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61|回復: 0

「We read to know that we're not alone;To love,so we're not alone.」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8 23:34: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We read to know that we're not alone;To love,so we're not alone.」這是盧益思(C. S. Lewis/Clive Staples Lewis, 1898-1963)說的。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前半句是盧益思的學生之父所說的,後半句則是盧益思加上的註解。這是我從《影子大地Shadowlands/Lenten Lands》中得知的。(我將 Lewis譯寫成盧益思是因為實用又浪漫)</FONT> <EMBED type=audio/x-ms-wma hidden=true src=http://fs61.woku.com/resources/music/2008/217/200808041330571916_av.mp3 loop="true" autostart="true"></P><BR></EMBED>
<P>&nbsp;</P><BR>
<DIV><FONT color=#0000ff></FONT>&nbsp;</DIV><BR>
<DIV><STRONG><FONT size=4 face=標楷體>這是盧益思↓</FONT></STRONG></DIV><BR>
<DIV><A href="http://www.abolitionist.com/louise-bogan.html"><IMG border=0 alt="photo of C. S. Lewis" src="http://www.abolitionist.com/cs-lewis.jpg" width=472 height=691></A></DIV><BR>
<DIV><FONT size=2></FONT>&nbsp;</DIV><BR>
<DIV><STRONG><FONT size=4 face=標楷體>這是抽著煙斗的盧益思↓</FONT></STRONG></DIV><BR>
<DIV><FONT size=2></FONT>&nbsp;</DIV><BR>
<DIV><SPAN class=p10><IMG border=0 hspace=3 alt=The-C-S-Lewis-Recordings-The-Four-Loves-CS-Lewis-Speaks-His-Mind-compact-discs.jpg vspace=3 align=left src="http://www.audiobooksonline.com/media/The-C-S-Lewis-Recordings-The-Four-Loves-CS-Lewis-Speaks-His-Mind-compact-discs.jpg" width=435 height=400></SPAN></DIV><BR>
<DIV><SPAN class=p10><FONT size=2></FONT></SPAN>&nbsp;</DIV><BR>
<DIV><SPAN class=p10><FONT size=2><A href="http://banthebanwisconsin.files.wordpress.com/2008/06/cs-lewis.jpg"><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0 alt="cs lewis" src="http://banthebanwisconsin.files.wordpress.com/2008/06/cs-lewis-thumb.jpg?w=181&amp;h=244" width=181 height=244></A></FONT></SPAN></DIV><BR>

[ 本帖最後由 無鹽蛇蠍 於 2009-9-9 11:37 PM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9-8 23:38:49 | 顯示全部樓層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以下博客來書籍館對此書(影子大地)做的內容簡介:<BR><BR>  這是1952年發生在英國牛津的故事,這段故事被編寫成舞台劇、電視劇、電影,在英國風行一時,劇名為Shadowlands。 <BR><BR>  這是一個人的生命故事,牽聯著20世紀中葉一位傑出而重要的學者、作家及神學家C. S. 魯易斯(C. S. Lewis, 1898-1963)與美國詩人喬伊(Helen Joy Davidman Gresham,1915-1960)的一段生活紀錄。<BR><BR>  本書作者道格拉斯?葛萊遜(Douglas Gresham),喬伊之子,1952年隨母親喬伊遷居英倫,魯易斯與喬伊因文學信仰而結為心靈伴侶;1956年喬伊在罹癌中,病榻之前與魯易斯結婚,期間僅在喬伊病情緩解的兩年間,度過一段鶼鰈情深的恩愛歲月,直至喬伊病歿,魯易斯一直守著喬伊身邊,並撫養道格拉斯成人。1960年魯易斯出版《四種愛》,正是兩人的愛的見證。<BR><BR>  這本回憶錄,無疑為這段平凡卻動人的愛情做了最好的註腳。作者以細膩優美的文筆,真實記錄他在牛津窯坪的童年回憶,魯易斯與喬伊相知、相惜及至病中深情相伴的故事,充滿溫暖,感人至深。本書透過一個小男孩的眼睛,走入一代英國文學大師-----C. S. 魯易斯,深情曲折的內心世界。 <BR><BR>  魯易斯之至情至性,在喬伊死後,曾將其悲痛在1961年凝結成《正視悲傷》一書。魯易斯在書中寫道:她的心靈迅疾靈敏有如捷豹,深情、溫柔與痛苦均難以馴服。她有如一陣疾風,躍起撲下,措不及防。兩年後,魯易斯去世,追隨喬伊於影子大地。<BR><BR>  作者簡介:道格拉斯?葛萊遜(Douglas Gresham),喬伊?戴維曼之子,出生於美國。喬伊改嫁C. S. 魯易斯後,隨母親移居於英國牛津郡的窯坪,在那兒度過童年。成年後移民澳洲,在塔斯馬尼亞居住多年,經營農場,後轉往伯斯,從事傳播工作,現居愛爾蘭卡羅郡。<BR></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FONT>&nbsp;</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DIV><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FONT color=#0000ff><FONT color=#000000>這是作者↓</FONT> </FONT></FONT></STRONG></DIV>
<DIV><SPAN class=p10><FONT size=2><IMG style="BORDER-BOTTOM: #000 1px solid; BORDER-LEFT: #000 1px solid; WIDTH: 398px; HEIGHT: 553px; BORDER-TOP: #000 1px solid; BORDER-RIGHT: #000 1px solid" alt="Douglas Gresham" src="http://www.mrrena.com/images/Gresham.jpg"></FONT></SPAN></DIV>
<DIV><SPAN class=p10><FONT size=2></FONT></SPAN>&nbsp;</DIV>
<DIV><FONT size=2>這是中英文書封面↓</FONT></DIV>
<DIV><IMG src="http://www.book4u.com.tw/mall_image/bk/kk0083724.jpg"><IMG border=0 hspace=20 vspace=10 src="http://www.hkbookcity.com/image_book/0060634472.gif"></DIV>
<DIV><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FONT></STRONG>&nbsp;</DIV>
<DIV>
<DIV>
<DIV class=reg_sec>
<DIV class=ttl><STRONG><FONT size=4 face=標楷體>這是放大的封面(盧益思跟喬依)↓</FONT></STRONG></DIV></DIV></DIV>
<DIV><IMG style="WIDTH: 484px; HEIGHT: 375px" alt="C.S. Lewis and Joy Davidman" src="http://www.mrrena.com/images/Lewis.jpg"></DIV></DIV>
<DIV><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FONT></STRONG>&nbsp;</DIV>
<DIV><STRONG><FONT size=4 face=標楷體>&nbsp;</DIV>
<DIV>
<DIV></FONT></STRONG><STRONG><FONT size=4 face=標楷體>這是喬伊↓</FONT></STRONG></DIV></DIV>
<DIV><IMG class=feature title="" alt=Joy_gresham_372x280 src="http://www.ovationtv.com/files/large_image_videos/0000/0180/joy_gresham_372x280.jpg?1212701692"></DIV>
<P><BR></P></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8 23:40:57 | 顯示全部樓層
