.H. Hudson)的說法,他認為最初經性行為傳染的梅毒六千年前在中東美索布達米亞,也出現在人類群居形成文明社會的都市,包括熱帶的新大陸,可能也隱藏在歐洲舊大陸;無論如何,哥倫布從美洲帶回來的梅毒,經過那不勒斯的那場菌種交流突變並擴散後,成為一種歐洲的「惡性梅毒」,好像一場人類新型的「性瘟疫」。以此推論,始作俑者還是少不了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
 樓主| 發表於 2006-11-27 15: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梅毒──美洲的報復

1992年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五百年,當今世界都在慶祝和歌頌哥倫布時,也出現了許多反對和抗議的聲浪;第一個質問是「是誰的新大陸?」維京人早就發現了這塊土地而且登陸北美,只是對歐洲人而言,成了侵略殖民的「新大陸」罷了;第二個質問是「到底哥倫布帶給美洲是福是禍?」雖然美洲從此進入世界的舞台,表面上得到各種資源,推動了社會與生物的革命,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一種浩劫。美洲人譴責哥倫布是個狂熱、不學無術、種族歧視,並壓榨勞力的人;那個時代西班牙剛從摩蘭人奪回領土,在七百年戰爭中是一場大屠殺,他們把異教徒折磨凌辱後,綁在樁上燒死,或吊死在絞刑架上,或砍頭剝皮,這一套,哥倫布都用在美洲良善的居民身上,而這些罪刑,美洲的歷史學家都有詳細的的記載:「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接管島嶼後任意屠殺、強暴,與奴役島民,割下他們鼻子、耳朵,把剛出生的嬰兒扔給狗吃等等」;使接著來的歐洲人有樣學樣;真是最粗暴原始的殖民侵略,對本來生活有如在伊甸園裡的美洲人而言,是從天而降的大災難。

西班牙的征服者和歷史學家往往把勝利歸功於他們的神、槍砲、船艦和馬匹,其實對美洲人民而言,最致命的打擊應該是病菌。歐洲人對美洲在生物學上的侵略,一方面是改變生態,帶進各種飼養的家畜家禽、昆蟲微生物,也帶進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使美洲人原本未經歷練的免疫系統崩潰。另一方面從歐洲來的病人簡直就是現成的「生物戰劑」,在戰場上啟動了各種瘟疫,快速滅絕美洲的原住民。根據瞭解,在歐洲人來以前,美洲居民沒有麻疹、破傷風、斑疹傷寒、傷寒、白喉、流行性感冒、肺炎、百日咳、痢疾與天花,後來都有了,一波又一波的流行使美洲堆滿了死屍。最嚴重的是天花,在目前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的滅亡就是很有名的一個例子。西班牙人柯爾特斯(Cortes)從古巴率800人攻打阿茲特克帝國,其中一名非洲黑奴患有輕微天花,使得天花從城外蔓延入有30萬人的墨西哥市,1521年柯爾特斯就攻下了城,城裡人已死過半包括皇帝和繼承人。天花潛伏期只有10到14天,所以跟著難民四處流竄,包括南部馬雅文化勢力範圍到北部五大湖區,到1530年已席捲了美洲。另外一位西班牙人皮薩羅(Francisc Pizarro)從巴拿馬去找尋並攻擊印加帝國,在1533年攻入庫斯科(Cuzco)時印加人已死得差不多了。

麻疹也緊隨天花來到新大陸,1529年麻疹在古巴流行,使天花肆虐下倖存的原住民又死掉三分之二;兩年後使半數宏都拉斯人喪生,並橫掃墨西哥中美洲和印加帝國。接踵而來的其他傳染病也在十六世紀之後的美洲屠城滅村,使人口大量銳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當時美洲人口有較精細的估算,在西班牙人來之前,美洲印地安文明使人口到達約1億,其中2500萬至3000萬在墨西哥主要是阿茲特克帝國,柯爾特斯到了之後50年,只剩下300萬!而南部的秘魯在1553到1791之間,印加人口從800萬降至100萬。整個印地安人口在1620年降到160萬的低點,一值維持到十八世紀,未滅絕的印地安人在十九世紀開始成長。

