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6|回復: 0

品女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9-2 12: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創意經典3之1    品女人

周芬伶  (20080902)

     
     最近「品人學」大興,大多是商場為知人識材而用,其實品人是件富於美感又利己的事兒。易中天品評的對象大多是真人,也大多是男人,對女人略而不論,女人才難品評,除去容貌與名氣,女人的差別跟男性一樣多。

     世說新語


     中國的品人書,較早且較有系統的的是《世說新語》,從容貌、風采、談吐、胸襟無不顧及,裡面唯一品評的女人是謝道蘊,她是宰相謝安的姪女,安西大將軍謝奕的女兒。《世說新語》中記載:謝道蘊十四歲時,在一次冬天家族聚會,窗外正大雪紛飛,謝安一時雅興大發,問在座的謝氏晚輩們:「飄飄大雪何所似?」謝道蘊的堂哥 謝明搶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蘊想一下,才說:「未若柳絮因風起。」此兩句相比可看出謝道蘊的才思過人,作者使用對照的手法,分出才智與文筆之高下,也抓住才女的驚鴻一瞥。之後「詠絮才」就用來讚美有文才的女子。《紅樓夢》有一首詩:「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詠絮才」暗喻著林黛玉與薛寶釵的命運。

     虯髯客傳

     唐傳奇中寫女性的不少,品評男女的經典當屬《虯髯客傳》,可說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英雄專論,李靖是辨才無礙,策士型的英雄;紅拂女是慧眼識英雄的英雄,也是果敢的女性;虯髯客是慷慨解囊成就他人的英雄;李世民是睥睨一切的真命天子,然他「顧盼煒如」的瀟灑風采,見之令虯髯客心死,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力呢?作者雖然受命相之說影響,但他看人,一看談吐,二看眼睛與頭髮,後者是精力與生命力的象徵,虯髯是小捲的大鬍子;紅拂是髮長委地,李世民則是目光如炬,我見過的天才,髮量要嘛極多要嘛極少,眼中有精光的通常腦力驚人,可見有點道理;作者聰明的是沒給他們一張臉,可供我們作無盡想像。可見看人看臉是不準的。

     金瓶梅的眾女相

     《金瓶梅》也是一本品評女人的書,評的是世俗風味的女人,裡面透過看相品評女人,吳神仙說:

     女人端正好容儀,緩步輕如出水龜;行不動塵言有節,無肩定作貴人妻。(吳月娘)

     這是傳統女相學的歌頌者,吳月娘是貴婦型,令我想到何莉玲,白嘉莉,剛好都有個莉字,薛凱莉好像是半個貴婦,反正名字有個莉字不差。柔若無肩不好穿衣,但肯定是古典美人。我的大學同學戴絲與小銳都是這型,她們還有《大亨小傳》黛絲的響著銀鈴的美聲呢!同樣是無肩女,水龜步,戴絲較像貴婦,早早的嫁作醫生婦;小銳則下場淒涼,婚姻不幸,可見也不準。

     額尖露背並蛇行,早年必定落風塵,假饒不是娼門女,也是屏風後立人。(李嬌兒)

     這樣的女人現在不是麻豆就是紅歌星,麻豆踩的不是蛇行步嗎?而且常從屏風後走出來,額尖是額低或美人尖?有個學姐美人尖,在國外大學教書,充滿知性美,滿世界跑,南極都去得,是令人佩服的烈性女子,以傳統命相學來說,勞碌的職業婦女都不算好命,可家庭婦女那才真叫苦呢!

     口如四字神清徹,溫厚堪同掌上珠;威命兼全財祿有,終主刑叫兩有餘。(孟玉樓)

     我真的見過口如四字的女人,她的兩頰豐滿,嘴唇豐滿,就像裘莉安吉莉娜,或郁方,愛吃會吃,超愛享受,的確是三千寵愛集一身的楊貴妃,可是財多身弱,身體的病痛想必折損不少福份,人哪,哪有個完美?

     舉止輕浮惟好淫,眼如點漆壞人倫;月下星前長不足,雖居大廈少安心。(潘金蓮)

     眼如點漆通長聰明,古時有潘金蓮,現代有陳寶蓮,真個是從頭看到腳,風流往下流,從腳看到頭風流往上跑,尤物一個!瑪麗蓮夢露也算吧,但我為她們叫屈,長得美何辜呢?

     花月容儀惜羽翰,平生良友鳳和鸞;朱門財祿堪依倚,點把凡禽一樣看。(李瓶兒)

     這算是平庸又平順的美女,女人當作李瓶兒,人緣好無災無難,衣食無憂,是男人的紅粉知己,女人的良朋好友,因為她的美不太美,無威脅性,這樣的人誰不喜歡?但有人羨慕嗎?

     燕體蜂腰是賤人,眼如流水不廉真;常時斜倚門兒立,不為婢妾必風塵。(孫雪娥)

     燕體蜂腰是小size美女,最近個兒嬌小的明星都很吃香:小S、張韶涵、周迅、蔡依琳、楊丞琳、林依晨……,都沒啥不好,眼如流水的真見過一個,很有師長緣,男女通殺呢!