<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盧益思是誰?《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知道嗎?《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聽過嗎?對了,他──盧益思──就是這個風靡全世界的魔法創造者。順便一提,《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擁有者J·R·R·托爾金(J·R·R·Tolkien/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1973)跟他原本是好友,後來因為這兩部書而有所齟齬,在加上喬伊的介入,竟至反目成仇。<BR><BR>  《納尼亞傳奇》一共有七冊:《魔法師的外甥》、《獅子、女巫、魔衣櫥》、《騎幻馬和傳說》、《賈思潘王子》、《黎明行者號》、《銀椅》、《最後的戰役》,每一本都可獨立閱讀。<BR><BR>  《魔戒》可以說有四冊:《魔戒前傳:哈比人歷險記》、《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及《魔戒最終曲:所向無敵》,還有一部《湯姆鵬巴迪歷險記》也有一些相關。<BR><BR><SPAN lang=en xml:lang="en"><A href="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CS_Lewis.jpg"><IMG alt=""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5/CS_Lewis.jpg/800px-CS_Lewis.jpg" width=800 height=533></A></SPAN></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8 23:43:22 | 顯示全部樓層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我是在很多年前先看過影片,過了幾年後才買到書的,而在前一陣子又在HBO重溫了一回,感受可說是不可同日而語,次次不同。當初會看這部片子是跟朋友閒逛下的結果(影片並沒有太大的宣傳),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他在沉默的羔羊(Anthony Hopkins)中的演出出實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了,而黛博拉溫姬(Debra Winger)這位氣質美女也因為與李察吉爾(Richard Gere)合演的軍官與紳士(An Officer and a Gentleman)早就引起我的注意。<BR><BR>  在電影院中早已淚流滿面,心中怨恨上天的不公卻無暇思考影片所欲勾牽的含意,隨即衝向書店,別說沒有中譯本連英文原文書都沒有,只能努力細細回想片中點滴。過了好些年,也是在書店中隨意瀏覽時發現(不暢銷),閱畢,感嘆喬伊的豁達與盧益思的至情,愛要及時。之後稍稍研究了下這兩人,感覺到契合的圓滿,夫復何求?即使時間不夠長久又如何?何其有幸,得一知己啊!<BR><BR>電影《Shadowlands》,1993年出品<BR>劇本:威廉•尼科爾森(William Nicholson)編寫的同名舞台劇本。<BR>導演:理察艾登保祿(Richard Attenborough) <BR><BR></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DIV><STRONG><FONT size=4 face=標楷體></FONT></STRONG>&nbsp;</DIV>
<DIV><IMG class=pict border=5 hspace=5 alt="The Shadow of Land(C) 2006 Keatsli" vspace=5 align=left src="http://blog.roodo.com/keatsli/2efae72b.jpg" width=144 height=196><FONT size=4 face=標楷體><STRONG> </STRONG></DIV>
<CENTER><STRONG><IMG style="WIDTH: 209px; HEIGHT: 335px" border=5 hspace=5 vspace=5 align=left src="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6303115454.01.LZZZZZZZ.jpg" width=209 height=335></STRONG></CENTER>
<CENTER><FONT color=#0000ff></FONT>&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
<CENTER>&nbsp;</CENTER></FONT></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8 23:50:53 | 顯示全部樓層
<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這是文學家盧益思(C.S.Lewis)的真實故事。<BR><BR>  盧益思滿腹經綸,是知名的學者,到處受邀演講,他跟已退役的哥哥華寧住在一起,兩個老光棍生活簡單而規則。盧益思擅長邏輯思辯與論證,常在台上滔滔雄辯:「為何苦難是上帝化妝後的祝福?」,他已出版一本響譽英美的童話故事《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當牛津同仁們開玩笑的嘲笑這本書是如何的不合邏輯,只能從佛洛伊德學說來詮釋時時,盧益思不加爭辯卻渾然忘我的大談衣櫥中的奇妙世界:「打開門,不小心進到另一個奇妙的世界……這是一個Magic,充滿神蹟與魔法。」盧益思講的是如此真誠,因為他篤信神蹟的存在。<BR><BR>  盧益思上課時,跟學生談愛,他用文學作品,談愛的象徵、以及是哪一種類型的愛,課堂上有一個學生常打瞌睡,有時會無法認同的搖頭微笑,路易士跟他說:「如果不認同我,就跟我爭辯,我願意接受挑戰,而且我有把握,終究我會贏!」<BR><BR>  開始讓盧益思的生活失序,是因為一個女人──喬伊──的出現。喬伊跟盧益思通信許久,盧益思感覺喬伊彷彿十分瞭解他,問他問題時總是很直接又一針見血的。她信中問盧益思:「你是想做魔法師,還是想做領受魔法的孩子?」<BR><BR>  喬伊是個詩人,華寧說:「她一定很難纏。」沒想到這個難纏的女人,竟然要到英國來找盧益思。兩個老光棍很怕女人,但又不能失禮,因此決定不要約到家裡,到外面喝下午茶就好。他們以為稍加應付的敷衍一下,這樁麻煩事就會過去。<BR><BR>  沒想到喬伊直來直往的美國式作風,儘管讓紳士作風的盧益思常常覺得很尷尬到不知如何應對,例如喬伊問盧益思:「你是否辯論時一直都贏?而你會贏是因為你的周遭都是不如你的人。」,而喬伊稱呼盧益思為傑克(盧益思的小名)因為傑克比較適合盧益思本人。雖然感到尷尬但這也讓盧益思注意到她、喜歡她而後成為朋友。<BR><BR>  所以他們兄弟倆違反了之前的約定,在帶喬伊參觀過牛津後,約她來家中作客。這次不僅破了例讓女性出現在他們光棍的家,更重要的是,盧益思因著喬伊闖入他們的生活,被她逼的放下他所有的論辯與信念,讓她與自己都觸及到他心靈深處連自己都未曾觸及的私密情感領域。<BR><BR>  喬伊是帶著孩子來作客的,孩子興奮的去找盧益思,問:「有沒有閣樓?」顯然他深深嚮往著《獅子、女巫、魔衣櫥》中的魔法世界,又要盧益思在書本上簽名。盧益思簽:「魔法永不消失。」喬伊仍一派美國風的說:「好,萬一魔法消失,我們就告他。」(這一段非常的重要,關鍵其後盧益思經歷「魔法消失」的心靈痛苦。)<BR><BR>  因為喬伊是個詩人,盧益思請她唸一首自己的作品詩,她卻選了她自己最不愛的一首,她說,她不喜歡這首「馬德里的雪」,是因為她沒有去過馬德里。<BR><BR>  就這樣,兩人談到他們之間最基本的差異,對喬伊而言,經驗比什麼都重要,喬伊說:「閱讀讓人安全。」盧益思反問:「我們一定要透過傷痛學東西嗎?」喬伊直指他的心:「你曾受過傷嗎?」盧益思迴避直接回答,他改用他最擅藏的理性思辯:「苦難是化妝過的祝福。」<BR><BR>  後來他們在參觀書房時,喬伊又問到這個問題,盧益思才說;「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後,母親死了,他對天堂其實根本沒有信心,他不希望也不相信母親死了,他覺得牙疼,很希望母親來安慰他……」喬伊接著他的話說:「你一直等待著迴廊的腳步聲,母親,卻再也不來了。」<BR><BR>  這是封塵的記憶,盧益思不願去處理讓它繼續塵封。他並不知道,喬伊的出現,將讓他重新經歷一次理性與情感、信念與經驗的斷裂。<BR><BR>  因為兄弟倆對喬伊來訪都深感愉快,於是再度邀請喬伊聖誕節來過節。兄弟倆都心知喬伊婚姻不是很愉快,否則不可能帶著孩子遠離家鄉這麼久,但是基於英國紳士作風,喬伊不談,兩人也就不問。<BR><BR>  聖誕夜,喬伊依約前來過節,盧益思帶喬伊去參加牛津大學聖誕夜聚會,當盧益思這老光棍帶著女伴出現時,全場騷動。一個向來喜歡跟盧益思抬槓的好友,當著喬伊的面詆損盧益思的著作,喬伊卻衷心護航,因為她的確喜歡盧益思的著作。那損友卻又不甘示弱又接著詆損喬伊的老家美國文化膚淺,言下之意,只有膚淺的人才那麼喜歡盧益思的著作,結果,素來直來直往、典型美國開放作風的喬伊也不甘示弱譏損對方愚蠢。喬伊的個性與機智,在盧益思和盧益思的朋友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BR><BR>  當教授們歡唱基督誕生的聖誕音樂時,道格拉斯(喬伊的孩子)偷偷地溜進閣樓,神聖肅穆的走向衣櫥,他期待的打開衣櫥,將手探進滿掛的衣服之中,隨即探到了衣櫥壁……竟然沒有另一個納尼亞世界!這時,華寧上來看到孩子的落寞失望。孩子說:「它只是個沒用的舊衣櫥!沒用,就該丟掉。沒關係,我不在乎。」   在聖誕節當天,因為沒有了魔衣櫥(可能也不想母親與他人太過親近),孩子無精打采的想回家了,他想打電話給爸爸,但喬伊不肯,兩人在餐廳中起了爭執。<BR><BR>  在喬伊哄孩子入睡後,到盧益思書房跟他說:「謝謝你不問我。」喬伊指的是她婚姻的事,她感覺的出來,盧益思尊重她的隱私,不多詢問。喬伊隨即告訴盧益思,她丈夫不但酗酒、家暴而且還有外遇(慣性外遇),她的婚姻瀕臨破裂,她是來英國逃避的。盧益思聽後只問:「我能為妳做什麼?」喬伊回答:「做我的朋友。」盧益思說:「我以為我已經是了!」(在盧益思著作中,朋友是非常崇高的關係。)<BR><BR>  喬伊終於帶著孩子回到美國面對現實了。喬伊走後,盧益思感到百般不順,他竟然體會到寂寞,並且覺得一切事都很無趣。這是一種在心靈滿足後,一旦滿足的事物被抽走後,所經驗到的心靈空洞化。他問他那老是愛跟他辯論的損友:「你不覺得光陰虛度嗎?」<BR><BR>  就是在這時,他看到那上課老愛打瞌睡的學生偷書,他前去探望,想給他些許的幫助。這學生告訴他,他不偷這些書來看,這些書不會有人看。他閱讀,是因為閱讀使他不孤單。<BR></FONT></FONT></B>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8 23:5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怎會懂這些

