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13|回復: 0

糖尿病介紹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4-27 18: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糖尿病介紹
文?嘉義基督教醫院糖尿病中心



?什麼是糖尿病?

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吃進去的食物分解及轉變成葡萄糖,做為身體的能源。而胰島素是由胰臟所製造出的一種荷爾蒙,它可以幫助分解後的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身體熱能。當胰藏沒有辦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是身體的細胞對胰島素沒有反應,葡萄糖就無法進到細胞內,而留在血液裡,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就會升高,若血糖濃度高過180mg/dL,腎臟無法回收,便會由尿液排出,糖尿病之名就是由此而來。

?糖尿病的症狀

大多數的糖尿病初期並不會出現特殊的症狀,患者常常無法自覺健康已經受到危害,常以下列症狀被察覺時,高血糖已經存在有一段時間了,並且對身體也已經造成了傷害。定期的健康檢查可以更確實的為健康把關,在疾病的傷害足以產生症狀之前,及時發現問題。
1.疲倦
2.三多:尿多、喝多、吃多
3.體重下降
4.視覺模糊
5.手腳發麻
6.傷口不易癒合
7.陰部搔癢

?如何診斷糖尿病?

糖尿病的診斷主要是以血糖濃度做為檢測標準,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所公佈的診斷依據包括:
1、患者出現多吃、多喝、多尿及無法解釋的體重減少,三多一少的症狀,加上隨機檢測血漿葡萄糖值高於或等於200mg/dL。
2、空腹八小時以上之血漿葡萄糖值高於或等於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兩小時血漿葡萄糖值高於或等於200mg/dL。

?血糖控制的監測

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會一個月回診一次,如果每個月才在門診測量一次血糖、尿液,病患對於病情控制常會出現僥倖的心態,若數值偏高,也許只在下一餐時心虛的少吃一些,並沒有直的確實執行健康管理。為了落實治療計劃,評估你的治療成效,在家自行監測血糖及尿液是有必要的。

●血糖自我監測:
檢測血液中的糖份濃度是最為準確的監測方式,市面可供選擇的設備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方便好用。採血時應確認皮膚上的消毒酒精已經乾燥,,以免血液受到稀釋,不要使用過期試紙,並且避免試紙受潮及高溫日曬,儀器需定期校正,不同廠牌的設備,在操作上會有些微的差異,可以依照指示使用或向護理人員及衛教師詢問。

●何時該監測血糖?
理想的監測時間在三餐飯前、飯後兩小時及睡前。但依個人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血糖控制不佳者需每天測量數次;控制穩定後則每兩、三天測量一次,若病況保持良好則維持每周至少測一次血糖。遇到特殊狀況,如生病、突然感到不適或外出旅遊則視狀況隨持予以額外測量。

●尿液自我檢測:
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時,糖份無法進入細胞提供熱能,身體會轉而分解脂肪做為能量來源,脂肪在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酮體至血液,再經由尿中排出。尿酮呈「陽性」時,表示糖尿病制不佳。

●何時該檢測尿酮?
1、有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時。
2、遇有外傷、感染症或大手術時。
3、早上空腹血糖濃度超過240mg/dL時。
4、懷孕時。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8:16:19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前趨症
作者﹕王元甫 內科專科醫師




糖尿病前趨症(pre-diabetes)是一個新的醫學名詞,用它來包含以前就已存在的兩種臨床病症:(1)空腹葡萄糖障礙(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2)葡萄糖耐量異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舊的名詞雖然能確切表達病症的病理特性,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瞭解;而“糖尿病前趨症”則能夠明確表示它是糖尿病發病之前的臨床狀態。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統計,在美國有2080萬的糖尿病患者(人口的7%),而糖尿病前趨症的患者更多有5400萬,是糖尿病患者的2.5倍。研究顯示,大部分糖尿病前趨症的患者在10年內會轉變成第2型糖尿病;令人欣慰的是,如果糖尿病前趨症經過治療,就有可能避免或延緩轉變成第2型糖尿病。

診斷標準

血漿的葡萄糖濃度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又比正常血糖值為高,就稱為糖尿病前趨症。糖尿病前趨症又可依檢驗方法分成兩種:
(1)空腹葡萄糖障礙:空腹八小時以上,血漿葡萄糖濃度大於100mg/dl但小於125mg/dl。
(2)葡萄糖耐量異常:空腹八小時以上,服用75公克葡萄糖二小時後的血漿葡萄糖濃度大於14Omg/dl但小於199mg/dl。

臨床意義

為什麼糖尿病前趨症在臨床上會受到相當的重視呢?有下列三項理由:
(1)糖尿病前趨症極有可能發展成第2型糖尿病。
糖尿病前趨症是一個臨床上的警訊,表示得到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高。根據研究顯示,每年大約有11% 糖尿病前趨症的患者變成第2型糖尿病,並且大部分糖尿病前趨症的患者在10年內都會轉變為第2型糖尿病。
(2)糖尿病前趨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事實上,在糖尿病前趨症的階段就已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5倍(相較於糖尿病階段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4倍)。同樣地,糖尿病前趨症也會增加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3)生活型態的改善(lifestyle modifications)有可能避免或延緩糖尿病前趨症變成第2型糖尿病。
生活型態的改善(包括減輕5–10%的體重與每週有150分鐘的適度運動)就有可能使糖尿病前趨症的患者血糖恢復正常,如此就可以避免或延緩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

病理

根據針對美國人的調查統計,大約有1/3(620萬)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沒有被診斷出來。主要是因為在第2型糖尿病的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有可能只是容易疲倦,糖尿病前趨症也有相同的情形。

為什麼會沒有症狀呢?糖尿病前趨症與第2型糖尿病初期的主要病理缺陷是因為肥胖所引起的胰島素抗拒性,這時胰臟的β細胞會有代償現象,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使血糖仍維持正常,所以一般並沒有高血糖的症狀。

