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 |
[別名] |
| 馬鈴薯又叫土豆、洋芋、地瓜, |
[概述] |
| 它原產在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古時候,洋芋是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後來傳入歐洲。在300年前傳到中國,現在各地已普遍種植,馬鈴薯營養豐富,即可作糧食,又可烹調多樣美味菜看,馬鈴薯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麵包",它可以加工成400多種主副食品。主要當蔬菜吃,尤其在春天青黃不接的蔬菜淡季。馬鈴薯性昧甘、平,其有益氣健脾、消炎解毒之功效,適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痛、習慣性便秘和皮膚濕疹等症。 |
[來源] |
| |
[形態特徵] |
| |
[生境分布] |
| |
[栽培要點] |
| |
[採集加工] |
| |
[化學成分] |
| |
[營養成分] |
| 水分79.9克、蛋白質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6克、熱量77千卡、粗纖維0.3克、灰分0.8克、鈣11毫克、磷64毫克、鐵1.2毫克、胡蘿蔔素0.01毫克、硫胺素0.10毫克、核黃素0.03毫克、尼克酸0.4毫克、抗壞血酸10毫克。 |
[營養分析] |
| 馬鈴薯含有澱粉、蛋白質、磷、鐵、無機鹽、多種維生素,兼具蔬菜、糧食雙重優點。在馬鈴薯的全部營養物質中,澱粉含量佔第一位,其次是蛋白質。馬鈴薯的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質,能很好地為人體所吸收,它所含的維生素C比去皮的蘋果高一倍。古時人們出海遠航,為進免發生壞血病,都隨身帶著馬鈴薯。一個人吃200?300克鮮馬鈴薯,就可補償他一晝夜裡維生素C的消耗。馬鈴薯的各種營養成份比例平衡,而且全面,曾有資料報道,每天只吃全脂牛奶和馬鈴薯,便可得到人體所需的一切食物元素。 |
[藥理作用] |
| |
[性味功能] |
| |
[主治] |
| |
[用法用量] |
| |
[附方] |
| |
[食用驗方] |
| 1. |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 | 將馬鈴薯洗淨搗爛,加適量冷開水,擠汁,每日早晚各服一茶杯,連服1個月左右。 | 2. | 胃痛: | | 馬鈴薯適量,洗淨切片,開水燙一下,立即取出,拌以白糖,滴入姜汁少許,每日配稀飯吃;或馬鈴薯擠汁。每晨空腹服1杯,均可治慢性胃疼。 | 3. | 濕疹: | | 選新鮮、成熟、個大的馬鈴薯適量,洗淨,去皮。搗爛如泥,效患處,外用紗布包紮,每日換3次。 | 4. | 習慣性便秘: | | 馬鈴薯適量,搗爛擠汁,每日早、午飯前各服半茶杯,對因慢性病引起的便秘有效。 | 5. | 惡心反胃: | | 馬鈴薯汁一酒盅,滴入姜汁少許,桔子汁少許,空腹服,1日3次。 | 6. | 腮腺炎: | | 用馬鈴薯1個,以醋磨汁搽於患處,乾了再搽,不間斷。 | 7. | 燙傷: | | 水火燙傷可用馬鈴薯磨汁塗傷處,可消炎解毒止痛。 | | |
|
[附注] |
| 1. | 馬鈴薯中含有龍葵素,它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生物鹼,平時馬鈴薯中含量極微,一旦馬鈴薯發芽,芽眼、芽根和變綠,潰爛的地方龍葵素的含量急劇增高,可高出平時含量的40?70倍,人吃了這種發芽的馬鈴薯,輕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重者可出現脫水、血壓下降、呼吸困難、昏迷、抽搐等現象。嚴重者還可因心肺麻痺而死亡。 | 2. | 如果馬鈴薯發芽不嚴重,或將芽眼徹底挖除乾淨,削去發綠的部分,放在冷水浸泡1小時左右,馬鈴薯中的龍葵素便可溶解在水中,炒時再加點醋,煮熟、燴爛就可去掉毒素。 | | |
|
|
|
[參考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