不管科爾特斯或皮薩羅多厲害,以他們數百官兵就能消滅有百萬人口的美洲帝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事實上天花在他們進城之前就使美洲人死傷得差不多了。當美洲人看到這些西班牙人在瘟疫中毫髮無傷,彷彿是天兵天將,他們的結論是「上帝因後悔造了這種醜陋、卑賤的罪人,所以要他們滅亡」。因此,原住民更自卑、意志消沉、甘心被白人踐踏為奴,基督宗教也開始廣為流傳和依賴。但在冥冥中,美洲也回敬了歐洲一些他們沒見過的傳染病,包括梅毒;即使歐洲人對天花痲疹有免疫力,或許經菌種交流突變的螺旋菌,帶給文明社會一個新震撼,特別是他們不可能像以前一樣能恣意尋歡、毫無肆忌地享受性愛。就像底下這個有啟示性的笑話:「當哥倫布和一位土著女人苟合之後,用她不懂的話告訴她說,十個月後妳會有個小孩,給他取名哥倫布;天際間也傳出哥倫布不懂的話告訴他說,明年起的十五年間,你會受苦於一種怪病,給它取名梅毒。」

梅毒是美洲原住民留給搶奪新大陸的歐洲人一個教訓,也是菌種生物學上給人類的大挑戰;較先有文明的白人,不思考在落後的新大陸做妥善的經營,搶奪戰利品和資源,毀滅奴役原住民,就導致這樣的結果。歐洲搶奪新大陸和不久之前中國鄭和下西洋開拓疆土的模式大不相同,鄭和未帶任何災難給宣威地的原住民,也未帶回任何傳染病。而新大陸的美洲各地,原住民從被殖民到被開化有不同的發展,在南美有部分是西班牙和印地安原住民的混血,像現在的巴西、秘魯等國,而有部分地區則是完全毀滅原住民,把土地保留給歐洲來的白人,像現在的阿根廷;而中美和北美則完全不同,歐洲來的白人保留小部分土地給印地安原住民,卻又從更落後的非洲引進大量黑人奴隸替白人工作,這在二十世紀也出現了另一個「非洲的報復」—比梅毒更兇惡的愛滋病,來自於非洲進入中美的海地,再給文明世界另一個大挑戰。菌種以「性傳染病」來威脅人類的文明社會,始自於1493利用了哥倫布,將稱之為「梅毒」的病做為「美洲的報復」,似乎已成為歷史上和人類一齊演進的一個模式了。

梅毒在中國──不受歡迎的「廣東瘡」


性病,不管是廣義或狹義,在人類有性行為的接觸,就應該存在,只是不那麼嚴重的局部感染,而且是不足為外人道也的隱疾罷了;在醫學史上稱之為「第一性病」的梅毒,似乎把這令人難以啟齒的疾病曝光了,而且不能諱疾忌醫,否則危及生命、禍延子孫。這是讓人類多難堪的一個病呀!所以當它在1493之後2、30年間遍及全世界時,每個國家都把這惡疾怪罪到鄰國的傳入,像法國人說是義大利那不勒斯病,義大利人卻說是法國病,在荷蘭是西班牙病,在葡萄牙是卡斯提蘭病,在俄國是波蘭病,在波蘭又是日耳曼人病,日耳曼人又稱之為「西班牙癢」,回教徒也快罪基督徒,在土耳其稱之為「基督徒病」,在日本稱之為「葡萄牙病」或「唐瘡」。因此,梅毒可能是歷史上人類最想撇清關係的傳染病,所以有人說為什麼要考證這病是哥倫布從美洲傳入,因為文明的歐洲人無法接受這是他們原有的髒病,就把它推給未開化的印地安人;就像二十世紀時把愛滋病的起源推給未開化的非洲人一樣,以保住文明世界的顏面。

