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發佈屬原創,及首次公開,為避免被人盜權,故以售買及權限形式瀏覽,請各位不要轉載,多謝合作!在適當時候,我會開放權限,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https://forum.shusquar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219&extra=page%3D2
總結
一. 九大行星是繞著太陽運行,而它們在天空運行速度及路線都不盡相同.木星,是十一點九二;土星二十九年半;火星一周天六百八十七日;金星一周天約二百二十五日;水星一周天八十八日.所以它們會很難相聚在一起.根據祖沖計算是一百四十四年才會連珠,同時它的軌跡都是圓形,很難吻合量天尺.
二. 中國先民以天象觀測,制定時令工具,時間,是以日測晝夜,太陽從黃道出發,經過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一日回原點.月亮經白道運行一周約二十七點三分一日.木星又為歲星,北斗又為小歲,正月建寅…,金星又稱為東方啟明,西方是長庚,東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以上都是以定時間方位為考量.換言之量天尺軌跡兮乎方位與時間,必然出現于天象.
三. 北斗七星或北斗九星此星座是恒星,在天空規律旋轉是呈近乎圓形,都是由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繞著太陽運動而造成視覺現象.
四. 大量文獻記錄北斗對應於人事及斗柄指向與季節有關的資料,由上古先賢以至唐宋明清的術家,都認為與北斗有關,提及最多的是太乙行九宮,四正四維逢四還宮,此點是聚所周知.
五. 《周髀算經》「欲知北極樞,璇周四極」,在此論點至今也是糾纏不清.我們先假設斗的四粒星,樞,璇,璣,權.因為權的亮度比其它三星稍遜,故此我認為它在《周髀算經》是沒有注意到.文中提及「冬至日加酉之時西游所極,夏至夜半南游所極,冬至日中南游所極,夏至日加卯之時東游所極,冬至夜半北游所極,夏至日中北游所極」,在天空二至二分出現了.我們假設將九宮套在此四星上,出現了此圖形.(見圖一)
六. 圖形出現了,於是我們根據「北斗視為帝車,天帝乘斗巡視八方」又據太乙行九宮帝張四正四維,以三個節氣行一宮,四十五天多點少,我們假設以第五粒星玉衡,第六粒星開陽,第七粒星瑤光,這是斗柄,我以它為軸心,而把斗口「四游」(《周髀算經》)出現了此圖.
七. 圖形出現後大家再跟《刑德圖》比較一下,基本吻合.本人於零八年考《刑德圖》有很深印象,當時我第一眼看到《刑德圖》時候,感覺它像風車,我主力就此圖形設計而考究,翻查舊文獻,發現《淮南子.天文訓》「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於始,月從一神從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謀刑,十一月合子謀德」.肯定地《刑德圖》就是北斗,來到這步有驚人的發現.
八. 我們在圖形上初步吻合,於是我們將北斗的雄神以一三七九配四正,二四六八配四維,再進一步證實了吻合(見圖). 《刑德圖》的九方格是呈現了凹凸,真巧合,本人於零八年考此凹凸處為雌雄,而斗顧名思義是裝載物件,所以古人把所有的天象素材放於斗內.現在《刑德圖》由中央伸延外的八條線就是斗柄,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粒星,當八個軌跡的第七粒星聚在一點時候,便造成一種圓形壯況,出現了八風,此點是玄空掌派率先發表(見圖).
九. 走到這步時候,已經有理由令我們相信北斗是以魁作為四游,而定出空間,而斗柄定出了方位時間,此北斗有分為分,建,均,移,定五種功能.而這種說法是春秋時期建除家的看法,而這裡是分為兩部份使用,斗與杓.大家有看前一章的話日月五星占,便會知道,天象稍有什麼異動,古人也可以入占,所以我認為大家忽略了此部份.
十. 我們根據太一行九宮方法由冬至開始行四宮,因為實際情況,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根據此原理我們會在天空上旋轉,來到這裡很重要,究竟量天尺軌跡如何出現?在未解釋數字出現後,先跟大家舉個概念.舉例,廳裡天花板有兩盞成一直線的燈,或分開擺設,我們於黑漆環境下,先開著一盞,隨之再關掉,便開著另外一盞把另一盛關掉,如此便會造成一種感覺,可以分辨出左右或前後.
十一. 北斗運行的規律旋轉便會出現了,此情況造成曲尺行走形像.在開章時候已經說了,圓中有方,方中有圓,當斗柄在天空旋轉時候,呈現出圓形,而四正星與四隅星所座落方位時候,便出現虛實,亮及暗,形成了量天尺軌跡!(見圖)
此次發現是玄空掌派集體成果,幕後當中有幾位功臣,大弟子郭翹鋒,二弟子何裕璋,給了不少意見及討論.接下來由玄空掌派第二弟子何裕璋分析量天尺的出現軌跡,與及對各術數關係.在這裡說明意義是非常重大,代表玄空掌派是薪火相傳,今天玄空掌派可以保證我們是後有來者.
玄空掌派劉銳山
3-8-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