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13|回復: 0

[轉貼] 全球龙脉来龙去脉详图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4-7 17:43: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全球龙脉来龙去脉详图

全球龙脉均发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为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
北龙两条:一为葱岭、萨彦岭,去蒙古。一为天山、阴山、燕山、兴安岭。两龙在中国东北(现俄罗斯境内)交会,主龙去勘察加、过海去美洲,为洛基山脉、安第斯山脉,渡海而连南极山脉。支龙回头南下,形成朝龙(案山,即东洋岛链。详见下。)

东龙为昆仑山脉,中龙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北支为太行山,南支为桐柏山、大别山。

南龙为喜玛拉雅山,南下印尼、新西兰、一支去澳洲。

西龙两条:一条去乌拉尔山脉,形成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一条去高加索山脉,去西欧分为两支:一支北上挪威芬兰,一支南下非洲。

昆仑又为中龙,居天下之中,入于中国。
天下之中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中国为天下之中,大唐中土,岂是虚言?!
有龙脉为证:

从全球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十分明显:左青龙为北龙(为中国北部蒙元旧边疆)。
右白虎为南龙(为中国西部、西南边疆)。
案山为东洋岛链:阿留申、勘察加、千岛、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马来亚岛链。(乃中国旧藩属邦)。


昆仑龙脉特别眷顾中国,更神奇的是:

单从中国的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也十分明显:
左青龙为阿尔金山脉,去阴山交会北龙,东下三韩陷幽冥。
右白虎为唐古拉山脉,去江南之南岭。
案台为舟山、琉球、台湾诸岛。

这是中国古代堪舆家所认为的“大南龙”、“大北龙”哟。当时他们眼里的天下只有这么大,不知道还有更南的、更北的更大的龙脉。
这要感谢全球卫星地图了,连海底的龙脉都能看清。呵呵。

单从中国中原地区的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也十分明显:
昆仑主脉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北支太行山为青龙,
南支桐柏山大别山为白虎。
泰山为案台。
 樓主| 發表於 2007-4-7 17:5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隨著一聲新年到,『財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財神爺爺』贈送現金513個美元。


山在地上行,气在地下走。中国地理上的三支干龙又是怎样由西向东行进的呢?
    北龙之气脉发于祁漫塔格山,行至南山口生出雅拉达泽山和锡铁山;到达甘肃生发了祁连山,一直向东生发出拉北山、合黎山;进人青海形成了达坂山。达坂山生贺兰山,贺兰山生石嘴山,石嘴山生狼山,狼山生大青山;到山西先生发出太行山主脉,太行山生出长梁山、吕梁山,长吕二山又生出五台山、恒山,五台山、恒山又生出狼牙山等各支脉;到北京的南口关沟,与燕山相接。
太行山与燕山虽不属同一龙脉,但仍为一气。在南口燕山承接太行脉气继续东行进人河北,生发出雾灵山;往南又生发平谷的京东大峡脉,大峡脉向东生发出东陵所在的昌瑞山,昌瑞山东行生青龙山,直到秦黄岛。雾灵山往北生出承德的风山,风山生发棋盘山,棋盘山生发辽宁的虎山;虎山往北又生两支,一支为内蒙古的天山,吉林的兴隆山,二山行到内蒙合生出大兴安岭。另一支为长白山,长白山形止而气未止,朝鲜的脉气与此相接,生出了白头山和惠山;二山的脉气隐于海中,直贯日本,生发出各列岛才就此而止。
中龙之气始于阿尼马卿山,同时生发出两支:北为甘肃的西倾山,西倾山生鼠山,鼠山生武山;气冲陕西而生岐山,岐山又生秦岭,与大巴山相接。南为气人西藏先生出他念他翁山,他念他翁山生出沙离里山,沙离里山生出凉山,凉山生出大巴山,南北二气在大巴山又合为一气。大巴山主脉承接秦岭之气分生三支:南生发出二郎山,二郎山生名山,名山生邛山和睐山,邛睐二脉又生出岷山和峨眉山。岷峨二山生出乐山。中生湖北的武当山,武当山生河南的桐柏山,桐柏山气聚成大别山;进人安徽,大别山生出潜山、霍山,二山生出嘉山,嘉山生含山,含山生冶山。北生河南的伏牛山,伏牛山生发了崤山、熊耳山,两山又生出嵩山;气人山东生发出微山和苍山,二山之气生出泰山,泰山又生徕山、沂山和鲁山,三山扩展而生北圈山、兰陵和长岛,到此临海为止。
―  南龙之气发于可可西里山,后生他念他翁山;入云南生出横断山和伯舒拉岭,二气往南生出高黎贡山,往北又发生二支:一生为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过凉山后生出盘于云贵两省的乌蒙山,乌蒙山又生湖南境内的巫峡、龙山、武陵山、雪峰山。四脉气交而生南岳衡山。衡山之气进入江西又生武功山和罗霄山;两山脉气化之成景冈山。以景冈山为少祖又生南北二支:北为九岭山,九岭山生庐山,庐山之气贯于安徽又生发黄山;过安徽到浙江派生出天目山、莫干山和牛头山。此后,牛头山生煤山,莫干山生金山,最后汇于上海吴淞口和杭州湾。
横断山和伯舒拉岭所生另一支,先是沧山、宁静山、怒山、无量山、哀牢山。五山之气入老挝生发拾宋早再山;此山不但没有南延反而回头人广西,生发十万大山,十万大山生出灵山,灵山生出云开大山,云开大山又生出大瑶山。大瑶山脉气入广东而生云雾山,云雾山之气生发出佛山、中山和罗浮山,三气汇成九连山,再生大庾岭,大庾岭生莲花山;气人福建而生武夷山,再生云山;气人浙江则生出仙霞岭、括苍山,还生出南雁荡山。
    南龙在历史上认为止于江浙。实际上,脉气过海到达台湾后仍未阻断,而是越过巴坦群岛,扩散至整个南亚地区,最后与发于昆仑山西南的气脉合为一体,这便是昆仑山之气人藏后生发的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由此山入气行人印度而生发东高止山到斯里兰卡。东来的气脉经菲律宾于西南之气相交,扩经周边诸国至澳大利亚,南龙气脉才算真正的终止。
    对于伸向欧洲的两支干龙,历史上古人只认为由昆仑山生发,而没有透露过它们的气脉走向。这两支干龙的脉向为西北、东北各一支:
――昆仑山之气首先在北面生化了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天山往西北,生出了慕士塔格山和公格尔山脉。二气人塔吉克斯坦生出被前苏联命名的共产主义峰和列宁峰;经阿赖山又生吉尔吉斯山,再生楚伊犁山。扩散到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后,形成大高加索山。此山脉气人罗马尼亚生喀尔巴阡山,由喀尔巴阡山生发了横跨法国、瑞士、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以至气展欧洲各国,这支干龙最后经英国到西班牙才停止。
――天山往北偏东,先生北塔山和蒙古的阿尔泰山,由此山脉气生发出汗呼赫山、杭爱山;入苏联(或俄罗斯)后,生出唐努山和萨彦岭。这支气脉过乌兰巴托生雅布洛诺夫山,又生斯塔诺夫山,再生上扬斯克山和切尔斯基山。此气过白令海峡到美国生出阿拉斯加山,人加拿大生出海岸山和落基山;继续延伸至墨西哥而生出马德雪山,最后到巴拿马而停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4-7 17:57:04 | 顯示全部樓層
隨著一聲新年到,『喜神大帝』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喜神大帝』贈送現金3520個美元。


