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23|回復: 0

《防暑保健》熱衰竭 急救重度患 第一時間正確處理能救命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8-18 17:53: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防暑保健》熱衰竭  急救重度患 第一時間正確處理能救命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發生熱衰竭問題,第一時間應該如何處理?中醫師羅明宇表示,熱衰竭可見疲倦虛弱,皮膚濕冷蒼白,脈速而弱,頭痛頭暈兼作嘔,情緒不安,昏厥。應先移患者到陰涼地方,水抹身降溫,讓患者平臥、墊高雙腳,如清醒沒嘔吐,每十五分鐘給患者喝淡鹽水一杯,共喝兩杯。但應注意別給昏倒的患者灌飲任何東西,以免嗆到患者。

日常生活預防保健部分,中醫師李明哲表示,應避免在炎熱或是潮濕的天氣,從事戶外活動,尤其是較激烈或長時間的活動,例如打球、慢跑,應儘量安排在室內進行,若在戶外活動應避開最熱的時段。平時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鹽分。服裝方面,衣服儘量穿著寬鬆、淺色系且吸汗的服裝,並戴遮陽帽。人、小孩及慢性病患的身體調節功能差,是中暑的高危險群,在炎熱的天候下即使未到戶外活動,也有中暑可能,平時家人應多注意他們是否補充足夠的水分、有無中暑的相關症狀。

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應避免在高溫和陽光曝曬的環境下活動過久。特別是有慢性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肝腎疾病的患者,更應該避免出現在高溫潮濕環境中,以免病情復發和加重。夏季高溫,出汗過多,體內水分減少,所以應當多喝開水或淡鹽茶水,以補充失掉的水分和鹽分。

陳醫師指出,不慎中暑後,如上述症狀加重,屬重度中暑者應將其抬至陰涼通風處,解開衣扣、褲帶,保持呼吸通暢。用手指掐或針刺人中、合谷、內關等穴位;同時可進行物理降溫,在患者頭部、兩腋下及腹股溝處用冰袋或涼水降溫,等到患者神志清醒後,給以足夠的涼茶、淡鹽水等。對重症者應在迅速降溫的同時及時送醫院救治。

 樓主| 發表於 2010-8-18 17:5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防暑保健》中醫治療著重清熱、益氣、生津、化濕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中醫治療暑熱、熱衰竭問題,著重清熱、益氣生津、化濕原則。中醫師李明哲表示,治療方法有清暑瀉熱、益氣生津、清熱化濕等方法,因為暑熱容易傷到體內的津液,產生脫水或是體內水分的代謝異常,暑濕也容易傷到脾胃功能,產生食慾下降、噁心、嘔吐、或是腹瀉等問題。因此須配合整體調理機能。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常見處方包括如有白虎加人參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適合極度口渴、身體發熱、汗流很多、四肢冰冷、脈微等,石膏具有電解質作用,夏天運動抽筋也可以服用。還有清暑益氣湯(五味子、當歸、黃耆、麥門冬、甘草、白朮、大棗、人參、青皮、陳皮、黃柏、蒼朮、澤瀉、葛根、生薑、升麻、神麴);適合疲倦、四肢無力、精神減少、胸悶、身熱心煩、口渴、食慾下降、或是流汗、身體重著、肢體疼痛、脈虛者。

李醫師表示,還有藿香正氣散(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陳皮、白朮、厚朴、桔梗、半夏、甘草、生薑、大棗);適合中暑兼有腸胃症狀,如上吐下瀉、噁心、食慾下降、頭痛、或是夏天吃壞肚子等人使用。以及生脈散(人參、麥門冬、五味子);適合倦怠、口渴、多汗、體力差但是沒有熱象,也就是身體不發熱的患者調養。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暑熱證治療以辛涼清熱為主,津傷的應清熱生津,耗氣者益氣斂陰,挾濕者又應配合輔以化濕等治法,臨床根據病情輕重和耗傷津氣的程度,配合體質用藥。若為「傷暑輕證」,屬於身熱、煩渴、頭暈、乏力或有噁心、微汗、小便不利、舌尖紅、苔薄白、脈濡,應辛涼清解、芳香化濕法,可用六一散,金銀花、連翹、竹葉、生石膏、藿香、佩蘭等調理。

