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什么叫演易?从形式上讲,一个人有了《易经》基础知识之后,要自己动手推演道的诞生、形成、推进、现状与终结;要自己动手推演时空的诞生、形成、性质及关系;要自己动手推演道与时空的关系,道对自然的作用方法与结果;要自己动手推演人类诞生、进化过程及结局;要自己动手推演人类思想、行为、文化形成的自然之道的原理。也就这几项,但一项也不能少。这里强调自己动手,不许由人替代,就是要强调个人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地去体认,就要像亲身经历道的形成并走到道的终结之处;就要像亲身经历时空成型并试着推开时空之门;就要像亲身经历人的诞生,你从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走到今日;就要像亲身经历多少次人类文明盛衰,因何兴盛,因何衰败,能够知道根本;就要身同万物,知道天地之长短,日月之幽明.还要既能够做到反璞归真,又能够走出物外。
亲手演易,才能够真正懂得《易经》;才能够真正认识道的自身存在,道所起的作用,所以起作用;才能够认识到道有体有用,何为体何为用,才能够知道道的体用合一;才能够说出上古历代圣人在《易经》中已说出的,未说出的,他们说出而未传下的《易经》的本质、深奥易理以及实践运用方法。才能够体悟历代圣人的心路历程,才能够养成圣人胸襟。
易经的历史,有着自身的创立、发展、推进、演变过程。
伏羲经历洪荒,首演八卦,肇始文明,开创并实现了世界人类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永不灭绝的中华民族,这就是伏羲文化的作用,易经文化的作用。《易经》作为民族文化基石,汉文化的活水源头,最初只有符号,没有文字,是以符号为底本。那是一部伟大的符号作品,一部符号形式的金字塔。其符号性、非实体性、无形性,使其具有了永恒属性,是永远摧不跨、毁不掉的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根基与种子。使得中华文明在源头上,是一部没有文字的“无字天书”。
“易与天地准”,天地在则易经在。天地毁坏,易经才消失。易经是怎么做到与天地准的?在于易经具有永恒性的基础上,又有自身的变动、变易性,易经以自身的变易实现自身的永恒。在“伏羲易”或称“先天易”或称“符号易”底本上,神农以后,历代圣人不断描绘出新的《易经》的蓝图,不断创造出新的易经,以此推动易经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以图契合天地之变、道之变。伏羲临洪荒而创八卦,第一部符号《易经》由此诞生。“天倾西北,地覆东南”天空的西北角上,天塌了相似,暴雨如倾,使得大地上江河泛滥。于是有女娲补天,于是有女娲止**。用伏羲自己创立的学说中表示河流的坎卦去形容,我们可以称“伏羲易”为《坎易》,以坎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坎易》。世传有所谓存在有“川易”,川指河流,《易经》中坎卦指河流,指的就是伏羲首创的《坎易》。
伏羲之后,神农在世,洪荒未退,人们居住在高地和山陵上,在重视对山岳岩石草木的认知研究和应用。在《易经》中,艮为山,神农时代人们对于山石草木的认知与应用,即是对易经八卦中艮卦的研究与应用。神农氏推演伏羲《坎易》为《连山易》,即以易经八卦中表示山脉的艮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艮易》。《连山易》的“连山”,就是山山相连,逶迤不断。传说中的山林部落,既是神农时代的族群与部落。神农之所以称作“神”,体现为与崇山低谷对应的神农氏时期,社会制度等级差距极大,在下者极卑贱,高高在上者则为神。神农时代,是中国早期宗教产生兴盛之时。
神农之后,黄帝在世,洪水退却,露出肥美土地,人们走下山林,农业兴起。人们重视对土地的认知与应用。在《易经》体系中,土地、大地称作坤。黄帝时期对农业的开发利用,即对坤卦的认知与应用。黄帝再一次推演易经,推演《连山易》为《归藏易》,即以易经八卦中表示土地、大地的坤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坤易》。《归藏易》中的“归藏”,指万物归藏于土,指的是土地收藏一切的性质,指人类回归土地的意义与事件。在中国人文诸始祖中,黄帝之所以地位突出,显得更加受到后世敬仰,在于其打破了《连山易》时期严峻的神权统治下的社会等级差别,实现了一种以大地为对应的平等社会制度。