     天庭端正五官平,口若塗朱行步輕;含庫豐盈財錄厚,一生常得貴人憐。(春梅)

     鏡花緣、紅樓夢

     口若塗朱的女人現在少見,大家都塗唇膏,看不見囉,天生紅唇的,五官端正的美女,女中時期見過,真的是萬人迷,功課平平,後援會相當浩大,令人羨煞!以上見是二十九回,吳神仙為西門慶一家看相,他自謂善曉麻衣相法,可見當時的人如何迷信命相之說。在古典小說中開品評女人之風氣,後世的《鏡花緣》、《紅樓夢》,前者擴大之,後者反叛之,有關十二金釵大家談得夠多,不必錦上添花,作者寫出女人的靈性,實有會心與慧眼。年少時喜歡林黛玉與史湘雲,現在喜歡劉姥姥,幽默最可貴,老了反而才有平等、自由、博愛,哈!我看女人,第一看氣質,秀氣比美麗好,靈性比才性好,豪情比多情重要,秀氣而不豔麗通常較有理性,靈性女子如解語花,豪情則愛人如己,秀氣、靈性、豪情兼具,在我心目中有居禮夫人、秋瑾、芸娘。許多人愛芸娘,愛她的多情、性格,我愛她的善解人意,還有變男變女的酷兒行徑,還有她不擅治家,不合公婆的意,還有憂鬱,貧苦多病,坎坷,裡面有真實的人生。

     腐女的條件

     不過來到崇尚扁平輕薄短小的今天,令人百感交集的是這些品人術可能都有點過時囉,今日的男女的關係既不如同,連雌雄都難以分辨。古代那種警句式的品人詩在今天大概會變成像是簡訊那樣的東西吧,而簡訊種種的特質之於今日的生活倒也是個很重要的隱喻,一切看起來都有點油又不會太油!我最近較愛的簡訊是:「磨女的條件:愛你千遍也不願意!」,或:「廢宅必殺技:要使用魚翔拳!」許多廣告標語都愛講「未來就是現在」,站在這個看似即將終結歷史的星光大道上撫今追昔,套上宅世代很油的品人學slogan,不禁令人納悶:賈寶玉算不算嫩呆(numb and dull)?林黛玉是不是國色天香的宅女兼干物女?竹林七賢都是愛在樹林裡搞轟趴的尼特族兼高等遊民?宋徽宗是喜歡畫畫做木工的隱蔽青年兼廢業青年?喔,還有假如潘金蓮有賣過豆腐的話,那麼理所當然她定具備「腐女的條件」囉!
發表於 2008-9-2 14:48:2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sw 於 2008-9-2 12:23 PM 發表。
我看女人,第一看氣質,秀氣比美麗好,靈性比才性好,豪情比多情重要,秀氣而不豔麗通常較有理性,靈性女子如解語花,豪情則愛人如己,秀氣、靈性、豪情兼具,在我心目中有居禮夫人、秋瑾、芸娘


看男人也是第一看气质啊,温文尔雅比帅好,善良比才性好,豪情比多情重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9-3 11: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創意經典3之2

青春幻愛大觀園

楊佳嫻  (20080903)      

     寶玉、黛玉、寶釵,糾纏於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盟的時刻,不過是國中生年紀。若來到現代,寶玉將只是一個奮戰學測的國中生,也許情竇初開,談不成氣候的戀愛,下課時間若無其事走過對方班級窗口遞進去一封情信──不,是上課時間,低頭在桌底下偷偷打簡訊。雖無舊帕詩稿,傷逝時候一一刪去那些簡訊,同樣痛徹心扉。

     有一年,北一女給高一學生的寒假讀物正是《紅樓夢》。學生反映不一,早熟的,已翻讀多次,和黛玉同聲一哭;慢熟的,對此規定也不甚掛意,不過憑聰明勤懇,一頁頁讀去,總會完結;更有平日在國文課面對之乎者也頗為厭倦的,不免嘟噥:又要讀文言文啊?

  

     看到這裡,或有熱心者要出聲:《紅樓夢》算哪門子文言?但是,對於十餘歲中學生來說,「文言」恐怕就是和「不現代」掛勾的。與其說是一種精確的語言類別,更像一種形容,飽含著不愉快的國文課堂經驗,在字詞解釋當中打轉,不知道那些課文除了和分數有關以外,和青春究竟有何干係。
     事實上,《紅樓夢》最突出的就是成長主題,和中學生絕對相關。問題在於如何教。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學生將會發現寶玉的快樂與困頓,顰卿的踟躕與嗔怒,數百載以下,仍與青春心境一脈相通。大觀園人去樓塌,可是,那摸索愛慾、在情感諸相中騰衝折轉,是永不下片的。

     《紅樓夢》不難,大觀園不遠

     國文課本過去只有劉姥姥現過身。或者,正因為這是《紅樓夢》中最「乾淨」的一段,只見一個趣緻老人家在那裡耍逗,跟著她腳步,讀者順道觀光賈府;不涉及家庭權力鬥爭,不涉及兒女私情,不涉及「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也不涉及高利貸和賄官說事,更沒有長篇累牘的詩詞要解釋。然而,屆臨身心轉變期的中學生們,果真需要大人處心積慮的保護嗎?比這些更誇躁的,他們全都可以在報紙上看到,相較之下,《紅樓夢》的曲折與暗示,反而還更有意味一些。

