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2|回復: 0

善易不占──3. 揲蓍法的原意是曆法模擬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5-9 09:05: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善易不占──3. 揲蓍法的原意是曆法模擬

  這是一件很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使用了兩千年的東西竟是贗品,不可能吧?
  細推想周文王被囚於羑里而演周易的情景。能夠做的除了看月出日落之外,採集蓍草和弄幾個錢幣陶片狀的小東西都應是不難做到的。也就是說,發明揲蓍法和擲錢法的物質條件同樣是存在的。而要實現求取六爻的陰陽老少,較之複雜的揲蓍法,擲錢法明顯是要簡單淺白得多。何以周文王想不出簡單的擲錢起卦法而偏偏搞個煩過梵蒂岡的揲蓍法來呢?很是不合情理。
  再從揲蓍過程本身看,規定大衍之數五十而用其四十九,分而為二再反覆除四去餘,“歸其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這顯然是在描述模擬天文曆法的一個模擬過程。我們的祖先自古就有用‘算籌’來作為計算工具的“籌算”方法。可見,揲蓍實質上應該是應用“籌算”按某一既定的算法去模擬特定天文曆法的計算過程,其目的是求取與該天文曆法相對應的函數結果。這是一個嚴謹的數理過程,豈能由隨機的擲錢過程來替代呢?很是不應該。
  還有,揲蓍法的一十八變,每求一爻須經三變。每一變都是“分而為二”,按甚麼規則來分?將三四十根蓍草分成兩堆,遠不像擲錢那般容易隨意,按一定比例大約分開,再經過除四去餘消除誤差,可望趨向於一個固定的結果,情況類似於現代計算數學中的試差法求函數方程式 
f ( x ) = 0
在指定區間內的根。可惜周易經文中沒有交代,無從比對。肯定是失傳了。
  到此,這樁延續三千年的公案,可以有一個大概的輪廓了。易占預測原始的揲蓍起卦法是力求模擬某一特定的曆法,以實現天文與人世匹配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而不是後人所理解的“聽天由命”的隨機過程。擲錢法很可能只不過是後人誤會的產物,未必正宗的。
發表於 2009-5-10 02:40:31 | 顯示全部樓層

易傳的世界觀

說周易是需要註意到它有經?傳兩個部份。

易經是卜筮之書﹐其作用是在于溝通神人﹐亦即是神人對話﹐那是巫史未曾分家的時代歷史性問題﹐我們當慎重處理﹐不能輕率否定。

易傳的世界觀是總括天?地?人?鬼?神﹐ 是古人公認的此在世界與他在世界兼有的實有世界觀。這個是從幽明?屈伸往來或原始要終為說。即對生死有一定的價值認識。 我們不能主觀地因當下或私自的世界觀不能肯定鬼神的存在而否定甚至抹殺古人公認的世界觀。那是不尊重古人及不尊重史實。

經的部份實際上是代表了神道設教﹐而傳的部份則是哲學性質的﹐這就進入禮樂之教。在管子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就是以禮為首﹐禮當然包括祭祀活動以溝通天地鬼神。此在世界與他在世界整體的和諧即天人間之溝通就是政道的本意﹐其實這就是三代以至秦漢所註重底天命與道德的問題。歷史上講就是商殷之神道設教轉入周之禮樂之教之依據﹐換句話說這就是其所以然之理據。依據這個傳統﹐經傳都是實踐性的而其具體是就禮。這是易之發展的經傳兩部份在歷史上原初的和諧。神道設教所代表的天道與禮樂之教所代表的人道﹐卻一直在歷來思想史中存在着矛盾默默地推動着先秦?兩漢?魏晉?宋?以至現代思想發展而表現于各代闡釋易的具體形式中。此中實已有一辯證之可說﹐但本文主要是厘清卜筮之法。

其實講卜筮之法既涵涉此在與他在世界﹐因此它是一定要對天?地?人?鬼?神有所言說的。否則何以知卜筮之法行得通﹐何以知其理據即其必然性是有所保障的﹖卜筮之法邏輯何在﹖它是否如許多人認為宗教信仰者般只有“超越邏輯”的解釋﹖