黄帝之后,历经尧、舜、禹,夏朝建立。在夏代,有商代先祖最终完成与完善了《归藏易》。商末周初,人们已经初步具有了天命、上帝观念,人们崇尚天的至高无上,赋予自然的天人格神的能量。天的观念的出现与形成,昭示了变化不居,周流六虚的自然之道已经变动。昭示了《易经》自身也应变动,应当由《归藏易》进一步向前推演。商代统治者无知,屡迁而不宁。又怎么能够安宁呢?顺道者昌,逆道者亡,道本身既已变,人间社会,岂可不变?或至商代后期,人们已经不懂得,《易经》随道之变而变的原理。至周初,文王遭狱中之厄,于狱中追问生死天命,以囚徒的身份、心境与环境,推演八卦,在对表示天、天命的乾卦的重视与认知中,又一次演易,将《归藏易》推演为《周易》,即以乾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周易》。《周易》中的“周”,合于“周朝”的“周”,又合于天圆之意义。《坎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历代中华圣哲,随着“为道也屡迁”,主动或被动地数次推动与道契合的易经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即易经的“变易”大特性,以适应人类事业的发展变化,以适应人类事业的与道相契,与道相合。易道既变,变则变,不变也得变。这便是易经本身于变易中达到“与天地准”的自身规律。反映于人事,反映于社会,则是变则昌,不变则死,不变则亡。每一次变易者都是伟大的,都是伟大的哲学英雄、文化英雄、思想英雄、演易英雄。变易的结果,《川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同样都是伟大的创造性作品。
《周易》是我们之前最后的变易。《周易》的变易,最初是由周王朝的开创者文王、武王、周公“一家三圣人”初步完成,近千年之后,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最终完善。《周易》的完成时间距离很长,《周易》的应用历史时期、存在历史时期也特别长久,近于《周易》之前《坎易》、《连山易》、《归藏易》三易历史时期的时间总和。《周易》之前的三个《易经》,在伏羲先天符号易经底本上进行变易,应该说比较容易与顺利,有可能是属于自觉主动的去变,懂得道变易也变的原理的变。自觉主动地去推进由伏羲时期的坎卦之后艮卦、坤卦的进位为首卦的变易。到了要将《归藏易》推进为《周易》时,要推进到以乾卦为首卦时,由于伏羲的《先天易》底本本身就是以乾卦为首卦,如果《周易》不可以跳过也以乾卦为首卦的话,这就出现了先前几次变易中未有过的难度,而周家三圣人,他们完成了这一变易,为《周易》编出了另外一个程序,编出了既以乾卦为首卦,又没有与先天易重复的一种卦序。并且首次为易经的64个卦注上了卦辞、爻辞。近千年后孔子再补《易传》,使得《周易》终于成为具有文字的中华民族大典。
《易经》自身的变易,会不会到《周易》止?
《易经》自身的发展、推进,会不会到有了《周易》后就彻底停下来?永远停下来?
不会。
那么,《易经》需要不需要我们再一次主动去推动它实现变易,促使它再一次完成自身的发展变易?从过去几次易变的情况看,每一次都具有这样两重性:一是《易经》的预言性,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每一次都显示了它完全是按照《易经》八卦早已经编好的程序在发展与更替;二是显示出每一次自然或社会环境完成更替后,与之相应的一个崭新的易学体系也必将产生,必定产生。与之相应的崭新的易经哲学、易经文化、易经思想、易经方法,又总是需要由人类自己去完成。《易经》这种自身的变易,每一次又都极大地适应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民族强盛。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与根本,《易》的演变,有带动中华文明进步与民族强盛的源泉力量。也已经存在这样的历史史实。当然,也有因为《易经》本身不再进步,而影响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是什么时候,《易经》不在进步的?不再具有影响和推动中华文明进步与民族强盛的力量的?