气的运行是不分国界的。地壳的运动和大陆板块的组合都是“气”运行的结果。地核中在蕴藏了丰富矿产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气”。人类有国家之分,而地气却不会同国家间的分隔而断行,只是像人身上的经络各走一脉而已。五大干龙的气源都在中国的昆仑山,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国,实有世界中心的涵盖。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有一幅描绘昆仑山的图像,它被龙神守护着。
气随山行。五大干龙或为中国的三大干龙,从西向东相生的万千山脉中,大干生出小干,小干生出支干;支干生出大支,大支生出中支和小支,支又生支,每一处都有龙的支脉存在。但所有的龙脉都与水相随,有山就有水。这是因为“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塞而不理。”气来有水导行,气止由水界定。气为水之母,有气才有水。因此,中国的山川龙脉是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的。自昆仑山始发气脉后,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和嵩山这五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便被看作是用来节制和疏导天地之气的。
龙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将国家地理上的山川河流和气脉归属成为一个难得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将国家的兴衰存亡和人民的福祉,都置于在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之下。天人合一、自然融人、遵循大道也就从上古到今天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准则。如果把中国的都会郡州、村镇民宅置于三条龙脉的基干上,由西向东,祖先们用怎样眼光、思维来审视和构建城廓而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都市呢?
沿着昆仑山东延的龙脉,能够使先人们兴都置国的首先当数秦岭。它处在中龙的主干,东西绵延,西起甘肃、青海两省,以太白为主峰,横贯中部;东到河南,西倾山、氓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嵩山、伏牛山都在它与大巴山合承一气伸展的支脉上。因此,既成为渭河、淮河、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又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气脉进人咸阳后生发出了挺拔的九峻山,而渭河在宽阔的平原上穿流而过。公元前350年,孝公任用商鞍变法,国富力强后,自栎阳迁都至距现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的古都咸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十二万户富豪迁到此地,设置成帝都,与九峻山一脉的毕郢原,便建起了很多的古代帝王陵。而对都城规模,秦始皇一再扩大,并建造“东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万人、一直到秦朝灭亡也末建完的阿房宫。定都于此,按照地理龙脉理论,不能不说当时的秦始皇十分重视来自于秦岭北麓的王气。咸阳城以九峻山为祖脉,以渭河平原为明堂,以渭水为朱雀,关住了九峻山的来气而聚成正穴。这样,咸阳界于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时,由于九峻山主脉的高大特异,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在营造和扩大都城规模、兴建宫殿时,仿效紫微宫,把渭水引人都内,象征天河,以皇宫标示北极星,告知世人咸阳是帝都,宫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动摇,把整个都城建成了一个宇宙图式。也许正是秦岭的王气使他留恋,秦始皇死后把自己的皇陵选择建在了渭河平原东北的临潼,南依骊山、北跨渭河,形成气度不凡的皇家气派。还是这道气脉和这条渭河及这片平原,汉高帝首先发现了位于咸阳东南的长安(今西安)这块风水宝地。与咸阳不同的是渭水流至平原中部后,在秦岭以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形水口,所分几条支流由秦岭北麓而出,最后在中部交汇,支流环抱了一片平坦的原野。于是汉高帝以秦岭北麓为主脉,紧贴靠西的内支渭水建成定都,喻为长治久安。此后,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包括唐末的黄巢)均在此定都。东汉,三国曹魏还以此做过陪都;而真正成为陪都却是在唐末天佑元年迁都洛阳之后。长安建都到今天,共经历了4次大的变迁。但其地理意象仍是依托着秦岭北脉和渭河,定位在渭河内侧东西两条支流环抱中。如同秦始皇建咸阳兴宫殿一样,汉时的长安布局也是摹仿对应了天星宫位。不仅城中有天河般的细小渭水流过,而且整个规划仿效了天宫图上的大熊座和小星座,以城角、宫角对应两熊座星相分布,遍布全城;且南城墙仿照了南斗星,北城墙仿照了北斗星。隋唐时期,长安城从靠西支渭水边的汉长安城址上全盘托出,南移到内侧东西两支流的开口处,既承了秦岭的气脉,又得水开口之贵;明代至今只是扩大外延而没有再变过城址。从隋唐开始,长安和洛阳开始建为一对都城,为后来迁都奠定了基础。这时,长安城中心部分,把太极殿北移了,建城造宫多仿北斗运行,使整座城池像一座天界。而在东西轴线上,以《周易》中的乾位设了长安城的龙头,依乾卦从九一到九六的不同含义,营造了不同的建筑物,代表帝都的特征。正是首接昆仑之气的秦岭干脉,由渭河相随,还使周朝发起于歧山,使唐高祖与武则天的合葬墓置于乾县。这对皇帝皇后头枕梁山、脚踏渭河,不能否认他们对渭河平原风水的推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4-7 17:58:26 | 顯示全部樓層
隨著一聲新年到,『喜神大帝』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喜神大帝』贈送現金17個美元。


