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主 |
發表於 2007-2-20 10:24:45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實歷史知識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在歐洲一直沒有人懷疑過,1950年代起,美國執世界科學牛耳之後,由於她的實用主義傾向,加上第三世界留學生的急切心態,才把歷史的重要性壓縮到另一個極端。現在的經濟學已經過度數學化和邏輯化,在電腦模型建構出來的理論,未必有實際的解釋意義。倒不如在人類的共同遺產裡,找尋廉價實惠的史實,來作為分析的對象,這對經濟理論的推展,反而是最可靠的投入要素。
若從亞當史密斯算起,經濟理論的發展至今還不到250年,其中有較重要發展的時期,是1900年之後的事。人類的文明史若以5000年來算,各大洲、各地區、各國所發生過的有趣經濟事件不知凡幾,現代經濟學家所能掌握的理論工具,還遠不足以解釋這麼複雜的現象。E. Ray Canterbery說:“Mathematics brings rigor to economics but history prevents it from succumbing to rigor mortis.”(數學把嚴謹帶入經濟學,但歷史讓經濟學免於被數學的僵硬壓垮)。
為什麼要在電腦裡,一味追求符合數學的特性,以人為的方式建構純邏輯的理論,而不顧慮這樣的模型是否有解釋真實世界的能力?為什麼不問問我們的祖先,看他們發生過哪些難題與趣事,看看現今的理論能否幫他們解決問題;以及,更重要的,能否從祖先的血淚經驗,來改善現今理論的不足,擴展思考的視野。這種觀點在冰島詩人Einor Benediktsson的作品中,表達得很貼切(引自McCloskey 1976:453):
To the past you must look,
If originality you wish to build;
Without the teaching of the past,
You see not what is new.
經濟史為何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如果經濟史真的那麼重要,為什麼沒有多少人願意投入?
第一,很多人認為這個行業看不到前景,就業困難。以美國為例,各大學和研究機構對經濟史的人材需求不高,但1990年代之後就不同了。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每年都會公布當年的最佳博士論文獎,刊出論文摘要與評審報告,以及這些生力軍目前的職位。經濟史是個沒前途、無就業機會的行業,這種觀點在1993年Fogel與North得到諾貝爾獎之後就改觀了。
第二,經濟史的研究不夠科學化,顯現不出經濟學在模型與計量方法上的驚人分析效果。其實經濟史是一門應用經濟學,Cliometrics(計量史學)的主要訴求,就是把經濟理論與統計方法運用在歷史題材上。如果你稍微翻閱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季刊內的文章,大量運用計量方法的程度,恐怕會超出你的想像。
第三,研究經濟史太麻煩,要到處找零碎的史料、殘缺的統計數字,弄得滿身大汗吃力不討好。此外,理論模型所要求的變數,很不容易找到對應的資料;更討厭的是要花很多時間,去了解研究主題的時代與社會背景,要做很多投入還不一定能得到預期的結果,投資報酬率太低。
第四,如果我的數學能力好,統計觀念強,在機會成本的考量下,我當然選擇在電腦前、桌子上、飛機上、咖啡館裡、汽車內就能完成的模型推演,既省事又優雅科學,何必把全身弄髒,去做缺乏科學美感的經濟史?再說,如果我在兩方面有相同能力,寫一篇經濟史的精力,早就寫出好幾篇純邏輯推演的文章了。
第五,缺乏滾雪球效應。如果我經過一家餐廳,只見小貓兩三隻,通常會選擇另一家排長龍的。原因很簡單:經過這麼多人的檢驗,是香花還是毒草早就清楚了,除非我品味特殊,怎麼會在冷門領域裡浪費時間與精力呢?但我也常提醒自己: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如果不比別人強,那就跟別人不一樣;太多人淘挖過的金礦,就不必去湊熱鬧了。Fogel和North在1950?60年代讀博士班時,勇敢選擇超冷門的經濟史,才有機會在1993年得到超額的報酬。
如果你的歷史感受力不錯,能寫簡單的數學模型,會操作初級的統計軟體,肯流汗挖掘歷史材料,那就可以考慮選擇這個行業,應該會比在主流領域容易存活。如果你建構數學模型的能力比喝開水還容易,也能在主流經濟學門裡出頭,那為什麼不考慮把經濟史當作第二專業,享受重新詮釋歷史的快感,說不還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奇呢?前面提過的幾位大師級人物,也走過這條路線,營造出古今貫通的添翼效果。
延伸閱讀
1.網站
最重要的經濟史網站(http://eh.net/)於1994年設立,是由(1)美國經濟史學會(Economic History Association,1940年設立);(2)商業史研討會(Business History Conference,1954年設立);(3)計量經濟史學會(Cliometric Society,1983年成立);(4)英國經濟史學會(Economic History Society,1926年設立);(5)經濟學史學會(或稱為經濟思想史學會History of Economics Society,1974年成立)共同支持的網站。單就經濟史的領域來說,這個網站提供非常豐富的資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多加利用。
