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63|回復: 0

转贴: 关于兑易之一(作者:呼运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2-2 10:5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兑  易
     作者  呼运廷
    绪论        
    一
         
    中国有多少年没出圣人了,两千年了,这极不正常。

   
   
孟子曾说过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现。孟子总结的是孟子以前的社会历史经验,孟子以前,伏羲、女娲、炎帝、黄帝、仓颉、尧、舜、禹、文王、周公、老子、孔子,那确实是一个圣贤辈出、星汉灿烂的历史时期。
   
   
正是有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才缔造了世界人类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  
孟子说过那句话之后,很不幸,孟子以后的两千年间,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圣人。
   
这是汉代以后形成的文化框架与社会政治制度造成的。

     
   
读孔子留下的书,说孔子说过的话,思想上必尊孔孟,言行上不许越轨,两千年间,万千文人,一个腔调,就是孔腔孔调,儒腔儒调,否则就是不尊孔,就是冒犯圣人。
   
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学而优则仕和唐代创造的科举制度,又对文人诱之以利。两千年间的文人全成了动物园笼子中的动物,喂之以食,束之以笼,驯而化之,去其本性,使之忘记本性,忘掉了文人本来应该有的面目,忘掉了文人本来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使命。
     
   
两千年可不是个短日子,若不是中间有佛教西来,有道家变身为宗教性的道教,中国人在精神旅途上早就饿死在了路上。
     
   
中国必须再度产生圣人,再开创一个圣人辈出的历史时期。这是复兴汉文化的基石。否则,当代人文界叫唤的复兴汉文化,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等,就只是空叫唤,就只是做梦。
   
   
像我们经常讲的要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与扬弃一样,我们同样需要对“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化传统进行批判与扬弃。两千年间的文化正好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该革除的一定要革除,该洗涤的一定要洗涤,该继承的一定要继承。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优秀文化遗产,什么是封建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提倡恢复汉文化,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但决不应该打着恢复汉文化的旗号继承封建文化糟粕。
   
   
复兴汉文化,需要在文化上实现与孔子之前的历史时期的直接对接,在文化上实现与远古圣贤文化时期的直接对接。就是说需要跳过、摔开整个封建历史时期,跳过这不出圣人的漫长的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与奠定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远古历史时期的文化实现对接。
   
   
不需讳言,那是远古社会历史时期,是原始社会历史时期。远古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早已经彻底死亡,不会再对现实社会制度造成影响与渗透。不会像我们审视封建历史时期的文化时一样,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阴影总还在试图侵入我们的现实社会机体。
   
西方文艺复兴有过一个复兴对象,即复兴传统中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艺, 他们选择了古老的希腊文明,古老,模糊,有再创造的可能。历史证明了他们在选择上的正确性。重开中华文化盛世,这已是国家与民族的人心所向,是民族精神的渴望,谁也不可能阻挡。向往中国也有一次文艺复兴,希望也以文艺复兴的形式,实现再创中华文化盛世的目标,也是“五四”以来文化上只破不立,破后必立的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作为复兴对象?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两千年来人们公认的三大文化高峰。准确地讲是三大文学高峰。文学与文化,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我们今天更要强调它的区别之处。文学属于文化,但只是文化这一整体中的一个分支部分。文学的兴衰不能代表整体文化的兴衰。
   
   
有这样一种解释,远古时候有一块石头,石头上有字迹或刻画迹痕,后来字迹模糊了,刻画痕迹模糊了,被风蚀掉了,没有人知道石头的价值了。再后来,石头旁边长出了花草,花草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吸引了人们的着眼点即审美点,造成了人类审美价值及观念的转移,使石头成了陪衬,甚至被遮盖。石头是文化,是文化的主体。文学是花草,是旁出部分、边缘部分、晚出部分。文学的过分繁荣,往往会遮盖文化主干,会遮盖文化的本来面目与价值。
   
   
思想,哲学,文化,三位一体。三位一体中,文化是主体。文化担负人与自然的联系。思想与哲学是文化方法。思想与哲学离不开文化,也不存在完全脱离思想与哲学的文化。文学跟在思想与哲学后面,存在着对于文化的隔离,属于文化的影子。隔离于思想与哲学之后的文学部分文化,表现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对于文化主体来说,是漂离、旁出、溢出、边缘、影子部分。
   
   
我们需要对2000年以来,孔子以后,中华民族不发展哲学思想文化,只畸形地发展文化的漂离与旁出的那部分文学这一现象给以深刻反省。我们需要适当地铲除文学与文人。铲除文学,为突出文化主体。铲除掉非文化主干意义上的文学,缺少文化含量与品质的文学。这类文学正是产生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滥溢于明清,末流于当代。铲除文人,就是铲除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们之中相当一大部分人根本上缺少文化素养,根本不懂得文化的真实含义。他们同他们写作的作品,是文化的旁出者,是文化的私生子,是非文化意义上的花草的产生地。要做文人,就做远古文人,恢复远古文人的本来面目,本来责任担当。否则皆在铲除之列,屈原、李白,杜甫在铲除之列,罗贯中,曹雪芹等在铲除之列,当代所谓文人全在铲除之列。
   
   
即使认为我们的文艺复兴只是文学艺术的复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也由于历史距离较近,过于清晰,其艺术成就过于完整,不再具有再创造的可能。况且我们需要的是汉文化整体上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同时是思想和哲学上的复兴。从后者着眼,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汉代文化唐代文化宋代文化,都从根本处欠缺用来复兴的基础。
   
