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3|回復: 0

民國茶館的取名與南京的茶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8-20 04:3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趙映林】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種類之多,冠蓋全球;茶館名堂之多,絕無僅有;茶館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之最。今就民國時期的茶館取名與南京的茶館概況,稍作敘述。

五花八門的茶館及取名



茶館作為俗文化和大眾文化的載體之一,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承功能是極其重要的。民國時期,既有遍布山野鄉村的茶舖、茶棚、茶寮、茶攤、茶店,亦有星羅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園、茶社、茶廳、茶室、茶樓、茶館、茶座、茶舫。在這不計其數的茶館中,既有專賣粗茶水的野茶館,亦有賣茶又賣點心酒菜的茶酒館(北京人稱之為葷茶館);既有說評書唱鼓詞的書茶館,亦有供茶客品茗對弈的棋茶館;既有歌女賣藝的清唱茶館,亦有兼唱小戲的茶廳(以南京下關和夫子廟的最有名);既有供生意人集會牟利、手藝人立口(舊社會一些手藝人如瓦木工每日清晨固定在某一茶館,等待業主來雇用稱為立口。猶如現時南京的一些橋頭、馬路邊的自發勞務市場)的清茶館,亦有供高級流氓聚會議事的茶館;既有票友們自娛自樂的票房茶社,亦有季節性的大茶棚;有供窮「苦力」們歇腳的老虎灶、茶爐子,亦有白天賣茶、夜晚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避難的「老太太」茶館(這類茶館以北京城郊的最有名);既有盤據在基地上的各色茶樓,亦有蕩漾在粼粼波光之中的水上茶舫(以南京秦淮河中的畫舫為著)。真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光顧的茶客亦是三教九流,上自頤指氣使的達官貴人,下至打流混世的小混混,無所不有。茶館內發生的各類故事,更是千奇百怪。



茶館出現以後,不論其店家大小,招牌不可沒有。開茶館辦茶樓自然想招財進寶,沒有哪個店老闆不想「財源茂盛達三江,生意興隆通四海」的。因此,一般說來,茶館的店名都不會缺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的字眼。有人曾總結出中國八句店舖:「國泰民安福永昌,興隆正利同齊群,協益長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順良。惠豐成聚潤發久,謙德達生洪源強,恒義萬寶複大通,新春茂盛慶安康」這56個字,雖未將店名中的吉祥文字囊括殆盡,可是開店者只要從中取出1個字或2個字,甚至3個字,都可以組成店名。比如:玉壺春茶社、興隆軒茶樓、天福聚茶座、義順茶館等等。


不過,也有不少有一定文化教育修養的店主附會風雅,往往撇開傳統文化中招財進寶的俗字,而選用儒雅的字、詞作為店名的。例如:來今雨軒茶社、雅園茶社、松風閣、青蓮閣、天香閣、宛在軒……真可謂琳琅滿目,爭奇鬥妍。

至於一些文化人開設的茶社,其店名招牌自然是別具一格與眾不同了。上海九江路口小花園附近有一家茶樓,是民國時期書畫家俞達夫開的,取名「文明雅集」,四壁懸掛名人字畫,環境布置一洗俗塵,茶具清潔雅致,因而所來茶客都是些斯文中人。


歷史學家衛聚賢,抗戰時期在重慶除在大學任教,創辦「說文出版社」外,在1943年冬還開了一家茶樓,叫「聚賢樓」,茶客大多是大學教授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像郭沫若就是它的常客。但就「聚賢樓」而言,是不能一目了然知道它就是茶社。


有的茶館坐落在歷史上文化遺址或名勝古蹟之處,店名招牌也就「攀龍附鳳」。如坐落在南京城西、被稱為「金陵第一名勝」的莫愁湖內就有一間「勝棋樓茶社」。相傳勝棋樓乃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第一開國功臣魏國公徐達(死後追賜中山王)下棋之處,徐達與明太祖下棋時贏了皇帝,並將棋子在棋盤布成「萬歲」字形,朱元璋大喜,遂將此樓賜給徐達,取名「勝棋樓」。開在這裡的茶館即以此命名。南京夫子廟自明清以來就是著名的繁華熱鬧區,十里秦淮從夫子廟前潺潺流過,河中畫舫蕩漾,真是「長留畫幅天地間」。從唐以來,南京就被稱為之為六朝古都,坐落在夫子廟旁的一家茶社就因此得名,叫「六朝居茶社」。上海靜安寺有一口古井,井水向上騰湧,稱為「湧泉」,好事者把它品評為「天下第六泉」,坐落在此處的茶社也就取名「品泉樓」。北京的北海公園原為皇家花園,坐落在其中的茶社店名自然不落俗套,分別取名「雙虹榭」、「漪瀾堂」、「道寧齋」……江蘇鎮江東郊(今夢溪廣場)有個夢溪茶園,因此處原是北宋科學家沈括的住所夢溪園而得名。