等那老豬回答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8 23:58:12 | 顯示全部樓層
<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許久以後的某一天,盧益思在台上演講,講完後,赫然在人群中看到了喬伊。他壓抑著興奮之情,前去打招呼,一再表達他的吃驚,說:「我沒想到還可以再見到你。」弄得喬伊機智的開玩笑說:「我還沒死!我只是在美國。」盧益思問她:「怎麼再來英國沒告訴他?」喬伊繼續開玩笑:「需要徵得你同意?」然後看盧益思手足無措,便自問自答的告訴他:「她已經離婚了!」並開玩笑說:「你有沒有意見?沒有?那好。」因為盧益思須立刻去開會,兩人談話暫告一段落,默默相望,隨即分開。<BR><BR>  而後,盧益思因為喬伊已經單身,畏懼閒言閒語傷到喬伊,反而不敢常去看喬伊,也不敢隨意邀喬伊來家中喝茶聊天,兩人關係反而疏遠了。直到有一天,盧益思去看喬伊,問喬伊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喬伊說出難言之隱,兩人之間正式從單純的朋友關係,進到尷尬關係。喬伊為了維生,需要取得在英國的居留權,這居留權卻能透過假婚姻取得。盧益思決定幫助她──技術性的結婚。於是兩人尷尬的,也不讓任何人知道的,去到法院公證結婚,見證人只有華寧。因為他們只是「技術性的結婚」,因此當法院主持婚禮的法官問有沒有結婚戒指?兩人都攤手聳肩:「沒有。」<BR><BR>  兩人「技術性結婚」後,生活仍舊跟過去一樣,盧益思很照顧她,但也小心翼翼不讓流言毀謗傷害到彼此。但流言依然蔓延…………<BR><BR>  牛津大學校慶那天,盧益思請喬伊來觀禮。當喬伊在觀眾席,與盧益思對望,連盧益思老愛抬槓的最佳損友,都看的出來他倆很有點含情脈脈。盧益思長期活在學術象牙塔,對生活經驗情感經驗都很朦懂無知,他其實並不知道,他根本已經不能沒有喬伊。出於他一向以來對朋友之情的崇高敬意,他也一直保護自己和喬伊之間,是在最神聖的朋友關係中。<BR><BR>  喬伊發現那損友一直盯著他們倆個,一副想要大做文章的表情,喬伊就很故意的對著毫不知情的盧益思做一些較親密的舉動,然後挑釁的看著他,做出「怎樣,來八卦阿!」的表情,反而弄得這損友尷尬萬分。<BR><BR>  但喬伊隨即情緒大大低落(事實上那時她已經生病了,但是她自己還不知道。),喬伊進到路易士的研究室,開始厭煩抱怨盧益思的象牙塔生活、自我保護、謙謙君子作風,大家都敬他怕他,但那不是喬伊渴望的朋友關係——儘管盧益思如此抬高這樣的朋友關係。喬伊需要更直接更坦白更推心置腹,觸及情感與心靈深處的朋友關係。(呵呵,因為作者是男生,所以不知道女子的心態;喬伊愛上盧益思,卻不見盧益思有所回應,對兩人目前的狀態感到不滿足,心焦加上病痛,開始不耐煩起來了。)<BR><BR>  喬伊說:「這種朋友關係你不是不明白,你只是不接受。」然後憤而離開。象牙塔中的盧益思,對喬伊情緒低落有點不明所以,事後他仔細思量,越想越不放心,決定打電話給喬伊,也就是在喬伊去接電話,無緣無故摔了一跤之後,才被檢查出來,她得了骨癌,而且已經到了末期。<BR><BR>  盧益思知道喬伊得了骨癌,他立刻有了一些改變,他周圍的人都發現了,盧益思自己卻沒察覺。過去他談苦難是上帝化妝過的祝福,他總會說:「如果上帝愛你,祂一定會不忍心,恨不得代你受苦。」但他現在不知不覺有了情境涉入,不再只是旁觀上帝與受苦者之間的關係,他改成說:「如果你真的愛她,你會不忍心,恨不得代她受苦。更何況上帝。」<BR><BR>  他發現他那上課老愛搖頭不以為然、或者打瞌睡,努力閱讀以擺脫寂寞感的學生決定放棄學業時,盧益思去看他,心中很挫折,問學生:「我不知道人們要從我這裡得到什麼?」學生笑他:「我第一次發現你沒有答案。」路易士問:「你喜歡我無知、疑惑?」學生說:「我不像你一直看透事物。」盧益思嘆息道:「其實我們都只是看到事物的影子,答案總是在山的那一邊。」(此即Shadowlands的由來)<BR><BR>  在醫院等候醫生時,盧益思跟華寧說:「太倉促了,擔心來不及。」華寧卻早已瞭解盧益思的心思,他提醒盧益思:「要講什麼,就趕快講。」<BR><BR>  醫生告訴盧益思,喬伊快死了。盧益思守候在喬伊旁邊,半夜喬伊醒來看到盧益思,深受感動,跟他說:「其實我並不真的是你的妻子,我們只是技術性的結婚,你不用這樣照顧我。」盧益思說:「那麼,我就技術性的照顧你。」喬伊叫盧益思誠實告訴她,她病情究竟如何?盧益思說:「醫生說妳會死。」喬伊跟他說:「謝謝你的誠實。」然後自嘲:「你看我,猶太人、離婚、破產,又得了癌症,苦難對我就不能打點折嗎?」她看著盧益思說:「你現在看我不一樣了,眼神確定多了。」盧益思回答:「我不想失去你。」喬伊也說:「我不想被失去。」<BR><BR>  的確,善辯且每辯必贏的盧益思,讓每一個人都感覺到,他變得憂愁、沒把握、擔憂。當盧益思跟同事說,不知道喬伊的孩子該怎麼辦時,同事提醒他說:「她是你朋友,但她不是你親人!你不該操心這麼多。喬伊還有親人。」盧益思突然變的很激動:「是的,我不是她親人,但我比世上任何人都愛她,我好怕失去她。」盧益思流下淚來。同事說:「抱歉,我們不知道你們的情感!」盧益思回答:「我原先也不知道。」<BR><BR>  喬伊的病危,終於喚醒理性過強、壓抑否認掉情感的盧益思,讓他知道他已深愛著喬伊。於是盧益思再到醫院時,作了任何人聽到都會大吃一驚的事。他跟病危的喬伊求婚,要她嫁給他,他不要之前法院公證的「技術性結婚」,他要在上帝面前、讓上帝見證祝福的婚姻。<BR><BR>  當喬伊聽到盧益思的求婚,她問:「你想讓我在死前,作徹底誠實的女人?」盧益思說:「不,我是想讓我作誠實的人。」當盧益思終於明白自己的愛情,他便決定忠於所愛,儘管喬伊已經活不久了。<BR><BR>  喬伊接受盧益思的求婚,也意味著她有這個權利可以託孤。喬伊當然不放心她的孩子,他正在經歷當年盧益思還是孩子時而母親卻不再存在的經驗。這個曾相信衣櫥裡的魔法世界的孩子,現在摺了許願船讓船順水漂流,發現船沈了,失望又自我保護的說:「我不在乎。」他不明白何以母親生病?他將之怪罪英國這個爛國家,又很疑惑到底爸爸知不知道這件事。他像當年的盧益思,心靈太幼小,無法用成熟的信心信仰面對苦難,他找個理由怪罪,然後假裝不在乎來逃避。<BR><BR>  盧益思和喬伊結婚了,這次雙雙在上帝面前定下誓約,彼此為對方套上戒指,華寧與道格拉斯都是見證人。婚後,喬伊繼續住院治療,盧益思往返醫院與學校,同時不忘去教堂祈禱,他跟同事說,我本來想透過祈禱改變上帝,結果是我被改變了。<BR><BR>  某一天在火車上,盧益思遇見了那個讓他備受挫折的學生。他發現他比在牛津大學時快樂,他有了不再寂寞的笑容。這個學生說,如今他自己成了老師,他從孩子們的笑容中感到滿足,他喜歡教書。盧益思讚許他說:「你一定是個好老師。」學生調侃盧益思當年經常說的話:「我喜歡挑戰。」盧益思也提起這個學生的父親所說的名言:「閱讀,使我不孤獨。你現在還這樣認為?」<BR><BR>  他倆都有了改變,因著愛,走出孤獨;而盧益思也是直到此時,才放棄理性辯論的挑戰,直接面對生命經驗的挑戰,他不再過著「閱讀,使人安全」的學術象牙塔生活。學生剛經歷過父親的死,而盧益思正在陪喬伊跟死神搏鬥。生命經驗,教會他倆該會的事物,兩人在生命經驗面前同樣是學生。<BR></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9 00: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喬伊奇蹟似的能用柺杖行走了,醫生說,這原本是不可能的事。盧益思很開心,想帶她回家,說,能過多久就算多久。他們有了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喬伊讓盧益思走出封閉的學術生活,經歷生命中很多的第一次。<BR><BR>  譬如,喬伊陪盧益思參加五月一號清晨學生的慶典活動。當喬伊第一次跟盧益思碰面時,盧益思和華寧帶她去學校參觀,盧益思曾提過這個慶典活動,那時喬伊就發現,儘管盧益思在牛津多年,卻未曾參加過這個活動。他倆聽詩班在天即將破曉時,從塔樓頂傳下來的歌聲,看學生歡樂的慶祝,彷彿經歷著新生的喜悅。這些喜悅,盧益思從未經驗過。<BR><BR>  此外,喬伊第一次被請去盧益思家作客,在書房中,她看到一幅很美的風景畫,畫中像黃金般的陽光,灑在山谷的另一端。盧益思說:「聽說這裡叫做黃金谷,他總以為會在下一個轉彎或是在越過下一個山頭時就會見著,但卻從來沒到達過。或許人生就是這樣,答案總是在山的那一頭,我們得到的,只是影子。」(就是在那時,他跟喬伊說及母親去世時他的感受。)<BR><BR>  現在喬伊要他帶她去黃金谷。兩人沿路上,簡直是前所未有的快樂。到了黃金谷,他們才知道黃金谷不是遍滿陽光之地。因為「黃金」是威爾斯發音的口誤,其實恰好相反,它原意是「水」,是多雨之地。<BR><BR>  他們剛到黃金谷時,只見雲層被風捲動,使一望無際的草地上,是一層陰影、復一層陽光的交替,陽光根本不在山的那一頭,它就在山谷中,跟陰影交錯出現。後來就下雨了,兩人在大樹下躲雨,喬伊跟盧益思談她即將死的事。盧益思說,不要掃興,等時候到了,我會應付的好的。喬伊說,可以比「應付」做的更好,因為「將來的痛苦會有現在的快樂,這是個交易。」喬伊要盧益思用最積極勇敢的態度面對日後的痛苦,因為它有此時的快樂,盧益思感動的緊抱住她。<BR><BR>  他們從春天過到夏天,而後經過秋天,最後,在冬天時喬伊病復發了。大家都知道這次是真的回天乏術了。<BR><BR>  喬伊死前託孤道格給盧益思,叫他幫助孩子,說:「他假裝不在乎,跟你一樣。」可是盧益思連自己都幫不了,他無法承受喬伊的死。他走出喪禮教堂時,根本和道格拉斯一樣,是張茫然失措的臉。當年他講台上侃侃而談「苦難是上帝化妝後的祝福。」如今當別人用這話來安慰他,要他有信心,他卻是一臉的漠然無法接受安慰。<BR><BR>  盧益思有很長一段時間封閉自己不與人接觸,因為他一接觸人,碰到別人用他以前也常使用的勸勉來安慰他,他就會勃然大怒。他只想跟華寧談,因為華寧向來傾聽,卻不多言。後來華寧提醒盧益思要跟孩子談談。孩子更無助,也更需要幫助。<BR><BR>  盧益思在閣樓的舊衣櫥前找到道格。他倆就一齊坐在衣櫥前。沈默很久以後,盧益思說:「當年我為我媽媽禱告,以為只要我相信,她就不會死。」孩子接著道:「那是沒有用的……,我不在乎。但我不明白她為何要死?」盧益思:「我也不明白,但我不能緊握不放。得放她走。」孩子:「你相信天堂嗎?」盧益思說:「我相信。」孩子說:「我不相信。」盧益思回答:「沒關係。」因為當年他也是這樣。孩子說:「但我好想再見她。」盧益思回答:「我也是。」盧益思終於忍不住哭了,孩子也啜泣,最後,兩人相擁痛哭。是兩個受苦的人彼此相伴、共同經歷這必須走過的創痛。