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74|回復: 0

轉貼【書法欣賞】書聖王羲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4-13 22:05: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aahui99
 
明. 文征明 《蘭亭雅集圖》
東晉永和九年( 西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蕭翼計賺蘭亭”的傳說……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承素: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直弘文館為招書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樂毅論》真跡,令馮摹以賜諸臣。馮又與趙模、諸葛貞、韓道政、湯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蘭亭序》數本,太宗以賜皇太子諸王,見於歷代記載。時評其書“筆勢精妙,蕭散樸拙。”其他事蹟不詳。
此本用楮紙兩幅拼接,紙質光潔精細。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後紙明項元汴題記:“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為馮承素摹本。
此卷前紙13行,行距較松,後紙15行,行距趨緊,然前後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優於其他摹本。用筆俯仰反復,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摹臨結合,顯得自然生動,並具一定的“存真”的優點,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風神,為接近原跡的唐摹本。
據考,卷首“神龍”半印小璽並非唐中宗內府鈐印,而是後人所添,定馮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來流傳有緒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蘭亭”四字標題,引首乾隆題“晉唐心印”四字。後紙有宋至明20家題跋、觀款,鈐鑒藏印180余方。其流傳經過,根據各題跋、印記和記載,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內府、駙馬都尉楊鎮,元郭天錫,明內府、王濟、項元汴,清陳定、季寓庸、乾隆內府。歷代著錄有:明汪砢玉《珊瑚網書錄》、吳其貞《書畫記》,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顧複《平生壯觀》、吳升《大觀錄》、阮元《石渠隨筆》、《石渠寶笈·續編》等書。刻入“蘭亭八柱”,列第三。

《虞摹蘭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紙本,行書,縱24.8cm,橫57.7cm

   此本質地為白麻紙,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顯勾筆痕跡,當屬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認為是褚遂良摹本,後董其昌在題跋中認為似永興(虞世南)所臨,後世就改稱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標還在卷首題簽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曆內府藏印,故亦稱天曆本  此卷用兩紙拼接,各14行,排列較松勻,近石刻定武本。但點畫與褚遂良摹本相近,點畫較圓轉,少銳利筆鋒。勾描的墨色清淡,氣息古穆。據考證,此本當為唐代輾轉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諸家題跋、觀款17則,鈐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紙上所鈐元內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後拼紙下所題小楷臣張金界奴上進一行,均真。後隔水所鈐宋內府印,以及第一尾紙上宋代魏昌、楊益題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後配。以後接紙上的明人題跋、觀款,均真。   此卷歷經南宋高宗內府、元天曆內府、明楊士述、吳治、董其昌、茅止生、楊宛、馮銓,清梁清標、安岐、乾隆內府等處收藏。曾著錄于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張醜《真跡日錄》、《南陽法書表》、汪砢玉《珊瑚網書錄》,清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綠匯觀》、阮元《石渠隨筆》及《石渠寶笈·續編》等書。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一。




《褚摹蘭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紙本,行書,縱24cm,橫88.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序》原跡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其妍美流便的風神,被後世視為行書的典範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羲之書法,在得到《蘭亭序》真跡後,曾命當朝書法名家褚遂良、歐陽詢以及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等勾摹數本,分賜臣下,以廣布揚。真跡據記載已隨唐太宗殉葬昭陵。這些唐摹本主要有兩個系統,一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墨蹟摹本,多屬此系統,以馮摹的“神龍本”為最佳;一為歐陽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歐本,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此卷根據卷前項元汴標題“褚摹王羲之蘭亭帖”,定為褚摹蘭亭序。同時卷中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
全卷有宋、元、明諸家題跋或觀款,以及鑒藏印記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紹興內府“紹興”、“內府印”、“睿思東閣”等7方玉印屬真,第一後紙上米芾詩題及7方鈐印亦真。米芾詩後接紙上范仲淹、王堯臣、米芾等5家題詞及鈐印均偽,當是南宋末年所臨。以後接紙上的元、明諸家題識均真,然疑是別處移來配上的。
以後紙題跋、印章考證,此卷當為北宋米芾前臨摹本。又據作品質地屬楮皮紙,是宋以後方普遍使用的紙質,也可印證此為北宋摹本。全卷由兩幅紙拼接,前紙19行,後紙9行,行款排列較松勻,點畫用筆少鋒芒,與近真的《馮摹蘭亭序》(神龍本)呈鵝毛筆書寫特點的風格迥異,亦和以褚摹為底本的唐摹本墨蹟不同,當屬於唐以後一再重摹的宋摹古本。此卷以臨寫為主,輔以勾描,因此書寫較為流暢,亦具一定功力。
此卷流傳鑒藏經過大致為:北宋滕中、南宋紹興內府、元趙孟頫、明浦江鄭氏、項元汴、清卞永譽、乾隆內府。曾著錄于清顧複《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阮元《石渠隨筆》等書,並刻入“蘭亭八柱”。