還有把古人的姓名作為茶館店名的。上海南京路上的「仝羽春茶館」,把唐代的盧仝、陸羽兩位嗜茶名家的名字合而為一作為店名,且十分貼切自然。南京路上的易安居茶館取自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號「易安居士」。廣州有家茶館乾脆就用古人名,稱「陸羽茶室」。香港德輔道橫街上也有一家叫「陸羽茶室」的茶館。


也有借古人詩句,或取自古人書中,或直載了當取古人書名作為茶館店名的。浙江省嘉興南湖有家茶社叫「煙雨樓」,取自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詩句「多少樓臺煙雨中」。民國前期,大資本家黃楚九(艾羅補腦汁就是他搞出來的)在上海新新舞台的屋頂開了一家茶社,名「樓外樓」,這取名既寫實,亦是取自南宋士子林升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南京的「大觀園」茶館,其名取自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書。北京有個「馬思遠」茶館,「馬思遠」乃是一齣戲名。也有用近代人的書名為店名的,如南京虎距北路有一家茶館兼飯店的,取名「朝花夕拾」茶餐廳。這「朝花夕拾」乃取自魯迅的文集名。


也有以茶館所在地風景優美而得名的。北京有一家「綠柳軒野茶館」。因地處郊外,故謂之「野」;茶館就坐落在一個土山凹裡,四周楊柳重重,主人開池引水,種滿荷花,極富詩情畫意,故名「綠柳軒」。揚州城北豐樂街有一家「香影廊茶社」。該茶社「面河(有)水閣數間,朱欄一曲,相掩映於溪翠柳間,頗為幽絕」,每到月明星稀,芳香四溢,枝影搖曳,店主遂請當地著名文士取名,題為「香影廊」。


也有以店主姓名加吉祥如意一類字詞作為店名的,如馬聚興茶館、聶順興茶館;或直接以店主姓為店名的,魏家茶館、魯記茶館、石記茶館。不過一般說來,這類茶館規模都不是很大,來的茶客也大都是下層勞動人民以及這類人中的老年人。民國時期南京的此類茶館基本集中於城南和城北一帶。


至於鄉野山村的許多茶館乾脆無名。有趣的是北京天橋有家「王八茶館」,店主姓王,排行老八,故名。


十里秦淮茶館簇擁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泊秦淮〉一詩對秦淮河的描繪。秦淮河孕育了金陵古城,也孕育了南京的茶館。有的書上記載,南京歷史上最盛時有茶館1000餘處。蜿蜒曲折的秦淮河源自南京東南句容的寶華山和溧水的東廬山,兩源之水於南京中華門外40里的方山匯合後,水量大增,西北流到上方門,再入南京城內;東南流至通濟門名九龍橋,再分兩支折入城區。故淮青橋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及其南邊的廣大市區自南朝(420—589年)時始,始終是南京最熱鬧繁華的地區。唐朝大詩人李白所吟唱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露洲」就包括了這一地區,特別是夫子廟的秦淮河兩岸,更是「畫棟飛雲,綺窗絲障」,「舟楫穿梭,燈船畢集」。那無數的茶館就散落在以夫子廟為中心的這片地區。



民國時期,僅流經夫子廟的這段秦淮河兩岸就有茶館2、30家之多,而這塊地區總面積還不足1平方公里,至於秦淮河畔究竟有多少茶館,已不見詳細記載了。據零星片斷約略統計有300餘家。早在明代之時,南京就有「秦淮燈船甲天下」之說,而民國時期,說「秦淮茶館甲江南」亦不為虛妄。民國23年(1934),民國政府的首都警察廳統計,僅到清唱茶社品茗聽唱的遊客每月多達7萬餘人,在茶館的從藝人員有514人。南京不僅有陸上茶館,還有水上茶舫,每入夏季,漿聲燈影,茶舫輕弋,笙歌徹夜,遊客相與浮沉於歌裡,那情趣也就獨此一家。