<BR><BR>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終究,盧益思和孩子從創痛中走出來了。<BR><BR>  盧益思再跟學生上課時,開門見山的已經不是文學象徵中的愛了,他直接問:「閱讀使人不孤獨,你相信嗎?」「不!」學生答。路易士說:「我也不。」然後盧益思再問:「愛使人不孤獨,你覺得呢?」<BR><BR>  他帶孩子重回黃金谷,心中想著:「為何要愛?既然失去它是如此的痛苦。我在生命中有兩次抉擇,男孩,選擇安全;男人,選擇痛苦。現在的痛苦,有當時的快樂。閱讀使我們不孤獨,愛讓我們不再孤獨。」<BR><BR><BR>佳句:<BR><BR>未來的痛苦中,會有現在的快樂。<BR>The pain now is the part of thehappiness in the past;It's a deal.<BR>Today's pain is part of that time's happyness.<BR><BR>我這一生中,我有兩次被迫做出選擇,一個是小男生的抉擇,一個是男人的抉擇,小男生選擇安全,男人選擇痛苦<BR>Twice in that life I've been given the choice, as a boy, and as a man. The boy chose safety. The man chooses suffering.<BR><BR>如果失去它是如此的痛苦,我們為什麼要愛呢?在經歷過後,這次我真的沒有答案了。<BR>Why love?if losing hurts so much? I have no answers any more,only the life I've lived.<BR><BR>閱讀使我們不孤獨,愛讓我們不再孤獨。<BR>We read to know that we're not alone;To love,so we're not alone.<BR><BR>電影最後獨白的全文是:<BR>Why love, if losing hurts so much? I have no answers any more, only the life I've lived. Twice in that life I've been given the choice, as a boy, and as a man. The boy chose safety. The man chooses suffering. 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 That's the deal.We read to know that we're not alone;To love,so we're not alone.<BR></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9 00:09:10 | 顯示全部樓層
<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上帝既然愛世人,為何又要讓人們受痛苦?」<BR><BR>  真實生活中的盧益思的信仰歷程很迂迴,他從傳統基督教,走向追求靈異的神秘主義,又轉向唯物無神論,再鑽研佛學,最後回到基督教信仰,並成為基督教的衛道者,以其堅強的邏輯學理,強調基督教信仰是符合理性的,無神論或泛神論、多神論反而禁不起理性思辯的考驗。<BR><BR>盧益思在英國牛津大學任教,滿腹經綸,生活只有講學、著作,單純而規律,常在講台上提出問題,並給予強而有力的邏輯論證,「苦難是成長的祝福」正是他經常講述的主題。長期藏身於學術殿堂象牙塔裡的盧益思,可以用理性的態度為苦難下註解,但是,當他自己真正面臨考驗時,卻無法立即承擔,必須經過心靈的愛與成長才能走過來!<BR><BR>  「上帝既然愛世人,為何又要讓人們受痛苦?」盧益思詮釋說:「正如雕刻,上帝為使一個人更為完美,必須一點一滴琢磨,刻劃的過程雖然痛苦,卻讓人生的層次更為完整、更加提昇。」而上帝卻藉由一位來自美國的女詩人喬伊,讓盧益思經歷友情、愛情、親情與死亡的衝擊,進而見證盧益思長期以來所提出的思辯「上帝透過苦難使人生更為完美」!<BR><BR>  片中一再運用對比手法,不斷詮釋「其實我們只看到事物的影子,答案總是在山的那一邊。」以盧益思的保守封閉與喬伊的開放樂觀,學生與老師的衝突,小男生與老男人的選擇,快樂與痛苦的對映,安全與孤獨的感受,魔法與現實的穿梭,愛與被愛的經驗,生與死的搏鬥,影子與陽光的交錯等等意象、語言,彰顯上帝對人生安排的奧妙。這部影片,充滿底層的人文關懷和深度的文學對話,值得一看再看。<BR><BR>  盧益思與喬伊在片中舉行了兩次婚禮,第一次是喬伊在美國離婚後帶著兒子到英國,為取得英國居留權以便找工作維生,央求盧益思和她「假結婚」,此時兩人雖然互有好感,卻不敢進一步表示,雙方同意「技術性結婚」到法院秘密的辦理公證,見證人只有和盧益思路易士住在一起的光棍哥哥華寧!當主持婚禮的法官於儀式中問兩人有沒有結婚戒指時,兩人異口同聲、尷尬的說:「沒有」,這一幕相當有趣!<BR><BR>  後來,喬伊得了癌症,醫師宣告沒有多少日子了!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終於喚醒盧益思內心深處的感情,鼓起勇氣向病危的喬伊求婚,並且強調不要之前的「技術性結婚」,他們要在上帝面前誓約,經由上帝的見證和祝福,路易士為喬伊套上戒指,盧益思的哥哥華寧和喬伊的兒子道格拉斯在場觀禮,這一幕相當感人!<BR><BR>  藉由這兩場婚禮的安排,突顯人為法令的荒謬,可以虛偽作假,只是影子;真正的陽光在上帝面前,在我們的真心交託與仰望,因為,只有上帝的祝福才能超越一切。<BR><BR>  導演非常的努力在經營對比:小孩對舊衣櫥的期待與失望、喬伊出現(魔法降臨)與喬伊死王(魔法消失)、男性的邏輯辯論和女性的浪漫感性、理性閱讀分析與愛的經驗體會……;還有盧益思自稱從未輸過卻在喬伊出現後一輸再輸,也使得他從孤立的象牙塔走出而經歷到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寬度與深度。<BR><BR>  另一個最明顯的對比是,盧益思一向在苦難主題演講中為上帝護航,最後當他自己面臨無法立刻承負下來的苦難,他對別人引用他的話卻是勃然大怒,因為它無法從中獲得解答,反倒是華寧的沈默與跟道格拉斯的相擁而泣,反而使他得到心靈的撫慰。<BR><BR>  這一個對比也很妙,喬伊在信中問盧益思:「你是想作魔法師,還是想作領受魔法的孩子?」這話很有餘韻,不僅說出強弱之辯——當盧益思自覺是強者時,其實最脆弱——也對比出盧益思的獨白:男孩,選擇安全;男人,選擇痛苦。<BR><BR>  當然,最棒的是黃金谷,黃金谷遠非盧益思所認為的是遍灑陽光之處,其實竟然是多雨之谷;陽光不像盧益思想的在下一個轉彎處或是在下一個山頭,而是陽光與陰影的交錯糾纏,正像快樂與痛苦在生命中的交織混合;與其逃避痛苦,不如面對痛苦與快樂之間的綿延。<BR><BR>  苦難中的喬伊,從不放棄愛,勇敢樂觀的面對她悲慘的人生,為了和盧益思快樂的共度最後歲月,她邀請盧益思前往嚮往中的黃金谷,並要求正視她即將死亡的事實,要盧益思好好把握最後的相處時光,享受快樂,信任上帝的安排。<BR><BR>  生命中的苦樂往往是相互跟隨的,痛苦讓人成長,經過這場生死愛情洗禮,路易士終能超越學識的理性思辯,成為真實的經歷,親身體會難以言喻的成長。<BR><BR>  聖經歌林多前書十三章12節說:「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這部電影讓我們了解,處在影子當中所承受的一切,必須到山的那一頭,回到上帝的身邊,我們才會知道答案。正如,耶穌不也是經歷苦難、受釘、死而復活,用祂的寶血拯救世人,見證上帝全然無私的愛!<BR><BR>  在影子大地的影片中,盧益思在遇見喬伊後所發生的改變,使得他對於愛的體驗變得更加真實和深刻,而這樣的愛之所以深刻,是在經歷痛苦和失去後才顯出愛的寶貴,在黃金谷的那段場景中,路易斯對於即將要失去喬伊,顯出極大的不安和否認,不想去面對死亡所帶來的分離,並只想把死亡當作客觀事件去處理,但喬伊要他不是去處理,而是用主觀的感受去面對真實,雖然這樣的過程中勢必會經歷痛苦,但喬伊也告訴他在未來他所要面對的痛苦中必定會有現在的快樂,在痛苦中去經歷真實的快樂。<BR><BR>  這似乎提醒著我們,當我們越來越認識這個世界後,世界的真實和危險常常會讓我們不敢去表達去內心的情感,漸漸地我們容易讓自己從真實世界中抽離出來,用以種客觀的角色去看待我們的世界,知識也讓我們可以用一種安全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而不是藉由投入去認識,因為我們害怕在投入的過程中受傷,一方面我們對於世界是有期待的,但因著害怕受傷,於是就漸漸失去那份期待和熱情。<BR><BR>  對於發生在他人身上的苦難,我們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可以很容易去解讀為上帝而來化妝的祝福,但當我們置身在苦難之中,這卻不是件容易理解的事,反而我們會有很多的困惑和迷惘,對路易斯來講這樣經驗的本身是殘酷的,但卻是使我們學習愛的開始,當我們真實在乎別人的生命時,愛會使我們有勇氣去承擔別人的苦難,甚至代替別人受苦,也願意為愛的緣故去冒險,而非將愛人的課題只停留在認知和書本或他人的經驗。<BR></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9 00:11:25 | 顯示全部樓層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不過,既然是編成戲劇,自然不免有所誇張,尤其是在浪漫的程度上。盧益思和喬伊結識時,除了身為牛津教授,也已經是以「納尼亞傳奇」馳名的作家,但當時他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單身漢。喬伊是美籍猶太人(曾是共產黨員,信仰歷程也與盧益思相似),慧黠靈敏,尤其表現在她的談吐上。他們開始的前幾年先是通信,之後喬伊與丈夫(小說家威廉琳賽葛蕾遜/William Lindsay Gresham)離婚後,逕自帶著兩個兒子(電影中只有一個兒子,大衛/David和道格拉斯/Douglas)搬到倫敦居住。<BR><BR>  當時盧益思因為對喬伊離婚的身份有所顧忌,怕引起不好的傳言。但盧益思卻為了讓喬伊獲得居留權而與她結婚,婚後也未住到一起。其後,喬伊發現得了癌症,盧益思才明白自己早已愛上她,才想要上地做見證得到上帝的祝福(時值二次大戰後不久,而英國的民風又較為保守,喬伊曾經離過婚的經歷無法被當時的英國教堂接納,但是他們的一個朋友,瑞夫彼得拜德(Rev Peter Bide)於1956年3月21日在喬依的病床前為他們主持了結婚儀式。