羅醫師表示,若屬於「中暑重證」,可見高熱、汗多、渴喜涼飲、頭痛、尿赤、甚者昏迷或猝然暈倒,舌質紅、苔白,脈洪數等。治療宜採清熱益氣養陰法,可用竹葉石膏湯加減。以及「暑傷津氣」者,可見身熱、頭痛、煩渴引飲、自汗、乏力倦怠、脈虛無力。治療宜採清暑益氣法,可用清暑益氣湯加減。還有「津氣欲脫」者,表現可健身熱漸退或已退,頭暈心慌、面色蒼白、汗出不止、脈細或散大。治療宜採取益氣斂津固脫法,可用生脈散加味。
  
:F4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8-18 17:54:51 | 顯示全部樓層
《防暑保健》穴位針灸、刮痧、放血、按摩都可改善不適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暑熱、熱衰竭問題可配合中醫穴道治療。中醫師羅明宇表示,包括刮痧、針灸、放血、穴道按摩等方式,都有助於改善不適。不過,夏季常使用的刮痧,當皮膚有傷口、發炎時,不宜進行,另外,在大病初愈、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饑餓狀態下,也應儘量避免刮痧,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羅明宇醫師表示,高溫氣候裡,當出現發全身發熱、頭暈、口渴、噁心等中暑症狀時,可以儘快用大拇指進行簡單的刮痧,能達到清熱解暑的作用。刮頸部用雙手拇指外側著力,對稱地緊貼頸部兩側皮膚自上而下呈直線作單方向快速推刮,其餘四指輕扶兩側肩背以協助拇指用力,並保持拇指推刮的方向,邊推刮邊沾點水或潤滑油,直到頸部兩側出現紫紅色瘀斑時停止。

羅明宇表示,在刮脊背部分,可食指和中指併攏伸直,用指面著力,緊貼中暑者背脊上端皮膚(約大椎穴處),拇指輕按在無名指、小指的指背上。然後自上而下,沿督脈呈直線作單方向快速推刮,直到第五腰椎棘突下,推刮時要沾水或塗抹按摩乳等,當皮下出現一長條紫紅色瘀斑時可停刮。

還有刺血療法,取穴部位包括委中、金津、十宣、曲澤、大椎、玉液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若屬於較為輕症者,可刺血後擠出血數滴,就可緩解症狀。較嚴重者,可配合給予清涼飲料,針後繼而熱退汗出,則各項症狀即可消失。

羅醫師表示,而在穴位按摩療法部分,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內關穴,以單手拇指或雙手指順該穴經絡方向,從輕到重在穴位上掐壓,緩慢疏推和點按穴位,反覆進行三到五分鐘,以局部產生酸麻、痛脹感為止。較嚴重者,可另增加取包括人中、十宣、委中、陽陵泉、少衝穴,以點掐、按壓為主,每穴點掐、按壓三到五分鐘。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刮痧治療法,一般人認為中暑可以用刮痧治療,其實刮痧原理是散熱作用,藉由刮皮膚使皮膚充血,讓血液中的熱能在皮膚散熱,所以可以得到緩解。此外,刮痧的位置常在頸部穴位,如風池、大椎、肩井等穴,具有解熱的作用,所以無論是感冒發燒,或是中暑發熱,都可以使用這些穴位或是刮痧來改善症狀。另外,針灸治療常用風池、肩井、曲池、合谷等穴,如果突然暈倒,可以使用人中、百會、合谷穴來急救。《防暑保健》穴位針灸、刮痧、放血、按摩都可改善不適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8/14 00:07"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暑熱、熱衰竭問題可配合中醫穴道治療。中醫師羅明宇表示,包括刮痧、針灸、放血、穴道按摩等方式,都有助於改善不適。不過,夏季常使用的刮痧,當皮膚有傷口、發炎時,不宜進行,另外,在大病初愈、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饑餓狀態下,也應儘量避免刮痧,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羅明宇醫師表示,高溫氣候裡,當出現發全身發熱、頭暈、口渴、噁心等中暑症狀時,可以儘快用大拇指進行簡單的刮痧,能達到清熱解暑的作用。刮頸部用雙手拇指外側著力,對稱地緊貼頸部兩側皮膚自上而下呈直線作單方向快速推刮,其餘四指輕扶兩側肩背以協助拇指用力,並保持拇指推刮的方向,邊推刮邊沾點水或潤滑油,直到頸部兩側出現紫紅色瘀斑時停止。

