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3|回復: 0

亞洲富庶小國,石油點燃汶萊傳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7-15 09: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時報 2007.07.15 
梁東屏/東南亞

    許多人以為汶萊是阿拉伯國家,因為它是個回教國家,又出產石油,汶萊蘇丹的富有也絕不下於那些阿拉伯的石油大亨,但實際上汶萊位於世界第三大島的婆羅洲(Borneo)頂端,夾在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及印尼的加里曼丹之間,是個如假包換的亞洲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的成員國之一。

    知道汶萊的人在提到它的時候,大多稱之為「小國寡民」或「蕞爾小邦」。小邦?面積約五千七百平方公里,足足是同一區域內新加坡的八倍大;寡民?那倒還真是的,全國人口三十五萬人上下,只及新加坡十二分之一。

    汶萊歷史雖然悠久,可是本身卻沒有什麼足資佐證的文物。位於哥打巴都的汶萊國家博物館,展廳一、二樓的展品幾乎都是伊朗、伊拉克等「其他國家」的文物,有關汶萊歷史的記載基本上付之闕如。

    蕞爾小邦 與中國來往千餘年

    現任《汶萊時報》總編輯特別助理的資深媒體人丘啟楓表示,汶萊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經開始跟中國交往了,兩年多前,在疏濬汶萊舊都哥打巴都地區汶萊河支流甜柑河時,竟然「隨隨便便」就挖出五萬件唐代以來的中國文物及近千枚唐代貨幣。

    位於南京的「渤泥國王墓」,據說埋葬的就是明史記載,永樂六年(一四○五年)率員一百五十人訪問中國,並於當年十月因水土不服病逝南京的「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

    當年這個「蕞爾小國」,可是喧赫一時的「大國」,特別是第五任蘇丹波吉亞時代國勢達到最高峰,不但統治整個婆羅洲,勢力還涵蓋及今屬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尼的爪哇以及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巴拉望群島,甚至也一度攻佔呂宋島的馬尼拉。汶萊的現名Brunei音近婆羅洲(Borneo)也隱含了當年聲威。自十八世紀開始,荷蘭人從坤甸(今印尼西加里曼丹首府)向南蠶食,繼則蘇祿不再臣服,沙勞越土著叛亂,大英帝國勢力進入婆羅洲,及至一八八八年,汶萊已淪為英國的保護國,最終成為如今的「蕞爾小邦」。

    汶萊小固然小,但是卻頗富有。主要原因就是英國在汶萊探勘石油,第一口油井在一九二九年正式投產,自此展開了汶萊嶄新的一頁。

    每年汶萊最重要的慶典就是七月十五日的蘇丹生日,那真是舉國同歡,人民也有機會前往「傳說中」擁有一千七百八十八個房間、金碧輝煌的皇宮,親炙蘇丹風采。

    汶萊蘇丹身兼總理、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又是具有宗教領袖地位的回教首長,可說是集大權於一身,是仍然保存王室制度中的一個異數。

    近來外界對汶萊蘇丹有許多風風雨雨的傳說,但他還是受當地人民愛戴,很大程度上是蘇丹運用石油、天然氣的財源,把汶萊造就成當地人口稱「全世界最好」的福利國。

    社福優渥 免費教育直到大學

    汶萊免費教育一直提供到大學畢業,畢業後出國深造,政府提供補助。醫療完全免費,如果是汶萊本身醫療機構無法或是不擅於處理的疾病、手術,不論醫生推薦到任何國家治療,由政府埋單,還包括一名親屬陪同前往的全部食宿費。

    汶萊也是個無稅國,公民免繳所得稅,公司免繳營業稅,連博物館都是「無料」參觀。只要年滿六十歲,管你有錢沒錢,一律可每月領取二百五十汶幣老人津貼。

    汶萊人要買車?政府提供免息貸款,所以大家都拚命買,以致人口三十五萬,登記註冊的車輛高達二十四萬輛,每個家庭有好幾輛車是司空見慣的事。當地華商說,「上班開賓士車,去菜市場總不能也開著去,只好再買另外一輛」,也因此汶萊街上基本上是沒有計程車的。

    汶萊人住屋,多是政府蓋好提供,屋款已經很便宜了,還可以無息每月從薪水中扣,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人賴帳不還,政府無可奈何。住在汶萊已經長達六十多年的法律、商業諮詢專家劉華源就指出,汶萊福利是全世界最好的,但缺點則是養成了人民工作積極性差,責任心差,「不要說是馬來人了,連我們中國人也都很懶」。

    可蘭經中載明教徒有互相濟助的義務,所以汶萊民間還有許多慈善組織,接受信徒奉獻濟助有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根據回教教義,濟助人是種美德,因此不應該「討債」,這也解釋了人民賴帳而政府無可奈何。劉華源說,「民間也是一樣,我們借錢給朋友,就是要準備報銷了」。

    住屋工作 政府「包下來」了

    汶萊全國失業人口僅佔二%,相當於七千人,但是這些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工作」。就業人口大約是總人口的一半,其中公務員佔了三分之一,外來人士佔了十萬人。換句話說,汶萊人的工作等於都是政府「包下來」了。

