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1|回復: 0

淺論大衍之數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6-3 02: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些人士質疑《易緯》解釋大衍之數為附會之說。

古人表達氣之量化是從律數而言。此即是說律數就是一種規律﹐所以說律以揆度。從前對物之認識是從視之?聽之?搏之(觸摸包括嗅味覺)三方面來確定。所以《洪範》五行談及氣味與五材之間的關係。這無疑是從主體性方面講的。

《易緯》以十日代表五音﹐十二辰代表六律﹐二十八宿代表七宿亦即是四象。這就是所謂日月星辰者在天成象。《禮記?樂記》講“樂由天作”就是指這個在天成象之意。到宋代劉牧以此四象之意進一步說文王八卦之所由。這與邵雍純粹由卦象本身來演四象生八卦﹐即他所謂"三畫八卦是四象"有所不同。但兩人都講四象是無異議。

二十八宿中之物象如龍?馬?鹿?虎?豹?狐之類俱用于爻象上﹐可見二十八宿與爻象以至于卦有一定關系。

數為氣之用﹐所以數學上四則運算即加減乘除。加減是代表氣之分合而乘除代表氣之消長。所以十日加十二辰加二十八宿(即五音?六律?七宿之和)即代表氣之合而洽為大衍之數。這是靜態地講氣之分合而成象。至于動態地講大衍之數則可見于《黃帝內經》五十營一章。

《黃帝內經-靈樞-五十營》: “黃帝曰:余愿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气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大衍之數落實為筮法即形而上者與形而下者之道器同一。這種落實是動態的表示一種宇宙觀與制器一體而彰顯禮。故《易傳》以辭?卦?象?占(亦為四象)為聖人之道成存禮之義。

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來源是天地之數。要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是附會大衍之數﹐那麼所有經典不論儒道都不如燒掉好了。

[ 本帖最後由 紅塵織?於 2011-6-3 02:29 AM 編輯 ]
發表於 2011-6-3 04:15:54 | 顯示全部樓層
增智了,謝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6-10 22:40:45 | 顯示全部樓層
紅塵擺渡先生對律的理解及研究又有了進一大步了,可喜可賀。希望先生能繼續下去,有更多的發現,寫出來供我們學習及分享!這對易學的探索,指出了明確的方向,愚對先生孜孜不倦去研易,表示敬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8:42 PM , Processed in 0.0219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