   
复兴汉文化,选择出一个复兴对应时代,我选择周代或商代,更倾向商代。商代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和神秘的甲骨文化。青铜以象胜,甲骨以《易》胜。这里的“易”,是指《易经》。有象有《易》,重象重《易》,是我们今天复兴商代文化的特有条件。
   
   
不选择周代文化。商文化尚祖,周文化尚天。有相信人类自己还是相信天命的区别。商文化粗犷,周文化细腻,风格上的差异显示出商文化的创生性、原生性,商文化处在创生阶段;周文化处在完成阶段。商、周文化一脉而有异。
   
   
不选择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文化哲学百家争鸣时代,很适合原创思想、文化、哲学产生,但以孔子、老子为主的儒、道两家文化,已经有了影响其后2000年历史的巨大的结果。我们需要的不是重复与模仿,而是再度创造与创新。我们更需要研究老子是怎样成为老子的,孔子是怎样成为孔子的,他们学术思想的源泉在哪里、是什么,惟有这样才能够再度产生圣人。我提出复兴商文化,正是看出孔子思想源头是商代。孔子身前曾经长期游历中原寻求商文化,没有寻到,退一步才研究周文化。现当代以来商代文物大量出土,丰足的史料足够成为产生并形成思想哲学文化的材料和源头。况且我们提出复兴商文化,只是以商文化做一个代表,它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与文化发祥过程,实质是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创造性。
   
   
中华民族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0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们以预言家的姿态向国人预言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这是什么预言?与儿童的天真幻想一样。21世纪将是什么世纪?不错,是一个文化世纪。但他是一个权力文化世纪,是一个文化发展受权力操纵的世纪。是一个以强权为背景为依托的文化控权世纪,文化侵略世纪。由于以强权为背景,不可能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互补,在强权背景下,只会是东方文化失语。由此可以断言,21世纪不仅不是东方文化世纪,反而是东方文化加速西化的世纪。已经过去的20世纪,20世纪之前的几个世纪,只是这场西化的序曲。21世纪与22世纪才将是全盘西化的时候。要到23世纪,东方文化才有出头之日。300年,时间很短也很长,清朝300年就是一闪过去的。时至今日,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早已结束,结束100年了,仍有多少人、多少文人、多少学者、多少文学作品、影视剧作品,在为其延续香火似的歌功颂德。汉文化被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有过的强权,同化到什么地步?一个民族的文化脆弱到这种地步?当经历过21和22世纪之后,西方文化进入到中国的时间也将是300年500年,到那时候汉文化会是什么情景?
   
再创圣贤辈出时代,恢复汉文化根本,才能够恢复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东方永不倒下的文化巨人的特性。这是现代中国数代文化人必须肩负的责任。
   
   
开创圣贤辈出时代,与上古文明实现对接,就需要在思想哲学文化等方面跨越孔子与老子这两个圣人,跨越这两坐文化高峰。首先要敢于与他们站齐,与他们并立,有这样的胆略与勇气,有等高的学识与成就。并且要能够高于他们,才能够跨越他们。西方一代一代文化贤哲都这么做,才创造并保持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哲学文化上的不断进步。中国圣人已经断代了2000年,要再出圣人,需要付出更多更艰巨的努力。

   
    老子留下一部5000字的《道德经》使他成为圣人,代表他全部哲学思想文化成果。
   
老子读什么书?用什么研究材料?用什么研究方法?老子死后概无人知,概无人研究。
   
上古的书,留下一部《易经》,惟有一部《易经》。老子读过吗?

   
    今天研究《易经》的人,都影影约约觉得《道德经》与《易经》讲同样的道理,但明显处只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几句,其他又不能完全对得上号。

   
   
我可以在这里告诉研究《易经》的人,也告诉研究《道德经》的人,《道德经》完全讲的是《易经》,是《易经》中的内容,是《易经》中的方法,是内容和方法的一部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为万物之始”等,是方法部分;所谓“上善若水”,《道德经》主题,是对《易经》临、损、节、中孚、归妹、睽、兑、履以及萃、咸、困、大过、随、革、快15卦的把握。
   
   
老子是研究《易经》的人,老子是懂得《易经》的人。
   
   
代表孔子哲学思想文化成果的是一部《四书五经》。其中《四书》为孔子之前的政治历史资料。我们不取孔子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已形成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体制。真正能代表孔子学术思想与哲学文化研究成果的,是《四书五经》中作为首经的《易经》,是《易经》中的《易传》。是《诗经》。先谈《诗经》。相传《诗》有3000多首,被孔子删剩300首。3000多首,那有可能是孔子以前诗歌全貌,删剩的300首不能代表孔子之前的诗歌面貌,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到艺术成就上都不能代表。商、周时期的作品能够手工抄写流传到孔子时代,说明3000首诗已全部具有流传价值。一个删字,被删去2000多首,可能某些方面的内容被全部删掉,可能留下的300首也已被修改。孔子死后,2000年间,再未发现其余诗篇,要么传说不实,要么被孔子全部销毁,若如此,孔子是文化圣人还是文化罪人,就另当分判。《诗经》余诗300首之后,有没有改变诗歌方向、文学方向乃至文学的本质,都大有疑问。应该说诗300首,只代表孔子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
   
   
孔子研究《易经》很有成就。圣人述而不作,《易经》中《易传》部分却是孔子所作,表达了孔子对《易经》的认知与体悟,足以代表孔子的思想哲学文化成就与贡献,其体悟与认知,渊博宏大,精深入微。
   