    但住在汶萊,並不等於住進天堂,因為種種福利僅是針對公民,外人並無福消受。而且汶萊對於公民資格的管制相當嚴格,很多在那邊住了一輩子的華人都還不是汶萊公民。

    要取得汶萊公民,必須要通過馬來語文考試,但考試完全是主觀認定,只要主考官不想你過,你就過不了,許多生在汶萊、長在汶萊、工作在汶萊數十年的人,都不是公民。

    歸化門檻極高 人才日漸流失

    這現象也造成六十、七時年代大批非公民的華人專業、技術、熟練技工不斷流失,一些非公民的華校留學生學成之後,也不再願意回到汶萊。

    在汶萊的非公民當然有些不方便,譬如說開店就必須找的「人頭」,結果被對方「吃掉」的事情也發生過;又譬如不能購屋。住汶萊已經超過四十年的金門人林登標就一直租屋住。他說,「累積下來的租金,早就超過一百萬汶幣了」。

    汶萊的種種福利目前是靠著石油、天然氣收入在支撐。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多次提醒汶萊自然資源終有用盡的一天,因此應該要未雨綢繆。一般汶萊的百姓倒不特別擔心,他們基本上的認知是再支撐三、五十年應該不成問題,而且「聽說最近又發現了新的油礦」。

    汶萊政府也喊出「亞洲的杜拜」口號,可是作法上相差十萬八千里。當年杜拜與汶萊人口相當,但杜拜大量引進外來人材、勞工強力發展,人口突破百萬,汶萊卻仍還是「小國寡民」不但對發展造成阻礙,連國內消費市場都大受影響。

    杜拜有個盡人皆知的七星級「帆船飯店」,汶萊也有個氣勢非凡的帝國飯店,光是挑高中庭就有十二層樓高,樓梯扶手上鑲著一粒粒碩大虎眼石,繡金線地毯鋪地、有室內游泳池、大螢幕電視,面積超過兩百坪的「全球最佳總統套房」,卻不為人知。

    當年曾耗鉅資興建的節魯東遊樂場,開幕之後曾經轟動一時,甚至連美國超級巨星麥可.傑克森都曾經蒞臨演出,可是現在幾近荒廢。

    汶萊在一九六零年代就倡議要發展多元化,也煞有介事地擬定了許多「五年計畫」,但是這麼多年下來,卻還一直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就在杜拜已經把自己打造成「國際品牌」之際,汶萊還只是個縮在東南亞一隅,沒什麼人知道的「蕞爾小邦」。
 樓主| 發表於 2007-7-15 09: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汶萊金門幫,豐收的「過客」

中國時報 2007.07.15 

梁東屏

    汶萊首都詩里班加灣的主要街道「蘇丹大道」上有間「豐滿樓酒樓」,是當地華人主要的聚會場所,一走進去,前後左右此起彼落的竟然都是台語。他們都來自於被習稱作「小金門」的烈嶼。

    汶萊的金門幫勢力有多大呢?他們又怎麼會遠渡重洋來到汶萊呢?

    目前汶萊的華人大約有四萬人上下,小金門人就佔了近三萬人,在詩里班加灣,看到的華人幾乎都是金門人。

    在台灣服過海軍兵役,到汶萊已經超過四十年的林登標「阿標」(瞧,多「台」的名字)表示,應該在一百多年前,金門人由於當地生活困苦,就已經開始往南洋跑,然後一個拉一個,就這樣在南洋落地生根。

    也正是因為當年下南洋是沾親帶故地牽拖,所以才會有同鄉聚落的形成。根據估計,大金門人多數是到新加坡、菲律賓一帶,小金門人則多數集中在汶萊,至今在東南亞一帶的金門人已多達七、八十萬人,遠遠超過故鄉人數。

    金門人離鄉背井,其中許多艱辛不足為外人道。「阿標」說他當初追隨堂哥到汶萊山區開雜貨店,人生地不熟,有時「連個鬼都沒有」,他後來耐不住才轉回詩里班加灣。

    金門人在汶萊多是由小生意做起,絕大多數都是經營雜貨、裁縫或理髮,有段時間,詩里班加灣街上的店鋪,幾乎都是金門人開的。不過近幾年印度人來的很多,他們吃苦耐勞,工時特長,苦熬一陣子後也紛紛開店,對金門人開的商店造成不小威脅。

    在詩里班加灣經營雜貨店的吳嘉添就表示,印度人兩粒雞蛋、三毛錢麵粉就打發一天,一個房間睡一堆人,店頭的售價相近於批發價,真的很難跟他們競爭。

    不過一九八○年代以後,金門的狀況也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而改善,金門人其實已經不像過去下南洋了,而在汶萊的金門人,現在他們的下一代由於汶萊移民政策嚴苛,也多數在澳洲、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學成後就在當地立足。

    看來,汶萊的「金門幫」有天可能也會成為絕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8 09:09 AM , Processed in 0.0197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