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6|回復: 0

《安士全书》中对古人的寿命、身高、福报等的考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4-29 10: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安士全书》中对古人的寿命、身高、福报等的考证《安士全书》中有几段对上古之人的寿命、身量、福报等论述的极为精彩,推荐阅读。作者周安士先生以以儒生之身份,著书立说,显扬佛法。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
  经云:增劫之时,从人寿十岁后,每过百年,各增一岁,如是增之又增,至八万四千岁而止。自后每过百年,各减一岁,如是减之又减,至于十岁而极。十岁以还,又复增益。犹之日永日短,循环无已也。
  [按]释迦如来,人寿百岁时出。故成康之世,盈百者甚多,如武王九十三,文王九十七。唐虞之世,在文王前千余年,又当增十余岁,故禹寿一百有六,舜寿一百有十,尧寿一百十七。帝喾在位七十年,寿可知矣。颛顼在位七十有八,视帝喾复增矣。少昊在位八十四年,视颛顼复增矣。黄帝在位百年,视少昊复增矣。炎帝在位百四十年,视黄帝复增矣。伏羲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叙命等纪。至人皇氏,不知几十万年,故人皇兄弟九人,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至地皇、天皇,又不知若干万年,故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垂于史册者,彰灼可考。后儒见几万岁之说,以为荒唐,尽行删去,亦陋矣。当日作史者,垂此必非无本。孔子生衰周,犹及见史氏之阙文。岂唐虞以前之史臣,妄入无稽之语于正史耶?噫!目不见熊,而谓之三足鳖。非物之怪,乃学识未充也。若夫周昭王至今,又阅三千年,又当减三十岁,故目今年高者,类以七旬为上下。博览群书,方知佛语有验。韩昌黎《佛骨表》,谓上古无佛而寿,后世有佛而夭。岂识正值减劫之际乎!
  人寿八万岁时,五百岁而婚嫁。周初之制,三十而有室。今则年未成童,便思少艾,总角稚子,口出秽语矣。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人寿当减劫时,每过百年,其身短一寸,千年则短一尺。释迦如来出世时,人身皆长八尺(佛之化身一丈六尺)。今已过二千余年,当短去二尺,故今世之人,大抵以六尺为上下。总之寿增,则其身随时而大,寿减则其身随时而小。至疾疫灾后,寿命愈促,身形愈小,或二搩手,或三搩手;所可资食,稊稗为上;人发衣服,以为第一;资身之具,皆作刀杖之形(今妇人簪珥已有作刀斧形者)。
  [按]有人发隋唐以前古墓,有骨粗大,较今时人骨,长二尺许。尝考《天人感通记》云:蜀都旧址,本在青城山上,今之成都,乃大海也。昔迦叶佛时,有人从西耳河边回,舟过于此,见岸上有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海神也,大怒,遂踏翻其船,而壅沙成地焉。后至晋朝,有僧见地上多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长三丈余,以迦叶佛时,人寿皆二万岁故也。