當有高血糖症狀(多尿、多渴、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時,通常已到了第2型糖尿病的中期,此時胰臟的β細胞已發生變性,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降低,導致血糖升高,這時病人的體重開始減輕,並不如以往的肥胖。

在只有胰島素抗拒性的階段,疾病狀態是可逆的,亦即經過治療,可恢復到正常;然而如果胰臟的β細胞已經發生變性(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降低),疾病狀態是不可逆的,亦即雖然經過治療,也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所以必須把握“可逆階段” 的治療黃金時機。

很多糖尿病前趨症與第2型糖尿病初期的患者都沒有症狀,所以必須靠血糖篩檢才能診斷出來。糖尿病前趨症與第2型糖尿病都有相同的發病危險因子:
(1)體重過重,尤其是腹部肥胖,
(2)缺少活動,
(3)年紀(大於45歲必須接受血糖篩檢),
(4)一等親有第2型糖尿病史(父母或兄弟姊妹),
(5)高危險種族(非洲、拉丁美洲、亞洲裔、太平洋島民),
(6)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經生產過大於9英磅的嬰兒,
(7)多囊卵巢症候群,
(8)先前檢驗出空腹葡萄糖障礙或葡萄糖耐量異常,
(9)高血壓(140/90 mmHg或正在接受高血壓的治療),
(10)血脂異常(高密度膽固醇濃度≦35 mg/dl或三酸甘油脂≧250 mg/dl),
(11)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史。

治療

(一)生活型態的改善:治療的最好方法是生活型態的改善,除了戒菸之外,還包括下列兩種方法。
(1)減重:運動與飲食控制(低熱量、低脂肪)是首選的方法。
(2)運動:美國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建議持續地中度運動,例如每天30分鐘快走,每週至少5天,達到每週有150分鐘的運動量。
有兩項臨床研究(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和Fin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均證實生活型態的改善在4年內可使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降低58%。

(二)藥物治療
(1)臨床研究發現有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發生的藥物:metformin、acarbose、 orlistat、rosiglitazone。
(2)200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在一次會議中做出結論,metformin (Glucophage) 是目前唯一被建議用來預防第2型糖尿病發生的藥物,並且應用在非常高危險的病人(同時有空腹葡萄糖障礙和葡萄糖耐量異常,還有最少其他一項糖尿病危險因子)

結語

糖尿病前趨症通常沒有症狀,必須靠血糖篩檢來診斷;臨床上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有兩點:(1)它極有可能會演變成第2型糖尿病;(2)它是一種可逆性的狀態,亦即經過治療(生活型態的改善、藥物)有可能避免或延緩發展成第2型糖尿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8:2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預防糖尿病的飲食建議
營養師 謝蕙菁



■ 何謂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一般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遺傳、環境、化學毒素以及微生物等因素交互影響,造成體內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或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使得對於醣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造成血糖過高,尿中有糖的現象,同時也造成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不正常。
掌握健康新生活,預防糖尿病發生!

近年來全世界糖尿病人數一直在快速增加,從一九八五年的三千萬人增加至一九九八年的一億四千三百萬人,估計二0二五年全球的糖尿病人數可達三億。根據衛生署報告顯示,2003年糖尿病是十大死因第四名且死亡數較前年增加一成。因此如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如何掌握健康新生活呢?建議方法如下:

一、飲食均衡的重要:
均衡的健康飲食是預防糖尿病及糖尿病患控制血糖的基石。其實,均衡飲食有助於維持理想體重及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此外,糖尿病患者不注意控制飲食,容易引發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使病情惡化。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症及高血糖症,慢性併發症則有眼睛、腎臟、神經、心血管等病變。因此,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可見一般。均衡飲食的方法為:

n1. 預防糖尿病患的飲食以正常飲食為基礎,即包括六大類食物的均衡飲食(a. 奶類。b. 肉魚豆蛋類。c. 五穀澱粉根莖類。d. 蔬菜類。e. 水果類。f. 油脂類。)

2. 五穀澱粉根莖類則以五穀雜糧為主,如燕麥、糙米等以增加膳食纖維之攝取。蔬菜類富含膳食纖維,可延緩血糖的升高。

3. 預防糖尿病飲食是一種均衡而且健康的飲食,因此避免食用加工製品及醃製食品,烹調方式需以少油、少鹽,應以川燙、涼拌等少油之烹調方式為主。若血膽固醇過高時,則蛋黃每週以不超過二~三個為原則。

4. 烹調用油宜選用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橄欖油、芥花油等),因植物油富含較高之不飽和脂肪酸,比富含飽和脂肪酸高的動物油(如:豬油、牛油、肥油、奶油)較不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尤其可多選用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之橄欖油、花生油等,可降低血脂肪。建議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之比例,應為1:1:1為原則。

5. 「糖尿病照護」期刊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礦物質鎂的攝取量,與糖尿病罹患風險呈現反比關係。因此,多攝取未精製的五穀雜糧、果實核仁、深綠色葉片蔬菜有助於增加礦物質鎂的攝取,就可減少得到糖尿病的風險。

6. 水果類由於富含醣份,攝取時應連同果渣一起食用,以增加纖維質之攝取。嗜甜食者,可選用甜味劑,如阿斯巴甜、糖精代替糖來調味,以滿足口慾。

7. 多喝白開水,每天應攝取約六至八杯(1600?1800 C.C)的水。白開水是人體最健康、最經濟的水分來源,應養成攝取白開水的習慣。市售飲料常含高糖分,經常飲用不利於理想體重及血脂肪的控制。