這段婚姻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盧益思的許多朋友和同事都躲開這對新婚夫婦,不與他們往來。),隨後她與兒子搬到他在牛津附近的家中,渡過短短美好的幾年,直到喬伊於一九六零年去世。<BR><BR>  盧益思隨後出版了一本有關喬伊去世的回憶錄(有譯為:「正視悲傷」,亦有譯為:「悲情記」,也有譯為「卿卿如晤」),之前他還寫過一本「四種愛」詳述愛的種類,自然也包括他所有感情與婚姻的心得。有關他和喬伊的婚姻,盧益思曾跟他的老友內維爾科格希爾(Nevill Coghill)說過:「沒想到會在垂暮之年時,我還能重拾年少時所錯失的快樂。」<BR><BR>  事實上,盧益思在喬伊之前,早在二十多歲時,也有過一段並不尋常的感情。那是他參加一次大戰時戰友派諦(Paddy Moore)的母親珍摩爾(Jane Moore)。他曾與派諦相約,二人之中哪一個若戰死,另一個便要負起照顧對方家屬的責任。結果派諦不幸陣亡。盧益思便依約照顧派諦的母親和妹妹。派諦的妹妹婚後,他仍舊與珍同居直到她去世為止。<BR><BR>  是甚麼樣的感情讓年輕的盧益思與摩爾太太保持親密的同居關係?是學者、知識份子不甩世俗的古怪嗎?還是盧益思儘管在知識上成熟、卻在世俗事物上幼稚?或者他畢竟無法抵擋中年女人的誘惑?還是早年喪母的失落使他喜歡(需要)類似母親的女人?或許,在他寫的「四種愛」這本書裡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BR><BR>  盧益思解釋人類的四種愛,感情:人最自然和普通的愛。不一定是針對人,亦可對事物。這種感情可以發生在平凡和隨常的事物之中。這樣的情感能力使我們能夠忍受最為平凡的人,並對他們發生興趣和感情。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愛。愛情:愛中之愛,異性之愛,肉體之愛。同情:對神的愛,付出之愛。<BR><BR>  他對第一種感情的解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多麼有能力去愛(對普通平凡之人發生興趣和感情)。從他對愛這種細緻綿密的闡釋,則可感到他對愛是如此慷慨卻又是這麼的細膩和講究。<BR><BR>  以他對老友吐露的心聲──「在垂暮之年,重拾年少時所錯失的快樂」──來看,盧益思與喬伊的關係確實是愛情。那麼他對珍的關係,便極有可能是建立在(他與派諦的)友情上的感情和同情。<BR><BR>  喬伊死後,盧益思在「卿卿如晤」裡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某些不可預期事情發生了,在今天清晨。出於各種原因,雖然沒有甚麼神祕,我的心情卻比前幾週都來得輕快。至少,身體已從極度的消耗中逐漸恢復過來。正是一天以前,我剛渡過一個非常勞累但健康的十二小時,加上一夜好睡。經過十天低垂的灰色天空和沒風的溼熱,今早不僅太陽照耀,還有微風。突然之間,就在這一刻,我幾乎不再悼念H(海倫──就是喬伊),我只是記得她。事實上,幾乎比記憶還好,一種立即的、無法解釋的感覺;說是會見可能太過誇張,但其中確有那樣的感受以致會想到用這個字眼。悲傷的驟然消失就像是去掉了一道屏障。」可以想見,六十多歲的盧益思在重獲「年少時所錯失的快樂」之後,喬伊的死給他帶來多麼巨大的重擊。</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FONT>&nbsp;</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nbsp;</P>
<P><BR></P></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9 00: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看、極為深情又充滿理性思辯的影片。盧益思在二十世紀中葉的英國知識界博思才廣、著作等身的學者、作家以及基督教神學家,1925到1954年間任教於牛津大學,翩翩的學養,散發出多才多情的思想魅力,是一個從古典出入現代的文人。最了不起的是,盧益思畢生闡釋上帝的宗教觀,同時左手寫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術著作,右手寫家喻戶曉的奇幻文學作品,一生執現代文壇、學術、思想三大領域之牛耳。他寫的《納尼亞傳奇》至今仍風靡全世界,深入許多大人小孩的心靈。盧益思以學御思,課堂、講堂、聚會,不時辯證著以痛苦來磨練世人的上帝之愛。這樣一個奇特的綜合體,誰都想不到,真正讓他痛得最深的,卻是56歲才結婚的那段委婉動人的情愛,他與離過婚、有小孩的猶太裔美國女詩人喬伊的中年之愛。<BR><BR>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五零年代的英國,一個剛經歷戰爭後,心態保守的島國,一個歷史悠久,做風嚴謹的校園中的故事。盧益思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但是,生命中卻常常發生一些事,忍不住會讓他質疑上帝到底在那裡?比方說,片子一開始是新聞上刊登的一則消息,昨天出了一樁車禍,車上人員死傷慘重。他就在禮拜儀式上質疑,當巴士出車禍,滿車乘客的生命有待上帝慈悲的拯救時,祂卻到那去了?<BR><BR>  盧益思小時候受到喪母之痛,就是從那時候起,他開始感到對上帝的疑惑,因為祂老是在需要時背棄他。為了不再受到這種傷害,他把自己保護得很好,不讓自己的生活何人有太多牽扯,他劃定了一個範圍,雖然和大家交往,卻小心的不讓人侵入會傷害他的圈子內。直到他遇到了美國的女詩人喬伊。她讓他敞開胸懷,放膽的去接觸世界,不要為了保護自己,把自己和別人隔離開來。正當兩人真正相愛之後,卻發現喬伊已經得了末期骨癌。盧益思以他的信仰,試圖祈求上帝能夠延長他摯愛的妻子的生命,卻無力回天。他又質疑了起來,上帝到底在那裡?可是喬伊告訴他:我們現在在一起很快樂,雖然我將會死去,但是,我走了之後的痛苦,也是現在快樂生活的一部份。這才真真正正讓他瞭解到,原來苦痛也包括在快樂的一部份,人終究是要經歷生離死別的。<BR><BR>  因為盧益思與喬伊的精神、氣質都那麼相契相合,電影中我們才有這許多深刻動人的對白可以涵泳。《影子大地》裡也運用了大量跟「魔衣櫥」有關的對話,喻意人生的成長與幻滅。一開始C. S. 路易斯面對其他牛津學者嘲笑魔衣櫥的真實感,只信心滿滿地說了一句:「打開門,不小心進到另一個奇妙的世界……這是一個Magic,充滿魔法的神奇。」這樣神奇的信念到了喬伊帶著兒子道格拉斯給盧益思簽名時開始被解構了。路易斯寫下了「魔法永不消逝」的話贈予道格拉斯,喬伊卻笑跟兒子說:「好,萬一魔法消失,我們就告他。」魔法出現就等著消失,生命的悲歡離合也是。整部電影像一本優美的文學作品,透過自然質樸的劇情脈脈流動,不時可見許多深含喻意的對白,把一個徘徊在神奇與現實之間的內心世界如斯動人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同時,也放大了光影變幻中人生的深度與廣度。<BR><BR>  那讓人不能忘懷的一幕,是當盧益思和喬伊在鄉間散步,那時喬伊已經患病。在欲雨灰沈天空下,英格蘭的鄉下是一片無邊的綠野。他們彳亍小泥路上,突然雷聲大作,傾盆大雨嘩嘩而下,兩人隨即躲進大樹下。盧益思說他從來不知道自己可以如此快樂,他但願永遠活在現在。這時,喬伊說:「我們現在之所以會這麼快樂,是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快死了。你讓我說──我不要你害怕,我要在我死之前把這些話說出來,我要這件事(死亡)在我們之間能夠被談論……」她雖被病痛折磨卻仍幫助他面對他馬上就要單獨來承受的她的死亡。<BR><BR>  當她面對垂死的掙扎,他生平第一次問出一個他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我應當如何做?妳必須告訴我如何做!」她溫柔地回答:「你必須放手!讓我走!」此刻他不再是無所不知的教授,他成為一個會去愛及被愛的人。<BR><BR>  而在電影終結時,喬伊已經去世。盧益思走在曾與喬伊遊歷過的黃金谷喃喃自語地說著:「閱讀,是為了知道自己並不孤獨;去愛,因此我們不再孤獨………」<BR><BR>  這幾段話大大的顛覆了他自己以往的理念,他也明白了,當他仍是一個孩子時,他選擇「安全」; 當他成人後,他卻選擇了「痛苦」;因為他學會了愛,學會了不逃避愛也不逃避痛苦,這些都是喬依帶給他的……愛,也是喬依用生命為他換來的真理。<BR><BR>  斯人已逝,情隨流水,少年的我從不解愁滋味到年長以後愛過方知情深,對於這句話,對於痛苦與快樂,我竟也慢慢懂得,落日下的影子大地,人們來來往往,此時此刻,人世間有多少忘不了的情,消逝不再有了。<BR><BR>  也許,就算拿去主角學者作家的光環,這還是一個深刻到如影隨形的生命記錄,非要經歷過生之消逝,生之磨難,你才能明白曾經擁有的與失去的是什麼。然而,少了主角的個人氣質,這也不過是一個老男人愛上一個得絕症中年女子的悲情故事。《影子大地》讓我多年來一直放在心中去想的,絕對是C. S. 路易斯與喬依如何去愛、如何面對人生、如何在痛苦與快樂中見證存在意義的勇敢與懦弱。他們是那麼真實,從相識、相愛、相守到生離死別,他們掙扎,他們堅持,他們對生命的玩笑無言以對,他們愛得真,他們因這樣含蓄而壯闊的愛悲欣交集,他們在活生生的上帝磨練下體現愛的無私與偉大。<BR><BR>  盧益思的一生無疑的有許多「天問」。《影子大地》裡俯拾即是。片中他與學生討論「孤獨」,沒有摯愛前的他深信,「讀書讓人不孤獨」,失去摯愛後他問學生說:「愛使人不孤獨,你覺得呢?」是的,失去愛,不論是魔衣櫥的神奇還是書上寫的經驗論,都不再有魔力。<BR><BR>  然而人生最大的天問仍然是在處理「死亡」的問題。喬伊死後,盧益思與道格拉斯在舊衣櫥前相擁而泣,魔法消失,問天無語,再多的思念也換不回摯愛的人。盧益思哭著說:「我也不明白她為何要死,但我不能緊握不放。得放她走。」沒有什麼東西是永不消逝的,或許只有上帝明白,像盧益思在演講中說的,失去的痛苦是祂用來雕刻世人的一把刀。<BR><BR>  既然生命的流逝是上帝的旨意,兩個相愛的人只好千方百計去留下不孤獨的記憶。喬依生前與路易斯開車去尋訪黃金谷裡的影子大地。去時才發現,真正的「黃金」古語,其實是「水」的意思,那應該是一個多雨的山谷。就在那裡,就在那時,風吹雲動,陽光在雲層的縫隙裡游移,映在大地上,交織著光與影,對照著明與暗。很快的雨來了。喬伊是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斯情斯景,說出了「將來的痛苦中有著現在的快樂」這句話,這是交換,這是影子與大地的對話,有陽光就有影子,這也是生命的常態。<BR><BR>  多麼難忘這些關於不再與不在、關於擁有的生命對話啊。尤其電影最後的一段內心獨白更是讓人低迴不已。佳人消逝後,盧益思帶著道格拉斯重回黃金谷,望向一道道光亮與陰影的深處,他還是在問天問情:「為何要愛?既然失去它是如此的痛苦。我在生命中有兩次抉擇,男孩,選擇安全;男人,選擇痛苦。」是的,我們選擇愛,也選擇痛苦。而上帝給了盧益思答案了嗎?我想不,回過頭去看逝去的過往,彷彿是要說給天上的喬伊聽,盧益思證實了:「現在的痛苦中,有著當時的快樂」因為愛,才會痛,因為愛,才有快樂,這是個交易,影子大地,依舊如昔。<BR></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9 00:23:21 | 顯示全部樓層
