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的發病機理目前尚不很清楚。現已發現與頭痛
發作有關的一系列生化改變,尤其是5-羥色胺的
變化,故認為本病可能是一種人體內分泌和水鹽代
謝失調所致的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性疾病。西藥採用
麥角胺類、消炎痛、卡馬西平等起到了一定的防治
作用,但远期療效并不盡如人意。近十幾年來中醫
開展臨床研究,以辨証論治治療本病,不但止痛效
果提高,復發率也大大減少。
頭痛首載于《黃帝內經》,主要致病因素為風、
寒、火、痰、瘀、虛;其病位在腦,涉及肝,脾,腎
等多臟腑器官; 本病多因于內傷,臟腑功能受損,
復感外邪而發,其本貭為虛中夾實,本虛標實,下虛
上實之症;其病理機制為:正虛邪侵, 風陽上擾;
痰濕上蒙, 清陽不振, 或風痰相結,上沖于頭; 肝
腎陰虛, 肝陽偏亢, 上擾清窍, 久痛入絡, 久病必
虛, 氣滯血瘀,痺阻清窍或氣血不足,腦髓失養。
根據虛和實的孰輕孰重,其治療分別采取袪邪為主
或扶正為主,或扶正與袪邪并重之大法;早期頭痛
以標實為主, 中期標本并重, 后期以本虛為主。頭
痛病因的六淫外邪,以風邪所致頭痛最為常見,而風
邪致病又多兼挾他邪; 內傷不足則重在 肝, 脾,
腎的功能失調。這些見解,為辨証論治開辟了新的
途徑。
《仿寒論》对少明,厥陰頭痛,有詳細的論述,并創
立了溫陽散寒為主要治療大法,延用至今,仍有效
地指導臨床實踐。
王俐芳用吳茱萸湯加減治療頭痛,收效頗佳. 陽虛
頭痛,慢性發作,迁延不愈或在一側,或在顛頂;每
因感受風寒而誘發的一派清陽不足于上之表現;故
治 療當溫陽化濁。
任應秋教授創立加味烏星散 (制川烏、膽南星、
細辛、地龍、菊花、冰片)具有升清陽,化濁氣,并
迅速入腦絡之功效;方中制川烏、膽南星、細辛、
地龍四味先煎,菊花最后入,稍煎即成,分二次服;冰
片研細末分2 份,每服沖1 份 服后稍休息,頭痛即
止。
郭忠民用扶陽化濁法 (制附子,制川烏,制南星,干
姜,甘草,生黃 ,川芎,天麻,白朮,石莒蒲)治療慢
性頭痛50 例,痊愈12 例,占24%,近期有效18 例,
總有效率80%,一般用釣2~5 劑后痛減,少 2 劑,多
則15 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