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4-5-23 23:09:45
|
顯示全部樓層
命學浩瀚.窮不可盡
百家姓與起名藝術 -----岳華
談到我國的百家姓,我們就很容易想到那個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開頭的《百家姓》。編自宋代的《百家姓》名為百家,實際上不止百家,它共收錄了姓氏438個。其中單姓408個,複姓30個。
姓名學淵源於我國古代諸多先賢的哲學思想,是我國的國粹。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蘇東坡說:"世間唯名實不可欺"。古代,許多學者雖對姓名做過研究,可惜只是解其字義而未加以發展,更沒有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後來,各代學者雖有補充,詳加說明,然而始終沒有被世人重視,只是在民間流傳。至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日本學者雄崎健翁將姓名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並美名稱為"聖學",實為中國姓名學。而研究此學的門生則稱為"聖學生"。之後,此風傳入新加坡、香港、澳門、臺灣、韓國等地區,漸傳至我國東北逐成今日之姓名學。
名:人的代表符號,稱呼。
字:也稱表字,它是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按照我國古代禮儀,男自20歲時要結髮加冠取 "字",而女子則在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表示他們已長大成人,可以婚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識份子,貧民百姓則有名無字。古人的字與名有著密切的聯繫,字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二者互為表裏。《顏氏家訓》中有"名以正體,字以表德。"之說。
號: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稱號,往往有藝術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號,謂"雅號"。人死後,後人根據其生前的事蹟給予的稱號──諡號。皇帝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專號──廟號,稱為某祖,某宗。
筆名:清末以來,有些人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不願用真名,就給自己取個筆名。魯迅為兒子起名海嬰。對此,許廣平在回憶錄中說,1929年9月孩子出生兩三天後,魯迅問許廣平有沒有想起給孩子起個名字,許廣平說還沒有。魯迅說:"想起兩個字,你看怎樣?因為是在上海生的,這個嬰兒,就叫他海嬰。這名字讀起來頗悅耳,字也通俗,但卻絕不會雷同……" 老舍有三女一子。大女兒在濟南出生,起名舒濟。因為濟的繁體字不好寫,孩子上學時寫起來很費勁。於是,二女兒出生後,老舍決定用筆劃少些的字,起名舒雨。他為兒子起名舒乙,乙字只有一筆。小女兒起名舒立,立字5筆,好寫好記。
姓名學研究
中國的姓名由來以古。華夏之"姓';';產生於遠古的母系族公社的時期,而中華民族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約四千餘年。文字產生之後,姓名才有了個人文字標誌的功能。據統計,我國見之於文獻的姓氏就有5660個,其中單姓的3484個,複姓的2030個,三個姓146個。當然這裏還包括四字姓五字姓和沒有上書姓,以及明清移居中原的蒙古,滿族人譯改的姓。
姓名,是我們的姓氏及我們的名字合二為一組合。我們每人都有姓名,他伴隨著我們度過春夏秋凍,是我們的人生伴侶。
姓名學,即研究姓名的科學。姓名學的範疇含概是十分廣泛的,包括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學、美學、音律學、文字學等等。在這裏我們談論的姓名學是狹義上的姓名學,是廣義姓名學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姓名學》是研究姓名有人生命運的那部分科學。
上古時代,沒有照明,白天,人與人之間用形象來區別,夜間用名號來分辨。可以說,"名"從它產生之始就成了"人"的另一面。人與名的關係是如此密切,按照客觀事物的運動和發展規律,二者之間必然存在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名以人為依託,又對人發生作用;人得名而彰,人"大"而名愈顯。
人類要想有效地開發"姓名學"這一無形資源,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名"與"命"何者為主?何者為次?二者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
首先,人為主體,名為客體,"名"以"人"為依託,沒有了作為實物的"人","名"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當然,有些人即使肉身已經毀滅也能名垂千古.這是因為人在時為名創下了不朽的事蹟,使人亡而名在. 人"大" 而名愈顯。)人為主體名為客體這個主次關係就不必再爭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