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曾经有多种版本的“太极图”流传,但真正成活下来的只是当今大家都熟悉的那幅“先天太极图”,也就是那幅被大家今天所熟知的、被称之为“阴阳鱼”的“太极图”。我们这里所说的也正是这幅“太极图”。
一、组成“太极图”的图案并不是阴阳鱼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太极图”称之为“阴阳鱼太极图”,或者叫做“太极阴阳鱼”。这种说法的确很形象:“太极图”中那两个互相拥抱、相互追逐的图案的确象两条黑白小鱼。因此,阴阳鱼的说法自然也就得以广泛流行。然而,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阴阳鱼”的说法并不符合’太极图“创作者的原始意图,也不符合”太极“的本来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从“太极”一词说起。”太极“一词来源于《易经》中的“系词”,原文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两仪”,指的就是阴阳,这一点是被古往今来的学者们普遍认同的。那么,这“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八个字,就明确地阐明了“太极”和“两仪”之间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阐明了“太极”和“阴阳”之间的关系:“太极”是母,“阴阳”是子。既然如此,那么,作为一个对“太极”含义进行解说的“太极图”中,怎么出现的却是一阴一阳(既表示两仪)的图案呢?这就如同一幅标题为“母亲”的图画,画面上却出现着一男一女的两个儿童一样了。如果硬要把“太极图”叫做“太极阴阳鱼”,那么,《易经》中的那几个字就应该是:“太极含两仪”了。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老说,这种说法是不太恰当的,它背离了“太极”与“两仪”之间的本来意义和关系。
其次,从阴阳鱼太极图的历史渊源老看,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幅“阴阳鱼太极图”的图案,出现在南宋张行成所著的《翼玄》中,那幅图的图案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图 就是该书中所画的图案。请大家注意:这里的所谓的“阴阳鱼”的头部并不是占据半个图形的半圆,而且,这里的所谓的鱼的眼睛也不是圆形的,而是一个狭长的有如羽毛样的图案。这一点,我想提请大家特别加以注意。我们知道,大家熟知的鱼类的眼睛都是圆形的 。这里的眼睛显然不是表示鱼类的眼睛!任何一幅描绘动物的图案,其精髓就是它的眼睛,所谓“画龙点睛”,把画眼睛的重要性表达得很充分了。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能把它认同为是鱼的图案了。“太极图”的创作者特意画了这么只眼睛,本意就是要提醒人们:这里画的不是鱼。足见其用心之良苦了。可惜,后人却我行我素,恰恰在这一点上曲解了创作者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