《易》本身不再进步,是从宋代以后;民族不再强盛,是从宋代以后。
伏羲创造《易经》,首开民智;神农用《易》,发现医药;《归藏易》契合了夏、商农业开拓与甲骨、青铜文化鼎盛;《周易》契合了周代最为长久的历史与周文化;孔子为《周易》作《易传》,延续并完善了《周易》历史使命。汉、唐文化,宋代文化,都是以乾卦为首的“天命文化”的延续与反映。宋代,“北宋五子”与朱熹,也想把《易经》推进一步。结果只是把《易经》狠狠折腾一番,与他们的折腾高潮相应的,是北宋南迁,金、元北来,元朝建立。元朝以后,千余年间,再也不存在汉民族文化的盛世了。甚至不存在了汉文化的独立。元朝与清朝中间,虽然夹了个汉人统治时期,然而明朝打天下,举的是佛教的旗帜,用的已经不是纯正的汉文化。我们应该正视,近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应该写的是一部少数民族统治史,而不是大汉民族历史。尽管蒙、满以儒教治天下,用的已经只是汉文化的空壳。我们应该正视,《易经》是被“北宋五子”和朱熹们“玩”掉的、“玩”完的。《易经》在源泉意义上具有推动中华文明进步与民族强盛的力量与作用,是到“北宋五子”以后消失的。
《易经》在孔子为《周易》立传之后,延续到“北宋五子”之时,是应该再有一次类似于前几次的自身的大变易,大演进,大演易。是少了一次类似于前几次的自身的大变易,大演进,大演易。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去担当、去完成。一去就是千年,一拖就是千年。满族部落好聪明,知道怎样把汉文化弄做个空壳,知道用汉文化的空壳来统治汉民族。日本国真笨,不懂得用汉文化的空壳统治汉民族,假如有第二次,日本国还会那么笨吗?汉文化,真的也就剩下一个空壳了,汉文化真的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时候,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周易》已死!以乾卦为首卦的《周易》的“天命文化”,随着“天子政治”的社会结构倒塌,已经如同早春残雪在销融。伏羲创造的《先天易》,那个中华文化的基石上,需要重新建起一座巍巍大厦;那个中华文化的根脉,需要重新发芽,长出大树;那个中华文明的底本,需要重新绘制崭新的蓝图。与《易经》自身演变相契合的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已经渐渐形成与清晰。我们生在现代,我们能够看清《易》自身几次变化的规律是,在伏羲《先天易》八个主卦的基础上,《川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首卦从坎卦开始后,依次是从艮卦开始,从坤卦开始,从乾卦开始,那么新的《易经》,应该是从兑卦开始吧,也就大约可以称作《兑易》!
《周易》已死,《兑易》当兴!研究《易经》的人,谁不想把《易经》研究到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国家强大的水平!谁愿意由于自己抱残守缺而继续使《易经》自身停止不前?况且《易经》自身的变易与发展,是迟早的事情,必然的事情,也是终究要凭借人力给以推动的事情。再一次演易,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首要任务,是当代中国思想的急迫任务。再一次演易,再一次推进易经自身的大变革、大变易,如果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发现,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不可推卸的责任,有能力完成的责任,我们又为何不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做起呢? 四
学习易经,天赋者由体至用,人力者由用入体。
这里将要介绍的《兑易》易学知识与方法属于后者。
世传易有先天与后天之分,伏羲八卦为先天八卦,文王八卦为后天八卦。先天有体有用,后天有用无体。先天指规律,后天指现象。先天指未成,后天指既成。未成可以改变,既成不可改变。未来可以改变,过去不可改变。先天与后天,在时间上仅有一线之差,又未有一线之差。这里将要介绍的《兑易》易学方法属于先天八卦范畴。