舊時南京不論哪家茶館,堂倌沖茶技藝堪稱一絕,那堂倌右手執太平府大銅壺一把,在離桌面3尺左右的高處對準茶盅傾注沸水,只見壺嘴猛一向下,再向上一翹,茶盅之水剛好九成滿,不多也不少,恰到好處。出奇的是從無一滴水灑落下來。其動作之迅速,注水深度之準確,實在令人歎服。茶客要的茶,品種不同,放在面前的茶盅,其顏色花卉圖案也不一樣,絕不會你要茉莉花茶,而給的是「碧螺春」。對一些老茶客,堂倌都能熟知誰愛喝什麼茶,屆時,不等茶客開口,他已在你的茶壺或茶盅裡擱下你要的茶葉,絕不會搞錯。難怪至今一些老南京談起那時的茶館來,仍是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神往不已。


在舊社會茶館裡當堂倌,非得有「兩把刷子」不可(老南京俗語,意即有點能耐)。那時的堂倌,除了具備熱情,周到、細緻的服務態度和眼快、手快、口快的「三快」功夫外,為了應付地痞流氓及一些惡勢力,還要有特別的機智,敏捷和應變能力。一些爛兵地痞、流氓混子,不敢去招惹那些有硬後台的大茶館,便專門找來小攤館的麻煩,提勁打靶吃魌頭,首當其衝的就是堂倌。


民國時期,在南京大街小巷的一些茶館裡,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面:一個歪戴帽子斜穿衣的傢夥,大搖大擺地走進店來,選個上座,二郎腿一翹,氣而派之地喊道:「泡上好茶來,再來兩碗干絲!」等到茶喝完,點心吃完,裝瘋迷竅地驚叫一聲,臉一拉,桌子一拍:「堂倌!過來,你看這碗裡是啥東西?」這是南京二混子們的一貫伎倆;吃完的時候,暗中往碗裡丟兩隻死蒼蠅,借此耍賴不給錢。稍有經驗的堂倌趕緊上來賠笑道歉,送走瘟神了事,自己掏腰包賠上茶點錢。如堂倌沒有經驗,不知就裡上前辯解,乾撿兩耳光,照樣不給錢。但有老跑堂的世面見得多了,自有辦法應付;他走過來,一言不發,輕輕拈起蒼蠅,若無其事地往嘴裡一丟:「這是一點炸焦了的薑絲塊!」流氓傻眼了,知道今天碰上了對手,只好悻悻地付錢離開。
 樓主| 發表於 2007-8-20 04:42:26 | 顯示全部樓層
夫子廟茶館甲秦淮



民國時期,坐落在夫子廟地區的2、30家茶館,最有名的當數義順、奎光閣、六朝居和新奇芳閣四家,可以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茶館。義順茶館在文德橋北,緊傍泮池(俗稱月牙池)大照壁。奎光閣在文德橋東邊,緊傍秦淮河,後院有亭榭,亭榭頂呈寶藍色,形如酒壇,在晨曦夕照之下,藍光熠熠,極為惹人注目。這兩家茶館規模都不大,七架三開間的茶室,方桌條凳,磚鋪地面,雖小卻十分乾淨,來這裡的茶客大多數是夫子廟周圍一帶地區的普通市民。這兩家茶館與新奇芳閣、六朝居兩家茶館,各有各的茶客。


所以,當時南京城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諺:「奇芳閣、奎光閣,我們各吃各。」義順茶社,清晨開門營業,早半天是各行各業手藝人聚會等待業主來雇的去處,又是「房牙們」(介紹房屋買賣租賃的中間人,上海一帶則稱之為「白螞蟻」,即今天的房屋仲介)議事做交易的場所;下半天是養鳥的「流哥兒」(3、40年代,南京人把喜歡養鳥、玩鳥的人稱之為「流哥兒」)們的天下,茶館屋檐下掛滿了圓形、方形的鳥籠子;畫眉、八哥、百靈、綠丁、黃鶯……應有盡有,鳥聲啁啾。「流哥兒」們邊喝茶品茗,邊欣賞百鳥爭鳴,邊大擺龍門陣,天南地北,上下五千年,既無主題也不著邊際,隨興致所至,大扯一通,到傍晚時便各自回家。第二天下午拎了鳥籠再來。義順茶社的老茶客大多是下層市民,亦有少數勉強躋身中產階級中的小業主,除鳥客外,並非常客。