   
我们知道周文王曾经在狱中演易。世传周公为《易经》64卦撰写爻辞。
   
   
相传炎帝、黄帝、尧、舜、禹几代圣人先后依据《易》中有关卦象发明网罟、舟船、水井、房屋、城市、集市贸易等。
   
   
人文始祖伏羲创造八卦。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上古圣贤皆演易。演易,就是研究《易经》,推演《易经》卦数与易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一部《易经》,即是中华民族上古历代圣贤取得与形成思想哲学文化成果的主要学术材料的来源。并由此可以确立《易经》是中国文化即汉文化的活水源头,并且是惟一源头。
   
   
不演易,中国就不会出圣人。就不会出源泉性的思想哲学文化学术成果,就很难有中国文化思想哲学复兴。
   
   
但是,老子没有留下演易方法,孔子没有留下演易方法,周代没有留下演易方法,商代没有留下演易方法。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很强的知识封闭或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不留下演易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单就好的方面讲,可以使演易者必须自己去找出方法,必须自己去亲手演易,否则终不知《易经》的宏博深奥与精微缜密,终不能探幽明之故,终不知《易经》到底有多深。
   
   
可悲的是自孔子死后2000年间,中国没有演易人。
   
   
汉代以后儒学独尊,孔子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2000年间,万千儒士,只许朝拜,不许超越。千万部研究《易经》的著作,一概是注解再注解,你注解过来,我再注解过去,中国易学史,就是炒剩饭,又怎能出现演易人?
     
    王弼以道家思想解易,得意忘象,离儒家《易经》走得很远,却略有成就。

     
   
邵庸掺杂象数解易,对于正统儒学来说,有点越轨,却略有成就。
   
   
以儒家为代表的易学称为易理派。后世儒士认为孔子未曾谈象数,只谈易理,也就只敢谈易理,不敢谈象数。不知孔子若不实践象数,若不实践《易经》,又怎么演易,若不演易,又怎能推得出乾坤道理。
   
   
到了朱熹,在《易经》中附上了蓍草筮法。蓍草筮法与六爻课属于同类性质。从由原来繁杂的蓍草筮法到简化为三枚铜钱,都离不开神谋鬼谋,祈求神灵以增大铜钱落地时的偶然率。只有偶然性,缺少必然性,是两种方法的根本缺陷。也就不可能是《易经》的根本方法和本来方法,也就根本不是演易方法。以道家为代表的易学称为象数派。其主要是与传统医学结合,实践于性命修炼,人生价值追问。
   
   
以江湖派为代表的易学称为术数派,其主要用于占卜并以此谋生。道家易学与江湖易学的共同特点是以易起卦之后就抛开易学,重用五行、干支、六亲、六兽之类。如同是六爻课,易理派起卦后仍以卦象卦理解卦,术数派则在起卦后装五行,看五行生克,装干支,看干支衰旺休囚等,其实已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易经。
   
一部《易经》,原本无一字提到五行。在《四书
?洪范》中周武王见箕子,也明显将五行、八卦等分为不同范畴。自战国末期邹衍至汉代京房把五行术数硬塞入《易经》术数,并取代了《易经》术数后,易理派攻击术数派不是正宗易学;术数派攻击易理派不识术数。其实易理派故然不识术数,术数派的术数也不是《易经》术数。《易经》原本象、数、理一体,体用合一,不可分割。像一只完整的葫芦。后来这只葫芦被分成了两半,每一半都被称作瓢,一只瓢称作易理,一只瓢称作术数。两只瓢都有用,都有一些用处,但都已经有用无体。况且,《易经》真正术数的那只瓢丢失了,无人传下来,于是有人用金、木、水、火、土为材料另外做成了一只瓢,这是五行的瓢,不是原来《易经》的瓢,不能与易理合成葫芦,合成完整的《易经》。即便像宋代易学家们有二瓢合一即体用合一愿望,有欲图演易的冲动,二瓢终究合不起来,宋明理学,终究成为一场“辉煌的空谈”。以至清代易学又弃宋从汉,弃理从数,要恢复到汉代易学上去。
   
   
当代,易学恢复,易理派与术数派同时恢复。
   
   
易理派大多是人文界人士,大学文化、哲学教授者流,他们大多有意无意传承儒家之学,有自觉去做儒门弟子的主观意愿,并且有冯友兰之后新儒学之称。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成就有《中国哲学史》,然而冯友兰在哲学本身价值上无建树。
   
   
在哲学本身意义上即哲学原创思想与理论上没有建树,就不能称为大师一级人物。
   
   
写作中国哲学历史的人只是知道中国历史上已有的哲学事件与人物,只是哲学上的秘书、记录员角色。这样的人很需要,但应放还其秘书、记录员应有位置。中国易学界使竖子成名,只应孔子之后2000年没有哲学英雄,没有演易的人。冯友兰及其当代学人提倡并创立新儒学,正是思想上无知轻狂现象。当前学界一批人仍然叽叽喳喳要恢复国学,要搞新儒学,要做文化精英,他们无知于儒家在历史上成功,是成功于其思想对政治统治者的价值,不是其纯学术价值。成功于礼为封建统治服务。孔子接受周礼,追随周公之后篡改上古礼的原义。礼,原自上古巫术,是《易经》在运用形式上、法术上的一部分,是以礼勾通自然、沟通道的根本方法。鬼神、宗教产生后,人类以礼勾通鬼神。礼,原是人类取得自然能量与福报的一种仪式,是人类用以勾通天地自然的方式方法。到周代,周公一改礼的本来面目,以礼分尊卑,分贵贱,以礼礼贤,把礼用在了人身上,用在了人与人的社会人伦关系上。孔子更是终身为此奔波呼号。用礼规矩人与人的关系,是很大的创意,也是对本来的礼的最大的歪曲与非礼。当今新儒学要传承儒家什么?政治统治价值还是礼?
   