     中學生看到厚厚兩到三冊,一百二十回《紅樓夢》,卻步乃理所當然。但是,書中語言已相當接近今日的白話,學生礙於對「古典」的畏懼,尚未嘗試就擺出抗拒姿態。想引領學生進入紅樓堂奧,從版本、神話入手,並不是最理想的方式;反應當思索,可否從幾個最精彩的點切入,先引發學生興趣,解除學生心防。

     《紅樓夢》「大旨談情」,又以男女情愛之面貌,於其中最淋漓盡致。長期以來,教師怕的就是中學生早熟、戀愛,以為阻礙功課、有害前途。其實,愛情本是人生至大課題,早一點學習,又有何妨?與其防堵,不如疏濬。而人物人性之多樣、立體,家族內務之複雜、糾纏,乃至生活意趣的表現與經營,都是《紅樓夢》著力處,也都是生命將遭逢、不可缺乏的部分。而作為寶玉青春烏托邦的大觀園,也不僅僅是紙上花園;它是一處讓少年摸索自我,領略何謂優美、何謂幻滅的空間,且終將被時間所毀滅。大觀園活現在每一個現代青少年的生活中,也許就是班級、社團、學校,或者某種小圈圈;他們終將成長,與他們的青春時代相聯繫的「大觀園」可能解體,存在於追憶,或者文字之中。

     於萬千人中尋找一個你:讀愛情

     「妹妹往哪裡去?怎麼又哭了?又是誰得罪了你?」林黛玉回頭見是寶玉,便勉強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寶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淚珠兒未乾,還撒謊呢。」一面說,一面禁不住抬起手來替她拭淚。

     林黛玉忙向後退了幾步,說道:「你又要死了!作甚麼這麼動手動腳的!」寶玉笑道:「說話忘了情,不覺的動了手,也就顧不得死活。」……林黛玉見問,方想起前日的事來,遂自悔自己又說造次了,忙笑道:「你別著急,我原說錯了。還有甚麼的,筋都暴起來,急得一臉汗。」一面說,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

     在禮教規恪的上階層大家庭中,不過是堂表兄弟姊妹間稱呼了名字,就會被告誡長大了異性間應該要有分際,何況是,你幫我拭淚我幫你擦汗的場面呢?襲人或王夫人看了,怕是要得心臟病的。黛玉才剛剛責備過寶玉動作上的輕率呢,結果,稍後就自行上演了「情不自禁」的戲碼。

     《紅樓夢》固然不只是戀愛夢,愛情卻是其中最有光采的部分,也是最初它吸引讀者的重點。我認為老師可以講「識分定情悟梨香院」,在這個部分,寶玉是旁觀者,看齡官和賈薔如何糾纏,身處下賤心比天高的戲子齡官,愛賈薔卻說不出口,總是大言若反,盡情地差遣折磨對方,又處處要疼惜他。寶玉是「參考」了別人的愛情,才反省自身:我真能得所有姊姊妹妹的眼淚?是不是有那麼一個人的眼淚,就是我能獨得也應得的?我要如何才能確定這靈魂的伴侶?憑著金鎖或金麒麟嗎?

     才子佳人的配物巧合,或曾短暫使他迷惑,但是,「林妹妹說過這些混帳話不曾?若她也說過這些混帳話,我早和她生分了」。價值觀的契合,超越世俗條件的撮合般配,《紅樓夢》揭示一種理想的愛,然而給予悲劇結局──是的,這正是作者務實與深刻之處。庸俗的寫法,例如明末清初流行過的才子佳人小說,為了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無法解決的現實障礙,就交給「皇帝賜婚」罷。曹雪芹卻不願讓寶玉如此「好過」,當人生之最大願望不可實現,如何排遣此心?如何尋求解脫?《紅樓夢》最後四十回的「真相」,眾說紛紜,但是,教師不妨把程高續書的結局,與張愛玲《紅樓夢魘》考證的結局,併陳給學生,讓他們有更多想像的可能。

     熱毒與冷香:讀人物

     王文興當年稱許《紅樓夢》是「人像畫廊」,不好好揀個人物來細說,似乎有負太虛大觀,雪芹卓筆。教學的時候,若能就單一人物在各章回中的重要表現,抽出比較,即可看出《紅樓夢》塑造人物之立體。

     以寶釵為例,博知,世故,時時留意身邊人事,真正是個「有心人」。她胎裡帶著「熱毒」,因此早有高人指點,配了手續周轉煩費的「冷香」丸來壓抑此毒。在「熱」與「冷」之間,是否透露了寶釵性格的本質?