那這大家討厭的病最後又如何命名呢?1530年,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醫師兼詩人,又是物理、天文。地理學家的弗拉卡斯特羅(Girolamo Fracastoro)以「希菲路斯,或法國病」(Syphilus sive morbus gallicus)寫了一首1300行有關梅毒的拉丁詩。詩中描述一位叫希菲路斯的牧羊人因太陽神阿波羅降下旱災,使國王的羊群都死了,於是他詛咒褻瀆並觸怒了太陽神,因而得到一種痛苦又噁心的新病;四肢肌肉消失、瘦骨嶙峋、牙齒脫落、呼吸惡臭、聲音微弱等等;這恐怖的詩以各種文字再版近百次,這以神話來形容暗示流行的性傳染病的病症,也被稱之為「希菲路斯」,但到十九世紀才廣被使用。弗拉卡斯特羅實在是個天才,在當時他不但詳述梅毒的症狀,並且一反大家議論紛紛不同的病源,推測是看不到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並且在1546年的著作中預言,二十年之內,流行的梅毒症狀逐漸減輕,疼痛和難看的膿瘡會少很多,這些在後來的醫學都得到證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1-27 15: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2145個美元。


梅毒很快就在1498年出現於印度的加爾各達,而在1512年傳至日本,根據日本香川修德《黴瘡編》考證梅毒是來自於中國,最初稱為「唐瘡」或「琉球瘡」;從《本草綱目》記載明弘治、正德年間(1506?1511)楊梅瘡盛行,就知道這是事實。根據俞辨在1545年「續醫說」指出,梅毒開始於中國的廣東,是當時在印度南洋經商的華僑帶回來的;葡萄牙人在1515年才來到廣東,這時廣東已有梅毒,所以不是葡萄牙人帶進來的。中國也出現一位天才醫生觀察梅毒非常細微,他是九韶的陳司成,陳司成在1632年出版《黴瘡秘錄》,在序言中提到他早年和朋友去應試,朋友嫖妓得到隱疾,他遍尋藥方將朋友治好。在二十間看到許多公子王孫得到這種病,就殘廢了,所以他「察天時、氣運、病原、傳染、嗜好,或問,爰及治驗方法」等等寫成這本書,雖然只有一卷,在126則中,敘述得非常詳盡。他肯定梅毒是傳染而來的,也是由廣東開始蔓延到整個中國,他強調要對症下藥,也是第一個用砒劑和汞劑來治療梅毒的醫生。所以梅毒在中國被稱為「廣東瘡」,廣東的「廣瘡」是大家公認的發源地。而因為第二期所出現全身的皮膚症狀,由皮膚疹子的形狀,西洋稱之為「玫瑰疹」,中國稱之為「楊梅瘡」(本草綱目)、「棉花瘡」(黴瘡秘錄)、「茱萸瘡」(景岳全書),「黴瘡」(青黑蒼白、如物中久雨而生黴,先醒齋筆記)。我們現在通稱的「梅毒」是來自於「梅瘡」或「黴瘡」還待考證。

從1493到1943──梅毒醫學史

當1493年梅毒出現、1495年在歐洲開始散布時,這疾病就成了當時醫療的最熱門、最大的一個考驗。在茫然無知的同時,傳說和民俗療法同時最先被應用,像男人互相告誡,在嫖妓之後必須用泡過的布把陰莖包幾個小時來預防感染,如果出現下疳、潰爛,就用蜘蛛網和紫色細繩覆蓋,並以繩子緊綁陰莖根部來阻止疾病蔓延全身。後來發現沒用,就割除膿瘡,甚至以水蛭放血、瀉藥、水療、電流刺激,至於偏方,最早還傳入美洲土人所用的癒瘡木療法(Quaiaci Medicina),長期禁食後,以浸劑服用一個月,其他藥物包括各種植物、動物和礦物,而1497年出現一種含水銀毒素的藥膏,雖然被譏為江湖草藥,然而水銀療法卻持續了四百年。