   
当然,儒家还有其他,如仁义道德与诚信,这可能正是新儒学所欲承传的。不说儒家有此。道家有道德,佛家有平等,基督教有博爱,各家各教有同类概念的不同用语,儒家道德也就决非惟一选择。事实是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显得像是“12345六78910”中的大写“六”,繁杂、乖僻、落伍,甚至都无法被列入到现代行文规范中去。这是2000年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处境,在现代,提倡儒学,恢复儒学,不仅不是在复兴汉文化,实质上已经成为从源头上、从根本处恢复汉文化的障隘。
   
   
搞哲学的冯友兰不是完全无知,临死前弟子守在床边等待临终遗言,冯友兰留下的话是:注重中国的《易经》!
   
   
当代的易理派受国家养着。由国家或各级政府出资,他们不停地召开各种《易经》学术大会,很热闹,却毫无价值;一些大学增设易经研究生、博士学位,有意义,仍然没有价值。一些数术派的人士也开起公司,也参加各种易经学术会议。更多的江湖术士则蹲在路旁,出没小巷,他们也在拼命地、艰苦地学习研究《易经》,以提高自己的预测水准,以便增加个人经济收入。易经恢复期,有理数交流迹象。但我们的时代,需要的不是旧有理数的交流,而是创新与创造,演易意义上创新与创造。
   
我们不仅要问:梁启超、张之洞、郭沫若、冯友兰他们,赶上汉、唐、宋、明易学水平了吗?对《易经》本身做出贡献了吗?金景芳、张岱年、任继愈、朱伯昆、李学勤、汤一介、刘大均、唐明邦......这些易理界又怎么样?他们在研究着什么?邵伟华、张延生、黄鉴......这些术数界又在搞什么?当代易学能摆脱2000年历史中有大疑问、大缺陷的易学传统吗?能摆脱汉代以来汉易、宋明理学、清代易学的理数难以合一的恶的漩涡吗?易学能真正出现全新大气象吗?能演易吗?能不能出现演易的人?
 樓主| 發表於 2008-12-2 10:54:34 | 顯示全部樓層

之二


   
什么叫演易?从形式上讲,一个人有了《易经》基础知识之后,要自己动手推演道的诞生、形成、推进、现状与终结;要自己动手推演时空的诞生、形成、性质及关系;要自己动手推演道与时空的关系,道对自然的作用方法与结果;要自己动手推演人类诞生、进化过程及结局;要自己动手推演人类思想、行为、文化形成的自然之道的原理。也就这几项,但一项也不能少。这里强调自己动手,不许由人替代,就是要强调个人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地去体认,就要像亲身经历道的形成并走到道的终结之处;就要像亲身经历时空成型并试着推开时空之门;就要像亲身经历人的诞生,你从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走到今日;就要像亲身经历多少次人类文明盛衰,因何兴盛,因何衰败,能够知道根本;就要身同万物,知道天地之长短,日月之幽明.还要既能够做到反璞归真,又能够走出物外。

   
亲手演易,才能够真正懂得《易经》;才能够真正认识道的自身存在,道所起的作用,所以起作用;才能够认识到道有体有用,何为体何为用,才能够知道道的体用合一;才能够说出上古历代圣人在《易经》中已说出的,未说出的,他们说出而未传下的《易经》的本质、深奥易理以及实践运用方法。才能够体悟历代圣人的心路历程,才能够养成圣人胸襟。

   
易经的历史,有着自身的创立、发展、推进、演变过程。
   
伏羲经历洪荒,首演八卦,肇始文明,开创并实现了世界人类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永不灭绝的中华民族,这就是伏羲文化的作用,易经文化的作用。《易经》作为民族文化基石,汉文化的活水源头,最初只有符号,没有文字,是以符号为底本。那是一部伟大的符号作品,一部符号形式的金字塔。其符号性、非实体性、无形性,使其具有了永恒属性,是永远摧不跨、毁不掉的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根基与种子。使得中华文明在源头上,是一部没有文字的“无字天书”。
   
“易与天地准”,天地在则易经在。天地毁坏,易经才消失。易经是怎么做到与天地准的?在于易经具有永恒性的基础上,又有自身的变动、变易性,易经以自身的变易实现自身的永恒。在“伏羲易”或称“先天易”或称“符号易”底本上,神农以后,历代圣人不断描绘出新的《易经》的蓝图,不断创造出新的易经,以此推动易经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以图契合天地之变、道之变。
伏羲临洪荒而创八卦,第一部符号《易经》由此诞生。“天倾西北,地覆东南”天空的西北角上,天塌了相似,暴雨如倾,使得大地上江河泛滥。于是有女娲补天,于是有女娲止**。用伏羲自己创立的学说中表示河流的坎卦去形容,我们可以称“伏羲易”为《坎易》,以坎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坎易》。世传有所谓存在有“川易”,川指河流,《易经》中坎卦指河流,指的就是伏羲首创的《坎易》。
   
伏羲之后,神农在世,洪荒未退,人们居住在高地和山陵上,在重视对山岳岩石草木的认知研究和应用。在《易经》中,艮为山,神农时代人们对于山石草木的认知与应用,即是对易经八卦中艮卦的研究与应用。神农氏推演伏羲《坎易》为《连山易》,即以易经八卦中表示山脉的艮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艮易》。《连山易》的“连山”,就是山山相连,逶迤不断。传说中的山林部落,既是神农时代的族群与部落。神农之所以称作“神”,体现为与崇山低谷对应的神农氏时期,社会制度等级差距极大,在下者极卑贱,高高在上者则为神。神农时代,是中国早期宗教产生兴盛之时。
   