     書中一開始形容寶釵是「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賈母進她閨房,看見擺設十分簡素,青紗帳幔,猶如雪洞一般。然而,當元春賜下的禮物獨獨她和寶玉相同,書中寫「可巧寶釵左腕上籠著一串」,引得寶玉向她要來看。這個「可巧」,真真是大有文章。平日素樸的寶釵,怎麼在這個時候就剛好把色澤鮮明華麗、而又暗暗指著「金玉良緣」的貴妃賜物戴在身上了呢?通過「巧合」,恰恰顯示其熱中、在意。在認知到「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緣」衝突的基礎上,正可以讓學生討論寶釵行徑上的落差。

     再舉出另一組對照。受王夫人責罵勾引寶玉、攆將出去的金釧兒,忽然跳井自殺了,寶釵安慰王夫人「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這麼想。據我看來,她並不是賭氣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著,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腳掉下去的」云云,多賞幾兩銀子,也就算盡了主僕之情了──情感原是金錢可以銷算的,多麼冷淡!莫怪曹雪芹要讓她掣得「任是無情也動人」的牡丹籤了。寶釵守分、無情,依順著上階層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對貴賤的區分而來,她的情感是何內容、如何流露,不免都讓人有考量利益之感。可是,這樣的寶釵,居然也有「戲彩蝶」的劇碼出現,好像守禮的寶釵忽然成了遊園的杜麗娘,受春色召喚感動──只是,撲蝶以後,卻出現了是把竊聽丫寰私事推到黛玉身上的情節,方才的「天真自然」消失無蹤。是讀者不免猜疑:寶釵的「託言」,是不是一種「下意識」對於「情敵」黛玉的仇視呢?《紅樓夢》沒有給我們確切的答案,學生也正可以就此行徑表現,討論背後的暗示。

     最後,不妨再歸結到「熱毒」與「冷香」上。從實際情節去分析,寶釵的性格是熱還是冷?熱的部分如何,冷的部分又如何?二者是衝突抑或並存?

     飲饌與日用:讀情趣

     豪富如賈府,早已超越飽厭蔽暖的層次。而且,正由於飲食過份油重,活動亦少,偶染不適,即採取「淨餓」,餓個一兩頓,清清身體,也就好了。更多時候,幾盒子精造點心上來,賈母揭開看看,不耐煩地說,「油膩膩的,誰吃這個」,反而是劉姥姥村莊上帶來現擷瓜果,更得人心。但是,對於讀者來說,那些冗長新異的食物名稱,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棗泥山藥糕,奶油松穰卷酥,螃蟹餡兒的一寸大的餃子,酒釀清蒸鴨子,胭脂鵝脯,牛乳蒸羊羔,尚不需要實際描寫滋味,光看名頭,就讓人浮想連翩。再看喝茶有喝茶的種種講究,甚至泡茶是用舊年雨水或梅花上收集下來的雪水,飲酒也有合歡花浸的燒酒等等。這些精緻的飲饌道理,得是在相當的經濟與文化基礎上才能發展起來的。飲饌的周邊也需講究,如吃螃蟹,手上沾了腥氣,「命小丫頭們去取菊花葉兒桂花蕊薰的綠豆面子來,預備洗手」。當然,所謂情調、細趣,還涉及心態,第四十九回,寶玉和湘雲弄了幾塊生鹿肉,蘆雪庵裡親手烤著吃,在隆冬大雪天氣中格外見著樂趣,湘雲說這是「真名士自風流」,貴族人家也不需要天天端架子擺款,「這會子羶腥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

     從家常用物的配色美學上,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講究。第四十回賈母欲帶著劉姥姥逛大觀園,來到黛玉的房間,見窗上紗的顏色舊了,便和王夫人說道:「這個紗新糊上好看,過了後來就不翠了。這個院子裏頭又沒有個桃杏樹,這竹子已是綠的,再拿這綠紗糊上反不配。我記得咱們先有四五樣顏色糊窗的紗呢。明兒給她把這窗上的換了。」窗外已有綠竹,再配上綠色窗紗,顯不出參差對照。

     更進一步,日常空間如何配置,往往可以彰顯人物性格及由之發展的審美趣味,例如探春的房間:「這三間屋子並不曾隔斷。當地放著一張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著各種名人法帖,並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插的筆如樹林一般。那一邊設著斗大的一個汝窯花囊,插著滿滿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空間不曾隔斷,則視野朗闊,桌子放的是大案,法帖筆硯花插,俱有相當數量,與大案、大花囊、大空間搭配,和探春才高志遠、理性簡斷的個性恰為表裡。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9-3 11:41:31 | 顯示全部樓層
女的貪財~~~男的好色

因色事人者~色老而愛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9-3 15:13:34 | 顯示全部樓層