宋代邵庸搞先天易学,可惜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搞成了体用相分,这使得宋代理学最终无路可走。要认清“先天为体后天为用”这句话根本上存在矛盾,作为一种观点从根本上就不能成立。偏偏自宋代直至当代,研究《易经》的人们都把这句话当作了一个重要观念以至方法,甚至当作了易经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由此可知宋代的易学最终无路可走,当代的后继者也终将无路可走。这里要讲的《兑易》易学,虽属先天易学范畴,但与邵庸所谓的先天易学毫无承传关系。
在社会上有一种姓名学,传自日本,那只是一种简单预测游戏,将人的姓名数字化,归入五行,依春天木旺、夏天火旺、秋天金旺、四季土旺之类看人名字好坏,属于五行范畴,完全与《易经》沾不上边。作为易经发祥地,中国没有《易经》吗,需要进口《易经》吗?需要进口姓名学吗?然而这是事实。在中原郑州,有外国人到河南来寻找中原文化和汉文化源头,河南人指给他少林寺,外国人大笑佛教成了汉文化源头,外国人说不,说你们河南还有《诗经》、还有杜甫、韩愈,河南人说对,说这也是汉文化。外国人替河南人沉重起来,说汉文化是从汉代、唐代之际才有吗?外国人说中原已经无人知道什么是中原文化、什么是汉文化,中原已经无人能够说清楚什么是汉文化源头,中原已经无人能够指认汉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中原已经没有文化,中原已经是文化荒原。我脾气不好,我拍案而起,我说我还在,呼运廷还在,中原文化就还在,汉文化就还在,汉文化源头就还能够被指认。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传自日本的《姓名学》有道理处在于懂得姓名的价值与意义,但方法全错了。主要错在未能进入易经体系之中,分明受后天术数影响,错入五行之中。五行来自大禹,用于治水,用于治理山川。可用于现代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治理。五行原本属于某一方面的专科,今天讲属于某一专科的专门学问,不同于天地自然、宗教鬼神、社会人事无所不包的《易经》。《姓名学》将姓名笔画数转化为数字,只走对了这一步。
这里要介绍的《兑易》,也以姓名、名称起卦,但它与《姓名学》毫无关系,毫无相互启发和影响。
《兑易》用姓名起卦的实质是用万物名号起卦,文化意义上是用文字起卦。它不是单纯地将姓名返还于数字,是整体意义上可以将所有文字、任何文字返还于数字,这就具有了极大的文化释解意义。文化无意义,单纯的文化,我们日常所称的文化,早已经是变异了的文化,它脆弱得不得了,往往经受不住非文化的野蛮的攻击,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史上,它都曾经被原始、野蛮一次次置之于死地,这是为什么?不要以为文化也曾一次次复活,就认为这种文化力量还很强大,不,这种文化的复活,仅仅是文化记忆的复活,虚假、虚像的复活,不是文化根本上的复活,不是原文化的复活。能够被一次次消灭的文化,不应该是我们认同的文化、承认的文化,不应该是东方文化复兴所复兴的文化。我们应该检讨一下我们的文化,认真地检讨,从日常大量存在的覆盖、湮没着我们的伪文化中,寻找出文化的根脉与根本,寻找出原文化、与道联系紧密一体的文化,能够对于自然之道文而化之的文化。文化与道的联系在于数。无数,则文化无根脉,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意义,我们不要脱离道的文化,不要任何脱离道的文化,并且应该时时提高对于可以脱离道的文化的警惕。《兑易》把文字与数字建立联系,将自然数字归入卦数,使得文化直接进入《易经》,进入文化与道的联系点上,从而体现文化与哲学的根本一体性,一致性、不可分割性。文化与哲学可以分开吗?人类历史上什么时候把文化与哲学分开的?人类历史上确实是把文化与哲学分开的!这很让我吃惊!分开以后的结果如何?结果是文化再也无进步,哲学再也无进步。
人生,不是文化的人生,是道的人生。人的生存是道的生存。个体命运与生存,是由个体对道的选择、社会整体对道的选择和更深层的原道多重作用影响决定的。人生是多维的,不是一维和单一的。个人心性可以单纯,其单纯往往不能承受生存环境、生存历史复杂的重压,这造成个人或社会对于道的选择的非自主性。人生与道的对接的必然性与选择的非自主性,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命运,这是人生与社会一切悲喜剧的总根源。易经是关于自主选择人生的可能性的学问,并且是自主选择的正确性的保障的学问。世人有一种糊涂观点,认为性格决定人生,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他们不懂得性格是命运的反映。命运是根本,性格是现象。人有什么样的命运,才会有什么样的性格去完成什么样的命运。同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一样,人的个体文化与所处社会文化,表面上对人的生存、命运、人生影响极大,实质上只有道才是本质的东西。文化也只是道的反映。道是本质,文化是现象。有什么样的道,才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去完成和反映什么样的道。