紧承秦岭脉气的是横连甘肃、陕西、四川、湖北四省边界的大巴山系。它虽连陕、甘两省,但实际上因与秦岭相接而成为四川和汉中两座盆地的界山,由陕西向东南方向蜿蜒而来,以湖北的大神农架为主峰,分生出包括摩天岭、米仓山、武当山在内的众多名山;长江、岷江、嘉陵江等诸多水系和干支流随它东行,并在沿途结穴。这样,先人们以它的干流龙脉为屏障,以每一处干支脉前后左右的山峦为四砂和朝、案,一路建置了重庆、武汉、成都等名城。而巴山龙脉生出的支龙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上当算延伸至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而结为大穴的蟠龙山系。它承着大巴山的脉气,像一条未能升天的苍龙蟠于川北。干生支、支又生支、支支岔岔从北向南,遍地结聚。先由巴山主脉生出烟峰楼,烟峰楼东支而生682米的蚕丝山,蚕丝山东延又生出云台山穴脉,并过云台山来龙向东南生出博树垭,博树垭继续延伸,在东南生出702米高的高成山;高成山往前向正南发出支岔,东西各生刘家坡和灵城岩为止。烟峰楼主脉南下到五里子,东生小支至玉粉墙垭。在东西对峙上,正好与高成山成为龙虎砂。从五里子主脉向西南延绵百里生出露丝山,露丝山往前到嘉陵江边的主脉生出了凤凰山,支脉生出了红庙子。而从五子里往前正南发出一大支龙,到双娅向东再生发龙脉赵家山,与东发的刘家坡形成关口对峙。主脉往南继续生发出盖阳山;盖阳山在陈家坡又分三支:西南到引鸿寺,东南到灵山,正南在大盘龙;在大盘龙以北又生西南支脉大山,往东生出小盘龙,中生出伞盖山,西生出玉台山而结穴。嘉陵江如一条玉带紧紧缠绕着它。在小盘龙的尽头平原处、嘉陵江的北岸便产生了具有2300年历史的巴蜀重镇――阆中,史志描绘它是“间水迁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
中龙东发,借着它的脉气,古人建了一座座省城县市。河南西南部的南阳从战国时就已被置县。秦岭、大巴山二气在此聚结,白河随山而转流贯东西。在这座城池的东边有桐柏山起发,北边则有熊耳山和方城山、伏牛山,南边有湖北大洪山的支龙应山,西有武当山。这样,南阳建城的地理取向,便是以熊耳、方程、伏牛山余脉做为所依的玄武,以桐柏山余脉为青龙,以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为白虎,以应山余脉为朝案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大格局上,它却承启了洛阳气脉,不仅因为洛阳在北,南阳在南,而且洛阳的伊水干支流和流经南阳盆地的白河,都源于伏牛山北麓。此外,龙气由西北而向东南生发,同在大巴、秦岭的干脉上。而洛阳在承气接脉上,因它处在河南西部,更靠近大巴山和秦岭的东段,比南阳更领先一步。
洛阳为中龙置建的古都之一,周成王当时营造了洛邑。战国时改称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秦时置县,为三川郡治。汉后历为河南的州、府、路。东汉、三国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和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都以它作为陪都。东汉时有太学生2万余人,明帝在此修建了白马寺。置建这座帝都,历代都注重了它的王气。地理上,发于崤山山脉的北邙山支脉,以东西走向西起东三门峡,东到伊洛河岸便止住停行了。由于北邙山的气势所在,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们,都把死后的墓地选在了城北展开的黄土台地上,所以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在水的支流合拢上,源于伏牛山的伊水,经过240公里的行程,在堰师县的杨村附近流人洛河;源于西北的踱水,东南流经旧县城东以后流入洛河;源于淹池县东、新安县北的涧水,东流经新安县至洛阳西北折向东南汇入洛河;源于华山南麓的洛河,东南流经卢氏县折向东北,与伊水一起在杨村汇成伊洛河,成为黄河下游南岸的一大支流。黄河、洛水自古是中国的发祥地,因此这块土地始终被视为天下的中心。作为帝都,在洛阳选址的地理模式,既不同于长安,也不同于阆中。虽然借助了邙山主脉之气为来龙而北依,前面以伊水以南的龙门山为朝案;但东、西没有阆中的砂山合围之势。它左右所借的是躔水和涧水,将东、西流水视为青龙、白虎,北边的邙山当作玄武,南边的伊水看成朱雀,加上有龙门山做朝山,洛阳城的格局才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地。伊、洛、躔、涧四条支流汇于洛河,并在都城中心川流而过,一来形成了交汇的水口,二来将邙山的脉气关拦在了洛阳城中,成就了一方吉地,不同的只是“四神相应”模式在洛阳城起了变化。洞察洛阳城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虽然都址有所变迁,但借水在城中川流的形势基本没变。尤其是隋唐城,把帝都置于洛水两岸,把城廓一分为二,仍运用了长安和咸阳置都的方法,以水为天河,也将洛阳拟为了紫微宫。初建洛阳时,尽管谷水较弱却流经城中,东周王选址仍选在了谷水与洛水的交汇处,稍偏西南。汉晋魏时迁址到了东北的金村、汉太学洛水的对岸,偏邙山和龙门山,看中的是洛水和伊水的迂回,扩大了都城的明堂。隋唐时代又将城迁临近周王城的邙山来水与洛河交汇处,并使其布于洛水两岸。明、清时代,把都城置于洛水北岸的来水交汇处,这时形势宗选址的结果,既让它北接了邙山的气脉,又令伊洛朱雀水在前翔舞,且对正了龙门山,使这古城坐落在了龙穴的聚结地。洛阳城在汉魏时,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堪舆家们把它称为“九六城”,所取轴线也为东西向,与长安相类似。尽管当时它是一个长方形的城廓,可不论长安和洛阳谁是帝都,谁是陪都,九六都代表了皇帝的地位和尊贵。
黄河南岸、河南中部偏北的另一古都是开封。五代梁开平元年就被置为州,后来的晋、汉、周及北宋等在此建都。它的最大地理取向是:嵩山之中岳脉气由西南而来;横贯山西的沁河从西北来,在北岸的黄河入河口交汇,开封与沁河汇人黄河的水口在一条直线上,西北的来水与西南的来龙,正好使开封处于它们的交点上,加上黄河在正北蜿蜒东流,便使开封具备了一个较大的风水势局。于是,它以嵩山之脉为朝山,以黄河做依托,成就了这座历史都城。相邻的郑州之所以成为中原最大的枢纽,与它置于山与水的气交汇聚处有很大关系。
中条干龙的北支在渤海和黄河聚结终止前,在山东的中部盘踞,形成一个巨大的龙穴,从而产生了两大名城泉城济南和以孔圣人闻名天下的曲阜。泰山乘着中干中支和北支的气脉,从东平湖东岸跃起,向东北延伸达200公里,并生出鲁山、徕山和沂山。由于它的雄伟高大和特异,并对应着北斗,在五岳中为首,有“泰山北斗”之称。它的神秘和气势,惊得众多皇帝到此封禅,其气脉伸延到四面八方。跟随并挟持它的不仅有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更有东边的湖泽。京杭运河到济宁直汇南阳湖,把黄河与四湖,即: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连为一体,形成对泰山气脉的关拦态势。而四湖为一的南微山湖,在它的尽头最南端,又折头环顾,显出对泰山祖脉的照应和依恋,黄河到微山湖这一巨大的水口,使泰山在中部平原上归结为真正的龙穴。
济南在西汉初就被文帝改为国,以后由于战乱反复几次被兴废,现在仍为山东省的省会。在这座省城里,有诸多的泉眼,且汇聚着大明湖。而建城的地理定位却是北临黄河;京沪铁路过黄河一人城,在南岸便有把守气口的龙虎砂山。虽然城内泉眼突涌,湖泊宽阔,但它们是与黄河承一脉、随着泰山之气而来的。因为位于城东南的千佛山实属泰山支龙,黄河、突泉和止聚的大明湖是用来锁其脉气的。山遇界水而止,有了河、湖和泉水,泰山生气便被关拦,济南也就成了藏风聚气之所。
曲阜,周代鲁国的都城。因儒家创始者孔子一生在此讲学、修志、立说而名天下。他和后裔均在这里安家立业。修建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历代皇帝都为其立碑。府、庙、林在曲阜占地大片,仅孔林就达3000多亩。尽管曲阜在泰山界水之外,可它具备的地理意象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龙结穴大都在界水以内,而曲阜尤其是孔府、孔庙、孔林却在界水以外立穴,孔林最胜,孔子的主坟与子孙的坟墓呈携子抱孙式,更加增添了它的风水佳境。曲阜选址注重了山、水、穴的高低和前后映照。泰山的突兀壮丽,加上向东北方向的伸展,使脉气过界水而不止。从泰山的山顶向东北眺望,在曲阜形成俯视30度角;而它正南所对的是微山湖与昭阳湖的相汇处。所以,历史上的地理学家称曲阜有真正的风水。因为它把湖山岛作为朝山,把四湖作为朱雀,明堂从曲阜过藤州到朝山和湖面,足容千军万马,西南的泰山之气又鱼贯而来,于是造化了曲阜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4-7 17:5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隨著一聲新年到,『喜神大帝』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喜神大帝』贈送現金4322個美元。


中条干龙在安徽水随山走、水聚龙止的聚结之地也有两处:一是以大运河为界水,长江北岸借长江之水发源的高邮湖、白马湖、淮河、滩河、花园湖、女山湖共同汇集成洪泽湖,把以张八岭山为主脉的龙山、釜山、舜山、长山等余脉关锁在降淮平原。尤其将正穴老子山缠护在南湖口,进而形成了南为扬州、滁州,北为淮安、宿迁等大批古城。二为从安庆西北的大龙山之气,一条轴线向东北接连而生出柳风山、矾山、青山、银屏山、龟山、元山和含山,但到银屏山和龟山便被巢湖所拦锁,气聚巢湖,借着这股脉气便置建了合肥。合肥市正南的轴线借了南来的柳风山和巢湖的西部水域。于是,大龙山、柳风山成为它的朝山,巢湖成了它前面的朱雀。尽管有湖相迎,有山可朝,而龙脉的气势比泰山要逊色一筹。山川蜿蜒、龙行天下,就是这样被先古所认识和利用,置都立郡无不反映出古人对地理环境的重视和关切,因而龙脉的概念在古时也就贯穿在了整个社会活动的空间里。
如果说,古人借着中龙气脉、依山傍水置城立都的话,那么沿南条干龙而设都郡的城市照样注重了龙、砂、水、穴的选择标准。
昆仑山南干的脊梁为他念他翁山。它在西藏东部呈南北走向,横躺于四川和云南两省的西部。高山深谷、雪峰冰川以海拔2000至6000米的高度,东延出以色隆拉岭、伯拉舒岭、怒山、宁静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邙崃山为主干的横断山脉,怒江、澜苍江、金沙江紧流相随。又以云岭、哀牢山、无量山、怒山和高黎贡山之脉为东西轴峰,由此向南倾降成滇西峡谷山地,金沙、澜沧、怒、元四江南北贯流缠绕;腾冲和大理将其分成南北两部,北为高山峡谷,南为山丘盆谷。大理便倚落在这一龙脉之下。这座具有750多年历史的名城,宋代为国,以“白蛮”为主体的领主,曾辖境云南全省以及四川西南部,有8府、4郡、37部之分。其王曾被宋朝皇帝封为云南节度使和大理王称号,即使忽必烈远征云南曾灭大理,国王段氏仍被任为世袭总管。而大理被置于洱海沿岸,汉设梁废;元设明清升为府,置国设府和封王,不能不在乎它的王气。
在大格局的地理取向上,现今的大理市南有大雪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山”相迎,穴星太极顶又俯垂鸟瞰西有怒山做外围,北有横断山来脉相拱托,东有众多小山做护卫。近案则以苍山为背、洱海为朝,苍山洱海成为它具体的象征。横、怒、雪、无、哀“五山”行踪千里,却被澜沧江、漾濞江、耳洱河、把边江和元江众水系千纠百缠,最后在大理以洱海拢聚。这个古称叶榆泽、横贯大理、洱源两县的大湖,犹如一只耳朵,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竟达7至8公里,面积有250平方公里。它西汇沧山诸水,北纳西洱河,冲积成大理平原,最终又汇合漾澳江,从而在湖中形成了三岛、四洲和九曲名胜。它的王气就在于五山朝拱,一海聚汇,把五山之气止于苍山成为龙盘之地。古人看准了它在地理上的优势,近把沧山当玄武,洱海当明堂和雀水,三岛、四洲做朝案,营造了大理古城,使它至今名扬天下。
山川合局的地理环境,同样在大理的北部造就了另一古城丽江。这一古时置就的处所,已具720年的历史,元朝设路、明代改府。如今的丽江已另置新区,该市的过境公路从风水格局外穿过,现代建筑依公路聚集,形成新区。而旧城却一直完好地矗立在山岳环抱的平衍大坝上,地势高峻。从外围龙脉而言,也是四面交合。横断山脊背自西北朝东南延伸而来,欧赛拉山、天宝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老君山、雪邦山一直到天子山,从偏西方向出发过丽江,呈弧形轴线向西南去,与横断山相交;北部的远龙是绵绵山,东北是白林山,东南是白草岭。尤其金沙江随横断山余脉径直贯流,在玉龙雪山背后向北而去,与水落河交汇后折头南返,把丽江圈于其中。而漾濞江又从丽江前方流出,使得丽江处于水聚山围之中。更重要的是欧赛拉山到天子山的弧线地势和金沙江、漾濞江的阻断,让丽江获得一个少有的水口,把各脉之气关拦于此地。取山川中心点建置古城,不仅使它的形胜,更使气旺。并在就近的地理选择上,它把玉龙雪山当做祖宗山。因为玉龙雪山秀丽雄伟,云岭主峰海拔在5600米以上,既有积雪和冰川,又有松杉树木,草木为龙的毛发,气盛不可阻挡。基于这种对龙脉的总体认识,丽江在近距离择其支脉,北靠了象山,金虹山,西枕了狮子山,东北的团山、东边的金山成了它的外延护山。正是这种格局,才使丽江变为一座名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4-7 18:0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1168個美元。