<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盧益思是偉大的基督徒思想家。他只是一名平信徒(當「平」被附加在一個特定團體中的某部份成員身上時(如某一會社的「平」會員),它指的是這些成員所共同具有的「一般、不帶特定職務(nonprofessional)」的性質。以此推之,如果說信徒指的是全體信眾,那麼平信徒 (laity)就是指相對於神職人員(clergy)的絕大多數未授職的一般信徒了),但有人說,其對基督徒的造就和教導,比當代所有的神學教授合在一起還多,而且歷久不衰;可見其貢獻之大,全部在於文字:一共有四十多本著作,和其他的文字。<BR><BR>  盧益思雖然是個典型的英國牛津學者,卻是牛津學者中相當出類拔萃的一個。他著作等身,除了神學文學論述以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文學的研究,也寫小說並以魔幻童話「納尼亞傳奇」聞名。盧益思著作甚豐,英文全集中收錄了其中36冊,全部著作不下五十種,銷量超過20億冊。作為當紅作家兼著名學者,盧益思亦經常被邀各處演說、證道,甚或主持廣播節目。豐足的版稅收入並沒有讓他用來過奢華的生活,盧益思對濟貧助學等公益事業一直都很積極參與,更撥出了自己大部分收入來作實質支持。 <BR><BR>  盧益思人生最後十年很富戲劇性,一方面是這位牛津學人竟於1955年轉到劍橋大學任教,成為一時佳話和爭議(他在牛津執教的日子當然有苦有樂。或許是因為他的基督教信仰,或許是同儕妒忌他的成就,他居然一直沒有獲得講座的席位。直到將近五十五歲,才獲得劍橋的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講座教授席位(Chair Professor)。)。而在愛妻逝世後,盧益思久違了失落之情重現(可遠溯自半世紀前喪母之痛起),在《卿卿如唔》一書中,他毫不隱瞞地透徹寫出自己晚年喪偶的失落感、憤怒、疑惑和對妻子的憶戀。<BR><BR>  喪偶後第二年,盧益思罹患了腎病,但仍按時參加「淡墨會」(The Inklings)(牛津學者們創辦的讀書會),甚至繼續出版學術性著作。兩年後病情轉壞,他原是個老煙槍,腎臟衰竭加上前列腺受感染,終於延至11月22日與世長辭。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基督徒作家一生充滿傳奇;即如他與「淡墨會」友人托爾金、歐文巴菲爾德(Owen Barfield)等交惡,在垂暮之年又與喬伊相戀,都是十分耐人尋味的插曲,引人入勝。<BR><BR>   盧益思完全無法承受喬伊逝世這個打擊,他總是心中絞痛,失魂落魄,無法與人交談,所有自我解嘲的能力都喪失了。他不但每天活在悲痛中,更是每天都意識到自己活在悲痛中。他被巨大的空虛感所震懾、所癱瘓。他形容說:「好像那條腿一再地被砍斷,那第一刀不斷地刺進胸膛……,那隻啄食普羅米修士(火神)肝臟的老鷹,每次都下嘴在一塊顫抖的新肉上。」 <BR><BR>  他不斷地呼喊著:「上帝,你在哪裡?」他覺得當他最需要上帝的時候,當絕望的時候,那扇門卻當著他的面關閉了,而且是從裡面上了鎖。所留下的只是可怕的寂靜。而且,徘徊越久,寂靜就越排山倒海。為什麼在順境時上帝這樣可及,但在逆境中他反而不見蹤影了呢?有一位好心的朋友提醒他,當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時,也是這樣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盧益思卻很直爽地問:「難道這就會使人更容易明白麼?」<BR><BR>  他體會出,此時最大的危險,倒不是對上帝的存在失去信心,而是對他的屬性產生懷疑。無法想像,一個全能又全愛的上帝,竟能容許無意義的苦難臨到世人。他雖沒有失去對上帝的信心,但痛苦中,他充滿了強烈的情緒。他後來承認,這瘋子般的情緒,妨礙了他接納任何安慰。<BR><BR>  他彷彿聖經舊約中的約伯,曾經敬虔,卻因著生命的各樣條件被無情地剝奪,開始惱恨、憤怒。「我就算無辜,也不敢答辯;我只能向上帝我的審判者求憐憫。我就是召喚祂,祂答應了,我也不相信祂肯聽我。祂用暴風摧殘我,無緣無故地傷害我。」(約伯記9:15?17)<BR><BR>  逐漸地,陽光回到了他的心靈。雖然上帝並沒有解答他一切問題,但是他感受到,一種親切在安靜地注視他,好像在告訴他:「平安吧!孩子,你還不能了解。」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困難是,沒有把焦點放在上帝身上而是自己身上。上帝並沒有利用苦難試驗他的信心,因為上帝了解他,不了解他的是他自己。<BR><BR>  因為妻子喬伊的死亡,盧益思歷盡了憤恨、孤單、懼怕和惶惶不可終日的悲痛過程。但最後他說:「為死亡悲痛的過程,是經歷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死亡,盧益思認為這不是創造的原意,乃是人類墮落的後果。他進一步說:「死亡雖然是我們的敵人,它也是上帝用來拯救人類的手段。它是撒但的武器,也是上帝的武器。它是我們最大的恥辱,也是我們唯一的希望。」<BR><BR>  他說,耶穌基督為人類的苦難和死亡,而哀嘆、流淚,表明了他對這種災難的厭惡不亞於我們。他的受死,是表明人類歷史以外的力量,進入了歷史,干預了死亡和邪惡的勢力。耶穌經過了死亡,也戰勝了死亡的轄制,為人類提供了再生的盼望,提供了能與上帝相交的可能。<BR><BR>  因此,盧益思能夠平靜地面對自己的死亡,不但毫無遺憾,而且充滿著歡愉和期待。他非常同意摩西對有限人生的體會:「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他曾在一封信裡寫到:「如果我們真正相信我們所說的,如果我們真以為家鄉是在人生的彼岸,而生命又是一個尋根的過程,那麼我們怎能不盼望它的來到呢?」<BR><BR>  盧益思曾跟隨過邏輯學大師一起學習,所以很重視理性思辯,他衛道的方式也最擅長用理性思辯。這可從他的「如是基督教」,「痛苦的奧秘」,「神蹟」,「人的見棄」四本書看出來。這幾本書處理的是千古疑難:上帝為何存在?為何這位上帝必 然是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基督教的倫理是什麼?上帝的屬性包括三位一體是什 麼?上帝如果是全能全善,為何會有邪惡?為何會有痛苦?為何受造的人會有墮 落?科學世代還會有神蹟?科學世代的危機為何?他反應敏捷,能迅速的指出別人陳述思想中不合邏輯之處,對自己的陳述也相當講求符合邏輯。在「如是基督教」一書中,我們會發現他是傳承「湯瑪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的目的道德論證,但用的是現代的例子。 而盧益思相當強調基督教 信仰是符合理性的,反倒無神論或泛神論多神論是禁不起理性思辯的考驗。<BR><BR>  儘管盧益思的邏輯思辯如此嚴謹搖不可憾,但他同學校的教授們卻酷愛跟他爭辯,說他是用簡單的答案(邏輯)在面對一個複雜的問題。盧益思很敢面對挑戰,雄辯中經常處於贏的局面。不過,盧益思最著名轟動國外的作品,卻是他的童話故事「納里亞傳奇」,這整套故事中又以「獅王女巫魔衣櫥」最有名。而其中的《最後的戰役》一書,為他贏得英國兒童文學的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這整套童話,其實就是把他雄辯而堅信不移的信仰,用童話譬喻的方式描述出來。<BR><BR>  喬伊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 I am at peace with God .」反觀 盧益思是在跟喬伊 的愛情與死亡中, 才開始刻骨銘心的經歷了他最熟悉也最常掛在嘴邊的「真愛」、「苦難與死亡」、「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 全能良善?」、「上帝為何對苦難置之不理?」、「為何沒有神蹟?」。誠如喬伊所說,書本,知識,理性,是「安全」的,經驗卻是痛苦無比的。所有盧益思的講演,文字處理過的信仰真義,當他發現他必須「活出 來」,卻在這過程中,他的信仰崩潰了。這就是他後期作品《卿卿如晤》( A Grief Observed) 」的內容。<BR><BR>  「卿卿如晤」文章平實平淡, 像小小的散文,完全失去他一向的犀利睿智, 甚至在文章中淺藏懷疑的哀傷的忿怒不平的情緒,再也沒有像他過往一樣給予那 麼肯定的答案。但是,這本書卻可以說是他最偉大的作品,沒讀完這本書,就無 法完全理解盧益思所有精彩好文的深意。 因為這本書「卿卿如晤」,讓我 們對盧益思有全新的看法。盧益思是在走盡了思辯理性後,發現自己竟然有朝一日對理性完全默然無 語。信仰只剩下「啟示與信心」這麼簡單又完全無法言說的境界。他說:現在爭辯都已無益,日子慢慢過去,上帝還是安慰了他。<BR><BR>  為什麼上帝要容許盧益思在 60歲以後, 去經歷一個他曾爭辯無數早 已知道答案的「提問」?盧益思在他出名的童話作品「最後之戰」中,有一段對新天新地的描述 :「這個世界是未來新天新地的 Shadow of Land。 」這卻恰好也說明了他的一生。 理性的知識,是真實經歷的 Shadow of Land ,真實,是焚而不毀仍能存留下來的,無法思辯證明言說的「信心」。 C.S.Lewis 這一生,在上帝手中是個奧秘,上帝先讓他寫出他將要經歷的, 再讓他從經歷中得知信仰的層層奧秘。 他這一生就是一層層的 Shadowlands , 死後在新天新地的與喬伊相遇, 更使現世, 包括「卿卿如晤」, 都是 Shadow of Land。