神农之后,黄帝在世,洪水退却,露出肥美土地,人们走下山林,农业兴起。人们重视对土地的认知与应用。在《易经》体系中,土地、大地称作坤。黄帝时期对农业的开发利用,即对坤卦的认知与应用。黄帝再一次推演易经,推演《连山易》为《归藏易》,即以易经八卦中表示土地、大地的坤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坤易》。《归藏易》中的“归藏”,指万物归藏于土,指的是土地收藏一切的性质,指人类回归土地的意义与事件。在中国人文诸始祖中,黄帝之所以地位突出,显得更加受到后世敬仰,在于其打破了《连山易》时期严峻的神权统治下的社会等级差别,实现了一种以大地为对应的平等社会制度。
   
黄帝之后,历经尧、舜、禹,夏朝建立。在夏代,有商代先祖最终完成与完善了《归藏易》。商末周初,人们已经初步具有了天命、上帝观念,人们崇尚天的至高无上,赋予自然的天人格神的能量。天的观念的出现与形成,昭示了变化不居,周流六虚的自然之道已经变动。昭示了《易经》自身也应变动,应当由《归藏易》进一步向前推演。商代统治者无知,屡迁而不宁。又怎么能够安宁呢?顺道者昌,逆道者亡,道本身既已变,人间社会,岂可不变?或至商代后期,人们已经不懂得,《易经》随道之变而变的原理。至周初,文王遭狱中之厄,于狱中追问生死天命,以囚徒的身份、心境与环境,推演八卦,在对表示天、天命的乾卦的重视与认知中,又一次演易,将《归藏易》推演为《周易》,即以乾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周易》。《周易》中的“周”,合于“周朝”的“周”,又合于天圆之意义。《坎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历代中华圣哲,随着“为道也屡迁”,主动或被动地数次推动与道契合的易经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即易经的“变易”大特性,以适应人类事业的发展变化,以适应人类事业的与道相契,与道相合。易道既变,变则变,不变也得变。这便是易经本身于变易中达到“与天地准”的自身规律。反映于人事,反映于社会,则是变则昌,不变则死,不变则亡。每一次变易者都是伟大的,都是伟大的哲学英雄、文化英雄、思想英雄、演易英雄。变易的结果,《川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同样都是伟大的创造性作品。
   
《周易》是我们之前最后的变易。《周易》的变易,最初是由周王朝的开创者文王、武王、周公“一家三圣人”初步完成,近千年之后,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最终完善。《周易》的完成时间距离很长,《周易》的应用历史时期、存在历史时期也特别长久,近于《周易》之前《坎易》、《连山易》、《归藏易》三易历史时期的时间总和。《周易》之前的三个《易经》,在伏羲先天符号易经底本上进行变易,应该说比较容易与顺利,有可能是属于自觉主动的去变,懂得道变易也变的原理的变。自觉主动地去推进由伏羲时期的坎卦之后艮卦、坤卦的进位为首卦的变易。到了要将《归藏易》推进为《周易》时,要推进到以乾卦为首卦时,由于伏羲的《先天易》底本本身就是以乾卦为首卦,如果《周易》不可以跳过也以乾卦为首卦的话,这就出现了先前几次变易中未有过的难度,而周家三圣人,他们完成了这一变易,为《周易》编出了另外一个程序,编出了既以乾卦为首卦,又没有与先天易重复的一种卦序。并且首次为易经的64个卦注上了卦辞、爻辞。近千年后孔子再补《易传》,使得《周易》终于成为具有文字的中华民族大典。
   
《易经》自身的变易,会不会到《周易》止?
   
《易经》自身的发展、推进,会不会到有了《周易》后就彻底停下来?永远停下来?

   
不会。

   
那么,《易经》需要不需要我们再一次主动去推动它实现变易,促使它再一次完成自身的发展变易?从过去几次易变的情况看,每一次都具有这样两重性:一是《易经》的预言性,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每一次都显示了它完全是按照《易经》八卦早已经编好的程序在发展与更替;二是显示出每一次自然或社会环境完成更替后,与之相应的一个崭新的易学体系也必将产生,必定产生。与之相应的崭新的易经哲学、易经文化、易经思想、易经方法,又总是需要由人类自己去完成。《易经》这种自身的变易,每一次又都极大地适应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民族强盛。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与根本,《易》的演变,有带动中华文明进步与民族强盛的源泉力量。也已经存在这样的历史史实。当然,也有因为《易经》本身不再进步,而影响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是什么时候,《易经》不在进步的?不再具有影响和推动中华文明进步与民族强盛的力量的?
   
