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06|回復: 0

地理(葬)?書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2-30 16: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葬)書
?者,乘生氣也,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經曰,土形氣行,物因以生。

?者,藏也,人之有生,不能無死,故聖人制為棺?,藏之地中,所以畢死事,而盡人子之心也。

生氣者,即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之氣也。
五氣者,五行為氣母。

五氣也,斯氣上升則為陽而氣行地上,故春生夏長自子至巳而萬物暢戊也。

下降則為陰而氣行地下故根布泉動,自午至亥而萬物閉藏也。氣得五行之?和水火交濟則為生氣。物得之而生長氣得五行之偏勝。

水火不交則為惡氣,物犯之而死亡。故當避其惡乘其生也。

五氣行乎地中者,從天降而入於地也,發者,復從地而上升也。上升則萬物生,經者,青囊經也,土形氣行者,土無氣以氣為氣,氣無形以土為形,故有土形即知有氣行也,物因以生,因土中有氣,故土能生萬物,使土中無氣不過塊然而巳,能生物哉,此一節明?道在乎乘氣,而以生物明地中之氣也。

陽氣之升,始于子而極于己,根于水而發見于火,為地土之生氣。
陰氣之升,始于午而極于亥,根于火而盛大于水,為地內之生氣。

故萬物之生長在春夏,而枯骸之得陰在秋冬,陽氣盛于巳,陰氣盛于亥也。

生氣說
水火者,生氣之根也,火者,天之神氣,水者地之精氣,土中之煖氣火也,土中之潤氣水也,精神交融,煖潤相蒸,而生氣出焉。故煖而不潤,有火無水則燥烈,燥烈者,殺氣也,乘之則發凶禍,潤而不煖,有水無火則卑溼,卑溼者,死氣也,乘之則主退敗,故?必乘生氣也,觀于地面之萬物,太寒則凍死,太旱則燥死,地中亦然,生氣畏風者,以風能吹冷煖氣,吹燥潤氣也。

穴喜砂衛者,以無衛則弧單,孤單則寒而不煖也。

穴喜水交者,以不交則傾散,傾散則燥而不潤也。

吉穴大扦高而發凶禍者,犯燥也。
大扦低而泠退者,犯溼也,故地之有無辨于金生氣,?之得失,辨于生氣,地理之學,一乘生氣而己矣。

乘生氣說
水火之煖潤,融為生氣,其充行講,固在在充周,然?必求其止聚之處而後可以乘得之。但生氣藏蓄于內無形可見,將何以知其止聚而求之與抑知誠中必形外,見外可知內,生氣所聚之處,其上必有動氣,動氣者何,即凹突之穴暈是也,生氣潛于下,暈形現于上,如魚在水中一動,其水上自成一暈,見暈可以知魚也,故欲知生氣須精熟暈法。

續......

[ 本帖最後由 Kiu Fung 於 2010-12-31 11:59 AM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10-12-30 19:59:22 | 顯示全部樓層
水火者。山之精神也。土金者。山之體質也。木者。其精神發見于體質者也。故見土石鬆散。草木焦枯之山。便知其精不足。焉有生氣。

山體不化。毫無變動者。止有流行之氣。卻無止蓄之氣。惟可行龍。不可求穴。故成穴之山。自然變動必然凹突之太極圓暈。

地理之道被郭氏數語道盡。蓋葬之道。不過乘生氣也。何也。人之生也。以稟生氣而生故人感觸天地之殺氣。輕則病而重則死。老年之人。則生氣消盡。故亦死。此生氣之所以貴也。夫死骨似不必乘生氣矣。然死骨乃生氣所成者。故得生氣。別其神妥而生福。犯煞氣。則神不安而降禍也。書中生氣。固僅指穴中之生氣言也然地理種種法。何莫非乘生氣乎。水欲其生來而墓去。水法一乘生氣也。方位貴旺相而賤孤虛。理氣一乘生氣也。年月宜生旺而忌休廢。兙擇一乘生氣也。理地之道備盡。其乘生氣之道也。能知乘生氣。則地理之能事畢矣。至哉。乘生氣三字。括盡地理之全神。非郭氏孰能言之。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2-30 20:26:41 | 顯示全部樓層
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于春。栗芽于室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此一節。明死骨得氣。而生人受福之故。文明不必註。靈鐘漢未央宮事。夫生氣者。發福降祥之本也。死骨得之。不能自享其福祥。故生人與此骨相感者。福祥即降之也。親生之父母。固相感應。抱養之兒女。亦相感也。故亦應也。他人不與之感者則不應。而此人與此骨相感則應矣。豈有異術哉。一理之必然而巳矣。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2-30 23: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為生氣。