8. 學習閱讀食品營養成份表,注意食物供給份量及熱量,避免攝取過多的熱
量,做好體重控制。

二、維持理想體重:
體重與健康有密切的關係,體重過重容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體重過輕會使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因此,維持理想體重是維護身體健康的基礎。如何計算理想體重及判斷自己體重狀態呢?計算方法如下:
理想體重(公斤)=22×身高2(公尺2)
理想體重範圍百分比=(目前的體重-理想體重)/理想體重

目前體重狀態 理想體重範圍百分比
體重過輕 低於理想體重10 ﹪
理想體重 ± 理想體重10 ﹪以內
體重過重 超出理想體重10 ﹪,但低於理想體重20 ﹪
肥胖 超出理想體重20 ﹪

註:此公式不適用於職業運動員及孕婦

三、運動好處多多:
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的敏感度,增加熱量消耗,並促進醣類、脂肪的代謝,避免體脂肪的累積。所以長期規律的運動,可幫助血糖的控制,也可減少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人和一般人從運動所得來的好處都是相同,如控制體重和健身等。運動時注意事項如下:

1. 選擇合適自己及自己所喜歡的運動。
2. 運動宜循序漸進,以免造成運動傷害。
3. 運動前後須作熱身運動。
4. 運動項目宜多樣化,以便能夠動用到全身肌肉。
5. 運動的強度不宜太高,且要增加休息頻率及多喝水。
6. 可以參考333運動法則:

每個星期要有3次的運動
每次運動的時間要超過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
心跳的速率至少要有130次/分鐘,臉紅心跳的感覺。

四、定期健康檢查:
要照顧自己的健康,應該從定期健康檢查開始,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並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消除致病危險因子,預防疾病形成,自己的健康更有保障。尤其是易得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更需要定期健康檢查!哪些是易得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呢?

1. 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人的家屬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5倍以上。
2. 40歲以上的中年人:40歲以後,100人中約有10人會罹患糖尿病,中、老年人應特別留意。
3. 體型肥胖的人:糖尿病的初發病例中約有60%是肥胖的人。
4. 具有慢性疾病史者:如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尿酸等慢性疾病易罹患糖尿病。
5. 長期處於壓力下的工作者:壓力使人體無法有效運用胰島素。

五、多從事社交活動:
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規律的生活,是預防老化的不二法門。挪些時間和家人或朋友相聚好好的放鬆心情,不但可減輕壓力也可減少罹患慢性病的發生喔。
近年來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營養過剩的結果造成糖尿病患者有日漸增多的趨勢。此外,也有許多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血管硬化等,都與飲食有密切的關係。其實,預防糖尿病的保健之道其實一點也不難,掌握健康新生活,相信你我都做得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8:23:21 | 顯示全部樓層
蕎麥對糖尿病有食療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亦在逐年增加,現在全世界有1.9億糖尿病患者,我國此病患病率為3.6%,約有糖尿病人及糖耐量低減者 5000萬人,是繼腫瘤、心血管病之後又一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慢性病。蕎麥作為一種常見雜糧作物,在北方地區旱地已普遍種植和食用。

蕎麥源於中國,因其富含多種藥用成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和重視。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項調查表明:主食蕎麥地區的人群,其血糖水平和糖尿病患病率明顯低於不食用蕎麥地區的人群。其中,主食蕎麥的居民高血糖水平(即高於正常值的血糖水平)檢出率為1.6%,非主食蕎麥的人高血糖檢出率為 7.33%,後者高於前者近4倍;主食蕎麥和不食用蕎麥地區的糖尿病患病率也相差約一倍,前者為1.88%,後者為3.84%。這一結論提示:蕎麥作為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雜糧作物,應該更多地出現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亦在逐年增加,現在全世界有1.9億糖尿病患者,我國此病患病率為3.6%,約有糖尿病人及糖耐量低減者5000萬人,是繼腫瘤、心血管病之後又一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慢性病。蕎麥作為一種常見雜糧作物,在北方地區旱地已普遍種植和食用。蕎麥籽粒中富含蛋白質、纖維素、澱粉、糖類,特別是蛋白質近似豆科植物的蛋白質,其籽粒中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和微量元素。蕎麥的脂肪含量為2%?3%,有9種脂肪酸,且多為油酸和亞油酸,可降低血脂。蕎麥中尼克酸含量比白面多3?4倍,尚含有其他食物所不具有的芸香苷(蘆丁)。尼克酸和芸香苷也具有降低高血脂的作用,常吃蕎麥可防治糖尿病及高脂血症。蕎麥中鉻、礬等元素明顯高於非蕎麥食物,推測它們對降低血糖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最近,蕎麥、麩皮對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的食療效果已得到醫學界和營養學界的公認。特別是蕎麥中的苦蕎,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為寒涼藥物。因苦能清洩,間接存陰,從而止渴、清熱洩火而對糖尿病起治療作用。日本學者在研究中也發現,苦蕎在預防糖尿病、高血壓症等生活習慣病的效果上約為甜蕎的100倍。因此,日本人稱苦蕎為「長生不老苦蕎」。實踐結果表明,蕎麥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的「三降」效果均很明顯。目前,我國已有蕎麥製作的掛面、涼粉、糕點、酒類、飲料等普遍上市。

來源:39健康網社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8:25:34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血糖失控 當心血管疾病跟著來
中廣
徐韻翔報導



糖尿病患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不過有些民眾因為擔心長期用藥副作用,不配合規律用藥,醫師強調,糖尿病患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佳心血管疾病風險就高,因此,除了適時配合藥物治療外,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運動等,也要多注意。

據統計,去年糖尿病患平均一天內有27人、每54分多鐘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而身亡,其中有六成死亡率來自於心血管病變。

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台中榮總內科主任許惠恆表示,糖尿病患引發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比起一般人高出兩倍以上,如果引起心血管疾病會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運動時走路會喘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甚至致命。