在南部,始发于广西大桂山系的南岭,与东北的九嶷山对峙耸立。九嶷山是虞舜的葬地,它盘基苍捂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有溪绕,岫壑负阻,异岭同势。二山的气脉直发中部,于是在湘地中部偏东、湘江西岸造就了南岳衡山。它的山势极其雄伟,俯瞰湘江,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糜五峰为龙头,矗立了72峰,其余脉布展于韶山以北,气到洞庭而止。
然而,在湖南的东部,囊括了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诸多山脉的罗霄山,纵贯湘赣两省边境。九岭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直到修水聚汇处武宁的东南方武陵岩,才被界水切断,它的东北便是鄱阳湖。
武功山脉在罗霄山北段,也以西南、东北走向跨在湖南茶陵、安仁、江西萍乡、安福、莲花五市(县)间,脉气直冲着鄱阳湖。
万洋山则在罗霄山的中段,被湘江支流的遂川江夹持。西南、东北向,以海拔2100米的高度生出主峰南风面。北段孕生了横贯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的井冈山,外环高山险峻陡峭、中多盆地的优势,引得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脉形与湖南小干龙形成对应,气的走向也朝着鄱阳湖。
庐山则在北部耸立在鄱阳湖、长江之滨,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的山脊上,众多的秀峰郁结着江湖水气,弥漫着云海,它的气脉被长江和鄱阳湖关锁的十分严实。
福建的武夷山脉,北接浙江的仙霞岭,南接九连山,以东北、西南走向横在江西、福建之界,被赣江、闽江所纠缠。按说,它完全可以向其他方向伸延,但它却朝着江西的鄱阳湖,呈折身回头之势,成为湖南、江西诸多众小干龙的外卫。
仔细堪定这些南条干龙生就的小干龙气脉朝向便可以结论,它们共同伸向洞庭湖和鄱阳湖,并在两湖之间聚成硕土的穴星――幕阜山。它吻合着所有小干龙的走向,即:西南、东北向,盘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止于洞庭、鄱阳两湖间。龙大水大,气旺水多。如此大的来龙和真穴,没有足够的奇水关拦是难以使它停止聚气的,而洞庭、都阳二湖恰是这大龙所需要的。
长江九曲回肠,在南龙之北将其界住,使它不再向北冲发。洞庭、都阳两大湖则在东西两侧把它锁定,从而使它结穴于湖南、江西两省之间。
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以南。从西面和南面吸纳了湘、资、汉、遭四水,北纳了长江和拙滋、太平、藕池、调玄四口汛期泄人的洪水,并冲积成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的洞庭平原。在有800里之称的洞庭水域,星罗棋布地分割出东、西、南、北洞庭和大通湖。在江西的北部,鄱阳湖则总汇了赣江、信江、修水、都江等水系,南北两大湖占据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冲积出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的鄱阳平原。
从地理上考察,十余条小干龙各生出许许多多的支脉,都有各自的结穴处。与其他省相比,湖南的小干龙可谓遍地结穴。单拿韶山看,它承袭了南岳的气脉,在距韶山很远的外围,就已有婉蜒起伏的重重山峦环绕护卫了。而韶山冲的诸龙相会,加上气势磅礴的龙虎山,使它成为了一代帝王和伟人的诞生地。同时,由于湖南处于南龙的大聚止处,长江加两湖的关拦格局,使湘赣两省隆发出天子之气。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南昌起义,注定了他们必坐天下、中国必定解放的美好结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4-7 18: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南龙沿长江东行到南京再结一穴,但这一龙穴很不圆满,地理格局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虽然战国时楚国就已置金陵邑,之后三国、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的太平天国及辛亥革命时均在此建都,却没有一个能太长久的。宋景德三年(l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后,于大中祥符七年建南京。明朝以后,不知是风水缘故还是其他原因,南京建都随建随废。永乐十九年被明成祖朱棣迁到了北京。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废掉了南京称号。辛亥革命时一度复号,翌年即废。1927年国民党改府定都于此,划城郊区域设市,并正是命名南京,可不过几十年便全军极没,江山易改。
建都也好,置市也罢,应当说南京的地理合局成为一个重要原因。古人看中的是它滨临长江,既有湖又有山,却忽略了它的气势。城东北玄武湖周约10公里,环、樱、梁、翠、菱五洲相通。长江南岸城东北又有燕子矶,三面绝壁,极为险峻;东面有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生有东中西三峰的紫金山;中华门外还有被称作聚宝山的雨花台。建都的地理环境取向,是把玄武湖当作了北方之神,燕子矶虽有绝壁、势险峻,但被长江截断,北无祖山和送护之峦;东砂紫金山本应南北走向为吉贵,却呈东西向。雨花台形势较好,可偏于孤单,这些全被忽略了。加上西北缺乏遮挡龙脉的大帐,阴风过盛,不论谁在此建都坐江山都很难久远;它的局势不能称大聚,只可为中聚,设郡做省会是最佳的选择。也许是为了弥补地理上的不足,蒋介石在此建都筑造大会堂时,在小广场对面修建了起着风水作用的迎门墙,可他不知道因大局的缺憾,这道墙是不起作用的。当年,曾有道人告诉他:“胜不离川,败不离湾。”示意不可在南京建都,多在四川主理国事为妙。他却只听了后一句话,1949年率部逃到台湾后,到死也没有离开过台湾半步。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大概因为南京的气势大不如北京。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8-3 23:3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 全球龍脈來龍去脈詳圖全球龍脈來龍去脈詳圖全球龍脈均發源於昆侖之西,龍脈之祖為帕米爾高原,在中國大唐西域舊地。北龍兩條:一為蔥嶺、薩彥嶺,去蒙古。一為天山、陰山、燕山、興安嶺。兩龍在中國東北(現俄羅斯境內)交會,主龍去勘察加、過海去美洲,為洛基山脈、安第斯山脈,渡海而連南極山脈。支龍回頭南下,形成朝龍(案山,即東洋島鏈。詳見下。)東龍為昆侖山脈,中龍經祁連、秦嶺後分為兩支:北支為太行山,南支為桐柏山、大別山。南龍為喜瑪拉雅山,南下印尼、新西蘭、一支去澳洲。西龍兩條:一條去烏拉爾山脈,形成歐亞大陸的分界線。一條去高加索山脈,去西歐分為兩支:一支北上挪威芬蘭,一支南下非洲。昆侖又為中龍,居天下之中,入於中國。天下之中在中國大唐西域舊地。中國為天下之中,大唐中土,豈是虛言?!有龍脈為證:從全球龍脈看:昆侖龍左右龍和朝山十分明顯:左青龍為北龍(為中國北部蒙元舊邊疆)。右白虎為南龍(為中國西部、西南邊疆)。案山為東洋島鏈:阿留申、勘察加、千島、日本、琉球、臺灣、菲律賓、馬來亞島鏈。(乃中國舊藩屬邦)。昆侖龍脈特別眷顧中國,更神奇的是:單從中國的龍脈看:昆侖龍左右龍和朝山也十分明顯:左青龍為阿爾金山脈,去陰山交會北龍,東下三韓陷幽冥。右白虎為唐古喇山脈,去江南之南嶺。案台為舟山、琉球、臺灣諸島。這是中國古代堪輿家所認為的大南龍大北龍喲。當時他們眼裏的天下只有這麼大,不知道還有更南的、更北的更大的龍脈。這要感謝全球衛星地圖了,連海底的龍脈都能看清。呵呵。單從中國中原地區的龍脈看:昆侖龍左右龍和朝山也十分明顯:昆侖主脈經祁連、秦嶺後分為兩支,北支太行山為青龍,南支桐柏山大別山為白虎。泰山為案台。