误鸳鸯:贾蔷——齢官

连载:红楼鸳鸯谱   作者:唐明文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贾蔷,是宁国府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
  贾蔷长到十六岁,比贾蓉生得还风流俊俏,外相既美,内性又聪
  明。他与贾蓉弟兄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斗鸡走狗,赏花玩柳。
  宁国府人,对贾珍、贾蓉、贾蔷的关系,议论纷纷。贾珍风闻口声不好,要避些嫌疑,才忍痛割爱,命贾蔷搬出宁国府,自立门户。
  这时,贾府要建戏班。
  戏曲演出,是我国古代唯一大型的文化活动。唐朝就有专门为戏曲艺人设立的梨园。到了清朝,王公贵族之家,有两个炫耀自己的显摆行为,一是设寺观、二就是建戏班。当时宫廷戏班演员达到400多人,绝不逊色于当今国家大剧院。
  虽然大户人家少不了戏班,但伶人的地位又很低。清朝法律,两种人是无资格参加科举的,一是理发的、二就是伶人。所以,当有人把林黛玉比戏子,林黛玉会那么生气。
  因为贾珍与贾蔷的特殊关系,修盖为贾元春准备的省亲别墅(即后来的大观园)时,贾珍派贾蔷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负责整个戏班筹建工作,后来贾蔷就做了大观园戏班的总管。
  贾元春省亲,看了贾府戏班的演出,对小旦齢官特别满意,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说“龄官极好”,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并要齢官再作两出戏。
  贾蔷忙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执意不作,认为,这二出戏,不是自己的行当本角,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她。龄官第一次亮相,就展现出倔犟的个性。哪怕是贵妃、哪怕是领班,她也不给面子。原因是不串行当。可见她对职业存着一种敬畏之心,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个夏日,赤日当空,树荫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贾宝玉刚走到蔷薇花架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
  贾宝玉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不忍弃她而去。
  这个女孩子用金簪向土上画字。贾宝玉就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地看了去,又在手心里用指头写,原来是个蔷薇花的“蔷”字。
  贾 宝玉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
  夏日的天,说变就变。忽然,一阵凉风吹过,唰唰地落下一阵雨来。贾宝玉看那女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禁不住喊了起来:“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
  我们看到,龄官对贾蔷的爱,已到了无法排遣的程度。
  过了几天,贾宝玉听人议论,梨香院的龄官戏唱得漂亮,于是来找龄官。贾宝玉来到梨香院,只见龄官独自倒在枕上,见他进来,纹风不动。贾宝玉在她身旁坐下,央她起来唱《袅晴丝》。龄官见他坐下,忙抬身起来,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言外之意,你算老几?
  贾宝玉再一细看,原来就是那日蔷薇花下划“蔷”字那一个。
  贾宝玉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只得出来了。
  另一个伶人宝官对贾宝玉说道:“只略等一等,蔷二爷来了叫他唱,是必唱的。”
  一会儿,贾蔷从外头回来了,手里提着个雀儿笼子,上面扎着个小戏台,里面装一个会衔旗串戏的雀儿。贾蔷看贾宝玉来了,少不得客气,告诉贾宝玉,这个雀儿,是花一两八钱银子买的。
  贾蔷进去,对龄官笑道: “买了雀儿你顽, 省得天天闷闷的无个开心。”说着,便拿些谷子哄得那个雀儿在戏台上乱串,衔鬼脸旗帜。
  龄官冷笑了两声,道:“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他来打趣形容我们, 还问我好不好。”
                                                                                                                          龄官对这个玩艺的敏感,出乎贾蔷意料,也出乎所有人意料,透出她对自己伶人地位的不甘。
  贾蔷听了,连忙赌身立誓道:“ 罢,罢,放了生,免免你的灾病。”说着,将雀儿放了,将笼子拆了。一两八钱银子,打了水漂。
   龄官还在感叹,又说:“那雀儿虽不如人,他也有个老雀儿在窝里”,“偏生我这没人管没人理的,又偏病。”
  贾蔷忙要去大夫。
  龄官又叫:“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地下,你赌气子去请了来,我也不看的。”
  骂过之后,露出爱来。
  贾蔷与龄官,互相爱恋着、关心着,他们的生活,有情感的滋润,显得如此有韵味。
  贾宝玉见了这般景况,不觉痴了。
  贾宝玉回到怡红院就对袭人说,“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各人得各人的眼泪”。
  “各人得各人的眼泪”。80回以后,贾宝玉还说过一句更明确的话:“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是贾宝玉对人生、对爱情的新认识。是对自己泛爱行为的反动。而这变化,来自于龄官。龄官是贾宝玉的人生之师。
  宫中老太妃薨了,朝廷下令,各官宦家,凡养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
  贾府决定,买来的十二个伶官,愿意回去的,叫父母来领回去,有不愿意回去的,就留下。愿去者四、五人,其中就有龄官。龄官一走之后,杳无音信。她与贾蔷的爱情,那么浓烈,也就此终结。龄官的远走高飞,让我想起了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龄官为了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割舍了贾蔷。说她是贾府伶人中人格意识最强的人物,并不为过。
  也许,她意识到,与贾蔷的爱,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 本帖最後由 joyinjoy 於 2008-9-3 03:22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9-3 15: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sw 於 2008-9-3 11:41 AM 發表。
女的貪財~~~男的好色

因色事人者~色老而愛衰


“女的貪財~~~男的好色“
鱼昨天玩的手机游戏里面开篇就这么说,哈~~~

其实男女都贪财好色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9-4 11:52:47 | 顯示全部樓層
創意經典3之3

既看熱鬧,也看門道


廖玉蕙  (20080904)

     
     從國文課裡,你學到甚麼?基本的聽、說、讀、寫之外,國文課對你的人生有甚麼樣的幫助嗎?在一次的閒聊中,一位學生聳聳肩回答:

     「不過就是應付考試罷了!」

     當我舉國中課本上「王冕的少年時代」為例,請教他們的印象時,大夥兒異口同聲:「應該是寫王冕勤奮向學的經過吧!」
     除此之外呢?