《易》本身不再进步,是从宋代以后;民族不再强盛,是从宋代以后。

   
伏羲创造《易经》,首开民智;神农用《易》,发现医药;《归藏易》契合了夏、商农业开拓与甲骨、青铜文化鼎盛;《周易》契合了周代最为长久的历史与周文化;孔子为《周易》作《易传》,延续并完善了《周易》历史使命。汉、唐文化,宋代文化,都是以乾卦为首的“天命文化”的延续与反映。宋代,“北宋五子”与朱熹,也想把《易经》推进一步。结果只是把《易经》狠狠折腾一番,与他们的折腾高潮相应的,是北宋南迁,金、元北来,元朝建立。元朝以后,千余年间,再也不存在汉民族文化的盛世了。甚至不存在了汉文化的独立。元朝与清朝中间,虽然夹了个汉人统治时期,然而明朝打天下,举的是佛教的旗帜,用的已经不是纯正的汉文化。我们应该正视,近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应该写的是一部少数民族统治史,而不是大汉民族历史。尽管蒙、满以儒教治天下,用的已经只是汉文化的空壳。我们应该正视,《易经》是被“北宋五子”和朱熹们“玩”掉的、“玩”完的。《易经》在源泉意义上具有推动中华文明进步与民族强盛的力量与作用,是到“北宋五子”以后消失的。
   
《易经》在孔子为《周易》立传之后,延续到“北宋五子”之时,是应该再有一次类似于前几次的自身的大变易,大演进,大演易。是少了一次类似于前几次的自身的大变易,大演进,大演易。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去担当、去完成。一去就是千年,一拖就是千年。满族部落好聪明,知道怎样把汉文化弄做个空壳,知道用汉文化的空壳来统治汉民族。日本国真笨,不懂得用汉文化的空壳统治汉民族,假如有第二次,日本国还会那么笨吗?汉文化,真的也就剩下一个空壳了,汉文化真的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时候,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周易》已死!以乾卦为首卦的《周易》的“天命文化”,随着“天子政治”的社会结构倒塌,已经如同早春残雪在销融。伏羲创造的《先天易》,那个中华文化的基石上,需要重新建起一座巍巍大厦;那个中华文化的根脉,需要重新发芽,长出大树;那个中华文明的底本,需要重新绘制崭新的蓝图。与《易经》自身演变相契合的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已经渐渐形成与清晰。我们生在现代,我们能够看清《易》自身几次变化的规律是,在伏羲《先天易》八个主卦的基础上,《川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首卦从坎卦开始后,依次是从艮卦开始,从坤卦开始,从乾卦开始,那么新的《易经》,应该是从兑卦开始吧,也就大约可以称作《兑易》!
   
《周易》已死,《兑易》当兴!研究《易经》的人,谁不想把《易经》研究到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国家强大的水平!谁愿意由于自己抱残守缺而继续使《易经》自身停止不前?况且《易经》自身的变易与发展,是迟早的事情,必然的事情,也是终究要凭借人力给以推动的事情。再一次演易,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首要任务,是当代中国思想的急迫任务。再一次演易,再一次推进易经自身的大变革、大变易,如果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发现,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不可推卸的责任,有能力完成的责任,我们又为何不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做起呢?

   
   
学习易经,天赋者由体至用,人力者由用入体。
   
这里将要介绍的《兑易》易学知识与方法属于后者。
     
世传易有先天与后天之分,伏羲八卦为先天八卦,文王八卦为后天八卦。先天有体有用,后天有用无体。先天指规律,后天指现象。先天指未成,后天指既成。未成可以改变,既成不可改变。未来可以改变,过去不可改变。先天与后天,在时间上仅有一线之差,又未有一线之差。这里将要介绍的《兑易》易学方法属于先天八卦范畴。
   
宋代邵庸搞先天易学,可惜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搞成了体用相分,这使得宋代理学最终无路可走。要认清“先天为体后天为用”这句话根本上存在矛盾,作为一种观点从根本上就不能成立。偏偏自宋代直至当代,研究《易经》的人们都把这句话当作了一个重要观念以至方法,甚至当作了易经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由此可知宋代的易学最终无路可走,当代的后继者也终将无路可走。这里要讲的《兑易》易学,虽属先天易学范畴,但与邵庸所谓的先天易学毫无承传关系。
   
在社会上有一种姓名学,传自日本,那只是一种简单预测游戏,将人的姓名数字化,归入五行,依春天木旺、夏天火旺、秋天金旺、四季土旺之类看人名字好坏,属于五行范畴,完全与《易经》沾不上边。作为易经发祥地,中国没有《易经》吗,需要进口《易经》吗?需要进口姓名学吗?然而这是事实。在中原郑州,有外国人到河南来寻找中原文化和汉文化源头,河南人指给他少林寺,外国人大笑佛教成了汉文化源头,外国人说不,说你们河南还有《诗经》、还有杜甫、韩愈,河南人说对,说这也是汉文化。外国人替河南人沉重起来,说汉文化是从汉代、唐代之际才有吗?外国人说中原已经无人知道什么是中原文化、什么是汉文化,中原已经无人能够说清楚什么是汉文化源头,中原已经无人能够指认汉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中原已经没有文化,中原已经是文化荒原。我脾气不好,我拍案而起,我说我还在,呼运廷还在,中原文化就还在,汉文化就还在,汉文化源头就还能够被指认。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传自日本的《姓名学》有道理处在于懂得姓名的价值与意义,但方法全错了。主要错在未能进入易经体系之中,分明受后天术数影响,错入五行之中。五行来自大禹,用于治水,用于治理山川。可用于现代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治理。五行原本属于某一方面的专科,今天讲属于某一专科的专门学问,不同于天地自然、宗教鬼神、社会人事无所不包的《易经》。《姓名学》将姓名笔画数转化为数字,只走对了这一步。
     