一般所謂“超越邏輯”實際上是一種貶義。它有時是泛指宗教思想﹐不依邏輯或非邏輯與非理智的元素。但“超越的邏輯” (TRANSCENDENTAL LOGIC) 一詞依康德是以之保證科學不淪為當時的超越的經驗論或懷疑論趨勢﹐他的主要論證是數學使用的形式邏輯是基于先驗的。事實上物理學所使用的數學是先驗綜和(SYNTHETIC A PRIORI)而不是先驗分析(ANALYTIC A PRIORI)。物理學的命題其實也是先驗綜和的命題(SYNTHETIC PROPOSITION A PRIORI)。所謂“超越的邏輯”是指知性的十二範疇而言﹐並不是代表不依邏輯或非邏輯。最重要的一點是“超越的邏輯”是基于意志自由﹐是自律而不是他律﹐所以他講“超越的邏輯”是為其道德底形上學打下基礎。

TRANSCENDENTAL LOGIC 嚴格來說應譯為超越的邏輯。我從前亦曾一時疏忽略去“的”字﹐以至有誤﹐一字之差足墮野狐禪。所謂先驗(A PRIORI)是指不從經驗而有﹐不由經驗而來。而超越則是指不從經驗而有﹐不由經驗而來﹐卻又不離經驗﹐但又反過來駕馭經驗。有此一往來故謂超越的﹐不同于超絕或超離(TRANSCENDENT)﹐一往不返。牟宗三先生指出康德有時亦不嚴守這個定義。超越的邏輯即知性所使用之範疇是先驗性的。他認為超越的邏輯是超越的觀念論之可能﹐講形上學是需要有“超越的邏輯”這個概念。易學的象數思維基本上是先驗綜和的而理則是先驗分析的。康德的哲學實際上是包括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個人認為這即是實際(外延真理)與真際(內容真理)的分野。但康德所說的超越的觀念論實際上是消極的並不似得他說經驗的實在論之積極。

如前所述﹐學者們(如李天命)說非理性所能及的“超越邏輯”一般不是指TRANSCENDENTAL LOGIC“超越的邏輯”。當我們運用超越的邏輯(知性之範疇)以內容真理為對象﹐這時它是超越的或外在地說﹐即形上學所講的各樣﹐但它亦如物理學(內指地以外延真理為對象)一樣地講先驗綜和的命題即涉及具體實際。故如要言說宗教神學之內容真理﹐那麼它也是有需要使用超越的邏輯。可是由于康德論證知性的對象是由感性直覺所供給故此是有限。他認為人是有限的存在因而缺乏“智的直覺”不能以意志自由?靈魂不滅?上帝存在等無限作為對象﹐故此超越的邏輯(知性之範疇)對這些“設准”只有空概念而不能有實際的知識。對此等“設准”並不能成知識性的命題﹐
因而神學不能是知識的或知解理性所能完全蓋括﹐但並不代表神學不合乎邏輯或把神學說成是非理性的“超越邏輯”。套用中國人的日常話語即是說知性並不是萬能﹐但沒有知性就萬萬不能。

自周代巫史分家﹐周易形成而發展為形而上學﹐亦即是哲學中最為哲學的部份。哲學是重于啟發智慧﹐而不是知識的增長﹐而然哲學之智慧是有助科學知識的增長﹔同樣科學知識的增長亦有助啟發智慧。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這是基于中國人誠信的特性。我們是熱衷于具體事物真實的描述﹐所以我們的文字是盡量關顧一事一物的性情形體之完整表達。因此當我們要表達抽象意義之時﹐我們還是具體而抽象。比如說“陰”?“陽”?“剛”?“柔”這些字同是表達抽象概念但它們都是從具體之事物的性情形體來達到目的。“陰”字乃山間此時有雲掩。“陽”字乃山間有日月照明。這就如圖畫告示。中國文字所含的信息是全面深遠﹐具體而抽象。所以陰陽須是抽象地描述“質”但絕對不離具體。所謂“質”就是從氣方面來說。當這種誠信充份表達時就是“易”之所謂元亨利貞。氣?心?理這三個觀念就是我們何以能有具體而抽象的種種說法。比如張載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是我們有“仁”的超越性故能感之而非思之而認識之可得而知之。