要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許惠恆說,最重要的是血糖要控制穩定在正常範圍內約126以下,醣化血色素則建議維持在6.5以下,有些民眾會擔心吃藥會出現心衰竭與心絞痛等副作用,醫師強調,必要時,經醫師評估,還是應該讓藥物適時介入,因噎廢食只會讓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

至於平常,醫師提醒,要維持運動習慣、避免過胖,均衡飲食少吃甜食等,從生活習慣的調整、適時搭配藥物兩方面雙管齊下,血糖控制得宜,糖尿病患也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8:3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造成胃下垂主因「糖尿病」
uho
記者:周琪霏?整理報導



胃輕癱這種疾病,類似老一輩醫師口中所指的胃下垂,係指在沒有機械性阻塞的情形下,食物在胃中停留過久,造成不適的一種疾病。

患有糖尿病的人,大約30~50%會有這種情形,而其本身也是造成胃輕癱主要原因,糖尿病性胃輕癱的致病因可能和慢性自主神經病變或高血糖有關。

糖尿病患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下會使得胃蠕動減緩、消化不良,同時造成胃部蠕動障礙。臨床症狀較輕者為容易飽漲,嚴重者則包括噁心、嘔吐,甚至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電解質不平衡或昏迷。
當糖尿病患感覺腸胃不適時,均應就醫檢查,由醫師決定是否要做胃鏡檢查,先排除胃部毛病,例如消化性潰瘍或胃癌的可能性。

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 葉錦龍醫師表示在診斷方面,大部份的胃輕癱病人會先安排抽血檢查,項目有血色素、血糖、白蛋白、甲狀腺等等,另外還會安排鋇劑上消化道造影、胃排空核子閃爍攝影檢查以及胃十二指腸壓力檢查來確定胃排空時間延長。

在治療方面,第一步就是要將血糖控制好。

症狀輕微者在飲食方面盡可少量多餐、食用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纖食物及飯後適度運動,均可減輕腸胃不適等症狀。若症狀無明顯改善可服用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

病情嚴重者必須住院治療,其中包括靜脈補充水份、促進胃腸蠕動藥物。若仍無法進食,可考慮靜脈給予營養或使用胃管灌食。若上述方法均無效,就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嚴格的血糖控制、良好飲食習慣、不抽煙不喝酒,再加上適度的運動是預防糖尿病性胃輕癱的最好方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8:35:54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引起視網膜病變
uho
記者:周琪霏?整理報導



所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進而破壞血管,導致眼球內出血、結疤。諾貝爾眼科 張朝凱醫師指出常見的症狀有視力減退、眼前出現浮動的黑點,視力突然變壞幾近失明等,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沒有特殊症狀,須經醫師檢查及早發現。

【主因為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能與下列變化有關】

1) 黃斑部水腫: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正中心,是視力最敏銳之處,也是對於缺血最敏感的地區,當血流不順暢時,黃斑部容易水腫,感光的機能相對地變壞。

2) 眼球內出血:新生血管破裂造成眼球內出血(玻璃體出血),光線通過瞳孔後受阻於混濁的玻璃體,視力必然變壞。

3) 視網膜剝離:眼球內反覆出血會導致結疤(纖維化),使視網膜變形,甚至將視網膜扯離眼球壁,造成網膜剝離症。


【治療方法】

1) 雷射光凝固療法:局部雷射光凝療法可用來治療因視網膜內微血管滲漏而引起的黃斑部水腫,當視力因黃斑部水腫而產生變化時,應早期治療使水腫消退。

增殖前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部份),可用泛雷射光凝固治療,尤其當視網膜病變惡化到可能產生新血管,即須接受雷射治療,以消除新生血管,預防眼球內出血,此法不但具預防性,也是公認為可靠的方法之一。

2) 手術治療:玻璃體是填充於眼球內透明的水膠物質,當網膜新生血管出血,流入玻璃體時,原本清澈的玻璃體會變成混濁,玻璃體若不能自行恢復透明時,即須施行玻璃體切除術。當眼球內結疤嚴重,把視網膜扯離眼球壁,造成視網膜剝離時得施行手術治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9:42:52 | 顯示全部樓層
2007.09.04  中國時報
控制血糖 呷天然ㄟ尚好
張翠芬/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發現,有1/3的糖尿病友使用輔助性治療,來幫助糖尿病的控制,雖然尚無醫學佐證效果,不過多攝取有益的天然食物,確實可幫助糖尿病的控制。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指出,坊間有很多的食品或藥草,強調可將糖尿病治癒,但醫學上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據,建議或推薦糖尿病人選擇藥草及補充劑來控制糖尿病。

   ■瑜伽、按摩 也有效

   台大醫院糖尿病衛教中心營養師彭惠鈺指出,很多糖尿病友在剛得糖尿病時,對於是否該服用糖尿病藥物,有很多的掙扎,加上坊間有很多的食品或藥草,強調可將糖尿病「治癒」,所以有很多的病友會使用藥物以外的另類療法來治療糖尿病,但是,大部分文獻重點都在藥草或飲食補充劑上,有些研究則提到像按摩、瑜伽、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有利於血糖的控制。

   彭惠鈺表示,從文獻回顧發現,紅瓜(爬藤類植物)、西洋參比較有良好的實驗設計及研究,證實有效。鉻的研究也很廣泛,另外,較具有正向結果的研究包括蘆薈、釩、山苦瓜及胭脂仙人掌。另外,中醫認為糖尿病是身體燥熱所致,所以應補充涼性的食物,建議的食物大都以蔬菜及水果為主,如芹菜、菜豆、豆腐、番茄、苦瓜、南瓜及燕麥、全穀類等;水果如李、芭樂、桑椹等。

   ■要多方配合才有用

   彭惠鈺說,糖尿病的控制需要多方面配合,體重減輕、減少脂肪攝取、增加膳食纖維及增加活動量。如果再加上中、西方所提供某些天然藥草及特定食物來作為輔助療法,確實可讓病人對糖尿病的控制及預防更加得心應手,但這方面輔助治療,仍需做更多的研究證明其功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9:43:25 | 顯示全部樓層
2007.09.04  中國時報
山苦瓜治糖尿病? 仍須配合藥物治療
張翠芬/台北報導



   根據估計,全台約有100萬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特地彙整多年來病患的詢問,整理成《糖尿病迷思解惑》一書。以下是關於另類食療較常見的迷思:

   Q:聽說山藥、海藻、香椿茶對糖尿病有幫忙,是不是可以吃?

