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2-10-27 22:18:24
|
顯示全部樓層
唐山地震,青龙县为何不死人?
1976年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做震情发言。当时主持会议的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没同意,让他在晚间座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就这样,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
唐山会议是在7月19日结束的,参加会议的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听到汪成民的震情通报后,火速赶回县里,马上向科委主任王进志汇报震情,王进志高度重视,迅即向县委汇报。 7月24日晚上8点,青龙县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在听取王春青的汇报后,常委会立即作出了三项决定:一是加强各测报点工作,科委要有专人昼夜值班,二是加强地震知识宣传,三是在800人会议上布置防震工作。经历过了邯郸、邢台、海城地震后,当时的县委常委都很重视,几分钟就拍板决定了下来。
7月25日,在青龙县的“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县委临时作出决定:每个公社回去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工作队负责人,不准回家,一定要连夜布置防震工作,及时向群众传达震情。经过几天的动员,青龙县进入了临震状态,学校全部搬到了操场上课,商店也搬到了防震棚里售货,机关单位改在了防震棚办公。县里的有线广播反覆介绍着防震知识,王春青那几晚呆在办公室值班,他睡觉的时候,房门一直开着。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大地震果真发生了。资料记载,青龙县虽有180000间建筑物在大地震中被毁坏,完全倒塌的超过 7000多间。 但 相比于唐山的24万余人死亡,青龙近40万人民的生命却得以保全,全县只有一个人在大地震中死亡,并且是死于心脏病突发。套用“文革”时期的一句流行语式,同是一个太阳照,同是一个党领导,为什么青龙没死一个人,而唐山却死二十四万?由此可见,唐山大地震固然是一场天灾,但也有人祸参与其中。正如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大地震十周年前夕,邓小平到唐山参加纪念活动时所说:“这是一场天灾,也有人祸成分。人定胜天,还办不到,但是可以减少伤亡和损害,这应该能办到。过去了,让悲伤历史不再重演!”
写到这里,笔者着实为青龙县委这种当机立断,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所创造的奇迹所动容所感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什么?笔者以为,它是一种思想信仰,是一种品格修养,是一种道德理念,是一种人生态度, 是一种气概情怀。那么,青龙县委领导集体在领导群众防震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呢?笔者故妄言之为“青龙精神”吧!所谓“青龙精神”,正如当时青龙县委常委马刚所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如果真的地震了,对群众交代不了啊!”,“如果不发生地震,大不了耽误几天工,也没有什么,不地震更好啊……”然而,令笔者大惑不解地是,在“人定胜天”还是一厢情愿,人们对待地震除了用“青龙精神”外,还没有其他什么办法的时代,为什么有人居然把“青龙精神”给囚禁起来了呢?
还是张庆洲揭开了这件事情的谜团。当他三顾茅庐才访问到当年创造了无一人死亡奇迹的青龙县委主要领导成员之一的青龙县时任县长冉广岐时,冉广岐首先问道:“你有介绍信吗?有公章吗?我还是组织的人呢。”张庆洲听到问话后当然不解,心想组织的人怎么了?冉广岐说:“地委有话,不让说。唐山砸了个烂酸梨,青龙却无一人死亡。国家地震局交待不过去,这个事就压下了。”原来,囚禁“青龙精神”的原因就在此。
[ 本帖最後由 fiend 於 2012-10-27 10:38 PM 編輯 ] |
|