山在地上行,氣在地下走。中國地理上的三支幹龍又是怎樣由西向東行進的呢?北龍之氣脈發于祁漫塔格山,行至南山口生出雅拉達澤山和錫鐵山;到達甘肅生髮了祁連山,一直向東生髮出拉北山、合黎山;進人青海形成了達阪山。達阪山生賀蘭山,賀蘭山生石嘴山,石嘴山生狼山,狼山生大青山;到山西先生發出太行山主脈,太行山生出長梁山、呂梁山,長呂二山又生出五臺山、恒山,五臺山、恒山又生出狼牙山等各支脈;到北京的南口關溝,與燕山相接。太行山與燕山雖不屬同一龍脈,但仍為一氣。在南口燕山承接太行脈氣繼續東行進人河北,生髮出霧靈山;往南又生髮平谷的京東大峽脈,大峽脈向東生髮出東陵所在的昌瑞山,昌瑞山東行生青龍山,直到秦黃島。霧靈山往北生出承德的風山,風山生髮棋盤山,棋盤山生髮遼寧的虎山;虎山往北又生兩支,一支為內蒙古的天山,吉林的興隆山,二山行到內蒙合生出大興安嶺。另一支為長白山,長白山形止而氣未止,朝鮮的脈氣與此相接,生出了白頭山和惠山;二山的脈氣隱於海中,直貫日本,生髮出各列島才就此而止。中龍之氣始于阿尼馬卿山,同時生髮出兩支:北為甘肅的西傾山,西傾山生鼠山,鼠山生武山;氣沖陝西而生岐山,岐山又生秦嶺,與大巴山相接。南為氣人西藏先生出他念他翁山,他念他翁山生出沙離裏山,沙離裏山生出涼山,涼山生出大巴山,南北二氣在大巴山又合為一氣。大巴山主脈承接秦嶺之氣分生三支:南生髮出二郎山,二郎山生名山,名山生邛山和睞山,邛睞二脈又生出岷山和峨眉山。岷峨二山生出樂山。中生湖北的武當山,武當山生河南的桐柏山,桐柏山氣聚成大別山;進人安徽,大別山生出潛山、霍山,二山生出嘉山,嘉山生含山,含山生冶山。北生河南的伏牛山,伏牛山生髮了崤山、熊耳山,兩山又生出嵩山;氣人山東生髮出微山和蒼山,二山之氣生出泰山,泰山又生徠山、沂山和魯山,三山擴展而生北圈山、蘭陵和長島,到此臨海為止。
南龍之氣發於可哥西裏山,後生他念他翁山;入雲南生出橫斷山和伯舒拉嶺,二氣往南生出高黎貢山,往北又發生二支:一生為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過涼山後生出盤於雲貴兩省的烏蒙山,烏蒙山又生湖南境內的巫峽、龍山、武陵山、雪峰山。四脈氣交而生南嶽衡山。衡山之氣進入江西又生武功山和羅霄山;兩山脈氣化之成景岡山。以景岡山為少祖又生南北二支:北為九嶺山,九嶺山生廬山,廬山之氣貫於安徽又生髮黃山;過安徽到浙江派生出天目山、莫干山和牛頭山。此後,牛頭山生煤山,莫干山生金山,最後彙於上海吳淞口和杭州灣。橫斷山和伯舒拉嶺所生另一支,先是滄山、寧靜山、怒山、無量山、哀牢山。五山之氣入老撾生髮拾宋早再山;此山不但沒有南延反而回頭人廣西,生髮十萬大山,十萬大山生出靈山,靈山生出雲開大山,雲開大山又生出大瑤山。大瑤山脈氣入廣東而生雲霧山,雲霧山之氣生髮出佛山、中山和羅浮山,三氣彙成九連山,再生大庾嶺,大庾嶺生蓮花山;氣人福建而生武夷山,再生雲山;氣人浙江則生出仙霞嶺、括蒼山,還生出南雁蕩山。南龍在歷史上認為止于江浙。實際上,脈氣過海到達臺灣後仍未阻斷,而是越過巴坦群島,擴散至整個南亞地區,最後與發於昆侖山西南的氣脈合為一體,這便是昆侖山之氣人藏後生髮的世界屋脊喜瑪拉雅山;由此山入氣行人印度而生髮東高止山到斯裏蘭卡。東來的氣脈經菲律賓於西南之氣相交,擴經周邊諸國至澳大利亞,南龍氣脈才算真正的終止。對於伸向歐洲的兩支幹龍,歷史上古人只認為由昆侖山生髮,而沒有透露過它們的氣脈走向。這兩支幹龍的脈向為西北、東北各一支:
――
昆侖山之氣首先在北面生化了新疆境內的天山山脈。天山往西北,生出了慕士塔格山和公格爾山脈。二氣人塔吉克斯坦生出被前蘇聯命名的共產主義峰和列寧峰;經阿賴山又生吉爾吉斯山,再生楚伊犁山。擴散到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後,形成大高加索山。此山脈氣人羅馬尼亞生喀爾巴阡山,由喀爾巴阡山生髮了橫跨法國、瑞士、澳大利亞的阿爾卑斯山,以至氣展歐洲各國,這支幹龍最後經英國到西班牙才停止。
――
天山往北偏東,先生北塔山和蒙古的阿爾泰山,由此山脈氣生髮出汗呼赫山、杭愛山;入蘇聯(或俄羅斯)後,生出唐努山和薩彥嶺。這支氣脈過烏蘭巴托生雅布洛諾夫山,又生斯塔諾夫山,再生上揚斯克山和切爾斯基山。此氣過白令海峽到美國生出阿拉斯加山,人加拿大生出海岸山和洛磯山;繼續延伸至墨西哥而生出馬德雪山,最後到巴拿馬而停止。
氣的運行是不分國界的。地殼的運動和大陸板塊的組合都是運行的結果。地核中在蘊藏了豐富礦產的同時,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就是。人類有國家之分,而地氣卻不會同國家間的分隔而斷行,只是像人身上的經絡各走一脈而已。五大幹龍的氣源都在中國的昆侖山,華夏民族被稱為中國,實有世界中心的涵蓋。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有一幅描繪昆侖山的圖像,它被龍神守護著。氣隨山行。五大幹龍或為中國的三大幹龍,從西向東相生的萬千山脈中,大幹生出小幹,小幹生出支幹;支幹生出大支,大支生出中支和小支,支又生支,每一處都有龍的支脈存在。但所有的龍脈都與水相隨,有山就有水。這是因為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無山則氣散而不附。山無水則氣塞而不理。氣來有水導行,氣止由水界定。氣為水之母,有氣才有水。因此,中國的山川龍脈是以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為界的。自昆侖山始發氣脈後,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和嵩山這五嶽以及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瀆,便被看作是用來節制和疏導天地之氣的。龍脈思想的形成和確立,將國家地理上的山川河流和氣脈歸屬成為一個難得的系統。在此基礎上,將國家的興衰存亡和人民的福祉,都置於在自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之下。天人合一、自然融人、遵循大道也就從上古到今天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的一種信仰和行為準則。如果把中國的都會郡州、村鎮民宅置於三條龍脈的基幹上,由西向東,祖先們用怎樣眼光、思維來審視和構建城廓而給後人留下了著名的都市呢?沿著昆侖山東延的龍脈,能夠使先人們興都置國的首先當數秦嶺。它處在中龍的主幹,東西綿延,西起甘肅、青海兩省,乙太白為主峰,橫貫中部;東到河南,西傾山、氓山、迭山、終南山、華山、崤山、嵩山、伏牛山都在它與大巴山合承一氣伸展的支脈上。