此一節。明地中之生氣也。余前註陰陽之升降。一歲之大升降也。一歲之升降。人所共知共見。故郭氏不復言之。而大升降之中。于旬月朝夕之間。又復有小升降。則興雲降雨是也。莊子云。風者。天地之噫氣也。陰陽之氣。欲升降而不能升降。天地不交。陰陽不和。故噫而為風也。若陰陽之氣。得其升降。地土之氣。上升而為雲。雲霧之氣。下降而為雨。其升也。從地而至天。陰交于陽也。其降也。從天而入地。陽交于陰也。故天不雨。則地不能生物。雨之所至。即生氣之所至也。說者曰。陰陽之氣。行乎地中。便是生氣。令言雨降所入為生氣。恐非。余曰。陰陽之氣。行乎地中。寧待雨水降入。而後有氣。誰人不知。但此氣是元氣。不是生氣。

元氣是火。生氣是水。元氣者。生氣之原。生氣者。元氣之用。如人身有元氣。有血氣。元氣者。人身之煖氣。為一身之主宰。血氣者。人身之潤氣。所以養活此身者也。生氣者。乃生養萬物之氣。不指元氣言。生氣者。所以生養此元氣者也。元氣若無生氣滋養。則元氣日就枯索矣。故雨入地為生氣。此是形家一妙諦。不可不詳明者。余請以文理道理先賢之言三者明之。本文不言升者為雲。降者為雨。行乎地中者為生氣。不作三項文理。而言升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從陰陽之氣升降中另指出一生氣來。而為二字是一串文理也。蓋不降不升。則是天地不交。不交那得有生氣也。陰陽之氣如父母。生氣是兒女。生氣是陰陽相交中出來者,夫生物者土也。而土之能生物者。賴有水也。同一土也。而枯燥者不生物。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2-31 11:58:54 | 顯示全部樓層
將此土潤澤之復生。得雨不得雨也。盡土中萬物。莫不以水為養。凡飛潛動植。絕水則皆死。人雖火食。而粥飯茶湯。入口者仍水也。故開穴見枯索焦燥之土無不凶。見細膩滋澤之土無不吉。以燥為火。潤為水。萬物入火。無不灰滅。故穴中火多。無不大凶。此雨之所以養萬物。而為生氣也。但不可積聚而污溼耳。污溼則絕火之煖氣。而為死氣矣。

廖金精曰:山上有泉。襲入之水也。山下有滀洩出之水也。非散洩者輪襲迴潤之。則山為枯槁之頑塊耳。要之一氣流通。循環無窮。水因之也。又曰。絕項有泉。迴潤之餘也。是天地生物。首尾貫通。生意覃敷。田物體自具生意。故外補之。則生氣可以徐入也。又曰。葬骨一如接木。山即木胚也。骨即別枝也。枝既生于木丕。木丕之生氣。欲俟于水也。無水以灌溉之。則土燥而木根茇。烏能暢其餘廕哉。善?者固之以洫。密之以區。導外注。收天澤。俾回潤以潤土也。外水傾洩。則內蔭不吳足。雖成不耐久。不耐久自焦枯安能致富盛哉。又曰。土生水漬。而濯物積漬之氣。又化為雨露。潤土而養物。輪?不息。自為終始。又曰。成地必有堂局。此足相也。如人準下必有口。是足相也。有口受水食。灌蔭內腑。所以華身體即山有堂局。受潮漬滲蔭。山土所以壯氣也。又曰。山川凝生氣而露形者也。根栽于地。乘氣灌養常話耳。故氣血貫通。無處不到。此極高之山頂。必有池塘之積泉也。又曰。地之潮蔭。猶人之飲食。地之屏障。猶人之屋宇。無潮廕則有枯涸之病。無屏障則有風寒之病。有此二病。欲求安不得也。又曰。氣行于山體。猶血周于人身。人身之血。以氣而行。山 體之氣。以水而運。二難曰。水藏山內。氣出水中。來處來。去處去。龍從逐節運來。一節有一節之水與氣。觀于此言。可以知雨水入地。為生養萬物之氣矣。吳國師望龍經。其辨龍以水星為主。以文曲為主。文曲者。第不成胎。其到頭必不結穴。

支龍之結穴也。有結于土中者。有結于嫩石中者。有結于嫩石中者。今人一見嫩石。便疑為不結。不知頑硬之石。一片無縫。雨不能滲入者生氣之所不行也。故不結穴若夫細嫩之石雨能滲入者生氣之所流行也豈不結哉。

廖金精曰:山上質土與石而巳。非石不立。非土不具星體得吉生氣潛藏造化揪斂雖純石皆可?也疑石不結者皆不知兩之所行。即生氣也。故附論于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2-31 18:32:16 | 顯示全部樓層
丘隴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

此承上文言生氣流行凝結之處也。雨之所入則為生氣然積水之處。則偏陰而為死氣矣。丘隴者石山也骨石也崗阜者土山也。陽地也。支土脈之脊也支骨之中。雨亦能入雨又不留不溼不燥為生氣流行之所。故曰。氣之所隨此節先言流行之處。至于凝結之場則另有說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2 23:30:08 | 顯示全部樓層
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止。藏風次之。