<BR><BR>  《影子大地》, 原文就是「 The Shadow of Land 」,就是出自「最後之戰」中 Shadow of Land 的典故,C.S.Lewis 對 這一段的文學靈感,是出自聖經:「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 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歌林多前書十三:12 )<BR><BR></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9 00:27:24 | 顯示全部樓層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  盧益思是英國著名學者、文學家、護教大師,畢生研究文學、哲學、神學,尤其對中古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造詣尤深,堪稱為英國文學的巨擘。   1898年,盧益思誕生在北愛爾蘭貝勒法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Albert)是律師和檢察官,母親Flora Hamilton)是數學家,跟哥哥華寧(Warren)的感情非常好。他從小沈浸在父母的藏書堆中,汲取了豐厚的知識養份,也因大量閱讀神話傳奇故事,培養出對奇幻文學的興趣。<BR><BR>  九歲那年,盧益思的母親罹患胃癌過世,亞伯特因哀傷過度,致忽略了兩個成長中的兒子需要大量關愛和溫暖使魯益師幼小的心靈隱隱然對上帝的慈愛抱有存疑。原本平靜詳和的家庭立即分崩離兮。他和哥哥兩人離開愛爾蘭家鄉到英格蘭讀書。異鄉平原灰黯的景色、多霧多雨的天氣、集中營式的學校生活、暴戾教師和稀鬆枯燥的課業,重重壓抑著他的胸臆。為了尋求蔽蔭,早熟的盧益思開始創作故事,並埋首研究哲學思想。這時期的經歷不但磨鍊了他的寫作技巧,也埋下他日後思想轉向基督教教義的種子。<BR><BR>  兩年後兄弟兩轉學到另一所較進步的學校,但依然無法滿足盧益思。之後哥哥華寧考進了軍官訓練學院。只讀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打了起來,就被送到法國戰場。1914年,亞伯特要盧益思去見自己從前的老教員吉克(W.T. Kirkpatrick),寄宿在他家裏跟他學習。老吉克是一團邏輯的具型,盧益思從他那裡學得了治學的紀律和思考方式,他必須對每一個斷語十分謹慎。盧益思從離家就開始走向無神主義的旅程,現在達到了目的地。只是在理性的下面,約克的心底,仍然埋藏著對非物質世界的嚮往。<BR><BR>  1917年四月,約克得到牛津大學的獎學金,入學就讀。不過,因為數學成績差,學位初試不及格,需要補考。但因為歐戰正亟,一個月後,就開始軍官訓練。不久,盧益思少尉被發送到歐洲前線。隔年,盧益思的軍隊被敵軍的一顆炮彈,炸死了好幾名戰友;有的是基督徒,剛剛還在同他談話,轉眼他們已經進入天堂。盧益思也受了傷,但他自己知道,如果離開世界的是他,就沒有把握能夠不墜入地獄。在戰壕裏,使他重新思想神的存在。<BR><BR>  戰爭成為過去,盧益思也復元了。1919年一月,回到牛津大學繼續學業,因為是退役軍人,學校豁免了他的學位初試。同年三月,他的詩集被羈困的靈(Spirits in Bondage)出版了,用的是 Cive Hamilton 的筆名。其中表露無神論的觀點,矛盾的是,表達的卻不是純粹的唯物看法。在牛津大學,盧益思的成績卓越,拉丁文,希臘文,哲學,文藝復興和中古史,都是最優等。正如他的老師吉克所說的,成為最好的翻譯者,並且是有成就的學者。1925年,盧益思成為牛津大學的研究員和導師。<BR><BR>  在大學裏,他先後認識了幾個學生和同事,他們都極為聰明,在學術上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不可解的是,他們也同時具有基督徒信仰,難道他們都陷入迷誤?甚至是聰穎的古英文學者托爾金(J.R.R. Tolkien)也是嗎?在那時候,他也讀到柴思特屯(G.K. Chesterton)寫的一本書永恆人(Everlasting Man)──極有力的辯證基督的復活與祂是神的兒子。盧益思再一次的思考到所有傑出的文學家,幾乎無一不是基督徒。而在另一方面,他也想到近代或當代那些名噪一時的作家學者,他們的作品是那麼淺薄低俗,沒有太多實在的意義。原因在哪裏呢?<BR><BR>  1929年春,約克在牛津的巴士上。忽然他覺得自己是一個雪人,漸漸的,一點一滴的消融,最後完全消沒。他覺悟到那最高的絕對是靈,靈是神。這樣,他成為有神論者。從那時候開始,他以為應該「揚起旌旗」以表明自己的信仰。於是,他週一到週六每天都會去大學教堂而星期天則去教會。這年八月間,亞柏特罹癌逝世了,而華寧卻遠在上海。<BR><BR>  1931年五月,華寧正式表明皈信基督。而引導華寧信主的盧益思卻還有自己的問題:基督的神性,十字架的救贖,受死,復活,三位一體等,都不是理性所能夠解決的。有的朋友說,他只是信有神的信仰,像是舊約猶太教徒,不是基督徒。他需要神的恩典。實際上盧益思的問題,是他的驕傲。後來,他從失去信仰,並幾乎失去生命的經驗,也想到:隨便的閒話會影響人的生命;隨便的生活也引起閒話。秋天時,盧益思坐在華寧摩托車的旁艙裏,同去看新的惠斯納(Whipsnade)動物園。他們沒有討論信仰問題。盧益思也沒有著意思想信仰。像是躺在床上,忽然醒來一樣,當他下車的時候,能夠相信基督了。他謙卑的承認:完全是神的恩典。<BR><BR>  盧益思是堅定的基督徒了。他的生命改變了,觀點改變了,所讀的書也改變了。他告訴學生,學習英國文學,應該從聖經和古典文學開始,才可以有真實的根基。於是盧益思開始寫作,闡揚基督教與自己對基督的信念。1952年出版的《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中譯還有多個名稱和版本),可謂是一本曠世之作。尼克遜總統前幕僚長(Charles Colson)因受「水門事件」牽連入獄,便是因讀了這本書悔改信主。本書原為魯益師三次系列廣播稿結集而成,精闢簡潔地說明何謂「純粹的基督教」。這本書出版以來被稱許為半世紀以來把福音講得最清楚明白的一本書。(其實盧益思的信仰歷程很迂迴。他從傳統基督教走向嚴苛的教義要求,走向追求靈異的神秘主義,又走向唯物無神論,再專研佛學,最後再回到基督 教信仰,然後成為基 督教的衛道者。)<BR><BR>  盧益思從小就愛幻想。他很同意朋友托爾金的話:「基督教是實在發生過的神話。」因此,他以為可以用小說的意喻,闡揚基督教信仰的真理。他完成了他的太空科學小說三部曲。不論信與不信的人,學術界或一般讀者,都認為他所寫的在精彩動人之外,文字清新,且遠比其他通俗作品更有辯道的意義。在1948年,他開始孕育「納尼亞傳奇」;不負所望,「納尼亞傳奇」成為基督教歷來最受歡迎的兒童讀物,因為其比喻深有信仰意義,至今連成人也願意讀。(為什麼是童話?或許文學家們隨著年紀增長,對人生的體悟更豐富更成熟,也愈懂得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引導孩童進入繁複的思想世界吧!)<BR><BR>  1955年,他出版了早年生活至皈主的自傳:出人意外的喜樂(Surprised by Joy: The Shape of My Early Life)。不久,他經歷了生活中的另一個喜樂──與喬伊的相知相惜相愛。<BR><BR>  1956年四月二十三日,盧益思與喬伊依民法結婚;同年十月,發現喬伊罹患末期骨癌;華寧建議盧益思約克,在報紙上宣布婚訊,可以合法的移到窯居,可以就近看顧。於1957年三月二十一日,在醫院病房中二人完成結婚儀式,由比德牧師證婚。就這樣,盧益思經歷到由友誼而晉升的愛。<BR><BR>  1958年,出版他預備了為美國基督教電台的廣播錄音:四種愛(The Four Loves: Eros, Philia, Storge, Agape),後來以書籍的形式出版。那年九月,喬伊居然能起來行走了。她還能夠經營安排整修窯居的內外,蒔花植樹,煥然一新。1959年十月,想不到癌症又回來了。1960年病情惡化,於七月間去世。<BR><BR>  1961年,盧益思的健康也開始出現問題,先是發現前列腺擴大,但因心臟和腎臟也有毛病,醫生不主張動手術,只節制食物並藥物調養。1963年春,似有起色。但到六月,病情轉劇。他想到從前自己如何候位不得的情形,覺得不該空佔教授的位而不能盡職,就向劍橋大學辭職。</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FONT>&nbsp;</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196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盧益思只差一星期不足六十五歲,離開了世間。<BR><BR>1998年,盧益思誕生一百周年,英國特別發行郵票,紀念他在文學和思想的成就。<BR><BR></P></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9 00:3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魯益師生平記事》
  1898 11月29日,生於北愛爾蘭,貝爾費斯市。
1908 母親去世;遺贈魯益師生平第一本聖經。
1913-14 就讀於英格蘭Malvern學院。
1917 開始就讀於牛津大學。
1917-19 入英國軍隊,在法國服役;在戰役中受傷。
1920-23 重回牛津;獲得許多文學獎項﹝Honor Mods, Greats, and English﹞。
1929 成為有神論者。
1931 歸信耶穌,成為基督徒。
1933 出版第一本基督教著作:The Pilgim's Regress。
1936 出版第一本學術論著:The Allegory of Love。
1940 出版《痛苦的奧祕》﹝The Problem of Pain,基督教文藝﹞。
1942 出版《地獄來鴻》﹝The Screwtape Letters,基督教文藝﹞。
1945 出版《夢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校園﹞。
1947 出版Miracles。
1950 出版《獅子、女巫、衣櫥》﹝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基督教文藝﹞;《納尼亞傳奇》﹝Narnia Chronicles﹞系列中,七冊的頭一冊。
1952 出版《純粹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
1956 4月23日,在牛津與Joy Davidman Gresham結為夫妻。
1960 6月13日,妻子Joy因癌症病逝牛津。
1963 11月22日,魯益師病逝牛津。


《魯益師相關作品一覽表》
A. 生前著作﹝按出版序排列﹞
1919
《心靈枷鎖》,尚無中譯本,﹝Spirits In Bondage,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4﹞
1926
《敘事詩集》,尚無中譯本,﹝Dymer﹞
1933