因此,既成為渭河、淮河、漢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嶺,又是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氣脈進人鹹陽後生發出了挺拔的九峻山,而渭河在寬闊的平原上穿流而過。西元前350年,孝公任用商鞍變法,國富力強後,自櫟陽遷都至距現鹹陽市東北二十裏的古都鹹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十二萬戶富豪遷到此地,設置成帝都,與九峻山一脈的畢郢原,便建起了很多的古代帝王陵。而對都城規模,秦始皇一再擴大,並建造東西五裏,南北千丈、可容坐萬人、一直到秦朝滅亡也末建完的阿房宮。定都於此,按照地理龍脈理論,不能不說當時的秦始皇十分重視來自於秦嶺北麓的王氣。鹹陽城以九峻山為祖脈,以渭河平原為明堂,以渭水為朱雀,關住了九峻山的來氣而聚成正穴。這樣,鹹陽界於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時,由於九峻山主脈的高大特異,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在營造和擴大都城規模、興建宮殿時,仿效紫微宮,把渭水引人都內,象徵天河,以皇宮標示北極星,告知世人鹹陽是帝都,宮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動搖,把整個都城建成了一個宇宙圖式。也許正是秦嶺的王氣使他留戀,秦始皇死後把自己的皇陵選擇建在了渭河平原東北的臨潼,南依驪山、北跨渭河,形成氣度不凡的皇家氣派。還是這道氣脈和這條渭河及這片平原,漢高帝首先發現了位於咸陽東南的長安(今西安)這塊風水寶地。與鹹陽不同的是渭水流至平原中部後,在秦嶺以北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字形水口,所分幾條支流由秦嶺北麓而出,最後在中部交彙,支流環抱了一片平坦的原野。於是漢高帝以秦嶺北麓為主脈,緊貼靠西的內支渭水建成定都,喻為長治久安。此後,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包括唐末的黃巢)均在此定都。東漢,三國曹魏還以此做過陪都;而真正成為陪都卻是在唐末天佑元年遷都洛陽之後。長安建都到今天,共經歷了4次大的變遷。但其地理意象仍是依託著秦嶺北脈和渭河,定位在渭河內側東西兩條支流環抱中。如同秦始皇建咸陽興宮殿一樣,漢時的長安佈局也是摹仿對應了天星宮位。不僅城中有天河般的細小渭水流過,而且整個規劃仿效了天宮圖上的大熊座和小星座,以城角、宮角對應兩熊座星相分佈,遍佈全城;且南城牆仿照了南斗星,北城牆仿照了北斗星。隋唐時期,長安城從靠西支渭水邊的漢長安城址上全盤托出,南移到內側東西兩支流的開口處,既承了秦嶺的氣脈,又得水開口之貴;明代至今只是擴大外延而沒有再變過城址。從隋唐開始,長安和洛陽開始建為一對都城,為後來遷都奠定了基礎。這時,長安城中心部分,把太極殿北移了,建城造宮多仿北斗運行,使整座城池像一座天界。而在東西軸線上,以《周易》中的乾位設了長安城的龍頭,依乾卦從九一到九六的不同含義,營造了不同的建築物,代表帝都的特徵。正是首接昆侖之氣的秦嶺幹脈,由渭河相隨,還使周朝發起於歧山,使唐高祖與武則天的合葬墓置於乾縣。這對皇帝皇后頭枕梁山、腳踏渭河,不能否認他們對渭河平原風水的推崇。
承秦嶺脈氣的是橫連甘肅、陝西、四川、湖北四省邊界的大巴山系。它雖連陝、甘兩省,但實際上因與秦嶺相接而成為四川和漢中兩座盆地的界山,由陝西向東南方向蜿蜒而來,以湖北的大神農架為主峰,分生出包括摩天嶺、米倉山、武當山在內的眾多名山;長江、岷江、嘉陵江等諸多水系和幹支流隨它東行,並在沿途結穴。這樣,先人們以它的幹流龍脈為屏障,以每一處幹支脈前後左右的山巒為四砂和朝、案,一路建置了重慶、武漢、成都等名城。而巴山龍脈生出的支龍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上當算延伸至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中游而結為大穴的蟠龍山系。它承著大巴山的脈氣,像一條未能升天的蒼龍蟠於川北。幹生支、支又生支、支支岔岔從北向南,遍地結聚。先由巴山主脈生出煙峰樓,煙峰樓東支而生682米的蠶絲山,蠶絲山東延又生出雲臺山穴脈,並過雲臺山來龍向東南生出博樹埡,博樹埡繼續延伸,在東南生出702米高的高成山;高成山往前向正南發出支岔,東西各生劉家坡和靈城岩為止。煙峰樓主脈南下到五裏子,東生小支至玉粉牆埡。在東西對峙上,正好與高成山成為龍虎砂。從五裏子主脈向西南延綿百里生出露絲山,露絲山往前到嘉陵江邊的主脈生出了鳳凰山,支脈生出了紅廟子。而從五子裏往前正南發出一大支龍,到雙婭向東再生髮龍脈趙家山,與東發的劉家坡形成關口對峙。主脈往南繼續生髮出蓋陽山;蓋陽山在陳家坡又分三支:西南到引鴻寺,東南到靈山,正南在大盤龍;在大盤龍以北又生西南支脈大山,往東生出小盤龍,中生出傘蓋山,西生出玉臺山而結穴。嘉陵江如一條玉帶緊緊纏繞著它。在小盤龍的盡頭平原處、嘉陵江的北岸便產生了具有2300年歷史的巴蜀重鎮――閬中,史志描繪它是間水遷曲,經其三面,縣居其中。
中龍東發,借著它的脈氣,古人建了一座座省城縣市。河南西南部的南陽從戰國時就已被置縣。秦嶺、大巴山二氣在此聚結,白河隨山而轉流貫東西。在這座城池的東邊有桐柏山起發,北邊則有熊耳山和方城山、伏牛山,南邊有湖北大洪山的支龍應山,西有武當山。這樣,南陽建城的地理取向,便是以熊耳、方程、伏牛山餘脈做為所依的玄武,以桐柏山餘脈為青龍,以武當山和丹江口水庫為白虎,以應山餘脈為朝案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大格局上,它卻承啟了洛陽氣脈,不僅因為洛陽在北,南陽在南,而且洛陽的伊水幹支流和流經南陽盆地的白河,都源于伏牛山北麓。此外,龍氣由西北而向東南生髮,同在大巴、秦嶺的幹脈上。而洛陽在承氣接脈上,因它處在河南西部,更靠近大巴山和秦嶺的東段,比南陽更領先一步。洛陽為中龍置建的古都之一,周成王當時營造了洛邑。戰國時改稱洛陽,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秦時置縣,為三川郡治。漢後曆為河南的州、府、路。東漢、三國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和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梁、晉、漢、周、北宋、金,都以它作為陪都。東漢時有太學生2萬餘人,明帝在此修建了白馬寺。置建這座帝都,歷代都注重了它的王氣。地理上,發於崤山山脈的北邙山支脈,以東西走向西起東三門峽,東到伊洛河岸便止住停行了。由於北邙山的氣勢所在,東漢及北魏的王侯公卿們,都把死後的墓地選在了城北展開的黃土臺地上,所以有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之說。在水的支流合攏上,源于伏牛山的伊水,經過240公里的行程,在堰師縣的楊村附近流人洛河;源于西北的踱水,東南流經舊縣城東以後流入洛河;源于淹池縣東、新安縣北的澗水,東流經新安縣至洛陽西北折向東南匯入洛河;源于華山南麓的洛河,東南流經盧氏縣折向東北,與伊水一起在楊村彙成伊洛河,成為黃河下游南岸的一大支流。黃河、洛水自古是中國的發祥地,因此這塊土地始終被視為天下的中心。作為帝都,在洛陽選址的地理模式,既不同于長安,也不同於閬中。雖然借助了邙山主脈之氣為來龍而北依,前面以伊水以南的龍門山為朝案;但東、西沒有閬中的砂山合圍之勢。它左右所借的是躔水和澗水,將東、西流水視為青龍、白虎,北邊的邙山當作玄武,南邊的伊水看成朱雀,加上有龍門山做朝山,洛陽城的格局才達到了自然天成的境地。