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9|回復: 0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8-6 14: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間

張大春  (20070806)

         張宜在車後座上常常自己找樂子,她最近發明的一個樂子是打假電話。

    「喂?是詐騙集團嗎?唉呀真不好意思,我也是詐騙集團呀!你們最近詐騙了甚麼呀?唉呀,我也是耶。要不要加入我的詐騙集團呀?哈哈,你休想!噗──」「噗」是一個帶有嘲謔意味的鬼臉。  


    她哥哥看來對於詐騙集團的理解要稍稍世故一些:「我認為詐騙集團不會加入她,因為她的聲音太幼稚了。如果是我接到詐騙集團的電話,我就馬上把電話掛掉。如果不希望他們再打來,也可以把電話插頭拔掉……」
    「你怎麼分辨那是不是詐騙集團呢?」我說。

    「詐騙集團都很老套嘛,你不知道嗎?他們總是跟你說已經綁架了你的小孩,要你給他們錢,你一聽就知道了。如果是我接到電話,他們還說綁架了我,那不是很好笑嗎?」張容十分有把握:他絕對不是會輕易上當的那種人;他認為他很能分辨真假。

    這番見解給了我一個解釋中國字──「假」──的機會。

    如果我們要追究這個字最初的意義,恐怕免不了要引起爭論。在《詩經.商頌.玄鳥》裡的「假」,今音唸作「格」,是至、到的意思。而在《詩經.周頌.雝》裡的「假」則是讚美之詞,跟「嘉」這個字相通。從這裡岔出去說:「字義相通」謂之「通假」,此處的「假」便屬於另一個意義群組了:借給(或者借來)、授予、讓予、依靠、寬容,都可以用「假」表示。

    所以起碼可以確認一點:作為真假之「假」的意義,應該是比較晚才出現的。當所有權暫時、或者經由讓渡而轉移,新的擁有者的支配權力──假借而來的權力──似乎並不能完全成立。關於這一點,甚至可以從孩子們的遊戲之中觀察得知:每當孩子甲將某一玩具借給、或讓給孩子乙使用的時候,總會忽然念茲在茲起來,隨時想要試探孩子乙會不會如期、或者完全歸返那玩具;經常由於甲對乙的不放心而對那玩具產生了超乎尋常的喜愛與憐惜,從而發生爭執、搶奪、推翻約定的衝突。

    換言之:「假」──一個來自「不完全所有權」的字,居然衍生出另一個層次的問題:當擁有者面對擁有權的淵源、來歷之際,其「擁有」是如此地不真實、如此地虛妄;成為一種不應該存在的存在。

    孩子們問起「放假」的「假」這個字為什麼跟「真假」的「假」一樣的時候,告訴他們:「這是個破音字」並不能算是給了答案。至少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具有歷史性的解釋:今天我們說的「請假」、「放假」、「事假」、「病假」──也就是暫時離開學業或職務這件事,居然也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這意味著從大約三國時代起,中國人就已經認定:具有社會身份的個人一旦暫時離開其職務、消解其社會身份,都已經是近乎「不真實的存在」了。

    「所以在你們小學生的生活裡,暑假是不太真實的。」我不免有點兒幸災樂禍地對張容說:「你們的老師才會用那麼多暑假作業來提醒你們:真實的生活是一直不停地學習、一直不停地學習、一直一直……。唉!你們小學生真是蠻慘的。」

    張宜還沒有進小學,她直勾勾地看著哥哥,顯然也很幸災樂禍地笑著說:「所以我說吧──甚麼東西都是假的比較好玩!」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09:00 PM , Processed in 0.0210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