   A:山藥主要成分是醣類,屬於主食類,糖尿病人食用時,要與平常所吃的米飯麵食代換,並限量攝取,至於海藻、香椿則為蔬菜類,熱量低較無限量之虞。

   Q:聽說吃有機素食,糖尿病會好,是真的嗎?該怎麼吃?

   A:吃素若方法正確,吃的新鮮、自然、多樣,且營養均衡搭配,可攝取到大量的纖維質及植物性營養素、酵素,確實對糖尿病人大有幫助。有機素食無農藥殘留、污染及添加物的顧慮,安全及營養更有保障。糖尿病人可以吃素,但一定要知道如何正確搭配,特別是蛋白質類的改變。

   Q:朋友介紹一個苦瓜秘方說可以治好糖尿病,其秘方為:苦瓜加四物燉爛吃,苦瓜茶則是把苦瓜一大條切薄片加枸杞一把及熟地一袋,加水一大鍋煮沸後用小火煮1﹣2小時,可放冰箱內當水喝,另外,山苦瓜加水煮成茶當開水喝也有效。是真的嗎?

   A:目前糖尿病是無法根治只能控制的疾病。山苦瓜被廣泛地使用在糖尿病的傳統輔助療法使用,山苦瓜的萃取物可增加胰島素分泌及周邊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但目前並未有大型實驗能證實其效果,未來需要做更多的研究證明其功效。但苦瓜為青菜,多吃無妨,只是不能把它當成治療糖尿病的唯一處方,仍須搭配飲食及藥物來治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9:53:56 | 顯示全部樓層
2007.09.04  中國時報
有益糖尿病的營養素
張翠芬



   1 鉻:未精緻穀類、酵母、啤酒、牛肉、乳製品、雞肉、海鮮。

   2 鎂:全穀類、綠色蔬菜、豆類、堅果類、乳製品、海鮮。

   3 維他命E:堅果類、植物油 。

   4 纖維:豆類、燕麥。

   5 天然藥草:肉桂、薑黃(咖哩)。

   6 其他食物:苦瓜、芹菜、番茄、洋蔥、大蒜、南瓜、地瓜、芭樂、梅、桑椹。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19:57:51 | 顯示全部樓層
2007.11.13  中國時報
少年糖尿病 吃出一身病
張翠芬?台北報導



    明天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兒童、青少年糖尿病」是聯合國與國際糖尿病聯盟今年宣導重點。目前全球約2億5千萬糖尿病患,約每10秒鐘就有2人罹病、有1人病故。

    「我今年55歲,我的金孫才10歲,他竟然也跟我一樣得了糖尿病,醫生還說他也有高血壓,怎麼辦?」

    10歲的劉小弟體重達58公斤,因為身體不舒服,由阿嬤帶到醫院求診,小小年紀竟然得了第2型糖尿病,還有高血脂及高血壓…,醫師詳細問了才知道,貪吃的他每天必吃二大碗公的滷肉飯,還超愛吃速食套餐,因此造成血糖值過高,真的是「吃」出一身病來。

    愛孫心切的阿嬤本身也有糖尿病,兩人在營養師的建議下,除了服用藥物外,也一起在每日的飲食上作調整,如:愛挑食的劉小弟不愛吃青菜,就要多增加食用可接受的蔬菜類,如蘿蔔、冬瓜等,同時減少油炸食物及含糖飲料的攝取等,而每當下午劉小弟忍不住想吃東西時,就喝些適合糖尿病人的營養品作為點心,慢慢的,兩人的血糖值也都穩定下來,劉小弟的體重也明顯下降了。

   ■台灣百萬糖尿病患     第2型最多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兒童、青少年糖尿病」則是聯合國與國際糖尿病聯盟今年的活動宣導重點。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目前全球約有2億4千6百萬糖尿病人口,預計到民國114年(也就是大約20年後)全球糖尿病人數將快速上升到3億8千萬人;全世界約每10秒鐘就有2人罹患糖尿病、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

    在台灣,國內糖尿病患者約在100萬人,其中,第2型糖尿病人數約占糖尿病患者97%;過去,大家總以為糖尿病是成人的慢性病,醫學界卻發現,隨著飲食、運動與生活形態的改變,糖尿病不再是成人的專利,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兒童青少年,有快速增加的趨勢。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莊立民教授研究發現,6-18歲學童糖尿病盛行率,男生為10萬分之8.3人,女生為10萬分之12人;可怕的是,近年來小胖子越來越多,第2型糖尿病童是第1型糖尿病童的6倍,13-15歲的青少年風險最高。

    ■驗血糖加上三多症狀     診斷指標


    糖尿病最典型的就是多尿、多喝、多吃的三多症狀,但有30-50%的病人沒有任何異狀,要如何得知你是否罹患糖尿病?以前的人會從排出的尿液觀察,是否有螞蟻爬行,台大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沈克超表示:「驗血糖,才準確!」當尿液都變甜時,身體血糖不知已經飆到多高了!甚至已出現嚴重併發症,定期驗血糖才能早期診斷,及早治療。