《天路回歸:為基督教、理性和浪漫主義辯正的寓言》,尚無中譯本,﹝The Pilgrim's Regress:An Allegorical Apology for Christianity, Reason, and Romanticism﹞
1938
《愛的寓言:中世紀傳統之研究》,尚無中譯本,﹝The Allegory of Love:A Study in Medieval Tra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938
《來自寂靜的星球》,台北:中主,1981,﹝Out of The Silent Planet, Bodley Head﹞。
1939
《論文集》,尚無中譯本,﹝Rehabilitations and other Essays﹞。
1939
《個人邪說》,尚無中譯本,﹝The Personal Heresy﹞。
1940
《痛苦的奧祕》,香港:基督教文藝,﹝The Problem of Pain﹞。
1942
《地獄來鴻》,香港:基督教文藝,1958-1992,﹝The Screwtape Letters﹞。
1942
《失樂園長序》,尚無中譯本,﹝A Perface to "Paradise Lost"﹞。
1943
《廣播談話》,中譯本分為《基督徒的信仰》、《基督徒的行為》、《三一教義初階》等三冊,香港:基督教文藝,﹝Broadcast Talks﹞。
1943
《基督徒的行為》,香港:基督教文藝,﹝Christian Behaviour﹞。
1943
《太白金星》,尚無中譯本,﹝Perelandra﹞。
1943
《人的見棄》,尚無中譯本,﹝The Abolition of Man, Oxford University﹞。
1944
《位格之上:三一教義初階》,香港:基督教文藝,﹝Beyond Personality﹞。
1945
《那可怕的勢力》,尚無中譯本,﹝The Hideous Strength﹞。
1946
《夢幻巴士》,原名《天淵之別》,台北:校園,1978、1997,﹝The Great Divorce, England:C. S. Lewis Pte Limited, c/o Curtis Broun Limited﹞。
1947
《神蹟》,尚無中譯本,﹝Miracles:A Preliminary Study, 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 1958﹞。
1950
《那裡亞歷險記七之二:獅王、女巫、衣櫥》,香港:基督教文藝,﹝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Harper Collins,1995﹞。
1951
《那裡亞歷險記七之三:開司平王子》,香港:基督教文藝,﹝Prince Caspian, Harper Collins,1995﹞。
1952
《返璞歸真──我為什麼回歸基督教》,又名《如此基督教》,香港:海天,1997,﹝Mere Christianity﹞。
1952
《那裡亞歷險記七之四:黎明號的遠航》,香港:基督教文藝,﹝The Voyoge of The "Dawn Treader",Harper Collins, 1995﹞。
1952
《希洛與黎安德》,尚無中譯本,﹝Hero and Leander﹞。
1953
《那裡亞歷險記七之五:銀椅子》,香港:基督教文藝,﹝The Silver Chair, Harper Collins,1995﹞。
1954
《十六世紀英國文學史﹝戲劇除外﹞》,尚無中譯本,﹝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Excluding Drama, Oxford:Clarendon Press,1954﹞。
1954
《那裡亞歷險記七之六:馬與小孩》,香港:基督教文藝,﹝The Horse and His Boy, Harper Collins,1995﹞。
1955
《那裡亞歷險記七之一:魔術家的外甥》,香港:基督教文藝,﹝The Magician's Nephew, Harper Collins,1995﹞。
1955
《喜樂驚魂》,尚無中譯本,﹝Suprused by Joy﹞。
1955
《時代描述》,尚無中譯本,﹝De Descriptione Temporum﹞。
1956
《那裡亞歷險記七之七:最後之戰》,香港:基督教文藝,﹝The Last Battle, Harper Collins,1995﹞。
1956
《裸顏》,台北:雅歌,1993,﹝Till We Have Faces, 原名Bareface﹞。
1958
《詩篇擷思》,台北:雅歌,1993,﹝Refections on the Psalms﹞。
1960
《四種愛》,台北:雅歌,﹝The Four Loves﹞。
1960
《字的研究》,尚無中譯本,﹝Studies in Words﹞。
1960
《最後一夜》,尚無中譯本,﹝The World's Last Night and Other Essays﹞。
1960
《卿卿如晤》,台北:雅歌,1994、1996,﹝A Grife Observed, Curtis Brown, England,1986﹞。
1961
《文學批評的實驗》,尚無中譯本,﹝An Experiment in Criticism, Cambridge University,1961、1969﹞。
1962
《應稿成篇集》,尚無中譯本,﹝They Asked for a Paper﹞。
1964
《致馬爾肯書》,台北:校園,1998,﹝Letters to Malcolm﹞。
1964
《詩集》,Poems﹞。
1964
《廢棄的意象》,尚無中譯本,﹝The Discarded Image:An Introdution to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Literatu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1964、1970﹞。
1965
《魔鬼敬君一杯》,尚無中譯本,﹝Screwtape Proposes a Toast and Other Pieces﹞。
1966
《天外有天》,尚無中譯本,﹝Of This and Other Worlds, Walter Hooper,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6、1975﹞。
B.後人選集﹝直至今日仍陸續有不同主題的選集出版,因此,有時不同的書會刊載相同的文章﹞
1996
《魯益師書簡集》,尚無中譯本,﹝Letters of C. S. Lewis,W. H. Lewis編﹞。
1966
《中古世紀和文藝復興文學研究》,尚無中譯本,﹝Studies i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Literature,Walter Hooper編﹞。
1967
《基督徒的沉思》,香港:基督教文藝,﹝Christian Reflections,Walter Hooper編,Collins, Fount paperback,1981、1985﹞。
1967
《史賓賽生命意象的研究》,尚無中譯本,﹝Spenser's Images of Life, Alastair Fowler編﹞。
1967
《給一位美國女士的信》,尚無中譯本,﹝Letters to an American Lady, Clyde Kilby編,Grand Rapids:Eerdmans,1967﹞。
1969
《文學短論選集》,尚無中譯本,﹝Selected Literary Essays, Walter Hooper編﹞。
1969
《清醒的心》,台北:校園,1978、1998,﹝A Mind Awake, Clyde Kilby編,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1969﹞。
1969
《敘事詩》,尚無中譯本,﹝Narrative Poems, Walter Hooper編﹞。
1970
《被告席上的上帝》,尚無中譯本,﹝God in the Dock──Essays on Theology and Ethics, Walter Hooper編, Grand Rapids, Mic.:William B. Eerdmans﹞。
1986
《當下關懷:倫理短劇》,尚無中譯本,﹝Present Concerns:Ethical Essays, Walter Hooper編, London:Fount Paperbacks﹞。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9 00:35:08 | 顯示全部樓層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face=標楷體>人為甚麼閱讀?為什麼愛?<BR>這兩件事,幾乎每個人都做過也都想過,但有誰想過這兩件事會有所關聯呢?<BR><BR>這使我想到,最美最好的愛情,難道不該是最自然的嗎?就是讓彼此身心充實幸福,不孤獨。其中有激越、有慨嘆、有低迴、有開懷、有深深的吸引,有靈犀相通,有豁然開朗的頓悟……,正如閱讀一本好書。<BR><BR>書裡的、戲裡的愛情,多半摻雜過多誇張的做作和假象,或虛幻,或激烈,或神祕,或造作,或過度不合符事實的纏綿;以致形成一般人對愛情印象的扭曲。<BR><BR>其實,最美好的愛情,越是甘醇長久的愛,都是極樸素極寧謐的。靜水深流………<BR><BR>我一直認為上帝給我們的功課是愛與死,但是我忍不住要問,有多少人能通過祂所給予的考驗?<BR><BR>所有寫故事的人都知道,「愛情」與「童話」是牽動著每個人最敏感的神經,特別是「愛情」因為著人們對它的渴求,於是它成為探討人類對於一段情感,乃至於整個人生,最容易被認同的著處,而這裡亦同。<BR><BR>很多時候,我們與周遭的人們都有過相同的經驗,質問上天為何要如此試探著我們?這問題我問了自己許多年,應該是我太愚鈍了吧!那答案我一直求不到。<BR><BR></FONT><FONT color=#ff0000 size=5 face=標楷體></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5 face=標楷體>以上各種資料參照:校園網路書房、聖經網、維基百科、文學網、名人網、文學天地………<BR><BR></P></FON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1:13 PM , Processed in 0.0264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