易學是中國傳統思想之源而其具體就是易之經?傳與卜筮﹐特別是大衍筮法﹐更加是中國特有動態的本體宇宙論之具體表現。卜是神人對話﹐那是主觀的。筮是觀測神示之跡(即天象?數象之類)﹐如此則具客觀性。中國的傳統並無獨立的本體論或宇宙論﹐它只有本體宇宙論即易道恆中?恆中生生。這與基督教的創生論(CREATION EX NIHILO) 無中生有之觀念並不一樣。

易經雖然帶有神道設教的神秘色彩﹐但其實際性質並不同于西方聖經。現代有某些從事西方科學研究的專家也誤把易經的神秘色彩與人文性質混淆並等同于西方聖經的宗教性。易經根本就無宗教制約性。如果僅從卦爻辭來看﹐很明顯易經所有的真理是由人而顯﹐ 所以強調天地人之關系﹐即所謂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當中並無人格神的他律指令存在。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易經思想並無宗教性之制約﹐保證易經(特別是周易)所示的真理有效的是人之誠明﹐亦即善?性(良知良能)﹐而不是人格神的話語制約(暗示隨時隨地永久有效)。所以只有當人之誠明發揮作用時易經處處都有道理﹐相反晦澀難通。即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
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中國一直重視易道恆中?恆中生生之實有觀念亦因此而發展出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學術經典。聖經由神創世的宇宙觀明顯只有宗教性。實踐理性是中國人的強項﹐周易與大衍筮法就是由中國文化著重實際而發展而來。換句話說易就是中國人精神文明的根﹐中國文化存在而歷久不衰就是憑它。它為群經之首既是歷史性也是道德的學術性﹐就兩方面來說它為群經之首是當之無愧。

易之數?象?理三個範疇﹐數是最具邏輯性的。西方數學是著重形式邏輯﹐但易之數不單只是形式邏輯﹐它是同時具有存有論之特性﹐因為它重視具體﹐重視體用的問題。西方數學形式邏輯﹐重視因果性﹐是無顏色﹐無所謂吉凶﹐它不講存有論﹐不是對著生命講價值觀﹐無價值觀﹐可來吉凶之可言﹖中國一開始講數﹐就是存有﹐就有價值觀﹐好自然就要講吉凶﹐講道德。

比賽抽簽是隨機數﹐只是絕對客觀與主體無關﹐這裡無必然性亦即無理性可言。以甲骨或三個銅錢問卦嚴格來說是蔔法不是筮法﹐這個是主體自覺地以天?地?鬼?神為訴求之對象﹐所以方法上是以隨機數的絕對客觀性為對象之意志來取數或象﹐由于是主體自覺的訴求﹐所以是主觀的。如訴求的對象是天(帝)﹐則是主觀地以天之意志為絕對當中不再包括地?鬼?神或其它。其必然性就是以天之絕對意志為保證。這套只能是感性的而不能是知性的。

筮法是指蓍筮﹐即五十根蓍草(大衍之數)。蓍筮是跟據傳統宇宙觀而設﹐而這個宇宙觀大體隨時代不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而其內容亦更見豐富。比如先秦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或候氣時歲即太一與文王八卦﹐漢是以陰陽五行為核心的﹐它是總天?地?人?鬼?神之理故謂太極(大恆)所以實際是主客消融理性之一套﹐那是有思想有理論跟據的所謂象數﹐由于是有一宇宙論之範疇﹐所以須然有隨機性但並不是一般的隨機數。當中原則是仁﹐仁是善是性﹐此即《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

卜筮是歷史性的客觀現實﹐他不單是先民宗教性活動而且也是其具體生活的歷史痕跡。我們不能因其帶有宗教意義而說之無關重要﹐甚至說那不是歷史事實。科學一層論者必欲要撇除迷信﹐在分析易理時大可以範圍主觀絕對的純理論探討而說其方法論是科學及客觀的﹐所以不必論及卜筮。可是須知卜筮本身是易的客觀經驗界的現實﹐它們就是數學原理推演所憑藉的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所衍生的工具﹐其性質與算盤或電算機相類﹐如此說來以算盤或電算機(包括腦袋)所得的數值難道亦要應說與數學毫無關系如此才算合理嗎﹖