又尝读《孔履记》,孔子之履,当今之官尺一尺三寸,则孔子之足非犹夫今人之足矣。又尝读《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昔人之手非犹夫今时之手矣。甚至服物器皿,凡在百年前者,必较大于今人。岂非身形渐小,物亦随之而小乎?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人惟有德,所以有福。寿减之后,一切皆减,其德渐漓,其福渐损。略言之,如七宝渐隐没,五谷渐歉收,衣食渐艰难,容貌渐丑陋,资禀渐昏愚,精神渐衰弱,风俗渐骄慢,六亲渐不和,赋役渐繁重,水火盗贼渐炽昌,佛法渐凋废,善人渐衰残,真儒渐稀少,谤佛之人渐推崇,富人渐鄙吝。
  [按]世俗文词,有时不验。若出之内典(佛经),则字字有征。且如三代之时,皆用黄金白璧,动以百双万镒为计,未尝纯用白金〖银子〗也。至于汉后,乃间用白金(桑宏羊至以白金铸钱)。而夜光之璧,照乘之珠,小国皆有,非若今时之罕见也。乃今之用低银者,多和赤铜于内,是银不足,而继之以铜也。非七宝隐没之验何?(古人所云百金,乃百锭金也。汉文帝云:“百金乃十家中人之产。”苏子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若一金,止作一两,则汉代中人产,止有十两之数。而一兵之资粮器械,每日止用银一分矣。有是理乎?)
  周时田百亩,止当今时二十二亩。此二十二亩之所入,上农夫可食九人。夫古人每食,必至斗米,一人终岁之粮,约今时七十余石,九人当有六百几十石,是每亩可收米三十石也。余幼时所见闻,吾乡尚见每亩收脱粟三、四石者,自康熙癸亥年后,凡从前收三石外者,皆不及三石之数矣。非五谷歉收之验何?(隆万间,有人修昆山荐严禅寺,出其瓦间所塞稻束,犹唐朝故物。其穗长至尺余,计其所收,每亩必有十余石。今之稻穗,不满四寸矣。)
  古者国无十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汉唐盛时,尚可比昔年之不足。今则求为急,而不可得矣。非衣食艰难之验何?
  古者王公之贵,下交岩穴,卿相之尊,劳不坐乘。今者甫膺一命,便藐视知交,而皂隶牧圉,有乘轩执盖者矣。非风俗骄慢之验何?
  古者高僧见天子不名,诏书必称师。唐太宗叙三藏圣教,极意钦崇。玄奘法师示寂,高宗告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五日(见《高僧传》)。中宗景龙二年,敕高安令崔思亮,迎僧伽大师至京。帝及百僚,皆称弟子(出《金汤编》及《统纪》)。高宗显庆元年,敕天下僧尼,有犯国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出《唐书》)。宋真宗朝,诏天下避志公禅师之讳,止称宝公(见《志公禅师后行状》,系张南轩父忠献公所撰)。宋之太祖、太宗、真、仁、高、孝,皆兴隆大法,有时驾临佛宇,有时问法禁中,为林间盛事。今则士流倨傲,多有见佛像不参,遇高僧不礼者矣。非佛法凋废之验何?
  孔颜立教,止贵躬行,不尚口舌,厚于自治,薄于责人。孟子距辟杨墨,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一用之,非日日必需之物。今则白衣小子,止拾几句谤佛常谈,便自谓程朱复出。黄口儿童,但有一种夸大习气,辄主张道学门庭矣。非真儒稀少之验何?
  即此数者,余可例推。