    沈克超指出,一般人空腹血糖是在70-110mg/dL,若空腹血糖≧126mg/dL(空腹8個小時以上,每100cc的血漿含大於等於126毫克的葡萄糖),或任何時間量的血糖≧200mg/dL,加上有典型的症狀(三多一少),就可診斷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100-126mg/dL,屬於空腹血糖障礙,也算是前期糖尿病,若能從飲食及改變生活形態,不必以藥物控制,血糖即可回復正常。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及早從減重、運動、飲食上調整,效果特別明顯,「這絕對是值得做的健康投資!」。

    醫師指出,透過良好的生活作息調整,可以減緩演變成為真正糖尿病的時間,尤其是血糖值臨界前期糖尿病的民眾,只要減輕降5-10%的體重;增加運動量,每日健走約30分鐘,或每周3次、每次30分鐘、每分鐘心跳達到130下;再配合攝取適量的食物,即可遠離糖尿病威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20:00:24 | 顯示全部樓層
2007.11.13  中國時報
糖尿病類型
張翠芬



    ★第1型糖尿病:又稱胰島素依賴型,大多發生在青少年,因胰臟細胞受到自體免疫系統的攻擊,以至於無法再分泌胰島素而造成糖尿病。

    ★第2型糖尿病:又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這類糖尿病患者佔全部糖尿病患者的97%以上,誘發的原因有飲食過量、運動不足、肥胖、年齡增加、還有壓力等等。

    ★次發性糖尿病:可能有其他內分泌疾病、遺傳疾病、反覆的急性胰臟發炎。

    ★妊娠性糖尿病:可能是孕婦本身體質,加上懷孕婦女體內產生許多不利血糖代謝的荷爾蒙有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4-27 20:02:29 | 顯示全部樓層
2007.11.13  中國時報
飲食限量甜、鹹、油
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楊淑惠指出,糖尿病無法根治,必須藉由飲食、運動和藥物等配合,以免病情惡化。

    楊淑惠表示,糖尿病患的營養需求與一般人是一樣的,從基本的6大類食物攝取均衡的飲食,任何食物皆可食用,只是不論甜、鹹、油都必須限量。以下是糖尿病患的飲食原則:

    飲食原則1: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適量攝取主食類、水果類、油脂類、奶類和肉魚蛋豆類。

    飲食原則2:多選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全榖類。膳食纖維建議一天25公克。

    飲食原則3:避免攝食含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腦、肝、蛋黃等。少吃油炸、油煎、油炒和油酥的食物,以及豬皮、雞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調食物改採燉、烤、燒、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

    飲食原則4:飲食盡量清淡不可過鹹,避免攝食加工或醃製的食物,少吃富含精緻糖類的食品,如:糖果、煉乳、中西式甜點心等,如果想吃甜,可使用醣醇或非營養素的甜味劑來增加食物的甜味。同時避免喝酒。

    另外,缺乏某些礦物質如:鉀、鎂、鋅和鉻,可能會影響醣類耐受性;楊淑惠建議,可以稍微注意食物來源,例如:鉀和鎂普遍存在食物中,只要不偏食通常不太會缺少;小麥、堅果類、紅豆、蛋黃、小麥、薏仁等有豐富的鋅含量;酵母、全榖、麥、乳酪等含有機鉻。

    另外,一般外食的食物脂肪熱量較高,糖尿病患也可以自製養生粥、或蔬菜濃湯,想喝個下午茶也可以用適合糖尿病人的營養素食品,取代奶精和糖,同樣能享有濃、醇、香的咖啡下午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5 20:51:42 | 顯示全部樓層
最新調查 糖尿病患 7成未達控制目標
蘋果日報
報導╱楊琇雯



內約有100多萬位糖尿病患,又分成胰島素依賴的第一型和非胰島素依賴第二型,後者佔大多數。根據國內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平均約7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達標準;而近3成服用傳統藥物的病患,曾出現低血糖症狀,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提醒,現在已有許多新藥物,可降低傳統藥物帶來的體重增加、低血糖副作用,患者可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另外,合併各種類別的口服藥物也是目前用藥新趨勢,但配合藥物治療外也不要忘了飲食、運動,提高控制率。


常誤解


定期回診考慮換藥
許惠恒醫師分析,糖尿病患者不願意服藥的原因之一是對藥物有錯誤認知,像是口服藥物服用一段時間後,會因為疾病惡化可能會讓體內β細胞慢慢變壞而失去功能,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所以在用藥過程中應在一段時間後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換藥的必要。不過大多數患者都誤以為是正在服用的藥物沒效了,所以就自動放棄,不知道其實換藥仍有機會提高控制效果。

只半數施打胰島素
常有許多糖尿病患誤以為打胰島素打久了,會使器官受損,所以不肯施打。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約3成需施打胰島素,但目前統計看來,真正有在使用的只有1到2成,換句話說,在需要使用胰島素針的患者中,只有半數使用。

可考慮胰島素增敏劑
在應使用胰島素針卻未使用的情況下,也可能是因現在有胰島素增敏劑藥物,但仍應由醫師判定是否需使用。目前胰島素增敏劑有兩種產品,分別是梵帝雅和愛妥糖,使用前者要注意可能會增加心臟病急性發作的危險性。


要注意

抽血驗糖化血色素
許惠恒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標是糖化血色素百分比控制在7%以下,但經過調查後發現,國內約只有1/3達到,剩下的7成都未達控制目標。而糖化血色素代表的是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其濃度與平均血糖呈正相關,所以可看出飲食、藥物控制的成效,患者不只要固定在家自行用血糖機測量血糖,也應定期回診讓醫師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值。

新藥少低血糖狀況

許多患者不願意遵醫囑服用藥物的原因是,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大。像在此次調查中,就有1/3的患者抱怨使用口服降血糖藥曾發生1次或多次低血糖症狀,像是心悸、臉色蒼白、冒冷汗、頭暈、疲倦及無力等。不過,許惠恒醫師說明,現在有新作用機轉的糖尿病藥物DPP-4抑制劑,可減少低血糖情況,若是低血糖明顯者,可與醫師討論使用新藥物。