歐洲的水銀療法是來自於「煉金術」,認為黃金和水銀的混合可以潔淨體內所有的疾病,有趣的是阿拉伯人在幾世紀以前就用水銀來治療麻瘋和雅司這些慢性傳染病,他們的水銀來自血紅色的朱砂礦提煉,也就是中國的煉丹術,後來中國人也以汞來治療「黴瘡」,真是所見略同。水銀治療除了局部的藥膏使用之外,後來也出現藥丸,混在玫瑰花瓣、蜂蜜、甘草之中,但最誇張的做法是關在蒸氣籠裡的吸入治療,病人坐在小燒鍋上,罩上斗蓬;煉金術士從加熱的朱砂中蒸餾出水銀,和藥草放在容器內用煤炭加熱,造成煙霧給病人吸入,長達一個月的治療,使病人痛苦不堪。為了對抗這痛苦的疾病,往往治療會使病人更痛苦;過量的水銀中毒也造成新的潰瘍、皮膚疹、癲癇、腹瀉、神經痲痺,讓人分不清到底是梅毒本身的症狀或藥物的副作用。

事實上水銀對早期的梅毒或許有效;如果重金屬像汞、鉍或砷到達組織內都是有殺菌作用,然而梅毒一旦進入血流到達全身,則不是那個時代的醫學所能對抗的。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的三百年間僅就梅毒的症狀,臨床表現觀察更為詳細,1728年,義大利醫生發現大動脈的動脈瘤和梅毒有關,在1875年得到更多病例的證實;而十九世紀中期後,「梅毒學」在醫學的發展中有更多專家投入,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傅尼葉(Alfred Fournier),他除了在陰部潰瘍的觀查上留名千古之外,也從猩猩實驗展示出第二期梅毒,更發現只有人類才有的第三期梅毒「脊髓癆」(Tabes dorsalis)這些理論都被接受,但1879年他提出更進一步腦性痴呆也是末期梅毒的表現,卻引起醫界強烈反對,一直到1913年時野口英世在這些病人腦中發現螺旋蟲才證實。病人發展成腦性痴呆應該是距離感染到梅毒有相當久的時間,在十八世紀沒有任何名人死於這種情況,十九世紀卻有許多,所以也有人認為是梅毒螺旋菌在十八世紀的突變而能侵入神經系統。在海頓女士(Deborah Hayden)最近出版的(Genius,Madness and the Mysteries of Syphilis)中文譯本名為《天才、狂人與死亡之謎》中,列舉多位從十九世紀以來的名人,根據近年考證可能病因或死因是來自於腦性梅毒的包括貝多芬(1770?1827)、修伯特(1797?1828)、修曼(1810?1856)、波特萊爾(1821?1867)、林肯夫人(1809?1865)、福樓許爾(1821?1880)、莫泊桑(1850?1893)、梵谷(1853?1890)、尼采(1844?1900)、王爾德(1854?1900)、狄克森(1885?1960)、喬表思(1882?1900)、希特勒(1889?1945)和另外十位被懷疑的名人,可說是令人觸目驚心。

二十世紀開始短短地十年間,梅毒之謎不但被解開了,診斷治療也相繼有所突破。1905年蕭定(Fritz Schaudinn)首先從一位25歲女病人的皮膚檢體中發現梅毒螺旋體,他取了兩個名字「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與「蒼白螺旋體」(Spirochaeta Pallida),由於它在細菌學中它是較難被染色觀察到,也不會活在一般空氣中,所以這發現相當難得。1907年,德國細菌學家瓦瑟曼(August Wassemann)第一次用血液做梅毒的檢測,此後,病人可以在沒症狀的情況下知道是否被感染;而1909年德國免疫學之父埃立虛(Paul Ehrlich)在第606次試驗後,發現有效的磺胺藥(但他還添加水銀和碘化物)稱為606,終於取代四百年來的水銀治療。606必須一星期打一次;不僅療程長、副作用大,後來發現它是「制菌」而非「殺菌」,復發後效果就不好。1928年佛萊明無意中發現了抗生素盤尼西林,到了1943年馬洪尼(John Mahoney)正式開始以盤尼西林來治療梅毒,發現這就是450年來我們人類要找的梅毒殺菌劑,梅毒,終於出現了剋星。