康德對哲學的貢獻是在于指出人的知解理性是有限的﹐雖然人憑知性能掌握某些真理如邏輯性數學發展科學﹐即外延真理﹐但並不表示科學萬能。同時知解理性無法論證內容真理如宗教神學的一套﹐故此宗教神學只能有三個設准﹐可是既是設准就見不得有必然性﹐那就是說宗教神學並不可靠﹐我們可以超越地論證﹐而然那只是消極的。所以求真即使是宗教只有憑實踐理性來證成﹐故此道德的形上學﹐是以道德或善之實踐為真。西方哲學要到康德(1724-1804)才把這個哲理疏理清楚。反觀東方哲學比如儒釋道等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在這方面用功﹐而且使精神生命光彩非常。佛以與樂為慈?拔苦為悲﹐明顯就是實踐性的。中庸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亦無疑是實踐性的。老子亦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其實踐功夫。至于說“一物同時存有卻又不存在”那是吊詭(PARADOX)﹐這方面道家的同謂之玄的玄思﹐莊子是這方面的高手。儒家的玄思是表現在《易傳》。這一種智慧亦是中國思想文明的高度表現。康德所講的一套亦有此超越而內在的吊詭的意味。牟宗三先生認為康德之哲學須未盡發展為道德的形上學﹐但其系統疏理出道德須有實踐理性的證成﹐正好就是可使東西方的哲學會通于道德實踐的真理﹐使性善成一普世價值。康德之哲學系統非常龐大﹐過萬言然後得出道德實踐一理﹐就好比老子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道理﹐也大約要五千字才帶得出來一般。

原理是可以由有推向無﹐即如人說了許多話﹐最終也知道靜默﹐工作了許久﹐終知道要休息。哲學辯證由客觀相對而知主觀絕對以至于互相消融﹐ 但並不能無中而生有。不要因為迷信科學一層論而否定卜筮這個客觀經驗界的現實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6-12 08: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补充一段:

直至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02-1261其所著的《数书九章》中首创了大衍术的算法,此一思路似乎才得以显露回归。大衍术是在代数中对‘一次不定方程’的研究,是整数论中一次同余式问题的解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项伟大成就。其大衍求一术是指“在各同余式模数两两互素的情况下,求出与模数相应的一组‘乘率’的方法,用独特与完整的方法解决了‘同余式’的求解问题。”数学语言读起来很是苦涩,是否真的就是从<易传>那段文字中推演延伸得出,古籍似未见交代。但光从“大衍求一术”这一命名本身看,就可直观感觉到它们之间具有“血缘”关系是不必怀疑的。若深入探究下去,按大衍术的思路理顺周易揲蓍法要求算的目的,解决三千年历史的疑问,应是大有意义的事。可惜留指爪现在无暇及此,还是留待后人去做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6-13 19:4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分为二如何分?没规律,仍是随机的,这与摇卦有什么区别?不同意先生观点。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6-14 07: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分为二如何分?‘易傳’上並沒有交代。可以等分加一;可以按一定比例;可以根據當時太陽太陰在八卦中的位置定取……不一定就是隨機的。把它視為隨機,等效演變為搖卦,這是後人的思路,從未被人懷疑過。留指爪指出傳統的推演有邏輯漏洞,希望有人能看出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6-14 07:54:20 | 顯示全部樓層
揲蓍過程亦表示一時間歷程﹐所以它除了是方法論之外﹐同時還是存有論。就氣(實然界)來說隨機性是不可避免的﹐道理就如動物的DNA都是由四個相同的基本元素但組合卻有一定的隨機性﹐因此而從來未有過絕對相同的動物(人為控制基因除外)﹐同親雙生的也不例外﹐不能因此而說不合道理。揲蓍本來是啟發性語言之一類﹐帶有隨機性正是啟發性語言特征之一。否定隨機性之合理性是沒有意義的。不能因為隨機性的問題而去否定揲蓍過程中之所以懸一﹐分兩﹐掛一﹐揲四﹐歸奇于_力。搖錢只是方便的隨機數﹐而且是純粹的隨機數並不含有一宇宙觀在內。懂揲蓍亦必明白易之宇宙觀與歷法﹐相反並不會因為懂搖錢而懂易之宇宙觀與歷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7 14:03:24 | 顯示全部樓層
真理是愈辯愈明的,大家的意見都很有參考價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07:18 PM , Processed in 0.0234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