多數用1到2種藥
雖然新藥物可以降低副作用產生,不過許惠恒醫師提醒,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在控制效果上仍然很好,可降糖化血色素約1.5到2%。再加上多數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同時使用1到2種藥,所以用藥上目前多以傳統口服藥物1種再加上新機轉的藥物,或者也可使用多種傳統藥物做搭配。


胰島素針

簡化手續方便施打
胰島素針要能以簡化繁雜手續為主,比起早期需自行抽取藥水、混合再施打的情況已方便很多。但現在仍有患者因施打時被嘲笑是在「打毒品」,心裡蒙上陰影而不願意打或偷偷躲在廁所施打。未注射胰島素會使控制情況變差;在不夠衛生、乾淨的地方施打也容易造成感染。若能先讓周遭親友和學校老師了解病情、同學幫忙,自己也坦然面對,控制情況才較好。

單手按壓需穩定度
胰島素針的設計有幾個原則,包括刻度要明顯易見,數字不能太小,否則會看不清楚;最好能夠單手施打、按壓要穩、方便施力。許惠恒醫師特別提醒,有些年紀較大的糖尿病患者,因手部肌肉較無力,按壓注射器時手容易不穩,再加上太怕痛,往往還沒把藥打進去就掉在地上了。最好能夠挑選自己操作起來較順手的產品。

*選擇適合自己的注射筆時要先按按看,方便按壓、拿起來夠穩比較好。
*施打部位以腹部、大腿外側上2/3、上臂等處較適合,施打前最好先用酒精將針頭消毒過。
*注射筆現在的最大劑量設計是80單位,用量較大或需使用較久的人比較方便,減少裝填藥物、更換的頻率。


醫師說 衛教經費今年減半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許惠恒)
今年度國健局編列給全國糖尿病衛教團體的經費僅剩一半,目前還看不出太大的影響性,但可想而知,患者的衛教活動、諮詢、交流等機會可能變少,建議可多個醫療院所合併一起辦衛教活動,較節省經費。在醫院裡的科別可能要向總院申請經費,才能落實藥物、血糖機、胰島素針、飲食等日常生活控制目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5 20:5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運動 服藥 飲食控制 可穩血糖
長期疲倦 腹痛要注意

蘋果日報
報導╱余孟芬



許多糖尿病患在獲知病情的那一刻,自己和家人都無法打從心裡接受。糖尿病分成兩型,第一型又稱胰島素依賴型,需終生施打胰島素,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多跟遺傳有關;第二型則是非胰島素依賴型,多半是「吃出來的」。無論是哪一型,透過飲食控制、運動、打胰島素針等都可獲得控制。


個案一
60歲,女性,第二型糖尿病 罹病後少肉多吃菜

張阿嬤有糖尿病家族史,爸爸、媽媽也同時患有糖尿病。過去張阿嬤有喝酒、熬夜和吃消夜的習慣,肉類也吃很多。12年前突然感覺疲倦、嗜睡,整個人沒有精神,到醫院檢查時被診斷出糖尿病。現在張阿嬤很努力做飲食控制,肉類吃的很少,每餐都以蔬菜為主,青菜也都是自己種的,烹調也以水煮的方式處理,沒有多餘的調味料。此外,她作息也很規律,每天早晚外出散步、晚上9點上床睡覺,若半夜肚子餓就喝水或麥片,不吃消夜。

1.張阿嬤(後方站立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父親(左)血糖控制較差,還因此而截肢。
2.張阿嬤過去有飲酒、熬夜和吃消夜習慣,12年前突然感覺疲倦、嗜睡,整個人無精打采,檢查後才知道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3.現在張阿嬤很努力做飲食控制,每餐都以青菜為主,且都以水煮的方式烹調,不會加油和調味料。
4.現在家裡吃的蔬菜水果,如地瓜葉和木瓜等,都是張阿嬤自己親手種的。
5.晚上如果肚子真的很餓,張阿嬤不會外出買消夜吃,改泡糙米粉來喝。
6.現在張阿嬤血糖控制良好,只需每2天量1次血糖,每天打1次胰島素針,每月回診即可。

罹病後
消夜以糙米粉代替
張阿嬤過去常飲酒、熬夜、吃消夜,也相當喜歡吃肉。現在張阿嬤努力控制飲食,降低肉類攝取,餐餐都以蔬菜為主,還自己種菜,烹調也多用水煮,不添加調味料。肚子餓就喝水或喝麥片,戒掉吃宵夜的習慣。

醫師說
定期做腹部超音波
若有第二型糖尿病家族史,或飯後或空腹血糖超過正常值,除了定期抽血檢查之外,在40歲之前可做腹部斷層掃描。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王治元


個案二
13歲,男性,第一型糖尿病 體重突減輕需當心

葉小弟是第一型糖尿病,沒有家族病史,但愛喝飲料和汽水。去年9月時,葉小弟的體重突然在1個月內狂掉10公斤,出現食欲不佳、昏睡、全身無力和腹痛等徵兆,先帶到醫院照腹部超音波,但因為沒做抽血檢查,所以未驗出血糖值異常。由於情況一直沒有改善,家人還發現葉小弟的尿液爬滿螞蟻,再次到醫院抽血檢查,才發現血糖值已飆升到500mg/dl,並合併酮酸毒血症。葉小弟戒掉飲料和零食,並勤運動;葉媽媽也將炒菜用的油改為橄欖油,並常煮苦瓜湯給葉小弟喝,不僅做便當給葉小弟當午餐,更準備葉小弟專用的代糖和營養補充飲料。