2.專業期刊
http://eh.net/網站內,在Related Websites裡,列有27種英文的經濟史期刊,可連結到出版社的網頁上。其實非英語國家有不少經濟史的專業刊物,例如日本的《社會經濟史學》(1年6期,1931年創刊),法、西、德諸國也都有期刊,但未列在這個網頁上。就經濟學界而言,除了專業的經濟史期刊外,有些很重要的共同期刊,例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每年都會刊出幾篇經濟史的好文章。Oxford Economic Papers 在1987?88和2007?08有過兩次「經濟史專輯」。
在專業刊物中,我最常看的有下列4種: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40年創刊,每年4期,是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刊物,我付了一筆會費成為終身會員)、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963年創刊,著重運用計量方法在歷史資料上,是計量史學的代表性刊物,季刊)、Economic History Review(英國經濟史學會的刊物,題材與分析手法較傳統,排斥計量史學的手法,1926年創立,季刊)、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96年創刊,每年3期,是歐洲歷史經濟學會European Historical Economics Society的官方刊物)。
除了上述的英國、美國、歐洲這3個經濟史學會,還有一個計量經濟史學會(Cliometric Society,1983年成立,Clio是希臘的歷史女神,metric是計量的意思)。這個學會在2007年創辦一個新刊物Cliometrica: Journal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 History,由德國的著名出版社Springer-Verlag發行,法國計量經濟史學會(Association Française de Cliométrie)主持,其下有國際編輯委員群,這是最新的經濟史刊物。與經濟史相關的專業英文刊物實在不少,再加上非英語的期刊,數量恐怕會讓人驚奇。
3.資料庫與參考文獻
最重要的線上資料庫是EconLit,這是經濟學界最熟悉的論文查索方式。它的資料來自美國經濟學會之下的刊物之一: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JEL,1969年由Journal of Economic Abstract 改為現名,季刊)。各國的經濟學專業期刊,若要在JEL刊載各期內容索引,須先經過審查是否如期出刊、論文是否合乎學術標準。通過審查後,要呈交每期論文的題目、作者姓名、服務機構、摘要、關鍵詞、題目分類編號。這是非常豐富的資料庫,可依作者、關鍵詞、刊物名稱、題材分類做全文搜尋。如果你對巫婆問題有興趣,鍵入Witchcraft就會有不少發現。EconLit資料庫現在臺灣已很普遍,簡易好用,1969年起的論文都可查索到,資料庫每年更新4次。
經濟史是個老行業,1969年之前的論文也能查詢嗎?有3本書目可查索:(1) Donald McCloskey and George Hersh, Jr.(1990)eds.: A Bibliography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to 198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05 pages, 4,300 items。(2) Derek Aldcroft and Richard Rodger(1992) eds: Bibliography of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nd edition), 304 pages, over 6,000 entries. copy。(3) Charles Wilson and Geoffrey Parker(1977) ed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1500?1800,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50 pages。
有沒有經濟史百科全書呢?2003年6月牛津大學出版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 History(5冊),主編者是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史名教授Joel Mokyr,共2,806頁,訂價695美元,由800位專家寫了900個條目。書評說編得很好,只是太過著重「西方」,太過歐洲中心,但這也是難免的事。索引做得很好,查索便利。
若我對某個題材有興趣,除了這套百科全書,我會用電腦找尋3項資源,依序是:(1)Google,(2)EconLit資料庫,(3)Eh.Net內的Encyclopedia。經濟史是個豐富有趣的學門,同好們,深入挖掘吧!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2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