这里要介绍的《兑易》,也以姓名、名称起卦,但它与《姓名学》毫无关系,毫无相互启发和影响。

    《兑易》用姓名起卦的实质是用万物名号起卦,文化意义上是用文字起卦。它不是单纯地将姓名返还于数字,是整体意义上可以将所有文字、任何文字返还于数字,这就具有了极大的文化释解意义。文化无意义,单纯的文化,我们日常所称的文化,早已经是变异了的文化,它脆弱得不得了,往往经受不住非文化的野蛮的攻击,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史上,它都曾经被原始、野蛮一次次置之于死地,这是为什么?不要以为文化也曾一次次复活,就认为这种文化力量还很强大,不,这种文化的复活,仅仅是文化记忆的复活,虚假、虚像的复活,不是文化根本上的复活,不是原文化的复活。能够被一次次消灭的文化,不应该是我们认同的文化、承认的文化,不应该是东方文化复兴所复兴的文化。我们应该检讨一下我们的文化,认真地检讨,从日常大量存在的覆盖、湮没着我们的伪文化中,寻找出文化的根脉与根本,寻找出原文化、与道联系紧密一体的文化,能够对于自然之道文而化之的文化。文化与道的联系在于数。无数,则文化无根脉,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意义,我们不要脱离道的文化,不要任何脱离道的文化,并且应该时时提高对于可以脱离道的文化的警惕。《兑易》把文字与数字建立联系,将自然数字归入卦数,使得文化直接进入《易经》,进入文化与道的联系点上,从而体现文化与哲学的根本一体性,一致性、不可分割性。文化与哲学可以分开吗?人类历史上什么时候把文化与哲学分开的?人类历史上确实是把文化与哲学分开的!这很让我吃惊!分开以后的结果如何?结果是文化再也无进步,哲学再也无进步。
   
人生,不是文化的人生,是道的人生。人的生存是道的生存。个体命运与生存,是由个体对道的选择、社会整体对道的选择和更深层的原道多重作用影响决定的。人生是多维的,不是一维和单一的。个人心性可以单纯,其单纯往往不能承受生存环境、生存历史复杂的重压,这造成个人或社会对于道的选择的非自主性。人生与道的对接的必然性与选择的非自主性,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命运,这是人生与社会一切悲喜剧的总根源。易经是关于自主选择人生的可能性的学问,并且是自主选择的正确性的保障的学问。世人有一种糊涂观点,认为性格决定人生,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他们不懂得性格是命运的反映。命运是根本,性格是现象。人有什么样的命运,才会有什么样的性格去完成什么样的命运。同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一样,人的个体文化与所处社会文化,表面上对人的生存、命运、人生影响极大,实质上只有道才是本质的东西。文化也只是道的反映。道是本质,文化是现象。有什么样的道,才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去完成和反映什么样的道。

    道是什么,什么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中国的易经体系中,道的概念与意义是很清晰的,但是在方法上很难掌握,实际上已经完全失传。方法的失传,使得易经高度神秘化,甚至成为“天书”。这就使得自古以来喜好故弄玄虚人有了可趁之机。《道德经》是什么,是讲道吗?不是!《道德经》主要讲的是关于掌握道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德。这一点一定要分辨清楚。《易传》是什么?《易传》讲的是道吗?也不是!《易传》讲的是孔子时代人们对于《易经》所能够具有的理解能力,讲的是当时人们学习和掌握《易经》的现状,《易传》也远远没有能够把《易经》讲清楚。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高于“哲学”这一概念之上。哲学是关于道的学问,哲学为道而设立。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只有“易”这个概念。易就是关于道的学问。道是自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体,即世界的本原,哲学的本体,易的本体。易经是以道为观察对象、研究对象、把握对象、应用对象的一种学问,是关于道的变与不变的学问。道是世界的本原,它决定个体的人以及人类的生存,决定人的世界观、宗教观、道德观,决定人的思维能力与意识的存在,以及种群的社会思潮。人以及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状况,是由道所制约的,人、生命与道不可以割裂,人类也无能力将其割裂。人是道的产物,被道赋予了认识能力,中国古人用被道赋予的认识能力去认识道,所形成的知识,就是《易经》。易是道的根本属性,是中国古人对道的根本属性的高度概括——我们今天所讲的哲学,与中国古代所讲的易,有所差别。有着人类的智慧的概括与世界本原根本属性的概括的差别。盘点一下从古至今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看哪一种哲学把人、人生、文化、思想与道给以了割裂,看所谓的纯哲学是否存在?肯定存在,大量存在,包括这样的哲学和哲学家。他们声称在搞纯哲学、学术哲学、进入哲学本身。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正是从哲学不再进步的时候开始的!正是他们把哲学整得不能进步、不在进步。

    《兑易》把思想、文化、哲学、还给人生,把道还给人生,还给个体生命与生存,还给人类整体命运与生存,就是把影响人类生存的基本因素的道,给人们说清楚,交待清楚,就是还道于民——这就是作为中国思想、哲学、文化根本的《易经》。《兑易》把《易经》的本来面目与作用还给人们。《兑易》通过对《易经》64卦爻辞文字卦数化方法,实现了将后天卦爻辞返还先天,将后天八卦返还于先天八卦,将后天易返还于先天易,从而为人类找回了失去太久的易经先天文化,找回了原本有过的天人感应原理、天人合一方法。原创思想,原创哲学,原创方法,并且有着完整理论体系与行为实践体系,使《兑易》成为除《易经》卦符这一特殊、特有的文本之外,古今中外任何易学作品无法相比的易学成就。

    《兑易》不用五行。即不用金、木、水、火、土,更不用天干地支六亲六兽之类。不用《易经》自身体系之外的任何术数。任何人只要研究《易经》本身就可以应用。人们常常说读不懂《易经》,往往是指读不懂《易经》中整句卦爻辞是什么意义,这是人们研究《易经》的普遍障碍。《兑易》将卦爻辞文字返还于卦,即后天返先天,为人们解除了这一大障碍。这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放弃对卦爻辞的学习,我们还是要努力学习卦爻辞,尽可能掌握每句卦爻辞的完整准确意义。
     