  人死有六验
  欲知死后生处,但观终时暖处。若从下先冷,暖气归顶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归眉间额上者,生天道。归心上者,生人道。若从上先冷,暖气归腹者,生鬼道。归膝上者,生畜生道。归足底者,生地狱道。
  [按]人之宿世,或从天上来,或从人中来,或从异类中来,或从修罗、饿鬼、地狱中来。但察其相貌身形,语言动静,亦可了了皆知。兹因文繁,不及详载。
發表於 2011-4-29 10:32:4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archi 於 2011-4-29 10:17 AM 發表。
《安士全书》中对古人的寿命、身高、福报等的考证《安士全书》中有几段对上古之人的寿命、身量、福报等论述的极为精彩,推荐阅Ŧ ...




  人死有六驗
  欲知死後生處,但觀終時暖處。若從下先冷,暖氣歸頂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歸眉間額上者,生天道。歸心上者,生人道。若從上先冷,暖氣歸腹者,生鬼道。歸膝上者,生畜生道。歸足底者,生地獄道。

  [按]人之宿世,或從天上來,或從人中來,或從異類中來,或從修羅、餓鬼、地獄中來。但察其相貌身形,語言動靜,亦可了了皆知。茲因文繁,不及詳載。

若從下先冷,暖氣歸頂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

歸眉間額上者,生天道

歸心上者,生人道

若從上先冷,暖氣歸腹者,生鬼道

歸膝上者,生畜生道

歸足底者,生地獄道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歷歷皆分明

安士全書非常好
太上感應不可少
勤讀太上感應篇
如能日日勤誦讀
身體力行日日新
必定天地保護祐

https://forum.shusquar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2484&extra=page%3D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4-29 11:29:5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archi 於 2011-4-29 10:17 AM 發表。
《安士全书》中对古人的寿命、身高、福报等的考证《安士全书》中有几段对上古之人的寿命、身量、福报等论述的极为精彩,推荐阅Ŧ ...

科學可以解釋的東西卻故意模糊焦點!!現代人會比過去人智商低嗎?
人之基因隨著氧氣不足食物有限及人口物種爆炸增多而控制自己的生長基因以求合乎環境生長!!

[ 本帖最後由 永鴻 於 2011-4-29 11:31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4-29 11:4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永鸿前辈说的有理,有如以前的恐龙,生物,蟑螂都比现在的大许多。
谢谢许前辈的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6 10:19:26 | 顯示全部樓層
南無阿彌陀佛

除了放下
還是放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7 23:46:1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許袁 於 2011-4-29 10:32 AM 發表。
人死有六驗
  欲知死後生處,但觀終時暖處。若從下先冷,暖氣歸頂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歸眉間額上者,生天道。歸心上者,生人道。若從上先冷,暖氣歸腹者,生鬼道。歸膝上者,生畜生道。歸足底者,生地獄道。

  [按]人之宿世,或從天上來,或從人中來,或從異類中來,或從修羅、餓鬼、地獄中來。但察其相貌身形,語言動靜,亦可了了皆知。茲因文繁,不及詳載。

若從下先冷,暖氣歸頂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

歸眉間額上者,生天道

歸心上者,生人道

若從上先冷,暖氣歸腹者,生鬼道

歸膝上者,生畜生道

歸足底者,生地獄道




天道的信徒, 常說剛死去的天道信徒, 腳底有暖氣及軟而不硬, 原來是投生【地獄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8 00:09:20 | 顯示全部樓層
幾百歲壽命之定義, 在今天看來是很難想象, 因為古代的歲數, 不是現今的計算方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8 09:59:35 | 顯示全部樓層
只問今生無憾  珍惜當下行正事存善心  仰俯不愧天地
死後只是臭皮囊一副  不必在意  不必牽掛  不必想太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8 10:03:3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碼頭工人 於 2011-5-8 09:59 AM 發表。
只問今生無憾  珍惜當下行正事存善心  仰俯不愧天地
死後只是臭皮囊一副  不必在意  不必牽掛  不必想太多



有云, "In the long run, we all die. (長遠而言, 我們都死掉.)" 英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8 23:12:1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alexia 於 2011-5-8 10:03 AM 發表。


有云, "In the long run, we all die. (長遠而言, 我們都死掉.)" 英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其实想了想,名利享受在我们晚年时,
是否还重要呢?
哈哈哈。

晚辈对那,只能有多余的枷锁来形容。
做人,还是活的开心最重要。
谢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9 06:58:4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terminatorzenon 於 2011-5-8 11:12 PM 發表。


其实想了想,名利享受在我们晚年时,
是否还重要呢?
哈哈哈。

晚辈对那,只能有多余的枷 ...


反正還沒死的時候, 能好好活下去, 就不錯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5-10 10:55:52 | 顯示全部樓層
如何好好活下去也是个难题?
要是饥寒交迫、病痛缠身、妻离子散、子孙不孝也是麻烦事。一方面是前世因果,一方面现世造业。

解决方法:一种修清净心,佛教讲空,了解六道轮回,了解因果报应,就把人生当一出戏。修得空,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
第二:多念佛念观音,或者正神关公、文昌帝君等我觉得也可以,可以现世消灾减难,衣食无忧、家庭和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03:06 AM , Processed in 0.02363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