伊、洛、躔、澗四條支流彙於洛河,並在都城中心川流而過,一來形成了交彙的水口,二來將邙山的脈氣關攔在了洛陽城中,成就了一方吉地,不同的只是四神相應模式在洛陽城起了變化。洞察洛陽城的演變過程不難看出,雖然都址有所變遷,但借水在城中川流的形勢基本沒變。尤其是隋唐城,把帝都置於洛水兩岸,把城廓一分為二,仍運用了長安和鹹陽置都的方法,以水為天河,也將洛陽擬為了紫微宮。初建洛陽時,儘管谷水較弱卻流經城中,東周王選址仍選在了谷水與洛水的交彙處,稍偏西南。漢晉魏時遷址到了東北的金村、漢太學洛水的對岸,偏邙山和龍門山,看中的是洛水和伊水的迂回,擴大了都城的明堂。隋唐時代又將城遷臨近周王城的邙山來水與洛河交彙處,並使其布于洛水兩岸。明、清時代,把都城置於洛水北岸的來水交彙處,這時形勢宗選址的結果,既讓它北接了邙山的氣脈,又令伊洛朱雀水在前翔舞,且對正了龍門山,使這古城坐落在了龍穴的聚結地。洛陽城在漢魏時,南北九裏,東西六裏。堪輿家們把它稱為九六城”,所取軸線也為東西向,與長安相類似。儘管當時它是一個長方形的城廓,可不論長安和洛陽誰是帝都,誰是陪都,九六都代表了皇帝的地位和尊貴。黃河南岸、河南中部偏北的另一古都是開封。五代梁開平元年就被置為州,後來的晉、漢、周及北宋等在此建都。它的最大地理取向是:嵩山之中嶽脈氣由西南而來;橫貫山西的沁河從西北來,在北岸的黃河入河口交彙,開封與沁河彙人黃河的水口在一條直線上,西北的來水與西南的來龍,正好使開封處於它們的交點上,加上黃河在正北蜿蜒東流,便使開封具備了一個較大的風水勢局。於是,它以嵩山之脈為朝山,以黃河做依託,成就了這座歷史都城。相鄰的鄭州之所以成為中原最大的樞紐,與它置於山與水的氣交彙聚處有很大關係。中條幹龍的北支在渤海和黃河聚結終止前,在山東的中部盤踞,形成一個巨大的龍穴,從而產生了兩大名城泉城濟南和以孔聖人聞名天下的曲阜。泰山乘著中幹中支和北支的氣脈,從東平湖東岸躍起,向東北延伸達200公里,並生出魯山、徠山和沂山。由於它的雄偉高大和特異,並對應著北斗,在五嶽中為首,有泰山北斗之稱。它的神秘和氣勢,驚得眾多皇帝到此封禪,其氣脈伸延到四面八方。跟隨並挾持它的不僅有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更有東邊的湖澤。京杭運河到濟寧直彙南陽湖,把黃河與四湖,即: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連為一體,形成對泰山氣脈的關攔態勢。而四湖為一的南微山湖,在它的盡頭最南端,又折頭環顧,顯出對泰山祖脈的照應和依戀,黃河到微山湖這一巨大的水口,使泰山在中部平原上歸結為真正的龍穴。濟南在西漢初就被文帝改為國,以後由於戰亂反復幾次被興廢,現在仍為山東省的省會。在這座省城裏,有諸多的泉眼,且彙聚著大明湖。而建城的地理定位卻是北臨黃河;京滬鐵路過黃河一人城,在南岸便有把守氣口的龍虎砂山。雖然城內泉眼突湧,湖泊寬闊,但它們是與黃河承一脈、隨著泰山之氣而來的。因為位於城東南的千佛山實屬泰山支龍,黃河、突泉和止聚的大明湖是用來鎖其脈氣的。山遇界水而止,有了河、湖和泉水,泰山生氣便被關攔,濟南也就成了藏風聚氣之所。曲阜,周代魯國的都城。因儒家創始者孔子一生在此講學、修志、立說而名天下。他和後裔均在這裏安家立業。修建了孔府、孔廟和孔林,歷代皇帝都為其立碑。府、廟、林在曲阜占地大片,僅孔林就達3000多畝。儘管曲阜在泰山界水之外,可它具備的地理意象卻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龍結穴大都在界水以內,而曲阜尤其是孔府、孔廟、孔林卻在界水以外立穴,孔林最勝,孔子的主墳與子孫的墳墓呈攜子抱孫式,更加增添了它的風水佳境。曲阜選址注重了山、水、穴的高低和前後映照。泰山的突兀壯麗,加上向東北方向的伸展,使脈氣過界水而不止。從泰山的山頂向東北眺望,在曲阜形成俯視30度角;而它正南所對的是微山湖與昭陽湖的相彙處。所以,歷史上的地理學家稱曲阜有真正的風水。因為它把湖山島作為朝山,把四湖作為朱雀,明堂從曲阜過藤州到朝山和湖面,足容千軍萬馬,西南的泰山之氣又魚貫而來,於是造化了曲阜這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中條幹龍在安徽水隨山走、水聚龍止的聚結之地也有兩處:一是以大運河為界水,長江北岸借長江之水發源的高郵湖、白馬湖、淮河、灘河、花園湖、女山湖共同彙集成洪澤湖,把以張八嶺山為主脈的龍山、釜山、舜山、長山等余脈關鎖在降淮平原。尤其將正穴老子山纏護在南湖口,進而形成了南為揚州、滁州,北為淮安、宿遷等大批古城。二為從安慶西北的大龍山之氣,一條軸線向東北接連而生出柳風山、礬山、青山、銀屏山、龜山、元山和含山,但到銀屏山和龜山便被巢湖所攔鎖,氣聚巢湖,借著這股脈氣便置建了合肥。合肥市正南的軸線借了南來的柳風山和巢湖的西部水域。於是,大龍山、柳風山成為它的朝山,巢湖成了它前面的朱雀。儘管有湖相迎,有山可朝,而龍脈的氣勢比泰山要遜色一籌。山川蜿蜒、龍行天下,就是這樣被先古所認識和利用,置都立郡無不反映出古人對地理環境的重視和關切,因而龍脈的概念在古時也就貫穿在了整個社會活動的空間裏。如果說,古人借著中龍氣脈、依山傍水置城立都的話,那麼沿南條幹龍而設都郡的城市照樣注重了龍、砂、水、穴的選擇標準。昆侖山南幹的脊樑為他念他翁山。它在西藏東部呈南北走向,橫躺于四川和雲南兩省的西部。高山深谷、雪峰冰川以海拔20006000米的高度,東延出以色隆拉嶺、伯拉舒嶺、怒山、寧靜山、沙魯裏山、大雪山、邙崍山為主幹的橫斷山脈,怒江、瀾蒼江、金沙江緊流相隨。又以雲嶺、哀牢山、無量山、怒山和高黎貢山之脈為東西軸峰,由此向南傾降成滇西峽谷山地,金沙、瀾滄、怒、元四江南北貫流纏繞;騰沖和大理將其分成南北兩部,北為高山峽谷,南為山丘盆穀。大理便倚落在這一龍脈之下。這座具有750多年歷史的名城,宋代為國,以白蠻為主體的領主,曾轄境雲南全省以及四川西南部,有8府、4郡、37部之分。其王曾被宋朝皇帝封為雲南節度使和大理王稱號,即使忽必烈遠征雲南曾滅大理,國王段氏仍被任為世襲總管。而大理被置於洱海沿岸,漢設梁廢;元設明清升為府,置國設府和封王,不能不在乎它的王氣。在大格局的地理取向上,現今的大理市南有大雪山、哀牢山、無量山三山相迎,穴星太極頂又俯垂鳥瞰西有怒山做週邊,北有橫斷山來脈相拱托,東有眾多小山做護衛。近案則以蒼山為背、洱海為朝,蒼山洱海成為它具體的象徵。橫、怒、雪、無、哀五山行蹤千里,卻被瀾滄江、漾濞江、耳洱河、把邊江和元江眾水系千糾百纏,最後在大理以洱海攏聚。這個古稱葉榆澤、橫貫大理、洱源兩縣的大湖,猶如一隻耳朵,長約40公里,東西平均竟達78公里,面積有250平方公里。它西彙滄山諸水,北納西洱河,沖積成大理平原,最終又匯合漾澳江,從而在湖中形成了三島、四洲和九曲名勝。它的王氣就在於五山朝拱,一海聚彙,把五山之氣止于蒼山成為龍盤之地。古人看准了它在地理上的優勢,近把滄山當玄武,洱海當明堂和雀水,三島、四洲做朝案,營造了大理古城,使它至今名揚天下。山川合局的地理環境,同樣在大理的北部造就了另一古城麗江。這一古時置就的處所,已具720年的歷史,元朝設路、明代改府。如今的麗江已另置新區,該市的過境公路從風水格局外穿過,現代建築依公路聚集,形成新區。而舊城卻一直完好地矗立在山嶽環抱的平衍大壩上,地勢高峻。從週邊龍脈而言,也是四面交合。橫斷山脊背自西北朝東南延伸而來,歐賽拉山、天寶山、哈巴雪山、玉龍雪山、老君山、雪邦山一直到天子山,從偏西方向出發過麗江,呈弧形軸線向西南去,與橫斷山相交;北部的遠龍是綿綿山,東北是白林山,東南是白草嶺。尤其金沙江隨橫斷山餘脈徑直貫流,在玉龍雪山背後向北而去,與水落河交彙後折頭南返,把麗江圈於其中。而漾濞江又從麗江前方流出,使得麗江處於水聚山圍之中。更重要的是歐賽拉山到天子山的弧線地勢和金沙江、漾濞江的阻斷,讓麗江獲得一個少有的水口,把各脈之氣關攔於此地。取山川中心點建置古城,不僅使它的形勝,更使氣旺。並在就近的地理選擇上,它把玉龍雪山當做祖宗山。因為玉龍雪山秀麗雄偉,雲嶺主峰海拔在5600米以上,既有積雪和冰川,又有松杉樹木,草木為龍的毛髮,氣盛不可阻擋。基於這種對龍脈的總體認識,麗江在近距離擇其支脈,北靠了象山,金虹山,西枕了獅子山,東北的團山、東邊的金山成了它的外延護山。正是這種格局,才使麗江變為一座名城。