羅明宇表示,在刮脊背部分,可食指和中指併攏伸直,用指面著力,緊貼中暑者背脊上端皮膚(約大椎穴處),拇指輕按在無名指、小指的指背上。然後自上而下,沿督脈呈直線作單方向快速推刮,直到第五腰椎棘突下,推刮時要沾水或塗抹按摩乳等,當皮下出現一長條紫紅色瘀斑時可停刮。

還有刺血療法,取穴部位包括委中、金津、十宣、曲澤、大椎、玉液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若屬於較為輕症者,可刺血後擠出血數滴,就可緩解症狀。較嚴重者,可配合給予清涼飲料,針後繼而熱退汗出,則各項症狀即可消失。

羅醫師表示,而在穴位按摩療法部分,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內關穴,以單手拇指或雙手指順該穴經絡方向,從輕到重在穴位上掐壓,緩慢疏推和點按穴位,反覆進行三到五分鐘,以局部產生酸麻、痛脹感為止。較嚴重者,可另增加取包括人中、十宣、委中、陽陵泉、少衝穴,以點掐、按壓為主,每穴點掐、按壓三到五分鐘。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刮痧治療法,一般人認為中暑可以用刮痧治療,其實刮痧原理是散熱作用,藉由刮皮膚使皮膚充血,讓血液中的熱能在皮膚散熱,所以可以得到緩解。此外,刮痧的位置常在頸部穴位,如風池、大椎、肩井等穴,具有解熱的作用,所以無論是感冒發燒,或是中暑發熱,都可以使用這些穴位或是刮痧來改善症狀。另外,針灸治療常用風池、肩井、曲池、合谷等穴,如果突然暈倒,可以使用人中、百會、合谷穴來急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8-18 17:55:35 | 顯示全部樓層
《生活保健》飲食要清淡 補充水分不要渴了再喝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夏季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果、黑木耳、豆製品等,可適當吃一些瘦肉、魚類,儘量少吃過於油膩高脂食物。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不要等渴了才喝水。可以常喝如綠豆湯、蓮子湯、百合湯、菊花茶、荷葉茶等飲料。夏季時令蔬菜,如黃瓜、番茄等的含水量較高;水果如桃子、西瓜等,也都是補充水分的佳品。

羅醫師建議,有心血管毛病者不要吃太涼的食物,因為食管及胃底與心臟後下壁毗鄰,冷刺激會使心臟血管急劇收縮、發生痙攣、血流不暢導致心臟出現缺血性改變,進而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另外,由於夏天出汗多,血液易濃縮,在血流緩慢的條件下容易發生血栓形成。為防止在晚上睡覺時心臟病發作,不妨將床頭抬高八至十公分,有助於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

藥膳、茶飲方保健部分,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可選擇「生脈飲」,既簡單又安全,沒有副作用。做法為準備西洋參三錢、麥門冬五錢、五味子兩錢,煮水一千五百C.C約十五分鐘,當茶飲喝。

中醫古籍中記載,早上的時候飲用有益氣祛暑的效果,很多人在暑日之時會有懶懶的不想動,益氣效果就可以有提神作用,讓上班不會無精打采,也可以消除暑熱;此外,還可以加上黃耆五錢、甘草兩錢,更可以補氣,增強活力。

羅醫師表示,可選擇「三色豆湯」清熱除濕,準備白扁豆、紅豆、綠豆各三十克,煮粥食用,每天一次。白扁豆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功效;綠豆能夠清熱解暑,利尿消腫,滋膚止渴,是常用的消夏食品;紅豆善於解毒利水,清熱去濕,健脾止瀉。

「竹葉茶」準備竹葉五克、白茅根五克、荷葉兩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當茶飲用,每天一劑。此茶飲方中,竹葉可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白茅根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而荷葉有清暑利濕,祛瘀止血的作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11:10 AM , Processed in 0.02023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