義順茶社以賣清茶為主,兼供鴨油燒餅、干絲兩種點心。干絲是堂倌經營的,茶客一入座,堂倌便勸用干絲。南京的干絲以新奇芳閣的最有名,義順茶社的干絲雖名頭不如新奇芳閣,但也不賴,且價格低廉,抗戰前一碟干絲才賣五文錢,茶客入座後還是願意花上幾文吃上一碟的。這干絲切好後不是直接下鍋煮,而是用沸水反複幾次燙成的,調製得十分講究。一碟干絲,另給小磨麻油佐料一小碟,由茶客自己調拌食用,吃起來爽嫩可口,味道與煮干絲迥然不同。干絲吃完,幾塊鴨油燒餅,就著一壺茶,早點解決了,手藝人也找到了雇主,便分頭隨雇主而去。而「房牙們」則繼續品茗,相互打探,交換資訊,兜挪生意。晚上來此的茶客,則可以欣賞到歌女們的京劇清唱。



奎光閣茶館的店名乃取「奎星高照,光宗耀祖」之意。原來在科舉時代,它是專門做江南行省各州縣來南京趕考、住在附近狀元境的簧門秀才們的生意。在秋闈寒燈苦思「八股」前夕的那段時間,士子們為圖吉利,其他茶館不去,專上奎光閣。1905年廢除科學後,來奎光閣的茶客再也不是趕考的生員了。每當清晨,做各類生意的商人、經紀人就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奎光閣講行情,談生意經。古詩云:「自古佳茗似佳人」,這無數筆的生意就在品茗中一一談成。這批商人、經紀人是奎光閣的老客。


下午是書場,晚上或書場或清唱,每日晨店門外懸掛木牌,大書「某日幾時請某某先生說評書××××」或「某日夜幾時請某某女先生彈唱古今全傳」。屆時,藝人登台高坐,台下茶客環座而聽。常在這裡說揚州評話的是王小堂。他擅說《水滸》中的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四個「十回」書,被譽為「王家《水滸》」。1935年,有鼓界大王之稱的劉寶全以68歲的高齡在此演唱京韻大鼓《截江阿斗》,聽唱鼓詞的茶客擠滿茶室,最後只好撤掉方桌多納聽客,喝茶反而為次了。當時,作家,老報人張友鸞兄弟張友鶴在南京辦了一份《南京晚報》,副刊主編甘草曾寫詩記劉寶全的來寧演唱。詩云:「白髮老歌喉,蒼涼鶴唳秋。江南好風景,日下舊班頭。如訴開天恨,時懷故國憂。秦淮三尺水,嗚咽向東流。」滿篇流露出愛國的赤忱。



新奇芳閣位於夫子廟貢院街南首,其前身是清末開設的「奇芳閣」,原在繁華中心的承恩寺附近,本是合股,辛亥革命期間股東失和,拆夥歇業。原股東之一的劉海如,於1916年獨資在夫子廟覓了一塊地皮,開了這家新茶館,為別於原來的奇芳閣,故名「新奇芳閣」。新奇芳閣茶館規模比原來的大,在南京當時的各色茶館中,其條件、環境都是首屈一指的。它樓上樓下,可容納3、400人同時品茗,兩面臨街,一溜窗戶,寬敞明亮,陳設雅致。樓上下設置著100多張大小有異的紅木雜木方桌,均製作美觀,四壁懸掛木雕的特製吊屏,內嵌名人字畫,如岳武穆(岳飛)的〈出師表〉,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字、畫一類。在樓下廂房正中立著一面高大的紅木鑲框的穿衣鏡,茶客進出,總不由自主地照照自己的「尊容芳顏」,苦樂悲歡,自覽無遺。鏡子兩旁掛著一幅對聯:得山水情,其人多壽:有詩書味,生子必才。