何以言之夫外氣所以聚內氣界水所以止來龍千尺之勢。委宛頊息。外無以聚內氣散于地中。經曰。不吉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氣為能散生氣龍虎所以衛區穴疊疊中阜左空右缺。前壙後折。生氣散于飄風。經曰。騰漏之穴販棺之藏也。

此承上言支骨之中。固為氣之所隨而流行矣。然氣不聚不止則又不可以葬也氣來風則散界水則止。故之風水。也得水為上。藏風次之。上與次。猶志至氣次也。外氣水也外。無水界則內散于地中既無水廕生氣不蓄。此骨之所以易腐也。噫氣風也。受凹風吹。則生氣散于飄風。寒冷而棺易販也問生氣何以乘風則散。曰生氣溫煖。風氣寒能散其溫煖。生氣潤澤。風氣燥能散其潤澤。此所以散也蓋生氣乃天地之和氣。風乃天地不和之氣。故不相宜。凡山巒受凹風射處。其草木焦枯此其可見者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3 21:36:51 | 顯示全部樓層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有風則不聚。有水則不止。故古人之葬者。必求無散而聚之處。使生氣不散于飄風。求流行有止之處。使內氣不散于地中。而後葬之護福也。

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經曰。外氣橫行內氣上生蓋言此也。

此申言得水使有止之意也。有土即有氣以行其中。有氣即有水以界其外有外水之界而內氣始止也。故引青囊以證之夫地不結穴者。大抵在不得水耳。未有上分下合清白而不結地者。故得水為上也。若風之散生氣者惟凹射直急之風而陽潤之風。卻又不散生氣。此藏風之所以次之。故聚而不散行而有止。古人固所並求。而二者之中。尤以有止為重。此氣止水交之所以為穴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3 23:50:19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文章, 感謝無私分享!學習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4 10:08:39 | 顯示全部樓層
夫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是為全氣。全氣之地。當葬其止

此承上文聚氣止生而言。夫氣行于地土中人不可見。然觀地即可以知氣也氣之行也。因地勢之行。而知其行也。氣之聚也。因地勢之止。而知其聚也。故葬者原勢從何處起而行來察勢何處止而乘其氣。原起是龍法。乘止是穴法人能知生氣上所止。則高而蓋。低而粘偏而倚。中而撞措之而咸宜也。地勢原脈四句。言原起之法平夷之地。原其脈脊。高峻之山。原其石骨。以察其脈絡貫串之起止也雖然。起亦不易原矣。真龍行度。最多閃側。千變萬化。莫可測度。人以為投吉矣而龍?又向西。東西南北甚言其變化不測也。故吳公云。只泥串心直串去。不識真龍轉身處。言原起之難也。千尺為勢。言其遠也。指一枝山之行度言。猶令人言龍也百尺為形。指結穴之一山言。猶今人言入首穴場也。遠勢既茉。近形止聚則為破金氣之地矣而扦穴當葬其止。則吉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5 11:21:01 | 顯示全部樓層
宛委自復。回環重復。若踞而候也。若攬而有也。欲進而?欲止而深來積止聚?陽和陰土高水深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經曰。形止氣蓄。化生萬物。為上地也。

此形容至氣之局也。宛委自復。龍來宛轉。曲折向前而復顧後即楊公所云胎前行伏後裹地回環重後言兩邊之護往從環抱不一而入也。若踞而候言結穴之山端嚴不動。若人踞坐而待也。若攬而有言局中之砂水。莫不拱向皆為我一發而有也欲進而?。言兩邊護穴之砂。欲進而又?步不放竄堂逼穴也欲止而深言局中之水止聚而不去深沉而多蓄也。來積止聚言來龍之氣。則積而厚。止穴之氣則聚而不散也沖陽和陰言結穴之所。不純陽而渙散。。不純陰而硬直頑罡也。又其地土高水深草樹木茂則其土之美也。觀其氣象。若千乘萬金。等貴而豐足也。此上等之地之局。故郭氏備為形竅容。而復引青囊以証之。

上文千尺之勢委蛇頊息。言龍亦委蛇而來頓住而止息于此矣。但因無水界。則內氣散于地中。而不結穴此之委宛自復若踞而候與委蛇頓息無異。然此結而彼凶者。盡此以水交氣止結穴。故吉而彼以水不界而不結穴。雖有龍而亦無益比楊公所謂得穴而後尋龍也。

郭氏乘生氣三字。括盡地理之道。而此勢止二字。又括盡地穴之道。夫點穴之法多矣。有用星辰者。有用體勢者。有用形象者。其端百千。非語言之可盡。楊公括之以倒杖十二。亦甚傳得其要領矣。然十二倒杖。何莫非勢止于此。而倒枚于此也。人能和生氣之所止。則直取而扦之。百發百中矣。復有何穴法之多端也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9:43 AM , Processed in 0.0255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