     「除此之外?」學生搔首踟躕,勉強擠出「好像是畫沒骨荷花的吧!」

     「『王冕的少年時代』干我甚麼事!我自己的人生都搞不定了!我管古人王冕幹甚麼!」一位激憤的學生忽然負氣地回答。他開始抱怨國中課本裡選的這篇「王冕的少年時代」,跟其他的古文一樣,除了樣本的、討人厭的「勤奮向學」主題之外,實在想不起來王冕的人生跟現代的他有甚麼關係。

     「我幹嘛得浪費時間去念它!」

     王冕的少年時代果真和現代的我們沒有關聯嗎?為什麼國中生需要讀這一課呢?這件事有意思!且讓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這篇課文吧!

     母親的眼淚和兒子的體貼

     套句現代的說法,少年王冕生長在所謂的「單親」家庭。父親在他七歲時亡故,母親做點針黹供他讀書。三年後,母親心餘力絀,無力撐持,只好讓王冕輟學去隔壁秦老家放牛打工。王冕欣然同意,次日,母親帶他到秦老家,交代過後,含著兩眼眼淚去了。

     文章到此,我們尋到幾個切入點,可能跟現今國中學生可以產生連結的。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首先,我們先找到這段文章的文眼「母親含著兩眼眼淚去了」一句。我以為如果國文老師教授這篇課文,讓這「兩眼的眼淚」輕易放過,便是失職。兩眼的眼淚,寫盡一位母親對無力供給兒子讀書的無奈和對兒子必須中輟打工維生的不捨。類似這樣的關鍵字,在教書時,如果沒有特意拈出,學生很容易一眼掠過,而這正是學習的重點所在。

     其次,當母親向王冕表明次日就得勞煩他輟學打工時,王冕回說:

     「娘說的是。我在學堂裏坐著,心裏也悶,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要讀書,依舊可以帶幾本書去讀。」

     王冕的回答,充分顯示他的體貼孝順。我們將心比心地想,自家會讀書、喜讀書的孩子,因為家境清寒,無法和別人家的孩子一起去上學,母親的深自內疚,可想而知。善體人意的王冕不但沒有表示不滿,為了讓母親不要太難過,還佯裝不在意,甚至提出既能照顧生活、又可進修上進的兩全方案來寬慰母親,王冕的體恤用心,不言可喻。

     成熟的溝通示範

     接著,再來檢視這位王媽媽的溝通方式。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現今的單親家庭的媽媽,如果是跟王冕的母親遭遇一樣的困境,在支撐不住的狀況下,必須向成績不錯的孩子開口,希望他放棄學業,去7-11打工以減輕家裡的負擔,她也許會拗不過內疚的煎熬,反倒惱羞成怒地恨聲斥責:

     「你以為你家有錢啊!一天到晚只會杵在那兒死讀書啦!也不會想辦法去打工幫忙嗎!家裡是我一個人的嗎?就讓我像牛一樣做到死你就開心了!是不是?」

     王冕的媽媽不同,她在這方面作了非常良好的示範。她喚來王冕,跟他說:

     「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因你父親亡後,我一個寡婦人家,年歲不好,柴米又貴,這幾件舊衣服和些舊傢伙,當的當了,賣的賣了,只靠我做些針黹生活尋來的錢,如何供得你讀書?如今沒奈何,把你雇在間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幾錢銀子,你又有現成飯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段話,話裡呈現一位明理母親的良好且有效的溝通。她首先清楚地跟孩子說明家裡所面臨的窘境:家境不佳──父親早死,外在的環境困難──物價高、經濟不景氣;其次剴切表明她所做過的努力:除了設法典當舊衣物外,自己也一直勤作針黹,賺取微薄之資。雖則如此,生活依舊撐不下去。接下來,她坦然示弱說:「如今沒奈何」,只能尋求兒子協助,提出讓他到隔壁放牛抒困的方案,情詞懇切、條理分明,相信再是桀傲難馴的孩子,也會為母親的誠懇坦率而興起同舟共濟的決心吧!