道是什么,什么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中国的易经体系中,道的概念与意义是很清晰的,但是在方法上很难掌握,实际上已经完全失传。方法的失传,使得易经高度神秘化,甚至成为“天书”。这就使得自古以来喜好故弄玄虚人有了可趁之机。《道德经》是什么,是讲道吗?不是!《道德经》主要讲的是关于掌握道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德。这一点一定要分辨清楚。《易传》是什么?《易传》讲的是道吗?也不是!《易传》讲的是孔子时代人们对于《易经》所能够具有的理解能力,讲的是当时人们学习和掌握《易经》的现状,《易传》也远远没有能够把《易经》讲清楚。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高于“哲学”这一概念之上。哲学是关于道的学问,哲学为道而设立。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只有“易”这个概念。易就是关于道的学问。道是自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体,即世界的本原,哲学的本体,易的本体。易经是以道为观察对象、研究对象、把握对象、应用对象的一种学问,是关于道的变与不变的学问。道是世界的本原,它决定个体的人以及人类的生存,决定人的世界观、宗教观、道德观,决定人的思维能力与意识的存在,以及种群的社会思潮。人以及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状况,是由道所制约的,人、生命与道不可以割裂,人类也无能力将其割裂。人是道的产物,被道赋予了认识能力,中国古人用被道赋予的认识能力去认识道,所形成的知识,就是《易经》。易是道的根本属性,是中国古人对道的根本属性的高度概括——我们今天所讲的哲学,与中国古代所讲的易,有所差别。有着人类的智慧的概括与世界本原根本属性的概括的差别。盘点一下从古至今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看哪一种哲学把人、人生、文化、思想与道给以了割裂,看所谓的纯哲学是否存在?肯定存在,大量存在,包括这样的哲学和哲学家。他们声称在搞纯哲学、学术哲学、进入哲学本身。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正是从哲学不再进步的时候开始的!正是他们把哲学整得不能进步、不在进步。
《兑易》把思想、文化、哲学、还给人生,把道还给人生,还给个体生命与生存,还给人类整体命运与生存,就是把影响人类生存的基本因素的道,给人们说清楚,交待清楚,就是还道于民——这就是作为中国思想、哲学、文化根本的《易经》。《兑易》把《易经》的本来面目与作用还给人们。《兑易》通过对《易经》64卦爻辞文字卦数化方法,实现了将后天卦爻辞返还先天,将后天八卦返还于先天八卦,将后天易返还于先天易,从而为人类找回了失去太久的易经先天文化,找回了原本有过的天人感应原理、天人合一方法。原创思想,原创哲学,原创方法,并且有着完整理论体系与行为实践体系,使《兑易》成为除《易经》卦符这一特殊、特有的文本之外,古今中外任何易学作品无法相比的易学成就。
《兑易》不用五行。即不用金、木、水、火、土,更不用天干地支六亲六兽之类。不用《易经》自身体系之外的任何术数。任何人只要研究《易经》本身就可以应用。人们常常说读不懂《易经》,往往是指读不懂《易经》中整句卦爻辞是什么意义,这是人们研究《易经》的普遍障碍。《兑易》将卦爻辞文字返还于卦,即后天返先天,为人们解除了这一大障碍。这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放弃对卦爻辞的学习,我们还是要努力学习卦爻辞,尽可能掌握每句卦爻辞的完整准确意义。
现代人阅读或研究《易经》,一是听说《易经》很神秘,出于好奇,想看看其神秘性在什么地方;再就是听说《易经》是占卜命运的书,想学以致用。结果是翻遍了《易经》,读烂了卦爻辞,也找不到方法。这里要介绍的《兑易》,方法上明确、直接、简单,人人可以学会其基本方法。要知道《易经》原是上古之人所创,那时候人文未发达,知识未繁杂,人们生活、生存、生命上所依靠的《易经》知识、《易经》思维,必须简单、可行、有效。《兑易》正是这样一部符合《易经》原旨的著作。