在南部,始發于廣西大桂山系的南嶺,與東北的九嶷山對峙聳立。九嶷山是虞舜的葬地,它盤基蒼捂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岩九舉,各有溪繞,岫壑負阻,異嶺同勢。二山的氣脈直發中部,於是在湘地中部偏東、湘江西岸造就了南嶽衡山。它的山勢極其雄偉,俯瞰湘江,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糜五峰為龍頭,矗立了72峰,其餘脈布展于韶山以北,氣到洞庭而止。然而,在湖南的東部,囊括了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等諸多山脈的羅霄山,縱貫湘贛兩省邊境。九嶺山呈西南、東北走向,直到修水聚彙處武寧的東南方武陵岩,才被界水切斷,它的東北便是鄱陽湖。武功山脈在羅霄山北段,也以西南、東北走向跨在湖南茶陵、安仁、江西萍鄉、安福、蓮花五市(縣)間,脈氣直沖著鄱陽湖。萬洋山則在羅霄山的中段,被湘江支流的遂川江夾持。西南、東北向,以海拔2100米的高度生出主峰南風面。北段孕生了橫貫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的井岡山,外環高山險峻陡峭、中多盆地的優勢,引得毛澤東在這裏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它的脈形與湖南小幹龍形成對應,氣的走向也朝著鄱陽湖。廬山則在北部聳立在鄱陽湖、長江之濱,在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的山脊上,眾多的秀峰鬱結著江湖水氣,彌漫著雲海,它的氣脈被長江和鄱陽湖關鎖的十分嚴實。福建的武夷山脈,北接浙江的仙霞嶺,南接九連山,以東北、西南走向橫在江西、福建之界,被贛江、閩江所糾纏。按說,它完全可以向其他方向伸延,但它卻朝著江西的鄱陽湖,呈折身回頭之勢,成為湖南、江西諸多眾小幹龍的外衛。仔細堪定這些南條幹龍生就的小幹龍氣脈朝向便可以結論,它們共同伸向洞庭湖和鄱陽湖,並在兩湖之間聚成碩土的穴星――幕阜山。它吻合著所有小幹龍的走向,即:西南、東北向,盤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處,止於洞庭、鄱陽兩湖間。龍大水大,氣旺水多。如此大的來龍和真穴,沒有足夠的奇水關攔是難以使它停止聚氣的,而洞庭、都陽二湖恰是這大龍所需要的。長江九曲回腸,在南龍之北將其界住,使它不再向北沖發。洞庭、都陽兩大湖則在東西兩側把它鎖定,從而使它結穴於湖南、江西兩省之間。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長江以南。從西面和南面吸納了湘、資、漢、遭四水,北納了長江和拙滋、太平、藕池、調玄四口汛期泄人的洪水,並沖積成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的洞庭平原。在有800裏之稱的洞庭水域,星羅棋佈地分割出東、西、南、北洞庭和大通湖。在江西的北部,鄱陽湖則總匯了贛江、信江、修水、都江等水系,南北兩大湖佔據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沖積出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的鄱陽平原。從地理上考察,十餘條小幹龍各生出許許多多的支脈,都有各自的結穴處。與其他省相比,湖南的小幹龍可謂遍地結穴。單拿韶山看,它承襲了南嶽的氣脈,在距韶山很遠的週邊,就已有婉蜒起伏的重重山巒環繞護衛了。而韶山沖的諸龍相會,加上氣勢磅礴的龍虎山,使它成為了一代帝王和偉人的誕生地。同時,由於湖南處於南龍的大聚止處,長江加兩湖的關攔格局,使湘贛兩省隆發出天子之氣。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到南昌起義,註定了他們必坐天下、中國必定解放的美好結局。
南龍沿長江東行到南京再結一穴,但這一龍穴很不圓滿,地理格局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雖然戰國時楚國就已置金陵邑,之後三國、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初的太平天國及辛亥革命時均在此建都,卻沒有一個能太長久的。宋景德三年(l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後,于大中祥符七年建南京。明朝以後,不知是風水緣故還是其他原因,南京建都隨建隨廢。永樂十九年被明成祖朱棣遷到了北京。清初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廢掉了南京稱號。辛亥革命時一度複號,翌年即廢。1927年國民黨改府定都於此,劃城郊區域設市,並正是命名南京,可不過幾十年便全軍極沒,江山易改。建都也好,置市也罷,應當說南京的地理合局成為一個重要原因。古人看中的是它濱臨長江,既有湖又有山,卻忽略了它的氣勢。城東北玄武湖周約10公里,環、櫻、梁、翠、菱五洲相通。長江南岸城東北又有燕子磯,三面絕壁,極為險峻;東面有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生有東中西三峰的紫金山;中華門外還有被稱作聚寶山的雨花臺。建都的地理環境取向,是把玄武湖當作了北方之神,燕子磯雖有絕壁、勢險峻,但被長江截斷,北無祖山和送護之巒;東砂紫金山本應南北走向為吉貴,卻呈東西向。雨花臺形勢較好,可偏於孤單,這些全被忽略了。加上西北缺乏遮擋龍脈的大帳,陰風過盛,不論誰在此建都坐江山都很難久遠;它的局勢不能稱大聚,只可為中聚,設郡做省會是最佳的選擇。也許是為了彌補地理上的不足,蔣介石在此建都築造大會堂時,在小廣場對面修建了起著風水作用的迎門牆,可他不知道因大局的缺憾,這道牆是不起作用的。當年,曾有道人告訴他:勝不離川,敗不離灣。示意不可在南京建都,多在四川主理國事為妙。他卻只聽了後一句話,1949年率部逃到臺灣後,到死也沒有離開過臺灣半步。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大概因為南京的氣勢大不如北京。

3Q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8-11 19:22:00 | 顯示全部樓層
好主题!谢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11-1 15:56:12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分享, 希望可以有圖參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12:29 AM , Processed in 0.0252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