宋拓定武蘭亭序吳炳舊藏本 縱26.0釐米 橫66.0 釐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高島菊次郎氏寄贈)

  傳說唐太宗命擅書之臣臨寫《蘭亭序》,而歐陽詢所臨寫的最為逼真,故刻之于石。宋慶歷年間(1041-1048)李學究發現于定武(今河北正定),故稱歐陽詢臨寫的《蘭亭序》為定武本。李學究模勒于石上交禦府,後不明所在。原石後歸薛向、薛紹彭父子所有,薛紹彭又模刻勒石時,缺損“湍、帶、右、流、天“五字。大觀年間(1107-1110),原石置於長安宣和殿,因靖康之亂而下落不明。
  此《蘭亭序》原由郝天挺收藏,郝氏所藏三本《定武蘭亭》中,記有宋代諸公題跋之最善一本,後來,轉讓給吳炳,拓片上有吳炳題記,也有白文“吳炳之印”一枚(右下角),故稱“吳炳本”,也就是薛紹彭缺損五字以前的所謂“五字未損本”。
  據啟功先生的《〈蘭亭帖〉考》述,此為仁和許乃普氏舊藏,後流入日本。五字未損,拓墨稍重,時侵字口,還有後人塗墨的地方,如“悲也”改“悲夫”字,“也”字的鉤;“斯作”改“斯文”,“作”字痕跡俱塗失。後有宋人學黃庭堅筆體的錄李後主評語一段,又有王容、吳炳、危素、熊孟祥、張紳、倪瓚、王彝、張適、沈周、王文治、英和、姚元之、崇恩、吳郁生、陳景陶、褚德彝諸跋。



定武蘭亭序(宋拓定武柯九思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序》刻本以“定武本”最為著名 定武石刻出於何人摹勒,歷來眾說紛紜,已不可證實,比較多數的意見,以為唐歐陽詢所模拓,大宗時勒石留禁中,因此拓本很少。石晉未,契丹輦石北去,中途流落於定州,宋慶歷時被李學究得到,後又為州帥所得,留於官庫中。熙甯中薛向帥定州,向子薛紹彭翻刻一石,換去原石。宋大觀中原石進入內府,後不知下落。定武石刻流傳至今可信的有:
一,元柯九思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中“湍”、“帶”、“右”、“流”、“天”五字已損。第十五行末“不”字右側有一小“僧”字,為梁時鑒賞家徐僧權的押署。前隔水有清王文冶題字,後隔水有元康裏巎巎、虞集題記,後有王黼、忠侯之系、公達、鮮于樞、趙孟頫、黃石翁、袁桷、鄧文原、蹺鬧蔚勸希?吮炯幢靜崴?”盡?
二,獨孤本,原帖經火禁,僅存踐片.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本上列五字已損,後有吳說、宋敦儒、鮮于樞、錢選、趙孟頫、柯九思、翁方綱、永瑆等題跋,其中有趙孟頫著名的十三跋最為難得。此外尚有吳炳本,五字末損,有王容、吳炳、危素、熊夢祥、張紳、倪瓚、王彝、張適、沈周、王文治、英和、姚元之、崇恩等人題跋,此本有人提出懷疑,《定武蘭亭》翻本極多,都與原石相距甚遠。
發表於 2007-4-13 22:32:34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樓主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4-17 05:35:57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羲之專擅的是行書跟草書,尤其是對『今草』的貢獻最多,所以被尊稱為『草聖』,在當時還沒有『書聖』這稱呼,所以應當是『草聖』才對。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說『草聖』二字也是對『今草』的稱呼,由於王羲之對草書做出改良的貢獻,將『章草』進化為『今草』,所以就以草聖來尊崇王羲之。

關於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這是在顏真卿寫出『祭姪稿』之前,後來顏真卿寫下『祭姪稿』之後,蘭亭與祭姪被並稱『行書雙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4-17 21:57:4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雪玄子 於 2007-4-17 05:35 AM 發表。
王羲之專擅的是行書跟草書,尤其是對『今草』的貢獻最多,所以被尊稱為『草聖』,在當時還沒有『書聖』這稱呼,所以應當是『草聖』才對。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說『草聖』二字也是對『今草』的稱呼,由於王羲之對 ...

電子書
http://webo.com.hk/download.php?real_fn=%E7%8E%8B%E7%BE%B2%E4%B9%8B.exe&md5_time=3188246699732030b62f563fe72f7122670ee1981031449196&file_ext=ex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4-17 22:24:52 | 顯示全部樓層
哦  只看见红叉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01:00 AM , Processed in 0.02419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