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律曆學概論 “律曆”的命名源自<<史記>>律書和 <<淮南子. 天文訓>>, 其中:
<<史記律書>> 「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索隱八謂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天所以成孰萬物也。」
<<淮南子天文訓>>「其以 為 音 也 , 一 律 而 生五 音 , 十 二 律 而 為 六十 音 , 因 而 六 之 , 六 六 三 十 六 , 故三 百 六十 音 以 當 一 歲 之 日 。
故 律 曆 之 數 , 天 地 之 道 也 。」
<<淮南子. 本 經訓>>「及至 建 律 曆 , 別 五 色 , 異 清 濁 ,味 甘 苦 , 則 樸 散而 為 器 矣 。」
如果我們對<<史記>>律書和同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比較, <<天文訓>>和它的內容幾乎如出一轍, 從內容上看 <<淮南子.天文訓>>有許多部份特別是在原理上比<<史記.律書>>有更詳細的描述, 例如十二律的生律方法, 十二律呂配二十四節氣等等; <<淮南子>> 這部著作更被認為是繼 <<呂氏春秋>>的翻版; 而在其他方面如曆法上面的說法, 就完全繼承了先秦諸說中的內涵。 <<淮南子>>關於五行四時曆法的理論, 清晰證明<<淮南子>>這部著作所談的內容正是集先秦律與曆的大成, 對我們研究先秦律曆, 有著重大的指導性作用。
而在和<<前漢書>>, <<漢書>>, <<後漢書>> 的比較, 我們發現<<淮南子>>內容多了一些, 例如以律呂配三統曆, 更詳細陳述律度量衡等內容等等。但顯然它於律曆原理的討論上, 已經和先秦著作中的律曆有很大的改變。
東漢以降一直到了清代, “律書”, “律曆”等論述都佔據了官方史學中的一個很大的篇幅。雖然如此, 律曆不論在原理上, 和應用上, 已經發展得完全沒有 <<淮南子>>和<<史記>>中所闡術的“先秦”律曆味道。因此對當世學者於研究先秦律曆時, 產生相當大的困難, 甚至誤解。 直至現今在這方面的論述甚少, 每每只能從單一學科例如音樂學角度去各自闡述, 欲想真正了解律曆的本來面目, 尤如大海撈針, 毫無方向可言。
律曆這種曆法包含的內容相當廣闊, 正如《吕氏春秋. 勿躬篇》中所說:
「大橈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厤,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巫彭作醫,巫咸作筮,」
而<<史記曆書>>索隱按則說:
「系本及律歷志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橈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也。」
它不但包含了天文學, 律學, 甲子(干支術),算術等等 , 這點在眾多先秦文獻中可以加以證實:
《尚書》曰:「遂覲 東 後,葉 時 月,正 日,同 律 度 量 衡,修 五禮。」
<<國語周語>>「古之 神 瞽 考 中 聲 而 量之 以 制 , 度 律 均 鍾 , 百官 軌 儀, 紀 之 以 三, 平 之 以 六 , 成 於 十 二,天 之 道 也。 夫 六 , 中 之 色 也 , 故 名 之 曰 黃鍾, 所以 宣 養 六 氣 、 九 德 也。」
<<春秋 左 傳 昭 公 經 元 年>> 「天有 六 氣 . 降 生 五 味 . 發 為五 色 . 徵 為 五 聲. 淫 生 六 疾 . 六 氣 曰 陰 . 陽 . 風 . 雨 . 晦明 也 . 分 為四 時 . 序 為 五 節 . 過 則 為 菑 .陰 淫 寒 疾 . 陽 淫 熱 疾 . 風淫 末 疾 . 雨 淫 腹疾 . 晦 淫 惑 疾 . 明 淫 心 疾 . 女 陽 物 而 晦時. 淫 則 生 內 熱 惑 蠱 之 疾 .」
<<管子 . 宙合>> 「左操 五 音,右 執 五 味 ,懷 繩 與 准 鉤,多 備 規 軸,減 溜 大成, 是 唯 時 德 之 節。」
<<五行>> 「五聲 既 調,然 後 作 立 五 行,以 正 天 時 。五 官 以正 人 位 ,人與 天 調,然 後 天 地 之 美 生 。” 又“審 合 其 聲 , 修 十 二 鍾。 以 律 人 情 , 人情 已 得 , 萬 物 有 極 。 然 後 有 德 。 故 通 乎 陽氣 , 所 以 事天 也 。 經 緯 日 月 , 用 之 於 民 。通 乎 陰 氣 , 所 以 事 地 也 。 經 緯 星 曆 , 以視其 離 。」
<<禮記. 禮運>>「天秉 陽 . 垂 日 星 .
地秉 陰 . 竅 於 山 川 . 播 五 行 於 四時 . 和 而 后月 生 也 . 是 以 三 五 而 盈 . 三 五 而 闕 . 五 行之 動 . 迭 相 竭 也.
五行 . 四 時 , 十二 月 . 還 相 為 本 也 .
五聲 . 六 律 . 十 二 管 . 還 相 為 宮 也 .
五味 . 六 和 . 十 二 食 . 還 相 為 質 也 .
五色 . 六 章 . 十 二 衣 . 還 相 為 質 也 .」
<<鶡冠 子. 夜行>> 「天文 也 , 地 理 也 , 月 刑 也 , 日 德 也 , 四 時 檢也 , 度 事 也 .. “ <<度萬>> “鶡冠子 曰 : 「 天 地 陰 陽 , 取 稽 於 身 , 故 布 五 正以 司 五 明 ,十 變 九 道 , 稽 從 身 始 。 五 音 六律 , 稽 從 身 出 , 五 五 二 十五 , 以 理 天 下 ,六 六 三 十 六 , 以 為 歲 式 。」
<<呂氏 春 秋 >> 「音律 大 聖 至 理 之 世 , 天 地 之 氣 , 合 而 生 風 ,日至 則 月 鐘 其 風 ,以 生 十 二 律 。」
<<史記 律 書>> 「鍾律 調 自 上 古 。建 律 運 歷 造 日 度 ,可 據 而 度也」
<<淮南子. 本 經訓>> 「天地 之 大 , 可 以 矩 表 識 也 ;
星月 之 行, 可 以 曆 推 得 也 ;
雷震 之 聲 , 可 以 鼓 鐘 寫 也 ;
風雨 之 變, 可 以 音 律 知 也 。」
可見律曆並不是一種單一科學理論, 而是有著一套很完整的系統去包攬全部學科。究竟這套 “系統”是何方神聖 ? 能夠集合了當時眾多大臣智囊去協力完成這項艱巨的工作, 而又很實用地長期被應用於各個領域。 從上各引文看, 我們認為除了 “陰陽五行八卦”這套系統之外, 沒有其他能有如此 “神聖”的地位。 因此在以下的探索路線上, 我們就從先秦各主要文獻中特地針對與此有關的項目如五數,五季,五音,五方,天干等等律曆內涵,把相關理論逐一探討。數 節也, 陰 陽 氣 也 。 五 行 業 也 , 五 政 道 也 , 五 音調 也 , 五 聲故 也 , 五 味
老平點評:這是論文的前題,把律曆的源頭作一介紹。並且指出了律與曆的關係,其中引用了許多古籍的記載,以此作為論題的依據。律是什麼?律就是音律。音律是什麼?就是頻率。文中已經點出了律除了與曆法,更加與陰陽、五行、八卦有著不可分割的重要關係。為什麼太史公司馬遷說:律生萬物。我們看完了論文後,自然就會找到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