1.就讀國一的葉小弟,短短1個月內,體重突然狂掉10公斤,同時出現食欲不佳、昏睡、全身無力和腹痛等徵兆。
2.抽血檢查驗出糖尿病後,葉小弟就必須學著在學校自己驗血糖和打胰島素針。
3.葉小弟人緣好,同學都很樂意幫忙,提醒他該補充熱量,至今幾乎沒有發生過低血糖的情況。
4.葉小弟(中)常打籃球,他說懂得控制血糖,就能像一般人一樣運動。
5.只要了解自身的狀況,也能自己騎腳踏車去學校上課。
6.葉小弟在吃東西前,會參考熱量代換表,以維持血糖平穩,避免血糖過高。

罹病後
提醒要做血糖檢查
葉小弟第一次就醫時只做腹部超音波,因未抽血檢查,沒有驗出血糖值異常。等第二次就醫到另一間醫院做抽血檢查時,才發現罹患糖尿病。家長若發現孩子頭昏、疲倦、體重狂掉等類似徵兆時,可提醒醫師做血糖值的檢查。

醫師說
吃飯前後量血糖
青少年正值發育期,荷爾蒙分泌旺盛,會和胰島素對抗,須注意胰島素多寡,吃飯前後各量1次血糖。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王治元


個案三
17歲,男性,第一型糖尿病 體育健兒控血糖

陳同學在國小一年級時家人發現他體重減輕、尿液呈白色,且上完廁所後馬桶附近爬滿螞蟻,至醫院進行血液檢查後發現是糖尿病。一開始父親每天到校幫陳同學打胰島素針和量血糖,直到國小三年級參加糖尿病協會活動,他才學會自己打針。
目前就讀體育班的陳同學,每天固定游泳2到3小時,假日還會做重量訓練,他在運動前會先吃點麵包、餅乾,防止血糖過低,所以血糖值控制良好,幾乎沒有發生低血糖情形。剛發病時,奶奶特地為他準備低鈉少油的便當,現在陳同學自己也會節制和代換熱量,一般餐點都能吃,但不碰油炸、太甜、過鹹的食物。除了每天固定4次記錄血糖值和打胰島素針,陳同學每2個月也會定期回診,檢查血糖值和胰臟情況。陳同學更透過繪畫來表達自我想法,他認為,糖尿病患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做任何想做的事。

1.陳同學在國小一年級時被家人發現體重減輕、尿液呈現白色,且馬桶爬滿螞蟻,帶到醫院做血液檢查發現是糖尿病。
2.從小到大,量血糖已成為他每日必做的功課。每天驗完血糖會仔細記錄,給醫師當參考。
3.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就學會自己打胰島素針,不曾有一天懈怠,也不假手他人,現在技術已很熟練。
4.熱愛繪畫的陳同學,常透過畫作表達內心想法。圖為陳同學拿下羅氏繪畫比賽全球冠軍作品-我最喜歡吃的食物,表達對美食的渴望。
5.就讀體育班的陳同學,會在運動前先吃麵包或餅乾,預防運動過程中血糖過低。
6.目前是游泳選手的陳同學,每天固定游5000公尺,也懂得保護自己,避免身體受到外傷。

罹病後
早睡早起勿熬夜
每天固定11點上床睡覺、6點起床的陳同學,沒有熬夜的習慣,有研究報告指出,糖尿病患若每天睡不到6個小時,危險機率是睡滿7、8小時者的2倍,所以要有規律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睡眠不足。

醫師說
自己算熱量運動量
運動是控制血糖的因素之一,每天運動30分鐘可幫助血糖控制,運動類型的選擇可依個人健康狀況而定,運動強度的計算是(200-年齡)×0.7,可以自己算算看。
和信醫院營養師 王麗民


個案四
19歲,女性,第一型糖尿病 胰島素幫浦較省事

曾同學是第一型糖尿病,9歲時突然出現體重下降、無力和嗜睡等情況,到了晚上卻睡不著覺,還一直想要喝水和甜飲,家人帶到小兒科檢查,當時卻沒有診斷出糖尿病。直到有一次外出戲水時,感覺到腹部絞痛,突然呈現半昏迷狀態,送醫急救後,才發現是糖尿病併發酮酸毒血症。
曾同學每天必須施打4次胰島素針,也固定做血糖監測,現在她改為使用胰島素幫浦,只需把偵測儀器帶在身上,3到4天更換1次藥劑即可,減少許多困擾。而同時也在飲食上做控制的曾同學,已經把食物代換表記在腦海中,但難免會嘴饞,若吃了不該吃的食物,曾同學也懂得代換熱量,避免讓自己的血糖過高。曾同學表示,只要血糖值控制平穩,糖尿病患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運動、逛街、出遊,生活上不會受到什麼限制。

1.曾同學在9歲時突然出現體重下降、無力和嗜睡等情況,常趴著寫作業,但家人當時帶到小兒科檢查時,卻沒有被診斷出糖尿病。
2.有一次外出戲水時,突然呈現半昏迷狀態,送醫急救才發現是糖尿病。自此之後她每天須施打4次胰島素針,也固定做血糖監測。
3.曾同學改用胰島素幫浦後,只需把偵測儀器帶在身上,3到4天更換1次胰島素藥劑即可,減少許多困擾。

罹病後
應建立正確心態
曾同學到現在仍不敢讓同學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曾經在學校裡躲在廁所打胰島素針,被同學發現時取笑是在施打毒品,讓她非常害怕告訴別人自己的病情。曾同學認為大家應多認識糖尿病,明白這並不是什麼重病,給予病友幫助,讓患者有把病情勇敢說出來的一天。

醫師說
飲食調配有方法
若這一餐的碳水化合物超過200卡,那麼下一餐就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不可一次攝取過量,容易使血糖飆高。
和信醫院營養師 王麗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08:09 PM , Processed in 0.0246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