     接受命運卻不容擺布

     文章的下半段,敘寫王冕上工後,日日早出晚歸。遇到雇主煮了好吃的食物給他,他總不忘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點心錢點滴存下,也信守對母親的承諾,買書帶到放牛的柳樹下閱讀。一日,天氣煩躁,一陣大雨過後,湖邊山上被一派日光照得像水洗過似的,綠得可愛,湖裡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好不有趣!於是,突然發心畫下。沒料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竟從此將荷花畫得維妙維肖,像是從湖裡摘下來貼在紙上似的,引得縣人競相爭購,王冕終於脫離放牛生涯,得以賣畫維生,讓母親感到無限的欣慰,選文到此結束。

     這部分著墨於王冕如何面對困難,開創新局。一般在遭遇和王冕一樣的困境時,內向的孩子,難免要自怨自艾一番;外向點的也許要大大地怨天尤人。然而,少年王冕並沒有因為學堂教育上的挫折而灰心喪志,他坦然接受坎坷的命運,也許羨慕同儕能繼續在學堂讀書,卻不因此怨恨母親的無能或自己命運的乖舛。他接受不能繼續在學堂受教的現實,卻沒有一刻放棄喜愛的書本,仍舊千方百計和書本保持聯繫,攢錢購買較便宜的舊書。雖接受現實,卻絕不向現實低頭,他將孜孜求知的課堂搬到柳樹蔭下、綠草地上,沒有甚麼困難能阻攔他求學的心願。所以,經過三、四年的自學,王冕的學問自然有了進步。久處貧困的王冕雖然年紀輕輕的,卻清楚「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知道接受現實才是應世的好方法,坐困愁城根本無濟於事,要趕緊收拾沮喪的情緒和遺憾握手言和,才能心平氣和地繼續前行,也才有機會看到人生其他美麗的風景。而現今的學生如果因為閱讀而有所領悟,進而見賢思齊,這才是讀書的積極作用。

     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

     王冕的另一個足資稱道的德行就是不服輸且勇於嘗試、積極挑戰的個性。從來沒有繪畫經驗的他,在放眼天光雲影之際,心血來潮,不禁興起將它入畫的念頭。對他而言,繪畫堪稱全然陌生的經驗,他不但沒有裹足不前,反倒不服輸地認定:「天下哪有個學不會的事?」大膽將辛苦攢來的錢投資到胭脂、鉛粉上,不料,竟為自己的人生開創了第二個春天。因為境由心轉,王冕轉而看到了美麗的天光山色;因為勇於嘗試,他接觸了不同的興趣;因為不輕易屈服,他開啟了潛能、成就了新事業。王冕的成功不是僥倖,他個性樂觀、好奇、自信,灼灼凝眸周遭環境,尋找機會,進而把握機會,這在在都是成功的祕訣。這樣的小說不是空造的神話,是植基生活的寫實文學。我們常發現很多人一直到退休後,得空提起筆,才知道自己原來頗有美術方面的潛能,或在書法上挺有天分,或潛藏寫作的長才。只有勇於嘗試的人,才會及早發現新天地,為自己的人生開拓更多的可能。

     總之,「王冕的少年時代」文章的前半部,讓我們見識到子女的穎悟體貼、母親的不捨心情和一場零缺點的溝通。文章的下半段所呈現的是王冕的情緒管理及挑戰、創發能力。如果上課時能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討論,必能由此逐漸建立他的正確人生觀與思想體系。類似王冕的困頓,不管是家庭問題或情緒問題,都是當今國中階段的學生可能會有的遭遇,讀這課書,可以藉機讓他們及早反思自己的親子關係,體恤大人的困難,並學習應對進退之道,成為一個多情又講理的人,甚至能進一步學習溝通協調的策略,這是國文課裡的情意開發,是國文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由此看來,文章裡的人物或作者,不管身處元代或清代,其實,他們要解決的人生問題和現代殊無二致,這是我們讀經典的意義。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往往就是因為它放諸四海而皆準。

     文學的魅力與功用無分古今,也無分白話或文言,重點是如何提升學生上課的興味,讓學生在走進國文課的教室後,樂在其中。而吸引學生投入課程的要訣,就是讓文章和他發生關聯,或對他有所啟發,讓學生覺得讀的不只是作者個人的心事,也可能成為我將來的問題;即使是古文,也絕不是和我毫不相干的古人專利,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也親切實用。老師要有能力旁徵博引、歸納分析,讓學生既看熱鬧,也看門道。

     其次,光是老師站在講台上滔滔不絕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一定得設法讓學生一起來參與。所以,討論是必須的。讓學生也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很重要,當然,面對文學作品,為人師者必然有屬於自己的主觀看法,但詮釋應該容許多元的可能,心裡絕對不能只有一個答案,認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老師,只會使得討論徒託空言,最終還是淪為個人的喃喃自語。所有的知識,都只有在通過腦子思考過後,才會沈澱在心底。親愛的老師!你有讓學生在課堂上用過腦袋思考嗎?

     小說的虛構與文學的潤澤

     另外,既是國文課,文學的閱讀自然不只侷限在上述的人生啟蒙,挖掘文學之美與情趣韻的文學魅力,自然也是學習的重點所在。

     在史實裡,確有王冕其人。在宋濂與朱彝尊為王冕所作的傳記中,曾記載有一回王冕曾在放牛的時候,偷偷跑去學堂聽人讀書,把牛都給忘了。回家後,被父親狠狠揍了一頓。由這個故事看來,王冕被迫去放牛時,父親仍然健在。但是,在吳敬梓的小說裡,卻更動史實,將王父的逝世提前到王冕七歲那年,以強化王冕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孤苦及年幼處困境而不為所屈的精神,並形塑了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堅強母親。雖然傳記裡的王冕自小好學不倦,但作者顯然有更大的企圖心,何況小說裡就算捨去了這段失牛的經歷,仍然沒有減損王冕好學的程度,卻深度強化作者想要凸顯的王冕的孤苦遭遇及堅強受挫力。有時,改編小說的虛構、渲染細節,往往比真實的部分更加撼動人心,譬如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精彩片段借東風、空城計、華容道上放走曹操……等,都是屬於三分虛構的部分,較諸其它那七分的史實更加吸引人且廣為大眾熟悉,由此可以見證文學強大感染力。