來新奇芳閣品茗的茶客不像一般茶館那樣龐雜,很多是學術界名流。如著名畫家傅抱石、陳之拂,名教授胡小石、黃季剛,著名作家張恨水,著名報人、作家張友鸞等,他們都是不時前來品茗會友。還有相當一批工商界的巨頭、社會知名人士和國民黨的一些達官貴人,都是新奇芳閣的常客。至於外地來夫子廟遊逛的社會賢達、軍政要員沒有不到新奇芳閣的。

新奇芳閣樓上還有一批每日必到的老茶客,大多是一些頤養天年家境頗優的老人。他們自備宜興產紫砂茶壺,長年寄放在茶樓,還備有一袋松子,茗茶時邊以松子磨擦茶壺,邊清談品茗。久而久之,松子油滲入壺壁,壺中的茶水便微含松子香其味獨特。飲茶如此用心,堪稱「茶博士」了。



新奇芳閣之所以如此吸引中上流社會的茶客、遊人,不僅是它陳設雅致,茶客水準高,還在於它供應的麵點小吃,別有風味,且品種多。直到今天,新奇芳閣的風味小吃在南京夫子廟地區仍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衰。什麼麻油菜包、豆沙包、酥油小燒餅、雞絲麵、干絲、春捲、茭兒菜、燙麵餃之類,在那時都是極負盛名。各類小吃之中又有不同應時品種,成為「傳統小吃」。新奇芳閣的夥計都有兩手絕招,其一是茶室堂倌左右手腕上各能平鋪四大碗各色湯麵,飛步登樓,左右避讓,穿梭於茶客之中而不濺點滴。其二是切干絲,能把干絲切得均勻細如生薑絲而又不碎。故爾,老南京有「新奇芳閣的干絲——蓋了」之俗語。這些話,不是老南京已經無法弄清它的來龍去脈的含義了。


六朝居茶社在夫子廟也是屈指可數的有名茶館。南京的茶館雖多卻都不如夫子廟一帶的茶館有名。不論是規模,還是茶客數量之眾,都是南京僅見的。說「夫子廟茶館甲秦淮」,是當之無愧的。要瞭解和研究茶館文化,離了夫子廟的茶館,其內涵必定浮淺。六朝居茶館在貢院明遠樓的正前方,與新奇芳閣一樣,也是一座二層樓建築,飛簷畫棟,雕花窗格,古色古香給人的感覺是優雅而深遂。店堂中掛了不少名人字畫。一些文人學士來此品茗,老闆好茶供應之後,往往慕名當場索要墨寶。


店堂中懸掛的一副對聯:「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長圓。」即由此得來。「六朝居」的茶桌一律八仙桌、靠椅,夏日則換上籐椅。每到夏時推開雕花木窗,正對秦淮河,涼風習習,既是品茗的好場所,亦是納涼勝地。所供應的清茶與風味小吃,物美價廉,像它的包餃、干絲也極耐人品味。3個銅元就可以買到一只包餃,5分錢就可以買到一碗干絲,因此,一般窮學生都願來六朝居品茗。著名作家曹聚仁在南京求學時,就常來六朝居茶社品茗、小吃,領略秦淮風光。


南京夫子廟一帶除上述這四家較有代表性的茶館外,還有10多家清唱茶社也很有名,如得月臺、得月樓、天香閣、鹿風閣、市隱閣、群樂茶社等等。其中,又尤以群樂茶社的名頭最響。群樂茶社的老闆是麻春發與梁甸逵,這兩人在夫子廟一帶小有勢力。抗日戰爭爆發以前,一些較為走紅的歌女都在這家茶社賣過藝,像王熙春,陳怡紅、曹俊佩、陳金鳳、黃桂英、陳曼麗都在這家茶社賣藝。群樂茶社的茶客絕大多數不是為了品茗來此,而是衝著這批妙齡靚女而來的,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所以,也就不免會出現令人陶醉的羅曼史,然而更多的羅曼蒂克史不得不以悲劇結束。到了40年代,群樂茶社改為戲茶廳,以京劇清唱為主。總之,舊時夫子廟一帶的茶館可說是民國時期南京茶館的縮影圖,也代表了民國時期南京茶文化的一個層面。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5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11:03 PM , Processed in 0.02353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