結論

1998年7月17日出版的科學期刊(Science)刊出梅毒螺旋體113萬8006吋鹽基,包括1041個識別序列,梅毒的基因終於被解碼了,將來我們可以發展疫苗,徹底治療和預防梅毒,解除1493年哥倫布所惹的禍,讓他不再含恨於九泉──對嗎?其實不然。

梅毒的以演進史是相當有意思的,前面提過從1495年爆發的可能是「惡性梅毒」的瘟疫,在十六世紀最為盛行。但歐洲人口仍舊維持成長,到了十六世紀末,梅毒就開始衰減,原本急性傳染模式消失了,而成為一種和人類共存的溫和螺旋體。當然這種螺旋體也像寄生蟲一樣更深入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這和人類對抗梅毒的免疫系統增強可能也有關。這種細菌和人類共生,因而減弱毒性的情況也見於二十世紀的愛滋病毒。另一方面,人類發現了細菌的剋星抗生素之後,幾乎沒有一種細菌會被消滅的,細菌會產生抗藥性的菌種,就以淋病為例,對抗盤尼西林的抗藥性淋菌(簡稱PPNG)在台灣可高達一半以上,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何細菌和病毒,都會演化新種,通過任何藥物的挑戰,只是時間早晚而已,這是病原圖存之道,也是人類必須長期對病原抗戰的主因。

更重要的是「性病」又和一般傳染病不同,它除了是診療、預防和公共衛生的問題之外,有更多的社會文化、人際關係的因素來左右。如果我們從梅毒病例的發生率來看,美國在戰後因為盤尼西林的普遍使用,梅毒病例急遽減少,但並不曾被消滅,而是在一定的平衡之下緩慢回升,也就是表示藥物無法再有進一步療效,抗藥性的病例數也增加了;這時候,其他性病也就衝上更高的排行了。而台灣的情況更值得玩味,近年來台灣梅毒病例又急遽增加,台灣於2000、2001、2002、2003、2004年分別通報3,875、4,256、4,182、3,958及5,209例病例(共21,480例),除了各種必要檢查中,可以經抽血發現無症狀的帶病病例之外,兩岸交流、境外新娘帶入更傳統社會的螺旋體,可能是個原因。在每一個社會,任何一種性病都不會被消滅,只是在病人數起伏中表現人類醫學史的進展,或是病源的變化遷徙,以及訴說著人類社會中隱私的許多故事。

哥倫布在臨終前說,「上帝,我把靈魂交到祢手上!」今天,上帝把梅毒螺旋體的基因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又如何從重審1493年的哥倫布,來冀望未來的人類?

附表:梅毒醫學史

1492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3 歐洲發現梅毒病例

1495.2.22 梅毒隨著法軍攻入那不勒斯散布開來
1497 維也納醫生Steber開始以水銀來治療梅毒

1498 出現於印度,隨後也出現在中國、日本
1530 Fracastoro出版「梅毒或法國疾病」,描寫牧羊人Syphilus的詩作,梅毒因而取名Syphilis

1632 陳司成出版「黴瘡秘錄」
1875 英國Welch發現梅毒和大動脈病有關

1879 Fournier假設梅毒導致麻痺性痴呆,提出末期神經性梅毒的可能
1905 Schaudinn從病人皮膚檢體中發現梅毒螺旋體並命名Treponema Pallidum  

1907 德國Wassemann以血液檢測梅毒
1909 德國Ehrlich在606次試驗後發現有機砷(磺胺藥)可治療梅毒

1913 日本野口英世在梅毒病人腦中發現螺旋體
1943 Mahoney, Arnold Harris以盤尼西林治療梅毒病例

1998.7.17 Science雜誌刊出梅毒螺旋體原蟲的完整基因序列
2001.5.11 Science雜誌刊出骨頭檢測結果確定1492年之前新大陸的骨頭已感染梅毒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26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11:04 PM , Processed in 0.02309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