     「儒林外史」採用了「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獨創性結構。不像「紅樓夢」中,以寶釵黛三人的戀情為主軸,貫串全書;也不似「西遊記」以唐僧、悟空、沙僧及豬八戒一路過關斬將,邁向取經之路。故事裡的近兩百個人物牽牽絆絆,逐一逐批出現又逐一逐批退場,沒有貫串全書的主要角色、主要線索或中心人物,雖有利於反映各階層的生活,卻也因為缺少主幹,結構顯得較為鬆散。但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當它以單篇呈現時,卻往往言簡意賅,靈動深刻。「王冕的少年時代」的動人,可於幾句生動的對白見出。母親的俐落條陳中夾帶無限的自責;王冕的回答裡盡是溫柔的體貼;即使是只出場講一段話的秦老家,讀者也能憑藉其聲口特色,摹想其人格。他說:

     「就在我這大門過去兩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邊一帶綠草,各家的牛,都在那裡打睡。又有幾十棵合抱的垂楊樹,十分陰涼。牛要渴了,就在湖邊飲水。小哥!你只在這一帶玩耍,不可遠去。我老漢每日兩餐小菜飯是不少的,每日早上還折兩個錢與你買點心吃;只是百事勤謹些,休嫌怠慢。」(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9-5 10:03:49 | 顯示全部樓層
人間

以「王冕的少年時代為例」談語文教學

廖玉蕙  (20080905)

     
     三言兩語,將工作的實質內容與待遇交代得簡淨完整,埋伏下其後他和王冕的長久深刻交情,也凸顯他的幹練熱情。而一些小細節的鋪敘,也為文章增色不少,譬如王冕上工的第一天,母親送他前去秦老家,回去時,王冕送出門來,母親邊交待「早出晚歸,免我懸念」,邊「替他理理衣服」,接著含淚離去。看似尋常,卻是以小摹大的高明手法,這理衣、叮嚀加上含淚離去的一連串動作,母親的愛便栩栩如在眼前了!而對王冕孝順母親的描寫,吳敬梓也不厭其煩,王冕先是隱藏自己失學的痛苦佯裝豁達;繼之將主人給他吃的醃魚、臘肉包回給母親吃,最後,王冕賣畫得錢,總不忘買東西孝敬母親,將王冕孝順的行為再三旌表,以緊扣題旨,也是毫不含糊的地方。讀小說,能具體分析作者寫作策略,就是間接指導學生找出作文的方法。

     以數位呈現藝術之美

     文章中,提到王冕成為一個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沒骨花卉」脫胎於「沒骨山水畫」,是唐代的畫家楊昇的畫畫特色。無論畫山、畫石、畫樹,都不用先勾勒輪廓,也不用皴法畫分凹凸及陰陽面,而是直接用不同顏色表現遠近、明暗,來點出大叢樹葉。其後,五代徐崇嗣所畫的花草蟲魚也是直接調色畫出花瓣、枝葉,再用細筆畫花蕊、點花粉。課堂上除說明沒骨派畫作源流,也可利用數位化的作品呈現,讓學生比較各種畫派的作品。甚至,王冕後來轉而以畫梅成家,他所畫的墨梅圖,精彩萬分,都可以趁機讓學生們觀賞。而王冕喜歡在畫作上題詩,在觀賞的過程中,還可以順便解說中國詩畫合一的繪畫傳統,讓學生接觸文學的同時,也能濡染藝術的氣息。

     既看熱鬧 也看門道

     吳敬梓的文字相當淺白易懂,不須太多的解說,文字的表象意義就能明白,頗適合國中生閱讀。「王冕的少年時代」基本閱讀上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但文章的深層意義的蘊藉,卻有賴經驗豐富的老師作為作者和學生的中介,不只讓學生看出熱鬧,更要讓他們看見門道。前述人生問題的諸多釐清與應對是其一;小說的虛構與文學的潤澤是其二;「沒骨花卉」的源流、畫法的介紹及畫作的展示是其三,加上傳統的作者生平及「儒林外史」寫作要旨的說明。

上完一篇古典小說,學生既可穿梭古今,優游文學與藝術的殿堂,又能觀賞數位呈現的畫作,調解文本的單調,而因為老師容許多元的詮釋,學生必然樂意參與討論,教學現場的活潑、熱鬧可想而知,要學生不喜歡上國文課也難!我們的國文的確亟須搶救!但在文言、白話的比例上角力恐怕是走錯了方向,我期期以為應該先從老師的教學方法與品質的改善開始著手才是上策。(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9-25 11:53:56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像很好看,但是很多字
回家才看,先頂一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3:48 PM , Processed in 0.0238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