现代人阅读或研究《易经》,一是听说《易经》很神秘,出于好奇,想看看其神秘性在什么地方;再就是听说《易经》是占卜命运的书,想学以致用。结果是翻遍了《易经》,读烂了卦爻辞,也找不到方法。这里要介绍的《兑易》,方法上明确、直接、简单,人人可以学会其基本方法。要知道《易经》原是上古之人所创,那时候人文未发达,知识未繁杂,人们生活、生存、生命上所依靠的《易经》知识、《易经》思维,必须简单、可行、有效。《兑易》正是这样一部符合《易经》原旨的著作。

   
学习《易经》的人很多,有普通知识阶级,有在校学生以及学者、教授。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懂得从整体上对古今中外文化给以审视和观照,在知识接受观念上已经具备个体选择上的自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日益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无论对人生还是对思想、哲学、文化来说,在世界人类整个知识海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于是人们又或先或后地把《易经》列为人生必读书目。但无论是懂得卦爻辞、有丰富《易经》知识的学者、教授,还是普通《易经》爱好者,面对《易经》原著,有几人敢说入门了,读懂了,几乎没有。2000年来《易经》之门几乎是封闭着的,没有门,找不到门,没有人指出《易经》门径,因此无法进入。
   
方法就是门。然而,几乎所有传统数术的方法,都指向了《易经》文本之外。没有一种方法不是离开《易经》的,没有一种方法直接指向《易经》文本本身。这里介绍的《兑易》,在基本方法上至简至易。并且是仅仅用一个方法,就包括了姓名学、八字推命、六爻课、奇门九宫、阴宅风水、阳宅风水等预测方法与作用;包括真实有效的可操作的个人、家庭、社会团队甚至民族、国家命运、运气的调理、化解;包括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方法中的个人疾病调理、化解,生育调理化解等易经法术;包括上古天人合一法术乃至演易方法。《兑易》建立起的是一个全新的哲学、思想、文化体系,它将形成人们崭新的生存生活方式,崭新的思维方式,全新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论体系。

   
《兑易》包括四个部分。一、《兑易预测学》。包括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的个人起名改名,公司起名改名,学业预测,事业预测,婚姻预测,人际关系预测,财运投资预测、官运预测、生老病死预测等。二、《兑易风水学》。包括个人居住地理环境风水,公司、事业单位营业、办公地理环境的阳宅风水,个人阴宅风水等。三、《兑易生命能量修炼与应用》。是个体生命能量增益、显示、发挥应用的方法,包括禹步、手印、咒语、观法、开顶、心中按神、请神、用神等,是完全以先天易理、先天大道为原理,以至简至易为原则,以“与神合一”、“与自然合一”、“与道体合一”为方法与目标的个人生命能量修炼方法与实践验证。四、《兑易自然能量应用》。也称作《兑易法术》。法术是指我们通常讲的现实生活、现实生存中的难题化解,包括求财法门、求官法门、求事业法门、求学业法门、求好运法门、求婚姻法门、求子嗣法门、求长生法门等。
                 
《兑易》四个部分,是同一个完全统一的完整、完善的方法体系。风水、生命能量修炼、法术化解与自然能量应用,全都是在以同一体系的命运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由此保证了它的有效性。预测与化解、法术操作时,使用的是不是同一个体系,是不是在同一个体系中论证、施行与完成,这一点,可以作为分辨一种法术化解是不是绝对有效的标尺。《兑易》理论与方法,全部用现代话语表述,全无旧术数中那些过时的术语与隐语,人人能够读懂,人人能够学会,也就有着极大的普及意义。也就意味着“还易于民”,恢复伏羲、神农、黄帝时期《易》的本来作用,恢复上古时期人人可以沟通天地自然鬼神的作用。早在几十年前,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词中曾经写下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兑易》的出现,将显示出毛*泽*东这句诗的巨大的预言性质。《兑易》方法的普及意义,也就意味着终将结束2000年来《周易》,结束《周易》的理论与方法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历史;也就终将剥夺掉易经界仅仅属于少数人的话语特权与霸权。普及易学知识,人人通晓《易经》,重开文化盛世,实现自由生存。就成了《兑易》作者的愿望与理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12-2 16:02:2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01010101 於 2008-12-2 10:54 AM 發表。
《兌易》包括四個部分。一、《兌易預測學》。包括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需要的個人起名改名,公司起名改名,學業預測,事業預測,婚姻預測,人際關系預測,财運投資預測、官運預測、生老病死預測等。二、《兌易風水學》。包括個人居住地理環境風水,公司、事業單位營業、辦公地理環境的陽宅風水,個人陰宅風水等。三、《兌易生命能量修煉與應用》。是個體生命能量增益、顯示、發揮應用的方法,包括禹步、手印、咒語、觀法、開頂、心中按神、請神、用神等,是完全以先天易理、先天大道為原理,以至簡至易為原則,以“與神合一”、“與自然合一”、“與道體合一”為方法與目标的個人生命能量修煉方法與實踐驗證。四、《兌易自然能量應用》。也稱作《兌易法術》。法術是指我們通常講的現實生活、現實生存中的難題化解,包括求财法門、求官法門、求事業法門、求學業法門、求好運法門、求婚姻法門、求子嗣法門、求長生法門等。


有意思

不過說到最後 還不是一樣

[ 本帖最後由 futureplan 於 2008-12-2 04:04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08:11 PM , Processed in 0.0249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