学习《易经》的人很多,有普通知识阶级,有在校学生以及学者、教授。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懂得从整体上对古今中外文化给以审视和观照,在知识接受观念上已经具备个体选择上的自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日益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无论对人生还是对思想、哲学、文化来说,在世界人类整个知识海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于是人们又或先或后地把《易经》列为人生必读书目。但无论是懂得卦爻辞、有丰富《易经》知识的学者、教授,还是普通《易经》爱好者,面对《易经》原著,有几人敢说入门了,读懂了,几乎没有。2000年来《易经》之门几乎是封闭着的,没有门,找不到门,没有人指出《易经》门径,因此无法进入。
方法就是门。然而,几乎所有传统数术的方法,都指向了《易经》文本之外。没有一种方法不是离开《易经》的,没有一种方法直接指向《易经》文本本身。这里介绍的《兑易》,在基本方法上至简至易。并且是仅仅用一个方法,就包括了姓名学、八字推命、六爻课、奇门九宫、阴宅风水、阳宅风水等预测方法与作用;包括真实有效的可操作的个人、家庭、社会团队甚至民族、国家命运、运气的调理、化解;包括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方法中的个人疾病调理、化解,生育调理化解等易经法术;包括上古天人合一法术乃至演易方法。《兑易》建立起的是一个全新的哲学、思想、文化体系,它将形成人们崭新的生存生活方式,崭新的思维方式,全新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论体系。
《兑易》包括四个部分。一、《兑易预测学》。包括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的个人起名改名,公司起名改名,学业预测,事业预测,婚姻预测,人际关系预测,财运投资预测、官运预测、生老病死预测等。二、《兑易风水学》。包括个人居住地理环境风水,公司、事业单位营业、办公地理环境的阳宅风水,个人阴宅风水等。三、《兑易生命能量修炼与应用》。是个体生命能量增益、显示、发挥应用的方法,包括禹步、手印、咒语、观法、开顶、心中按神、请神、用神等,是完全以先天易理、先天大道为原理,以至简至易为原则,以“与神合一”、“与自然合一”、“与道体合一”为方法与目标的个人生命能量修炼方法与实践验证。四、《兑易自然能量应用》。也称作《兑易法术》。法术是指我们通常讲的现实生活、现实生存中的难题化解,包括求财法门、求官法门、求事业法门、求学业法门、求好运法门、求婚姻法门、求子嗣法门、求长生法门等。
《兑易》四个部分,是同一个完全统一的完整、完善的方法体系。风水、生命能量修炼、法术化解与自然能量应用,全都是在以同一体系的命运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由此保证了它的有效性。预测与化解、法术操作时,使用的是不是同一个体系,是不是在同一个体系中论证、施行与完成,这一点,可以作为分辨一种法术化解是不是绝对有效的标尺。《兑易》理论与方法,全部用现代话语表述,全无旧术数中那些过时的术语与隐语,人人能够读懂,人人能够学会,也就有着极大的普及意义。也就意味着“还易于民”,恢复伏羲、神农、黄帝时期《易》的本来作用,恢复上古时期人人可以沟通天地自然鬼神的作用。早在几十年前,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词中曾经写下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兑易》的出现,将显示出毛*泽*东这句诗的巨大的预言性质。《兑易》方法的普及意义,也就意味着终将结束2000年来《周易》,结束《周易》的理论与方法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历史;也就终将剥夺掉易经界仅仅属于少数人的话语特权与霸权。普及易学知识,人人通晓《易经》,重开文化盛世,实现自由生存。就成了《兑易》作者的愿望与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